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计算机网络的时间计算
扩展阅读
苹果手表网络异常0 2025-09-27 17:57:26
国泰君安网络安全 2025-09-27 17:56:35
为什么玩cf一直网络异常 2025-09-27 17:51:07

计算机网络的时间计算

发布时间: 2022-10-01 13:41:32

‘壹’ 网络计划时间参数计算

网络计划时间参数计算:

总时差=LS(最迟开始)-ES(最早开始)

自由时差=本工作的所有紧后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中最早的-本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

如果采用改进的节点法,则时间参数的计算顺序,先计算最早系列;然后计算自由时差,继而计算总时差;最后计算最迟系列。

网络计划的时间参数可以归纳为三类:节点参数;工作参数;线路参数。

计算各项工作的最早开始和最早完成时间:从起始节点开始顺箭线方向依次逐项计算至终点节点,最早完成时间=最早开始时间+本工作持续时间,最早开始时间=各紧前工作最早完成时间的最大值。

计算各项工作的最迟开始和最迟完成时间:从终点节点开始逆箭线方向依次逐项计算至起点节点,最迟开始时间=最迟完成时间-本工作持续时间,最迟完成时间=各紧后工作最迟开始时间的最小值。

双代号网络图绘制在时间坐标上,称为时标网络计划,时标网络图中的工作全部按最早开始和最早完成时间绘制,称为早时标网络计划;

网络图中的工作全部按最迟开始和最迟完成时间绘制,称为迟时标网络计划。

考试中经常驻出现早时标网络图。时标网络计划中的实箭线表示工作,波形线表示一项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与其紧后工作最早开始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

在网络计划中,工作的总时差反映了该工作对项目工期的敏感程度。总时差越小,表明该工作对项目工期越敏感。因此,总时差最小的工作即为关键工作。

(1)计算机网络的时间计算扩展阅读:

网络计划即网络计划技术是用于工程项目的计划与控制的一项管理技术。它是五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依其起源有关键路径法与计划评审法之分。

CPM主要应用于以往在类似工程中已取得一定经验的承包工程,PERT更多地应用于研究与开发项目。

CPM和PERT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计划方法,在具体做法上有不同之处。CPM假定每一活动的时间是确定的,而PERT的活动时间基于概率估计;CPM不仅考虑活动时间,也考虑活动费用及费用和时间的权衡,而PERT则较少考虑费用问题;CPM采用节点型网络图,PERT采用箭线型网络图。

但两者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基本相同,即是通过网络形式表达某个项目计划中各项具体活动的逻辑关系,现在人们就将其合称为网络计划技术。

‘贰’ 麻烦大神详细讲解一下计算机网络分组交换和报文交换所需要的时间的计算题!

由于不需要考虑结点处理延迟(即确定报文的输出链路以及差错检测等)、传播延迟(在物理介质上的传播时延),故只需要考虑排队延迟以及传输延迟:
1)存储阶段,A发送的报文到达边缘路由器需要的时间为0.2s,即在时间点t = 0.2s时报文发送完毕;B发送的报文到达边缘路由器需要的时间为0.1s,即在时间点t = 0.2s + e报文发送完毕。由于输出链路是唯一的,因此B发送的报文有一个排队延迟,等于报文A的传输延迟0.1s,报文到达另外一端的边缘路由器之后无需排队,加上其传输延迟即是它的总时间。
ta = 0.2 + 0.1 + 0.2 = 0.5s
tb = 0.1 + 0.1 + 0.05 + 0.1 = 0.35s
2)没有理解具体的通信过程,在第二个阶段是统计多路复用;第一个阶段A发送的报文分组独占中间数据链路的带宽资源,但是由于其第一段链路的带宽也只有1Mb/s,所以其实际上使用的带宽也是1Mb/s,全过程直接按照公式进行计算。
ta = 0.2002s, tb = 0.1002s

