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问在计算机网络中检错码和纠错码的区别
检错码就是 检验出错误 但是不校正 常见有 奇偶检验码 跟 循环冗余编码
纠错码 不仅仅能检验出错误 并且能校正 常见有 海明码
循环冗余编码 是数据链路层最常见的编码 使用最广泛
㈡ 计算机网络中差错控制方法
一、总的方法折叠:
1、前向纠错。实时性好,单工通信采用。
2、自动重发请求(ARQ)。强调检错能力,不要求有纠错能力,双向通道采用。
3、混合纠错。上述两种方式的综合,但传输设备相对复杂。
二、分类方法折叠:
1、差错检测是差错控制的基础。能纠错的码首先应具有差错检测能力,而只有在能够判定接收到的信号是否出错才谈得上是否要求对方重发出错消息。具有差错检测能力的码不一定具有差错纠正能力。由于差错检测并不能提高信道利用率,所以主要应用于传输条件较好的信道上做为误码统计和质量控制的手段。
2、自动请示重发ARQ和前向纠错FEC是进行差错控制的两种方法。
一在ARQ方式中,接收端检测出有差错时,就设法通知发送端重发,直到正确的码字收到为止。ARQ方式使用检错码,但必须有双向信道才可能将差错信息反馈到发送端。同时,发送方要设置数据缓冲区,用以存放已发出的数据以便于重发出错的数据。
二在FEC方式中,接收端不但能发现差错,而且能确定二进制码元发生错误的位置,从而加以纠正。FEC方式使用纠错码,不需要反向信道来传递请示重发的信息,发送端也不需要存放以务重发的数据缓冲区。但编码效率低,纠错设备也比较复杂。
3、差错控制编码又可分为检错码和纠错码。
检错码只能检查出传输中出现的差错,发送方只有重传数据才能纠正差错;而纠错码不仅能检查出差错而且能自动纠正差错,避免了重传。
4、演播的检错码有:奇偶校验码、循环冗余码。
在实际通信网中,往往在不同的应用场合采用不同的差错控制技术。前向纠错主要用于信道质量较差、对传输时延要求较严格的有线和无线传输当中;差错检测往往用于传输质量较高或进行了前向纠错后的通路的监测管理之中>自动请求重发则多用于象计算机通信等对时延要求不高但对数据可靠性要求非常高的文件传输之中。
㈢ 数据链路层--概述,检错和纠错
处理传输错误:差错检测和控制
流量控制:基于速率和基于反馈
将比特变为帧,叫成帧
字符计数法
带字节/字符填充的标志字节法
比特填充的比特标志法
物理层编码违例法
如字符计数法
任何信道,即使是光纤,也会出错。
单个错误:分散在各块中
突发错误:集中在某个块中
注:突发错误比单个错误更加难于处理,通常利用处理单个处理的方法来应对突发错误。
纠错码:发现错误,从错误中恢复出正确的来。因其需要太多的冗余位,纠错开销太大,在有线网络中极少使用,主要用于无线网络中。
检错码:只能发现错误,不能从错误中恢复,但可采用重传
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环境
1 码字:包含数据位和校验位的n位单元。
2 海明距离:两个码字的海明距离 : 两个码字之间不同位的数目。如:10001001 和10110001 的海明距离为3。通过异或(相同为0,不同为1)结果中1个个数。
3 全部码字的海明距离:全部码字中任意两个码字之间海明距离的最小值。
4 海明距离的意义在于:如果海明距离为d,则一个码字需要发生d个1位错误才能变成另外一个码字
5 海明距离与检错的关系
海明距离为d+1的编码能检测出d位差错。因为在距离为d+1的检验码中,只改变d位
的值,不可能产生另一个合法码。如奇偶校验码,海明距离为2,能查出单个错。
6 海明距离与检错的关系
海明距离为2d+1的编码,能纠正d位差错。因为此时,如果一个码字有d位发生差
错,它仍然距离原来的码字距离最近,可以直接恢复为该码。
注:
1 海明距离越大,检错和纠错能力越强。但合法码字就减少了,即传输效率降低。
每一个码字从左到右编号,最左边为第1位
校验位和数据位
凡编号为2的乘幂的位是校验位,如1、2、4、8、16等
其余是数据位,如3、5、6、7、9等
纠错需要较多的冗余位,信道利用率不高。
奇偶校验码(海明距离为2,检1位错)
互联网校验和
循环冗余校验码
一个校验位(Parity Bit)追加到数据后。
校验位的值取“0”还是“1”,取决于整个码字的总的“1”的个数。(奇数还是偶数)。等同于异或运算的结果1个个数。(异或:相同得0,不同得1)
接收方检查是否存在单个比特的错误
㈣ 计算机查错与计算机纠错的区别
应该是差错和纠错,主要区别是一个用来发现错码,但不能纠正错码,另一个可以发现并自动纠正。
