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的答案,谢谢了
淘宝里面就有了。呵呵
❷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CH1 答案 一.填空题 1.通信 2.实现资源共享 3.局域网 广域网 4.资源子网 通信子网 二.选择题 DDBBCCA 三.简答题 1.答: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指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连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2.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期,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初步结合,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的雏形。此时的计算机网络,是指以单台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网络完成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的研究,形成了初级计算机网络。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从而促进了符合国际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第四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个阶段最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是互联网应用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对等网技术与网络安全技术。 3.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主要有:星型拓扑、总线型拓扑、环型拓扑、树型拓扑结构、网状型拓扑结构。 (1)星型拓扑优点:控制简单、故障诊断和隔离容易、服务方便;缺点:电缆需量大和安装工作量大;中心结点的负担较重,容易形成瓶颈;各结点的分布处理能力较低。 (2)树型拓扑优点:易于扩展、故障隔离较容易;缺点是各个结点对根的依赖性太大,如果根结点发生故障,则整个网络都不能正常工作。 (3)总线型拓扑的优点如下:总线结构所需要的电缆数量少;总线结构简单,又是无源工作,有较高的可靠性;易于扩充,增加或减少用户比较方便。总线型拓扑的缺点如下:总线的传输距离有限,通信范围受到限制。故障诊断和隔离较困难。总线型网络中所有设备共享总线这一条传输信道,因此存在信道争用问题, (4)环型拓扑的优点如下:拓扑结构简单,传输延时确定。电缆长度短。环型拓扑网络所需的电缆长度和总线型拓扑网络相似,比星型拓扑网络所需的电缆短。可使用光纤。光纤的传输速率很高,十分适合于环型拓扑的单方向传输。环型拓扑的缺点如下:结点的故障会引起全网的故障;故障检测困难;信道利用率低。 (5)网状型拓扑优点是:可靠性好,结点的独立处理能力强,信息传输容量大。 缺点是: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大,投资费用高。 4.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实时控制、均衡负载和分布式处理、其他综合服务。举例说明(略)。 CH2 答案 一.填空题 1.信号
2.串行通信 并行通信 并行通信 3.调制 解调 调制解调器 4.幅度调制(ASK) 频率调制(FSK) 相位调制(PSK) 5.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6.奇偶校验 循环冗余校验 7.非屏蔽双绞线 屏蔽双绞线 二.选择题 BDAABDABCCB 三.简答题 1.答:信息是指有用的知识或消息,计算机网络通信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换信息。数据是信息的表达方式,是把事件的某些属性规范化后的表现形式,它能够被识别,可以被描述。数据与信息的主要区别在于:数据涉及的是事物的表示形式,信息涉及的是这些数据的内容和解释。在计算机系统中,数据是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表示,而这些二进制代码表示的数据要通过物理介质和器件进行传输时,还需要将其转变成物理信号。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电磁波表现形式,是表达信息的一种载体,如电信号、光信号等。在计算机中,信息是用数据表示的并转换成信号进行传送。 2.答:当发送端以某一速率在一定的起始时间内发送数据时,接收端也必须以同一速率在相同的起始时间内接收数据。否则,接收端与发送端就会产生微小误差,随着时间的增加,误差将逐渐积累,并造成收发的不同步,从而出现错误。为了避免接收端与发送端的不同步,接收端与发送端的动作必须采取严格的同步措施。 同步技术有两种类型: (1)位同步:只有保证接收端接收的每一个比特都与发送端保持一致,接收方才能正确地接收数据。 (2)字符或帧数据的同步:通信双方在解决了比特位的同步问题之后,应当解决的是数据的同步问题。例如,字符数据或帧数据的同步。 3、4.略 5.传输出错,目的结点接收到的比特序列除以G(x)有余数。 CH3 答案 一.填空题 1.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传输层 会话层 表示层 应用层 2.物理 3.比特流 差错 4.比特 数据帧 数据包(分组) 报文 5.物理层 网络层 传输层 二、选择题 DBACB BCABB CDACA 三、简答题 1.所谓网络体系结构就是为了完成主机之间的通信,把网络结构划分为有明确功能的层次,并规定了同层次虚通信的协议以及相邻层之间的接口和服务。因此,网络的层次模型与各层协议和层间接口的集合统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2.网络体系结构分层的原则: 1)各层之间是独立的。某一层并不需要知道它的下层是如何实现的,而仅仅需要知道下层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就可以了。
