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全设置 » 网络议程设置麦克
扩展阅读
腾讯动漫怎么设置网络 2025-05-12 15:22:15

网络议程设置麦克

发布时间: 2022-05-07 23:53:38

‘壹’ 关于“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小问题

经典新闻传播理论对推动人类传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新闻传播理论受到了挑战。网络媒体的普及使传播环境发生了裂变,一些适用于传统媒体的理论在网络时代依然适用,但是也有不少理论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本文探讨议程设置理论在新的媒体环境下的变化。议程设置理论概述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思想最初来自于美国新闻工作者沃特·李普曼。早在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就提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拟态环境”是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关于世界的看法,与现实相比,这种看法总是不完整的,并且通常是不准确的。①这种“拟态环境”是由媒体设置而形成的。他认为,我们的行为是对这个“拟态环境”的反应,而并非对真实环境的反应,我们只能看见媒体所反映的现实,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思想发端。1972年和1976年,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总统竞选研究中,通过定量研究证实了这一理论假说,他们的研究标志着议程设置理论的诞生,为传播效果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随后,有众多传播学者对此作了进一步研究,使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学者郭庆光在其《传播学教程》中对议程设置理论这样表述: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②如今,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时代已经到来。网络中多元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权的泛化,使受众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大大增强,使传统媒体中议程设置理论的基础被打破,新的传播模式中议程设置理论发生了改变。新的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变化随着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的,“议程设置功能”的有关概念也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议程设置理论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是广受关注的话题。在新的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发生了变化或得到了修正。1.受众的地位改变,议题设置主体发生变化传统传播过程中的受众总是被动地接收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无法同媒体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他们只能在媒体为之设置的议题中挑选和接收信息。而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释放了受众参与信息传播的主动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来挑选新闻信息,或发表自己的看法。互联网因其网络分布式传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体的控制权,能实现传者与受者的互动双向交流,公众和媒体成为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主体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议程设置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次,议程设置主体地位具有平等性,不同的议程设置主体间呈现互动交叉性。③这就是新闻传播领域出现的“二重议程设置”现象,即在传统的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之外又出现了“网民议程设置”,使原先“沉默的大多数”不仅不再沉默,而且积极参与到社会议题的讨论中来。2.公众的自我议程设置出现,个人议题更易转化为公共议题在新媒体时代,公众议题是自我形成,而不是设置形成的。公众议题形成的过程或方式也变得很简单,那就是“互动”,公众在互动中选择哪些事情或议题是重要的。网络时代公众自我议程设置功能的实现,是对“议程设置”理论内涵的补充和延伸。如果公众自我设置议程引发社会普遍关注,那么这一议程就会进入传统媒体的议程范围,在网络传播中,某一网民自我设置议程如果能很快引起大量网民关注,也就会很快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④传统媒体关注后又会很快转化为公共议题。总之,个人议题更加容易转化为公共议题,网民成为许多议题的第一设置者,经过网民的激烈讨论互动以及各大媒体的转载和重新设计,最后上升为人人皆知的热门议题。3.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弱化,网络媒体增强了议程设置的时效性网络媒体改变了网民的思维方式、信息接收方式,实现了从下向上的传播,不仅可以放大一些重要新闻的影响力,也会弱化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有些议题可能是传统媒体比较关注的问题,但如果网络媒体不予重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力就会弱化。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增强了议程设置的时效性。根据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人们在接受外部信息时往往更相信第一次看到、听到的情况。网络媒体的快捷性等优势,使它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随时随地发布消息。比如,在温州动车事故等突发事件发生后,微博等自媒体就同步直播事件的进展,在第一时间为公众设置议题。因此,新闻时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媒体对公众议程的设置能力。4.媒体间的议程设置进一步发展议程设置不仅存在于媒体与公众、媒体与政府之间,同时,不同的媒体之间也存在着议程设置。在网络媒体出现以前,传统媒体一直是公共议题的设置者,并且引导着公共舆论。然而,由于互联网的低门槛、信息发布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强等特点,每一位网民都可以成为议程设置者。一旦网民设置的议题被广泛关注和讨论,该议题的重要性和显着性就会大大提升,很快传统媒体就会将这一网络议题引用过来,进行深入讨论。凡是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议题,都存在着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积极互动的现象。比如在2012年的宁波PX事件中,由于网民对这一问题的争议以及意见领袖在微博上的助力,使该议题在网络上被迅速扩散和传播,随后传统媒体相继跟进报道,最终促成了事件的解决。另一方面,一些强势媒体的报道也会对一些小媒体的报道产生影响,比如人民日报及中央电视台侧重于报道哪些方面的新闻,各省、市媒体就会以此为导向来组织相关新闻报道。结语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和影响,也因此为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媒体的出现也促使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发生了变化。大众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没有终结,但的确在弱化,而社会生活并未因此就失去了议程的设置,各种议题仍然在公众中不断地传播着。正如麦库姆斯所言:“不可否认,因特网的确会带来新闻媒介议程设置效果上的一些变化,但在目前看来,这些变化仅仅是某种程度上的变化,细节上的变化,而不是议程设置本质上的变化。”⑤注释:①【美】麦库姆斯着,郭镇之徐培喜译:《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24页②刘德杰:《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探析》,《新闻窗》,2009年第4期,第88页③徐春霞:《新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主体”分析》,《新闻窗》,2009年第6期,第77页④谷频:《网络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军事记者》,2004年第11期,第48页⑤董文娜:《网络时代议程设置理论的新变化》,《青年记者》,2010年2月下,第37页

‘贰’ 当今电视新闻发展趋势是什么

论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中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向报纸学习借鉴来的。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我国第一个评述性电视新闻栏目《观察与思考》,可谓电视深度报道的最早尝试。从1993年的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改版算起,《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及《新闻调查》被称为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三步曲。继而,这一全新的报道方式逐渐受到了观众的肯定和欢迎。尤其《新闻调查》,无论片子的长度还是报道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新的突破,它标志着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成熟。但是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也应该与时俱进,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发展。本文拟针对当前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存在的重要意义

