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计算机网络严伟第四章课后
扩展阅读
4g网络用5g手机合适吗 2025-09-26 10:03:05
网站法人怎么换 2025-09-26 09:32:36
什么网站学习ui 2025-09-26 09:22:06

计算机网络严伟第四章课后

发布时间: 2022-10-19 08:41:37

‘壹’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课后习题4-54,请大神帮帮忙,尽可能的详细点😊

N1 120台主机,2的7次方减2为126。也就是说主机位至少要七位。同理。60的话,要留6位。10位的话,要至少留4位。而你的ip是24位的,就给你规划只剩下8位。所以很明显,你N1掩码必须是/25的。这个能理解呢

‘贰’ 计算机网络习题

这个是按章节来的,你自己找一下吧
第一章习题答案
1. 填空题
(1) 计算机网络按网络的覆盖范围可分为_局域网_、城域网和__广域网__。
(2) 从计算机网络组成的角度看,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分为 通信 子网和__资源__子网。
(3)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有 星型 、树型、 总线型 、环型和网状型。

第二章习题答案
1.填空题
(1) 调制解调器的作用是实现 模拟/数字 信号和 数字/模拟 信号之间的变换。
(2) 在数据通信过程中,接收端要通过差错控制检查数据是否出错,而采用反馈重发纠错的方法有 停等ARQ 方式和连续ARQ方式,连续ARQ方式又包括选择方式和
GO-BACK-N方式。
(3) 脉冲编码调制的过程简单地说可分为三个过程,它们是 抽样 、 量化和编码。
(4) 在数字通信信道上,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方法称为 基带传输 。
(5) 通信信道按传输信号的类型可划分为 模拟 信道和 数字 信道。
(6) 数字数据在数字信道上传输前需进行 编码 ,以便在数据中加入时钟信号;
(7) 数字数据的基本调制技术包括幅移键控、 频移键控 和相移键控。
2.选择题
(1) 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相位值来表示数字信号1、0 的编码方式是 C 。
A.ASK B.FSK C.PSK D.NRZ
(2) 在网络中,将语音与计算机产生的数字、文字、图形与图像同时传输,将语音信号数字化的技术是 B ;
A.差分Manchester编码 B.PCM技术
C.Manchester编码 D.FSK方法
(3) 下面关于卫星通信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卫星通信通信距离大,覆盖的范围广
B.使用卫星通信易于实现广播通信和多址通信
C.卫星通信的好处在于不受气候的影响,误码率很低
D.通信费用高,延时较大是卫星通信的不足之处
(4) 电缆屏蔽的好处是 B 。
A.减少信号衰减 B.减少电磁干扰辐射
C.减少物理损坏 D.减少电缆的阻抗
(5) 在下列多路复用技术中, B 具有动态分配时隙的功能。
A.同步时分多路复用 B.统计时分多路复用
C.频分多路复用 D.波分多路复用
(6) 下面有关虚电路和数据报的特性,正确的是 C 。
A.虚电路和数据报分别为面向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服务
B.数据报在网络中沿同一条路径传输,并且按发出顺序到达
C.虚电路在建立连接之后,分组中只需要携带连接标识
D.虚电路中的分组到达顺序可能与发出顺序不同
(7) 在数字通信中,使收发双方在时间基准上保持一致的技术是 B 。
A.交换技术 B.同步技术 C.编码技术 D.传输技术
(8) 在同一时刻,通信双方可以同时发送数据的信道通信方式为 D 。
A.半双工通信 B.单工通信 C.数据报 D.全双工通信
(9) 对于脉冲编码调制来说,如果要对频率为600Hz的语音信号进行采样,若传送PCM信号的信道带宽是3KHz,那么采样频率应该取 B ,就足够可以重构原语音信号的所有信息。
A.1.2KHz B.6KHz C.9KHz D.300Hz

第三章习题答案
1. 填空题
(1) 在TCP/IP参考模型的传输层上, 用户数据报 协议实现的是不可靠、无连接的数据报服务,而 传输控制 协议一个基于连接的通信协议,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2) 在计算机网络中,将网络的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称为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其中,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是 TCP/IP 协议,由它组成了Internet的一整套协议。
2. 选择题
(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不基于特定机型、操作系统或公司的网络体系结构OSI模型中,第一层和第三层分别为 A 。
A.物理层和网络层 B.数据链路层和传输层
C.网络层和表示层 D.会话层和应用层
(2) 在下面给出的协议中, D 属于TCP/IP的应用层协议。
A.TCP和FTP B.IP和UDP
C.RARP和DNS D.FTP和SMTP
(3) 在下面对数据链路层的功能特性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A.通过交换与路由,找到数据通过网络的最有效的路径
B.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一种可靠的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数据的方法
C.将数据分解成帧,并按顺序传输帧,并处理接收端发回的确认帧
D.以太网数据链路层分为LLC和MAC子层,在MAC子层使用CSMA/CD的协议
(4) 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单位分别是 C 。
A.报文、帧、比特 B.包、报文、比特
C.包、帧、比特 D.数据块、分组、比特
(5) 在OSI 参考模型中能实现路由选择、拥塞控制与互连功能的层是 C 。
A.传输层 B.应用层 C.网络层 D.物理层