2)灵活性好。当任何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层间接口关系保持不变,则在这层以上或以下各层均不受影响。 3)结构上可独立分割。由于各层独立划分,因此,每层都可以选择最为合适的实现技术。 4)易于实现和维护。这种结构使得实现和调试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变得易于处理,因为整个系统已被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3.帧同步(定界)就是标识帧的开始与结束,即接收方从收到的比特流中准确地区分出一帧的开始于结束。常见有4中帧定界方法,即字符计数法、带字符填充的首尾界符法、带位填充的首尾标志法和物理层编码违例法。 4.数据链路层使用的地址是MAC地址,也称为物理地址;网络层使用的地址是IP地址,也称为逻辑地址;传输层使用的地址是IP地址+端口号。 5.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不相邻结点间数据包的透明传输,为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送任务。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有:1)为传输层提供服务;2)组包与拆包;3)路由选择;4)流量控制。 6.传输层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层,其主要功能是在源主机与目的主机进程之间负责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而网络层只负责找到目的主机,网络层是通信子网的最高层,传输层是资源子网的最低层,所以说传输层在网络体系结构中是承上启下的一层。在计算机网络通信中,数据包到达指定的主机后,还必须将它交给这个主机的某个应用进程(端口号),这由传输层按端口号寻址加以实现。 7.流量控制就是使发送方所发出的数据流量速率不要超过接收方所能接收的数据流量速率。流量控制的关键是需要一种信息反馈机制,使发送方能了解接收方是否具备足够的接收及处理能力,使得接收方来得及接收发送方发送的数据帧。 流量控制的作用就是控制“拥塞”或“拥挤”现象,避免死锁。 流量在计算机网络中就是指通信量或分组流。拥塞是指到达通信子网中某一部分的分组数量过多,使得该部分网络来不及处理,以致引起这部分乃至整个网络性能下降的现象。若通信量再增大,就会使得某些结点因无缓冲区来接收新到的分组,使网络的性能明显变差,此时网络的吞吐量(单位时间内从网络输出的分组数目)将随着输入负载(单位时间内输入给网络的分组数目)的增加而下降,这种情况称为拥塞。在网络中,应尽量避免拥塞现象的发生,即要进行拥塞控制。 网络层和传输层与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有关。 8.传输层的主要功能有:1)分段与重组数据2)按端口号寻址3)连接管理4)差错处理和流量控制。 分段与重组数据的意思如下: 在发送方,传输层将会话层来的数据分割成较小的数据单元,并在这些数据单元头部加上一些相关控制信息后形成报文,报文的头部包含源端口号和目标端口号。在接收方,数据经通信子网到达传输层后,要将各报文原来加上的报文头部控制信息去掉(拆包),然后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重组,还原为原来的数据,送给会话层。 9.TCP/IP参考模型先于OSI参考模型开发,所以并不符合OSI标准。TCP/IP参考模型划分为4个层次:1)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2)传输层(Transport Layer);3)网际层(Internet Layer);4)网络接口层(Host-to-Network Layer)。 10.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在传输层中二者都定义了相似的功能。但是,它们在层次划分与使用的协议上有很大区别。 OSI参考模型与协议缺乏市场与商业动力,结构复杂,实现周期长,运行效率低,这是它没有能够达到预想目标的重要原因。 TCP/IP参考模型与协议也有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TCP/IP参考模型在服务、接口与协议的区别上不很清楚;2)TCP/IP参考模型的网 络接口层本身并不是实际的一层,它定义了网络层与数据链路层的接口。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的划分是必要合理的,一个好的参考模型应该将它们区分开来,而TCP/IP参考模型却没有做到这点。 CH4 答案 一.填空题 1.光纤 2.IEEE802.4 3.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 逻辑链路子层(LLC) 4.CSMA/CD 令牌环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令牌总线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5.星型结构 总线型结构 环型结构 6.MAC地址 48 厂商 该厂商网卡产品的序列号 二.选择题 ADCBCDAB 二.简答题 1.答:局域网是在有限的地理范围内,利用各种网络连接设备和通信线路将计算机互联在一起,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局域网特点:地理范围有限;一般不对外提供服务,保密性较好,且便于管理;网速较快;误码率低;局域网投资较少,组建方便,使用灵活等。 2.答:局域网有硬件和软件组成。局域网的软件系统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工作站系统、网卡驱动系统、网络应用软件、网络管理软件和网络诊断软件。局域网的硬件系统一般由服务器、用户工作站、网卡、传输介质和数据交换设备五部分组成。 3.答:目前,局域网常用的共享式访问控制方式有三种,分别用于不同的拓扑结构: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法(CSMA/CD),令牌环访问控制法(Token Ring),令牌总线访问控制法(token bus)。 CSMA/CD协议主要用于物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星型或树型的以太网中。CSMA/CD采用了争用型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原理比较简单,技术上易实现,网络中各工作站处于平等地位,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优先级控制。在低负荷时,响应较快,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在高负荷(节点激增)时,随着冲突的急剧增加,传输延时剧增,导致网络性能的急剧下降。此外,有冲突型的网络,时间不确定,因此,不适合控制型网络。 令牌环(Token Ring)介质访问控制多用于环型拓扑结构的网络,属于有序的竞争协议。令牌环网络的主要特点:无冲突;时间确定;适合光纤;控制性能好;在低负荷时,也要等待令牌的顺序传递,因此,低负荷时响应一般,在高负荷时,由于没有冲突,因此有较好的响应特性。 令牌总线访问控制技术应用于物理结构是总线的而逻辑结构却是环型的网络。特点类似令牌环介质访问控制技术。 4.答:CSMA/CD方法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4句话: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止、随机延迟后重发。 5.答:由于局域网不需要路由选择,因此它并不需要网络层,而只需要最低的两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IEEE802标准,又将数据链路层分为两个子层: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和逻辑链路子层LLC。