1.电视媒体承受着新媒体的强大冲击

人类文明的进步必然带来传媒技术的变革。当今,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以其更加多元化的符号表现形式网罗了传统媒体的一切优势,套用麦克卢汉的名言就是,如果说广播延伸了人的听觉,电视延伸了人的视觉,网络则延伸了人的所有的感官,真正将人类带入了“多媒体”时代。在网络时代,传统三大媒体正且战且走。

但笔者认为暂且不管学界业界的争论如何,至少现在看来,网络媒体还存在若干弊端,传统媒体仍在强劲发展。就像当初报纸借助深度报道得以与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相抗衡一样,深度报道同样可以成为电视媒体抵挡网络冲击的强有力武器。因为网络在这方面存在着局限和不足,是网络的传播特性所决定的。

首先,网络是快餐文化的产物,网民在搜索新闻网页时走马观花的“浏览”心态限制了深度报道形式在网络中的发展。而且网络新闻目前公信力较低,没有人会为了一篇连真实性都须质疑的报道去花费大量时间阅读。所以,电视无疑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其受众群的稳定性为节目制作的成本回收提供了保证。

其次,由于技术的限制,目前我国网络新闻的表现形式仍以文字符号为主。为节省空间与资源,较长篇幅的深度报道新闻一般被分为几个不同层次以超链接的形式组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民阅读的连贯性与积极性,许多人可能因不愿多次点击而放弃了对新闻深度分析层次的访问。

再次,目前大多数新闻网站没有自己专业的采编队伍,对新闻只限于简讯式的报道,其所发的深度报道也只能转载自传统媒体。这个问题是网络新闻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也许随着网络的发展这一问题将得到解决,但至少在目前,网上的深度报道多是传统媒体的翻版,人们上网查阅新闻也多是为了获取最新动态,所以在现阶段,网络媒体在做新闻时保证“快”比保证“深”是个更明智的选择。

2.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呈现逐步深化的趋势

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逐渐增多,新时期受众对信息的选择与需求也逐步走向深化。人们不但对信息进行解读时会加入自己的个性化理解,甚至一些人会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一些突发事件的传播主体。所以,当今的大众媒介应该注意到受众需求的这一变化,不但要告诉人们“是什么”,更要剖析“为什么”“怎么办”,这就为深度报道形式提供了存在的土壤。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曾提出受众对信息选择的或然率公式,即选择或然率=对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也就是说,人们从某一媒介获取的

信息量越大,所付出的时间、金钱、精力等越少,则成为这一媒介稳固受众的几率越大。这一公式对分析当今各类媒体的优势仍有效果。在当今的四大类媒体中,广播的受众群相对窄化,报纸、电视和新兴的网络被公认为信息获取的前三大选择。而在以上三者中,电视又相对有较突出的优势。运用施拉姆的公式,相对于报纸,电视的表现符号更多元化,即受众在单位时间内从电视获取的信息量更大;相对于网络,电视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更强,一般情况下,人们不必在接受某信息前先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其次,电视相对于网络更普及,从接受终端角度也为电视信息的获取减少了“费力的程度”。所以,在当今电视权威性犹存的时代,电视发展深度报道可谓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二、当今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变“重报道轻言论”为“报道与评论相结合”

应该说,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重报道轻言论”的特点是从一开始就定下基调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把最早出现的一批深度报道栏目的风格表述为“把编辑记者对事实本质的认识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对事物内在逻辑的揭示,达到引导观众思考判断的目的”。因此,提倡“多报道,少评论”。如《焦点访谈》的栏目宣传语即“用事实说话”,对该节目1996年6月26日至7月7日作的统计分析表明,从内容上看,纪录事件和人物的11条,占总数的78.6%;从访谈形式上看,“访”多于“谈”的10条,占总数的71.4%。①由此可见,《焦点访谈》“以叙代议”。在《新闻调查》中也存在类似倾向,为了显示节目的公平、公正,记者和主持人时常摆出一副绝对公允的面孔。

这种倾向是受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大众媒介宣传性、喉舌性过重的现象影响的,人们认为评述就是说教,所以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界一再强调“用事实说话”。其实评论并不等于说教和强行灌输。评论是在保证事实尽可能客观公正的同时,将主观见解作为另一种客观存在体现在报道中,为受众提供一个更加完整和开阔的认识系统,使受众在事实和见解的同步接收中,开拓自己判断的思路,使信息达到增值的效果。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的新闻观念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化,尤其对于新闻传播的主客观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受众逐步认识到,要求新闻事件传播的纯粹客观是不现实的。主体在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其主观能动性必然要起作用。所以,信息传播者报道事件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事件的发现和解释过程,主观介入不可避免。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一方面保证事实的客观、公正,另一方面要对客观发生的事件有主观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这也是新时期受众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其次,尽管当今受众独立评判意识、主观选择意识空前增强,但受众仍需要新闻媒介对信息进行梳理整合。今天面对信息传播的几何级增长,生活在信息洪水中的受众已有些措手不及。人的信息接受能力是一定的,并不会因为信息供给量的增加而有所增强,这就导致了无限的信息与人类有限的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当今受众开始对媒介有了一种新的需求,需要媒介能够对纷繁芜杂的信息进行初步的梳理与选择,即进行必要的议程设置。也就是说,电视受众在声画一体的画面传播中已体验到对新闻事件的亲历感,他们还需要倾听见解、分析、评论,需要了解报道者的主观内涵,在倾听了各方面的见解之后,再作出自己的判断。

综上所述,报道和评论在不同方式和不同层面上的结合,将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的一种趋势:客观报道与主观见解相互补充,将思想本身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融入报道中。

2.改变“深度报道即曝光”的思维定势

《焦点访谈》的成功带动了中国电视界一批焦点类深度报道节目的产生,人称“焦点现象”。统观这些节目的选题,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似乎都是批评类、曝光类的报道,一些疑难案、陈积案成为这些节目的首选。一时间,焦点访谈成了批评报道的代名词,其他的深度报道节目也纷纷刮起了曝光风。其实据统计,《焦点访谈》中的批评类报道在节目总量中从来没超过22%。②《焦点访谈》的节目定位语是:对社会热点问题、事件进行跟踪采访、调查分析、访谈评述。应该说,社会热点不仅仅是丑的、恶的,也包括美的、善的,为什么只有22%的批评类节目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传媒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不应该归因于老百姓猎奇心理重、素质水平低,如果我们电视新闻中弘扬真善美的正面报道做得好看耐看,还会有人一味去关注那些丑的恶的吗?所以根本症结还在节目质量本身。舆论监督只是深度报道节目的功能之一,弘扬先进人物的精神、增强榜

