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计算机网络第6版谢希仁
扩展阅读
修改数据网络连接 2025-09-18 13:24:23
带网络的微信怎么设置 2025-09-18 13:01:20

计算机网络第6版谢希仁

发布时间: 2023-01-11 10:46:36

1. 网络技术方面的书籍

计算机网络(第6版)(含CD光盘1张)

推荐购买:C++ Primer中文版(第5版) 该书自1994年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以来,已分别出了6次修订版。自2006年起连续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该书还被纳入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该书自出版以来,受到国内各大专院校师生的好评,被国内着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100多所院校选为教材,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专业、通信与信息化专业、电子工程专业使用本教材的比较多;有些相关专业也指定本教材为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参考书,供学生深入掌握网络知识。本书作者谢希仁教授是我国着名的计算机网络专家和教育家,长期以来科研和教学双肩挑。他具有极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把深奥的网络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读者,让读者易学易懂好记。谢教授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从文字表述、图表设计到课件光盘制作都亲历亲为,对任一点不准确的内容都不放过。及时把国际国内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新概念新技术,都充实到自己编写的教材中,同时,删减过时的内容,所以,每一版本都更贴近网路技术的新发展,也更加符合教学的大纲的要求。

2. 子网掩码问题

通信专业的学长来了。

答案:14个

主机IP地址为192.168.1.2,标准的c类地址。可查阅《计算机网络》谢希仁4.2.2节分类的IP的地址。

但是一般情况下,末尾.0是网关,.255用来广播。可参考谢希仁教材《计算机网络》第六版:指定c类地址主机数为2^8-2,此处为2^4-2=14。

望采纳。

3. 计算机网络的问题,麻烦知道的呃详细解答一下

很惭愧,我也不会。。
第一题,我的课本是谢希仁的计算机网络第六版,怎么没见到GBN在哪一层,你给我说一下,我们共同研究
第二题,没告诉数据传输率啊,怎么求Td呢?
第三题,这个我倒是懂,肯定是900才对。第一段数据应该是100-399,共300B,第一段确认号为400,第二段肯定是900啊,确认号就是说“900之前的都收到了”

4. 求谢希仁编着的《计算机网络》(第6版)的PDF

以下链接可以下载:网页链接

1、谢希仁编着的《计算机网络(第6版)》自1989年首次出版以来,曾于1994年、1999年、2003年和2008年分别出了修订版。在2006年本书通过了教育部的评审,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计算机网络》第6版,在原有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计算机网络的最新发展,作了必要的增补、调整和修改,以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

3、全书分为10章,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原理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包括局域网)、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网络安全、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无线网络移动网络,以及下一代因特网等内容。各章均附有习题。

4、《计算机网络(第6版)》的特点是概念准确、论述严谨、内容新颖、图文并茂,突出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阐述,同时力图反映计算机网络的一些最新发展。本书可供电气信息类和计算机类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对从事计算机网络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5. 北航961计算机基础专业课都考什么961计算机基础的指定教材是什么

