当前位置:首页 » 安全设置 » 第三代网络安全方法
扩展阅读
网络安全法监控主任责任 2025-07-05 16:29:00
世界上首个计算机网络 2025-07-05 14:15:44
电脑一扯就黑屏怎么办 2025-07-05 12:42:54

第三代网络安全方法

发布时间: 2022-04-18 17:08:47

⑴ 3G网络安全哪些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在2G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继承了2G系统安全的优点,同时针对3G系统的新特性,定义了更加完善的安全特征与鉴权服务。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除了能够提供传统的语音、数据、多媒体业务外,还应当能支持电子商务、电子支付、股票交易、互联网业务等,个人智能终端将获得广泛使用,移动通信网络最终会演变成开放式的网络,能向用户提供开放式的应用程序接口,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网络的开放性以及无线传输的特性,使安全问题将成为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问题之一。
3G系统的面临的安全问题与以往的移动通信网络有本质的不同:3G上最重要的安全问题将是IP网络的安全和基于IP技术的应用的 安全。其中IP网不仅指承载网,更是指业务网;IP应用也不仅指因特网浏览、下载、邮件等应用,也包括承载在IP协议之上的移动通信系统控制信令和 数据。
安全威胁产生的原因来自于网络协议和系统的弱点,攻击者可以利用网络协议和系统的弱点非授权访问和处理敏感数据,或是干扰、滥用网络服务,对用户和网络资源造成损失。按照攻击的物理位置,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威胁可以分为无线链路的威胁、对服务网络的威胁和对移动终端的威胁。主要威胁方式有以下几种:
(1)窃听,即在无线链路或服务网内窃听用户数据、信令数据及控制数据;
(2)伪装,即伪装成网络单元截取用户数据、信令数据及控制数据,伪终端欺骗网络获取服务;
(3)流量分析,即主动或被动流量分析以获取信息的时间、速率、长度、来源及目的地;
(4)破坏数据的完整性,即修改、插入、重放、删除用户数据或信令数据以破坏数据的完整性;
(5)拒绝服务,即在物理上或协议上干扰用户数据、信令数据及控制数据在无线链路上的正确传输,以实现拒绝服务攻击;
(6)否认,即用户否认业务费用、业务数据来源及发送或接收到的其他用户的数据,网络单元否认提供的网络服务;
(7)非授权访问服务,即用户滥用权限获取对非授权服务的访问,服务网滥用权限获取对非授权服务的访问;
(8)资源耗尽,即通过使网络服务过载耗尽网络资源,使合法用户无法访问。
(9)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新业务的应用,还会有新的攻击类型出现。

⑵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互联网分别指的是

1、第一代互联网:PC互联网,核心是PC互联。这个阶段计算机实现了相互连通,可以进行数据通信。其特征是:个人用户浏览阅读网站信息的,企业在互联网上注册域名、建立网站。

2、第二代互联网:以IPv6为基础。可以实现“户对户”连接的网络。特点是地址庞大,且对以后的网速和网络安全有重大影响。

其特征是:个人用户除了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外,还通过互联网进行一些与工作、生活有关的经济活动。企业开始将部分业务转移到互联网上,并且关注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所获得的营业额,

3、第三代互联网:没有具体的标准,是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一个永远在线的网络时代,用户将拥有无所不在的应用终端,个性化、人性化的界面和应用环境,可以实现永远在线并能拥有足够的带宽。互联网将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2)第三代网络安全方法扩展阅读:

94年,中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中国正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虽然当时网速很慢,只有64k的带宽。

互联网刚出现时,以搜狐、新浪、网易为代表的门户网站,给中国第一代网民提供了大量内容。人们了解信息已经不仅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有互联网。这一时期,信息传播速度开始了大幅度的提升。

随后互联网进入社交时代。网民们不在满足互联网给与的各种信息,不再想成为聆听者,而是想成为信息的主导者。在这个时代,以开心网、校内网等平台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开始涌现。而以QQ、微信为代表的即时聊天软件逐渐取代了短息、打电话,成为了人们沟通的基本工具。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很快进入了移动互联的时代。网民开始脱离电脑,只要有手机就能做到电脑能做到的事情。中国互联网用户也呈井喷之势迅速增长

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人们生活方式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⑶ 第三代网络安全技术是什么技术

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网络服务的内容在不断扩展,网络安全的理念与技术也需要随之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本文在对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第三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框架,提出了网络安全领域下一步应重点研究的一些技术和方法.认为,容忍技术是"第三代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⑷ 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安全性分析

网络文库就有的啦
你可以去看下哦
或者网络一下你就知道啦

c)如果用户通过UTRAN接入,控制接入的3G VLR/SGSN同2G用户之间进行GSM的鉴权过程后,在SIM卡上存储了密钥Kc。VLR/SGSN和用户终端设备同时通过Kc计算出UMTS的CK和IK,然后3G VLR/SGSN将利用CK和IK为用户提供安全保护,但由于此时用户安全特性的核心仍是GSM密钥Kc,所以用户并不具备3G的安全特性。

d)当用户通过2G接入网接入时,控制的VLR/SGSN(2G或3G)直接执行GSM鉴权过程,建立GSM安全上下文。

注意:为了支持2G鉴权和3G鉴权的兼容性,3G HLR必须支持3G鉴权5元组向2G鉴权3元组的转换功能;3G MSC必须支持3G鉴权5元组和2G鉴权3元组之间的双向转换功能。

