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扩展阅读
手机做身份证软件 2025-09-26 05:51:12
对网络安全宣传周的发言 2025-09-26 05:03:40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 2022-10-21 00:04:59

① 中科院长沙有哪些研究所

中科院在长沙没有研究所。

中科院在长沙设有长沙矿产资源中心,是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属下二级法人机构,其主要工作职责包括:妥善解决转岗分流人员的安置;管理好国有资产,促进中心的稳定发展;加强院地合作,发挥长沙中心在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污染防治技术与应用研究领域离岸技术平台和院—地(湖南)合作基地的功能。

中科院机构概览:

据2021年1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设有院机关13个,分院11个,研究单位115个,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7个,其他单位4个,共建单位12个,院直接投资的全资及控股企业32个,四类机构34个,院非法人单元113个,相关组织6个。

中科院分院: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创新发展中心、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文献情报中心、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科学院 - 院属机构网络 - 中国科学院

② 有什么比较好的关于科技的微信公众号

公号:硬科技前沿 还不错 每天在更新最新科技信息。

在微信搜索栏里搜索一下啦,一般质量高的公众号都排在前面的,自己也可以点进去看看,里面的内容是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

解释一下,什么叫kci指数:KCI指的是微信自媒体影响力指数,是用来评估微信公众号活跃度、影响力、传播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般使用总阅读数、最高阅读数、总点赞数、最高点赞数、平均阅读数、平均点赞数、头条阅读数、头条点赞数八个指标来进行评估。

中国科普博览(ID:kepubolan):我们是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办,依托中科院高端科学资源,分享前沿的科学知识,传播有趣的科学常识,粉碎科学流言谣言,让科学走进你的生活,从此爱上科学。

科学大院(ID:kexuedayuan):权威靠谱的科普在哪里?就在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微信公众号——科学大院!高度原创又有趣的文章,向公众传递科学家的声音,这里有最新的科研成果、最热的科学话题等你一起来讨论,来科学大院,与科学相伴。

③ 南开信息学院计算机和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哪个实力强,哪个好就业

中科院的实力与名气毋庸置疑,网络中心地处北京是其他大学无法比拟的地域优势,中科院每个导师就带1到2名学生,项目也比其他院校多,在这里你能得到超强的锻炼。个人建议选择中科院网络中心,这里学到的东西更多,就业平台更加突出

④ 中科院研究所排名一览表

中国科学院(中科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创建于位于1949年11月,位于北京市三里河路,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负责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对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

中文名
中国科学院
外文名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机构简称
中科院·CAS
成立时间
1949年11月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机构地址
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现任院长
侯建国
下辖分院
12个[1]
党组书记
侯建国
机构概览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设有院机关13个,分院12个,研究单位114个,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7个,其他单位4个,共建单位12个,院直接投资的全资及控股企业22个,四类机构34个,院非法人单元113个,相关组织5个。

中科院分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57]

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文献情报中心、*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研究单位: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长沙矿产资源勘查中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数据与通信保护研究教育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