第四章习题答案
1. 填空题
(3) IEEE 802局域网标准将数据链路层划分为 逻辑链路控制 子层和 媒体访问控制 子层。
(4) 在令牌环中,为了解决竞争,使用了一个称为 令牌 的特殊标记,只有拥有的站才有权利发送数据。令牌环网络的拓扑结构为 环型 。
(5) 决定局域网特性的主要技术有 拓扑结构 、传输介质和 介质访问控制技术 。
(6)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的原理可以概括为 先听后发 、边听边发、__冲突停发___________、随机重发;
2. 选择题
(1) 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采用 C 拓扑结构。
A.星型 B.总线型 C.环型 D.树型
(2) Ethernet Switch的100Mbit/s全双工端口的带宽为 C 。
A.100Mbit/s B.10/100Mbit/s C.200Mbit/s D.20Mbit/s
(3) 对于采用集线器连接的以太网,其网络逻辑拓扑结构为 C ;
A.总线结构 B.星型结构
C.环型结构 D.以上都不是
(4) 有关VLAN的概念,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VLAN是建立在局域网交换机和ATM交换机上的,以软件方式实现的逻辑分组
B.可以使用交换机的端口划分虚拟局域网,且虚网可以跨越多个交换机
C.使用IP地址定义的虚网与使用MAC地址定义的虚网相比,前者性能较高
D.VLAN中的逻辑工作组各节点可以分布在同一物理网段上,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物理网段上
(5) 在常用的传输介质中, A 的带宽最宽,信号传输衰减最小,抗干扰能力最强。
A.光纤 B.同轴电缆 C.双绞线 D.微波
(6) IEEE802.3物理层标准中的10BASE-T标准采用的传输介质为A 。
A.双绞线 B.粗同轴电缆 C.细同轴电缆 D.光纤

第五章习题答案
1.选择题
(1). A 是整个结构化布线系统的骨干部分。
A.垂直竖井系统 B.平面楼层系统
C.机房子系统 D.布线配线系统
(2).水平布线系统是结构化布线系统中的六个子系统之一,下面关于水平布线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在一个多层的建筑物中,水平布线系统是整个结构化布线系统的骨干部分。
B.水平布线系统起着支线的作用,一端连接用户工作区,另一端连接垂直布线系统或设备间;
C.水平布线系统包括了用于连接用户设备的各种信息插座及相关配件(软跳线、连接器等);
D.将垂直布线的干线线路延伸到用户工作区的通信插座;

第六章习题答案
1.选择题
(1) 下列 D 不是网络操作系统软件。
A.Windows NT Server B.NetWare
C.UNIX D.SQL Server
(2) 网络操作系统的系统容错技术中不包括 D
A.硬盘镜像 B. 事务跟踪系统 C. 电源备份 D. 用户鉴权
(3) 下列 D 属于网络操作系统的容错技术。
A.用户帐户 B. 用户密码 C. 文件共享 D. 磁盘镜像与磁盘双工
(4) 为了保证服务器中硬盘的可靠性,可以采用磁盘镜像技术,其标准是 C 。
A.RAID 5 B. RAID 3 C. RAID 1 D. RAID 0

第七章习题答案
1. 选择题
(1) 可以为程序员提供高层、跨平台、多协议的接口功能的软件称为 D 。
A.服务端开发软件 B.用户端开发软件
C.网络协议 D.中间件
(2) 在Client/Server结构中,客户机使用一条SQL命令将服务请求发送到 B ,由它将每一条SQL命令的执行结果回送给客户机。
A.文件服务器 B.数据库服务器
C.应用服务器 D.对象服务器
(3) 客户机提出服务请求,网络将用户请求传送到服务器 服务器执行用户请求,完成所要求的操作并将结果送回用户,这种工作模式称为___A________。
A.Client/Server 模式 B.对等模式
C.CSMA/CD模式 D.Token Ring 模式

第八章习题答案
1. 选择题
(1) X.25网络是一种 D 。
A.企业内部网 B.帧中继网 C.局域网 D.公用分组交换网
(2) 网桥工作在互连网络的 B 。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传输层
(3) 路由器运行于OSI模型的 B 。
A.数据链路层 B.网络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4) 帧中继技术本质上是 D 交换技术。
A.报文 B.线路 C.信元 D.分组
(5) 在计算机网络中,能将异种网络互连起来,实现不同网络协议相互转换的网络互连设备是___B_________。
A.集线器 B.路由器 C.网关 D.中继器
(6) 对于缩写词X.25、ISDN、PSTN和DDN,分别表示的是 。
A. 数字数据网、公用电话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
B. 分组交换网、综合业务数字网、公用电话交换网、数字数据网
C. 帧中继、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公用电话交换网
D. 分组交换网、公用电话交换网、数字数据网、帧中继
(7) 英文单词Hub、Switch、Bridge、Router、Gateway代表着网络中常用的设备,它们分别表示为 A 。
A. 集线器、网桥、交换机、路由器、网关
B. 交换机、集线器、网桥、网关、路由器
C. 集线器、交换机、网桥、网关、路由器
D. 交换机、网桥、集线器、路由器、网关
(8) 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基本速率接口和基群速率接口的传输速率分别为 B 。
A. 128Kbit/s和1.544Mbit/s
B. 144Kbit/s和2.048Mbit/s
C. 144Kbit/s和1.544Mbit/s
D. 64Kbit/s和2.048Mbit/s

第九章习题答案
1.填空题
(1) HTTP协议是基于TCP/IP之上的,WWW服务所使用的主要协议,HTTP会话过程包括连接、请求 、应答和断开 。
(2) IP地址中主机部分如果全为1,则表示__有限广播地址___地址,IP地址中主机部分若全为0,则表示__网络___地址。
(3) WWW客户机与WWW服务器之间的应用层传输协议是 HTTP ;
HTML是WWW网页制作的基本语言。
(4) FTP能识别的两种基本的文件格式是文本 文件和 二进制 文件。
(5) 在一个IP网络中负责主机IP地址与主机名称之间的转换协议称为__域名系统__,负责获取与某个IP地址相关的MAC地址的协议称为__地址解析协议_。
(6) 在Internet中URL的中文名称是_统一资源定位器__;我国的顶级域名是_cn______。
(7) Internet中的用户远程登录,是指用户使用 TELNET 命令,使自己的计算机暂时成为远程计算机的一个仿真终端。
(8) 发送电子邮件需要依靠简单邮件传输协议,该协议的主要任务是负责邮件服务器之间的邮件传送。
2.选择题
(1) 在下面的IP地址中, C 属于C类地址。
A.141.0.0.0 B.3.3.3.3
C.197.234.111.123 D.23.34.45.56
(2) 在Intranet服务器中, D 作为WWW服务的本地缓冲区,将Intranet用户从Internet中访问过的主页或文件的副本存放其中,用户下一次访问时可以直接从中取出,提高用户访问速度,节省费用。
A.WWW服务器 B.数据库服务器
C.电子邮件服务器 D.代理服务器
(3) 在给主机配置IP地址时,合法的是 A 。
A.129.9.255.18 B.127.21.19.109
C.192.5.91.255 D.220.103.256.56
(4) HTTP是 D 。
A.统一资源定位器 B.远程登录协议
C.文件传输协议 D.超文本传输协议
(5) ARP协议的主要功能是B 。
A.将物理地址解析为IP地址B.将IP地址解析为物理地址
C.将主机域名解析为IP地址D.将IP地址解析为主机域名
(6) 使用匿名FTP服务,用户登录时常常使用 A 作为用户名。
A.anonymousB.主机的IP地址
C.自己的E-mail地址 D.节点的IP地址