4、移动通信安全的进一步完善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系统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对通信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安全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4.1 3G的安全体系结构趋于透明化

目前的安全体系仍然建立在假定内部网络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但随着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终端在不同运营商,甚至异种网络之间的漫游也成为可能,因此应增加核心网之间的安全认证机制。特别是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更应尽量减少或避免网络内部人员的干预性。未来的安全中心应能独立于系统设备,具有开放的接口,能独立地完成双向鉴权、端到端数据加密等安全功能,甚至对网络内部人员也是透明的。

4.2 考虑采用公钥密码体制

在未来的3G网络中要求网络更具有可扩展性,安全特性更加具有可见性、可操作性的趋势下,采用公钥密码体制,参与交换的是公开密钥,因而增加了私钥的安全性,并能同时满足数字加密和数字签名的需要,满足电子商务所要求的身份鉴别和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因此,必须尽快建设无线公钥基础设施(WPKI),建设以认证中心(CA)为核心的安全认证体系。

4.3 考虑新密码技术的应用

随着密码学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处理能力的提高,新的密码技术,如量子密码技术、椭圆曲线密码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已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获得广泛应用,加密算法和认证算法自身的抗攻击能力更强健,从而保证传输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

4.4 使用多层次、多技术的安全保护机制

为了保证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不能仅依靠网络的接入和核心网内部的安全,而应该使用多层次、多技术相结合的保护机制,即在应用层、网络层、传输层和物理层上进行全方位的数据保护,并结合多种安全协议,从而保证信息的安全。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移动通信系统都会出现2G和3G两种网络共存的局面,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也面临着后向兼容的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提高安全机制的效率以及对安全机制进行有效的管理,都是今后亟需解决的问题。

USIM中的鉴权处理原理

首先计算AK,并从AUTN中将序列号恢复出来,SQN=(SQN①AK)①AK;USIM计算出XMAC,将它与AUTN中的MAC值进行比较。如果不同,用户发送一个“用户认证拒绝”信息给VLR/SGSN,放弃该鉴权过程。在这种情况下,VLR/SGSN向HLR发起一个“鉴权失败报告”过程,然后由VLR/SGSN决定是否重新向用户发起一个鉴权认证过程。

同时,用户还要验证接收到的序列号SQN是否在有效的范围内,若不在,MS向VLR发送同步失败消息,并放弃该过程。

如果XMAC和SQN的验证都通过,那么USIM计算出RES,发送给VLR/SGSN,比较RES是否等于XRES,如果相等,网络就认证了用户的身份。

最后,用户计算出CK和IK。

2.2 UMTS的加密机制

在上述双向鉴权过程中产生的CK,在核心网和用户终端间共享。CK在RANAP消息“安全模式命令”中传输,RNC获得CK后就可以通过向终端发送RRC安全模式命令,并开始进行加密。

UMTS的加密机制是利用加密算法f8生成密钥流(伪随机的掩码数据),明文数据再和掩码数据进行逐比特相加产生密文,然后以密文的方式在无线链路上传输用户数据和信令信元,接收方在收到密文后,再把密文和掩码数据(同加密时输入参数一样,因此产生的掩码数据也一样)逐比特相加,还原成明文数据,即解密。

2.3 UMTS的完整性保护机制

为防止侵入者假造消息或篡改用户和网络间的信令消息,可以使用UMTS的完整性保护机制来保护信令的完整性。完整性保护在无线资源控制(RRC)子层执行,同加密一样,在RNC和终端之间使用。IK在鉴权和密钥协商过程中产生,IK也和CK一起以安全模式命令传输到RNC。

UMTS的完整性保护机制是发送方(UE或RNC)将要传送的数据用IK经过f9算法产生的消息鉴权码MAC附加在发出的消息后。接收方(RNC或UE)收到消息后,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到XMAC。接收方把收到的MAC和XMAC相比较,如果两者相等,说明收到的消息是完整的,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修改。

3、2G/3G网络共存时的漫游用户鉴权

2G与3G网络共存是目前移动通信向3G过渡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由于用户通过SIM卡或USIM使用双模式手机可同时接入到2G和3G网络,当用户在2G和3G共存的网络中漫游时,网络必须为用户提供必要的安全服务。由于2G和3G系统用户安全机制之间的继承性,所以可以通过2G和3G网络实体间的交互以及2G和3G安全上下文之间的转换运算来实现不同接入情况下用户的鉴权。

3.1 UMTS漫游用户的鉴权

在2G和3G共存网络中,UMTS漫游用户鉴权按以下方式进行:

a)通过UTRAN接入时,使用3G鉴权。

b)当使用3G移动台和3G MSC/VLR或SGSN通过GSM BSS接入时,使用3G鉴权机制。其中GSM密钥从UMTS CK和IK计算获得。

c)当使用2G移动台或2G MSC/VLR或SGSN通过GSM BSS接入时,使用GSM鉴权机制。其中用户响应SRES和GSM密钥从UMTS SRES、CK和IK得到。

