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全设置 » 移动网络安全的风险
扩展阅读
西安网络安全周 2025-07-05 11:22:40

移动网络安全的风险

发布时间: 2022-05-31 22:27:20

‘壹’ 移动办公的安全问题

实现移动远程办公主要面临的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1.首先是移动端的离散化的本质及特性加大了数据的监管难度。本身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就非常分散,对其的访问管理和跟踪审计是非常难以有效管理的。

2.随后是对移动端的应用程序不可控。移动端使用者会根据个人的需要下载安装很多第三方的应用程序,这些程序是否带有病毒或者容易被感染不得而知。

3.第三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对于办公数据来说,在移动端使用其实是没有任何的隔离的,也就是说敏感信息在移动端的安全处理几乎等于零,极易被窃取。

4.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最常见的终端身份识别及访问风险,移动办公涉及的公共移动运营商网络,往往没有有效的移动端身份认证机制和接入权限的控制措施,存在很大的风险。


如何保障移动办公安全

【移动端安全管理系统是如何保障移动办公安全】

首先基于其自研的虚拟安全域技术,提升应用的主动防御能和受控性。并使用了全球领先的终端安全检测防御能力。独有的 Wi-Fi 安全检测能力屡次获得过 PCSL、AV-C、英国西海岸等国际知名安全实验室的权威认证。

最重要的就是多元丰富的第三方系统的对接能力,想要全方位的保障移动端数据安全,就需要对各种机型和系统提供一致的保障能力,因为无法预料用户会使用什么系统和品牌的手机。

通过使用移动端数据安全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员工自带设备、企业配发设备和业务专用设备的数据安全问题,可以说是已经覆盖到了所有移动办公的应用场景。

【5G时代下关于移动办公的安全问题的展望】

从2020年开始就已经全面进入了5G时代,每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5G时代序幕的拉开,一批新兴的行业也开始站在风口浪尖,如短视频及直播行业,借助5G 的兴起而成为主流。

远程办公也将随着5G时代的深入而越来越普及,沟通协作、文件传送、流程审批等移动应用,让员工可以灵活选择办公环境和设备。

然而,移动办公在给企业带来工作便利的同时,也引入了许多新的安全风险。所以移动终端的安全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重视的安全问题之一。我们必须要重视起来。

希望本篇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望采纳~

‘贰’ 智能移动终端中信息安全都有哪些问题,需要哪些措施

一、移动终端安全威胁因素

(一)应用程序

移动终端中的应用程序,因其攻击水平需求低,往往成为恶意攻击者的首选目标。

(1)移动间谍应用程序。

“间谍软件”会在使用者可视范围内隐藏自身,加载到用户的设备上,窃取使用者的短信、网站浏览记录、通话记录、位置信息等,并保持对用户进行监听和监视。使用用户毫无察觉的方式,将窃取的数据传给远端服务器。”间谍软件”甚至可以监控设备环境,通过自毁方式躲避检测。有些”间谍软件”,比如近来被安全专家查出的 FinFisher 间谍程序,能够从指定的应用程序(微信、Facebook 和一些国外主流的社交软件)中窃取使用者的个人数据。

(2)银行恶意应用程序。

一些银行恶意软件会以木马的方式潜入设备终端,并以网络钓鱼类似的方式,伺机窃取使用者敏感的银行类信息。如今,移动支付的变革为用户带了更大的潜在风险。强大的移动终端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进行金融活动,这一变革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吸引了新型致力于窃取交易信息和电子货币的恶意应用程序。

(3)淘汰掉的应用程序。

软件更新一般会对现在版本的安全漏洞进行修复,相对于最新的应用程序版本,旧版的应用程序由于发布已久,其本身存在的安全漏洞就会被恶意攻击者发现,恶意攻击者会利用旧版本中的安全漏洞,对仍然使用旧版本的用户进行攻击,使用户的隐私和应用程序的数据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

(二)操作系统平台

移动终端中的应用程序不具备调用硬件层面上的能力,应用程序均需要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使用终端物理资源的 API 接口,应用开发者使用开放的 API 接口开发应用程序,使用应用商店发布开发的应用程序,用户通过应用商店下载和使用。如果一些敏感的 API(如相机、位置等)被开发者恶意利用,就会带来隐私窃取、远程控制等安全问题。Android 操作系统基于其代码开源性,使得一些潜在安全漏洞能够及时的主动发现,但其开放的应用程序分发模式,允许用户安装来自于官方应用市场以外的应用源的应用。

Android 开发者开发一款应用程序只需要开发者的签名,相比iOS 系统平台开发的应用程序,iOS 不仅需要开发人员签名,还需要苹果服务器的签名,而得到苹果官方的签名,就必须有两个月的审核期限,AppStore 还会限制每周上新的应用程序的数量。因此,iOS 提供给用户的应用程序都是经过严格审查的,相较于 Android 的机制,iOS 会显得更加有秩序和安全。

