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分为五个级别:
① 第一级,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② 第二级,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
③ 第三级,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
④ 第四级,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⑤ 第五级,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
证书案例
❷ 网络安全分为几个级别
网络安全级别按安全级别由高到低分为A、B、C、D四个级别。这些安全级别不是线性的,而是成倍增加的。
1、D1 级
这是计算机安全的最低级别。整个计算机系统不可信,硬件和操作系统容易受到攻击。D1级计算机系统标准规定对用户没有认证,即任何人都可以无障碍地使用计算机系统。系统不需要用户注册(需要用户名)或密码保护(需要用户提供唯一的访问字符串)。任何人都可以坐在电脑前开始使用它。
2、C1 级
C1级系统要求硬件具有一定的安全机制(如硬件锁定装置和使用计算机的密钥),用户在使用前必须登录系统。C1级系统还需要完全的访问控制能力,这应该允许系统管理员为某些程序或数据建立访问权限。C1级保护的缺点是用户直接访问操作系统的根目录。C1级不能控制用户进入系统的访问级别,用户可以任意移动系统数据。
3、C2 级
C1级C2级的一些缺点强化了几个特点。C2级引入了受控访问环境(用户权限级)的增强功能。此功能不仅基于用户权限,而且还进一步限制用户执行某些系统指令。授权层次结构允许系统管理员对用户进行分组,并授予他们访问某些程序或层次目录的权限。
另一方面,用户权限授权用户访问程序驻留在单个单元中的目录。如果其他程序和数据在同一目录中,则会自动授予用户访问这些信息的权限。指挥控制级系统也采用系统审计。审计功能跟踪所有“安全事件”,如登录(成功和失败),以及系统管理员的工作,如更改用户访问权限和密码。
4、B1 级
B1级系统支持多级安全,多级是指这一安全保护安装在不同级别的系统中(网络、应用程序、工作站等),它对敏感信息提供更高级的保护。例如安全级别可以分为解密、保密和绝密级别。
5、B2 级
这一级别称为结构化的保护(Structured Protection)。B2 级安全要求计算机系统中所有对象加标签,而且给设备(如工作站、终端和磁盘驱动器)分配安全级别。如用户可以访问一台工作站,但可能不允许访问装有人员工资资料的磁盘子系统。
6、B3 级
B3级要求用户工作站或终端通过可信任途径连接网络系统,这一级必须采用硬件来保护安全系统的存储区。
7、A 级
这是橙色书籍中最高级别的安全性,有时被称为验证设计(verified design)。与以前的级别一样,此级别包含其较低级别的所有功能。A级还包括安全系统监控的设计要求,合格的安全人员必须分析并通过设计。此外,必须采用严格的形式化方法来证明系统的安全性。在A级,构成系统的所有组件的来源必须得到保护,这些安全措施还必须确保这些组件在销售过程中不会损坏。例如,在A级设置中,磁带驱动器从生产工厂到计算机室都会被密切跟踪
❸ 网络安全的级别包括什么
分为以下七个级别:
1、D1 级
这是计算机安全的最低一级。整个计算机系统是不可信任的,硬件和操作系统很容易被侵袭。D1级计算机系统标准规定对用户没有验证,也就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该计算机系统而不会有任何障碍。
2、C1 级
C1级系统要求硬件有一定的安全机制(如硬件带锁装置和需要钥匙才能使用计算机等),用户在使用前必须登录到系统。C1级还要求具有完全访问控制的能力,经应当允许系统管理员为一些程序或数据设立访问许可权限。
3、C2 级
C2级在C1级的某些不足之处加强了几个特性,C2级引进了受控访问环境(用户权限级别)的增强特性。这一特性不仅以用户权限为基础,还进一步限制了用户执行某些系统指令。授权分级使系统管理员能够分用户分组,授予他们访问某些程序的权限或访问分级目录。
4、B1 级
B1级支持多级安全,多级是指这一安全保护安装在不同级别的系统中(网络、应用程序、工作站等),它对敏感信息提供更高级的保护。例如安全级别可以分为解密、保密和绝密级别。
5、B2 级
这一级别称为结构化的保护(Structured Protection)。B2 级安全要求计算机系统中所有对象加标签,而且给设备(如工作站、终端和磁盘驱动器)分配安全级别。如用户可以访问一台工作站,但可能不允许访问装有人员工资资料的磁盘子系统。
6、B3 级
B3级要求用户工作站或终端通过可信任途径连接网络系统,这一级必须采用硬件来保护安全系统的存储区。
7、A 级
这是橙皮书中的最高安全级别,这一级有时也称为验证设计(verified design)。与前面提到各级级别一样,这一级包括了它下面各级的所有特性。A级还附加一个安全系统受监视的设计要求,合格的安全个体必须分析并通过这一设计。至计算机房都被严密跟踪。
❹ 什么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
等级保护是我们国家的基本网络安全制度、基本国策,也是一套完整和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遵循等级保护相关标准开始安全建设是目前企事业单位的普遍要求,也是国家关键信息基础措施保护的基本要求。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办理流程是:
一步:定级;(定级是等级保护的首要环节)
二步:备案;(备案是等级保护的核心)
三步:建设整改;(建设整改是等级保护工作落实的关键)
四步:等级测评;(等级测评是评价安全保护状况的方法)
五步: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保护能力不断提高的保障)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备案共分为五级:
① 第一级,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② 第二级,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
③ 第三级,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
④ 第四级,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⑤ 第五级,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
证书案例
❺ 等级保护工作有哪些规定动作
等级保护工作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具备完善的政策流程支撑,有规定的流程动作。以下就是等级保护工作的基本流程
1.1 基本实施流程图
1.1.1 系统识别与定级
1. 确定定级对象:根据《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和《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定级指南》的要求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确定保护对象。
2. 初步确定等级:通过分析系统所属类型、所属信息类别、服务范围以及业务对系统的依赖程度,确定系统被破坏后受侵害的客体以及侵害对客体的侵害程度,综合判定侵害程度。初步确定系统的等级。
3. 专家评审:定级对象的运营、使用单位应组织信息安全专家和业务专家,对初步定级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评审,出具专家评审意见。
4. 主管部门审核:完成专家评审后,应将初步定级结果上报行业主管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审核。
5. 公安机关审核:将初步定级结果提交公安机关进行备案审查,审查不通过,其运营使用单位应组织重新定级;审查通过后最终确定定级对象的安全保护等级。
1.1.2 系统备案
1. 资料准备:由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准备备案材料,填写《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表》
2. 系统备案:由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到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办理备案手续
3. 受理备案和审核:公安机关对备案材料进行审核,定级准确、材料符合要求的颁发由公安部统一监制的备案证明。发现定级不准的,通知备案单位重新审核确定
1.1.3 等级保护测评
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需要聘请经过认证的安全测评机构,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及《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标准,对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状况开展等级测评,按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测评报告模板》(2019版)编写等级测评报告。
等级保护测评工作采取询问情况、查问和核对材料、调看记录和资料、现场查验、渗透测试、漏洞扫描等方式进行。通过等级测评,分析判断目前信息系统所采取的安全措施与等级保护标准要求之间的差距,分析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查找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建设整改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安全建设整改的安全需求。
1.1.4 整改
根据等级保护测评结果和整改建议,运营单位按照等级保护要求和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安全建设。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设施安全手段,落实安全技术措施。
1.1.5 周期性监督检查
公安机关依据管理办法和检查规范不定期对运营使用单位的信息系统进行安全监督、检查、指导,如发现未履行等级保护职责,公安机关可以依法进行相应处罚,处罚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
❻ 网络信息安全保护等级分为几级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规定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能力的五个等级:
第一级:用户自主保护级, 第二级:系统审计保护级,第三级:安全标记保护级,第四级:结构化保护级,第五级:访问验证保护级。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对信息和信息载体按照重要性等级分级别进行保护的一种工作,在中国、美国等很多国家都存在的一种信息安全领域的工作。
❼ 网络安全法对企业等级保护建设有哪些要求,应该怎么应对
《网络安全法》对企业提高了准入门槛和运行安全能力要求。网安法在第21条、第31条明确规定了网络运营者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都应该按等级保护要求对系统进行安全保护,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等级保护工作为国家网络安全的基本国策,并在法律层面确立了其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核心地位。因此,企业/网络运营者应该采取合适的厂商提供全方面的安全服务,确保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可以看看锐捷的案例