961计算机基础综合共包括三门课程的内容: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分别占60分,50分、40分。所有课程均不指定参考书。x0dx0a961计算机基础的指定教材为:x0dx0a1.《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软件与硬件接口》DavidA.Patterson,John L.Hennessyx0dx0a2.操作系统实用教程(第三版),任爱华,清华大学出版社。x0dx0a现代操作系统(Modern Operating System)x0dx0a(The 3rd Edition), 陈向群, 马洪兵 等译,Andrewx0dx0aS. Tanenbaum 着,机械工业出版社。 x0dx0ax0dx0a3.《计算机网络》(第6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谢希仁编着,,2013x0dx0a《计算机网络》(第5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Andrew S. Tanenbaum,严伟,潘爱民译,x0dx0ax0dx0a关于复习资料的获取方式:x0dx0a1. 北航官方在后勤印刷部(操场南)会提供真题,3元一份,没有答案。x0dx0a此类真题存在三个问题:a.真题年份并不齐全,一般只有5年左右;b.真题没有答案,让同学们做的没有信心。c.不方便,印刷厂工作日上班且只能在现场。x0dx0a2. 从自己能联系到的往届学长学姐处获取x0dx0a前提是能联系到合适的学长学姐。一般自己的学长学姐都是免费赠送的,个别的除外。由于资料已被使用过,优点是有学长的笔记,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不过缺点也是由于有笔迹,使用会有不便,对处女座强迫症患者是无法接受的。并且无法获得最新的资料,还有就是学长学姐会很忙,各种问问题不方便,也会不好意思。x0dx0a3. 网上各种搜罗,现在各种论坛会有零星的资料,用心和时间是可以获取到一些资料的,但是由于资料不会很全,也比较浪费时间和精力。不是很推荐x0dx0a4.各种渠道购买,此处建议买有第三方平台保障的,如某宝。当遇到不好的资料,或者不当的卖家自己的权益有保障。有很多同学转账给所谓的学长,被骗被坑的。一定要多张个心眼,仔细辨别。如果选到好的资料还是很不错的选择,虽然花了钱,但是有更新,有服务。专业课复习最重要的是把真题研究透彻,课本过后利用北航本科的内部习题来巩固知识点,复习过程中还需要有学长来及时进行答疑。这方面400+学长可以帮到你。

6. 运输层知识要点——谢希仁《计算机网络》

为了在计算机网络中有条不紊地交换数据,就必须遵守一些事先约定好的规则。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了所 交换数据的格式 以及有关的 同步 问题。

同步的含义:在一定条件下应当发生什么事件,因而含有时序的意思。

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网络协议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反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一、运输层协议的概述

   1.1 进程之间的通信

   1.2 运输层的两个主要协议

   1.3 运输层的端口

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2.1 UDP概述

   2.2 UDP的首部格式

三、传输控制协议TCP概述

   3.1 TCP的最主要的特点

   3.2 TCP的连接

四、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

   4.1 停止等待协议

   4.2 连续ARQ协议

五、TCP报文段的首部格式

六、TCP可靠传输的实现

   6.1 以字节为单位的滑动窗口

   6.2 超时重传时间的选择

   6.3 选择确认SACK

七、TCP的流量控制

   7.1 利用滑动窗口实现流量控制

   7.2 必须考虑传输效率

八、TCP的拥塞控制

   8.1 拥塞控制的一般原理

   8.2 几种拥塞控制方法

   8.3 随机早期检测RED

九、TCP的运输连接管理

   9.1 TCP的连接建立

   9.2 TCP的连接释放

   9.3 TCP的有限状态机

//////////////////////////////////////////////////////////////////////////////////////////////////////////////////////////////////////////////////

1.1 进程之间的通信

1.只有主机的协议栈才有运输层,而网络核心部分中的路由器在转发分组时都只用到了下三层的功能

2.两个主机进行通信就是两个主机中的应用进程互相通信。从运输层的角度看,通信的真正端点并不是主机而是主机中的进程。(IP协议能把分组送到目的主机)

网络层时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而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

3.运输层一个重要功能——复用、分用。 (应用进程复用、分用运输层)

1.2 运输层的两个主要协议

1.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无连接):DNS/RIP/DHCP/SNMP/NFS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面向连接):SMTP/TELNET/HTTP/ FTP

1.3 运输层的端口

问题:为了使运行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的应用进程能够互相通信,就必须使用统一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必须与特定操作系统无关)对TCP/IP体系的应用进程进行标识。

为什么不用进程号来区分?(第一,不同操作系统的进程标识符不同;第二,用功能来识别,而不是进程,例如邮件服务功能,而不管具体是哪个进程)

解决方案:在运输层使用协议端口号,即端口。软件端口是应用层的各种协议进程与运输实体进行层间交互的一种地址。(端口号只具有本地意义,只是为了标识本计算机应用层中各个进程在和运输层交互时的层间接口。)

