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什么的诞生是计算机网络里程碑
扩展阅读
湖北省网络设置 2025-09-18 02:48:05

什么的诞生是计算机网络里程碑

发布时间: 2023-01-21 04:28:37

A. 计算机网络在中国发展的几个里程碑的事件是什么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1985年,华光Ⅱ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入生产性使用.1986年,中华学习机投入生产.1987年,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286正式推出.1988年,第一台国产386微机——长城386推出,中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1990年,中国首台高智能计算机——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诞生,长城486计算机问世.1991年,新华社,科技日报,经济日报正式启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1992年,中国最大的汉字字符集——6万电脑汉字字库正式建立.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算机Ⅱ型通过鉴定.1994年,银河计算机Ⅱ型在国家气象局投入正式运行,用于天气中期预报.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1996年,国产联想电脑在国内微机市场销售量第一.1997年,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98年,中国微机销量达408万台,国产占有率高达71.9%.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B.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俞哪几个阶段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 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构成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

第二阶段 20世纪60年代末 多个自主功能的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形成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

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 形成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

第四阶段 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 向互连、高速、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计算机网络。

第一阶段: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初级的计算机网络模型。此阶段网络应用主要目的是提供网络通信、保障网络连通。这个阶段的网络严格说来仍然是多用户系统的变种。美国在1963年投入使用的飞机定票系统SABBRE-1就是这类系统的代表。

第二阶段:在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实现了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完整的计算机网络。此阶段网络应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网络通信、保障网络连通,网络数据共享和网络硬件设备共享。这个阶段的里程碑是美国国防部的ARPAnet网络。目前,人们通常认为它就是网络的起源,同时也是Internet的起源

第三阶段:计算机解决了计算机联网与互连标准化的问题,提出了符合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 RM)”,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此阶

段网络应用已经发展到为企业提供信息共享服务的信息服务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系统是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NSFnet。

第四阶段:计算机网络向互连、高速、智能化和全球化发展,并且迅速得到普及,实现了全球化的广泛应用。代表作是Internet。

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

l 向开放式的网络体系结构发展:使不同软硬件环境、不同网络协议的网可以互连,真正达到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和分布处理的目标。

l 向高性能发展:追求高速、高可靠和高安全性,采用多媒体技术,提供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综合性服务。

l 向计算机网络智能化发展:提高网络的性能和提供综合的多功能服务,并更加合理地进行网络各种业务的管理,真正以分布和开放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服务

C. 网络基础题 先谢谢了

1.在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技术)和 (通信技术)技术的互相结合,为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2.从传输范围的角度来划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 (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其中,Internet属于(广域网)。
3.从逻辑功能上,计算机网络可以分成 (资源子网)和 (通讯子网)两个部分。
4.(ARPAnet)的诞生是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为Internet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5.Internet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网络借助于(路由器)相互联接而形成的全球性互联网。
6.在通信技术中,通信信道的类型有两类:点对点式和(广播)。在点对点式通信信道中,一条通信线路只能连接一对结点。而在 (广播) 通信信道中,多个结点共享一个通信信道,一个结点广播信息,其他结点必须接收信息。
二、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目前遍布于校园的校园网属于( A )。
A.LAN B.MAN
C.WAN D.混合网络
2.下列设备属于资源子网的是 ( A )。
A.计算机软件 B.网桥
C.交换机 D.路由器
3.Internet最早起源于( A )。
A.ARPAnet B.以太网
C.NSFnet D.环状网
4.计算机网络中可共享的资源包括( C ) 。
A.硬件、软件、数据和通信信道 B.主机、外设和通信信道
C.硬件、软件和数据 D.主机、外设、数据和通信信道
5.通信子网为网络源结点与目的结点之间提供了多条传输路径的可能性,路由选择指的是( C )。
A.建立并选择一条物理链路
B.建立并选择一条逻辑链路
C.网络中间结点收到一个分组后,确定转发分组的路径
D.选择通信介质
6.下面哪一项可以描述网络拓扑结构?( D )
A.仅仅是网络的物理设计
B.仅仅是网络的逻辑设计
C.仅仅是对网络形式上的设计
D.网络的物理设计和逻辑设计
7.下面哪种拓扑技术可以使用集线器作为连接器?( D )
A.双环状 B.单环状
C.总线状 D.星状
8.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量的微型计算机是通过局域网连人广域网,而城网与广域网的互联是通过( D )
A.通信子网 B.路由器
C.城域网 D.电话交换网
9.ARPAnet属于( B )网络。
A.电路交换 B.分组交换
C.虚电路 D.报文交换
10.局域网与广域网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它们所能覆盖的地理范围,而且还在于( D )。
A.所使用的传输介质 B.所提供的服务
C.所能支持的通信量 D.所使用的协议
11.利用各种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计算机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达到相互通信而且共享软件、硬件和数据等的系统属于(A )
A.计算机网络 B.终端分时系统
C.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D.多机系统

