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计算机网络知识星球大战
扩展阅读
linux怎么架构网站 2025-09-24 07:29:31
玩手机游戏网络不稳定 2025-09-24 07:25:15
乐橙能不能连移动网络 2025-09-24 07:11:11

计算机网络知识星球大战

发布时间: 2023-02-15 08:23:11

1. ”星球大战计划”是什么计划

美国的防务计划
用卫星,导弹
把别人的导弹打下来
1983年 3月28日,电视节目的黄金时间里,美国各地的电视观众正在收看电视节 目。忽然,电视屏幕上出现了总统里根的面孔,他以非常自信的表情、极有感染力的 语气开始发表电视演说。几十年的电影演员生涯对于他的演讲技巧非常有帮助,70多 岁的高龄不但没有影响他的演技,反而使里根更具有了令人信服的领袖气质。他以平 静的、但不容质疑的口气告诉人们:

“……让我和你们一起展望有希望的未来,这就是我们要从事一项采取防御性措 施来对付可畏的苏联导弹的威胁……

至今我们已使我们的威慑战略更依赖于报复的威胁。但是,如果自由人民知道他 们的安全可以不依赖美国迅速的报复来威慑苏联的进攻,知道我们能在战略导弹抵达 我们或我们盟国的国土前加以截击并摧毁时,情况又如何呢?

我知道这是一项巨大的技术任务,本世纪结束前可能不会实现。然而今日的技术 高度成熟使我们完全有理由开始这项工作……

我清楚地认识到防御系统有其局限性并会产生问题和分歧。如果它们与进攻系统 配合,则可能被看成助长了侵略政策……

我号召给我们造出核武器的科学界将其伟大的才能转向造福人类和世界和平的事 业;赋予我们使核武器失效和过时的手段…… 我正在采取重要的第一步,我将指示作出全面和深入的努力来制订一项长期研究 和发展的计划……

美国同胞们,今晚我们正着手有希望改变人类历史航向的努力。这将会有风险, 而成果也需要时间。但是在你们的支持下我相信我们能完成它。”

美国总统里根说得如此美妙的这项计划究竟是什么哪 ?其正式名称是“战略防御 倡议”(Strategic Defene Initiative,即 SDI),简单地说就是使对手的核武器失效 和过时,与自己的进攻武器相结合会“助长侵略政策”的一项所谓战略防御计划,就 是要在太空摆战场,这与美国科幻电影《星球大战》非常相似,所以人们称其为“星 球大战计划”。

一石激起千重浪,对于这一石破天惊的计划,美国国内和国际上反应十分强烈。 40多名科学家联名发表了一份长达106页的声明,指出该计划将冒政治上的极大风险, 包括前总统卡特、麦克纳马拉、万斯等军政要人也发表声明反对这一能引起新一轮军 备竞赛的“星球大战计划”,美国前国防部长布朗提交了一份26页的研究报告,批评 该计划;而前国务卿基辛格、布热津斯基、国防部长温伯格等人则表示大力支持。

国际上,以苏联反应最为强烈。3月27日,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发表讲话说: “天基防卫系统将证明是非常不可靠的……我们的结论是这种系统将使制造人感到失 望,它将只能导致新的一轮军备竞赛,并使第一次打击武器得到继续发展。”

5月5日,苏联国防部长索科洛夫在《红星报》上称:“如果美国打算使太空军事 化,并因此打破目前存在的均衡,苏联除采取反措施外,没有别的选择。”

后来,苏联的新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给美国的科学家写信,强调:“当今世界 没有人不为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担忧。”并警告说:“特别是美国不要迈出这致命的 一步,否则将会导致核战争的升级和更加疯狂的军备竞赛。”

苏联并不仅仅是停留在语言上的警告,而是立即付诸“反措施”的行动,加紧发 展自己的空间反卫星、反导弹武器系统,研究对付美国太空武器的新战略、新手段、 新武器。1987年12月,美苏最高级会晤前夕,戈尔巴乔夫出人意料地宣布苏联也有星 战武器。据专家们研究后确定,苏联的宣布并不是恐吓,而是确有技术上的突破。苏 联自从50年代起就在研究“脉冲能”,这是星战武器中不可缺少的能源,特别是苏联 对新型太空武器的研究,如作战卫星、激光、粒子束和“太空雷”等,都取得了一定 的进展。据说“太空雷”能突破美国的太空防御系统,使太空防御系统失灵,然后以 常规导弹将其摧毁。这表明新的一轮军备竞赛开始了。

对于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西欧并不相信美国对盟国的承诺,尤其是法国, 态度非常明确。1984年底,法国总统密特朗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法国完全不同意空间 军事化的“星球大战”计划。同时,法国还提出了自己的“太阳神”和“锡拉库萨” —2军事太空计划。西欧17国还于1985年7月17日通过了法国总统密特朗提出的关于建 立与之抗衡的“尤里卡”计划。“尤里卡”计划的目的就是要使西欧保持与“美国平 等的伙伴”地位。可见,西欧也想在工业化和军事化的太空中占一席之地。

前联邦德国1985年6月21日正式决定支持法国的“尤里卡”计划,并决定不以政 府名义参加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

英国的态度比较积极,但也是有所保留。1984年12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访 美时曾表示支持“星球大战”计划,但仅限于支持研究,而不包括部署。

意大利对此态度谨慎,总理克拉克西访美时虽然表示支持“星球大战”计划,但 强调在部署前要与苏联进行谈判,并继续遵守1972年的反弹道导弹条约。

西欧其他国家态度都不积极,挪威、丹麦、芬兰和奥地利都宣布不参加“星球大 战”计划,荷兰、比利时态度暧昧。

日本对美国“星球大战”计划最感兴趣,态度也最为积极,不仅最先作出积极反 应,而且日本首相中曾根在国会答辩时还表示,对战略防御计划提供技术合同问题, 将根据1983年11月美日两国就向美国提供武器技术所达成的一揽子协议进行。

对于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世界各发达国家都根据自己的利益表示了不同的 立场,但不管该计划对人类是福是祸,美国都要一意孤行地进行下去。

天衣无缝

1980年,里根还在为竞选总统而奔波于各地时,他的竞选班子中有一位现代战略 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战略——“高边疆”战略的概念。这个人就是美国国防部情报局 前局长、里根竞选班子中的国防顾问丹尼尔·格雷厄姆将军。里根入主白宫后,在传 统基金会的资助下,格雷厄姆将军组建了由30多名着名科学家、经济学家、空间工程 师和军事战略家组成的“高边疆”研究小组。“高边疆”研究小组经7个多月的研究, 于1982年3月3日正式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High Frontier》(高边疆)。这份报告提 出了美国开拓和利用宇宙空间的总体构想,系统地论述了关于美国未来在军事、经济 和科学诸方面综合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的总战略,并认为“高边疆”战略是“关系国 家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是美国能否在21世纪继续保持霸主地位的关键。这一战略 主要内容就是实现“宇宙防御”和太空工业化。

“高边疆”战略得到了里根总统的认同和大力支持,于是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 大战”计划应运而生,并紧锣密鼓地全面展开。

1982年7月,里根颁布指令,规定了美国宇宙活动的主要方针,明确了美国太空 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宇宙防御”。

1982年9月1日,美国建立了航天司令部,从而为“那些想在空间向苏联挑战的人 奠定了组织基础”。

1983年3月23日,里根发表了着名的“星球大战”演说。

1983年6月,白宫决定成立由弗来彻领导的“防务技术研究小组”和由霍夫曼领 导的“未来安全战略研究小组”,开始了对“星球大战”计划在政治上、外交上和技 术上可行性及后果的研究。

1984年1月6日,美国总统里根根据上述两个小组提交的研究报告,签署了第119 号国家安全指令,命令有关当局迅速着手研究激光和粒子束等空间武器,为摧毁可能 对美国袭击的洲际导弹做好准备。

20天后,里根在一年一度的《国情咨文》中正式把开拓“高边疆”列入国家战略 目标,并决定建造一个永久性的载人太空站,计划于1992年送上太空,标志美国开始 全面贯彻“高边疆”战略,不仅在军事上争夺太空,同时在经济上也着手开发太空。