样的力量,同样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重要职责。但是目前这类正面引导型的节目做得过于模式化、类型化、去人格化,对先进人物、典型人物的报道千篇一律,不真实不生动,从而也就丧失了人格的魅力与感染力。

要改变这一现状,新闻工作者就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并不是只有批评性报道才能做得“好看”。摇摇晃晃的偷拍镜头、大打出手的激烈场面的确能制造看点,但留给受众的恐怕也只有这些画面而已。所以要想提升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就要充分发挥自身节目类型的优势,通过对新闻人物的多层次、立体化的透视,通过对事件横向和纵向的开拓、比较,引导观众去关注真善美。

有人说,大众媒介是时代的感应器,敏锐地记录着社会的每一个变化。当今时期,受众主体地位的增强、新的媒介形式的冲击,都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表现形态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报道新闻事件同时,辅以分析和评论,形成一种有利于受众作为自己个人判断的信息体系,这是值得每一位电视新闻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叁’ 《传播学教程》此书重点

以下都是《传播学教程》的重点,希望你学业有成
第一章 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P46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什么是意义:意义的定义P47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语言符号的暧昧性P49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人类的象征行为:象征行为P51;象征行为的特点P51;象征性互动理论P52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
三、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P54-55;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的双重性质P59
(一) 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二)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传播总过程研究的必要性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定义:P73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密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客我的概念P78,主我客我的关系P79);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P80-81
第二节: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定义P81
一、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库利的“镜中我”理论P82-83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P83-8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P84-85
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播功能;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P85-88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一) 群体的概念:概念P89;群体的两个特征P90;群体的两个类别;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
(二) 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P91
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一) 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
(二)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规范P92-93;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P9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对内、对外)P93
(三)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的概念P94;信息压力的概念P95;趋同心理的概念P95
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P95;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P96;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非常态流动)P96-99
第二节:组织传播
一、组织与组织传播:
(一) 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的广狭义P99;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P100
(二) 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P101,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P101-102
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一)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三种渠道P102-103
(二) 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两种形式P103;三个特点P103-104
(三)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网络
三、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
(一)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企业组织信息输入的渠道P106
(二)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P107-108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定义P111(倒数第9行)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P111-112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P113;赖特的四功能说P114;施拉姆的概括P114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P115-116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P116;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P117;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P117
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报的出现P117;电影的出现P118;广播的出现P118
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电视媒介的特性P119;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P119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
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布莱士、塔尔德、库利的观点)P121-122;“怀疑主义”的忧患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的观点)P123;对两种观点的看法P123-124
三、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一) 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对环境的任知活动发生根本变化P125
(二) 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信息环境的概念P125;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P126(1-7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的不同P126;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P126
(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P126-127;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P127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
控制研究两个方面P129
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P130-131
二、利益禾逵刖�檬屏Φ目刂疲郝⒍献时究刂泼浇榈娜�种饕�绞絇132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P132-133
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P134
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5;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P135
二、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一)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6;主要原理原则P136
(二) 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P138;主要原理原则P1339
(三) 民主参与理论:产生的背景P139;主要观点P1339-140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一)渊源:马恩关于党报思想的要点P141;列宁主要观点P141-142
(二)苏联:五个原则和规范P142
(三)我国:我过传播制度极其基本规范的四个方面内容(公有制、党性原则、多方面职能、经济功能)P143-144
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麦奎尔概括的五个方面内容P145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播媒介”两种含义
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 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
(二) 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49
(三) “热媒介”与“冷媒介”;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49
(四)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其意义P150;局限P149;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
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P152
(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佐藤毅的“他律性欲望主义”及其对日本人价值观的影响P153
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
(一) 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新媒介发展趋势的四个特点P153-154
(二) 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P155;“电子乌托邦”思想历史根源P156;媒介技术是中性P156
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P157
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P159
(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P15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P160
(三) 公共性与功利性: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功利性的三个依据P160;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经营目标”“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61
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
(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62
(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P164;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64(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一、大众的概念
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大众”主要特点P168
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早期的贵族主义的观点(奥特伽观点)P169;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曼海姆观点)P179;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斯的观点)P170;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P171
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大众社会论的“被动”受众观(清水几太郎;“拷贝支配”社会及其形成原因,“拷贝的支配”转化为“心理的暴力”的两条原理P172-173;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P173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克劳斯的受众规模三个不同层次观点P174
一、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诸多因素制约P174;“选择性接触假说”P176
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受众”定义P177;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变化过程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存在的四个问题P177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受众的三个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P178-179
第三节:“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P180倒11-13行
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一)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赫尔卓的人们喜爱知识竞赛的三种心理需求P181;收听肥皂剧的动机P181
(二)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贝雷尔森的读书动机论(实用、休憩、夸示、逃避)P181;对报纸六种使用形态P181-182
(三)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过程P182;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型P182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施拉姆的少年儿童电视接触行为研究的结论P183;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P183
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使用与满足”研究采用的新视角的三个意义P184;“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P185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一) 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两重含义P188
(二)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1、传播效果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2、大众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P189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戈尔丁的四个类型;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效果的五方面课题P190
三、传播效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三种理论:常识理论、现场理论、社会科学理论
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P193
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早期的核心观点P193;“子弹论”的错误P195
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
这时期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特点和三个主要研究领域P195;“传播流”的概念P195
(一)《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概括出来的五个理论假说P196
(二)《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个人影响》的四个“中介因素”P197;罗杰斯的大众传播过程的两个方面(信息流、影响流)P197。
(三)《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克拉帕的“五项一般定理”P198
(四)“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三、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
“有限效果论”在传播观与理论框架上的缺陷P200;70年代后出现的理论或假设的三个共同特点P200;宏观效果论与子弹论的不同P200
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传播过程的每个环节或因素都可能对传播效果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制约着传播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
一、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
(一)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可信性两个要素P201;霍夫兰的“可信性效果”的概念P202
(二) “休眠效果”:休眠效果的内容P203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种方法的各自利弊P203;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与传播对象属性的关系P204
(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免疫效果”的内容P205
(三)“明示结论”和“寓材料于效果之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几个一般结论P206
(四)“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对哪种方法更有效没有一致的原则P207
(五)“警钟效果”:贾尼斯的实验结果P208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一)舆论领袖的作用:舆论领袖的概念P209;舆论领袖具有四个基本特征P209;测定舆论领袖的三项指标P210
(二)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影响:考察群体对于个人影响的两个基本视角P210
(三)传播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贾尼斯自信心假说P211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传播效果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麦库姆斯和肖的观点P214;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三个特点P214-215
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
三种考察议程设置功能的机制(知觉模式、显着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P216
韦弗的三类公众议题(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P216
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特点P217
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
意义:为传播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起重要作用、使人们注意大众传播过程的背后控制问题P217-218
问题:只强调“形成”而不涉及“反映”、不能绝对化P218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构成假说的三个命题: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意见的表明与“沉默”的扩散是一个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环境P220-221 三个要点:P221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
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关系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舆论观:不同学科对舆论的理解(政治哲学观点、社会学观点、行为科学观点、社会心理学观点P221-222;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内容P222
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关系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效果观P222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批判
“沉默的螺旋”的四个不足;“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绝对的常量,而是个加条件限制的变量;“多数意见”的压力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类型与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多数意见”社会压力受社会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忽略舆论变化过程与“少数派”的作用P223-224
“沉默的螺旋”的两个重要意义P224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与人的行为关系密切的三种现实(客观现实、象征性现实、主观现实)P224
一、“培养”理论的起源与背景
格伯纳“培养”理论的内容P226
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现代媒介社会的大众传播提供社会“共识”的功能远远超越了传统社会的宗教与教育(传播范围广、缓和矛盾与冲突的“熔炉”;进而解释: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的巨大作用,又指出大众传媒带来的负面社会后果)P226-227
电视媒介形成“共识”的独特优势P227
三、“培养”理论的外围
文化指标研究的三个方面(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培养分析)P228-229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蒂奇诺的“知沟”假说P230
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一) 松伯格“知沟”模式的中心内容P231;蒂奇诺的“知沟”扩大三个原因P231
(二) “上限效果”假说:“上限效果”假说的内容P231
三、“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
卡茨曼的“信息沟”理论主要观点P232-233;缩小社会“信息沟”乃至“知沟”的两个对策P234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一) 国际传播:鹤木真关于“国际传播”的定义P237
(二) 全球传播:全球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弗里德利克)P239
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全球信息化传播系统形成对人类世界发生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P240;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对传统国际传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的改变(形式:国际广播转为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内容:对外宣传转为全面的文化输出)P241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情况:存在的差距与问题(“信息富有国”与“信息贫困国”两极分化、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P243
二、“新世界秩序”论争:
第一阶段:《阿尔及尔宣言》(1973)
第二阶段:《大众传媒宣言》(1978)、《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1980)、《塔瓦罗宣言》(1981)
第三阶段:“信息主权”“文化冲突”等新问题P247
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核心问题P248
一、国际报道中新闻价值问题:“媒介中的外国新闻”研究的6个结论P249
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信息主权的概念及其三方面内容P251、发展中国家学者的主张P252
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文化帝国主义主义的三个特点P253、研究媒介帝国主义主义的两个现实问题P253-254
第十四章 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传播现的三个原因P257
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西欧:塔尔德的模范理论P258、西默尔的传播网络理论P259
美国:杜威:对教育与大众传播的特点P259、哭利:《社会组织》的“传播”研究,初级群体与镜中我的概念P259、帕克: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传播,“传播”的定义P259-260、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P260、李普曼:“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P260
二、传播学的奠基者与学科开创者
(一) 拉斯韦尔:传播三项基本功能与5W模式P261
(二) 卢因:把关人研究P261
(三) 霍夫兰: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与复杂性P262
(四) 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研究方法的贡献P262
(五) 施拉姆:对传播学学科建设的贡献(建立教育单位、编写教材、出版论着)P263
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的贡献
(一) 香农的信息论与传播学:信息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传播的普遍性、传播模式)P265
(二) 威纳的控制论与传播学:控制论在传播学的运用P266
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一)经验性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三个主要原则P267;四个局限P267
(二)美国经验学派: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P268;多元主义的社会观P2668
(三)经验学派的主要研究成果:经验学派效果研究的14个重大成果P26669-270
三、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一)批判学派的由来极其立场: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不同(研究目的不同、社会观不同)P271-272
(二)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政治经济学派P273;文化研究学派P273-274;意识形态霸权理论P274-275;哈伯马斯批判理论P275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略)