UMTS漫游用户的鉴权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见图4):

图4 漫游UMTS用户在2G/3G网络中的鉴权

a)当HLR/AuC收到VLR/SGSN的鉴权数据请求消息时,将根据用户钥匙K生成一组3G鉴权矢量,包扩RAND、XRES、AUTN、CK和IK。

b)鉴权矢量的分发会根据请求鉴权数据的VLR/SGSN的类型而不同。如果请求鉴权数据的是3G VLR/SGSN,将直接接收HLR/AuC的3G鉴权矢量,并将它存储起来;而当请求鉴权的是2G VLR/SGSN时,HLR/AuC会将3G鉴权矢量转化为GSM鉴权三元组,2G VLR/SGSN将这组鉴权三元组存储起来。

c)当UMTS通过UTRN接入时,VLR/SGSN直接进行3G鉴权,为用户建立3G安全上下文。

d)当UMTS用户通过2G接入网接入时,根据控制鉴权的VLR/SGSN类型和用户设备类型的不同,使用的鉴权矢量可以是3G鉴权矢量,也可以是GSM鉴权三元组。当控制接入的是3G VLR/SGSN时,如果用户使用的是3G用户设备,VLR/SGSN和用户之间执行3G鉴权过程,双方协议CK和IK作为3G安全上下文,并存储在USIM中,然后用户设备和VLR/SGSN同时计算出Kc,并用它在以后的信令过程中对空中数据进行保护。如果此时用户设备是2G,VLR/SGSN取出UMTS鉴权矢量对用户鉴权时,先通过前述算法计算出GSM鉴权三元组,然后将RAND发送到USIM,USIM通过3G鉴权算法得到与鉴权矢量中相同的XRES、CK和IK,计算出2G的SRES和Kc,再将SRES发回到VLR/SGSN进行比较后,将Kc用作空中数据的加密。如果控制接入的是2G VLR/SGSN,则VLR/SGSN取出一个存储的GSM鉴权三元组,将其中的RAND发送到用户,USIM通过3G鉴权算法得到XRES、CK和IK,再同样计算出2G的SRES和Kc,在对SRES进行比较后,密钥Kc协商成功。

3.2 GSM SIM漫游用户的鉴权

GSM SIM漫游用户的鉴权流程如图5所示。

图5 GSM SIM漫游用户的鉴权流程

由于GSM SIM用户只支持GSM系统安全特性,所以鉴权过程必然是GSM系统的。具体步骤如下:

a)当VLR/SGSN向用户归属2G HLR/AuC请求鉴权数据时,HLR/AuC生成一组GSM鉴权三元组。

b)HLR/AuC向请求鉴权数据的VLR/SGSN分发鉴权三元组,不管VLR/SGSN是2G还是3G类型的,VLR/SGSN会将这组鉴权三元组存储起来,然后取出一个鉴权三元组对用户进行鉴权。

c)如果用户通过UTRAN接入,控制接入的3G VLR/SGSN同2G用户之间进行GSM的鉴权过程后,在SIM卡上存储了密钥Kc。VLR/SGSN和用户终端设备同时通过Kc计算出UMTS的CK和IK,然后3G VLR/SGSN将利用CK和IK为用户提供安全保护,但由于此时用户安全特性的核心仍是GSM密钥Kc,所以用户并不具备3G的安全特性。

d)当用户通过2G接入网接入时,控制的VLR/SGSN(2G或3G)直接执行GSM鉴权过程,建立GSM安全上下文。

注意:为了支持2G鉴权和3G鉴权的兼容性,3G HLR必须支持3G鉴权5元组向2G鉴权3元组的转换功能;3G MSC必须支持3G鉴权5元组和2G鉴权3元组之间的双向转换功能。

4、移动通信安全的进一步完善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系统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对通信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安全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4.1 3G的安全体系结构趋于透明化

目前的安全体系仍然建立在假定内部网络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但随着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终端在不同运营商,甚至异种网络之间的漫游也成为可能,因此应增加核心网之间的安全认证机制。特别是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更应尽量减少或避免网络内部人员的干预性。未来的安全中心应能独立于系统设备,具有开放的接口,能独立地完成双向鉴权、端到端数据加密等安全功能,甚至对网络内部人员也是透明的。

4.2 考虑采用公钥密码体制

在未来的3G网络中要求网络更具有可扩展性,安全特性更加具有可见性、可操作性的趋势下,采用公钥密码体制,参与交换的是公开密钥,因而增加了私钥的安全性,并能同时满足数字加密和数字签名的需要,满足电子商务所要求的身份鉴别和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因此,必须尽快建设无线公钥基础设施(WPKI),建设以认证中心(CA)为核心的安全认证体系。

4.3 考虑新密码技术的应用

随着密码学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处理能力的提高,新的密码技术,如量子密码技术、椭圆曲线密码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已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获得广泛应用,加密算法和认证算法自身的抗攻击能力更强健,从而保证传输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