1984年 3月21日,白宫确定由宇航员詹姆斯·亚伯拉罕森将军负责“星球大战” 计划。4 月,美国组建战略防御计划局,里根任命詹姆斯为局长。从1985年起,美国 开始每年为“星球大战”计划投入20亿以上美元的资金,“星球大战”计划开始全面 展开。按计划预算,SDI工程将耗资近万亿美元,耗时四分之一世纪。

美国投大量人力物力、冒极大风险的“星球大战”计划能达到什么目的呢 ?“星 球大战”计划的正式名称是“战略防御计划”,而真正要防御的目标就是对美国进行 袭击的洲际导弹。其基本设想分两部分:一是“洲际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就是在宇 宙空间建立多层防御体系,将来袭导弹的飞行轨道分为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采取 不同的防御手段,前级防御层可以减轻后级防御层的压力,后级防御层可以填补前级 防御层的漏洞,摧毁穿过前级防御层的来袭导弹,达到全部摧毁来袭导弹的目的;二 是“反卫星计划”,就是研制和部署天基与陆基相结合的反卫星武器系统,以摧毁对 方的卫星。

“洲际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是根据导弹从发射、飞行到命中目标过程的特点,建 立包括4层防御网的防御系统:

第一防御层是助推期防御阶段。由于导弹从助推器点火至穿过大气层阶段,导弹 飞行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会释放出大量炽热气体,并产生强烈的红外线或可见光, 很容易被探测到。因此,防御系统必须及时探测到导弹的发射点、导弹类型和控制中 心,迅速摧毁导弹的助推器。这一阶段的防御非常关键,因为发射后的导弹在助推后 期会放出若干个分弹头,包括再入飞行器的假目标,这将给以后的防御阶段增加极大 的困难。因此,此阶段摧毁一枚导弹,相当于其后防御阶段摧毁数个弹头和数以百计 的诱饵,效费比高。按计划每颗反导卫星可摧毁100枚以上的导弹,摧毁率可达99%。

第二防御层是后助推期防御阶段。这一阶段通常持续6分钟,导弹母舱将放出多 个弹头飞向不同的目标,再入飞行器、假目标和其他辅助穿透设备也在此时被释放。 它们沿弹道曲线惯性飞行,穿出大气层飞向目标。这一防御阶段使用陆基或舰载激光 武器摧毁漏网的弹头,理论计算摧毁率也可达90%。

第三防御层为中断拦截层,即对再入大气层之前飞行的前两层漏网的导弹弹头和 突防装置进行拦截。这一阶段导弹飞行时间约10~15分钟,弹头数量多,真假混杂。 计划用电磁轨道炮或由地面发射激光武器以及其他非核反导弹武器碰撞杀伤等手段摧 毁,按要求命中率也要达到90%以上。

第四防御层为末端拦截层,即对重返大气层后的弹头进行拦截。此时弹头飞临目 标只剩几分钟时间,可用反导导弹、动能武器、粒子束等武器摧毁所有漏网弹头,命 中率也要达到90%以上。

如能达到理论计算的要求,对来袭导弹总拦截率可高达99.999%,如此一来,美 国就算装进了保险箱,不用担心在核大战中与对手同归于尽了。

“反卫星计划”实际上是战略防御系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就是利用太 空基地的监视系统,对敌卫星进行监视,并在必要时指令天基或陆基定向能武器系统 摧毁敌人卫星。 由于卫星在监视、预警、通信、导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战略防御 系统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对方的卫星失去作用。因此,美国早在1977年就开始研制反卫 星武器,基本的设想是在截击机上使用攻击导弹摧毁对方的卫星,这一研究已取得了 一定的进展。到SDI计划提出来时,美国已开始研制激光反卫星武器,并通过了可行 性论证报告。

这样,堪称天衣无缝的“星球大战”计划在理论上已被证明是可行的,在技术上 是可能的,似乎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里根总统最后的拍板,为“星球大战”计 划扫清了最后的障碍,太空摆战场已在所难免。

“亚瑟王之剑”

对于“星球大战”计划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能否研制出有效拦截导弹的武器。在 古代神话中和科学幻想中,有很多具有魔力的武器,随手一指,就会有强大的光束或 风束将敌人消灭。太空摆战场,就需要这种武器。在美国“星球大战”计划中,有一 类全新概念的武器,就是束流武器。

SDI计划中,要研制的束流武器主要有4种:高能激光、粒子束、等离子束和强微 波射频武器。其共同特点与抛射武器不同,其战斗部不是被抛射出去通过碰撞或爆炸 摧毁目标,而是像射出的高压水柱,它们是以强大的能量束射向目标并摧毁之,射速 极快,可达或接近光速。对于束流武器的研制,近几年来,在武器输出能量、光束质 量、精密跟踪与控制及试验研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激光技术出现于60年代,由于其无可比拟的特点很快就在军事上引起了重视。19 76年美军用LTVP—7型坦克装载 100千瓦激光炮击落2架无人驾驶靶机;1983年美军用 400千瓦激光炮击毁5枚“响尾蛇”导弹;1989年美军用“米拉克尔”中红外高能化学 激光器,第一次成功地拦截和击毁了一枚快速低飞的巡航导弹。30多年的研究,激光 技术在武器上的运用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化学激光器、准分子激光器、自由电子激光 器、X射线激光器等都成为对助推段导弹进行拦截的最有效的高能激光武器。

SDI 计划中,部署在天基的高能激光发射器,其输出功率要达到几百至几千千瓦, 其中有两项关键技术:一是如需要达到每平方厘米10~20千焦的破坏阈值,就必须有 25兆瓦的功率做保证;二是要有15米直径的反射镜部署在空间轨道上,用以聚焦折射 激光束打击目标。这两项技术美国已取得了一定进展,最后解决只是个时间问题。

粒子束武器类似于激光武器,主要是以电子或中性粒子为弹丸,利用电磁场把亚 原子粒子加速到近光速的高能状态,再靠磁场的作用聚集成密集的高能强粒子束流射 向目标,以巨大的动能摧毁目标。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一个带电粒子源使这些粒子经过 一个电位场的加速,形成粒子束。由于粒子束在击中目标的瞬间可产生8000摄氏度的 高温,不仅可使目标表面迅速破碎和气化,而且高能粒子束还会在目标附近形成附加 电场和大电流脉冲,在瞬间将目标内部的电子器件击穿。可见,粒子束武器对目标的 破坏能力比激光武器更大。目前,粒子束武器研制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粒子束 必须能传播较远的距离才能有效摧毁目标,在几百兆电子伏能量和 0.25~1安培流强 的条件下,怎样才能产生扩散度很小的中性粒子束?二是中性粒子束不能穿越大气层, 这就必须将粒子束武器部署于太空的轨道上,缩小加速器的尺寸和减轻其重量就成为 另一个难题。按SDI计划的要求,美国要在低轨道上部署 10~40个粒子束武器,每个 重达60吨。

等离子体炮虽然叫做炮,但不是用炮管发射等离子体炮弹的炮,也是一种用加速 器产生多股高速大密度等离子体攻击目标的武器。这些等离子体内磁场很强,足以使 等离子体保持一段时间,因而可像中性粒子束一样作为武器使用。等离子体炮最大的 优点是制造和使用比中性粒子束武器容易,而且体积小,效益高。

强微波射频武器是一种以高强度辐射场包围目标,使其敏感的电气和电子线路产 生致命的电压和电流而遭到破坏,是攻击C�3I系统、隐形飞机和反辐射导弹的有效 武器。其基本原理是使用超高功率微波发射机、大型天线及有关设备组成射频武器系 统,利用大功率微波的电磁场,以光速迎击并摧毁来袭目标的电子器件,使之控制失 灵。

可见,束流武器就是把能量汇聚成为一束极细的能束,沿着精确的制导方向以近 于光速发射出去,对目标进行杀伤。其特点是能量集中,速度极快,射程远,精度高, 比抛射武器有很大的优越性,堪称“亚瑟王之剑”。

