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计算机网络(第5版)》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计算机网络(第5版)》(Andrew S. Tanenbaum)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计算机网络(第5版)
作者:Andrew S. Tanenbaum
译者:严伟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3-1
页数:739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外使用最广泛、最权威的计算机网络经典教材。全书按照网络协议模型自下而上(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有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并结合Internet给出了大量的协议实例。在讲述网络各层次内容的同时,还与时俱进地引入了最新的网络技术,包括无线网络、3G蜂窝网络、RFID与传感器网络、内容分发与P2P网络、流媒体传输与IP语音,以及延迟容忍网络等。另外,本书针对当前网络应用中日益突出的安全问题,用了一整章的篇幅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进行了深入讨论,而且把相关内容与最新网络技术结合起来阐述。
本书的适用对象非常广泛。由于本书的重点立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同时兼顾了Internet体系结构与TCP/IP协议等内容,因此对于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本书都是绝佳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本书每章后面给出了大量练习题,有助于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酌情安排课后练习。此外,本书对于从事网络相关技术研究和网络应用开发的广大科研工作者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Andrew S.Tanenbaum获得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理学学士学位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哲学博士学位,目前是荷兰阿姆斯特丹Vrije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的教授,并领导着一个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小组。同时,他还是一家计算与图象处理学院的院长,这是由几家大学合作成立的研究生院。尽管社会工作很多,但他并没有中断学术研究。多年来,他在编译技术、操作系统、网络及局域分布式系统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设计规模达数百万用户的广域分布式系统。在进行这些研究项目的基础上,他在各种学术杂志及会议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他同时还是5本计算机专着的作者。
Tanenbaum教授还开发了大量的软件。他是Amsterdan编译器的原理设计师,这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用来编写可移植编译器的工具箱。他领导编写的MINIX,是一个用于操作系统教学的类UNIX(的小型操作系统。他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及其他编程人员一道设计的Amoeba分布式操作系统,是一个高性能的微内核分布式操作系统。目前,可在因特网上免费得到MLNIX及Amoeba,用于教学和研究。
他的一些博士研究生,在获得学位后继续进行研究,并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对此他深感自豪。人们称他为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
Ⅱ 学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初学者来说需要看什么书
初学者的话原理就看谢希仁老师的《计算机网络》比较合适(第五版、第六版都可以)。内容方面对于初学者肯定是够丰富的,难度也不是太大,讲得比较详细,比较好理解。
后续的实验(命令)方面的话,看你是学的思科体系还是华为体系了。这两个体系的命令有一些区别,但大致意思差别不大。这两种体系的书籍在网上都可以找到很多。
作为初学者看了上面那本《计算机网络》基本对网络就有个初步的认识了,如果想继续研究得更细致可以花时间研究研究《TCP/IP协议》。
拓展资料:
1、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2、《计算机网络(第5版)》自1989年首次出版以来,于1994年、1999年和2003年分别出了修订版。2006年8月本教材通过了教育部的评审,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计算机网络》的第5版,在内容和结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修改。
全书分为10章,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原理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网络安全、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无线网络和下一代因特网等内容。各章均附有练习题。此外,附录A给出了部分习题的答案和提示。随书配套的光盘中,有全书课件和作者教学中经常遇到的150多个问题及解答,计算机网络最基本概念的演示(PowerPoint文件),以及《计算机网络(第5版)》引用的全部RFC文档等,供读者参阅。
计算机网络-网络
Ⅲ 《计算机网络第5版》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计算机网络
作者:谢希仁
豆瓣评分:7.9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8-1
页数:402
内容简介:
《计算机网络(第5版)》自1989年首次出版以来,于1994年、1999年和2003年分别出了修订版。2006年8月本教材通过了教育部的评审,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计算机网络》的第5版,在内容和结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修改。
全书分为10章,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原理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网络安全、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无线网络和下一代因特网等内容。各章均附有练习题。此外,附录A给出了部分习题的答案和提示。随书配套的光盘中,有全书课件和作者教学中经常遇到的150多个问题及解答,计算机网络最基本概念的演示(PowerPoint文件),以及《计算机网络(第5版)》引用的全部RFC文档等,供读者参阅。
Ⅳ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该要看什么书
买清华版教材.非入门及实用,相信看懂!