4.4 使用多层次、多技术的安全保护机制

为了保证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不能仅依靠网络的接入和核心网内部的安全,而应该使用多层次、多技术相结合的保护机制,即在应用层、网络层、传输层和物理层上进行全方位的数据保护,并结合多种安全协议,从而保证信息的安全。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移动通信系统都会出现2G和3G两种网络共存的局面,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也面临着后向兼容的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提高安全机制的效率以及对安全机制进行有效的管理,都是今后亟需解决的问题。

⑸ 保护网络安全的常用技术手段有哪些

为了保护网络安全,常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备份技术来提高数据恢复时的完整性。备份工作可以手工完成,也可以自动完成。现有的操作系统一般都带有比较初级的备份系统,如果对备份要求高,应购买专用的系统备份产品。由于备份本身含有不宜公开的信息,备份介质也是偷窃者的目标,因此,计算机系统允许用户的某些特别文件不进行系统备份,而做涉密介质备份。

2、防病毒。定期检查网络系统是否被感染了计算机病毒,对引导软盘或下载软件和文档应加以安全控制,对外来软盘在使用前应进行病毒诊断。同时要注意不断更新病毒诊断软件版本,及时掌握、发现正在流行的计算机病毒动向,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3、补丁程序。及时安装各种安全补丁程序,不要给入侵者以可乘之机。

4、提高物理环境安全。保证计算机机房内计算机设备不被盗、不被破坏,如采用高强度电缆在计算机机箱穿过等技术措施。

5、在局域网中安装防火墙系统。防火墙系统包括软件和硬件设施,平时需要加以监察和维护。

6、在局域网中安装网络安全审计系统。在要求较高的网络系统中,网络安全审计系统是与防火墙系统结合在一起作为对系统安全设置的防范措施。

7、加密。加密的方法很多可视要求而定,如:通讯两端设置硬件加密机、对数据进行加密预处理等。

⑹ 第三代通信技术3G的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方面是指哪些

伴随着internet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正以其高效、低成本的优势,逐步成为新兴的经营模式和理念,b2b、b2c等经营模式的不断优化和成熟更是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的发展。人们己不再满足于信息浏览和发布,而是渴望着能够享受网络所带来的更多的便利。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网站投身到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的行列中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自己的业务通过internet的形式直接提供给客户,一个基于internet的全球电子商务框架正在形成。而移动电子商务不仅具备电子商务快速、灵活、方便等特点,更是以其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的随时性、可移动性,引发其作为信息时代宠儿的“高温”效应。但是,由于电子商务本身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移动设施引发的新的商务安全隐患,使得其安全问题成为“高温”下的炸弹,直接关系到移动电子商务模式的运行前景。

移动电子商务虽然诞生于电子商务,但是其通过移动终端上网的特性决定了它存在和普通电子商务不同的安全性。在探讨移动安全的特性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移动终端本身的安全性。只有当移动电子商务赖以依存的移动终端安全了,才可能进一步谈其它的移动安全问题。如今用于上网的移动终端主要有手提电脑、手机、pda等等,保障这些设备本身的安全以及在使用这些设备时遵循安全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是移动电子商务安全保障的一个前提。当设备安全的前提得以保证后,我们就需要保证移动电子商务在应用中的安全,通常我们需要保障以下的一些安全问题:

1、无线应用软件效能监控与系统效能管理;
2、审核和检测针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存取是否合法或授权;
3、网页做到安全性认证的整合,以确保资料安全以及人员存取合法
与保密;
4、数字证书或加密管理,实现不可否认性与完整性;
5、wireless lan是否有入侵以及数据包中是否隐藏病毒;
6、wireless网络的效能以及预测失败或错误预警事件;
7、pda等设备在与电脑连接存取时的安全(包括wap、wireless等存取方式);
8、gateway主机以及所提供的服务加以监控;
9、实网络环境中加强防火墙、入侵侦测和弱点扫描,使企业交易内部的主机得到完全的保护。

这九点中在前面的论述己经提到了一些解决方法,针对移动的特性,可通过vpn来解决移动上网中的安全问题。vpn一一虚拟专用网就是在公用的internet网络上通过隧道协议建立起安全的私有网络。它可以满足以下三个安全的需要:
1、和你正在通信的人确实是那个你想要通信的人,你可能遇到的安全性问题是,在通信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一个伪装者。
2、没有人能偷听你的通信内容,你的通信信息是保密的。
3、你接收到的通信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篡改。

这三点用信息的安全术语来说就是第一:认证,确认信息源;第二:信息保密性,传输的信息是加密的;第三:数据完整性,确认数据没有被篡改。只有当我们达到了这三点要求,才有可能保证移动电子商务在交易过程中的安全。
虚拟专用网主要基于以下技术:
1、ipsec,ietf (internet 工程师任务组)制定的ip安全标准;
2、通过认证机构(ca)发放数字证书和进行第二方认证,或使用“共享密钥认证”用于小规模的安全虚拟专用网;
3、隧道技术,允许公司内部专用ip地址穿越internet。通过这些技术,再集成上pki(公共密钥体系)就可以说是最完美最严密的vpn解决方案了,它通过密钥管理、安全交换以及隧道协议来实现上述的移动设备的通讯安全。