D.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各自的标志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
1、第一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理论准备阶段 。
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这个阶段的主要的特点与标志性成果主要表现在: (1)数据通信技术日趋成熟,为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奠定了技术基础;
(2)分组交换概念的提出为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第二阶段:计算机网络的形成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ARPANET与技术分组交换开始;ARPANET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它的研究对促进网络技术发展和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为Internet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阶段出现了三项标志性的成果: (1)ARPANET的成功运行证明了分组交换理论的正确性;
(2)TCP/IP协议的广泛应用为更大规模的网络互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E-mail、FTP、TELNET、BBS等应用展现出网络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
3、第三阶段: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
第三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这个时期,国际上各种广域网、局域网与公用分组交换网技术发展迅速,各个计算机生产商纷纷发展自己的计算机网络,提出了个自的网络协议标准;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的标准化的研究,对更大规模的网络互联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推动“开放系统互连(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与网络协议标准化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它也面临着TCP/IP协议的严峻挑战;这个阶段研究成果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1)OSI参考模型的研究对网络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在网络协议标准化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TCP/IP经受了市场和用户的检验,吸引了大量的投资,推动了Internet应用的发展,成为业界标准。
4、第四阶段:Internet应用、无线网络网络安全技术研究的发展
第四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个阶段最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是Internet应用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对等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技术;这个阶段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Internet作为全球性的国际网与大型信息系统,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科研、教育与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Internet大规模接入推动了接入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网络、电信通行网与有限电视网的“三网融合”;
(3)对等(Peer-to-Peer,P2P)网络技术的研究,使得“即时通信”等新的网络应用不断涌现,进一步丰富了人与人之间信息交互与共享的方式;
(4)无线个人区域网、无线局域网与无线城域网技术日益成熟,并已进入应用阶段;无线自组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与应用受到了高度重视;
(5)Internet应用中数据采集与录入从人工方式逐步扩展到自动方式,通过射频标签RFID。各种类型的传感器与传感器网络(Sense Network),以及光学视频感知与摄录设备,能过方便、自动地采集各种物品与环境信息,拓宽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更为广泛的信息交互,促进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6)随着网络应用的快递增长,社会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强烈的社会需求推动了网络安全技术的快速发展。

E. 计算机发展历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构成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这种系统用一台中央主机连接大量的地理上处于分散位置的终端,其中终端都不具备自主处理的能力。例如,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的半自动地面防空SAGE系统,该系统将远距离的雷达和其他设备的信息,通过通信线路汇集到一台旋风计算机,第一次实现了利用计算机远距离的集中控制和人—机对话。SAGE系统的诞生被誉为计算机通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从此,计算机网络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

2.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在主机-终端系统中,随着终端设备的增加,主机负荷不断加重,处理数据效率明显下降,数据传输率较低,线路的利用率也低,因此,采用主机-终端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日益增加的信息处理的需求,另外,由于计算机的性价比提高,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互连的系统,它将多台自主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它的产生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并为Internet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最早的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于20世纪60年代末联合计算机公司和大学共同研制而组建的ARPA网(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ARPANET),ARPANET中采用的许多网络技术,如分组交换、路由选择等,至今仍在使用。它是Internet 的前身,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

3.开放式标准化网络

随着大量厂商、公司都各自研制自己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并提供服务,虽然计算机网络得到一定的应用,但相应的弊病也就曝露出来,他们各自研制的网络系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能实现互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ISO)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来研究计算机网络的标准。ISO制订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及国际标准化协议,于1984年ISO正式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B.sic Reference Model,OSI/RM)”,简称为OSI参考模型或OSI/RM。OSI参考模型将网络划分为七层,因此,也称为OSI七层模型。

F.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四个发展史

追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它的演变可概括地分成四个阶段:

(1)网络雏形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构成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称为第一代计算机网络。

(2)网络初级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主机互联,多个独立的主计算机通过线路互联构成计算机网络,无网络操作系统,只是通信网。60年代后期,ARPANET网出现,称为第二代计算机网络。

(3)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以太网产生,ISO制定了网络互连标准OSI,世界上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迅猛发展,这阶段的计算机网络称为第三代计算机网络。

(4)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计算机网络向综合化高速化发展,同时出现了多媒体智能化网络,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第四代了。局域网技术发展成熟。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就是以千兆位传输速率为主的多媒体智能化网络。

拓展资料: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 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也称计算机通信网。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若按此定义,则早期的面向终端的网络都不能算是计算机网络,而只能称为联机系统(因为那时的许多终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计算机)。但随着硬件价格的下降,许多终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终端”和“自治的计算机”逐渐失去了严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计算机作为终端使用,按上述定义,则早期的那种面向终端的网络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

另外,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

从用户角度看,计算机网络是这样定义的: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的网络操作系统。由它调用完成用户所调用的资源,而整个网络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

一个比较通用的定义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最简单的计算机网络就只有两台计算机和连接它们的一条链路,即两个节点和一条链路。

G. 计算机网络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1946-1956年电子管计算机的时代,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它由冯·诺依曼设计的,运算速度慢还没有人快,是计算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第二个发展阶段:1956-1964年晶体管的计算机时代:操作系统。

第三个发展阶段:1964-1970年集成电路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代。

第四个发展阶段:1970-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代。

计算机发明者约翰·冯·诺依曼。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

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7)什么的诞生是计算机网络里程碑扩展阅读:

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日益改变着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科学计算。

科学计算是计算机最早的应用领域,是指利用计算机来完成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提出的数值计算问题。在现代科学技术工作中,科学计算的任务是大量的和复杂的。

利用计算机的运算速度高、存储容量大和连续运算的能力,可以解决人工无法完成的各种科学计算问题。例如,工程设计、地震预测、气象预报、火箭发射等都需要由计算机承担庞大而复杂的计算量。

H. 20世纪70年代什么的出现是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里程碑,其核心技术是什么

70年代出现了交换机,核心技术是自动分配

I. 世界最早投入运行的计算机网络是什么

1946年,第一代计算机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 重要的里程碑。在机械化、电器化时代,人们用机器代替了部分的体力劳动,而计算机的诞生,使得人们可以用它部分代替人的脑力劳动。

20世纪8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主机模式的集中管理和运行方式,把强大的计算和处理能力交到了个人的手里,这为各行各业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普及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就是网络。从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RNET)开始,即INTERNET的前身,特别是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成熟,计算机网络应用到各行各业,走进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