差错控制编码包括检错码和纠错码两种,其中检错码是为传输的数据信号增加冗余码,以便发现数据信号中的错码,但不能纠正错码;纠错码是为传输的数据信号增加冗余码,以便发现数据信号中的错码,并自动纠正这些错码。
㈤ 通信中常使用哪些差错控制方式它们各有何特点
通常应付传输差错的办法如下:
1、肯定应答。接收器对收到的帧校验无误后送回肯定应答信号ack,发送器收到肯定应答信号后可继续发送后续帧。
2、否定应答重发。接收器收到一个帧后经较验发现错误,则送回一个否定应答信号nak。发送器必须重新发送出错帧。
3、超时重发。发送器发送一个帧时就开始计时。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没有收到关于该帧的应答信号,则认为该帧丢失并重新发送。
自动请示重发arq和前向纠错fec是进行差错控制的两种方法。
在arq方式中,接收端检测出有差错时,就设法通知发送端重发,直到正确的码字收到为止。arq方式使用检错码,但必须有双向信道才可能将差错信息反馈到发送端。同时,发送方要设置数据缓冲区,用以存放已发出的数据以务重发出错的数据。
在fec方式中,接收端不但能发现差错,而且能确定二进制码元发生错误的位置,从而加以纠正。fec方式使用纠错码,不需要反向信道来传递请示重发的信息,发送端也不需要存放以务重发的数据缓冲区。但编码效率低,纠错设备也比较复杂。
差错控制编码又可分为检错码和纠错码。
检错码只能检查出传输中出现的差错,发送方只有重传数据才能纠正差错;而纠错码不仅能检查出差错而且能自动纠正差错,避免了重传。
演播的检错码有:奇偶校验码、循环冗余码。
网络上收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㈥ 检错码与纠错码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循环冗余编码CRC属于检错码,还是纠错码
检错码只是用来检测的不能改正错误,纠错码可以。crc是检错码
㈦ 纠错码的基本原理和性能参数
纠错码能够检错或纠错,主要是靠码字之间有较大的差别。这可用码字之间的汉明距离d(x,y)来衡量。它的定义为码字x与y之间的对应位取不同值的码元个数。一种纠错码的最小距离d定义为该种码中任两个码字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一种码要能发现e个错误,它的最小距离d应不小于e+1。若要能纠正t个错误,则d应不小于2t+1。一个码字中非零码元的个数,称为此码字的汉明重量。一种码中非零码字的重量的最小值,称为该码的最小重量。对线性码来说,一种码的最小重量与其最小距离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在构造线性码时,数字上是从n维空间中选一k维子空间,且使此子空间内各非零码字的重量尽可能大。当构造循环码时,可进一步将每一码字看成一多项式,将整个码看成是多项式环中的理想,这一理想是主理想,故可由生成多项式决定;而多项式完全可由它的根规定。这样,就容易对码进行构造和分析。这是BCH码等循环码构造的出发点。一般地说,构造一种码时,均设法将它与某种代数结构相联系,以便对它进行描述,进而推导它的性质,估计它的性能和给出它的译码方法。若一种码的码长为n,码字数为M,或信息位为h,以及最小距离为d,则可把此码记作【n,M,d】码。若此码为线性码,常简记作(n,k)或(n,k,d)码。人们还常用R=log2M/n表示码的信息率或简称码率,单位为比特/码元。R越大,则每个码元所携带的信息量越大,编码效率越高。 纠错码实现中最复杂的部分是译码。它是纠错码能否应用的关键。根据式(1),采用的码长n越大,则误码率越小。但n越大,编译码设备也越复杂,且延迟也越大。人们希望找到的译码方法是:误码率随码长n的增加按指数规律下降;译码的复杂程度随码长n的增加接近线性地增加;译码的计算量则与码长n基本无关。可惜,已经找到的码能满足这样要求的很少。不过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即使应用比较复杂的但性能良好的码,成本也并不太高。因此,纠错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纠错码传输的都是数字信号。这既可用硬件实现,也可用软件实现。前者主要用各种数字电路,主要是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实现特别适合计算机通信网等场合。因为这时可以直接利用网中的计算机进行编码和译码,不需要另加专用设备。硬件实现的速度较高,比软件可快几个数量级。
