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计算机网络五层模型使用设备
扩展阅读
无线网络诊断 2025-09-25 17:35:06

计算机网络五层模型使用设备

发布时间: 2022-10-29 11:13:44

1. TCP/IP体系结构模型各层功能及设备

TCP/IP体系结构分为5层:
由下往上: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物理层设备有为集线器(HUB),数据链路层是交换机(二层),网络层是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三层往上的设备就是现在的一些如入侵检测,上网行为管理等设备,这些设备是准备具体的应用程序的,工作在应用层!大概是这个意思!!!

刚才看到在网络HI有人发消息给我说,说我上面说的是OSI模型不是TCP/IP模型,这位朋友OSI是一个标准的7层模型,tcp/ip与osi的区别就是tcp/ip是五层,而实际的网络应用也是用的五层结构,osi的7层结构只是因为分的更清晰,而作为学习来用的,osi的七层模型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2. 简要说明TCP/IP参考模型五个层次的名称,各层的传输格式和使用的设备是什么

TCP/IP参考模型是ARPANET及其后继的因特网使用的参考模型。其将协议分为:网络接入层、网际互连层、传输层以及应用层。

1.应用层:对应OSI参考模型的上层,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如FTP,Telnet,DNS,SMTP等。

2.传输层:传输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传输层,为应用层实体提供端到端通信功能,确保数据包的顺序传输和数据的完整性。该层定义了两个主要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TCP协议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而UDP协议提供不可靠的无连接数据传输服务。

3.互联网互联层:互联网互联层对应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主要解决从主机到主机的通信问题。它包含通过网络逻辑传输的协议设计数据包。重点是重新给主机一个IP地址来完成主机的寻址,它还负责在各种网络中路由数据包。

该层有三个主要协议:Internet协议(IP),Internet组管理协议(IGMP)和Internet控制消息协议(ICMP)。 IP协议是Internetworking层中最重要的协议。它提供可靠的无连接数据报传送服务。

4.网络接入层:网络接入层(即主机 - 网络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它负责监视主机和网络之间的数据交换。

实际上,TCP / IP本身并没有定义该层的协议,但参与互连的每个网络都使用自己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然后与TCP / IP的网络接入层连接。地址解析协议(ARP)在此层(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上工作。

(2)计算机网络五层模型使用设备扩展阅读: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异同点:

1. OSI参考模型和TCP / IP参考模型都使用分层结构,但OSI使用的七层模型和TCP / IP是四层结构。

2. TCP / IP参考模型的网络接口层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定义,但是是概念性描述。 OSI参考模型不仅分为两层,而且每层的功能都非常详细。即使在数据链路层,也分离媒体访问子层以解决局域网中共享媒体的问题。

3. TCP / IP的网络互连层等同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中的无连接网络服务。

4. OSI参考模型基本上类似于TCP / IP参考模型的传输层功能。它负责为用户提供真正的端到端通信服务,并且还从高层屏蔽底层网络的实现细节。

不同之处在于TCP / IP参考模型的传输层基于网络互连层,网络互连层仅提供无连接网络服务,因此面向连接的功能完全在TCP协议中实现,当然, TCP / IP的传输层还提供UDP等无连接服务;

相反,OSI参考模型的传输层基于网络层,它提供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服务,但传输层仅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

5.在TCP / IP参考模型中,没有会话层和表示层。事实证明,这两层的功能可以完全包含在应用层中。

6. OSI参考模型具有高抽象能力,适用于描述各种网络。 TCP / IP是首先开发TCP / IP模型的协议。

7. OSI参考模型的概念明显不同,但它过于复杂;虽然TCP / IP参考模型在服务,接口和协议之间的区别中不清楚,但功能描述和实现细节是混合的。

8. TCP / IP参考模型的网络接口层不是真实层; OSI参考模型的缺点是层数太多,划分意义不大但增加了复杂性。

9.尽管OSI参考模型是乐观的,但由于缺乏时间安排,该技术尚不成熟且难以实施;相反,虽然TCP / IP参考模型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但它非常成功。

3. OSI参考模型各层使用的网络设备是什么

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Layer)主要设备:中继器、集线器。第二层: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
主要设备:二层交换机、网桥第三层是网络层(Network layer)
主要设备:路由器第四层是处理信息的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第五层是会话层(Session layer)
第六层是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第七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后四层主要是计算机软件控制 满意请采纳,谢谢.