CH5 答案 一.填空题 1.交换机 路由器 2.电路交换(拨号)服务 分组交换服务 租用线路或专业服务 3.计算机主机 局域网 4.640kbps-1Mbps 1.5Mbps-8Mbps 二.选择题 BCADAA 三.简答题 1.答:①拨号上Internet/Intranet/LAN; ②两个或多个LAN之间的网络互连; ③和其它广域网技术的互连。 2.答:(1)多种业务的兼容性 (2)数字传输:ISDN能够提供端到端的数字连接。 (3)标准化的接口: (4)使用方便 (5)终端移动性 (6)费用低廉 3.答:① 采用TDMA、CDMA数字蜂窝技术,频段为450/800/900MHz,主要技术又GSM、IS-54TDMA(DAMPS)等; ② 微蜂窝技术,频段为1.8/1.9GHz,主要技术基于GSM的GSC1800/1900,或IS-95的CDMA等; ③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r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可在GSM移动电话网上收、发话费增值业务,支持数据接入速率最高达171.2Kbps,可完全支持浏览Internet的 Web站点。 CH6答案 一.填空题 1.unix 、linux、Netware、Windows Server系列 2.打印服务 通信服务 网络管理 二.选择题 DBCAC 三.问答题 1.答:①从体系结构的角度看,当今的网络操作系统可能不同于一般网络协议所需的完整的协议通信传输功能。 ②从操作系统的观点看,网络操作系统大多是围绕核心调度的多用户共享资源的操作系统。 ③从网络的观点看,可以将网络操作系统与标准的网络层次模型作以比较。 2.答:网络操作系统除了应具有通常操作系统应具有的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外,还应具有以下两大功能: ①提供高效、可靠的网络通信能力; ②提供多种网络服务功能,如远程作业录入并进行处理的服务功能;文件传输服务功能;电子邮件服务功能;远程打印服务功能等。
❸ 电脑的问题,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产生的基础是什么
多台电脑连接在一起,能够实现电脑相互间信息的互相交换,并可共享电脑资源的系统,就是计算机网络。
可以分为:(1)按网络的交换功能分类: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混合交换;
(2)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总线型结构、星型结构、环形结构、蜂窝结构(是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产生而产生的);
(3)按作用范围的大小分类: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城域网。
世界上公认的、最成功的第一个远程计算机网络是在1969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算机和全美范围内2 000多个终端组成的飞机定票系统。后来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兴起于60年代后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发展迅猛,应运而生了两种国际通用的最重要的体系结构,即TCP/IP体系结构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OSI体系结构。
特点:
1.极强的时效性
2.广泛的传播面
3.多媒体化的信息
4.突破线形限制的超链接方式
5.不断增强的互动性
6.灵活多变的传播形式
最大的特点是网络的传播互动性。
网络通信协议,是网络中(包括互联网)传递、管理信息的一些规范。常见的协议有:TCP/IP协议、IPX/SPX协议、NetBEUI协议等。在局域网中用得的比较多的是IPX/SPX。用户如果访问Internet,则必须在网络协议中添加TCP/IP协议。TCP主要指传输控制协议,而IP协议指互联网络协议。
参考资料:部分出自电脑书籍
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最深远影响的科技成就之一。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密切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也是计算机应用中一个空前活跃的领域。
❹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指 包括哪些方面
一般都是些网络原理。像tcp/ip协议四层。iso/osi,物,数,网,传,会,表,应七层。还有就是主要在网络层和应用层上的一些软件或设置,像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web服务器。asp,jsp,html等提一点。个人觉得主要还是TCP/IP协议和iso/osi,物,数,网,传,会,表,应七层是主要学习重点。是计算机网络的原理知识。
❺ 计算机网络主要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网络并不新鲜。在计算机时代早期,众所周知的巨型机时代,计算机世界被称为分时系统的大系统所统治。分时系统允许你通过只含显示器和键盘的哑终端来使用主机。哑终端很像PC,但没有它自己的CPU、内存和硬盘。靠哑终端,成百上千的用户可以同时访问主机。这是如何工作的?是由于分时系统的威力,它将主机时间分成片,给用户分配时间片。片很短,会使用户产生错觉,以为主机完全为他所用。
在七十年代,大的分时系统被更小的微机系统所取代。微机系统在小规模上采用了分时系统。所以说,并不是直到七十年代PC发明后,才想出了今天的网络。
远程终端计算机系统是在分时计算机系统基础上,通过Modem(调制解调器)和PSTN(公用电话网)向地理上分布的许多远程终端用户提供共享资源服务的。这虽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但它是计算机与通信系统结合的最初尝试。远程终端用户似乎已经感觉到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味道了。
在远程终端计算机系统基础上,人们开始研究把计算机与计算机通过PSTN等已有的通信系统互联起来。为了使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联接可靠,建立了分层通信体系和相应的网络通信协议,于是诞生了以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由于网络中计算机之间具有数据交换的能力,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计算机之间协同工作、实现分布处理甚至并行处理的能力,联网用户之间直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能力也大大增强。
1969年12月, Internet的前身--美国的ARPA网投入运行,它标志着我们常称的计算机网络的兴起。这个计算机互联的网络系统是一种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技术使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结构和网络设计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为后来的计算机网络打下了基础。