移动电子商务还有一个显着的特征就是一般通过无线上网来进行商务交易。目前所用的无线上网技术主要有:无线应用协议(wap)、移动ip技术、蓝牙技术、802.11b协议。无线应用协议是移动电子商务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wap,手机用户就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入互联网,真正做到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移动电子商务。移动ip技术通过在网络层改变ip协议,从而实现notebook在网络中的无逢漫游,进行不间断的电子商务交易。蓝牙技术是一种取代线缆、实现数字空间的无线互联的一种技术,它可以很方便的和周围的网络设备进行连接,建立一个基于个人空间的无线网络

802.11b协议是和蓝牙技术类似的一种技术,它实现的功能和蓝牙一样,但是其传输协议和传输距离都要强于蓝牙,它是基于企业的无线网络。这些无线协议本身的安全直接关系到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假如我们使用的是802.11b技术进行移动上网,那么就等于将无线登陆入口公之于众,并“鼓励”所有拥有与之相匹配的网络适配卡的人登录,这时就需要使用wep(一种资料加密的处理方式)和虚拟专用网共同来保障其安全性。如果使用手机上网,那么我们就要注意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加密问题,wap手机是无法进行端到端的加密,因此使用的是wap网关来保障数据的保密性。但是wap网关在使用过程中极易被黑客攻破,因此要真正实现安全,我们通常把无线传输层协议(wtls)和wap网关配套使用,并针对窄带通信信道进行优化,从而实现以下的功能:
1、数据完整性:确保终端和应用程序服务器之间传送数据的正确性。
2、私有性:确保在终端和应用程序服务器之间传送数据的私有性,任何中途试图截获数据流的设备均无法破译。
3、签权:可以在终端和应用程序服务器之间建立签权机制。
4、拒绝服务保护:可以检测和拒绝那些要求重传的数据或未成功检验的数据。w t l s使许多常见的拒绝服务攻击更难以实现,从而保护了上层协议。

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效的实现人们在使用手机进行电子商务活动时的安全问题了。目前,由于蓝牙产品本身的安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安全机制很薄弱,因此在移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我们建议暂时不使用蓝牙产品,待其本身的安全机制得以提高后,那么蓝牙技术在移动电在商务中的运用会逐步增多。

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也展示出更加亮丽的前景,它创造的是一种“无论何时何地”的新概念。赛博研究机构最近发布的一份题为《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专业研究报告称,基于无线互联网的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在国内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其发展将超过电子商务。在这如此热的领域里,我们还应该清醒的看到移动电子商务中存在的许多安全问题,详细分析其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加以解决。只有当我们真正解决了移动电子商务中的安全隐患,排除了这枚炸弹,才可能吸引更多的人使用移动电子商务,才能带动移动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

⑺ 电子商务论文写作方向!!帮我选择一个比较好写点的!并给予题目(最好带点内容)支持原创!