谁击落了轰炸机

1987年9月27日,美国一架B—1型轰炸机突然坠毁,6 名机组人员3人遇难,令人 惊讶的是击落飞机的是一只大鸟。一只重 6.8公斤的白鹈鹕竟然撞落了几十吨重的轰 炸机。巨大的冲撞力是从哪产生的呢 ?原来是靠速度而产生的,这就是动能。物理学 有个动能公式:E=MV,物体相撞时产生的动能E等于物体的质量M与物体运动时的速度 V 的乘积。也就是说,动能的大小既取决于物体本身的重量,也取决于物体运动的速 度。

小鸟撞毁飞机的怪事以前也时有发生,这给科学家以很大的启示:既然只有飞机 千分之一重的鸟可以撞落飞机,那么靠物体碰撞时产生的动能也可以作为一种武器摧 毁目标。于是,动能武器的概念就提出来了。所谓动能武器就是利用高速运动的弹头 通过直接与目标相撞而摧毁目标的武器,包括非核动能拦截弹、电磁炮和反卫星导弹 等。

在“星球大战”计划中,对于摧毁来袭的导弹,运用爆炸特别是核爆炸以摧毁来 袭导弹,虽然十分有效,但也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和副作用,而使用动能武器则可以消 除这种不利的影响。于是,美国开始大力研制动能武器,共设立了包括大气层内外非 核摧毁技术、超高速发射技术、对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助推段截击技术等11个技术项 目。

非核动能拦截弹是利用与来袭导弹碰撞时产生的巨大动能来摧毁目标,而不是靠 核装料的爆炸摧毁目标的一种拦截导弹武器。根据在大气层内和大气层外不同的使用 特点可分为两种。用于大气层外拦截的是一种以陆基为发射台的三级拦截弹,拦截点 的高度在160公里左右,以9公里/秒的速度撞击并摧毁目标。与核装料弹相比,其最 大的优点是既可携带几十枚弹头摧毁不同的目标,又避免了自相摧毁的负效应。用于 大气层的拦截弹通常是两级火箭导弹,飞行速度在5~6公里/秒,射程200公里左右, 拦截高度15~50公里,发射重量5~7吨。 1984年6月10日,美国陆军在南太平洋夸贾林岛上空185公里处以“民兵”—1 型 模拟导弹为目标,对非核动能拦截弹进行了试验并取得了成功。同时,美国还进行了 小型雷达寻的拦截的研究,至1987年已先后进行了7次靶试,大部分拦截成功。

电磁炮是靠电磁力而不是靠传统的发射药把弹头加速,以弹头的动能摧毁目标的 新武器系统,包括“直流低压导轨炮”、“交流同轴线圈炮”、“重接炮”和“电热 炮”等。其基本原理是以两根导轨和一个电枢形成一个电路,通过电枢的电流同导轨 上数兆安级的电流产生的磁场之间形成洛仑兹力,推动电枢沿导轨加速行进,带动有 制导的战斗部加速,最后以 10~20公里/秒的高速射出,弹头产生的撞击力足以摧毁 任何目标。

电磁炮的特点是速度快、炮口动量大、加速均匀、对弹头影响小、命中精度高、 杀伤威力大、发射时无声响、无烟雾、无炮口火焰等,电磁炮的发明揭开了火炮发展 的崭新一页。美、英、德、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目前都在重点研究坦克电磁炮,利 用电磁炮弹的穿甲特性使其在反坦克战场上大显身手。美国急于将电磁炮用于“星球 大战”计划之中,虽然由于超导技术的迅速发展,电磁炮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距离在太空中实用还存在很多问题,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提高射速。

反卫星导弹的研究开始较早,60年代美、苏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70年代美国 开始研究非核战斗部,1977年正式命名为“ASAT卫星拦截弹”。这种小型寻的飞行器 是采用红外制导、自动识别跟踪和瞄准目标的攻击武器,其有效作战半径在1000公里 左右。1984年初至1985年底,美国先后进行了5次试验,其中第三次是在1985年9月13 日进行的,以一颗废弃的卫星作靶子,F—15战斗机在 10公里高空发射了一枚反卫星 导弹,该弹在自身制导装置的引导下进入目标卫星轨道,随后分离出一个15分斤重的 自动寻的弹头,以每小时1.74万公里的迎面速度冲向目标,将卫星撞得粉碎。

“智能卵石”拦截弹是在“星球大战”计划的实施中提出来的,是对该计划进行 修改的产物。“星球大战”计划总共要耗资近万亿美元,需要20多年的时间,这一直 是该项计划反对者的主要攻击之处,而且该计划在具体实施中发现,存在的困难要比 最初设想的多得多。特别是美国国会加强了对该计划预算的审批控制,批准的经费逐 年减少,这使白宫不得不寻求一项较易实现又降低费用的折中计划,以争取各方都能 接受。

1989年 2月9日,美国SDI计划局局长亚伯拉罕森在离职报告中声称:“我认为只 要继续努力,按参谋长联席会议关于改进后的第一阶段作战使用要求,采用‘智能卵 石’方案,在2年内可被证实,3年后可开始部署。”在降低经费的问题上,他特别强 调说:“到1994年,一套‘智能卵石’系统将可随时部署,费用为 250亿美元,仅是 SDI计划第一阶段所需费用的1/3。”在此,他正式建议采用“智能卵石”方案。亚伯 拉罕森的建议得到了新任总统布什的支持,“智能卵石”计划开始实施。

所谓“智能卵石”就是一种灵巧的小弹头,具有能独立探测、跟踪、识别和攻击 目标的全自动装置。由于其重量较轻,一枚“大力神”运载火箭可携带百枚“智能卵 石”进入预定轨道,这比发送重达数吨的庞大束流武器发射装置要经济得多。特别是 “智能卵石”的全自动装置,使其只要地面给它一个指令,就可见机行事,完成拦截 任务,不必依赖易遭攻击的指挥控制中心。

这种“智能卵石”装有能探测数千公里外飞行目标的高分辨红外探测器,敌方导 弹一露出云层就会被发现,高功能计算机同时会指令启动小火箭发动机,引导“卵石 ”高速冲向目标,并与之同归于尽。这种方案比原计划经济易行,技术上容易实现, 因此,美国计划于本世纪末部署10万枚“智能卵石”于太空不同轨道之上,代替原计 划中的激光、雷达网与电脑组成的作战管理综合网络。

动能武器与束流武器相比,技术上相对比较成熟,遇到的困难较少,费用也较低, 这使美国政府改变了两者并重的政策,而是突出重点,侧重于动能武器的研制,并逐 年增加经费,使动能武器的研究与试验逐渐接近于实用。

动能使飞鸟可以撞毁飞机,动能武器击落来袭导弹的日子也不会很远了。

“星战计划”计划向何处去

美国耗资巨大的“星球大战”计划看上去令人眼花缭乱,似乎天衣无缝,难道“ 星球大战”计划真的像美国人所吹嘘的那样万无一失、无懈可击吗?美国真的有必要 进行这项计划吗?

对于“星球大战”计划,美国人一直非常乐观,在该计划提出之前,美国的“氢 弹之父”爱德华·泰勒就曾断言束流武器拦截导弹是可行的;“星球大战”提出之后, 里根总统的科学顾问乔治·基沃斯又宣布80年代末就可研制出攻击地球同步轨道上卫 星的激光武器;1984年3月,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德芬尔在《战略防御倡议》报告中说: “我相信,当我们进入下一代时代时,我们巨大的财富,我们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性, 将使总统的理想变为现实。”而SDI计划局局长亚伯拉罕森信心最足,1984年5月他在 国会关于SDI计划的证词中十分肯定地说:“在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能把较成熟的 波束发生器的性能提高到武器性能的水平。”但事实证明,这些人的乐观根据是不足 的。

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激光专家布洛姆伯根和帕特尔为首的17人束流武器技术评 审小组在经过1年多的研究后,于1987年4月23日提交了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竟然是 束流武器目前在关键部件上性能要提高几个数量级才有实用的可能,这将需要至少10 年以上的时间,也就是说在本世纪末部署束流武器已无可能。

SDI计划共设计了 5大项目,其中4项是单项技术,只有最后一项是系统分析和作 战指挥及管理,而系统分析这项最为重要。因为星战计划包括 4个主要防御层次,每 个层次又将使用多种拦截武器攻击数以万计的真假目标。这种包含近百个子系统的大 系统,系统效能非常关键,即使单项技术达到了要求,全系统的总体性能和功能如何 是难以进行全面实验的,最后可行性、可靠性报告很难找到充分根据。