‘肆’ 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创作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

经典新闻传播理论对推动人类传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新闻传播理论受到了挑战。网络媒体的普及使传播环境发生了裂变,一些适用于传统媒体的理论在网络时代依然适用,但是也有不少理论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本文探讨议程设置理论在新的媒体环境下的变化。

议程设置理论概述

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思想最初来自于美国新闻工作者沃特·李普曼。早在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就提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拟态环境”是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关于世界的看法,与现实相比,这种看法总是不完整的,并且通常是不准确的。①这种“拟态环境”是由媒体设置而形成的。他认为,我们的行为是对这个“拟态环境”的反应,而并非对真实环境的反应,我们只能看见媒体所反映的现实,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思想发端。1972年和1976年,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总统竞选研究中,通过定量研究证实了这一理论假说,他们的研究标志着议程设置理论的诞生,为传播效果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随后,有众多传播学者对此作了进一步研究,使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学者郭庆光在其《传播学教程》中对议程设置理论这样表述: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②如今,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时代已经到来。网络中多元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权的泛化,使受众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大大增强,使传统媒体中议程设置理论的基础被打破,新的传播模式中议程设置理论发生了改变。

新的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变化

随着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展开,“议程设置功能”的有关概念也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议程设置理论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是广受关注的话题。在新的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发生了变化或得到了修正。

  1. 受众的地位改变,议题设置主体发生变化

  2. 传统传播过程中的受众总是被动地接收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无法同媒体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他们只能在媒体为之设置的议题中挑选和接收信息。而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释放了受众参与信息传播的主动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来挑选新闻信息,或发表自己的看法。互联网因其网络分布式传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体的控制权,能实现传者与受者的互动双向交流,公众和媒体成为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

