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计算机网络中,表征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指标是( )。 ( )
是误码率 。
误码率=传输中的误码/所传输的总码数*100%。如果有误码就有误码率。 IEEE802.3标准为1000Base-T网络制定的可接受的最高限度误码率为10-10。这个误码率标准是针对脉冲振幅调制(PAM-5)编码而设定的,也就是千兆以太网的编码方式。
误码的产生是由于在信号传输中,衰变改变了信号的电压,致使信号在传输中遭到破坏,产生误码。噪音、交流电或闪电造成的脉冲、传输设备故障及其他因素都会导致误码(比如传送的信号是1,而接收到的是0;反之亦然)。各种不同规格的设备,均有严格的误码率定义,如通常视/音频双向光端机的误码率应该在:(BER)≤10E-9。
(1)在计算机网络标准中扩展阅读:
频带利用率是衡量数据通信系统有效性的指标。它是单位频带内所能传输的信息速率,可表示为:
nb = Rb / B (bps/Hz) (设B为信道所需的传输带宽, Rb为信道的信息传输速率,则频带利用率)
或 n = Rb / B(Baud/Hz)
根据比特率与波特率的关系,进一步可推得: n = RB log2M / B (bps/Hz)
从上可以看出,若码元速率相同,加大M或减少B都可使频带利用率提高。前者可采用多进制调制技术实现,后者可采用单边调制、部分响应等压缩发送信号频谱的方法 。
2. 计算机网络分类标准中能反映网络特征的因素有哪些(A距离,B速度,C技
1.答案是10BASE-T和100BASE-T
10base5;是原始的以太网标准,使用直径10mm的50欧姆粗同轴电缆,总线拓扑结构,站点网卡的接口为DB-15连接器,通过AUI电缆,用MAU装置栓接到同轴电缆上,末端用50欧姆/1W的电阻端接(一端接在电气系统的地线上);每个网段允许有100个站点,每个网段最大允许距离为500m,网络直径为2500m,既可由5个500m长的网段和4个中继器组成。利用基带的10M传输速率,采用曼彻斯特编码传输数据。
10Base2;是为降低10base5的安装成本和复杂性而设计的。使用廉价的R9-58型 50欧姆细同轴电缆,总线拓扑结构,网卡通过T形接头连接到细同轴电缆上,末端连接50欧姆端接器;每个网段允许30个站点,每个网段最 大允许距离为185m,仍保持10Base5的4中继器/5网段设计能力,允许的最大网络直径为5x185=925m。利用基带的10M传输速率,采用曼彻斯特 编码传输数据。与10base5相比,10Base2以太网更容易安装,更容易增加新站点,能大幅度降低费用。
10base-T;是1990年通过的以太网物理层标准。10base-T使用两对非屏蔽双绞 线,一对线发送数据,另一对线接收数据,用RJ-45模块作为端接器,星形拓扑结构,信号频率为20MHz,必须使用3类或更好的UTP电缆; 布线按照EIA568标准,站点—中继器和中继器—中继器的最大距离为100m。保持了10base5的4中继器/5网段的设计能力,使10base-T局域 网的最大直径为500m。10Base-T的集线器和网卡每16秒就发出“滴答”(Hear-beat)脉冲,集线器和网卡都要监听此脉冲,收到“滴答” 信号表示物理连接已建立,10base-T设备通过LED向网络管理员指示链路是否正常。双绞线以太网是以太网技术的主要进步之一,10base-T因为价格便宜、配置灵活和易于管理而流行起来,现在占整个以太网销售量的90%以上。
100base-T;是以太网标准的100M版,1995年5月正式通过了快速以太网/100Bas e-T规范,即IEEE 802.3u标准,是对IEEE802.3的补充。与10base-T一样采用星形拓扑结构,但100Base-T包含4个不同的物理层规范, 并且包含了网络拓扑方面的许多新规则。
2.答案是中继器
中继器工作在网络物理层,主要功能是通过对数据信号的重新发送或者转发,来扩大网络传输的距离。 中继器是局域网环境下用来延长网络距离的最简单最廉价的互联设备。
3.答案是IEEE 802.3 以太网
现有标准:
IEEE 802.1 局域网协议高层
IEEE 802.2 逻辑链路控制
IEEE 802.3 以太网
IEEE 802.4 令牌总线
IEEE 802.5 令牌环
IEEE 802.8 FDDI
IEEE 802.11 无线局域网
4.答案是5km
单模光纤具备10 micron的芯直径,可容许单模光束传输,可减除频宽及振模色散(Modal dispersion)的限制,但由于单模光纤芯径太小,较难控制光束传输,故需要极为昂贵的激光作为光源体,而单模光缆的主要限制在于材料色散(Material dispersion),单模光缆主要利用激光才能获得高频宽,而由于LED会发放大量不同频宽的光源,所以材料色散要求非常重要。
单模光纤相比于多模光纤可支持更长传输距离,在100MBPS的以太网以至这行的1G千兆网,单模光纤都可支持超过5000m的传输距离。
5.答案是路由器
传输层:没设备
网络层 :路由器,三层交换机
数据连接层:交换机,网桥
物理层:集线器
6.答案:物理层 链路层 分组层(不叫网络层)
X.25网络是第一个面向连接的网络,也是第一个公共数据网络.其数据分组包含3字节头部和128字节数据部分.它运行10年后,20世纪80年代被无错误控制,无流控制,面向连接的新的叫做帧中继的网络所取代.90年代以后,出现了面向连接的ATM网络.