电子商务安全问题的特征分析
企业网络安全的核心是企业信息的安全。为防止非法用户利用网络系统的安全缺陷进行数据的窃取、伪造和破坏,必须建立企业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服务体系。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性的定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为:“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用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计算机安全包括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其中物理安全指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的物理保护以免于被破坏和丢失,逻辑安全是指信息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三要素。 信息安全的隐患存在于信息的共享和传递过程中。目前,浏览器/服务器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企业网络信息系统中,而其基础协议就存在着不少的安全漏洞。 一种基本的安全系统——网络安全系统,也称为防火墙系统,可以设置在公用网络系统和企业内部网络之间,或者设置在内部网络的不同网段之间,用以保护企业的核心秘密并抵御外来非法攻击。随着企业网上业务的不断扩大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网络的安全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像用户认证、信息的加密存贮、信息的加密传输、信息的不可否认性、信息的不可修改性等要求,要用密码技术、数字签名、数字邮戳、数字凭证和认证中心等技术和手段构成安全电子商务体系。 黑客攻击企业信息系统的手段 2.1 TCP/IP协议存在安全漏洞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网络协议是TCP/IP协议,而TCP/IP协议恰恰存在安全漏洞。如IP层协议就有许多安全缺陷。IP地址可以软件设置,这就造成了地址假冒和地址欺骗两类安全隐患;IP协议支持源路由方式,即源点可以指定信息包传送到目的节点的中间路由,这就提供了源路由攻击的条件。再如应用层协议Telnet、FTP、SMTP等协议缺乏认证和保密措施,这就为否认、拒绝等欺瞒行为开了方便之门。 对运行TCP/IP协议的网络系统,存在着如下五种类型的威胁和攻击:欺骗攻击、否认服务、拒绝服务、数据截取和数据纂改。 2.2 黑客攻击网络信息系统的手段 黑客攻击的目标不相同,有的黑客注意焦点是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有的关心是安全局、银行或者重要企业的信息中心,但他们采用的攻击方式和手段却有一定的共同性。一般黑客的攻击大体有如下三个步骤: 信息收集→对系统的安全弱点探测与分析→实施攻击。 2.2.1 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的目的是为了进入所要攻击的目标网络的数据库。黑客会利用下列的公开协议或工具,收集驻留在网络系统中的各个主机系统的相关信息。·SNMP协议 用来查阅网络系统路由器的路由表,从而了解目标主机所在网络的拓扑结构及其内部细节。·TraceRoute程序 能够用该程序获得到达目标主机所要经过的网络数和路由器数。 ·Whois协议 该协议的服务信息能提供所有有关的DNS域和相关的管理参数。 ·DNS服务器 该服务器提供了系统中可以访问的主机的IP地址表和它们所对应的主机名。 ·Finger协议 可以用Finger来获取一个指定主 机上的所有用户的详细信息(如用户注册名、电话号码、最后注册时间以及他们有没有读邮件等等)。 ·Ping实用程序 可以用来确定一个指定的主机的位置。 ·自动Wardialing软件 可以向目标站点一次连续拨出大批电话号码,直到遇到某一正确的号码使其MODEM响应。2.2.2 系统安全弱点的探测 在收集到攻击目标的一批网络信息之后,黑客会探测网络上的每台主机,以寻求该系统的安全漏洞或安全弱点,黑客可能使用下列方式自动扫描驻留网络上的主机。 ·自编程序 对某些产品或者系统,已经发现了一些安全漏洞,该产品或系统的厂商或组织会提供一些“补丁”程序给予弥补。但是用户并不一定及时使用这些“补丁”程序。黑客发现这些“补丁”程序的接口后会自己编写程序,通过该接口进入目标系统,这时该目标系统对于黑客来讲就变得一览无余了。 ·利用公开的工具 象Internet的电子安全扫描程序IIS(InternetSecurity Scanner)、审计网络用的安全分析工具SATAN(Security Analysis Toolfor Auditing Network)等这样的工具,可以对整个网络或子网进行扫描,寻找安全漏洞。这些工具有两面性,就看是什么人在使用它们。系统管理员可以使用它们,以帮助发现其管理的网络系统内部隐藏的安全漏洞,从而确定系统中那些主机需要用“补丁”程序去堵塞漏洞。而黑客也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收集目标系统的信息,获取攻击目标系统的非法访问权。2.2.3 网络攻击 黑客使用上述方法,收集或探测到一些“有用”信息之后,就可能会对目标系统实施攻击。黑客一旦获得了对攻击的目标系统的访问权后,又可能有下述多种选择: ·该黑客可能试图毁掉攻击入侵的痕迹,并在受到损害的系统上建立另外的新的安全漏洞或后门,以便在先前的攻击点被发现之后,继续访问这个系统。 ·该黑客可能在目标系统中安装探测器软件,包括特洛伊木马程序,用来窥探所在系统的活动,收集黑客感兴趣的一切信息,如Telnet和FTP的帐号名和口令等等。 ·该黑客可能进一步发现受损系统在网络中的信任等级,这样黑客就可以通过该系统信任级展开对整个系统的攻击。 ·如果该黑客在这台受损系统上获得了特许访问权,那么它就可以读取邮件,搜索和盗窃私人文件,毁坏重要数据,破坏整个系统的信息,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防火墙的基本思想 如果网络在没有防火墙的环境中,网络安全性完全依赖主系统的安全性。在一定意义上,所有主系统必须通力协作来实现均匀一致的高级安全性。子网越大,把所有主系统保持在相同的安全性水平上的可管理能力就越小,随着安全性的失策和失误越来越普遍,入侵就时有发生。 防火墙有助于提高主系统总体安全性。 防火墙的基本思想——不是对每台主机系统进行保护,而是让所有对系统的访问通过某一点,并且保护这一点,并尽可能地对外界屏蔽保护网络的信息和结构。它是设置在可信任的内部网络和不可信任的外界之间的一道屏障,它可以实施比较广泛的安全政策来控制信息流,防止不可预料的潜在的入侵破坏。 防火墙系统可以是路由器,也可以是个人机、主系统或者是一批主系统,专门用于把网点或子网同那些可能被子网外的主系统滥用的协议和服务隔绝。 防火墙可以从通信协议的各个层次以及应用中获取、存储并管理相关的信息,以便实施系统的访问安全决策控制。 防火墙的技术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包过滤技术、代理技术和状态监视技术。 包过滤技术 包过滤防火墙的安全性是基于对包的IP地址的校验。在Internet上,所有信息都是以包的形式传输的,信息包中包含发送方的IP地址和接收方的IP地址。包过滤防火墙将所有通过的信息包中发送方IP地址、接收方IP地址、TCP端口、TCP链路状态等信息读出,并按照预先设定的过滤原则过滤信息包。