⑤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国际交流

2000年3月13-16日、12月4日-5日CODATA中委会与美国CODATA委员会分别在华盛顿D.C.和北京举行了二次合作研讨会,双方达成了共识,签定会议备忘录,重点在自然科学数据领域内建立双边合作。
2000年5月,CSTNET承办了2000年中美高级网络研讨会(CANS’2000),Internet之父Vinton G Cerf先生和Internet协会两主席之一的Douglas E Van Houwelling以及时代华纳和其他国际着名高等学府的代表均到会祝贺,并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2002年7月和2004年6月,为了加强两岸三院信息技术应用的
沟通、交流与合作,构建海峡学术交流的平台,中科院、社科院、中研院的网络中心成功的举办了两届《两岸三院信息技术与应用交流研讨会》,来自两岸信息领域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两次会议,会上三方决定将会议作为三院常设性的年会在海峡两岸轮流召开,,每年一次的会议为两岸学者相互了解形成了有效的沟通渠道,为两岸信息领域长期交流构建了稳定的平台,为推进两岸信息科学领域内的合作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2002年10月,与澳大利亚Deakin大学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第五届并行处理算法与结构国际会议(ICA3PP2002)”。来自美国、日本、印度、台湾、香港等国家及地区的80多名专家
与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在并行与分布式的计算这两个领域开展了讨论,内容包括结构与算法、网络与系统应用。
2002年8月在新疆举办了“科学数据库第六届学术研讨会”,并主编出版了《科学数据库与信息技术论文集(第六集)》。中国科学院内外38个单位的代表和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的特邀嘉宾共124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圆满结束,得到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2002年10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和中国互联网协会共同承办ICANN上海会议,这是ICANN会议第一次在中国举行。
2003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举行了“亚太地区互联网统计技术研讨会”。会议的主要目的式了解互联网在亚太各地区的发展现状,并对相关的统计方法进行交流与探讨,议题内容涉及到互联网统计学科的各个方面。来自信息产业部、国家统计局、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国内指明研究机构的专家以及韩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2004年,CODATA中委会充分利用国际合作的优势,组织和协调国内相关研究单位和人员参加了一系列国际数据领域的会议和合作,包括CODATA气体水合物工作组中国地区会议暨研讨会;与科技部基础司等单位共同举办了科学数据共享战略国际研讨会。并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的CODATA第19届国际学术会议;组织我国科学家参加亚太地区数据源工作组会议,2004年,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阎保平主任担任新一届CODATA亚太数据源工作组主席(2004-2006)。通过举办和参加这些会议,展示了中科院在科技数据领域中的工作成果以及国外的最新研究动态,促进和推动我国在数据领域尽快与国际接轨,推进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促进双边可能的合作。
2004年5月在CNIC北京举办了PRAGMA第六次会议。来自39个机构的15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为期两天的会议就网格资源、数据网格、网格应用等议题结合PRAGMA的工作进行了充分的研 讨,并特别邀请国内主要网格相关项目的负责人和知名专家介绍了中国在网格方面的工作。

⑥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是属于企业还是事业单位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科研事业单位, 是中国科学院信息化持续建设、运行与服务的支撑单位,国家互联网基础资源的运行管理机构,先进网络与高端应用技术的研发基地,国内外先进科技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CNIC成立于1995年4月,是在中国科技网(CSTNET)和科学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研支撑服务机构。CNIC拥有七个业务中心,其中包括中国科技网网络中心、科学数据中心、超级计算中心、ARP运行支持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协同工作环境研究中心和网络科普教育中心。拥有三个支撑部门,其中包括:e-Science应用推进总体组、e-Science呼叫服务中心和期刊编辑部。CNIC以中国科技网的发展、e-Science的环境建设与应用示范、ARP的运行维护和应用支持、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的管理等为支撑服务的主要方向,结合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应用的需要,组织并完成其他重点项目的建设。

中国科技网网络中心管理运行的CSTNET是中国最早的顶级互联网络,兼具全国公益性网络和中国科学院科研网络双重特征,负责运行管理国内最具权威的科研机构的网络。CSTNET拥有多条国际线路,通往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国际线路出口带宽为5510M,到中国香港地区为2.5G,到中国台湾地区为1G,并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教育网、北京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等国内主要互联网运行商分别通过1G至2.5G链路实现高速互联。“中美俄科技与教育环球高速网络(GLORIAD)”是以在网络上合作开展的科学研究应用为目的,以中、美、俄、韩、加和荷六国为主建立的全球性高速互联网络,在建立了香港开放交换节点 HK OEP(HK Light)和北京开放交换节点BJOEP的基础上,成员单位已达11个,在国际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意义。

CSTNET作为中国第一家实现Internet全功能接入的互联网络,秉承永远争第一、始终求完美的服务目标,始终用心勾勒着中国科技的网络天地。在今后发展中,CSTNET将进一步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网络服务平台,力争成为各项科研事业发展的强大的信息化引擎;同时,将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力争向世界展示CSTNET的独特魅力,让引领科技的中国互联网络——CSTNET享誉世界。