而最让美国人头疼的是SDI系统的生存能力。天基部件长期位于可预测的轨道上, 体积又大,生存能力非常低,相比之下,比弹体、母舱和弹头要脆弱得多,容易被反 卫星武器、激光武器、太空雷等所摧毁。如果不能解决其生存问题,耗资巨大的 SDI 计划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星战计划使用了大量的计算机,这又增加了一个非常难以克服的困难,就是软件 的错误率。目前最好的软件技术是在1000行程序中出现 3个错误,而短短几十分钟的 战斗计算机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整个SDI系统要连续进行1000万到1亿行无错误 的计算机程序运算才能保证防御的有效性。即使按1000万行程序,以千分之三的错误 率,就是要出现 3万个错误。而一两个关键性错误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失灵。可见,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星战计划距实战还十分遥远。

除此之外,星战计划要部署到太空中的总物资量多达 9万吨,航天飞机至少需要 5000次的发射才能完成这一空前繁重的运输任务。以目前美国航天飞机每年平均发射 十几次至几十次的能力看,要100多年才能完成。

世上没有突不破的防线,不要说星战计划一时难以实现,就是真的实现了,有矛 必有盾,几十年的时间内对手完全有可能研制出破解的武器系统,靠发明一两样新式 武器以取得一劳永逸的安全是不现实的。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耗费地球有限的资源 和财富,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把人类互相残杀的战场摆到太空,这明智吗 ?上苍 如果有灵,会不会发出埋在人类心底的一句疑问:

“星球大战”计划,你将向何处去?!

寿终正寝

2. 计算机,网络如何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

电脑的应用也更为普遍,其应用也不仅仅局限于科研和高精密度的工作。资源的共享,通信,这两种电脑最原始的功能首先在日常生活得到最普遍的应用。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电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一台电脑。电脑的用途广泛,而且方便快捷,深受人们的欢迎。电脑的好处有很多,例如可以方便我们搜集资料。当我们想做一个专题习作,但又缺乏资料,只要我们上网浏览,就可以立刻找到很多与该专题习作有关的资料,非常方便。透过电脑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现在互联上设有“每日一篇”阅读计划,我们每天只需五至十分钟时间上网就可以阅读一篇优质的文章,并完成课后练习。如此下去,日积月累,我们的语文水平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如果同学在功课上遇到不懂的地方,只要一上网,就会有人为我们解决难题。
甚至在很多时候,电脑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信件。加之电脑在多媒体方面的应用,也让相对机械的电视过于单调。总之,现代社会,网络的迅速发展,为电脑的普及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网络电视、影视,网络通信、聊天,网络购物等等,电脑正在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1. 工商
工商是应用计算机较早的领域之一,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公司都对计算机有很强的依赖性,因为它们要靠计算机系统来维持自己的正常运转。
在银行业,计算机和网络的最新应用是网上银行,它使得银行可以通过Internet为客户提供金融业务。从理论上讲,无论客户身在何处,无论何时,只要轻点鼠标,就可通过计算机享受所需要的银行服务。
在商业领域,零售商店不仅运用计算机管理商品的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为经理提供最佳的决策,而且实现了电子商务,即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商务活动。
在制造业领域,从面包到航天器的各种类型的产品都可以用计算机设计。计算机设计的图形可以是三维图形,可在屏幕上自由旋转,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设计,清晰地展现所有独立的部件。计算机还可用于生产设备,实现从设计到生产的完全自动化。
2. 教育
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是非常机械的。通常计算机在屏幕上显示一道题,让学生输入或选择答案。显然,这种软件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很容易让人感到厌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软件不仅仅是文字和图形那么简单了,还包括音乐、语音、三维动画及视频。有些软件采用真人发音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地练习语言发音。有些软件采用了仿真技术,试图在屏幕上再现现实世界的某些事物,例如让医学院的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人体解剖实验。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不仅使学校教育发生了根本变化,还可以使学生在学校里就能体验计算机的应用,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计算机意识,有助于跨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计算机在教育领域得到另一个重要应用是远程教育。当今的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已经能够在不同的节点之间建立起一种快速的双向通信,使得学生可以在家里向教师提问,教师也可以及时地回复学生为题。目前,许多大学生都建立里网络学院,开展远程授课。
3. 医药
计算机在医药行业的应用非常普遍。医院的日常事务采用计算机管理,如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各种用途的医疗设备也都由计算就自动控制。在医药领域,计算机的另一项重要用途是医学成像,他能够帮助医生清楚地看到病人体内的情况,而不会损伤病人身体。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从不同的角度用X射线照射病人,得到其体内器官的一系列二维图像,最后生成一个真实的三维构造。磁振成像通过测量人体内化学元素发出的无线电波,有计算机匠信号转换成二维图像,最后也生成三维场景。与Internet听是发展起来的是远程诊疗技术。一个偏远地方的医院可能既没有先进设备有没有专家。利用远程会诊系统,一个上海的专家可以根据传来的图像和资料,对当地医院的疑难病例进行会诊,甚至指导当地的医生完成手术。这种远程会诊系统可使病人避免长途奔波之苦,并能及时地收到来自专家的意见,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4. 政府
政府无疑是最大的计算机用户。许多政府部门一直在使用计算机管理日常业务,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为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实现需求和迎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挑战,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政务已经开始上网,在不远的将来人们会看到一个全新的政府——电子政府。
所谓电子政府,就是在网上建立一个虚拟的政府,在Internet上实现政府的职能。凡是在网下可以实现的政府职能,在网上基本上都应实现。政务上网以后,可以在网上向公众公开政府部门的有关资料、档案、日常活动等。在网上建立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为公众与政府部门联系提供方便,并在网上行驶对政府的民主监督权力。同时,公众也可从网上完成如交税、项目审批等与政府有关的各项工作。在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也可以通过Internet互相联系,各级领导也可以在网上向相关部门做出各项指示,指导各部门机构的工作。
5. 娱乐
计算机游戏已经不再像早期的下棋游戏那样简单了,而是多媒体网络游戏。远隔千山万水的玩家可以把自己置身于虚拟现实中,通过Internet可以相互博弈,在虚拟现实中,游戏通过特殊装备为玩家营造身临其境的感受,甚至有些游戏还要求带上特殊的目镜和头盔,将三维图像之就呈现在玩家的眼前,时期感觉到似乎真的处于一个“真实”的世界中,如果带上某种特殊的手套,可真正“接触”虚拟现实中的物体。此外,特殊设计的运动平台可是玩家体验高速运动时抖动、颠簸、倾斜等感觉。
计算机在电影中的主要应用是电影特技,通过巧妙的计算机合成和剪辑可制作出在现实世界无法拍摄的场景,营造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最成功的例子有《星球大战》三部曲、《侏罗纪公园》、《阿甘正传》、《宝莲灯》等。
今后有一个趋势是游戏中的主人公相互切换,真正做到剧中有我、游戏中有他,游戏与影视剧情融为一体。
计算机在音乐领域也是无处不在的。计算机不仅可以录制、编辑、保存和播放音乐,还可以改善音乐的视听效果。可以从Internet下载高保真的音乐,甚是直接在计算机上制作数码音乐等。
6. 科研
计算机在科研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一台计算机计算机ENIAC就是为了科学研究而言研制的。现在许多实验室都用计算机监视与收集或模拟实验中的数据,随后用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以进行相应处理。在许许多多的科研工作中,计算机都是不可少的工具。
7. 家庭
计算机已经进入家庭,家庭信息化时代已逐步向人们走来。从迄今为止的技术来看,未来家庭所有的信息产品都将实现信息化,计算机在家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交互式影视服务、家庭办公、联机消费、多媒体交互式教育、娱乐游戏和智能电器等。
未来计算机将进一步深入人们的生活,将更加人性化,更加适应人们的生活,甚至改变人类现有的生活方式。数字化生活可能成为未来生活的主要模式,人们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不过,电脑也为我们带来很大的坏处。电脑会影响我们的视力,如果我们长时间上网,不让眼睛作适当的休息,这样会影响我们的视力,导致近视。它也会影响我们的学业,如果我们太过沉迷网上游戏,把学业置诸不理,学业成绩因而下降,甚至无心学习。不过,最严重的是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由于电脑实在太方便,人们只要利用互联网便能传递彼此间的讯息,甚至连通电话的时间也减少了;长此下去,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冷漠,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也会越来越大。我深信只要我们懂得克服自己,懂得分配时间,善用电脑,电脑将会是我们生活上的好帮手。