端口分为两大类:

1)服务器使用的端口号:熟知端口号或系统端口号(0~1023);登记端口号(1024~49151)

2)客户端使用的端口号:49152~65535

2.1 UDP概述

1.UDP只在IP的数据报服务至上增加了很少一点功能,就是复用、分用以及差错检测功能

2.特点

   1)无连接

   2)尽最大努力交付

   3)面向报文 (不合并、不拆分、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

   4)UDP没有拥塞控制

   5)UDP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6)UDP的首部开销小,只有8字节

应用进程本身可以在不影响应用的实时性的前提下,增加一些提高可靠性的措施,如采用前向纠错或重传已丢失的报文。

2.2 UDP的首部格式

1.traceroute 让发送的UDP用户数据报故意使用一个非法的UDP端口号,接收方丢弃报文,并由ICMP(网络控制报文协议)发送“端口不可达”差错报文给发送方。

2.计算检验和。IP数据报的校验和只检验IP数据报的首部,但UDP的校验和是把首部和数据部分一起都检验。(12字节的首部+真正的首部+数据来进行校验和的计算)

   Q1.为什么计算校验和要加12字节的伪首部

   Q2.计算校验和的原理是什么?

3.1 TCP的最主要的特点

1.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协议(建立连接、传输数据、释放连接)

2.点对点,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

3.可靠交付(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并且按序到达)

4.全双工通信。TCP连接的两端都设有发送缓存和接收缓存。

5.面向字节流。(流指的是流入到进程或从进程流出的字节序列;面向字节流:TCP把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数据看成是一连串的无结构字节流。 接收方的应用程序必须有能力识别接收到的字节流,把它还原成有意义的应用层数据。 因此TCP可以根据窗口值和当前网络状况调整发送的报文长度。划分短一点,或者积累到足够多再发送出去。)

3.2 TCP的连接

1.TCP把连接作为最基本的抽象。

2.每一条TCP连接有两个端点。TCP连接的端点叫作套接字。

   套接字soket = (IP地址:端口号)

每一条TCP连接唯一地被通信两端的两个端点(即两个套接字)所确定。

   TCP连接 ::= {socket1, socket2}

理想的传输条件有以下两个特点:

   1)传输信道不产生差错

   2)不管发送方以多快的速度发送数据,接收方总是来得及处理收到的数据

实际的网络并不具备,因此:

   1)出现差错时,让发送方重传

   2)接收方来不及处理时,及时告诉发送方适当降低发送数据的速度

4.1 停止等待协议

1.“停止等待”就是没发送完一个分组就停止发送,等待对方的确认,在收到确认后再发送下一个分组。

2.超时重传。在每发完一个分组就设置一个超时计时器,如果在超时计时器之前收到对方的确认,就撤销已设置的超时计时器。如果未收到,就认为刚才的分组丢失,并重传。

3.三种情况:A发送的分组出错、丢失;B发送的确认丢失;B发送的确认迟到

确认丢失:B丢弃重复的分组,向A重传确认

确认迟到:A丢弃重复的确认,B丢弃重复分组,并向A重传确认

4.常称为自动重传请求ARQ,重传时自动进行的(超时即重传)

5.缺点:信道利用率太低

   U=Td/(Td+RTT+Ta)

为了提高传输效率,发送方不使用停止等待协议,而是采用流水线传输。流水线传输就是发送发可连续发送多个分组,不必等每发完一个分组就停顿下来等待对方的确认。(连续ARQ协议和滑动窗口协议)

4.2 连续ARQ协议

1.位于发送窗口内的分组都可连续发送出去,而不需要等待对方的确认。

2.累积确认:接收方不必对收到的分组逐个发送确认,而是在收到几个分组后,对按序到达的最后一个分组发送确认。

3.缺点:Go-back-N (发送前5个分组,第3个分组丢失,后面三个要重传)

