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差错控制的基本工作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号称网络硬件三剑客的集线器(Hub)、交换机(Switch)与路由器(Router)一直都是网络界的活跃分子,但让很多初入网络之门的菜鸟恼火的是,它们三者不仅外观相似,而且经常呆在一起,要想分清谁是谁,感觉有点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吧!
三剑客的工作原理
一、集线器
1.什么是集线器
在认识集线器之前,必须先了解一下中继器。在我们接触到的网络中,最简单的就是两台电脑通过两块网卡构成“双机互连”,两块网卡之间一般是由非屏蔽双绞线来充当信号线的。由于双绞线在传输信号时信号功率会逐渐衰减,当信号衰减到一定程度时将造成信号失真,因此在保证信号质量的前提下,双绞线的最大传输距离为100米。当两台电脑之间的距离超过100米时,为了实现双机互连,人们便在这两台电脑之间安装一个“中继器”,它的作用就是将已经衰减得不完整的信号经过整理,重新产生出完整的信号再继续传送。
中继器就是普通集线器的前身,集线器实际就是一种多端口的中继器。集线器一般有4、8、16、24、32等数量的RJ45接口,通过这些接口,集线器便能为相应数量的电脑完成“中继”功能。由于它在网络中处于一种“中心”位置,因此集线器也叫做“Hub”。
2.集线器的工作原理
集线器的工作原理很简单,以图2为例,图中是一个具备8个端口的集线器,共连接了8台电脑。集线器处于网络的“中心”,通过集线器对信号进行转发,8台电脑之间可以互连互通。具体通信过程是这样的:假如计算机1要将一条信息发送给计算机8,当计算机1的网卡将信息通过双绞线送到集线器上时,集线器并不会直接将信息送给计算机8,它会将信息进行“广播”--将信息同时发送给8个端口,当8个端口上的计算机接收到这条广播信息时,会对信息进行检查,如果发现该信息是发给自己的,则接收,否则不予理睬。由于该信息是计算机1发给计算机8的,因此最终计算机8会接收该信息,而其它7台电脑看完信息后,会因为信息不是自己的而不接收该信息。
3.集线器的特点
1)共享带宽
集线器的带宽是指它通信时能够达到的最大速度。目前市面上用于中小型局域网的集线器主要有10Mbps、100Mbps和10/100Mbps自适应三种。
10Mb带宽的集线器的传输速度最大为10Mbps,即使与它连接的计算机使用的是100Mbps网卡,在传输数据时速度仍然只有10Mbps。10/100Mbps自适应集线器能够根据与端口相连的网卡速度自动调整带宽,当与10Mbps的网卡相连时,其带宽为10Mb;与100Mbps的网卡相连时,其带宽为100Mb,因此这种集线器也叫做“双速集线器”。
集线器是一种“共享”设备,集线器本身不能识别目的地址,当同一局域网内的A主机给B主机传输数据时,数据包在以集线器为架构的网络上是以广播方式传输的,由每一台终端通过验证数据包头的地址信息来确定是否接收。
由于集线器在一个时钟周期中只能传输一组信息,如果一台集线器连接的机器数目较多,并且多台机器经常需要同时通信时,将导致集线器的工作效率很差,如发生信息堵塞、碰撞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打给比方,以图2为例,当计算机1正在通过集线器发信息给计算机8时,如果此时计算机2也想通过集线器将信息发给计算机7,当它试图与集线器联系时,却发现集线器正在忙计算机1的事情,于是计算机2便会“带”着数据站在集线器的面前等待,并时时要求集线器停下计算机1的活来帮自己干。如果计算机2成功地将集线器“抢”过来了(由于集线器是“共享”的,因此很容易抢到手),此时正处于传输状态的计算机1的数据便会停止,于是计算机1也会去“抢”集线器……
可见,集线器上每个端口的真实速度除了与集线器的带宽有关外,与同时工作的设备数量也有关。比如说一个带宽为10Mb的集线器上连接了8台计算机,当这8台计算机同时工作时,则每台计算机真正所拥有的带宽是10/8=1.25Mb!