  3. 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主体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议程设置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次,议程设置主体地位具有平等性,不同的议程设置主体间呈现互动交叉性。③这就是新闻传播领域出现的“二重议程设置”现象,即在传统的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之外又出现了 “网民议程设置”,使原先“沉默的大多数”不仅不再沉默,而且积极参与到社会议题的讨论中来。

  4. 2.公众的自我议程设置出现,个人议题更易转化为公共议题

  5. 在新媒体时代,公众议题是自我形成,而不是设置形成的。公众议题形成的过程或方式也变得很简单,那就是“互动”,公众在互动中选择哪些事情或议题是重要的。网络时代公众自我议程设置功能的实现,是对“议程设置”理论内涵的补充和延伸。如果公众自我设置议程引发社会普遍关注,那么这一议程就会进入传统媒体的议程范围,在网络传播中,某一网民自我设置议程如果能很快引起大量网民关注,也就会很快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④传统媒体关注后又会很快转化为公共议题。总之,个人议题更加容易转化为公共议题,网民成为许多议题的第一设置者,经过网民的激烈讨论互动以及各大媒体的转载和重新设计,最后上升为人人皆知的热门议题。

  6. 3.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弱化,网络媒体增强了议程设置的时效性

  7. 网络媒体改变了网民的思维方式、信息接收方式,实现了从下向上的传播,不仅可以放大一些重要新闻的影响力,也会弱化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有些议题可能是传统媒体比较关注的问题,但如果网络媒体不予重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力就会弱化。

  8. 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增强了议程设置的时效性。根据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人们在接受外部信息时往往更相信第一次看到、听到的情况。网络媒体的快捷性等优势,使它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随时随地发布消息。比如,在温州动车事故等突发事件发生后,等自媒体就同步直播事件的进展,在第一时间为公众设置议题。因此,新闻时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媒体对公众议程的设置能力。

  9. 4.媒体间的议程设置进一步发展

  10. 议程设置不仅存在于媒体与公众、媒体与之间,同时,不同的媒体之间也存在着议程设置。在网络媒体出现以前,传统媒体一直是公共议题的设置者,并且引导着公共舆论。然而,由于互联网的低门槛、信息发布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强等特点,每一位网民都可以成为议程设置者。一旦网民设置的议题被广泛关注和讨论,该议题的重要性和显着性就会大大提升,很快传统媒体就会将这一网络议题引用过来,进行深入讨论。凡是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议题,都存在着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积极互动的现象。比如在2012年的宁波PX事件中,由于网民对这一问题的争议以及意见领袖在上的助力,使该议题在网络上被迅速扩散和传播,随后传统媒体相继跟进报道,最终促成了事件的解决。另一方面,一些强势媒体的报道也会对一些小媒体的报道产生影响,比如人民日报及中央电视台侧重于报道哪些方面的新闻,各省、市媒体就会以此为导向来组织相关新闻报道。

  11. 结 语

  12. 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和影响,也因此为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媒体的出现也促使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发生了变化。大众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没有终结,但的确在弱化,而社会生活并未因此就失去了议程的设置,各种议题仍然在公众中不断地传播着。正如麦库姆斯所言:“不可否认,因特网的确会带来新闻媒介议程设置效果上的一些变化,但在目前看来,这些变化仅仅是某种程度上的变化,细节上的变化,而不是议程设置本质上的变化。”⑤

  13. 注释:

  14. ①【美】麦库姆斯着,郭镇之 徐培喜译:《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北京大学,2008年9月版,第24页

  15. ②刘德杰:《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探析》,《新闻窗》,2009年第4期,第88页

  16. ③徐春霞:《新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主体”分析》,《新闻窗》,2009年第6期,第77页

  17. ④谷频:《网络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军事记者》,2004年第11期,第48页