八十年代初,随着PC个人微机应用的推广,PC联网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各种基于PC互联的微机局域网纷纷出台。这个时期微机局域网系统的典型结构是在共享介质通信网平台上的共享文件服务器结构,即为所有联网PC设置一台专用的可共享的网络文件服务器。PC是一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计算机,每个PC机用户的主要任务仍在自己的PC机上运行,仅在需要访问共享磁盘文件时才通过网络访问文件服务器,体现了计算机网络中各计算机之间的协同工作。由于使用了较PSTN速率高得多的同轴电缆、光纤等高速传输介质,使PC网上访问共享资源的速率和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基于文件服务器的微机网络对网内计算机进行了分工:PC机面向用户,微机服务器专用于提供共享文件资源。所以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为实现计算机网络通信,计算机网络采用的是分层解决网络技术问题的方法。但是,由于存在不同的分层网络系统体系结构,它们的产品之间很难实现互联。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4年正式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国际标准,使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实现了标准化。
进入九十年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1993年美国宣布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后,全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和建立本国的NII,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网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目前,全球以美国为核心的高速计算机互联网络即Internet已经形成,Internet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识宝库。而美国政府又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开始研究发展更加快速可靠的互联网2(Internet 2)和下一代互联网(Next Generation Internet)。可以说,网络互联和高速计算机网络正成为最新一代的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方向。
❻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各个阶段标志性的技术是什么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 1、第一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理论准备阶段 。 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这个阶段的主要的特点与标志性成果主要表现在: (1)数据通信技术日趋成熟,为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奠定了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各个阶段标志性的技术是什么?
❼ 计算机网络基础重要知识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重要知识点,第一章概述的知识点包含章节导引,第一节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作用,第二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第三节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主要性能指标,第四节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参考模型的七层结构很重要,要理解如下:
从最底层到最高层:物理层,内数据链路容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物理层:在通信系统间建立物理链接,实现原始位流的传输。工作在该层的设备有 中继器 集线器 网卡 数据的传输单位 是 比特流.
数据链路层:实现物理网络中的系统标识,具有组帧功能,在共赏传输介质的网络中,还提供访问控制功能,提供数据的无错传输。 工作在层的设备有 交换机
网桥。 传输单位 是帧。
网络层:对整个互联网络中的系统进行统一的标识,具有分段和重组功能还具有寻址的功能,实现拥塞控制功能。
传输层: 实现主机间进程到进程的数据通信。 数据传输的单位是 段。
会话层:组织和同步不同主机上各种进程间的通信。
表示层:为应用进程间传送的数据提供表示的方法即确定数据在计算机中编码方式。
应用层: 是(唯一)直接给网络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❽ 计算机网络发展经过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1. 第一阶段:诞生阶段s(7|4
�0�8温农校友之家 -- 温农人自己的网上家园 mH8R
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算机和全美范围内2 000多个终端组成的飞机定票系统。终端是一台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包括显示器和键盘,无CPU和内存。PV'v
随着远程终端的增多,在主机前增加了前端机(FEP)。当时,人们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传输信息为目的而连接起来,实现远程信息处理或进一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系统”,但这样的通信系统已具备了网络的雏形。u,n,
�0�8温农校友之家 -- 温农人自己的网上家园 KOkhD
2.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R%
�0�8温农校友之家 -- 温农人自己的网上家园 +*{KbP
20 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兴起于60年代后期,典型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协助开发的ARPANET。主机之间不是直接用线路相连,而是由接口报文处理机(IMP)转接后互联的。IMP和它们之间互联的通信线路一起负责主机间的通信任务,构成了通信子网。通信子网互联的主机负责运行程序,提供资源共享,组成了资源子网。这个时期,网络概念为“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为目的互联起来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之集合体”,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3. 第三阶段:互联互通阶段,F?