第十章习题答案
1.填空题
(1) 网络安全遭到破坏时,所能采取的基本行动方案有 主动方式和被动方式。
(2) 防火墙是指一个由软件和硬件系统组合而成的专用“屏障”,其功能是防止非法用户入侵、非法使用系统资源以及执行安全管制措施。
2. 选择题
(1) 在企业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用来检查网络请求分组是否合法,保护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的技术是____B______。
A.防病毒技术 B.防火墙技术 C.差错控制技术 D.流量控制技术
(2) 网络安全机制主要解决的是 C。
A. 网络文件共享 B. 因硬件损坏而造成的损失
C. 保护网络资源不被复制、修改和窃取 D. 提供更多的资源共享服务
(3) 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交换过程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通常采用对用户身份的鉴别。下面不属于用户身份鉴别的方法是D。
A. 报文鉴别 B. 身份认证 C. 数字签名 D. 安全扫描

‘叁’ 计算机网络-4-4-转发分组,构建子网和划分超网

上图是一个路由器怎么进行分组转发的例子:有四个A类网络通过三个路由器连接在一起,每一个网络上都可能会有成千上万台主机。若路由表指出每一台主机该进行怎样的转发。则要维护的路由表是非常的庞大。 如果路由表指定到某一个网络如何转发,则路由表中只有4行,每一行对应一个网络。 以路由器2的路由表为例:由于R2同时连接在网络2和网络3上,因此只要目标主机在网络2或者网络3上,都可以通过接口0或者1或者路由器R2直接交付(当然还有使用ARP协议找到这些主机相应的MAC地址)。若目标主机在网络1中,则下一跳路由器为R1,其IP地址为20.0.0.7。路由器R2和R1由于同时连接在网络2上,因此从路由器2把转发分组给R1是很容易的。 我们应当注意到:每一个路由器至少都要拥有两个不同的IP地址。 总之,在路由表中,对每一条路由最主要的是以下两条信息: (目的网络,下一跳地址) 我们根据目的网络地址来确定下一跳路由器,这样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虽然互联网上所有的分组转发都是 基于目的主机所在的网络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允许这样的实例: 对特定的主机指明一个路由 ,这种路由叫 特定主机路由 。采用特定主机路由可以使网络人员方便管理控制网络和测试网络

路由器还可以采用 默认路由 以减少路由表所占用的空间和搜索路由表所使用的时间。

当路由器接收到一个待转发的数据报,在从路由表中得出下一跳路由器的IP地址后,不是把这个地址写入IP数据报,而是送交 数据链路层的网络接口软件 ,网络接口软件把负责下一跳的路由器IP地址转化为硬件地址(必须使用ARP),将硬件地址写入MAC帧的首部,然后根据这个硬件地址找到下一跳路由器。由此可见,当发送一连串的数据报时,上述的这种查找路由表,用ARP得到硬件地址,把硬件地址写入MAC地址首部等过程,将不断地重复进行,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根据以上几点,我们提出 分组转发算法:

这里我们需要强调一下,路由表并没有给分组指明某个网络的完整路径(即先经过哪一个路由器,然后再经过哪一个路由器,等等)。路由表指出,到达某个网络应该先到达某个路由器(下一条路由器),在到达下一跳路由器之后,再继续查找路由表,知道再下一步应当到达哪一个路由器。这样一步步的查找下去,直到最后到达目的网络。

什么划分子网?

为解决上述问题,从1985年引出 子网络号字段 ,使得两级IP地址变为三级IP地址,这种做法叫做 划分子网(subnetting)【RFC950】

划分子网的基本思路:

划分子网的用例

如上图为某单位拥有一个B类IP地址,网络地址为145.13.0.0(网络号为145.13),凡是目的网络为145.13.x.x的数据报都会送到这个网络上路由器R1上。

现在把该网络划分为三个字网,这里假设子网络号占用8位,因此主机号就只剩下16-8=8位了,所划分的三个字网为145.13.3.0,145.13.7.0,145.3.21.0。路由器在接受到145.13.0.0上的路由器数据后,再根据数据报的目的地址把它转化到相应的子网。

总之,当没有划分子网的时候,IP地址是两节结构。划分子网后IP地址就变成了三级结构。划分子网只是把IP地址的主机号这部分进行再划分,而不改变IP地址原来的网络号。

假定有一个IP数据报(其目的地址为145.13.3.10)已经到达了路由器R1,那么这个路由器如何把它转发到子网145.13.3.0呢?
我们知道,从IP数据包报的首部无法看出源主机的目的主机所连接的网络是否进行了子网划分。这是因为32位IP地址本身以及数据报的首部没有包含任何关于子网划分的信息。因此必须另想办法,这就是使用 子网掩码

把三级IP地址的子网掩码和收到的目的地址的IP地址 逐位进行与(AND)运算,就可以立即得到网络地址,剩下的步骤就交给路由器处理分组。

使用子网掩码的好处是:不管网络有没有划分子网,只要把子网掩码和IP地址进行逐位 与(AND) 运算,就立即得出网络地址来,这样在路由器处理到来的分组时就可采取同样的做法。