1.源端口和目的端口

2.序号。 每个字节都按顺序编号。

3.确认号。 期望收到对方下一个报文段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

若确认号=N,则表明:到序号N-1为止的所有数据都已正确收到。

4.数据偏移。 指出TCP报文段的数据起始处距离TCP报文段的起始处有多远(也即TCP报文段首部长度)。由于首部中还有长度不确定的选项字段,因此数据偏移字段是必要的。

5.窗口。窗口字段明确指出了现在允许对方发送的数据量。窗口值是经常在动态变化着。

6.1 以字节为单位的滑动窗口

1.发送缓存用来暂存:

   1)发送应用程序传送给发送方TCP准备发送的数据;

   2)TCP已发送但未收到确认德尔数据

2.接收缓存用来存放:

   1)按序到达的、但尚未被接收应收程序读取的数据;

   2)未按序到达的数据

3.注意三点:

   1)A的发送窗口是根据B的接收窗口设置的,但是在同一时刻,由于网络传输的滞后,A的发送窗口并不总是B的接收窗口一样大

   2)TCP通常对不按序到达的数据是先临时存放在接收窗口中,等到字节流中所缺少的字节收到后,再按序交付上层的应用进程

   3)TCP接收方有累计确认功能(不能过分推迟发送确认,否则会导致发送方不必要的重传)

6.2 超时重传时间的选择

1.超时重传时间设置太短,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重传;如果设置太长,使网络的空闲时间增大,降低传输效率。

2.新的RTTs = (1-a)x(旧的RTTs) + ax(新的RTT样本),其中RTT样本的时间为:记录一个报文段发出的时间,以及收到相应的确认时间,时间差就是报文段的往返时间RTT。

3.RTO = RTTs + 4 x RTTd,其中RTO为超时重传时间,RTTd是RTT的偏差的加权平均值。

新的RTTd = (1-b) x (旧的RTTd)+ b x |RTTs - 新的RTT样本|

4.一个问题:发送一个报文段,设定的重传时间到了,还没有收到确认。于是重传报文段。经过一段时间,收到了确认报文段。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判定此确认报文段是对先发送的报文段的确认,还是对后来重传的报文段的确认?

1)解决方法1,在计算加权平均值RTTs时,只要报文段重传了,就不采用其往返时间样本。

引入的问题:报文段的时延突然增大的情况

2)解决方法2,报文段每重传一次,就把超时重传时间RTO增大一些(一般是2倍)。当不在发生报文段的重传时,再根据加权平均计算。

6.3 选择确认SACK

SACK文档并没有指明发送发应当怎样响应SACK。因此大多数的实现还是重传所有未被确认的数据块。

7.1 利用滑动窗口实现流量控制

1.流量控制:就是让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不要太快,要让接收方来得及接收。

2.利用滑动窗口机制可很方便地在TCP连接上实现对发送方的流量控制。发送方的发送窗口不能超过接收方给出的接收窗口的数值。

3.死锁情况:B向A发送了零窗口的报文段后不久,B又有了一些缓存空间,因此B向A发送rwnd = 400.然而该报文段在传送过程中丢失。A一直等待B发送的非零窗口的通知,B也一直等待A发送的数据。( 窗口通知不超时重传?为什么? )

解决方法:TCP为每个连接设有一个持续计时器。只要一方收到对方的零窗口通知,就启动计时器。计时器到期后,发送一个零窗口探测报文段,而对方就在确认这个探测报文段时给出了现在的窗口值。若仍为零,收到报文段的一方重新设置持续计时器。

7.2 必须考虑传输效率

1.应用程序把数据传送到TCP的发送缓存后,剩下的发送任务就由TCP来控制了。

2.三种不同的机制来控制TCP报文段的发送时机:

   1)TCP维持一个变量,它等于最大报文段长度MSS,只要缓存中的存放的数据达到MSS,就组装成一个TCP报文段发送出去

   2)由发送方的应用进程指明要求发送报文段,即TCP支持推送操作

   3)发送方设置一个定时器

3.问题一、若用户只发送一个字节,则非常浪费带宽。

解决方法:若发送应用程序把要发送的数据逐个字节地送到TCP的发送缓存,则发送方就把第一个数据字节先发送出去,把后面到达的数据字节都缓存起来。当发送方收到对第一个数据字符的确认后,再把发送缓存中的所有数据组装成一个报文段发送出去。(采用收到确认就发送+并开始缓存的方式;同时当到达的数据已达到发送窗口大小的一半或已达到报文段的最大长度时,就立即发送一个报文段。)

4.问题二、糊涂窗口综合症。接收缓存已满,应用程序一次只读取一个字节,然后向发送方发送确认。

解决方法:让接收方等待一段时间,使得接收缓存已有足够空间容纳一个最长的报文段,或者等到接收缓存已有一半空闲的空间。则接收方就发出确认报文。

8.1 拥塞控制的一般原理

1.拥塞的定义:对资源的需求 > 可用资源。 在计算机网络中的链路带宽、交换结点中的缓存和处理机等,都是网络中的资源。

2.拥塞解决不能靠解决某一个部分的问题。因为这会将瓶颈转移到其他地方。问题的实质往往是整个系统的各个部分不匹配。只有所有部分都平衡了,问题才会得到解决。

3.拥塞控制与流量控制的比较。

   1)拥塞控制: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这样可以使网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不致过载。

   拥塞控制有个前提:网络能够承受现有的网络负荷

   拥塞控制是一个全局性过程。(发送拥塞时,不知道在某处、什么原因造成的)

   2)流量控制:点对点通信量的控制,是个端到端的问题

   流量控制:抑制发送端发送数据的速率,以便使接收端来得及接收。

4.寻找拥塞控制的方案无非就是使不等式 “对资源的需求 > 可用资源 ”不再成立的条件。但是必须考虑该措施带来的其他影响。

5.计算机网络是个复杂的系统。从控制理论的角度来看拥塞控制,可以分为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两种方法。

   1)开环控制:设计网络时事先将有关发生拥塞的因素考虑周到,力求网络在工作时不产生拥塞。但一旦系统运行起来,就不再中途改正。

   2)闭环控制:基于反馈环路。

   步骤一、监测网络系统以便检测到拥塞在何时、何处发生;

   步骤二、把拥塞发生的信息传送到可采取行动的地方

   步骤三、调整网络系统的运行以解决出现的问题

8.2 几种拥塞控制方法(只考虑网络拥塞程度,即假设接收方总是有足够大的缓存空间)

1.慢开始和拥塞避免

1)发送方维持一个拥塞窗口。

   拥塞窗口的大小取决于网络的拥塞程度,并且动态地在变化。

   控制拥塞窗口的原则是:只要网络没有出现拥塞,拥塞窗口增大;如果网络出现拥塞,则减小。

2)慢开始的思路:由小到大逐渐增大拥塞窗口数值。每收到一个对新的报文段的确认,把拥塞窗口增加至多一个MSS的数值。(没经过一个传输轮次,拥塞窗口cwnd就加倍)

轮次:把拥塞窗口所允许发送的报文段都连续发送出去,并收到了对已发送的最后一字节的确认。

慢开始的“慢”并不是指cwnd的增长速率慢,而是指TCP开始发送报文段时先设置cwnd=1(一个MSS数值)。

3)慢开始门限ssthresh

   为防止拥塞窗口增长过大,引入一个慢开始门限ssthresh。

   当cwnd < ssthresh时,使用上述的慢开始算法

   当cwnd > ssthresh时,停止使用慢开始算法而改用拥塞避免算法

4)拥塞避免算法

思路:让拥塞窗口cwnd缓慢增大,即没经过一个往返时间RTT就把发送方的拥塞窗口cwnd增加1,而不是加倍。

5)慢开始门限的设置

只要发送方判断网络出现拥塞(没有按时收到确认),就把慢开始门限ssthresh设置为出现拥塞时发送方窗口值的一半,然后把拥塞窗口cwnd重置为1,执行慢开始算法。