�0�8温农校友之家 -- 温农人自己的网上家园 F6A
20 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是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网络。ARPANET兴起后,计算机网络发展迅猛,各大计算机公司相继推出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及实现这些结构的软硬件产品。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厂商的产品之间互联很困难,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开放性的标准化实用网络环境,这样应运而生了两种国际通用的最重要的体系结构,即TCP/IP体系结构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OSI体系结构。rMUJ
4. 第四阶段:高速网络技术阶段'
�0�8温农校友之家 -- 温农人自己的网上家园 _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由于局域网技术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智能网络,整个网络就像一个对用户透明的大的计算机系统,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
❾ 五年一贯制大专机电系专转本考哪两门专业
根据各地的考试安排有所差异,具体请关注所在地招生教育官网。现以江苏省为例:
1.英语(商贸英语) 招生计划:30
考试科目:公共英语、商务英语、英语口语
考试科目1:商务英语
参考书目:《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 2、3册;作者:David Cotton,David Falvey,Simon Kent;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试大纲:
本考试针对《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2、3册的教学内容,考查学生对在日常工作与商务活动,如介绍、餐饮娱乐、公司、求职、市场营销、人员管理等相关情境中所涉及的一般商务知识和惯用英语表达的掌握情况与应用能力。
考试要求学生了解常见商务英语术语和掌握一般商务交际能力。
考试题型包括填空、连线、阅读理解、书面表达、写作等。
考试科目2:英语口语
考试大纲:
本考试包括三个环节:朗读,复述及回答问题。
考试要求学生朗读所给材料时语音正确,发音清晰,语调自然;能准确、完整地复述所给材料的详细内容;回答问题时内容充实,语言流畅,同时语法基本正确,用词恰当,明显错误较少。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招生计划:45 学费:4600元/学年
考试科目:公共英语、计算机基础理论、C语言程序设计
考试科目1:计算机基础理论
参考书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教程》,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试大纲:
一.考试范围:1.计算机的发展简史、特点、分类和应用;2.数制的概念,二进制整数、十进制整数和十六进制整数的相互换算;3.数值、西文字符和汉字在计算机内的表示;4.计算机指令和程序设计语言;5.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6.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7.微机常用硬件设备及其功能;8.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计算机常用软件;9.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10.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常用多媒体设备;11.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病毒的防治;1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和分类; 13.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二.考试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发展简史、特点、分类和应用;掌握数制的概念,二进制整数、十进制整数和十六进制整数的相互换算;掌握数值、西文字符和汉字在计算机内的表示;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掌握微机常用硬件设备及其功能;掌握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计算机常用软件;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和分类;了解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考试科目2:C语言程序设计
参考书目:《C程序设计》,谭浩强着,清华大学出版社
考试大纲:
考试范围:一、C语言的结构 :1.程序的构成,MAIN函数和其他函数; 2.头文件,数据说明,函数的开始和结束标志; 3.源程序的书写格式;4.C语言的风格;二、数据类型及其运算: 1.C语言基本数据类型及其定义方法; 2.C运算符的种类、运算优先级;3.C表达式类型(赋值表达式,算术表达式,关系表达式,逻辑表达式,条件表达式,逗号表达式)和求值规则;三、基本语句 :1.表达式语句,空语句,复合语句; 2.数据的输入与输出,输入输出函数的调用; 四、选择结构程序设计:1.用IF语句实现选择结构; 2.用SWITCH语句实现多分支选择结构; 3.选择结构的嵌套; 五、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1.FOR循环结构; 2.WHILE和DO WHILE循环结构; 3.CONTINUE语句和BREAK语句; 4.循环的嵌套; 六、数组的定义和引用: 1.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引用;2.字符串与字符数组; 七、函数 :1.函数的定义方法; 2.函数的正确调用; 3.函数的类型和返回值。
考试要求:1.熟练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2.掌握程序设计中简单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3.能够编写简单的C程序,并具有基本的纠错和调试程序的能力。
3.软件工程 招生计划:50
考试科目:公共英语、计算机基础理论、计算机网络基础
考试科目1:计算机基础理论
参考书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教程》,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试大纲:
一.考试范围:1.计算机的发展简史、特点、分类和应用;2.数制的概念,二进制整数、十进制整数和十六进制整数的相互换算;3.数值、西文字符和汉字在计算机内的表示;4.计算机指令和程序设计语言;5.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6.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7.微机常用硬件设备及其功能;8.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计算机常用软件;9.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10.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常用多媒体设备;11.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病毒的防治;1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和分类; 13.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二.考试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发展简史、特点、分类和应用;掌握数制的概念,二进制整数、十进制整数和十六进制整数的相互换算;掌握数值、西文字符和汉字在计算机内的表示;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掌握微机常用硬件设备及其功能;掌握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计算机常用软件;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和分类;了解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考试科目2:计算机网络理论
参考书目:1、《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第2版)》,段标、张玲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2、《计算机网络基础》,韩希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1月
考试大纲:
一、考试范围