在不划分子网时,为什么还要使用子网掩码?这就是为了更便于查找路由表。现在互联网规定:所有网络都必须使用子网掩码,同时在路由器的路由表中也必须有子网掩码这一栏。如果一个网路不划分子网,那么该网络的子网掩码就是用 默认的子网掩码 ,默认子网掩码中1的位置和IP地址中的网络号字段net-id正好相对应。因此,若用默认子网掩码和某个不划分子网的IP地址逐位相"与",就应该能够得出该IP地址的网络地址来,这样做可以不用查找该地址的类别位就能够知道这是哪一类的IP地址。显然:

图4-21是这三类IP地址的网络地址和相应的默认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是一个网络或者一个子网的重要属性 。在RFC950成为互联网标准后,路由器在和相邻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时,必须把自己所在的网络(或子网)的子网掩码告诉相邻路由器,在路由器的路由表中的每一个项目,除了要给出目的网络地址外,还必须同时给出该网络的子网掩码。若一个路由器连接在两个子网上就拥有两个网络地址和两个子网掩码。

例4-2:
已知IP地址是141.14.72.24,子网掩码是255.255.192.0,求网络地址:
解: 255.255.192.0的二进制:11111111 11111111 11000000 00000000

IP 141.14.72.24二进制: 11111111 11111111 01001000
00000000

将IP地址二进制与子网掩码二进制进行 与(AND)运算 为 ::11111111 11111111 11000000 00000000
即网络IP为:141.14.64.0

在划分子网的情况下,分组转发的算法必须作出改动。在使用子网划分后,路由表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在划分子网的情况下,路由器转发分组的算法如下:

例4-4:
图4-24有三个字网,两个路由器,以及路由器R1的部分路由表。现在源主机H1向目的主机H2发送分组。试讨论R1收到H1向H2发送的分组后查路由表的过程。

解:

源主机H1向目标主机H2发送的分组的目的地址为128.30.33.138。

源主机H1把本子网的子网掩码255.255.255.128与H2的IP地址128.30.33.128相与得到128.30.33.128,它不等于H1的网络地址(128.30.33.0)。这说明主机H2与主机H1不在同一个网段上,因此H1不能把数据包直接交付给H2。必须交给子网上的默认路由R1,由R1转发。

路由表在接受到这个分组之后,就在其路由表中逐行匹配寻找。
首先看R1路由表的第一行:用这一行的子网掩码255.255.255.128与H2IP地址进行互与,得到128.30.33.128,然后和这一行用样的方法进行第二行,结果发现相与出来的结果和目的网络地址匹配,则说明这个网络(子网2)就是收到的分组所要寻找的目的网络。于是就不用继续找了。R1把分组从接口1直接交付给主机H2(他们都在一个子网上)。

在一个划分子网的网络中可使用几个不同的子网掩码。使用变长 子网掩码VLSM(Variable Length Subnet Mask) 可进一步提高IP地址资源的利用率。在VLSM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研究出 无分类编制 方法。它的正式名字是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CIDR 最主要的特点有两个:

CIDR还使用斜线记法,就是在IP地址后面加上斜线/,然后写上 网络前缀所占的位数 。例如IP地址为128.14.35.7/20是某CIDR地址快中的一个地址,其中前20位就是网络前缀,后面的14位是主机位。如图所示:

当然以上地址的主机号全为0和全为1的地址,一般并不使用,这个地址块共有2^12个地址,我们可以使用地址块中最小的地址和网络前缀来指明这个地址快。例如,上述的地址块可记为128.14.32.0/20。

为了更方便的进行路由选择,CIDR使用了32位的地址掩码(address mask)。地址掩码是由一串1和一串0组成, 而1的个数就是网络前缀的个数。 虽然CIDR不使用子网了,但是出于某些原因,CIDR使用的地址掩码也可以继续称为 子网掩码,斜线记法中,斜线后面的数字就是1的个数 。例如,/20地址快的地址掩码是 11111111 11111111 11110000 00000000 (20个连续的1)。 斜线记法中,斜线后面的数字就是地址掩码中1的个数。

斜线记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除了可以表示一个IP地址外,还提供了一些其他重要的信息。我们举例说明如下:
例如,地址为192.199.170.82/27不仅表示IP地址是192.199.170.82,而且还表示这个地址快的网络前缀有27位(剩下的5位是主机号),因此这个地址快包含32个IP地址( =32)。通过见到那的计算还可以得出,这个地址块的最小地址是192.199.170.64,最大地址是192.199.170.95。具体的计算方法是这样的:找到地址掩码中1和0的交界处发生在地址中的哪一个字节,现在是第四个字节,因此只要把这一个字节的十进制82用二进制表示即可:82的二进制是01010010,取其前3位(这3位加上前3字节的24位就够成了27位),再把后面的5位都写成0,即01000000,等于十进制64,这样就找到了地址快的最小地址192.199.170.64,再把最后面5位都置为1,即01011111,等于十进制的95,这就找到了地址块中的最大地址192.199.170.95。

由于一个CICR地址块有很多地址,所以在路由表中就利用CIDR地址块来查找目的网络。这种地址的聚合常称之为 路由聚合(route aggregation) ,它使得路由表中的一个项目可以表示原来传统分类地址的很多个路由,路由聚合也称之为 构成超网(supernetting) ,路由聚合有利于减少路由器之间的路由选择信息的交换,从而提高了整个互联网的性能。

每一个CIDR地址块中的地址数一定是2的整数次幂,这就是 构建超网 的来源。

网络前缀越短 ,其地址块所包含的地址数就越多,而在三级结构的IP地址中,划分子网是使网络前缀变长。

在使用了CIDR时,由于采用网络前缀这种记法,IP地址由网络前缀和主机号这两部分组成,因此在路由表中的项目也要有相应的变化,这时,每个项目由 网络前缀 下一跳地址组成 但是在查找路由表时可能会得到不止一个匹配结果 ,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我们应该从这些匹配结果中选择哪一条路由呢?