2半双工
先说说全双工:两台设备在发送和接收数据时,通信双方都能在同一时刻进行发送或接收操作,这样的传送方式就是全双工。而处于半双工传送方式的设备,当其中一台设备在发送数据时,另一台只能接收,而不能同时将自己的数据发送出去。
由于集线器采取的是“广播”传输信息的方式,因此集线器传送数据时只能工作在半双工状态下,比如说计算机1与计算机8需要相互传送一些数据,当计算机1在发送数据时,计算机8只能接收计算机1发过来的数据,只有等计算机1停止发送并做好了接收准备,它才能将自己的信息发送给计算机1或其它计算机。
二、交换机
1.什么是交换机
交换机也叫交换式集线器,它通过对信息进行重新生成,并经过内部处理后转发至指定端口,具备自动寻址能力和交换作用,由于交换机根据所传递信息包的目的地址,将每一信息包独立地从源端口送至目的端口,避免了和其他端口发生碰撞。广义的交换机就是一种在通信系统中完成信息交换功能的设备。
2.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交换机是针对共享工作模式的弱点而推出的。集线器是采用共享工作模式的代表,如果把集线器比作一个邮递员,那么这个邮递员是个不认识字的“傻瓜”--要他去送信,他不知道直接根据信件上的地址将信件送给收信人,只会拿着信分发给所有的人,然后让接收的人根据地址信息来判断是不是自己的!而交换机则是一个“聪明”的邮递员--交换机拥有一条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背部总线上,当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交换机才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地址表中。
可见,交换机在收到某个网卡发过来的“信件”时,会根据上面的地址信息,以及自己掌握的“常住居民户口簿”快速将信件送到收信人的手中。万一收信人的地址不在“户口簿”上,交换机才会像集线器一样将信分发给所有的人,然后从中找到收信人。而找到收信人之后,交换机会立刻将这个人的信息登记到“户口簿”上,这样以后再为该客户服务时,就可以迅速将信件送达了。
3.交换机的性能特点
1)独享带宽
由于交换机能够智能化地根据地址信息将数据快速送到目的地,因此它不会像集线器那样在传输数据时“打扰”那些非收信人。这样一来,交换机在同一时刻可进行多个端口组之间的数据传输。并且每个端口都可视为是独立的网段,相互通信的双方独自享有全部的带宽,无须同其他设备竞争使用。比如说,当A主机向D主机发送数据时,B主机可同时向C主机发送数据,而且这两个传输都享有网络的全部带宽--假设此时它们使用的是10Mb的交换机,那么该交换机此时的总流通量就等于2×10Mb=20Mb。
2)全双工
当交换机上的两个端口在通信时,由于它们之间的通道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它们可以实现全双工通信。
三、集线器与交换机的区别
从两者的工作原理来看,交换机和集线器是有很大差别的。首先,从OSI体系结构来看,集线器属于OSI的第一层物理层设备,而交换机属于OSI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设备。
其次,从工作方式来看,集线器采用一种“广播”模式,因此很容易产生“广播风暴”,当网络规模较大时性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当交换机工作的时候,只有发出请求的端口和目的端口之间相互响应而不影响其他端口,因此交换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隔离冲突域和有效抑制“广播风暴”的产生。
另外,从带宽来看,集线器不管有多少个端口,所有端口都是共享一条带宽,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两个端口传送数据,其他端口只能等待,同时集线器只能工作在半双工模式下;而对于交换机而言,每个端口都有一条独占的带宽,当两个端口工作时并不影响其他端口的工作,同时交换机不但可以工作在半双工模式下而且可以工作在全双工模式下。
如果用最简单的语言叙述交换机与集线器的区别,那就应该是智能与非智能的区别。集线器说白了只是连接多个计算机的网络设备,它只能起到信号放大和传输的作用,不能对信号中的碎片进行处理,所以在传输过程中容易出错。而交换机则可以看作为是一种智能型的集线器,它除了拥有集线器的所有特性外,还具有自动寻址、交换、处理的功能。并且在数据传递过程中,发送端与接受端独立工作,不与其它端口发生关系,从而达到防止数据丢失和提高吞吐量的目的。
❷ 计算机网络什么是差错控制
差错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线路本身电气特性所产生的随机噪音,信号振幅,频率和相位的衰减等设备故障因素造成
差错分为单比特差错和突发差错,单比特差错是指在传输的数据单元只有一个比特发生变化,而突发差错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特发生变化
--差错控制的两种方法
1.从硬件入手,但增加通信成本
2.传输过程中进行差错控制,在数据链路层采用编码进行查错CRC和纠错处理
❸ 计算机思维导图怎么写
最新MindManager2016forWindows思维导图使用强大的新功能帮助视觉化工作流程,进行头脑风暴、计划、过程改进、决策制定等等,用于创建流程图和概念导图的工具,结合其他新增功能和用户界面的改善,加强了MindManager2016forWindows版本的重要性,不容错失!