知识点一、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与组成;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服务与分类;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数据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数据传输技术、多路复用技术、数据交换技术、差错控制技术;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OSI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每层的基本功能;TCP/IP分层模型的层次结构(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应用层)及协议集;OSI与TCP/IP体系结构的比较
知识点二、网络互联技术
1. 传输介质的分类
2. 两种类型的双绞线及区别
3. 双绞线缆的线序
4. 无线传输介质的分类
5. 光纤的分类
6. 常用网络链接设备
7. 路由器的功能和作用
8. 交换机的功能和作用
9. 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
10. IP地址与IP寻址(IP地址、IP地址的分类、私有IP地址、可变长的子网掩码)
11. 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12. 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13. IP多播和因特网管理协议
14. 下一代的网际协议Ipv6
知识点三、局域网和广域网
1. 局域网概述
2. 局域网拓扑结构
3. 传统以太网
4. 虚拟局域网
5. 高速以太网以及其他种类的高速局域网
6. 无线局域网
7. 以太网的发展和工作原理
8. 10Base组网要点以及4种10Base以太网:10Base-5以太网、10Base-2以太网、10Base-T以太网、10Base-F以太网
9. 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交换式以太网、全双工以太网
10. 广域网中的分组转发机制
11. 广域网技术:X.25分组交换网、帧中继FR、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异步传递方式ATM
12. Internet的接入技术:PSTN、ADSL、Cable Modem、无线、以太网
知识点四、常见服务和应用
1.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2. 传输控制协议TCP
3. 域名系统DNS
4. 文件传送协议FTP
5. 远程登录TELNET
6. 电子邮件
7. 万维网WWW
8.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9. IIS的作用和配置
10. 常用网络命令的使用
知识点五、网络安全
1. 网络安全问题概述
2. 网络安全防范体系
3. 网络安全防范技术
4. 防火墙的概念及分类
5. 病毒、木马与流氓软件防治
二、考试要求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与应用;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及特点;掌握模拟信号及数字信号的特点,单工、半双工、全双工通信方式的原理,数据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掌握基本传输媒体的类型与特点;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网络协议的概念及构成要素;掌握OSI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及每层的基本功能;了解TCP/IP分层模型的层次结构及协议集;掌握IP地址的组成及分类,子网掩码的作用及域名的组成;掌握局域网特点和类型,局域网的体系结构和以太网介质访问控制方式;了解常见Internet接入技术及其特点;掌握对等网络和客户机——服务器网络的特点;了解DHCP、DNS、WWW、FTP、IIS的含义和作用;掌握常用网络连接设备的种类及作用;了解网络安全基本知识。
4.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招生计划:45
考试科目:公共英语、电子技术基础、电工学
考试科目1:电子技术基础
参考书目: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试大纲:
1.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
半导体的导电特性,PN结,半导体二极管,稳压管,半导体三极管。
2.基本放大电路
基本放大电路组成,放大电路静态、动态分析,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
3.功率放大电路
OTL、OCL电路的组成及分析计算。
4.集成运算放大器
集成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
5.稳压电源
直流稳压电源的构成。
6.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门电路的逻辑功能、真值表,逻辑代数,加法器、编码器、译码器和数字显示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综合。
7.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RS 触发器,JK 触发器,D 触发器,寄存器,计数器,简单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
考试科目2:电工学
参考书目:秦曾煌主编《电工学(上册)》(第六版)
考试大纲:
1.电路元件和电路基本定律
电路的作用与组成,电路模型,电压、电流、电动势、电位的概念,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电路的工作状态。
2.电路分析方法
电阻串并联联接的等效变换,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支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受控电源电路的分析。
3.电路的暂态分析
电路中的暂态和稳态的概念,暂态的产生。RC、RL电路的响应。
4. 正弦交流电路
正弦电压与电流的概念,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电阻元件及其交流电路,电容元件及其交流电路,电感元件及其交流电路,串、并联电路分析。
5.三相电路
三相电压,负载星形、三角形联接的三相电路。
6.变压器与电动机
磁路及基本定律,交流铁心电路,变压器。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转动原理,电路分析。
7. 继电器与控制电路
常用控制器件及控制电路,安全用电的知识。
5.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 招生计划:40 学费:4600元/学年
考试科目:公共英语、应用文写作、大学语文
考试科目1:应用文写作
参考书目:21世纪立体化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公共课系列:《应用文写作教程》主编:黄绮冰,生素巧,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考试大纲:
1、写作常识:应用文的特点和种类,应用文写作要素及过程,应用文的演进与演变;
2、公务文书写作:要求掌握公文的概念、特点、分类,行文规则,公文格式,各种公文文种的用途以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等文种的写作;
3、事务文书写作:要求掌握计划、总结、简报、调查报告、会议记录等文种的结构知识,会撰写计划、总结;
4、职场文书写作:要求掌握求职信、个人简历的写作;
5、信息文书写作:了解信息文书的特点、种类和作用,掌握消息、通讯等文书的写法。
考试科目2:大学语文
参考书目:《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九版)
主编:徐中玉、齐森华
考试大纲:
1、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知识,文学常识,文体知识辨析,重视文言文精读篇目的词语翻译。
2、阅读与分析:识记精读、泛读篇目的作者、国别及文体,理解精读篇目的主旨及思想意义,理解篇目的结构及主要段落表达的思想与感情,领会精读篇目的主要写作方法。
3、写作能力:根据所给材料或者提示,写作记叙类、议论类文章,主要考核表述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6. 经济学(财务会计) 招生计划:50
考试科目:公共英语、管理学、会计学原理
考试科目1:管理学
参考书目:东南大学出版社的《管理学》,作者席佳蓓、张美文、程艳新,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和书城均有出售,也可联系东南大学出版社营销部(025—83791830),电话订购和出版社门店均可购买。
考试大纲:
第一章管理概述(管理的定义、管理的职能、权变管理原则、系统管理原则、管理者的概念、管理者的特点、管理者的分类、管理者的技能要求)
第二章计划(计划的定义、计划工作的重要性、目标管理的含义与由来、目标管理的特点)
第三章决策(决策的定义、影响决策的因素)
第五章组织(组织的概念、指挥链、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组织设计的原则)
第六章领导(领导的定义、领导的作用、领导的权力、勒温的领导作风理论、“工作中心”与“员工中心”理论)
第七章激励(激励的定义、“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对管理工作的启示、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八章沟通(沟通的要素、沟通的过程、纵向沟通、横向沟通、斜向沟通)