正确的答案是: 应但从匹配结果中选择具有最长网络前缀的路由 ,这就做 最长前缀匹配(long-prefix matching) ,这是因为网络前缀越长,说明其地址块越小因而路由就越具体,最长前缀匹配又称之为 最长匹配 或者 最佳匹配

使用CIDR后,由于要寻找最长前缀匹配,使路由表的查找过程变的十分复杂,当路由表的项目数很大的时候,怎样设法减少路由表的平均查找时间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常用的是 二叉线索(binary trie) ,它是一种特殊结构的树,IP地址中从左到右的比特值决定了从根节点逐层向下层延伸的路径,二二叉线索中的各个路径就代表路由表中存放的各个地址。

图4-26用一个例子说明二叉树线索的结构,图中给出了5个IP地址。为了简化二叉线索的结构,可以先找出对应一与每一个IP地址的唯一前缀(unique prefix),所谓唯一前缀就是在表中所有的IP地址中,该前缀时唯一的,这样就可以用这些唯一前缀来构造二叉线索。在进行查找时,只要能够和唯一前缀匹配相匹配就可以了。

从二叉树的根节点自顶向下的深度最多有32层,每一层对应于IP地址中的一位。

‘肆’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CH1 答案 一.填空题 1.通信 2.实现资源共享 3.局域网 广域网 4.资源子网 通信子网 二.选择题 DDBBCCA 三.简答题 1.答: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指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连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2.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期,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初步结合,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的雏形。此时的计算机网络,是指以单台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网络完成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的研究,形成了初级计算机网络。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从而促进了符合国际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第四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个阶段最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是互联网应用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对等网技术与网络安全技术。 3.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主要有:星型拓扑、总线型拓扑、环型拓扑、树型拓扑结构、网状型拓扑结构。 (1)星型拓扑优点:控制简单、故障诊断和隔离容易、服务方便;缺点:电缆需量大和安装工作量大;中心结点的负担较重,容易形成瓶颈;各结点的分布处理能力较低。 (2)树型拓扑优点:易于扩展、故障隔离较容易;缺点是各个结点对根的依赖性太大,如果根结点发生故障,则整个网络都不能正常工作。 (3)总线型拓扑的优点如下:总线结构所需要的电缆数量少;总线结构简单,又是无源工作,有较高的可靠性;易于扩充,增加或减少用户比较方便。总线型拓扑的缺点如下:总线的传输距离有限,通信范围受到限制。故障诊断和隔离较困难。总线型网络中所有设备共享总线这一条传输信道,因此存在信道争用问题, (4)环型拓扑的优点如下:拓扑结构简单,传输延时确定。电缆长度短。环型拓扑网络所需的电缆长度和总线型拓扑网络相似,比星型拓扑网络所需的电缆短。可使用光纤。光纤的传输速率很高,十分适合于环型拓扑的单方向传输。环型拓扑的缺点如下:结点的故障会引起全网的故障;故障检测困难;信道利用率低。 (5)网状型拓扑优点是:可靠性好,结点的独立处理能力强,信息传输容量大。 缺点是: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大,投资费用高。 4.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实时控制、均衡负载和分布式处理、其他综合服务。举例说明(略)。 CH2 答案 一.填空题 1.信号