❽ 如何保证网络安全
保障网络安全措施如下:制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定网络安全负责人,落实网络安全保护责任;采取防范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技术措施;采取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不少于六个月;采取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和加密等措施。
【法律依据】
《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一条
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运营者应当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护义务,保障网络免受干扰、破坏或者未经授权的访问,防止网络数据泄露或者被窃取、篡改:
(一)制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定网络安全负责人,落实网络安全保护责任;
(二)采取防范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技术措施;
(三)采取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不少于六个月;
(四)采取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和加密等措施;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❾ 有没有详细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流程介绍谢谢了。
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五个规定基本动作:定级、备案、建设整改、等级测评、监督检查。具体细节:
定级阶段:
网络运营者确定等级保护对象,明确定级对象,梳理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时所侵害的客体及对客体造成侵害的程度。
备案阶段:
第二级及以上网络运营者在定级、撤销或变更调整网络安全保护等级时,在明确安全保护等级后需在10个工作日内,到县级以上机关备案,提交相关材料。
建设整改阶段:
安全建设整改工作分五步进行:
落实安全建设整改工作部门,建设整改工作规划,进行总体部署;
确定网络安全建设需求并论证;
确定安全防护策略,制定网络安全建设整改方案
根据网络安全建设整改方案,实施安全建设工程;
开展安全自查和等级测评,及时发现安全风险及安全问题,进一步开展整改。
注意:全国各地区政策不一样,以实际情况为准。
等级测评阶段: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分为4个基本活动:测评准备活动、方案编制活动、现场测评活动、分析及报告编制活动。
监督检查阶段:
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安全检查,涉及相关行业的可以会同其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安全检查。必要时,机关可以委托社会力量提供技术支持。
以上都是摘自时代新威官网,里面等保干货非常多,解释更加规范、准确。
❿ 计算机网络安全等级分为哪些
1、D1级
这是计算机安全的最低一级。整个计算机系统是不可信任的,硬件和操作系统很容易被侵袭。D1级计算机系统标准规定对用户没有验证,也就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该计算机系统而不会有任何障碍。系统不要求用户进行登记或口令保护。任何人都可以坐在计算机前并开始使用它。
2、C1级
C1级系统要求硬件有一定的安全机制,用户在使用前必须登录到系统。C1级系统还要求具有完全访问控制的能力,经应当允许系统管理员为一些程序或数据设立访问许可权限。C1级防护不足之处在于用户直接访问操作系统的根。C1级不能控制进入系统的用户访问级别,所以用户可以将系统的数据任意移走。
3、C2级
C2级在C1级的某些不足之处加强了几个特性,C2级引进了受控访问环境的增强特性。这一特性不仅以用户权限为基础,还进一步限制了用户执行某些系统指令。授权分级使系统管理员能够分用户分组,授予他们访问某些程序的权限或访问分级目录。另一方面,用户权限以个人为单位授权用户对某一程序所在目录的访问。如果其他程序和数据也在同一目录下,那么用户也将自动得到访问这些信息的权限。C2级系统还采用了系统审计。
4、B1级
B1级系统支持多级安全,多级是指这一安全保护安装在不同级别的系统中,它对敏感信息提供更高级的保护。比如安全级别可以分为解密、保密和绝密级别。
5、B2级
这一级别称为结构化的保护。B2级安全要求计算机系统中所有对象加标签,而且给设备分配安全级别。如用户可以访问一台工作站,但可能不允许访问装有人员工资资料的磁盘子系统。
6、B3级
B3级要求用户工作站或终端通过可信任途径连接网络系统,这一级必须采用硬件来保护安全系统的存储区。
7、A级
这是橙皮书中最高的安全级别,这一级有时也被称为验证设计。与前面提到的各级级别一样,这一级包括它下面各级的所有特性。A级还附加一个安全系统受监视的设计要求,合格的安全个体必须分析并通过这一设计。另外,必须采用严格的形式化方法来验证该系统的安全性。而且在A级,所有构成系统的部件的来源必须安全保证,这些安全措施还必须担保在销售过程中这些部件不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