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连接的服务:就是通信双方不需要事先建立一条通信线路,而是把每个带有目的地址的包(报文分组)送到线路上,由系统选定路线进行传输。IP、UDP协议就是一种无连接协议,邮政系统是一个无连接的模式。
面向连接与无连接的优缺点:
面向连接优点:实时通信 / 可靠信息流 / 信息回复确认;
面向连接缺点:占用通信道;
无连接优点:不占用通信信道;
无连接缺点:非实时通信 / 信息流可能丢失 / 信息无回复确认
Ⅱ 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题(简单题
1、时间间隙:就是AB间通讯一次的时间,也就是通讯节拍,计算方法是AB间距离乘以2,然后除以通讯速率,加上双倍的通讯延迟;你的答案似乎有问题;
2、最小帧长度:就是说100Mbps的传输频率情况下,来得及传播的最小数据串长度;也就是说1000米长度上,分布100M个数据包,有多少个,然后换算为字节。你的答案是对的。
Ⅲ 请高手帮忙解决关于计算机网络原理的题,谢谢
数据发送时延=64*8bit/(10Mbps)=51.2μs在CSMA/CD局域网中,数据发送延迟>=2*(传播时延+物理层延迟)传播时延最大为51.2/2μs-13.7μs=11.9μs所以最大连接长度为300000*10^3*0.7m/s*11.9*10^6s=2499m
希望采纳
Ⅳ 一道计算机考研真题(计算机网络)求解答
4个相位,单相位4种振幅,故有16
级振幅,相当于电平等级V
=
4
x
4
=
16
假设带宽为H,根据奈奎斯特(Nyquist)准则有:
最大传输率W
=
2
x
H
x
log2V
(以2为底V的对数)
=
2
x
3
x
4
=
24
kbps
此题来自2009年全国计算机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真题,考察对
Nyquist
准则理解和应用的!
希望我的讲解对您有所帮助~
Ⅳ 2016年4月《计算机网络原理》试卷解释49题的答案n2、n9的距离和下一个路由器是c的原因
收到C发来的路由表后:
新路由表不包含N1项,所以N1项不变;
包含N2项,且下一跳路由器相同,所以按新参数项更新距离;
旧路由表没有N3项,所以新建N3项;
包含N6项,下一跳路由器不同且新距离+1小于旧距离,则更新N6项,下一跳到C,距离为4+1=5;
包含N8项,下一跳路由器不同且新距离+1大于等于旧距离,则不更新N8项;
包含N9项,下一跳路由器不同且新距离+1大于旧距离,则不更新N9项;
Ⅵ 计算机网络原理
子网掩码为255.255.248.0 化成二进制就是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就是说网络前缀是21,172.16.55.69化成二进制逐位与上 子网掩码 可得网络号为:172.16.48.0。此网络中最小的IP地址为172.16.48.1/21 最大的IP地址为 172.16.55.254/21 所以选B、C
Ⅶ 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题
解答:
p20的总时延定义,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从激轿主机A开始发送数据到主机A把数据全部发送到链路上所需要的时间叫发送时延。
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b)/发送速率(b/s)空卜
依题意,主机A要发送的数据帧长度为10000bit,速率是10Mbit/s即10*10^6bit/s,那么发送时延就是:
10000bit÷10000000bit/s=0.001s=1000μs
从主机A到交换机的传播时延是20μs
交换机接收完分组这个分组同样需要时间,按照题意是35μs
然后交换机开始发送这个分组,又需要计算发送时延,由于分组长度和速明亏肆率不变,仍然是1000μs
接着这个分组在交换机到主机B之间的链路传递,传播时延是20μs。
关于主机B要多少时间才能接收完这个分组,依题意,“从A开始发送至B接收到该分组所需的总时间”,接收到就是主机B开始接收这个分组那一个时刻,也就是分组的第一个字节到达链路末端的那个时刻,后面的时间就不管它了。
总时延就是上面所有时延的和:
1000+20+35+1000+20=2075μ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