我帮收集资料:
(1)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C语言版),版期:2005-5-1,严蔚民,清华.---推荐
《数据结构习题与解析(C语言版)》,李春葆.---比严简单点通俗易懂
《数据结构》(用面向象与C++描述)》,版期:19997月,殷昆 王京,清华版社.
(2)算:
《算设计与析(高等校计算机教材)》,郑宗汉,清华版社.
《算导论(影印版)》(Introction to Algorithms, Second Edition
Thomas H. Cormen, Charles E. Leiserson, Ronald L. Rivest and Clifford Stein MIT)高等教育版社.
《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The Art of Programming Language), 清华版社
《算设计与析基础》(Intruction to Th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lgorithms (US)Anany Levitin)潘彦 译清华版社.
3)数据库
《数据库系统概论》,1983,萨师煊 王珊,高等教育版社版.
《数据库原理与》,1983,郑若忠 王鸿武,湖南科技术版社版.
《数据库系统原理》,1988,俞盘祥 沈金发,清华版社.
(4)操作系统原理
《现代操作系统》,孙钟秀等,高等教育版社.
《操作系统原理》,谢青松,民邮电版社.
《操作系统原理教程》,张尧主编,清华版社版.
(5)计算机体系结构
《计算机体系结构》,张晨曦等,高等教育版社.
《计算机系统结构》,郑纬民 汤志忠,清华版社版.
《计算机组与结构》,王英,清华版社.
(6)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第二版)》,冯博琴,高等教育版社.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教程>》,张尧,清华版社.
《计算机网络》,蔡裕等,机械工业版社.
(7)离散数
《离散数》,孙吉贵 杨凤杰,高等教育版社.
《离散数教程》,耿素云 屈婉玲 王捍贫,北京版社.
Ⅳ 计算机网络 第五版 答案
第一章 概述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度
发送时延=数据块长度/信道带宽
总时延=传播时延+发送时延+排队时延
10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102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105 试讨论在广播式网络中对网络层的处理方法。讨论是否需要这一层?
106 计算机网络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107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站到目的站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108 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 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此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
109 计算机网络中的主干网和本地接入同各有何特点?
110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收发
111 计算机网络由哪几部分组成?
10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其特点是计算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围绕中心
计算机分布在各处,呈分层星型结构,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计
算机的主要任务还是进行批处理,在20 世纪60 年代出现分时系统后,则具有交互式处理和
成批处理能力。
(2)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不仅共
享通信子网的资源,还可共享资源子网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网络的共享采用排队方式,即由
结点的分组交换机负责分组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给两个进行通信的用户断续(或动态)
分配传输带宽,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非常适合突发式的计算机数据。
(3)形成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联,国际标准
化组织ISO提出了一个能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成网的标准框架—开放系统互连基
本参考模型OSI.。这样,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
遵循同一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
(4)高速计算机网络:其特点是采用高速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实现,多媒体和
智能型网络的兴起。
102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
换的优点。在分组交换网络中,数据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以短的分
组形式传送。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
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在路径上的每个结点,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
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
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
交互性好。
分组交换网的主要优点是:
① 高效。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有。
② 灵活。每个结点均有智能,为每一个分组独立地选择转发的路由。
③ 迅速。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通信之前可以不先建立连接就能发送分组;网络使用高
速链路。
④ 可靠。完善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通信子网。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就是计算机终端之间通信时,一方发起呼叫,独占一条物理
线路。当交换机完成接续,对方收到发起端的信号,双方即可进行通信。在整个通信过程中
双方一直占用该电路。它的特点是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较低。但同时也带来线
路利用率低,电路接续时间长,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用户之间不能通信等缺点。电路
交换比较适用于信息量大、长报文,经常使用的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
(2)报文交换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当所需要的输出电路空闲时,
再将该报文发向接收交换机或终端,它以“存储——转发”方式在网内传输数据。报文交换的
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可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
程的终端间互通。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报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网络传输时延
大,且占用大量的交换机内存和外存,不能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用户。报文交换适用于传
输的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如公用电报网。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
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
的数据——分组。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
数据分组。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到达接收端,
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
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105 试讨论在广播式网络中对网络层的处理方法。讨论是否需要这一层?