4. 计算机网络常用的设备

计算机网络的硬件是由传输媒体(连接电缆、连接器等),网络设备(网卡、中继器、收发器、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网桥等)和资源设备(服务器、工作站、外部设备等)构成。了解这些设备的作用和用途,对认识您身边的计算机网络大有帮助。

5. 究竟网络有几个层次

为了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生产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8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着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它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Physics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其中第四层完成数据传送服务,上面三层面向用户。

除了标准的OSI七层模型以外,常见的网络层次划分还有TCP/IP四层协议以及TCP/IP五层协议

1)物理层(Physical Layer)

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过程特性。该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一个传输数据的可靠的物理媒体。简单的说,物理层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物理媒体上传输。物理层记住两个重要的设备名称,中继器(Repeater,也叫放大器)和集线器。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自网络层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标机网络层。为达到这一目的,数据链路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应的功能,主要有:如何将数据组合成数据块,在数据链路层中称这种数据块为帧(frame),帧是数据链路层的传送单位;如何控制帧在物理信道上的传输,包括如何处理传输差错,如何调节发送速率以使与接收方相匹配;以及在两个网络实体之间提供数据链路通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的管理。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有关数据链路层的重要知识点:

1>数据链路层为网络层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2>基本数据单位为帧;

3> 主要的协议:以太网协议;

4> 两个重要设备名称:网桥和交换机。

3)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的目的是实现两个端系统之间的数据透明传送,具体功能包括寻址和路由选择、连接的建立、保持和终止等。它提供的服务使传输层不需要了解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和交换技术。如果您想用尽量少的词来记住网络层,那就是“路径选择、路由及逻辑寻址”。

网络层中涉及众多的协议,其中包括最重要的协议,也是TCP/IP的核心协议——IP协议。IP协议非常简单,仅仅提供不可靠、无连接的传送服务。IP协议的主要功能有:无连接数据报传输、数据报路由选择和差错控制。与IP协议配套使用实现其功能的还有地址解析协议ARP、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因特网报文协议ICMP、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GMP。具体的协议我们会在接下来的部分进行总结,有关网络层的重点为:

1> 网络层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此外,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2> 基本数据单位为IP数据报;

3> 包含的主要协议:

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因特网互联协议);

ICMP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

ARP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

RARP协议(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逆地址解析协议)。

4> 重要的设备:路由器。

4)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第一个端到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传输层的任务是根据通信子网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网络资源,为两个端系统的会话层之间,提供建立、维护和取消传输连接的功能,负责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在这一层,信息传送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段或报文。

网络层只是根据网络地址将源结点发出的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结点,而传输层则负责将数据可靠地传送到相应的端口。

有关网络层的重点:

1>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以及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2> 包含的主要协议:TC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UDP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

3> 重要设备:网关。

5)会话层

会话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会话层还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来实现数据的同步。

6)表示层

表示层对上层数据或信息进行变换以保证一个主机应用层信息可以被另一个主机的应用程序理解。表示层的数据转换包括数据的加密、压缩、格式转换等。

7)应用层

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重点:

1> 数据传输基本单位为报文;

2> 包含的主要协议:FTP(文件传送协议)、Telnet(远程登录协议)、DNS(域名解析协议)、SMTP(邮件传送协议),POP3协议(邮局协议),HTTP协议(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摘抄

6. 计算机网络各层分别有哪些设备

第一层:物理层,代表设备:网卡,网线,光纤,atm线缆等。第二层:数据链路层,代表设备:二层交换机,hub。第三层:网络层,代表设备:路由器,三层交换机,防火墙。第四层:传输层,代表协议:tcp,udp。之后的5-7层就是各种协议的表示了。这个主要是开发人员用的多一些,如http,smtp,ftp等等。

计算机:

计算机俗称电脑,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




7. 计算机网络中五层协议它们分别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们具体分别是在哪里(从硬件层面上谈)实现的

答:所谓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是为便于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而采用的综合了OSI七层模型和TCP/IP的四层模型而得到的五层模型。各层的主要功能:(1)应用层 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应用层不仅要提供应用进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换和远地操作,而且还要作为互相作用的应用进程的用户代理(user agent),来完成一些为进行语义上有意义的信息交换所必须的功能。(2)运输层任务是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间的通信。因特网的运输层可使用两种不同的协议。即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TCP和无连接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面向连接的服务能够提供可靠的交付。无连接服务则不能提供可靠的交付。只是best-effort delivery.(3)网络层网络层负责为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使源主机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交付到目的主机。(4)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将在网络层交下来的数据报组装成帧(frame),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链路上实现帧的无差错传输。(5)物理层物理层的任务就是透明地传输比特流。“透明地传送比特流”指实际电路传送后比特流没有发生变化。物理层要考虑用多大的电压代表“1”或“0”,以及当发送端发出比特“1”时,接收端如何识别出这是“1”而不是“0”。物理层还要确定连接电缆的插头应当有多少根脚以及各个脚如何连接。

8. 网络五层结构

计算机网络五层结构是指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1、应用层

专门针对某些应用提供服务。

2、传输层

网络层只把数据送到主机,但不会送到进程。传输层负责负责进程与主机间的传输,主机到主机的传输交由网络层负责。传输层也称为端到端送。

3、网络层

把包里面的目的地址拿出来,进行路由选择,决定要往哪个方向传输。

负责从源通过路由选择到目的地的过程,达到从源主机传输数据到目标主机的目的。

4、数据链路层

通过物理网络传送包,这里的包是通过网络层交过来的数据报。

只完成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传送(单跳)。

5、物理层

通过线路(可以是有形的线也可以是无线链路)传送原始的比特流。

只完成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传送(单跳)。

(8)计算机网络五层模型使用设备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也称计算机通信网。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若按此定义,则早期的面向终端的网络都不能算是计算机网络,而只能称为联机系统(因为那时的许多终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计算机)。但随着硬件价格的下降,许多终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终端”和“自治的计算机”逐渐失去了严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计算机作为终端使用,按上述定义,则早期的那种面向终端的网络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

9. OSI参考模型各层使用的网络设备是什么

第一层:物理层,主要设备:中继器、集线器。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主要设备:二层交换机、网桥。

第三层:网络层,主要设备:路由器。

后四层依次为: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后四层主要是计算机软件控制。

10. 计算机网络中五层协议它们分别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们具体分别是在哪里(从硬件层面上谈)实现的

1,物理层;其主要功能是:主要负责在物理线路上传输原始的二进制数据。

2、数据链路层;其主要功能是:主要负责在通信的实体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

3、网络层;其主要功能是:要负责创建逻辑链路,以及实现数据包的分片和重组,实现拥塞控制、网络互连等功能。

4、传输层;其主要功能是:负责向用户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实现流量控制以及差错控制。

5、应用层;其主要功能是:为应用程序提供了网络服务。

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是由计算机硬件(如网卡)实现的,网络层和传输层由操作系统软件实现,而应用层由应用程序或用户创建实现。

(10)计算机网络五层模型使用设备扩展阅读:

应用层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这里的进程就是指正在运行的程序。

应用层不仅要提供应用进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换
和远地操作,而且还要作为互相作用的应用进程的用户代理,来完成一些为进行语义上有意义的信息交换所必须的功能。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传输层的任务就是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因特网的传输层可使用两种不同协议:即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TCP,和无连接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面向连接的服务能够提供可靠的交付,但无连接服务则不保证提供可靠的交付,它只是“尽最大努力交付”。这两种服务方式都很有用,备有其优缺点。在分组交换网内的各个交换结点机都没有传输层。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在发送数据时,网络层将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或包进行传送。

在TCP/IP体系中,分组也叫作IP数据报,或简称为数据报。网络层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路由,使源主
机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交付到目的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