‘叁’ 计算机网络中的往返时间怎么解释

1.时延
时延(delay 或 latency)是指数据从网络一端传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通常,时延由发送时延、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四个部分组成。
(1)发送时延
发送时延是结点将数据分组发送到传输媒介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分组的第一个比特开始发送算起,到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要的时间。显然,发送时延与网络接口/信道的传输速率成反比,与数据分组的长度成正比。

(2)传播时延
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距离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传播时延和信道的传输速率无关, 而是取决于传输媒介的长度,以及某种物理形式的信号在传输媒介中的传播速度。如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度是光速,即3×105km/s。电磁波在网络传输媒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速度要略低一些,在铜线中的传播速度约为2.3×105km/s ,在光纤中的传播速度约为2.0×105km/s 。传播时延的计算公式是:

(3)排队时延
排队时延是分组在所经过的网络结点的缓存队列中排队所经历的时延,排队时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通信量,当网络的通信流量大时,排队时间就长,极端情况下,当网络发生拥塞导致分组丢失时,该结点的排队时延视为无穷大。此外,在有优先级算法的网络中,排队时延还取决于数据的优先级和结点的队列调度算法。
(4)处理时延
处理时延是分组在中间结点的存储转发过程中而进行的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这些处理包括提取分组的首部,进行差错校验,为分组寻址和选路等。
综上所述,网络端到端的时延是几种时延的总合,其计算公式是:
总时延=传播时延+发送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
根据网络的不同情况,有时有些时延可以忽略不计,如在局域网中,传播时延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当网络没有拥塞时,分组在各个结点的排队时延可以忽略不计。
2.往返时延
往返时延(Round-Trip Time,RTT)也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它表示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对于复杂的网络,往返时延要包括各中间结点的处理时延和转发数据时的发送时延。
3.时延变化/时延抖动
时延抖动(jitter)指不同分组穿越网络的延迟的变化。当传输多媒体信息时,如音视频应用,更需要关心时延的变化。因为应用层信息的解码和无失真展示要求数据的时延变化在某个范围内,这时会引入时延抖动参数来描述网络性能。

‘肆’ 关于数据传输所需时间的计算

如果网络的传输速率为28.8kbps,要传输2M字节的数据大约需要的时间为:
时间=传输数据位数/数据传输速率
计算可得:时间=(2*1024*1024*8)/(28.8*1024)=568.9秒=约9.48分钟。

‘伍’ 计算机是如何计算时间的

早上6点起床,7点吃早饭,8点上班,9点开会,10点约了合作伙伴商谈......假如时间不存在,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用手表、手机等显示时间的机器告诉我们现在是几点几分,这时候该干什么?同样的,计算机也要看时间,才能持续不断的运转下去。计算机是通过看晶振,来确定时间的。

晶振在电脑中的作用晶振的作用是为系统提供基本的时钟信号。通常一个系统共用一个晶振,便于各部分保持同步。它就像个标尺,工作频率不稳定会造成相关设备工作频率不稳定。有些通讯系统的基频和射频使用不同的晶振,而通过电子调整频率的方法保持同步。

晶振通常与锁相环电路配合使用,以提供系统所需的时钟频率。如果不同子系统需要不同频率的时钟信号,可以用与同一个晶振相连的不同锁相环来提供。

‘陆’ 计算机网络中争用期怎么算

争用期=2*端到端距离/电磁波速率=2τ

争用期是指电磁波在两基站之间来回传播的时间,唯一可控的物理因素是最大距离,所以两基站间的最大距离决定了争用期的大小。

由于在争用期内的电磁信号冲突无法确定是否会被发送方检测得到,所以无法判定发送时长小于争用期的数据是否已冲突,于是规定发送时长大于争用期的数据才属于有效数据,这才可以根据比特发送速率(如10Mb/s)算出最小有效数据帧长(忘记符号怎么表示就不列式子了)。

所以在比特发送速率一定时,争用期和最小数据帧长是成正比的,也就是最大距离和最小数据帧长成正比,而如果最小数据帧长一定,最大距离(可以直接理解为争用期时长)和比特发送速率就成反比了。