6)乘法减小和加法增大

乘法减小:网络出现拥塞时,把慢开始门限ssthresh减半(当前的ssthresh的一半),并执行慢开始算法。

加法增大:执行拥塞避免方法

2.快重传和快恢复

1)快重传(尽快重传未被确认的报文段)

首先,要求接收方每收到一个失序的报文段后就立即发出重复确认。(如接收方收到了M1和M2后都分别发出了确认,但接收方没有收到M3但接着收到了M4。此时接收方立即发送对M2的重复确认。)

其次,发送方只要一连收到三个重复确认,就应当立即重传对方尚未收到的报文段M3.

2)快恢复

要点一、当发送方连续收到三个重复确认,就执行“乘法减小”算法,把慢开始门限ssthresh减半。

要点二、由于发送方认为网络很可能没有发生拥塞(因为收到了连续的重复确认),把cwnd设置为慢开始门限ssthresh减半后的值,然后开始执行拥塞避免算法

慢开始算法只在TCP连接建立时和网络出现超时才使用。

3.发送方的窗口

发送方窗口的上限值 = Min [rwnd, cwnd]

8.3 随机早期检测RED(IP层影响TCP层的拥塞控制)

1.网络层的分组丢弃策略

网络层的策略对TCP拥塞控制影响最大的就是路由器的分组丢弃策略。

如果路由器队列已满,则后续到达的分组将都被丢弃。这就叫做尾部丢弃策略。

2.全局同步

由于TCP复用IP,若发生路由器中的尾部丢弃,就可能会同时影响到很多条TCP连接,结果就使许多TCP连接在同一时间突然都进入到慢开始状态。全局同步使得全网的通信量突然下降了很多,网络恢复正常后,其通信量又突然增大很多。

3.随机早期检测RED

使路由器的队列维持两个参数,即队列长度最小门限THmin和最大门限THmax。当每一个分组到达时,RED就先计算平均队列长度Lav。RED算法是:

1)若平均队列长度小于最小门限THmin,则把新到达的分组放入队列进行排队

2)若平均队列长度超过最大门限THmax,则把新到达的分组丢弃

3)若平均队列长度在最小门限THmin和最大门限THmax之间,则按照某一概率p将新到达的分组丢弃。

随机体现在3),在检测到网络拥塞的早期征兆时(即路由器的平均队列长度超过一定的门限值时),就先以概率p随机丢弃个别的分组,让拥塞控制只在个别的TCP连接上进行,因而避免发生全局性的拥塞控制。

4.平均队列长度Lav和分组丢弃概率p

Lav = (1-d) x (旧的Lav) +d x (当前的队列长度样本)

p = ptemp / (1- count x ptemp)

ptemp = pmax x (Lav - THmin) / (THmax - THmin)

TCP时面向连接的协议。

运输连接就有三个阶段:连接建立、数据传送和连接释放

运输连接的管理:使运输连接的建立和释放都能正常地进行。

在TCP连接建立过程中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要使每一方能够确知对方的存在

   2)要允许双方协商一些参数(如最大窗口值、是否使用窗口扩大选项和时间戳等等)

   3)能够对运输实体资源(如缓存大小、连接表中的项目等)进行分配

9.1 TCP的连接建立

1.TCP规定,SYN=1报文段不能携带数据,但消耗一个序号

2.TCP规定,ACK=1报文段可以携带数据,如果不携带数据则不消耗序号

3.为什么A还要发送一次确认?为了防止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突然又传送到B,因而产生错误。

“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

A发出第一个连接请求报文段,在网络中滞留超时,又发出了第二个连接请求。但B收到第一个延迟的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后,就误认为是A又发出了一次新的连接请求。于是就向A发出确认报文段,同意建立连接。假定不采用三次握手,那么只要B发出确认,新的连接就建立。此时A不会理睬B的确认,也不会发数据,但B一直等A发送数据,B的许多资源就浪费了。