第九章控制(控制的含义、反馈控制、同期控制、预先控制、有效控制的原则)
第十章管理思想的发展与演变(泰勒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梅奥及霍桑实验、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全面质量管理)
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且能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考试科目2:会计学原理
参考书目:李海波主编,新编会计学原理,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年
考试大纲:
第一章 总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会计的定义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三)会计的核算对象
(四)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第二章 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和复式记账
一、考核知识点
(一)会计的六个要素
(二)会计等式
(三)会计账户定义,会计科目的定义,会计账户和会计科目的联系和区别
(四)借贷复式记账法的定义和基本内容
(五)所有例题和课后习题
第三章 工业企业主要生产经营过程核算和成本计算
一、考核知识点
(一)资金筹集的核算
(二)固定资产投资的核算
(三)供应过程的核算
(四)生产过程的核算
(五)销售过程的核算
(六)期间费用的核算
(七)利润和利润分配的核算
(八)本章考核方式主要是会计分录,课后题是重点掌握内容
第六章 会计凭证
一、考核知识点
(一)会计凭证的定义和种类
(二)原始凭证的定义和分类
(三)记账凭证的定义和种类
(四)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
(五)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第七章 会计账簿
一、考核知识点
(一)账簿的定义和种类
(二)错账更正方法
(三)对账与结账的定义
第九章 财产清查
一、考核知识点
(一)财产清查的意义和种类
(二)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的不同
(三)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
(四)未达账项的定义
第十章 会计报表
一、考核知识点
(一)会计报表的意义和种类
(二)会计报表的编制的要求
(三)资产负债表的类型和编制
(四)利润表的类型和编制
(五)本章考核内容主要为填表
7.经济学(金融与保险) 招生计划:40 学费:4600元/学年
考试科目:公共英语、经济学(微观、宏观)、金融学
考试科目1: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考试参考书:宏观经济学简明教程(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主编:尹伯成
考试大纲:
第一章 导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局限性;
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定义。
第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均衡产出的定义;
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定义;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储蓄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投资乘数的定义与公式;
乘数发生作用的条件;
潜在国民收入定义
实际国民收入定义。
第四章 货币、利率和国民收入
货币需求的定义;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交易动机、预防动机与投机动机;
第五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IS曲线定义
LM曲线定义
第六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的定义;
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的定义;
货币政策的工具。
第七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定义;
总供给定义。
第八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
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的分类;
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考试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考试科目1: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参考书目:微观经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主编:赵玉阁
考试大纲:
第一章 导言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重点。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需求概念;
影响需求的因素;
需求定理;
供给概念;
影响供给的因素;
供给定理的含义;
需求价格弹性定义;
均衡价格的定义;
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
需求的价格弹性定义和类别;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益的关系;
正常品与劣等品;
需求收入弹性的定义;
供给价格弹性定义;
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别;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效用的含义;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无差异曲线的含义;
无差异曲线特点;
消费可能线的含义;
第四章 生产理论
短期和长期的含义;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等产量曲线的定义、性质;
等成本线定义;
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
第五章 成本理论
机会成本、显性成本与隐含成本的定义;
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定义;
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定义;
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第六章 市场理论
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与特点;
完全垄断的含义与特点;
垄断竞争市场的含义与特点。
第七章 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
利润的来源
第八章 微观经济政策
公共物品的含义与特点
考试要求:全面复习;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考试科目2:金融学
参考书目:黄达: 金融学(第三版)精编版[货币银行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第3版。
考试大纲: 参考书目前三篇,具体章节如下:
第一篇 货币、信用与金融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二章 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
第三章 信用、利息与信用形式
第四章 金融范畴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篇 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
第五章 金融中介体系
第六章 存款货币银行
第七章 中央银行
第八章 金融市场
第九章 资本市场
第十章 金融体系结构
第十一章 金融基础设施
第三篇 货币均衡与宏观政策
第十二章 利率的决定及作用
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
第十四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第十五章 货币供给
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第十七章 开放经济的均衡
第十八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十九章 货币政策
第二十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第二十一章 开放条件下的政策搭配与协调
8. 旅游管理 招生计划:40 学费:4600元/学年
考试科目:公共英语、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知识
考试科目1:旅游学概论
参考书目:《旅游学概论》,苏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试内容及要求