科学数据中心是全院重要科学数据资源的长期保存与服务中心,是全院科学数据库建设、管理、共享与应用的综合服务中心。其主要负责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与运行维护;负责中国科学院重要数据资产的长期数字化保存和管理,面向全院乃至全国提供综合性数据服务,特别是为e-Science提供数据应用服务;为全院科学数据库建设、应用与服务的统计分析、监督评估提供支撑,并成为全院科学数据库对外宣传的窗口;组织科学数据相关的规范标准与共享政策的制定与推广实施,开展科学数据管理、共享与应用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提供IT技术支持、服务与培训,并组织开展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跟踪国际发展趋势,开展全院科学数据库发展战略研究。

超级计算中心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的支撑服务单位,旨在为院内外科研单位提供超级计算服务和技术支持,主要从事超级计算机的运行维护、并行计算技术研究与实现及其应用服务和支撑,为大规模计算复杂技术和企业应用提供解决方案。“十一五”期间,结合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和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建设的部署,院超级计算中心的计算能力超过百万亿次,实现了院超级计算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超级计算中心以保障高性能计算环境的正常运行与维护以及为用户提供高质量和快捷的计算服务与技术支持为工作核心。超级计算中心将持续规范管理,加强运行、维护与服务,挖掘、培育和推广应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和支撑服务体系,建成高性能计算与应用技术培训基地,建设成为科学院e-Science强大的科学计算支撑平台和国家级的科学计算中心及国际知名的高性能计算中心。

ARP运行支持中心(简称ARP中心)是中国科学院科研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技术支撑与服务机构。承担了中国科学院ARP系统实施部署、测试验收、试运行保障任务,并着力在科研管理与信息技术融合、政府行业信息化、信息资源指标体系建设与信息挖掘服务等方面投入大量的研究工作。

ARP中心的发展方向和任务是:信息系统分析、系统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开发、技术支撑与信息服务;承担ARP系统的建设、运行和技术支撑服务;研究开发基于网络平台的政府、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从事网络信息资源采集、挖掘和发布技术研究。

CNNIC是经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于1997年6月3日组建的非营利性的管理和服务机构,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CNNIC是信息产业部批准的我国域名注册管理机构,是我国国家级IP地址分配中心,为我国互联网发展提供IP地址、CN域名、中文域名、通用网址等互联网地址服务,并以专业技术为全球用户提供不间断的域名注册、域名解析和Whois查询服务。

在“十一·五”期间,将CNNIC建设成世界一流的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服务信息化和谐社会建设。在业务量上居于世界各国前列,系统运维环境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相关互联网标准制定中有较高的参与度,在国际重要同业组织中拥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管理上规范、高效、专业,为员工提供具有一流竞争力的发展空间。

协同工作环境研究中心的定位是研发和建设支撑e-Science活动的协同工作环境,为我院的科研人员开展e-Science应用提供信息技术工具和相应的支撑服务,进而积极推动基于协同的新型科技活动方式和e-Science应用的发展。协同工作环境研究中心的核心业务包括:协同工作环境的建设和服务;e-Science应用的咨询与支持服务。

协同工作环境研究中心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是研究和建设e-Science虚拟实验室,探索相应的服务模式。从长远来看,协同工作环境研究中心将逐步建成成熟、稳定、可持续的虚拟实验室运行服务模式和体系,并在虚拟实验室相关软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适应更大范围、具有更高质量的协同工作环境,形成商业级的产品和服务。