3. 星球大战的故事历史

尽管如此,由于资料、尤其是历史资料的大量缺失,我们相信“正史”仍需要从“传说”中吸取部分古代剧情,所以这份银河编年史依然可能存在于“正史”中,等要等迪士尼真正承认它,我们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
《星球大战》的历史通常以《星球大战4:新希望》(系列上映的第一部*)中的“雅汶战役(Battle of Yavin)作为纪元起始与标准,在本文中,“雅汶战役前”被记为“BBY(Before Battle of Yavin)”,“雅汶战役”后被记为“ABY(After Battle of Yavin)”。

13,500,000,000(135亿) BBY
宇宙大爆炸,宇宙诞生,原力形成。
5,000,000,000(50亿) BBY
《星球大战》所在的星系形成(注意这并不一定是银河系,个人喜欢用S星系来代称它,方便后面描述),S星系大约有四兆颗星球。
7,500,000(750万) BBY
恒星系雅汶(Yavin)形成。
1,000,000(100万) BBY
S星系的边缘有一颗名为卡里班(Korriban)的星球,上面出现一种叫西斯(Sith)智慧种族。而在S星系中心,一颗名叫科洛桑(Coruscant)的星球也逐渐除了智慧种族,并建立起了城市。
27,500 BBY
人类的首批殖民者来到奥德兰(Alderaan)星。
25,000 BBY
科瑞利安人(Corellian)成功发明出可以星系间快速移动的超空间引擎,整个S星系都因此被联系在了一起。
位于星系中央的科洛桑星因其地理位置开始快速发展,银河共和国(the Galactic Republic)被建立,历史上称为旧共和国(the Old Republic)。初期加入的行星有:科洛桑、奥德兰、科瑞利拉(Corellia)、千瑞拉(Chandrila),其中科洛桑为共和国首都。
与此同时,绝地(Jedi)组织出现,但那时的绝地只是个由科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构成的科研组织,他们的目的是研究原力。
25,000-15,000 BBY
银河共和国进入扩张时期,大部分种族都获得了星际旅行能力。共和国以人类舌头发音的语言作为外交语言,后期发展成为“通用语”。
24,500 BBY
经历一百年的研究后,绝地组织逐渐开始了解原力,并将其运用于各种途径,但他们同时也发现了原力的黑暗面。第一个堕入黑暗的绝地名为仙度(Xendor),他吸引了很多同仁加入,并公开向共和国宣战,但在斗争中,仙度被杀,剩下的黑暗绝地被击溃,并放逐到了S星系的外围。
在那里,他们找到了卡里班行星,结果发现本地的西斯人对黑暗原力非常有天赋。于是这些黑暗绝地征服了他们,并自称黑暗西斯领主。
24,400 BBY
黑暗绝地成功征服了卡里班上的西斯人,两族其开始通婚,还建立起了西斯帝国,从此“西斯”也变成了这些后人的代名词。不过那时超空间旅行应用时间不长,星系外围的航道没有开辟,所以西斯帝国无法向系统中央的共和国宣战。
24,000 BBY
由于黑暗绝地的动乱,与之对抗的绝地武士阶层出现,并成为共和国和平、正义与秩序的守护者,为了避免更多绝地误入歧途,绝地武士组织制定了严格的绝地教条。

15,000 BBY
银河共和国的舰队系统成立,黄金时代开启。
14,000 BBY
西斯发明了全像纪录技术(Holocron),用于将知识完整保存。
10,000 BBY
银河共和国建立的全像通讯网络。
9,900 BBY
第一只光剑被发明出来,但此时的光剑与我们熟知的光剑相去甚远
8,000 BBY
随着黄金时代兴盛的贸易,新的星系航线被不断的开辟出来,并再次推进了银河共和国的商业与科技发展。共和国将埃尔如德(Elrood)、马拉斯塔(Malastare)等一系列行星扩充为殖民地。
5,000 BBY
有一半西斯血统的那嘉·沙度(Naga Sadow)成为新的西斯领主,他俘虏了偶尔来到卡里班的超空间探险家兼航线绘图师加维·达拉贡(Gav Daragon)和乔莉·达拉贡(Jori Daragon)兄妹,并指引西斯进攻银河中央的科洛桑。但其妹妹乔莉设法统治了银河共和国,所以西斯战败,被迫撤回雅汶4号卫星(Yavin IV)。
战后原本松散的绝地组织被共和国大为重视,绝地开始在科洛桑建立必要设施。
4,998 BBY
战败那嘉·沙度(Naga Sadow)开始雅汶4号卫星上的马撒西神殿冬眠。
4,756 BBY
2万多年前因为战乱而躲入底下掩体的拉卡塔人开始陆续出现,结果爆发了军阀式的混战。
4,465 BBY
叛逃的绝地学徒弗里敦·纳德成功找到了那嘉·沙度,并被训练为新一代西斯领主。
4,450 BBY
弗里敦·纳德成功政府共和国疆域外一颗叫昂德朗(Onderon)的星球,并将黑暗原力带给整个星球。
4,398 BBY
弗里敦·纳德在昂德朗的首都艾锡斯(Iziz)城死去。
4,200 BBY
殖民者发现沙漠行星塔图因(Tatooine)与其丰富的矿藏,他们在一个天然深井附近建立了塔图因的第一座城市——锚头城(Anchorhead),塔图因由此成为采矿者的乐园。
4,000 BBY
共和国的星系探险者终于发现了昂德朗星,并开始了贸易关系。
3,998 BBY
绝地向昂德朗派出了绝地武士,星球上的原始统治被推翻,昂德朗从黑暗原力中被解放。
3,996 BBY
但在解放昂德朗的过程中,部分绝地被弗里敦·纳德的知识所吸引,堕落为了新的西斯武士。他们对共和国宣战后被铲平。
3,962 BBY
曼德罗林人对银河共和国发动战争,负责对抗的绝地大师瑞文(Revan)和他的学生玛拉克(Malak)中途被一颗名为玛拉卓五号卫星(Malachor V)的星球吸引,该星球上满是黑暗原力。
3,958 BBY
瑞文与玛拉克堕入黑暗面,并成立了新的西斯帝国,他们吸引来很多绝地学徒,应发了绝地内战(Jedi Civil War),造成了绝地和西斯双双凋零到仅剩数余人的情况。

3,951 BBY
绝地开始重建组织,而西斯最终被消灭,而充满黑暗原力的玛拉卓五号卫星被引爆。
3,900 BBY
殖民者发现了新的行星:纳布(Naboo)。
2,000 BBY
一群堕落的绝地武士设法偷取了西斯的全像记录仪,新的西斯组织诞生。但新的战争也随之而来。
1,000 BBY
新的西斯组织被共和国消灭,最后一直有达斯·贝恩(Darth Bane)逃脱。之后他制定了新的西斯铁则:世界上同一时间只能存在两个西斯,一个师傅一个徒弟。
52 BBY
希夫·帕尔帕庭被宣布纳布星的参议员,进入银河共和国议会。
32 BBY
《星球大战1:魅影危机》剧情发生。
——没看过的戳这里
但这时也是杜库伯爵脱离绝地组织,克隆人计划开始执行的时间。
24 BBY
杜库伯爵公然宣称联合国已经腐烂,游说多国加入分裂组织:独立联邦。

22 BBY
《星球大战2:克隆人的进攻》剧情发生。
——没看过的戳这里
19 BBY
由于情报泄露,绝地议会得知了达斯·西迪厄斯的存在,并针对他开始搜捕。
《星球大战3:西斯的复仇》剧情发生。
——没看过的戳这里
2 BBY
各星系的反抗活动开始兴起,并出现了起义军同盟(rebellion),奥德兰星的养女公主莱娅成为重要成员。
1 BBY
《星球大战:侠盗一号》剧情发生。一只反抗军成功从死星内部截获了死星的弱点与设计图,并将其送到莱娅公主手中。
0 BBY
《星球大战4:新希望》剧情发生。
——没看过的戳这里

1 ABY
帝国成功肃清了雅汶四号卫星的反抗军大本营,但反抗军已经全员撤退。
2 ABY
反抗军在霍斯(Hoth)星上建立起新的基地。
3 ABY
《星球大战5:帝国反击战》剧情发生。
——没看过的戳这里
4 ABY
《星球大战6:绝地归来》剧情发生。
——没看过的戳这里
5 ABY
残存的帝国势力与新成立的共和国开战,在贾库星之战(Battle of Jakku)后,帝国走向灭亡。

8 ABY
莱娅公主与韩索罗完婚。

4. 在电脑知识中经常见到一些英文缩写,那位大哥可以援教,多谢!