  18. ⑤董文娜:《网络时代议程设置理论的新变化》,《青年记者》,2010年2月下,第37页

‘伍’ 急!急!急!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4)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区别比较 美国传统学派 欧洲批判学派
研究目的
①维护现行的社会制度传播制度
②为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功能服务
③实用性、经验性明显。
①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②利用对现有的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有事实社会变化。
研究焦点
①关于如何传播、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
②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自身规律
③落脚点在传播效果和受众(微观)
④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实践
①关心为谁传播之类问题
②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宏观)
③落脚点在传播意义上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 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辩、理论宏观、全面 社 会 观 资本主义是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即可消除社会矛盾,认为媒体可以帮助改进社会问题 资本主义制度、传播制度本身并不合理,大众传媒本质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对大多数人实现统治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必须批判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3)
四大先驱与施拉姆 哈罗德•拉斯韦尔 库尔特•卢因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卡尔•霍夫兰 威尔伯•施拉姆
(1)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1902-1980) 美国着名的政治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他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1927年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轰动一时,成为宣传学的经典着作。1948年,发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这是他对传播过程,结构及功能作的一个较全面的论述,成为早期传播研究的经典成果之一,文章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和传播的效果怎样,后人称之为"拉斯韦尔公式"。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和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播遗产(文化) 总之,他在宣传分析领域的成就是巨大的,对传播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的分析方面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2)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1890-1947)
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并创立群体动力研究中心。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从研究中可以得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的行为。二战中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对军队士气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劝诱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卢因对传播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提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概念,"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
(3)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azarsfeld,1901-1976) 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基于对研究方法作出的贡献,被称之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toolmaker)对传播研究方法贡献在于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科学主义研究方法。他和卡兹在伊里进行选民投票影响因素研究后发表的《人民的选择》中传播学研究史的一个里程碑,该书提出了"先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须袖"和"两级传播"等概念和观点,结束了"枪弹论"理论统治传播研究的时代,进入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一方面使研究者深入认识到传播环节中的从多因素,另一方面,推动了传播学的研究特别是传播过程的研究,后来学者在此基础建立了"多级传播理论"
(4)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21-1961)
实验心理学家,他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体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与形成的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其中集中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如二战期间主要研究陆军部拍摄的军事教育影片对军人的影响。他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大大开拓了传播学的视野研究领域,二是他从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巧、受众属性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5)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1988) 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学科创始人,人称"传播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对于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首先,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创立传播学,这是其最大功绩。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性着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标志传播学的创立。其次,不断着书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主要有《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等 第三,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众多知名学者,形成"施拉姆学派"。 (5)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62): 美国着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在《自由与新闻》《舆论》等着作中,李普曼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李普曼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李普曼是较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的学者之一。 "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所谓"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并非是显示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刻板成见"(stereotype),所谓"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统称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因而它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二)媒介即讯息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四)地球村
(五)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总体评价
(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内容 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2、评价 (1)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他认为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2)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二)媒介即讯息 1、内容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2、评价 意义: (1)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2)强调媒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缺陷: (1)把媒介技术看作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极端性 (2)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制度对它的制约——片面性,因为媒介是人创造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也反过来规定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1、含义 (1)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 (2)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2、评价 麦克卢汉主张将媒介这样划分,是为说明正确运用它的重要,给人以启示。各种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对媒介的研究应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但是这种分类的确有些牵强而且似是而非。
(四)地球村 1、内容: 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2、影响 地球村的出现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影响,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相互依赖性及关系的密切程度大大增强,经社交等社会结构要素的形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7)
把关理论 1、"把关"的概念 2、把关的原因 3、把关的过程 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1、"把关"的概念 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加工过程就是把关。它是传播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行为,其目的在于争取更多的受众和有效的受众。认识和研究把关过程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揭示把关过程,它使传播对象使为懂得应如何评价已经过关的内容,并促使把关人对自己借以决定取舍理由作出评价。
2、把关的原因
(1)信息的差异性:客观世界信息属性,作用差别——过滤筛选
(2)传播者的差异性:传播者目的不同——选择满足目的的信息
(3)受众差异性:受众的需要心理差异——选择不同信息满足不同需要
3、把关的过程
(1)搜集信息:到社会自然界寻求适合传播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2)过滤信息:根据传播目的及信息受众情况,筛选、过滤已收集到信息;
(3)制作信息:将研究确定要传播的信息符号化化(编码),加工成信息;
(4)传播讯息:将制作好的传播品通过媒介网络发布出去,到达受众手中。
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传播者进行把关都有一定的标准,这种标准因传播者所处的社会、媒介组织以及个人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差异,认识影响把关因素可使传播者把关更有效,更符合社会需要。 (1)政治、法律因素:把关时必然考虑的基本因素。 (2)经济因素:如何处理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我国把关人首要问题。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价值标准体系,文化开放程度。 (4)技术因素:技术条件水平。 (5)信息自身因素:是否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 (6)组织自身因素:必然以本传播组织要求规范传统标准进行把关。 (7)受众因素:为实现传播目的对受众了解。 (8)传播者个人因素:世界观、价值观、个性特征(个性创造力,经验能力)、传播方式(能力水平,个人编码方式水平,个人传播能力)。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6) 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 4、苏维埃主义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世界报业体系的一种众所周知的划分方法,《报业四种理论》将世界报业系统分成四大类: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和苏维埃—极权主义,这些类型的划分源于规范理论即来源于观察,而非来源对假设反复检验的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产生于16、17世纪的英国,其主要目的是支持推进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在集权主义体制下,报刊可以公有或私有,但媒介控制十分严谨,政府要对媒介使用者颁发特许执照并进行新闻检查是加强政府统治的工具,现在很多地方仍广泛使用。 2、自由主义理论 18世纪最先由英国发展起来,理论来源主要是弥尔顿、洛克等人的思想着作。该理论认为:报刊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真相,监督政府,同时具有告知娱乐销售之功能,报业主要为私有,任何有经济手段可以使用媒介的人都可拥有媒介。主要依靠"观点自由市场"实行"自我修正"和依靠法庭来实行媒介控制,是监督政府和满足其他需要的工具。 3、社会责任理论 产生于20世纪的美国,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理论认为媒介除有告知娱乐、销售功能外,主要用于讨论冲突,任何想表达某种意见的人都可以使用媒介,媒介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并受到社群意见,消费者行为,媒介职业道德行为的控制所有权除政府为服务公众而接管外,主要为私有 4、苏维埃主义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产生于前苏联,后被多国采用。该理论认为,媒介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和发展做贡献,特别要服从政党的专政;媒介受政府经济、政治行为及监督部门控制,归国家所有受严格控制,只作为国家发展的助手而存在。 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2) 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4) 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4) 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 1、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 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关点 (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 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2) 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3) 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4) 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5) 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 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2) 因传播而出现的知识沟不纯粹是知识的差距,也可能是涉及态度和行为的,罗杰斯提出"传播效果沟"3) 这种差距并不局限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好与差人群之间,可能还存在与对政治的兴趣多少,以及年龄不同等。 6、现实意义1) 知识沟假说提醒我们: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衡获取信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硬件软件都还有一些差距,应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缩小(知识沟)差距2) 我国在新传播领域仍存在地区差距,因此政府应在"硬件"方面对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推进硬件设施的普及程度。3) 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各阶层或者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扩大的趋势,应在"软件"方面培养新媒介使用的技能,加强教育。 由于不同人群对媒介的接触有不同,这提醒信息活动的策划者研究受众的必要,若要影响不同的受众就应选择不同的媒介。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3) 教养理论1、提出2、主要内容3、评价 1、提出 "教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培养理论",它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其提出的背景主要是电视媒介在当时所发挥的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负作用,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犯罪和其他犯罪十分严重。格伯纳等人在美国政府专门成立的"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了"培养分析"的研究。 2、主要内容 1) 对大量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上主宰和包容了其他的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消息所产生的效果便是伯格纳等所称的教养作用,或者说教导了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角色观和共同的价值观的作用。 2)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印象不是短期的,而时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显示观 3) 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中 4) 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主流"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为传播的内容而异的。 5) 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即所谓的"共鸣"。 3、评价 1) 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共识"中的巨大作用。 2) 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传媒的倾向会带来或好或坏的社会效果。 3) 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观点。 4) 教养理论可能适合于特定种类的电视节目,但可能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期待整体的电视观看产生教养效果是不合理的。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2) 议程设置理论1、概述2、观点3、应用4、评价 1、概述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2、观点 1) 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 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3、应用 1) 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2) 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 3) 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 4、评价 意义: 1) "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 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 "议程设置"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4) 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局限: 1) 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2) 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1) 创新与扩散理论1、提出2、观点3、评价 1、提出 1962年,罗杰斯和休梅克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的新事物(新品种、新农药、新机械)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出版了《创新的传播》一书,该书对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对"两级传播"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 并研究了社会进程中创新成果是怎样为人知晓的,并在社会系统中得以推广的。 2、观点 1) 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大众传播可以较为有效的有力的提供新信息,而人际传播对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有力。 2) 认为"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括四个环节:知晓(了解)、劝服、决定(决策)、确认(证实)。 3) 认为大众传播早期过程比以后更有影响,传播过程呈"S"形曲线,即在采用开始时速度很慢,当其扩大至居民一半时速度加快,而当其接近最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 4)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事物的传播和说服人们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 3、评价 1) 提醒我们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最初应尽量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及时、迅速、广泛的传播长处,而当人们对新事物普遍了解充分把握以后,尽量调动人际渠道的积极性,借助人际网络传播劝服性信息,以产生预期效果。要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 2) 但是由于缺少反馈环节和与实际情况不问吻合等原因有着一些局限性。 的需求和愿望。 2、主要观点 1974年E•卡茨在其着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经后人的补充和发展,综合提出"使用与满足"的过程: (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 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 b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这种媒介印象或成为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3、评价 意义: (1) 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该理论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 (2) 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 (3) 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 局限 (1) 科学根据不可靠,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忽略了社会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制约。 (2) 受众的能动性是有限的仅限于"有选择的接触"范围,其接触行为通常是仪式化的,而非高度精心的 (3) 脱离传媒生产过程和社会系统来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陆’ 求考研资料