X.25是在开放式系统互联(OSI)协议模型之前提出的,所以一些用来解释x.25的专用术语是不同的。这种标准在三个层定义协议,它和OSI协议栈的底下三层是紧密相关
7.答案:综合业务数字网(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ISDN)
8.答案:以帧为数据单位
ATM以帧为数据单位,信头部分包含了选择路由用的VPI/VCI信息,因而它具有交换的特点。它是一种高速分组交换,在协议上它将OSI第三层的纠错、流控功能转移到智能终端上完成,降低了网络时延,提高了交换速度。
9. 数字通信:比特率和误码率 模拟通信:带宽和波特率
(1).带宽
在模拟信道中,我们常用带宽表示信道传输信息的能力,带宽即传输信号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理论分析表明,模拟信道的带宽或信噪比越大,信道的极限传输速率也越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努力提高通信信道带宽的原因。
(2).比特率
在数字信道中,比特率是数字信号的传输速率,它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二进制代码的有效位(bit)数来表示,其单位为每秒比特数bit/s(bps)、每秒千比特数(Kbps)或每秒兆比特数(Mbps)来表示(此处K和M分别为1000和1000000,而不是涉及计算机存储器容量时的1024和1048576)。
(3).波特率
波特率指数据信号对载波的调制速率,它用单位时间内载波调制状态改变次数来表示,其单位为波特(Baud)。波特率与比特率的关系为:比特率=波特率X单个调制状态对应的二进制位数。
显然,两相调制(单个调制状态对应1个二进制位)的比特率等于波特率;四相调制(单个调制状态对应2个二进制位)的比特率为波特率的两倍;八相调制(单个调制状态对应3个二进制位)的比特率为波特率的三倍;依次类推。
(4).误码率
误码率指在数据传输中的错误率。在计算机网络中一般要求数字信号误码率低于10^(-6)。
10.FTP有两个端口,一个是20(用于链路连接的),另一个端口是21(用于传输数据)
11.IEEE802局域网标准对应了OSI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OSI模型只是功能和概念上的框架结构,本身不是一个国际标准,亦没有严格按照它的网络协议集和国际标准.只是在制定其它协议时把它做为参考基准。
12.网络层
网络层协议包括: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控制报文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转换协议、RARP(Reverse ARP)反向地址转换协议。
传输层协议包括: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13.同10
14.硬件、软件、数据、通信通道
软件共享是指计算机网络内的用户可以共享计算机网络中的软件资源,包括各种语言处理程序、应用程序和服务程序。
硬件共享是指可在网络范围内提供对处理资源、存储资源、输入输出资源等硬件资源的共享,特别是对一些高级和昂贵的设备,如巨型计算机、大容量存储器、绘图仪、高分辨率的激光打印机等。
数据共享是对网络范围内的数据共享。网上信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可以供每一个上网者浏览、咨询、下载。
3. 在计算机网络中OSI和ISO分别是指什么
OSI模型,即开放式通信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RM,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为网络的标准框架,简称OSI。
OSI/RM协议是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它有三个基本的功能:提供给开发者一个必须的、通用的概念以便开发完善、可以用来解释连接不同系统的框架。
OSI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architecture)划分为以下七层:
物理层: 将数据转换为可通过物理介质传送的电子信号
数据链路层: 决定访问网络介质的方式,在此层将数据分帧,并处理流控制。本层 指定拓扑结构并提供硬件寻 址。
网络层: 使用权数据路由经过大型网络
传输层: 提供终端到终端的可靠连接
会话层: 允许用户使用简单易记的名称建立连接
表示层: 协商数据交换格式
应用层: 用户的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
4. 计算机网络中标准是以什么的形式来体现
计算机网络以地理上分散的多个终端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到一台中心计算机为中心。共分为四个代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算机和全美范围内2000多个终端组成的飞机定票系统。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兴起于60年代后期,典型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协助开发的ARPAnet。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是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网络。 IS0在1984年颁布了0SI/RM,该模型分为七个层次,也称为0SI七层