2.串行通信 并行通信 并行通信 3.调制 解调 调制解调器 4.幅度调制(ASK) 频率调制(FSK) 相位调制(PSK) 5.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6.奇偶校验 循环冗余校验 7.非屏蔽双绞线 屏蔽双绞线 二.选择题 BDAABDABCCB 三.简答题 1.答:信息是指有用的知识或消息,计算机网络通信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换信息。数据是信息的表达方式,是把事件的某些属性规范化后的表现形式,它能够被识别,可以被描述。数据与信息的主要区别在于:数据涉及的是事物的表示形式,信息涉及的是这些数据的内容和解释。在计算机系统中,数据是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表示,而这些二进制代码表示的数据要通过物理介质和器件进行传输时,还需要将其转变成物理信号。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电磁波表现形式,是表达信息的一种载体,如电信号、光信号等。在计算机中,信息是用数据表示的并转换成信号进行传送。 2.答:当发送端以某一速率在一定的起始时间内发送数据时,接收端也必须以同一速率在相同的起始时间内接收数据。否则,接收端与发送端就会产生微小误差,随着时间的增加,误差将逐渐积累,并造成收发的不同步,从而出现错误。为了避免接收端与发送端的不同步,接收端与发送端的动作必须采取严格的同步措施。 同步技术有两种类型: (1)位同步:只有保证接收端接收的每一个比特都与发送端保持一致,接收方才能正确地接收数据。 (2)字符或帧数据的同步:通信双方在解决了比特位的同步问题之后,应当解决的是数据的同步问题。例如,字符数据或帧数据的同步。 3、4.略 5.传输出错,目的结点接收到的比特序列除以G(x)有余数。 CH3 答案 一.填空题 1.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传输层 会话层 表示层 应用层 2.物理 3.比特流 差错 4.比特 数据帧 数据包(分组) 报文 5.物理层 网络层 传输层 二、选择题 DBACB BCABB CDACA 三、简答题 1.所谓网络体系结构就是为了完成主机之间的通信,把网络结构划分为有明确功能的层次,并规定了同层次虚通信的协议以及相邻层之间的接口和服务。因此,网络的层次模型与各层协议和层间接口的集合统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2.网络体系结构分层的原则: 1)各层之间是独立的。某一层并不需要知道它的下层是如何实现的,而仅仅需要知道下层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就可以了。
2)灵活性好。当任何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层间接口关系保持不变,则在这层以上或以下各层均不受影响。 3)结构上可独立分割。由于各层独立划分,因此,每层都可以选择最为合适的实现技术。 4)易于实现和维护。这种结构使得实现和调试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变得易于处理,因为整个系统已被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3.帧同步(定界)就是标识帧的开始与结束,即接收方从收到的比特流中准确地区分出一帧的开始于结束。常见有4中帧定界方法,即字符计数法、带字符填充的首尾界符法、带位填充的首尾标志法和物理层编码违例法。 4.数据链路层使用的地址是MAC地址,也称为物理地址;网络层使用的地址是IP地址,也称为逻辑地址;传输层使用的地址是IP地址+端口号。 5.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不相邻结点间数据包的透明传输,为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送任务。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有:1)为传输层提供服务;2)组包与拆包;3)路由选择;4)流量控制。 6.传输层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层,其主要功能是在源主机与目的主机进程之间负责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而网络层只负责找到目的主机,网络层是通信子网的最高层,传输层是资源子网的最低层,所以说传输层在网络体系结构中是承上启下的一层。在计算机网络通信中,数据包到达指定的主机后,还必须将它交给这个主机的某个应用进程(端口号),这由传输层按端口号寻址加以实现。 7.流量控制就是使发送方所发出的数据流量速率不要超过接收方所能接收的数据流量速率。流量控制的关键是需要一种信息反馈机制,使发送方能了解接收方是否具备足够的接收及处理能力,使得接收方来得及接收发送方发送的数据帧。 流量控制的作用就是控制“拥塞”或“拥挤”现象,避免死锁。 流量在计算机网络中就是指通信量或分组流。拥塞是指到达通信子网中某一部分的分组数量过多,使得该部分网络来不及处理,以致引起这部分乃至整个网络性能下降的现象。若通信量再增大,就会使得某些结点因无缓冲区来接收新到的分组,使网络的性能明显变差,此时网络的吞吐量(单位时间内从网络输出的分组数目)将随着输入负载(单位时间内输入给网络的分组数目)的增加而下降,这种情况称为拥塞。在网络中,应尽量避免拥塞现象的发生,即要进行拥塞控制。 网络层和传输层与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有关。 8.传输层的主要功能有:1)分段与重组数据2)按端口号寻址3)连接管理4)差错处理和流量控制。 分段与重组数据的意思如下: 在发送方,传输层将会话层来的数据分割成较小的数据单元,并在这些数据单元头部加上一些相关控制信息后形成报文,报文的头部包含源端口号和目标端口号。在接收方,数据经通信子网到达传输层后,要将各报文原来加上的报文头部控制信息去掉(拆包),然后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重组,还原为原来的数据,送给会话层。 9.TCP/IP参考模型先于OSI参考模型开发,所以并不符合OSI标准。TCP/IP参考模型划分为4个层次:1)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2)传输层(Transport Layer);3)网际层(Internet Layer);4)网络接口层(Host-to-Network Layer)。 10.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在传输层中二者都定义了相似的功能。但是,它们在层次划分与使用的协议上有很大区别。 OSI参考模型与协议缺乏市场与商业动力,结构复杂,实现周期长,运行效率低,这是它没有能够达到预想目标的重要原因。 TCP/IP参考模型与协议也有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TCP/IP参考模型在服务、接口与协议的区别上不很清楚;2)TCP/IP参考模型的网 络接口层本身并不是实际的一层,它定义了网络层与数据链路层的接口。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的划分是必要合理的,一个好的参考模型应该将它们区分开来,而TCP/IP参考模型却没有做到这点。 CH4 答案 一.填空题 1.光纤 2.IEEE802.4 3.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 逻辑链路子层(LLC) 4.CSMA/CD 令牌环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令牌总线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5.星型结构 总线型结构 环型结构 6.MAC地址 48 厂商 该厂商网卡产品的序列号 二.选择题 ADCBCDAB 二.简答题 1.答:局域网是在有限的地理范围内,利用各种网络连接设备和通信线路将计算机互联在一起,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局域网特点:地理范围有限;一般不对外提供服务,保密性较好,且便于管理;网速较快;误码率低;局域网投资较少,组建方便,使用灵活等。 2.答:局域网有硬件和软件组成。局域网的软件系统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工作站系统、网卡驱动系统、网络应用软件、网络管理软件和网络诊断软件。局域网的硬件系统一般由服务器、用户工作站、网卡、传输介质和数据交换设备五部分组成。 3.答:目前,局域网常用的共享式访问控制方式有三种,分别用于不同的拓扑结构: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法(CSMA/CD),令牌环访问控制法(Token Ring),令牌总线访问控制法(token bus)。 CSMA/CD协议主要用于物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星型或树型的以太网中。CSMA/CD采用了争用型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原理比较简单,技术上易实现,网络中各工作站处于平等地位,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优先级控制。在低负荷时,响应较快,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在高负荷(节点激增)时,随着冲突的急剧增加,传输延时剧增,导致网络性能的急剧下降。此外,有冲突型的网络,时间不确定,因此,不适合控制型网络。 令牌环(Token Ring)介质访问控制多用于环型拓扑结构的网络,属于有序的竞争协议。令牌环网络的主要特点:无冲突;时间确定;适合光纤;控制性能好;在低负荷时,也要等待令牌的顺序传递,因此,低负荷时响应一般,在高负荷时,由于没有冲突,因此有较好的响应特性。 令牌总线访问控制技术应用于物理结构是总线的而逻辑结构却是环型的网络。特点类似令牌环介质访问控制技术。 4.答:CSMA/CD方法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4句话: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止、随机延迟后重发。 5.答:由于局域网不需要路由选择,因此它并不需要网络层,而只需要最低的两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IEEE802标准,又将数据链路层分为两个子层: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和逻辑链路子层LLC。
CH5 答案 一.填空题 1.交换机 路由器 2.电路交换(拨号)服务 分组交换服务 租用线路或专业服务 3.计算机主机 局域网 4.640kbps-1Mbps 1.5Mbps-8Mbps 二.选择题 BCADAA 三.简答题 1.答:①拨号上Internet/Intranet/LAN; ②两个或多个LAN之间的网络互连; ③和其它广域网技术的互连。 2.答:(1)多种业务的兼容性 (2)数字传输:ISDN能够提供端到端的数字连接。 (3)标准化的接口: (4)使用方便 (5)终端移动性 (6)费用低廉 3.答:① 采用TDMA、CDMA数字蜂窝技术,频段为450/800/900MHz,主要技术又GSM、IS-54TDMA(DAMPS)等; ② 微蜂窝技术,频段为1.8/1.9GHz,主要技术基于GSM的GSC1800/1900,或IS-95的CDMA等; ③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r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可在GSM移动电话网上收、发话费增值业务,支持数据接入速率最高达171.2Kbps,可完全支持浏览Internet的 Web站点。 CH6答案 一.填空题 1.unix 、linux、Netware、Windows Server系列 2.打印服务 通信服务 网络管理 二.选择题 DBCAC 三.问答题 1.答:①从体系结构的角度看,当今的网络操作系统可能不同于一般网络协议所需的完整的协议通信传输功能。 ②从操作系统的观点看,网络操作系统大多是围绕核心调度的多用户共享资源的操作系统。 ③从网络的观点看,可以将网络操作系统与标准的网络层次模型作以比较。 2.答:网络操作系统除了应具有通常操作系统应具有的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外,还应具有以下两大功能: ①提供高效、可靠的网络通信能力; ②提供多种网络服务功能,如远程作业录入并进行处理的服务功能;文件传输服务功能;电子邮件服务功能;远程打印服务功能等。