链接: https://pan..com/s/1FvZCFFYqF4CoX69VyYPvIA

?pwd=qfqt 提取码: qfqt


‘柒’ 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核实践发生了哪些变化

经典新闻传播理论对推动人类传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新闻传播理论受到了挑战。网络媒体的普及使传播环境发生了裂变,一些适用于传统媒体的理论在网络时代依然适用,但是也有不少理论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本文探讨议程设置理论在新的媒体环境下的变化。

议程设置理论概述
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思想最初来自于美国新闻工作者沃特·李普曼。早在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就提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拟态环境”是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关于世界的看法,与现实相比,这种看法总是不完整的,并且通常是不准确的。①这种“拟态环境”是由媒体设置而形成的。他认为,我们的行为是对这个“拟态环境”的反应,而并非对真实环境的反应,我们只能看见媒体所反映的现实,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思想发端。1972年和1976年,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总统竞选研究中,通过定量研究证实了这一理论假说,他们的研究标志着议程设置理论的诞生,为传播效果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随后,有众多传播学者对此作了进一步研究,使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学者郭庆光在其《传播学教程》中对议程设置理论这样表述: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②如今,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时代已经到来。网络中多元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权的泛化,使受众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大大增强,使传统媒体中议程设置理论的基础被打破,新的传播模式中议程设置理论发生了改变。

新的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变化
随着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展开,“议程设置功能”的有关概念也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议程设置理论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是广受关注的话题。在新的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发生了变化或得到了修正。
1.受众的地位改变,议题设置主体发生变化
传统传播过程中的受众总是被动地接收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无法同媒体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他们只能在媒体为之设置的议题中挑选和接收信息。而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释放了受众参与信息传播的主动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来挑选新闻信息,或发表自己的看法。互联网因其网络分布式传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体的控制权,能实现传者与受者的互动双向交流,公众和媒体成为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
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主体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议程设置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次,议程设置主体地位具有平等性,不同的议程设置主体间呈现互动交叉性。③这就是新闻传播领域出现的“二重议程设置”现象,即在传统的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之外又出现了 “网民议程设置”,使原先“沉默的大多数”不仅不再沉默,而且积极参与到社会议题的讨论中来。
2.公众的自我议程设置出现,个人议题更易转化为公共议题
在新媒体时代,公众议题是自我形成,而不是设置形成的。公众议题形成的过程或方式也变得很简单,那就是“互动”,公众在互动中选择哪些事情或议题是重要的。网络时代公众自我议程设置功能的实现,是对“议程设置”理论内涵的补充和延伸。如果公众自我设置议程引发社会普遍关注,那么这一议程就会进入传统媒体的议程范围,在网络传播中,某一网民自我设置议程如果能很快引起大量网民关注,也就会很快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④传统媒体关注后又会很快转化为公共议题。总之,个人议题更加容易转化为公共议题,网民成为许多议题的第一设置者,经过网民的激烈讨论互动以及各大媒体的转载和重新设计,最后上升为人人皆知的热门议题。
3.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弱化,网络媒体增强了议程设置的时效性
网络媒体改变了网民的思维方式、信息接收方式,实现了从下向上的传播,不仅可以放大一些重要新闻的影响力,也会弱化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有些议题可能是传统媒体比较关注的问题,但如果网络媒体不予重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力就会弱化。
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增强了议程设置的时效性。根据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人们在接受外部信息时往往更相信第一次看到、听到的情况。网络媒体的快捷性等优势,使它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随时随地发布消息。比如,在温州动车事故等突发事件发生后,微博等自媒体就同步直播事件的进展,在第一时间为公众设置议题。因此,新闻时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媒体对公众议程的设置能力。
4.媒体间的议程设置进一步发展
议程设置不仅存在于媒体与公众、媒体与政府之间,同时,不同的媒体之间也存在着议程设置。在网络媒体出现以前,传统媒体一直是公共议题的设置者,并且引导着公共舆论。然而,由于互联网的低门槛、信息发布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强等特点,每一位网民都可以成为议程设置者。一旦网民设置的议题被广泛关注和讨论,该议题的重要性和显着性就会大大提升,很快传统媒体就会将这一网络议题引用过来,进行深入讨论。凡是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议题,都存在着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积极互动的现象。比如在2012年的宁波PX事件中,由于网民对这一问题的争议以及意见领袖在微博上的助力,使该议题在网络上被迅速扩散和传播,随后传统媒体相继跟进报道,最终促成了事件的解决。另一方面,一些强势媒体的报道也会对一些小媒体的报道产生影响,比如人民日报及中央电视台侧重于报道哪些方面的新闻,各省、市媒体就会以此为导向来组织相关新闻报道。