那些不符合规定的IP地址的信息包会被防火墙过滤掉,以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这是一种基于网络层的安全技术,对于应用层的黑客行为是无能为力的。 代理技术代理服务器接收客户请求后会检查验证其合法性,如其合法,代理服务器象一台客户机一样取回所需的信息再转发给客户。它将内部系统与外界隔离开来,从外面只能看到代理服务器而看不到任何内部资源。代理服务器只允许有代理的服务通过,而其他所有服务都完全被封锁住。这一点对系统安全是很重要的,只有那些被认为“可信赖的”服务才允许通过防火墙。另外代理服务还可以过滤协议,如可以过滤FTP连接,拒绝使用FTP put(放置)命令,以保证用户不能将文件写到匿名服务器。 代理服务具有信息隐蔽、保证有效的认证和登录、简化了过滤规则等优点。 网络地址转换服务(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可以屏蔽内部网络的IP地址,使网络结构对外部来讲是不可见的。 状态监视技术 这是第三代网络安全技术。状态监视服务的监视模块在不影响网络安全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采用抽取相关数据的方法对网络通信的各个层次实行监测,并作安全决策的依据。监视模块支持多种网络协议和应用协议,可以方便地实现应用和服务的扩充。状态监视服务可以监视RPC(远程过程调用)和UDP(用户数据报)端口信息,而包过滤和代理服务则都无法做到。 防火墙的类型 4.1 按实现的网络层次分 Internet采用TCP/IP协议,设置在不同网络层次上的电子屏障构成了不同类型的防火墙:包过滤型防火墙(Packet Firewall)、电路网关(Circuit Gateway)和应用网关(Application Gateway)。 安全策略是防火墙的灵魂和基础。在建立防火墙之前要在安全现状、风险评估和商业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完备的总体安全策略,这是配制防火墙的关键。 安全策略可以按如下两个逻辑来制订: ·准许访问除明确拒绝以外的全部访问——所有未被禁止的都允许访问。 ·拒绝访问除明确准许的全部访问——所有未被允许的都禁止访问。 可以看出后一逻辑限制性大,前一逻辑比较宽松。 4.1.1 包过滤防火墙(1)包过滤防火墙实施步骤 包过滤防火墙是基于路由器来实现的。它利用数据包的头信息(源IP地址、封装协议、端口号等)判定与过滤规则相匹配与否来决定舍取。建立这类防火墙需按如下步骤去做。 ·建立安全策略——写出所允许的和禁止的任务; ·将安全策略转化为数据包分组字段的逻辑表达式; ·用供货商提供的句法重写逻辑表达式并设置之。 (2)包过滤防火墙针对典型攻击的过滤规则 包过滤防火墙主要是防止外来攻击,其过滤规则大体有: ·对付源IP地址欺骗式攻击(Source IP Address Spoofing Attacks) 对入侵者假冒内部主机,从外部传输一个源IP地址为内部网络IP地址的数据包的这类攻击,防火墙只需把来自外部端口的使用内部源地址的数据包统统丢弃掉。 ·对付源路由攻击(Source Rowing Attacks) 源站点指定了数据包在Internet中的传递路线,以躲过安全检查,使数据包循着一条不可预料的路径到达目的地。对付这类攻击,防火墙应丢弃所有包含源路由选项的数据包。·对付残片攻击(Tiny Fragment Attacks) 入侵者使用TCP/IP数据包的分段特性,创建极小的分段并强行将TCP头信息分成多个数据包,以绕过用户防火墙的过滤规则。黑客期望防火墙只检查第一个分段而允许其余的分段通过。对付这类攻击,防火墙只需将TCP/IP协议片断位移植(Fragment Offset)为1的数据包全部丢弃即可。 (3)包过滤防火墙的优缺点 包过滤防火墙的优点是简单、透明,其缺点是: ·该防火墙需从建立安全策略和过滤规则集入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还要不断根据新情况不断更新过滤规则集。同时,规则集的复杂性又没有测试工具来检验其正确性,难免仍会出现漏洞,给黑客以可乘之机。 ·对于采用动态分配端口的服务,如很多RPC(远程过程调用)服务相关联的服务器在系统启动时随机分配端口的,就很难进行有效地过滤。 ·包过滤防火墙只按规则丢弃数据包而不作记录和报告,没有日志功能,没有审计性。同时它不能识别相同IP地址的不同用户,不具备用户身份认证功能,不具备检测通过高层协议(如应用层)实现的安全攻击的能力。包过滤防火墙是保护网络安全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些问题并着手解决。 4.1.2电路级网关 电路级网关又称线路级网关,它工作在会话层。它在两个主机首次建立TCP连接时创立一个电子屏障。它作为服务器接收外来请求,转发请求;与被保护的主机连接时则担当客户机角色、起代理服务的作用。它监视两主机建立连接时的握手信息,如Syn、Ack和序列数据等是否合乎逻辑,判定该会话请求是否合法。一旦会话连接有效后网关仅复制、传递数据,而不进行过滤。电路网关中特殊的客户程序只在初次连接时进行安全协商控制,其后就透明了。只有懂得如何与该电路网关通信的客户机才能到达防火墙另一边的服务器。 在不同方向上拒绝发送放置和取得命令,就可限制FTP服务的使用。如不允许放置命令输入,外部用户就不能写到FTP服务器破坏其内容;如不允许放置命令输出,则不可能将信息存储在网点外部的FTP服务器了。 电路级网关的防火墙的安全性比较高,但它仍不能检查应用层的数据包以消除应用层攻击的威胁。4.1.3 应用级网关 应用级网关使用软件来转发和过滤特定的应用服务,如TELNET、FTP等服务的连接。这是一种代理服务。它只允许有代理的服务通过,也就是说只有那些被认为“可信赖的”服务才被允许通过防火墙。另外代理服务还可以过滤协议,如过滤FTP连接、拒绝使用FTP放置命令等。 应用级网关具有登记、日记、统计和报告功能,有很好的审计功能。还可以具有严格的用户认证功能。 应用级网关的安全性高,其不足是要为每种应用提供专门的代理服务程序。 4.2 按实现的硬件环境分 根据实现防火墙的硬件环境,可分为基于路由器的防火墙和基于主机系统的防火墙。 包过滤防火墙可基于路由器或基于主机系统来实现,而电路级网关和应用级网关只能由主机系统来实现。 4.3 按拓扑结构分4.3.1 双穴网关(Dual Homed Gateway) 主机系统作为网关,其中安装两块网络接口分别连接到Internet和Intranet。在该双穴网关中,从包过滤到应用级的代理服务、监视服务都可以用来实现系统的安全策略。 对双穴网关的最大威胁是直接登录到该主机后实施攻击,因此双穴网关对不可信任的外部主机的登录应进行严格的身份验证。 4.3.2 屏蔽主机网关 屏蔽主机网关由一个运行代理服务的双宿网关和一个具有包过滤功能的路由器组成,功能的分开提高了防护系统的效率。 4.3.3 屏蔽子网网关 一个独立的屏蔽子网位于Intranet与Internet之间,起保护隔离作用。它由两台过滤路由器和一台代理服务主机构成。路由器过滤掉禁止或不能识别的信息,将合法的信息送到代理服务主机上,并让其检查,并向内或向外转发符合安全要求的信息。 该方案安全性能很高,但管理也最复杂,成本也很高,应用于高安全要求的场合。 先进的认证技术 先进的认证措施,如智能卡、认证令牌、生物统计学和基于软件的工具已被用来克服传统口令的弱点。尽管认证技术各不相同,但它们产生的认证信息不能让通过非法监视连接的攻击者重新使用。在目前黑客智能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之下,一个可访问Internet的防火墙,如果不使用先进认证装置或者不包
资料参考如下:
http://dzh.mop.com/topic/main/readSubMain_5238366_0.html