答:广播式网络是属于共享广播信道,不存在路由选择问题,可以不要网络层,但从OSI
的观点,网络设备应连接到网络层的服务访问点,因此将服务访问点设置在高层协议与数据
链路层中逻辑链路子层的交界面上,IEEE 802 标准就是这样处理的。
106 计算机网络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答:从网络的交换功能进行分类: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和混合交换;从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分类:集中式网络、分散式网络和分布式网络;从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广域网WAN、局域网LAN、城域网MAN;从网络的使用范围进行分类:公用网和专用网。
107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站到目的站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答:对于电路交换,t=s时电路建立起来;t=s+x/b 时报文的最后1 位发送完毕;t=s+x/b+kd时报文到达目的地。而对于分组交换,最后1位在t=x/b时发送完毕。为到达最终目的地,最后1个分组必须被中间的路由器重发k1 次,每次重发花时间p/b(一个分组的所有比特都接收齐了,才能开始重发,因此最后1位在每个中间结点的停滞时间为最后一个分组的发送时间),所以总的延迟为
所以:
108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 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此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
答:所需要的分组总数是x /p ,因此总的数据加上头信息交通量为(p+h)x/p 位。源端发送这些位需要时间为: 中间的路由器重传最后一个分组所花的总时间为(k1)(p+h)/b因此我们得到的总的延迟为对该函数求p的导数,得到 令 ?得到 ?因为p>0,所以 故 时能使总的延迟最小。
109 计算机网络中的主干网和本地接入同各有何特点?
答:主干网络一般是分布式的,具有分布式网络的特点:其中任何一个结点都至少和其它两个结点直接相连;本地接入网一般是集中式的,具有集中式网络的特点:所有的信息流必须经过中央处理设备(交换结点),链路从中央交换结点向外辐射。
110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 解:发送时延= 107bit/100kbit/s =100s
传播时延= 1000km/2×108m/s =5×103s
(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 m/s。
解:发送时延=103bit/1×109bit/s =1×106s
传播时延= 1000km/2×108m/s =5×103s
111 计算机网络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一个计算机网络应当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1)若干主机,它们向用户提供服务;
(2)一个通信子网,它由一些专用的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通信链路所组成的; (3)一系列协议,这些协议为主机之间或主机和子网之间的通信而用的。
Ⅵ 谁有计算机网络第五版期末试题的给我来一份 快要考试了,跪求!!!!
计算机网络 第五版 期末考试 (1)2011-07-04 11:13
第一章
1.三网:电线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2.计算机网络为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两个功能:连通性,共享性
3.网络是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
4.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连网络。
5.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因特网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6.因特网发展的三阶段:
(1)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ARPANET:因特网之父,第一个投入运行的分组交换网)
(2)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internet 互联网或因特网)
(3)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ISP结构的因特网。(因特网服务提供商)
7.因特网体系结构委员会(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设有两个工程部:
因特网工程部IETF(engineering task force),因特网研究部IRTF
8.制订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因特网草案,建议标准,草案标准,因特网标准。
9.因特网的组成:边缘部分,核心部分
10.在网络边缘部分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分为:
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对等方式(P2P方式)。
11.客户和服务器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程序,服务器程序)
本来是指计算机进程(软件)。
12.客户是服务请求者,服务器是服务提供者。
13.客户程序:①被客户调用后,在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②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
14.服务器程序:①是一种专门用来提供某种服务的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②系统启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的运行着,被动的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客户的通信请求。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