一、着名公司及其商标名

Microsoft: 有时缩略为MS,是全球最着名的软件商,美国软件巨头微软公司的名字。Microsoft其实是由两个英语单词组成:Micro意为“微小”,Soft意为“软的”,此处应为“Software,软件”,顾名思义,微软(Microsoft)是专门生产软件的公司。当今90%以上的微机都是装载Microsoft的操作系统,如MS-DOS 6.22、Windows 3.2、Windows 95、Windows NT等。

Intel:英特尔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CPU(中央处理器,被人们称为电脑的心脏)及相关芯片制造商。80%左右的电脑都是使用Intel公司生产的CPU。其产品从早期的8088到目前流行的Pentium、Pentium Pro、Pentium MMX、Pentium Ⅱ等。

Pentium、Pentium Pro、Intel Inside标志:都是英特尔公司的注册商标。Pentium(读音为/′pentj�m/)是着名的CPU商标名,汉译为“奔腾”。人们称赞不已、开口闭口所说的“奔腾”电脑,是因为电脑里安装有英特尔公司生产的“奔腾”CPU。

AMD:世界第二大CPU制造商,主要产品有K5,K6 MMX CPU系列。

Cyrix:CPU制造商,主要产品有M1,M2 MMX CPU系列。

Epson:爱普生,日本爱普生打印机制造商。

HP:惠普,Hewlett Packard的缩写,是美国着名的惠普打印机、电脑制造商。

Canon:佳能,着名打印机商标。日本着名的佳能打印机制造商。Canon英文意思为“宗教法规,标准”,可以看出佳能公司在创业之初,就决心要把自己的产品作为业界的“标准”。

Compaq:汉译为“康柏”,美国康柏电脑公司,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脑公司之一。

IBM:是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mpany(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缩写。IBM是美国老牌电脑制造商,其产品是国际知名品牌。

Apple:英文为“苹果”之意,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该公司以生产高性能专业级电脑着称于世。

Acer:台湾着名的宏�电脑公司。

Tulip:英语意思为“郁金香”,来自欧洲的名牌电脑商,郁金香电脑公司。

Sony:索尼,日本索尼公司。

Toshiba:东芝,日本东芝电脑公司,主要生产笔记本电脑。

Philips:飞利浦,荷兰飞利浦公司,主要生产彩显、光驱、家用电器等。

Sumsung:三星,韩国三星公司,着名的彩显制造商,也生产光驱、家用电器等。

二、常见硬件名和设备名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又叫中央处理器或微处理器,被喻为电脑的心脏。

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即人们常说的“内存”。

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

EDO:Extended Data Output,扩充数据输出。当CPU的处理速度不断提高时,也相应地要求不断提高DRAM传送数据速度,一般来说,FPM(Fast Page Model)DRAM传送数据速度在60-70ns,而EDO DRAM比FPM快3倍,达20ns。目前最快的是SDRAM(Synchronous DRAM,同步动态存储器),其存取速度高达10ns。

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又称同步DRAM,为新一代动态存储器。它可以与CPU总线使用同一个时钟,因此,SDRAM存储器较EDO存储器能使计算机的性能大大提高。

Cache:英文含义为“(勘探人员等贮藏粮食、器材等的)地窖;藏物处”。电脑中为高速缓冲存储器,是位于CPU和主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n Access Memory)之间,规模较小,但速度很高的存储器,通常由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静态存储器)组成。

CMOS:是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ctor的缩写,含义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指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存储器)。CMOS是目前绝大多数电脑中都使用的一种用电池供电的存储器(RAM)。它是确定系统的硬件配置,优化微机整体性能,进行系统维护的重要工具。它保存一些有关系统硬件设置等方面的信息,在关机以后,这些信息也继续存在(这一点与RAM完全不同)。开机时,电脑需要用这些信息来启动系统。如果不慎或发生意外而弄乱 了CMOS中保留的信息,电脑系统将不能正常启动。

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ion,局部总线( 总线是计算机用于把信息从一个设备传送到另一个设备的高速通道)。PCI总线是目前较为先进的一种总线结构,其功能比其他总线有很大的提高,可支持突发读写操作,最高传输率可达132Mbps,是数据传输最快的总线之一,可同时支持多组外围设备。PCI不受制于CPU处理器,并能兼容现有的各种总线,其主板插槽体积小,因此成本低,利于推广。

Seagate:美国希捷硬盘生产商。Seagate英文意思为“通往海洋的门户”,常指通海的运河等。

Quantum:英文含意为“定量,总量”。着名硬盘商标,美国昆腾硬盘生产商(Quantum Corporation)。

Maxtor:“水晶”,美国Maxtor硬盘公司。

LD:Laser Disk,镭射光盘,又称激光视盘。

CD:Compact Disc,压缩光盘,又称激光唱盘。

CD-ROM:Compact Disc-Read Only Memory,压缩光盘-只读记忆(存储),又叫“只读光盘”。

VCD:Video Compact Disc,视频压缩光盘,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小影碟”。

DVD:至今有许多人把DVD视为Digital Video Disc(数字视频光盘)的缩写,事实上,从1995年9月,索尼/飞利浦和东芝/时代华纳两大DVD开发集团达成DVD统一标准后,DVD的内涵有了很大的变化,它已成了数字通用光盘,即Digital Versatile Disc的英文缩写。Versatile“通用”的含义表明了DVD用途的多元化,它不仅可用于影视娱乐,还可用于多媒体计算机等领域。目前按其用途可分为5种类型:1�计算机用只读光盘——DVD-ROM;2�家用型影音光盘——DVD-Movie;3�专供音乐欣赏的DVD Audio;4�只写一次的光盘——DVD-R;5�可读写多次的光盘——DVD-RAM。

Modem:调制解调器,家用电脑上Internet(国际互联网)网的必备工具,在一般英汉字典中是查不到Modem这个词的,它是调制器(MOlator)与解调器(DEMolator)的缩写形式。Modem是实现计算机通信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外部设备。因为计算机的数据是数字信号,欲将其通过传输线路(例如电话线)传送到远距离处的另一台计算机或其它终端(如电传打字机等),必须将数字信号转换成适合于传输的模拟信号(调制信号)。在接收端又要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恢复成原来的数字信号,这就需要利用调制解调器。

UPS:为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不间断电源)的英文缩写。它是伴随着计算机的诞生而出现的,是电脑的重要外围设备之一。UPS是一种含有储能装置,以逆变器为主要组成的恒压恒频的不间断电源,用以保护电脑在突然断电时不会丢失重要的数据。

TFT:有源矩阵彩色显示器,简称TFT显示器,专用于笔记本电脑。TFT显示器具有刷新速度快、色彩逼真、亮度鲜明等优点。此外,它还具有无闪烁、无辐射、无静电等“绿色电脑”所必需的特点。

三、着名软件产品

DOS:Disk Operating System,磁盘操作系统。提到DOS,只要稍有电脑知识的人对它都会有所了解。DOS的主要功能是管理电脑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方便用户对电脑进行操作。使用DOS操作电脑,需要用户记住大量命令及其正确格式,比较难学。Windows(微软视窗操作系统)的出现,标志着DOS时代的结束,图形操作电脑时代的到来。