❹ 计算机网络中差错控制方法
一、总的方法折叠:
1、前向纠错。实时性好,单工通信采用。
2、自动重发请求(ARQ)。强调检错能力,不要求有纠错能力,双向通道采用。
3、混合纠错。上述两种方式的综合,但传输设备相对复杂。
二、分类方法折叠:
1、差错检测是差错控制的基础。能纠错的码首先应具有差错检测能力,而只有在能够判定接收到的信号是否出错才谈得上是否要求对方重发出错消息。具有差错检测能力的码不一定具有差错纠正能力。由于差错检测并不能提高信道利用率,所以主要应用于传输条件较好的信道上做为误码统计和质量控制的手段。
2、自动请示重发ARQ和前向纠错FEC是进行差错控制的两种方法。
一在ARQ方式中,接收端检测出有差错时,就设法通知发送端重发,直到正确的码字收到为止。ARQ方式使用检错码,但必须有双向信道才可能将差错信息反馈到发送端。同时,发送方要设置数据缓冲区,用以存放已发出的数据以便于重发出错的数据。
二在FEC方式中,接收端不但能发现差错,而且能确定二进制码元发生错误的位置,从而加以纠正。FEC方式使用纠错码,不需要反向信道来传递请示重发的信息,发送端也不需要存放以务重发的数据缓冲区。但编码效率低,纠错设备也比较复杂。
3、差错控制编码又可分为检错码和纠错码。
检错码只能检查出传输中出现的差错,发送方只有重传数据才能纠正差错;而纠错码不仅能检查出差错而且能自动纠正差错,避免了重传。
4、演播的检错码有:奇偶校验码、循环冗余码。
在实际通信网中,往往在不同的应用场合采用不同的差错控制技术。前向纠错主要用于信道质量较差、对传输时延要求较严格的有线和无线传输当中;差错检测往往用于传输质量较高或进行了前向纠错后的通路的监测管理之中>自动请求重发则多用于象计算机通信等对时延要求不高但对数据可靠性要求非常高的文件传输之中。
❺ 计算机网络的差错控制指的是什么
差错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线路本身电气特性所产生的随机噪音,信号振幅,频率和相位的衰减等设备故障因素造成
差错分为单比特差错和突发差错,单比特差错是指在传输的数据单元只有一个比特发生变化,而突发差错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特发生变化
--差错控制的两种方法
1.从硬件入手,但增加通信成本
2.传输过程中进行差错控制,在数据链路层采用编码进行查错CRC和纠错处理
❻ 思维导图为什么有效改革记忆
思维导图可以作为自己思路或者听课笔记或者看的一本书的一个大纲,可以对原本错综复杂的内容一目了然,而且Buzan强调说在听完一堂课的时候靠回忆来自己绘制思维导图,然后和原来的笔记对照一下,看是否有出入,如果有,反复修改,知道可以独立绘制完整的思维导图为止。
如此一来,就可以多次强化记忆,而且记忆的过程是系统的有条理的。这只是一种有趣的记忆方法,有什么好伪科学的……
❼ 计算机怎样绘制思维导图电脑操作过程
1,打开Visio,新建一个Visio文件,在新建文件的模板类型当中,选择‘灵感触发图’。
Office Visio 2010 是一款便于IT和商务专业人员就复杂信息、系统和流程进行可视化处理、分析和交流的软件。使用具有专业外观的 Office Visio 2010 图表,可以促进对系统和流程的了解,深入了解复杂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做出更好的业务决策。
Microsoft Office Visio帮助创建具有专业外观的图表,以便理解、记录和分析信息、数据、系统和过程。
Visio最初属于Visio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90年9月,起初名为Axon。原始创始人杰瑞米(Jeremy Jaech)、戴夫(Dave Walter)和泰德·约翰逊均来自于Als公司,其中杰瑞米(Jeremy Jaech)、戴夫(Dave Walter)是Als的原始创始人,而泰德是Als公司的PageMaker for Windows开发团队领袖。
2,添加一个主标题作为整个思维导图的‘出发点’。
3,使用左侧的‘形状’面板添加标题作为思维导图/思维树的‘枝’‘叶’。
4,使用左侧的‘形状’面板添加‘动态连接线’,链接根与枝叶。
5,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可以使用‘右键“出发点”’添加‘多个标题’的方式添加枝叶。
6,当添加完所有的枝叶后,我们可以使用功能区标签页‘灵感触发’中的‘自动排列’功能,自动对我们的思维导图进行排列。
7,如果两个枝/叶之间有所关联,我们可以使用形状当中的‘关联线’进行关联。
8,当完成关联之后,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改枝叶文字以及各种线条的颜色。
9,随着我们思路的展开,在一个枝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叶子,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使用‘灵感触发-将标题移到新页’的功能来拆分思维导图。
注:我们可以通过点击生成的箭头跳转到新建的页当中。
10,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给各个枝叶添加图示。