网络科普教育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十一五”院信息化部署,本着“整体规划,集成提升,发挥优势,服务公众”的原则,依托网络中心的信息基础设施,宣传中科院知识创新,服务科学传播和教育,做好网络环境下的科普(虚拟博物馆建设)和国家数字科技馆(标准及体验馆)两个项目的建设工作,力争将网络中心建设成为新型网络科普应用的示范基地、科学院网络科普资源统筹规划、集中存储与集成服务中心,面向科普活动需求,提供多层次特色服务,并最终成为国家级网络科学传播平台。

e-Science应用推进总体组的主要职责是:建立开放式的项目管理机制和集中的信息平台,积极探索e-Science应用的各类科研示范,从而支撑我院e-Science的广泛应用。

e-Science呼叫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整合现有超级计算中心、科学数据中心和协同工作环境研究中心的相关支撑服务职能及资源,建立统一呼叫服务平台向全院用户提供支撑e-Science应用相关的信息及技术支撑服务。
 
期刊编辑部的主要职责是:出版发行面向全院的管理支撑类期刊:“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工作动态”;出版发行面向全院的技术支撑类期刊:“e-Science技术与应用”。

近年来,CNIC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在APNIC、ICANN、APAN、欧盟等国际组织中占据相应得国际地位,承办了2007年的APAN会议、中美高级网络技术研讨会、GRIDs@Work2007联合研讨会等国际会议。与美国纽约科学计算中心等单位合作建立了“中美联合科学计算中心”。CNIC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与研究交流。

CNIC现有人员总数520名,硕士以上学历占58%。其中,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290名,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97名。研究生156 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教育机构。

CNIC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申请专利17项,获得计算机软件着作权16项。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将努力使自己成为全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全院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全院信息化支撑体系的龙头、全院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思想库。

⑦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历史沿革

1989年8月 国家计委组织专家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简称NCFC,国内称为“中关村教育与科研示范网”)项目进行投标评审,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参加投标,中国科学院中标。自此,开始启动NCFC建设。
1990年5月 中国科学院批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成立,挂靠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
1990年11月 国家计委批复NCFC立项,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承担建设任务。
1993年11月 NCFC主干网网络开通并投入运行。 1994年4月 NCFC网络与美国Internet互联成功,中国与Internet实现了全功能的网络连接,并投入运行,这是我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络。
1994年5月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在国内设置了CN域名服务器,对中国用户进行域名注册登记,并管理和运行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
1995年3月 为统一组织NCFC和“科学数据库及其信息系统”两大工程任务的建设和服务,加强网上信息资源建设和便于对国家重点工程的运行管理,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1995年3月24日,中科院转发国家科委批文。1996年12月13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文,1997年1月11日中科院转发中编委批文。
1996年2月 中国科学院决定正式明确将以NCFC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科学院互联网络命名为“中国科技网(CSTNET)”。

⑧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介绍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以下简称网络中心)成立于1995年3月,是中国科学院科研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的支撑服务机构,信息化应用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基地。秉承“甘为人梯、服务创新、务实奋进、开放共赢”的服务理念,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发展,网络中心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建设、技术支撑与服务的龙头和核心机构1。

⑨ 中国第一个使用互联网的人是谁

钱天白。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先生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前西德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穿越长城,走向世界》钱天白先生为我国互联网创始人。1990年11月28日,他代表CANET在美国的国际互联网中心正式注册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他也成为顶级域名CN的行政管理者,标志着中国网络在国际上有了自己的位置。

钱教授之于中国网络事业,就等同于詹天佑之于中国的铁路运输事业。是他,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从此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是他代表中国正式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是他,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放在国外的历史,中国的互联网才能迅速发展到繁荣局面。

(9)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扩展阅读

为了推广Internet,钱天白可以说是不遗余力。除了以上提到的三件辉煌大事以外,他还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作为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客座研究员、CNNIC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信息办安全专家组成员,他为CNNIC的筹备、运行、管理。

我国第一个域名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我国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在Internet中正式注册并投入正常运行的CANET网络中心。作为我国在Internet中的代表,他负责国际国内网络互连的技术协调工作,同时致力于推动我国国家级科研教育计算机网的规划建设工作。

⑩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怎么

实力还不错,在网络方面有一点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