5. 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标
计算机网络常用性能指标有:
1、速率: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
2、带宽:网络通信线路传送数据的能力。
3、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网络的数据量。
4、时延:数据从网络一端传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5、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6、往返时间RTT:数据开始到结束所用时间。
7、利用率信道:数据通过信道时间。
(5)在计算机网络标准中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中的时延是由一下几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
(1)发送时延
发送时延是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因此发送时延也叫做传输时延。发送时延的计算公式是:
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bit)/发送速率(bit/s)
(2)传播时延
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传播时延的计算公式是: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上大的传播速率(m/s)
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率是光速。即3.0*10^5km/s。
发送时延发生在机器内部的发送器中,与传输信道的长度没有任何关系。传播时延发生在机器外部的传输信道媒体上,而与信道的发送速率无关。信号传送的距离越远,传播时延就越大
(3)处理时延
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进行处理,例如分析分组的首部,从分组中提取数据部分、进行差错检验或查找合适的路由等,这就产生了处理时延。
(4)排队时延
分组在进行网络传输时,要经过许多路由器。但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在路由器确定了转发接口后,还要在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转发。这就产生了排队时延。排队时延的长短取决于网络当时的通信量。当网络的通信量很大时会发生队列溢出,使分组丢失,这相当于排队时延无穷大。
这样数据在网络中经历的总时延就是以上四种时延之和: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一般来说,小时延的网络要优于大时延的网络。
6. 在计算机网络中,表征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指标是什么
是误码率 。
误码率=传输中的误码/所传输的总码数*100%。如果有误码就有误码率。 IEEE802.3标准为1000Base-T网络制定的可接受的最高限度误码率为10-10。这个误码率标准是针对脉冲振幅调制(PAM-5)编码而设定的,也就是千兆以太网的编码方式。
误码的产生是由于在信号传输中,衰变改变了信号的电压,致使信号在传输中遭到破坏,产生误码。噪音、交流电或闪电造成的脉冲、传输设备故障及其他因素都会导致误码(比如传送的信号是1,而接收到的是0;反之亦然)。各种不同规格的设备,均有严格的误码率定义,如通常视/音频双向光端机的误码率应该在:(BER)≤10E-9。
(6)在计算机网络标准中扩展阅读:
频带利用率是衡量数据通信系统有效性的指标。它是单位频带内所能传输的信息速率,可表示为:
nb = Rb / B (bps/Hz) (设B为信道所需的传输带宽, Rb为信道的信息传输速率,则频带利用率)
或 n = Rb / B(Baud/Hz)
根据比特率与波特率的关系,进一步可推得: n = RB log2M / B (bps/Hz)
从上可以看出,若码元速率相同,加大M或减少B都可使频带利用率提高。前者可采用多进制调制技术实现,后者可采用单边调制、部分响应等压缩发送信号频谱的方法 。
7. 在计算机网络中OSI是指什么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OSI模型,该模型定义了不同计算机互联的标准,是设计和描述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本框架。
OSI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7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8. 在计算机网络中,VLAN遵循的网络标准是
IEEE 802.1:802.1Q协议,即Virtual Bridged Local Area Networks协议,主要规定了VLAN的实现.
VLAN,是英文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的缩写,中文名为"虚拟局域网", VLAN是一种将局域网(LAN)设备从逻辑上划分(注意,不是从物理上划分)成一个个网段(或者说是更小的局域网LAN),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单元)的数据交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