❽ 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差错控制
差错控制就是提高数据传输的正确率嘛,减少错误数据在信道中的传输占用信道带宽。引发数据出现差错的原因有很多,以数据链路层来说,可能是帧重复,帧失序,帧丢失。每层都引入差错控制,因为每层的数据都是以不同的形式传输的,物理层传输比特流,总不能用帧的差错控制去解决比特流传输过程中出现的差错
❾ 思维导图法——如何绘制一幅思维导图
《 思维导图基本概念 》和《 思维导图的基本原则 》,已对思维导图做了介绍。
这里再总结下思维导图的几个重要特点:
根据上述介绍,思维导图的组织比较灵活,虽然有鲜明特点,但都不具备指导意义。虽然优秀的思维导图可展现出非常清晰的逻辑关系,但结构过于灵活,不便于掌握。所以,那些优秀作品也仅有少量优秀者可以做到,这将大大阻碍思维导图的推广和发展。
为了降低思维导图的难度,需要一些方法来指导人们去绘制思维导图。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法从材料、元素、结构、图像及线条等几个维度介绍绘制思维导图的要点。
手绘一个思维导图需要一张A4大小的纸。通常如果是电脑绘制的话,可不受材料限制。
组成思维导图的最基本元素就是 “关键词” 。根据《 思维导图的基本原则 》中介绍的原则,关键词主要是名词,辅以动词,再补充些必要的形容词或副词。
关键词的字体颜色应与下面线条相同,并且字号随着层级增加而下降。为方便后思维导图组织,每个节点应仅包含一个关键词。
如果使用计算机绘制思维导图,字段颜色推荐为黑色。
思维导图主要有树状与网状两种结构。无论哪种结构,节点的上下文都需有必要的关联关系,如逻辑关系,或联想关系等。
思维导图使用图像的目标是突出重点内容,因此图像需要更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这就要求图像通常会在一个较为突出的位置,且有着明亮的颜色。
思维导图推荐使用那些更自然的线条样式,由粗到细,并连接上下层关键词。而线条的颜色要与关键词的主题相匹配为最宜。
按照上述方法绘制的思维导图可满足思维导图的基本要求,但仍需要勤加练习,总结修改,最终方可绘制出优秀的思维导图。
下面将思维导图法的关键内容总结为如下的思维导图。
注:
本文为《思维导图应用宝典》的读书笔记。
❿ 计算机怎样绘制思维导图电脑操作过程思维导图培训教程
1,打开Visio,新建一个Visio文件,在新建文件的模板类型当中,选择‘灵感触发图’。
Office Visio 2010 是一款便于IT和商务专业人员就复杂信息、系统和流程进行可视化处理、分析和交流的软件。使用具有专业外观的 Office Visio 2010 图表,可以促进对系统和流程的了解,深入了解复杂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做出更好的业务决策。
你可以在萍说思维导图的公众号里面找到很多关于思维导图的进阶技巧,一个手绘思维导图的博主在运营,功力深厚,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挺不错。Microsoft Office Visio帮助创建具有专业外观的图表,以便理解、记录和分析信息、数据、系统和过程。
Visio最初属于Visio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90年9月,起初名为Axon。原始创始人杰瑞米(Jeremy Jaech)、戴夫(Dave Walter)和泰德·约翰逊均来自于Als公司,其中杰瑞米(Jeremy Jaech)、戴夫(Dave Walter)是Als的原始创始人,而泰德是Als公司的PageMaker for Windows开发团队领袖。
2,添加一个主标题作为整个思维导图的‘出发点’。
3,使用左侧的‘形状’面板添加标题作为思维导图/思维树的‘枝’‘叶’。
4,使用左侧的‘形状’面板添加‘动态连接线’,链接根与枝叶。
5,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可以使用‘右键“出发点”’添加‘多个标题’的方式添加枝叶。
6,当添加完所有的枝叶后,我们可以使用功能区标签页‘灵感触发’中的‘自动排列’功能,自动对我们的思维导图进行排列。
7,如果两个枝/叶之间有所关联,我们可以使用形状当中的‘关联线’进行关联。
8,当完成关联之后,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改枝叶文字以及各种线条的颜色。
9,随着我们思路的展开,在一个枝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叶子,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使用‘灵感触发-将标题移到新页’的功能来拆分思维导图。
注:我们可以通过点击生成的箭头跳转到新建的页当中。
10,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给各个枝叶添加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