结 语
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和影响,也因此为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媒体的出现也促使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发生了变化。大众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没有终结,但的确在弱化,而社会生活并未因此就失去了议程的设置,各种议题仍然在公众中不断地传播着。正如麦库姆斯所言:“不可否认,因特网的确会带来新闻媒介议程设置效果上的一些变化,但在目前看来,这些变化仅仅是某种程度上的变化,细节上的变化,而不是议程设置本质上的变化。”⑤
注释:
①【美】麦库姆斯着,郭镇之 徐培喜译:《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24页
②刘德杰:《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探析》,《新闻窗》,2009年第4期,第88页
③徐春霞:《新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主体”分析》,《新闻窗》,2009年第6期,第77页
④谷频:《网络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军事记者》,2004年第11期,第48页
⑤董文娜:《网络时代议程设置理论的新变化》,《青年记者》,2010年2月下,第37页

‘捌’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的重点有哪些

帮你找到以下资料,希望能派上用场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学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二、传播与信息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
二、文字传播时代
三、印刷传播时代
四、电子传播时代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二、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第一节 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三、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第二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与制约因素
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一、“大众”的概论
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 ------ 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二、传播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传播效果的历史与发展
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
三、 70 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
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
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 “沉默的螺旋”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和评价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 “培养”理论
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三、“培养”理论的外围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 “知沟”理论
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三、“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一节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二、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第二节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三、考试题型
• 填空: 27%
• 多项选择题: 13%
• 名词解释: 13%
• 简答: 20%
• 综合分析题: 27%
参考用书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11 月版

‘玖’ 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监督相比具有什么新特点

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网络信息交流与传播方式,具有网络传播的范围广、效率高、速度快、互动灵活的特点。同时,作为一种监督形式,又有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特性。
(一)网络监督者可以自我设置议程
“议程设置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提出的,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以此影响着人们对事件重要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理论”是针对传统媒体而言的。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权集中在少数媒介手里,媒介不但享有信息的发布、传播权,还可以掌握信息的流向和流量,在传播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而受众则是被动的,缺乏同时接触多个媒介的有效渠道,其主动性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
而网络媒体则打破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基础。因为网络环境是一种开放的环境,信息的传播不可能被完全控制。在网络媒体中,传播权被分散到了广大受众手中,网络信息的流向和流量的很难受到控制,受众在信息传播中有了很大的主动性。这就建构了一种新的传受关系,即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众处在相对平等的地位上,从而奠定了网络传播中网民自我议程设置的基础。这一点,在微博中体现得极为充分。Web2.0使得网络的互动性加强,每一个网民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发布信息并引导一个话题,也就是这种自媒体可以自我设置信息传播的议程。
自我议程设置就是网民利用取得的信息,依据自己的理解,对信息的传播采取控制,以达到设置议程的目的。自我议程设置是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扩展,有时它也可能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
网民自我设置议程使得网络舆论监督更广泛、更快捷、更公平也更能代表大众。它可以打破单一媒体监督的片面性与私利性,可以反映各方面的利益,使监督更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二)网络传播具有“公共领域”中自由、开放、交互性的特点,使得网络监督更透明、更真实、更公平
“公共领域”是指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由各种对话构成。公民可以自由地组合、集合,可自由地表达思想与意见。其核心内涵是平等开放、自由讨论、理性批判、关注普遍利益、达成共识。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舆论监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布自己的意见与见解。这种开放性与互交性就形成了网民的“公共领域”。网络信息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足不出户,就可与别人进行交流,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新闻,具有开放性、即时性的特点,在提高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增加了信息的公开性。
网络舆论监督利用网络这个开放的平台,在舆论监督中不仅快速、便捷,而且廉价、有效。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的实现。具有“公共领域”中自由、开放、交互性的特点。
(三)网络传播“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的特点,使得网络监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监督的范围更广
“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是由麦克卢汉提出的,他认为广播电视的出现使得原有以期刊报纸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方式瓦解,信息的传播范围扩大了。
与广播电视相比,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成本也更低。网民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发布到网上,引起他人的注意。通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并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这一点来讲,网络信息传播才真正实现了“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
网络传播的这种特点,使网络舆论监督更具广泛性,无论是监督主体还是被监督主体,都更具广泛性。只要你可以利用网络,只要你在这个社会中活动,就可能成为网络舆论的监督者,同时也被整个社会所监督。
(四)网络传播使监督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形成的舆论压力更大
传统的舆论监督成本很高。一是监督渠道不畅造成的时间成本,二是监督手段匮乏造成的人力投入成本,三是难以取得信息而造成的监督范围过小。还有,监督者不可避免地会危及到被监督都的权力、地位或安全。可能造成被监督者对监督者进行打击和报复,使监督者承担监督的风险成本,从而使大家不愿或不敢监督。
互联网的出现,解决舆论监督的渠道与范围的问题,同时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监督者具有的匿名的特征,可以很好地保护监督者的权益,降低了监督的风险成本。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监督中来,增加监督的效果。广泛的监督主体更易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提高舆论监督的效果。

‘拾’ 结合实例,谈谈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

施拉姆认为传播者和受众是传播与需要的关系。受众需要能够制约传播:没有收视率的节目办不下去640没有订阅量的报刊是不长久的;传播可以满足受众需要:传播者和传播媒介为受众提供必要的信息1受众以消遣、猎奇为目的的娱乐;需要与传播之间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传播者提供受众需要的信息,受众接受并反馈给传播者,传播者对传播内容或形式进行改变2840在我看来,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过于关心受众需要(比如收视率,点击率神马的),成为了某些媒介制作低级趣味的传播内容的行事借口40但此类的传播内容又是与人性相关的本能需求,所以。。。而且,在市场经济的眼球经济流行的今天,其他理智、学历、素养神马的都是浮云啊otya分众理论的提出适应了多元主义的社会观1739受众的分流和多元化势必影响传播者,虽未的小众化和非主流就这样产生了。分众理论区别于大众社会论和欧洲批判学派的社会观。传播者从庞大繁杂的信息库中遴选受众需要或感兴趣的东西,同时也掩埋和冷藏某些敏感或不符合要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