采用三次握手,A不会向B发送确认,因此B就知道A并没有要求建立确认。

9.2 TCP的连接释放

1.TCP规定,FIN报文段基石不携带数据,也消耗一个序号

2.第二次握手后,TCP通知高层应用程序,因而从A到B这个方向的连接就释放,TCP连接处于半关闭状态

3.为什么A在TIME-WAIT状态必须等待2MSL的时间

  1)为了保证A发送的最后一个ACK报文段能够到达B。因为ACK可能丢失,此时B可能会超时重传,然后A重传确认,并重新启动2MSL计时器

  2)防止“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出现在本连接中。可以使本连接持续时间内所产生的所有报文段都从网络中消失。

9.3 TCP的有限状态机

7. 计算机网络第六版答案第二章2-16

是谢希仁的《计算机网络》第6版吗?

供你参考:
2-02 规程与协议有什么区别?
答:规程专指物理层协议
2-03 试给出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并说明其主要组成构建的作用。
答:源点:源点设备产生要传输的数据。源点又称为源站。
发送器:通常源点生成的数据要通过发送器编码后才能在传输系统中进行传输。
接收器:接收传输系统传送过来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能够被目的设备处理的信息。
终点:终点设备从接收器获取传送过来的信息。终点又称为目的站
传输系统:信号物理通道
2-04试解释以下名词:数据,信号,模拟数据,模拟信号,基带信号,带通信号,数字数据,数字信号,码元,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串行传输,并行传输。
答:数据:是运送信息的实体。
信号:则是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数据:运送信息的模拟信号。
模拟信号:连续变化的信号。
数字信号:取值为有限的几个离散值的信号。
数字数据:取值为不连续数值的数据。
码元(code):在使用时间域(或简称为时域)的波形表示数字信号时,代表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波形。
单工通信:即只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半双工通信:即通信和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不能同时接收)。这种通信方式是一方发送另一方接收,过一段时间再反过来。
全双工通信:即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基带信号(即基本频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像计算机输出的代表各种文字或图像文件的数据信号都属于基带信号。
带通信号——把基带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把信号的频率范围搬移到较高的频段以便在信道中传输(即仅在一段频率范围内能够通过信道)。
2-05 物理层的接口有哪几个方面的特性?个包含些什么内容?
答:(1)机械特性
明接口所用的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
(2)电气特性
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3)功能特性
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意。
(4)规程特性
说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2-06数据在信道重的传输速率受哪些因素的限制?信噪比能否任意提高?香农公式在数据通信中的意义是什么?“比特/每秒”和“码元/每秒”有何区别?
答:码元传输速率受奈氏准则的限制,信息传输速率受香农公式的限制
香农公式在数据通信中的意义是:只要信息传输速率低于信道的极限传信率,就可实现无差传输。
比特/s是信息传输速率的单位
码元传输速率也称为调制速率、波形速率或符号速率。一个码元不一定对应于一个比特。
2-07假定某信道受奈氏准则限制的最高码元速率为20000码元/秒。如果采用振幅调制,把码元的振幅划分为16个不同等级来传送,那么可以获得多高的数据率(b/s)?
答:C=R*Log2(16)=20000b/s*4=80000b/s
2-08假定要用3KHz带宽的电话信道传送64kb/s的数据(无差错传输),试问这个信道应具有多高的信噪比(分别用比值和分贝来表示?这个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答:C=Wlog2(1+S/N)(b/s)
W=3khz,C=64khz----àS/N=64.2dB 是个信噪比要求很高的信源
2-09用香农公式计算一下,假定信道带宽为为3100Hz,最大信道传输速率为35Kb/s,那么若想使最大信道传输速率增加60%,问信噪比S/N应增大到多少倍?如果在刚才计算出的基础上将信噪比S/N应增大到多少倍?如果在刚才计算出的基础上将信噪比S/N再增大到十倍,问最大信息速率能否再增加20%?
答:C = Wlog2(1+S/N) b/s-àSN1=2*(C1/W)-1=2*(35000/3100)-1
SN2=2*(C2/W)-1=2*(1.6*C1/w)-1=2*(1.6*35000/3100)-1
SN2/SN1=100信噪比应增大到约100倍。
C3=Wlong2(1+SN3)=Wlog2(1+10*SN2)
C3/C2=18.5%
如果在此基础上将信噪比S/N再增大到10倍,最大信息通率只能再增加18.5%左右
2-11假定有一种双绞线的衰减是0.7dB/km(在 1 kHz时),若容许有20dB的衰减,试问使用这种双绞线的链路的工作距离有多长?如果要双绞线的工作距离增大到100公里,试应当使衰减降低到多少?
解:使用这种双绞线的链路的工作距离为=20/0.7=28.6km
衰减应降低到20/100=0.2db
2-12 试计算工作在1200nm到1400nm之间以及工作在1400nm到1600nm之间的光波的频带宽度。假定光在光纤中的传播速率为2*10e8m/s.
解:
V=L*F-àF=V/L--àB=F2-F1=V/L1-V/L2
1200nm到1400nm:带宽=23.8THZ
1400nm到1600nm:带宽=17.86THZ
2-13 为什么要使用信道复用技术?常用的信道复用技术有哪些?
答:为了通过共享信道、最大限度提高信道利用率。
频分、时分、码分、波分。
2-15 码分多址CDMA为什么可以使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使用同样的频带进行通信而不会互相干扰?这种复用方法有何优缺点?
答:各用户使用经过特殊挑选的相互正交的不同码型,因此彼此不会造成干扰。
这种系统发送的信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其频谱类似于白噪声,不易被敌人发现。占用较大的带宽。
2-16 共有4个站进行码分多址通信。4个站的码片序列为
A:(-1-1-1+1+1-1+1+1) B:(-1-1+1-1+1+1+1-1)
C:(-1+1-1+1+1+1-1-1) D:(-1+1-1-1-1-1+1-1)
现收到这样的码片序列S:(-1+1-3+1-1-3+1+1)。问哪个站发送数据了?发送数据的站发送的是0还是1?
解:S·A=(+1-1+3+1-1+3+1+1)/8=1, A发送1
S·B=(+1-1-3-1-1-3+1-1)/8=-1, B发送0
S·C=(+1+1+3+1-1-3-1-1)/8=0, C无发送
S·D=(+1+1+3-1+1+3+1-1)/8=1, D发送1