15.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部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16.分组交换的特点: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①在发送报文前,先将较长的报文划分成一个个更小的等长的数据报。②在每一个数据报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后,就构成一个分组。③路由器收到一个分组,先暂时存储起来,在检查首部,查找路由表,按照首部中的目的地址,找到合适的接口转发出去,把分组交给下一个路由器。④这样一步步的以存储转发方式,把分组交付给最终的目的主机。
17.计算机网络,根据不同的作用范围分为:
①广域网(WAN wide area network) 几十到几千公里
②城域网(MAN metropolition) 5~50km
③局域网(LAN local) 1km左右
④个人区域网(PAN) 10m左右
18.不同使用者的网络:公用网,专用网
19.法律上的国际标准:OSI/RM (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reference model)
事实上的国际标准:TCP/IP
20.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由以下三要素构成:
①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 结构或格式
②语义:需要发送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 以及 做出何种响应
③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21.分层可以带来的好处:各灵结易能
①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②灵活性好 ③结构上可分割开
④易于实现和维护 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22.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23. OSI 7层: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运输层 会话层 表示层 应用层
TCP/IP 4层:网络接口层 网际层 运输层 应用层
五层协议: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运输层 应用层
24.应用层:直接为用户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运输层:负责向两个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
传输控制协议TCP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通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封装成帧,在两个相邻结点之间的链路上“透明”的传送帧中的数据。
物理层:透明的传送比特流。
25.实体:任何可以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协议和服务的关系:在协议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协议和服务的区别:①首先,使用本层服务的实体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 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实体是透明的。
②其次,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26. everything over IP: TCP/IP协议可以为各式各样的应用提供服务。
27. IP over everything: TCP/IP协议允许IP协议在各式各样的网络构成的互联网上运行。
第二章
1.根据信号中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方式的不同,信号可分为:
模拟信号(连续信号),数字信号(离散信号)
2.从通信双方消息交互的方式来看:单向通信(单工通信),
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双向同时通信(全双工通信)。
3.基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
4.基带调制:交换后的信号仍然是基带信号
5.带通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的信号
6.最基本的带通调制方法:调幅(AM),调频(FM),调相(PM)
7.奈氏准则:在任何信道中,码元传输速率是有上限的,传输速率超过此上限,就会出现严重的码间串扰问题,使接收端对码元的判决(或识别)成为不可能。
8.信噪比:信号的平均功率/噪声的平均功率 即S/N
9.香农公式:C = W log2(1+S/N) b/s
表明:信道的带宽或信道中的噪声比越大,信息的极限传输速率就越高。
10.导向传输媒体:①双绞线(屏蔽双绞线STP shielded twisted pair,非屏蔽双绞线UTP)②同轴电缆 ③光缆(多模光纤,单模光纤)
11.最基本的复用:频分复用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时分复用TDM
12.脉码调制PCM(pulse code molation)体制:由于历史上的原因,PCM有两个互不兼容的国际标准,即北美的24路PCM(简称T1,V=1.544Mb/s)和欧洲的30路PCM(简称E1,V=2.048Mb/s,我国采用的)
13.宽带接入技术:
①x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数字用户线)
用数字技术对现有的模拟电话用户线进行改造
②光纤同轴混合网(HFC网,hybrid fiber coax)
③FTTx技术: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纤到家),FTTB(光纤到大楼),
FTTC(curb光纤到路边)
第六章
1.域名系统 DNS:基于的运输层协议:TCP或UDP 端口:53
com(公司企业) gov 政府部门 e 教育机构 mil 军事部门
采用划分区的方法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域名是按照自右到左逐渐减小的多层排列方式。
2.文件传送协议 FTP协议:基于的运输层协议:TCP 端口:21
3.简单文件传送协议 TFTP:基于的运输层协议:UDP 端口:69
4.远程终端协议 TELNET: 基于的运输层协议: TCP 端口:23
5.统一资源定位符 URL :是对可以从因特网上得到的资源的位置和访问方 法的一种简洁的表示。
HTTP协议: 基于的运输层协议:TCP 端口:80
6.简单邮件传送协议 SMTP
发送邮件使用SMTP
读取邮件使用POP3和IMAP
Ⅶ 请推荐几本有关电脑硬件的书籍!!!