1、了解旅游的发展简史、旅游的种类;理解旅游的本质和社会属性;理解、掌握旅游的概念和现代旅游的特征;理解、掌握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特点。
2、了解游客,短程游览者的概念,我国对海外游客的界定,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和我国对国内旅游者的界定的不同之处。可支配收入、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概念,闲暇时间的分类。熟练掌握收入水平对旅游者的意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与旅游动机的关系,旅游动机的类型。
3、了解旅游业、旅行社、旅游批发经营商、旅游交通、旅游零售商、旅游产品等。几种主要旅行方式的比较。掌握旅游业的性质,我国旅行社的分类,饭店的等级划分和星级评定的原则,旅游产品的分类、特点。熟练掌握旅游业的基本特点,旅行社在旅游业中的作用,饭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饭店连锁集团的优势,旅游交通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影响旅游者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
4、理解和掌握旅游业对经济、社会、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5、掌握旅游资源的含义;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熟练掌握旅游资源的特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所包含的内容,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原则,致使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
6、掌握旅游市场的含义和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掌握旅游市场细分的概念和旅游目标市场选择的方法;熟练掌握国际旅游客流规律,我国在国际客源竞争中的问题,近期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特点。
7、了解国家旅游管理体制的几种不同模式;掌握几个重要旅游行业组织的名称和英文缩写。了解我国的基本旅游政策;理解我国现行的几种主要旅游法规。
8、了解世界各国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了解世界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掌握我国现阶段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
9、掌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了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考试科目2:导游基础知识
参考书目:《导游基础知识》(第二版)本书编写组编着,中国旅游出版社
考试内容及要求
1、了解中国发展简史,理解并掌握中国历史常识;2、了解汉族主要传统节日,理解并掌握满族、蒙古族、藏族以及回族节日与风俗;3、了解中国主要自然景观成因,理解并掌握中国主要自然景观特点与分布;4、了解中国四大宗教发展史,理解并掌握四大宗教教义、经典、供奉对象、节日以及主要建筑分布;5、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特点,理解并掌握宫殿、坛庙、陵墓、楼阁、佛塔、古桥、石窟等古建筑特点与分布;6、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分类,理解并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构景手法以及现存着名古典园林特点。7、了解中国旅游文学常识、中国烹饪主要风味流派、中国名酒、名茶和中药、中国丝织刺绣、陶瓷工艺品、漆器、文房四宝。
❿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各个阶段标志性的技术是什么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
1、第一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理论准备阶段 。
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这个阶段的主要的特点与标志性成果主要表现在: (1)数据通信技术日趋成熟,为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奠定了技术基础;
(2)分组交换概念的提出为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第二阶段:计算机网络的形成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ARPANET与技术分组交换开始;ARPANET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它的研究对促进网络技术发展和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为Internet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阶段出现了三项标志性的成果: (1)ARPANET的成功运行证明了分组交换理论的正确性;
(2)TCP/IP协议的广泛应用为更大规模的网络互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E-mail、FTP、TELNET、BBS等应用展现出网络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
3、第三阶段: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
第三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这个时期,国际上各种广域网、局域网与公用分组交换网技术发展迅速,各个计算机生产商纷纷发展自己的计算机网络,提出了个自的网络协议标准;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的标准化的研究,对更大规模的网络互联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推动“开放系统互连(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与网络协议标准化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它也面临着TCP/IP协议的严峻挑战;这个阶段研究成果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1)OSI参考模型的研究对网络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在网络协议标准化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TCP/IP经受了市场和用户的检验,吸引了大量的投资,推动了Internet应用的发展,成为业界标准。
4、第四阶段:Internet应用、无线网络与网络安全技术研究的发展
第四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个阶段最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是Internet应用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对等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技术;这个阶段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Internet作为全球性的国际网与大型信息系统,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科研、教育与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Internet大规模接入推动了接入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网络、电信通行网与有限电视网的“三网融合”;
(3)对等(Peer-to-Peer,P2P)网络技术的研究,使得“即时通信”等新的网络应用不断涌现,进一步丰富了人与人之间信息交互与共享的方式;
(4)无线个人区域网、无线局域网与无线城域网技术日益成熟,并已进入应用阶段;无线自组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与应用受到了高度重视;
(5)Internet应用中数据采集与录入从人工方式逐步扩展到自动方式,通过射频标签RFID。各种类型的传感器与传感器网络(Sense Network),以及光学视频感知与摄录设备,能过方便、自动地采集各种物品与环境信息,拓宽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更为广泛的信息交互,促进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6)随着网络应用的快递增长,社会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强烈的社会需求推动了网络安全技术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