‘伍’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编着的第六版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4 章 网络层
4-01网络层向上提供的服务有哪两种?试比较其优缺点。
答案:虚电路服务和数据报服务。
虚电路的优点:虚电路服务是面向连接的,网络能够保证分组总是按照发送顺序到达目的站,且不丢失、不重复,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数据传输;目的站地址仅在连接建立阶段使用,每个分组使用短的虚电路号,使分组的控制信息部分的比特数减少,减少了额外开销;端到端的差错处理和流量控制可以由分组交换网负责,也可以由用户机负责。虚电路服务适用于通信信息量大、速率要求高、传输可靠性要求高的场合。
虚电路的缺点:虚电路服务必须建立连接;属于同一条虚电路的分组总是按照同一路由进行转发;当结点发生故障时,所有通过出故障的结点的虚电路均不能工作。
数据报的优点:数据报服务不需要建立连接;每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进行转发,当某个结点发生故障时,后续的分组可以另选路由,因而提高了通信的可靠性。数据报服务的灵活性好,适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不高、通信子网负载不均衡、需要选择最佳路径的场合。
数据报的缺点:数据报服务是面向无连接的,到达目的站时不一定按发送顺序,传输中的分组可能丢失和重复,提供面向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每个分组都要有目的站的全地址;当网络发生故障是,出故障的结点可能会丢失数据,一些路由可能会发生变化;端到端的差错处理和流量控制只由主机负责。

答案太多传不上来,留下邮箱可以发给你..........

‘陆’ 求 计算机网络(第5版) 答案!不是谢希仁的那个,是Andrew S.Tanenbaum David J.Wetherall 的那个!

就是严伟、潘爱民翻译的(计算机网络);700多页,你要那一章节的答案,全部吗?太多了!