8.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编着的第六版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4 章 网络层
4-01网络层向上提供的服务有哪两种?试比较其优缺点。
答案:虚电路服务和数据报服务。
虚电路的优点:虚电路服务是面向连接的,网络能够保证分组总是按照发送顺序到达目的站,且不丢失、不重复,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数据传输;目的站地址仅在连接建立阶段使用,每个分组使用短的虚电路号,使分组的控制信息部分的比特数减少,减少了额外开销;端到端的差错处理和流量控制可以由分组交换网负责,也可以由用户机负责。虚电路服务适用于通信信息量大、速率要求高、传输可靠性要求高的场合。
虚电路的缺点:虚电路服务必须建立连接;属于同一条虚电路的分组总是按照同一路由进行转发;当结点发生故障时,所有通过出故障的结点的虚电路均不能工作。
数据报的优点:数据报服务不需要建立连接;每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进行转发,当某个结点发生故障时,后续的分组可以另选路由,因而提高了通信的可靠性。数据报服务的灵活性好,适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不高、通信子网负载不均衡、需要选择最佳路径的场合。
数据报的缺点:数据报服务是面向无连接的,到达目的站时不一定按发送顺序,传输中的分组可能丢失和重复,提供面向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每个分组都要有目的站的全地址;当网络发生故障是,出故障的结点可能会丢失数据,一些路由可能会发生变化;端到端的差错处理和流量控制只由主机负责。

答案太多传不上来,留下邮箱可以发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