在传信率一定的情况下,如果采用纠错码提高可靠性,要求信道的传输率增加,带宽加大。因此,纠错码主要用于功率受限制而带宽较大的信道,如卫星、散射等系统中。纠错码还用在一些可靠性要求较高,但设备或器件的可靠性较差,而余量较大的场合,如磁带、磁盘和半导体存储器等。
在分组码的研究中,谱分析的方法受到人们的重视。纠同步错误码、算术码、不对称码、不等错误纠正码等,也得到较多的研究。 分组码是对信源待发的信息序列进行分组(每组K位)编码,它的校验位仅同本组的信息位有关。自20世纪50年代分组码的理论获得发展以来,分组码在数字通信和数据存储系统中已被广泛应用。
分组码的码长n和码字个数M是一个码的主要构造参数。码长为n的码中所有码字的位数均为n;若要用一个码传送k比特信息,则码字的个数M必须满足。典型的分组码是由k位信息位和r位监督位组成的,这样构成的码一般称为系统码。
分组码中应用最广的线性分组码。线性分组码中的M个码字之间具有一定线性约束关系,即这些码字总体构成了n维线性空间的一个k维子空间。称此k维子空间为(n,k)线性分组码。线性系统码的特点是每个码字的前k位均由这个码字所对应的信息位组成,并通过对这k位信息位的线性运算得到后面n—k是位监督位。
线性分组码中应用最广的是循环码,循环码的主要特征是任何码字在循环移位后个码字。循环码的优点在于其编码和解码手续比一般线性码简单,因而易于在设备上实现。在循环码中,码字可表示为多项式。循环码的码字多项式都可表示成为循环码的生成多项式与这个码字所代表的信息多项式的乘积,即,因此一个循环码可以通过给出其生成多项式来规定。常用的循环码有BCH码和RS码。
网格码有多种描述方法,网格图是常用方法之一,它能表示出编码过程。一个码率为1/2、包含四种状态的网格码的网格图如图所示。图1中00,01,10,11表示编码器所具有的四种状态,以“·”示出,从每一状态出发都存在两条支路,位于上面的一条支路对应于编码器输入为“0”的情况,位于下面的一条支路对应于编码器输入为“1”的情况,而每一支路上所列出的两个二进位码则表示相应的编码输出。因而可知,编码输出不仅决定于编码器的当前输入,还决定于编码器的状态,例如在图中从“00”状态出发;,若输入的二进制数据序列为1011,则编码器的状态转移过程为00→01→10→01→11,而相应的编码输出序列为11010010。在网格图中任意两条从同一状态出发;,经不同的状态转移过程后又归于另一相同状态(该状态也可与初始状态相同)的路径间的距离的最小值称为码的自由距离。如该图中的为5。对于卷积码来说,的计算可简化为始于且终于零状态的非全零路径与全零路径间距离的最小值。是表征网格码纠错能力的重要参数。维特比算法是广泛采用的网格码的译码方法。由于网格码的状态越多,译码越复杂,所以状态个数是度量网格码译码复杂性的重要参数。一般说来可以通过增大译码复杂性来增加,从而提高码的纠错能力。
BCH码、网格码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和频带数据传输中。RS码也被广泛应用于光盘的存储中。
大多数纠错码是设计来纠随机误码的,可以通过交织的方法使它适用于对突发误码的纠错。交织是一种使得集中出现的突发误码在解码时进行分散化的措施,从而使其不超出纠错码的纠错能力范围。 卷积码不对信息序列进行分组编码,它的校验元不仅与当前的信息元有关,而且同以前有限时间段上的信息元有关。卷积码在编码方法上尚未找到像分组码那样有效的数学工具和系统的理论。但在译码方面,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用上都超过了分组码,因而在差错控制和数据压缩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㈧ 什么是纠删码
按照误码控制的不同功能,可分为检错码、纠错码和纠删码等。检错码仅具备识别错码功能 而无纠正错码功能;纠错码不仅具备识别错码功能,同时具备纠正错码功能;纠删码则不仅具备识别错码和纠正错码的功能,而且当错码超过纠正范围时可把无法纠错的信息删除。
㈨ 计算机网络中检错码与纠错码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检错码:只检错不纠正
纠错码:发现错误并给以纠正
常见的有奇偶校验码、海明校验码和循环冗余校验码(C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