Windows:在一般英文字典中查到Windows的意思为“窗户”。Window指微软公司(Microsoft)着名的新一代电脑主流“视窗操作系统”。它通过一些图形图标(Icon)、窗口(Window)和菜单(Menu)等的选择来实现对计算机的控制,极大地方便了用户。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系列产品有Windows 3.1、Windows 3.2、Windows 95(因为该产品是1995年出品,因而取名为Windows 95,也可写成Win95。PWindows 95指中文版本的Windows 95),而功能更强大的最新产品为Windows 98和Windows 2000等。Windows 95是目前最着名、最受欢迎的图形化操作系统之一。

Windows NT:微软公司的着名网络视窗操作系统。NT是New Technology(新技术)的缩写。

OS/2 Warp: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统)。它是IBM推出的一个性能卓越的纯32位操作系统,同时它也能提供完善的DOS支持,在总体技术上比Windows 95更优越,是Windows 95的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OS/2 Warp中的Warp,英文含义为“弄弯;歪曲”,在这里指IBM为其新一代操作系统OS/2加入的别名。Warp是美国着名的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中的科学怪人,把软件比喻为《星球大战》中的科学怪人,既给人以出其不意的感觉,又希望用户把对《星球大战》的美好记忆移到OS/2软件上来。

UNIX:一种多用户操作系统。

UCDOS:北京希望电脑公司开发的一套中文磁盘操作集成系统,是目前使用人数最多、使用范围最广的中文平台。

WPS:Word Processing System,文字处理系统,1989年由香港金山公司(Kingsun)开发的一套编辑、打印等功能为一体的DOS平台汉字处理系统,以其简单易学和实用方便等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在昔日WPS的辉煌时期,国人一提到电脑无不与WPS联系在一起,真可谓“言电脑必提WPS”。WPS一度成为中文文字处理软件的代名词。在近几年的“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中,WPS是指定的文字处理考试内容。

WPS97:Word Processing System,文字处理系统,珠海金山公司(Kingsun)出品,因在1997年上市而命名为WPS97。它是WPS升级换代产品,是一个能运行在UCDOS、Windows 3�X和Windows 95等中文环境下的文字处理软件。它综合了WPS、电子词典、方正校对系统、多内码转换、条形码制作等功能,在保留原有的文字编辑方式的同时,支持所见即所得的文字处理方式,是一套图文并茂、功能强大的超级办公软件。

Office 97:Office为“办公室”之意。这里指微软公司先进的办公集成软件,1997年出品,因此冠之为Office97。Office 97包括:Word 97(文字处理软件),Excel 97(电子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 97(电子幻灯演示软件),Outllook 97(集日程管理、邮件信息交换等功能于一体的个人事务管理软件)。

Word 97:Word在英语中意思为“单词”。Word 97指微软高级文字处理软件。其系列产品还有Word 5.0、Word 6.0、Word 7.0等。

Excel 97:Excel英文意为“胜过、优于”,Excel 97是Microsoft Office 97软件包中的一个电子表格软件。电子表格一开始只作为财务账表的电子版本,也就是利用电脑里的财务账表来替代印刷品的财务账表,并能对表格中一行或一列数据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Microsoft Excel 97是被公认为目前功能最强大、技术最先进、使用最方便的电子表格软件。

Lotus 1-2-3:Lotus是“莲花”之意。Lotus 1-2-3是美国莲花(Lotus)公司推出的在Windows环境下的集成软件,它把常用的电子数据表、文字处理、数据库、图形软件、文件管理功能组合在一个系统里,且可以互相传递和调用信息。

Photoshop:由Photo(照片)和Shop(商店;工厂)两个单词组成,由此可知,Photoshop是“处理照片的工厂”。它是美国Adobe公司出品的在苹果机(Macintosh)和基于Windows的计算机上运行的最流行的图像编辑软件,可使人们编辑扫描到磁盘的绘画艺术品和图片等。此外,Photoshop还提供了类似在纸上绘画的工具,借助这些工具可以创造出如同水彩画和油画一样的自然主义风格的图画。

CorelDraw: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综合性绘画软件,许多专业电脑美术设计人员使用它制作各类图文并茂的桌面印刷品,如请柬、简报、宣传品、海报、广告等等。用CorelDraw可以画出任何东西:从商业区地图、机械结构装配图等技术图纸,到漫画、怪兽等计算机美术作品,CorelDraw几乎无所不能。它创作出的图形、文字具有线条光滑、轮郭清晰的特点。

Authorware:由Author(作家;创造者)和Ware(商品;物品;器皿)两个英语单词组成,顾名思义为“作家用来创造商品的工具”。它是美国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一种多媒体系统制作工具,在Windows环境下有专业版(Authorware Professional)与学习版(Authorware Star)。Authorware是一个图标导向式的多媒体制作工具,使非专业人员快速开发多媒体软件成为现实,其强大的功能令人惊叹不已。它无需传统的计算机语言编程,只通过对图标的调用来编辑一些控制程序走向的活动流程图,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多媒体项目数据汇在一起,就可达到多媒体软件制作的目的。Authorware这种通过图标的调用来编辑流程图用以替代传统的计算机语言编程的设计思想,是它的主要特点。它的主要功能还在:1�编制的软件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任意控制程序流程。2�在人机对话中,它提供了按键、按鼠标、限时等多种应答方式。3�它还提供了许多系统变量和函数以根据用户响应的情况,执行特定功能。4�编制的软件除了能在其集成环境下运行外,还可以编译成扩展名为�EXE的文件,在Windows系统下脱离Authorware制作环境运行。

Oracle:英文含义为“聪明人、贤人、哲人”,电脑英语中指美国Oracle公司开发的大型高性能关系型数据库系统软件,在众多的数据库系统中,如IBM公司的DB2数据库、Sybase公司的Sybase数据库等,唯有Oracle数据库系统,以其卓越稳定的性能,可*的安全保障,强大的联网能力,丰富快捷的开发工具得到广泛的赞誉。因此,它一直占全球数据库销售额的40%以上,稳居数据库产业龙头地位,在众多的评比中几乎获得所有大奖,被美国最着名的计算机评论杂志《PC MAGAZINE》誉为“数据库行业的巨无霸”。在中国,Oracle数据库也伴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PCTools:Personal Computer Tools,个人电脑工具。它是美国Central Point Software公司出口的一种电脑维护工具,集文件管理和磁盘管理为一体,精简和增强了常规应用程序,是一组多功能实用工具软件。使用PCTools可以取代DOS的许多命令,比起DOS来,其操作更加容易、直观、简便,是电脑这好者的常用工具软件。

NU:是Norton Untilities的缩写,Norton是着名的计算机专家诺顿,Utility英文意思为“实用工具”,在这里是指Norton先生为解决DOS系统存在的问题而编写的个人计算机工具软件。用它的复数形式可以看成是个人电脑工具软件集。NU是在PCTools之后功能强大、受人喜爱的电脑维护工具。普通用户可利用NU中最着名的工具NDD(Norton Disk Doctor诺顿磁盘医生),解决大部分磁盘问题;专业人员则可利用操作灵活、功能强大的DiskEdit(磁盘编辑)工具解决专业数据维护问题。

CSC:Clever Software Corporation,“聪明的软件公司”。这是由北京科利华教育软件公司开发的一套电脑家教软件。

四、着名的计算机语言

VF:也写作VFP,Visual FoxPro的缩写,Visual在英语中意为“可视的”,Fox意为“狐狸”,原指美国狐狸数据库软件公司,该公司已被微软公司收购。Pro为Progress的略写,意为“更进一层”。Visual FoxPro是由Microsoft在FoxPro的基础上推出的功能强大、可视化、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编程语言,同时它也是一种强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VC:Visual C++,微软公司高级可视化计算机程序开发语言。C语言被人们称为近十年来对计算机程序设计最大的贡献之一。它有高级语言简单易用的特性,又可以完成汇编语言才能做的许多工作。因此,C语言特别适合用来编写各种复杂软件。如果说BASIC语言是初学者和业余爱好者的编程语言的话,那么C语言就是专业人员的编程语言了。