⑻ 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哪些

1、防火墙

网络防火墙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网络互联设备,用于加强网络间的访问控制,防止外网用户通过外网非法进入内网,访问内网资源,保护内网运行环境。它根据一定的安全策略,检查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包,如链路模式,以决定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否允许,并监控网络运行状态。

目前防火墙产品主要有堡垒主机、包过滤路由器、应用层网关(代理服务器)、电路层网关、屏蔽主机防火墙、双宿主机等。

2、杀毒软件技术

杀毒软件绝对是使用最广泛的安全技术解决方案,因为这种技术最容易实现,但是我们都知道杀毒软件的主要功能是杀毒,功能非常有限,不能完全满足网络安全的需求,这种方式可能还是能满足个人用户或者小企业的需求,但是如果个人或者企业有电子商务的需求,就不能完全满足。

幸运的是,随着反病毒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主流的反病毒软件可以防止木马等黑客程序的入侵。其他杀毒软件开发商也提供软件防火墙,具有一定的防火墙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硬件防火墙的作用,比如KV300、金山防火墙、诺顿防火墙等等。

3、文件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

与防火墙结合使用的安全技术包括文件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其目的是提高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秘密数据被外界窃取、截获或破坏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网络安全和信息保密。

目前,各国除了在法律和管理上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外,还分别在软件和硬件技术上采取了措施。它促进了数据加密技术和物理防范技术的不断发展。根据功能的不同,文件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主要分为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完整性判别等。

(8)第三代网络安全方法扩展阅读:

首届全VR线上网络安全大会举办

日前,DEF CON CHINA组委会正式官宣,历经20余月的漫长等待,DEF CON CHINA Party将于3月20日在线上举办。

根据DEF CON CHINA官方提供的信息,本次DEF CON CHINA Party将全程使用VR的方式在线上进行,这也是DEF CON历史上的首次“全VR”大会。为此,主办方构建了名为The DEF CONstruct的虚拟空间和赛博世界。在计算机语言中,Construct通常被译为结构体。

⑼ 什么是网络安全,常用的安全措施有那些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网络安全措施有哪些

1、物理措施:例如,保护网络关键设备(如交换机、大型计算机等),制定严格的网络安全规章制度,采取防辐射、防火以及安装不间断电源(UPS)等措施。

2、访问控制:对用户访问网络资源的权限进行严格的认证和控制。例如,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对口令加密、更新和鉴别,设置用户访问目录和文件的权限,控制网络设备配置的权限,等等。

3、数据加密:加密是保护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加密的作用是保障信息被人截获后不能读懂其含义。防止计算机网络病毒,安装网络防病毒系统。

4、网络隔离:网络隔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隔离卡来实现的,一种是采用网络安全隔离网闸实现的。隔离卡主要用于对单台机器的隔离,网闸主要用于对于整个网络的隔离。这两者的区别可参见参考资料。

5、其他措施:其他措施包括信息过滤、容错、数据镜像、数据备份和审计等。近年来,围绕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例如数据加密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等。数据加密是对网络中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到达目的地后再解密还原为原始数据,目的是防止非法用户截获后盗用信息。防火墙技术是通过对网络的隔离和限制访问等方法来控制网络的访问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