所以最早期在发送速率一定的情况下,争用期(512b,51.2us)应该是最大距离和最小数据帧长相互妥协的结果。

后来,由于技术发展,比特发送速率提高(100Mb/s),想要维持原有协议(在这里指最小数据帧长)尽可能不变(可能改协议代价大?),争用期就随比特发送速率降低(5.12us),对应的最大距离也必须减小(/10),所以基建狂魔又要开始上班建造更多基站了。

争用期(Contention Period)就是以太网端到端往返时间2τ,又称为碰撞窗口(Collision Window)。 在局域网的分析中,常把总线上的单程端到端传播时延记为τ。通常取51.2微秒为争用期时间,对于10Mb/s以太网,期间可以发送512bit数据,即64字节。

我们知道,总线上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在发送数据,总线的传输资源就被占用,因此,在同一时间只能允许一台计算机发送信息,否则各计算机之间就会互相干扰。

以太网采用的协调方法是使用一种特殊的协议CSMA/CD,就是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发送数据帧后至多经过时间2τ就可以知道所发送的数据帧是否发生碰撞。即一个站在发送完数据后,只要通过争用期的“考验”,即经过争用期这段时间还没有检测到碰撞,就能够肯定这次发送不会发生碰撞。

‘柒’ 计算机网络时延计算

‘捌’ 计算机网络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怎么算

总时延 = 排队时延 + 处理时延 + 传输时延 + 传播时延

1. 排队时延

分组在路由器的输入队列和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的时间,取决于网络当前的通信量。

2. 处理时延

主机或路由器收到分组时进行处理所需要的时间,例如分析首部、从分组中提取数据、进行差错检验或查找适当的路由等。

3. 传输时延

主机或路由器传输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

(8)计算机网络的时间计算扩展阅读

网络延时高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本机到服务器之间路由跳数过多。由于光/电的传输速度非常快,他们在物理介质中的传播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路由器转发数据包的处理时间是不可忽略的。当本机到服务器链路中有太多路由转发处理时,网络延时就会很明显。

2. 网络带宽不够。排除其它因素,如果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直接通过一个路由器连接,但带宽只有10Kbps,却同时有多个应用需要传输远超带宽的数据量200Kbps,这时候会造成大量数据丢失,从而表现为响应延时。

3. 处理带宽不够。排除其它因素,如果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直接通过一个路由器连接,且带宽足够,但服务器端处理能力不足,也会造成响应延时。

‘玖’ 发送时延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b)/发送速率(b/s)
传播时延=信道

时延是指一个报文或分组从一个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个端所需要的时间。它包括了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一般,发送时延与传播时延是我们主要考虑的。对于报文长度较大的情况,发送时延是主要矛盾;报文长度较小的情况,传播时延是主要矛盾。(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时延概念)
时延是指从说话人开始说话到受话人听到所说的内容的时间。一般人们能忍受小于250ms的时延,若时延太长,会使通信双方都不舒服。此外,时延还会造成回波,时延越长所需的用于消除回波的计算机指令的时间就越多。传送时延由Internet的路由情况决定,如果在低速信道或信道太拥挤时,可能会导致长时间时延或丢失数据包的情况。
发送时延的计算公式为 发送时延=数据块长度/信息传输速率(2)传播时延它是指承载传输信号的电磁波在一定长度的信道上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传播时延的计算公式为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在自由空间中,电磁波以光速传播,光速为3.0×108 m/s。在铜线或光纤中,电磁波的速度大约降低到光速的72%。(3)转发时延这是数据块在中间节点(中继器/交换机/路由器)转发数据时产生的时延。数据块经历的总时延为上述3个部分时延之和,即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转发时延时延是计算机网络的一项重要指标,各种时延也影响到网络参数的设计。7.同步同步要求通信双方的基准定时时钟的频率和相位是相同的,其频率差和相位差保持在允许的容差之内。同步分为帧同步和位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