‘柒’ 计算机网络的第5版

原书名: Computer Networks, Fifth edition
原出版社: Pearson Ecation
作者: Andrew S.Tanenbaum David J.Wetherall
译者: 严伟 潘爱民
丛书名: 世界着名计算机教材精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274629
上架时间:2012-3-13
出版日期:2012 年3月
开本:16开
页码:739
版次:5-1 《计算机网络(第5版)》是国内外使用最广泛、最权威的计算机网络经典教材。全书按照网络协议模型自下而上(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有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并结合internet给出了大量的协议实例。在讲述网络各层次内容的同时,还与时俱进地引入了最新的网络技术,包括无线网络、3g蜂窝网络、rfid与传感器网络、内容分发与p2p网络、流媒体传输与ip语音,以及延迟容忍网络等。另外,本书针对当前网络应用中日益突出的安全问题,用了一整章的篇幅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进行了深入讨论,而且把相关内容与最新网络技术结合起来阐述。
《计算机网络(第5版)》的适用对象非常广泛。由于本书的重点立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同时兼顾了internet体系结构与tcp/ip协议等内容,因此对于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本书都是绝佳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本书每章后面给出了大量练习题,有助于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酌情安排课后练习。此外,本书对于从事网络相关技术研究和网络应用开发的广大科研工作者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现在这本书已经更新到第5版了。它的每个版本映衬着人们使用计算机网络的不同阶段。当第1版在1980年问世时,网络还只是学术上的一种好奇心体现。但到1988年出版第2版时,网络已经被大学和大型企业用于学术研究和商业应用。当第3版于1996年出现时,计算机网络,尤其是因特网(Internet)已成为千百万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到2003年出版第4版时,人们利用无线网络和移动电脑访问网页和Internet早就司空见惯。现在,正值第五版出版之际,计算机网络的重心已偏向内容分发(尤其是通过CDN和对等网络获取视频的应用),而且移动电话已成为因特网上的小型电脑。 第5版新增内容 第5版相比以前的版本改变甚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David J. Wetherall教授成为了本书的合作者。David教授具有丰富的网络背景,他在城域网的设计领域磨砺了20多年,研究范围涉及因特网和无线网络。他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终身教授,一直讲授和研究计算机网络以及过去十年间相关主题的内容。 当然,书中还有许多内容是随着计算机网络世界的不断变化而更新的。其中,修订和新增内容有: * 无线网络(802.12和802.16)。 * 智能手机使用的3G网络。 * RFID和传感器网络。 * 使用CDN的内容分发。 * 对等网络。 * 实时媒体(存储的、流式的以及实况的)。 * 因特网电话(IP语音)。 * 延迟容忍网络。 更详细的每章变化如下所示。 第1章是全书的概述,其功能与第4版相同,但内容已被修订,并更新到计算机网络的最新状态。因特网、移动电话网络、802.11、RFID和传感器网络作为计算机网络实例被加以讨论。有关以太网的起源以及电缆塔接器已被删除,同时被删除的内容还有关于ATM的材料。 第2章涵盖了物理层的内容,扩展了数字调制(包括广泛用于无线网络的OFDM)和3G网络(基于CDMA)两部分内容。同时还讨论了一些新技术,包括光纤到户和电力线联网。 第3章内容涉及点到点链路,在两个方面有所改进。有关错误检测码和纠正码的内容已被更新,并且还简要描述了实际上非常重要的现代编码技术(例如,卷积码和LDPC码)。现在给出的协议实例是SONET和ADSL上的数据包交换。遗憾的是协议验证部分内容被删掉了,因为它实在是很少被使用。 在第4章MAC子层中,基本原理是永恒的,改变的只是技术。重新组织了有关网络实例的章节部分,包括千兆以太网、802.11、802.16、蓝牙和RFID。同时更新的还有LAN交换的覆盖范围,包括VLAN。 第5章的网络层涵盖的内容与第4版相同,但修订了许多地方。不仅更新了材料,还增加了深度,特别是在服务质量(实时媒体有关)及互联网络方面都有所加强。BGP、OSPF和CIDR相关章节和组播路由同样也有很大扩展,而且还增加了选播路由的新内容。 第6章传输层也做了不少修订,补充、修改和删除了一些内容。新增加的内容包括针对延迟容忍网络和一般拥塞控制的描述。修订后的内容更新和扩展了TCP的拥塞控制。而针对面向连接的网络层的描述则被删除,因为这些内容现在很少能见到。 第7章应用层内容也得到了很大更新和扩充。DNS和电子邮件部分的内容与第四版类似,但过去的几年间Web的使用、流媒体和内容分发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关于Web和流媒体的相关章节内容已被更新到了最新状态。新增的一个全新小节覆盖了内容分发,包括CDN和对等网络的内容。
第8章的安全依然包括针对保密性和真实性的对称密钥和公共密钥加密。实际上使用的安全技术相关内容也已经得到更新,包括防火墙和VPN;而且还增补了802.11安全和Kerberos V5新内容。 第9章重新列出了建议的参考读物和一个超过300个引用的最新书目。其中超过一半的读物是2000年或稍后发表的文章和书籍,其余的都是一些经典论文。

‘捌’ 计算机网络 关于IP地址、规划子网的问题。课后习题 往详细解答

260台电脑需要9位主机号,62台电脑需要7位主机号,2台电脑需要3位主机号。所以可以这样划分:
260台主机的子网:128.168.0.0/23。其中大约有2的9次方-3-260=249个IP地址为空闲地址。
62台主机的子网:128.168.1.0/25。其中有2的7次方-3-62=63个空闲地址。
2台主机的子网:128.168.1.128/29。其中有8-3-2=2个空闲地址。
注:1.减3是减去网络地址、广播地址、网关地址。
2.这样划分还有很大的一块网络没有使用,可以留待他用。这样做只是最经济的划分方法。
空闲的地址块是128.168.1.136/29---128.168.1.248/29和128.168.2.0/23-128.168.254.0/23。

‘玖’ 计算机网络习题:假定要用3kHz带宽的电话信道传送64kb/s的数据(无差错传输),试问这个信道应

香农公式C=Wlog2(1+S/N),由W=3kHz,C为64.2kbit/s得S/N=2的三分之六十四次方-1=2642199,再由信噪比=10*log10(S/N)=64.2197得出信噪比为64.2dB

‘拾’ 《计算机网络(第5版)》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计算机网络(第5版)》(Andrew S. Tanenbaum)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 a47w

书名:计算机网络(第5版)

作者:Andrew S. Tanenbaum

译者:严伟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3-1

页数:739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外使用最广泛、最权威的计算机网络经典教材。全书按照网络协议模型自下而上(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有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并结合Internet给出了大量的协议实例。在讲述网络各层次内容的同时,还与时俱进地引入了最新的网络技术,包括无线网络、3G蜂窝网络、RFID与传感器网络、内容分发与P2P网络、流媒体传输与IP语音,以及延迟容忍网络等。另外,本书针对当前网络应用中日益突出的安全问题,用了一整章的篇幅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进行了深入讨论,而且把相关内容与最新网络技术结合起来阐述。

本书的适用对象非常广泛。由于本书的重点立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同时兼顾了Internet体系结构与TCP/IP协议等内容,因此对于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本书都是绝佳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本书每章后面给出了大量练习题,有助于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酌情安排课后练习。此外,本书对于从事网络相关技术研究和网络应用开发的广大科研工作者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Andrew S.Tanenbaum获得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理学学士学位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哲学博士学位,目前是荷兰阿姆斯特丹Vrije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的教授,并领导着一个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小组。同时,他还是一家计算与图象处理学院的院长,这是由几家大学合作成立的研究生院。尽管社会工作很多,但他并没有中断学术研究。多年来,他在编译技术、操作系统、网络及局域分布式系统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设计规模达数百万用户的广域分布式系统。在进行这些研究项目的基础上,他在各种学术杂志及会议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他同时还是5本计算机专着的作者。

Tanenbaum教授还开发了大量的软件。他是Amsterdan编译器的原理设计师,这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用来编写可移植编译器的工具箱。他领导编写的MINIX,是一个用于操作系统教学的类UNIX(的小型操作系统。他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及其他编程人员一道设计的Amoeba分布式操作系统,是一个高性能的微内核分布式操作系统。目前,可在因特网上免费得到MLNIX及Amoeba,用于教学和研究。

他的一些博士研究生,在获得学位后继续进行研究,并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对此他深感自豪。人们称他为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