1、《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钧良。本书是专门面向高等学校非计算机的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编写的,较全面地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工作原理。
2、《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硬件与软件接口》,是2012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涵盖从串行计算到并行计算的革命性变革,新增了关于并行化的一章,并且每章中还有一些强调并行硬件和软件主题的小节。
3、《计算机网络第5版》,是2008年01月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谢希仁。主要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原理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网络安全、因特网上的音频与视频服务、无线网络和下一代因特网等内容。
4、《计算机硬件技术教程》,是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洪连、李剑中。本书即可用作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微机硬件基础课程的教材,还可供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员作为参考材料,也可供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作为培训教材。
5、《计算机编程基础》,是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图书,以案例为主线,通过案例的实施引入相应的知识点,有利于“教”与“学”。
Ⅷ 求助!!关于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四版和第五版的区别
数据链路层部分,第五版删去了第四版过时的内容,加入了新内容,但2009,2010年的大纲计算机网络部分的数据链路层依旧是老的内容,不知道2011年的大纲是否有变化,其实2010年编写大纲的时候,谢希仁的第五版书已经有了,但2010年的大纲网络部分还是老内容,不能说大纲计算机网络部分是按照谢希仁的书编的,但也应该与时俱进啊,大纲计算机网络部分确实太老了,过时了。
Ⅸ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第五版翻译在哪里可以找到
淘宝上看看
Ⅹ 谢西仁的《计算机网络》哪个版本适合初学者
谢希仁编着的《计算机网络》(第五版)
同时又配套学习用书,对其知识精要及习题进行解析。每章由四个主要部分构成:知识要点、书后习题解析、同步训练题、同步训练题答案。知识要点部分主要对该章内容作简要概括并提炼重要知识点。书后习题解析给出了该章书后习题的详细分析过程及答案。同步训练题有针对性地选取了难度适宜的题目,读者可以通过这些题目检验该章的学习效果。
本书非常适合计算机网络的初学者作为辅导教材使用,亦可作为该课的教学参考书。 第1章 概述
知识要点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1.3 因特网的组成
1.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5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7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书后习题解析
同步训练题
同步训练题答案
第2章 物理层
知识要点
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2.2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2.3 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2.4 信道复用技术
2.5 数字传输系统
2.6 宽带接入技术
书后习题解析
同步训练题
同步训练题答案
第3章 数据链路层
知识要点
3.1 使用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3.2 点对点协议PPP
3.3 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3.4 使用广播信道的以太网
3.5 扩展的以太网
3.6 高速以太网
3.7 其他类型的高速局域网或接口
书后习题解析
同步训练题
同步训练题答案
第4章 网络层
知识要点
4.1 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
4.2 网际协议IP
4.3 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
4.4 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4.5 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4.6 IP多播
4.7 虚拟专用网VPN和网络地址转换NAT
书后习题解析
同步训练
同步训练题答案
第5章 运输层
知识要点
5.1 运输层协议概述
5.2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5.3 传输控制协议TCP概述
5.4 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
5.5 TCP报文段的首部格式
5.6 TCP可靠传输的实现
5.7 TCP的流量控制
5.8 TCP的拥塞控制
5.9 TCP的运输连接管理
书后习题解析
同步训练题
同步训练题答案
第6章 应用层
知识要点
6.1 域名系统DNS
6.2 文件传送协议
6.3 远程终端协议TE1NET
6.4 万维网WWW
6.5 电子邮件
6.6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6.7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6.8 应用进程跨越网络的通信
书后习题解析
同步训练题
同步训练答案
第7章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知识要点
7.1 网络安全问题概述
7.2 两类密码体制
7.3 数字签名
7.4 鉴别
7.5 密钥分配
7.6 因特网使用的安全协议
7.7 链路加密与端到端加密
7.8 防火墙
书后习题解析
同步训练题
同步训练答案
第8章 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
知识要点
8.1 概述
8.2 流式存储音频/视频
8.3 交互式音频/视频
8.4 改进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服务
书后习题解析
同步训练题
同步训练题答案
第9章 无线网络
知识要点
9.1 无线局域网W1AN
9.2 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
9.3 无线城域网WMAN
书后习题解析
同步训练题
同步训练题答案
第10章 下一代因特网
知识要点
10.1 下一代的网际协议IPv6
10.2 多协议标记交换MP1S
10.3 P2P文件共享
书后习题解析
同步训练题
同步训练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