二、移动终端安全威胁的应对措施

(一)总是使用可信的数据网络

对于移动终端来说,可信的网络包括无线服务提供商的数据网络以及公司、居家和可信地点提供的 Wi-Fi 连接。这样就可以确保用于进行数据传输的网络没有安全威胁,也无法被攻击者用来获取所传输的敏感数据。实现设置和管理假冒的Wi-Fi 连接点比实现假冒的蜂窝数据连接容易很多。因此,使用由无线服务提供商提供的蜂窝数据连接能够有效降低遭受攻击的风险。

(二)使用可靠方式获取应用程序

对于我们使用的移动终端,终端的操作系统都会带有系统自身的应用商店,如苹果系操作系统平台会带有 AppStore;安卓操作系统平台一般会配有 GooglePlay 或一些设备提供厂商自己开发的应用商店,比如华为会带有华为应用市场。使用设备提供厂商自带的应用商店下载应用程序,会大大增强应用程序的源安全性。

(三)赋予应用程序最少的访问权限

当从应用市场中下载和安装应用程序时,确保只给予应用程序运行所需的最少权限。如果一个应用的权限要求过度,用户可以选择不安装该应用或者将该应用标记为可疑,不要轻易确认应用程序提及的访问权限。

‘叁’ 从目前对网络安全构成威胁的状况来看,常见的来自外部的攻击主要有哪些方面

从人为(黑客)角度来看,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主要有:信息泄露、完整性破坏、拒绝服务、网络滥用。
信息泄露:信息泄露破坏了系统的保密性,他是指信息被透漏给非授权的实体。 常见的,能够导致信息泄露的威胁有:网络监听、业务流分析、电磁、射频截获、人员的有意或无意、媒体清理、漏洞利用、授权侵犯、物理侵入、病毒、木马、后门、流氓软件、网络钓鱼。
完整性破坏:可以通过漏洞利用、物理侵犯、授权侵犯、病毒,木马,漏洞来等方式实现。
拒绝服务攻击:对信息或资源可以合法的访问却被非法的拒绝或者推迟与时间密切相关的操作。
网络滥用:合法的用户滥用网络,引入不必要的安全威胁,包括非法外联、非法内联、移动风险、设备滥用、业务滥用。
常见的计算机网络络安全威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窃听、重传、伪造、篡改、拒绝服务攻击、行为否认、电子欺骗、非授权访问、传播病毒。
窃听:攻击者通过监视网络数据的手段获得重要的信息,从而导致网络信息的泄密。
重传:攻击者事先获得部分或全部信息,以后将此信息发送给接收者。
篡改:攻击者对合法用户之间的通讯信息进行修改、删除、插入,再将伪造的信息发送给接收者,这就是纯粹的信息破坏,这样的网络侵犯者被称为积极侵犯者。积极侵犯者的破坏作用最大。
拒绝服务攻击:攻击者通过某种方法使系统响应减慢甚至瘫痪,阻止合法用户获得服务。
行为否认:通讯实体否认已经发生的行为。
电子欺骗:通过假冒合法用户的身份来进行网络攻击,从而达到掩盖攻击者真实身份,嫁祸他人的目的.
非授权访问:没有预先经过同意,就使用网络或计算机资源被看作非授权访问。
传播病毒:通过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其破坏性非常高,而且用户很难防范。

当然,除了人为因素,网络安全还在很大部分上由网络内部的原因或者安全机制或者安全工具本身的局限性所决定,他们主要表现在:每一种安全机制都有一定的应用范围和应用环境、安全工具的使用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系统的后门是传统安全工具难于考虑到的地方、只要是程序,就可能存在BUG。而这一系列的缺陷,更加给想要进行攻击的人以方便。因此,网络安全问题可以说是由人所引起的。

想免费学习网络安全吗?网络搜索 中安致远 进入首页 点击客服进行交流,免费培训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哦!也许你会看见有说中安致远是骗子之类的,但是你想想,我们这边是免费培训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的机构,不收取任何费用,怎么骗人?那些信息是竞争对手恶意传播,因为我们免费影响了他们。
另外我们这边可以考取工信部认证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证书,详情可以添加客服了解!

‘肆’ 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有哪些

(一)无线网络自身的安全问题

移动网络自身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在移动电子商务给使用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隐藏着诸多安全问题,如通信被窃听、通信双方身份欺骗与通信内容被篡改等。由于通信媒介的不同,信息的传输与转换也可能造成不安全的隐患。

(二)通信终端的安全问题

目前手持移动设备的安全成胁主要有:移动设备的物理安全,用户身份、账户信息和认证密钥丢失,SIM卡被复制,RFID被解密等方面。

(三)软件病毒造成的安全威胁

目前,手机软件病毒呈加速增长的趋势加重了这种安全威胁,软件病毒会传播非法信息,破坏手机软硬件,导致手机无法正常工作。主要安全问题表现在用户信息、银行账号和密码等被窃等方面。

(四)运营管理漏洞

目前有着众多的移动商务平台,而其明显的特点是平台良莠不齐,用户很难甄别这些运营平台的真伪和优劣。在平台开发过程中一些控制技术缺少论证,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出现诸多问题,而服务提供者对平台的运营疏于管理,机制不健全,这些都导致了诸多的安全问题。

‘伍’ 移动网站会遭遇哪些安全风险

首先,从操作系统来看,这是移动网站天然不可避开的环境,因为目前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都是依靠Google公司开发的Android与苹果公司开发的iOS两大操作系统来驱动和主宰的。
然而,这两大主流操作系统却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安全。Android因其开源的特性,被视为存在最大安全风险的系统,也被看作恶意软件最主要的集中平台。同样,苹果iOS系统本身也存在诸多漏洞,iCloud隐私泄露事件频出,包括之前有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和中国北京大学的六名研究人员称,他们在苹果iOS、Mac OS X操作系统里发现了一系列安全漏洞,这些漏洞可以导致用户的密码被窃取。
不管是手机上自带的浏览器还是软件商店下载的浏览器也大都是基于以上两种操作系统来使用的,而这些浏览器是访问移动网站的唯一通道和入口,因此,移动网站多多少少都会受到操作系统安全性的影响。
此外,不少移动网站或手机APP很容易被植入恶意插件,用户一旦下载并安装,这些软件就会强制联网,并且私自下载未知软件,窃取用户通讯录、短信、照片等隐私信息,还可能使用基于位置的服务推送特定的广告,造成用户流量的快速消耗。
在移动网络层,移动网站也有可能陷入公共或免费WiFi的潜伏的安全陷阱。如今很多智能手机用户都有这样的习惯:到一个地方先搜WIFI,所有这些WIFI热点并不完全是有安全保障的,有的WiFi热点是需要输入手机号码来获得手机验证码才能使用无线网络,曾经就有报道有用户连接到黑客伪造的WIFI热点,在输入手机号验证的过程中,手机上的数据信息轻而易举就被黑客窃取到了。
移动网站可能遭遇的安全风险还有一个很大且不容忽视的威胁,就是手机病毒。现在,智能手机因为覆盖用户广泛、承担的功能作用越来越多,逐渐成为各种病毒滋生扩散的温床。现在的手机病毒也已经不单单是应用内弹广告或者从后台上传用户隐私信息等,有的通过二维码扫描被恶意安装软件或植入代码,有的甚至跳到了用户的锁屏界面,更直接地勒索用户资费。据有关统计,现在,手机上诱骗欺诈类病毒居首位,且以扣取用户费用为主,通过消耗手机流量对用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陆’ 手机上网有啥不安全因素

双因素身份验证时,并非总是用于在移动设备上进行敏感交易。

根据研究显示,消费者普遍使用的静态密码,而不是双因素身份验证,同时使用移动设备时进行敏感的交易。使用静态密码进行身份验证有安全缺陷:可以猜到的密码,忘记了,写下来和被盗,或窃听。双因素身份验证通常比传统的密码和PIN码,提供了更高级别的安全性和更高水平可能。双因素指的是身份验证系统中,用户需要使用至少两种不同的“因素” :你知道的东西,你拥有的东西等。在被授予访问时进行身份验证。移动设备可用于在某些双因素认证方案的第二个因素。移动设备可以产生通过代码,这些代码可以通过短信发送到手机。如果没有双因素身份认证,这就增加了移动设备的风险,未经授权的用户可以获取对敏感信息的访问和滥用移动设备。

移动设备可能有未经授权的修改。

修改的移动装置,以消除其局限性,让消费者能够增加新的功能(称为“越狱”)的过程中改变了设备的安全性管理,并可能增加安全风险。越狱允许用户获得访问的装置,以便允许未授权的软件的功能和应用程序被安全。虽然有些用户可能越狱或铲除他们的移动设备上专门安装的安全性增强功能,如防火墙,其他人可能只是在寻找更便宜或更简单的方法,安装所需的应用程序。在后一种情况下,用户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因为它们是制造商建立了绕过应用程序的审批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无意中安装恶意软件。此外,越狱的设备可能无法获得安全更新的通知,从制造商和用户保持最新软件和打补丁通知。

沟通渠道可能没有很好的安全性。

有沟通渠道,如蓝牙通讯“,打开”或“发现”模式(这使得该装置可以看出这样的连接可以由其他具有蓝牙功能的设备),可能允许攻击者安装恶意软件,通过该连接,或暗中激活麦克风或摄像头窃听的用户。此外,使用不安全的公共无线互联网络或WiFi点,可能允许攻击者连接到该设备,并查看敏感信息。

由此看来,手机存在的网络安全风险也是很多的,生活中学习网络安全小知识,保护好自己的手机隐私。

‘柒’ 报告称八成网络欺诈来自移动端,如何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意识

针对八成网络欺诈来自移动端的现象,树立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定期杀毒都能有效提升网络安全。


再次,定期为自己的电脑或者手机杀毒。我们自己选择一个杀毒软件,然后定期我们都要给自己的电脑或者手机体检,保持自己的电脑或者手机的安全性,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绿色上网哦,安全性会大大提高。


总之,生物信息是这一波技术的创新,尤其是智能手机里流行的人脸识别,这是未来趋势现在的安全机制、安全保障、数据保护还没有完全跟上,一旦这样的信息泄露出去,比密码和身份证号泄露后果要可怕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