VB:Visual Basic的缩写,微软公司高级可视化计算机程序开发语言。BASIC是Beginner’s All-purpose Sybolic Instruction Code(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代码)的缩写,从BASIC开始相继推出了Quick BASIC、Ture BASIC等,目前最新的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Visual Basic。这是一种功能极强的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

Delphi:读音/′delfai/,特尔斐,古希腊城市名,被古希腊人当成世界的中心,因有阿波罗神殿而出名。在电脑英语中指美国宝兰(Borland)公司的一种可视化、面向对象、事件驱动的电脑编程语言。

Java:读音/′d�a:v�/,《新英汉字典》译注为“爪哇岛(属印度尼西亚)、爪哇咖啡”。电脑英语指由美国太阳(Sun)公司推出的新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Java集面向对象、平台无关性、稳固性、安全性、多线程等诸多特性于一体,增加了异常处理、网络编程等方面的功能,特别适合于Internet应用的开发,是实现“一个世界,一个网络”构想的关键。用Java编写的各类软件能真正做到“Write Once,Run anywhere(一次写成,到处运行)”,也就是说,相同的软件可在不同计算机上运行,无论是PC机、苹果机、UNIX计算机、还是顶置盒、PDA(个人数据助理)乃至智能元器件无一例外。

SQL:Structure 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是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一种简明扼要、面向集合的语言,它对一个或多个数据表进行查询,产生一个结果数据表。

五、常见的重要电脑英语及其缩写

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个人电脑,又称微型计算机或微机。

NC: Network Computer,网络计算机。

MPC: Multimedia Personal Computer,多媒体个人电脑。

MMX: 是MultiMedia eXtensions(多媒体扩展)的缩写,是第六代CPU芯片的重要特点。MMX技术是在CPU中加入了特地为视频信号(Video Signal),音频信号(Audio Signal)以及图像处理(Graphical Manipulation)而设计的57条指令,因此,MMX CPU极大地提高了电脑的多媒体(如立体声、视频、三维动画等)处理功能。

Intel Pentium 166MHz MMXTM: Intel Pentium是英特尔(Intel)公司生产的“奔腾”CPU。�意为“Registered”(注册商标)。166MHz指CPU时钟频率,MHz即Mega Hertz的缩写。MMXTM中的TM是“Trade Mark”的简写,意为“注册商标”。

OOP: 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所谓“对象”就是一个或一组数据以及处理这些数据的方法和过程的集合。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面向过程程序设计,它大大地降低了软件开发的难度,使编程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是当今电脑编程的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

28VGA: 28是指彩色显示器上的黄光网点间距(点距),点距越小的显示器,图像就越细腻、越好,这是因为彩色屏幕上的每个像点都是由一组红、绿、蓝光汇聚而成的,由于在技术上三束光还不能100%地汇聚在一点上,因此会产生一种黄光网点的间隔,这种间隔越小,屏幕上显示的图像越清晰。VGA是Video Graphics Array(视频图形阵列)的缩写。

FAT:Allocation Table,文件分配表,它的作用是记录硬盘中有关文件如何被分散存储在不同扇区的信息。

EP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简称,美国环境保护署。EPA于1992年宣布了“能源之星”(Energy Star)计划,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只要启动电脑,过不了几秒钟就能见到屏幕上出现“能源之星”的标志。能源之星的目标是当电脑系统的各个部件不活动时自动进入低功耗状态,当部件的能动性恢复(即当键盘、鼠标等被使用)时,电脑系统自动回到完全清醒的状态。对于符合能源之星规范的产品,EPA将发给能源之星标志“EPA POLLUTION PREVENTER”,意为“美国环境保护署认可的防污染的节能产品”。

IC卡:Intelligent Card,智能卡。

ATX:一种新的电脑机箱、主板、电源的结构规范。

IDE:集成电路设备或智能磁盘设备。

DLL:Dynamic Link Library,动态链接库。

KB:Kilo Byte,KB表示千字节。K=Kilo,构词成分,表示“千;千米;公斤;公里”。B=Byte,意为“字节”,是电脑中最小存贮单位(一个字节可以存贮一个英文字母,每两个字节可以存放一个汉字)。

MB:Mega Byte,MB表示兆字节。M=Mega,构词成分,表示“兆;百万”。

GB:Giga Byte,GB表示千兆字节。G=Giga,构词成分,表示千兆;十亿”。

CAI:Computer-Asisted Instruction或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将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最受欢迎的教学手段。

CAD:Computer-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

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7年推出有关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ISO 9000系列国际标准,于1994年又发布了经过修订的标准。其中,构成ISO 9000系列标准的主要标准分别是:1.ISO 9000-1: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第一部分:选择和使用指南》。2.ISO 9001:1994《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3.ISO 9002:1994《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

3DS或3D Studio: Three Dimension Studio,三维摄影室。是美国Autodesk公司推出的一套多功能三维动画软件,集实体造型、静态着色和动画创作于一体,极大地普及了三维造型技术。它能够与AutoCAD进行图形信息交换,利用扫描仪输入图形,通过VGA与电视转换接口将动画输出至电视或录像带。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又称投入3D,由空军模拟飞行装置演变而来,基本上是利用左、右视觉空间交替变换显示图像的原理产生立体效果,实际上已超出图像处理的范畴,是综合光、声、图像的计算机生成环境,人们能够像在实际生活中那样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式操作,虚拟现实应用前景极为广阔。

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的缩写,是指将文字材料通过扫描仪输入作为计算机图像文件,通过软件识别为中文或英文内码,然后进行文字处理。由于手写体的随意性太大,目前OCR主要限于印刷文字的识别。目前代表中文OCR识别准确率最高水平的是清华文通公司出品的TH-OCR NT for Windows。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它是为解决众多的外部设备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问题而出现的。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设备制造商。

Microsoft OEM: 微软OEM产品。它是指预安装在微机上的软件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98、Windows NT、WorkStation、Windows3.X、MS-DOS。

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它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国内最有名的管理信息系统有“王特MIS”、“雅奇MIS”、“Quick MIS”。

PNP:Plug and Play,即插即用,它是Window98的一个重要技术特性。所谓即插即用是指将符合PNP标准的PC插卡等外围设备安装到电脑时,操作系统自动设定系统结构的技术。这就是说,当用户安装新的硬件时,不必再设置任何跳线器开关,也不必用软件配置中断请求(IRQ)、内存地址或直接存储器存取(DMA)通道,Windows98会向应用程序通知硬件设备的新变化,并会自动协调IRQ、内存地址和DMA通道之间的冲突。

OLE:Object Linking and Embedding,对象连接与嵌入,简称OLE技术。OLE不仅是桌面应用程序集成,而且还定义和实现了一种允许应用程序作为软件“对象”(数据集合和操作数据的函数)彼此进行“连接”的机制,这种连接机制和协议称为部件对象模型(Component Object Model),简称COM。OLE可以用来创建复合文档,复合文档包含了创建于不同源应用程序,有着不同类型的数据,因此它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表格等组合在一起。

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乐器数字接口。它是多媒体的基本术语之一,MIDI文件是用电子乐器如:电子琴、吉它、萨克斯等演奏并录制下来的,它能在大多数的多媒体计算机声音卡上播放,即使不去创建自己的MIDI文件,也可以使用现有的MIDI文件,作为多媒体演示的背景音乐。MIDI文件储存的只是对声音的描述,依*声音卡的合成器(FM或者波形表)来产生人们想听的真实声音。

MPEG:是Motion Picture Experts Group的缩写,意即“运动图像专家组”,它是多媒体计算机中的一种活动图像及其伴音的压缩编码标准,即人们通常所说的MPEG标准。它包括三部分:MPEG音频、MPEG视频、和MPEG系统。

六、网络英语

Internet: 为International Net的简写,因特网,又称国际互联网。它最早产生于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规划署,那是1969年的事了,最初的目的也只是远程计算机的数据共享,后来发展成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无边无际的超级大网。Internet的主要服务项目有:电子邮件(E-mail),远程登录(Telnet),查询服务(Finger),文件传输(FTP),文档服务器(Archive),新闻论坛(Usenet),电子公告牌(BBS),新闻群组(News Group),全球网(World Wide Web,缩写为WWW,又称万维网)等。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公告牌系统或电子公告板,又称Public Access Message System,公共访问信息系统。它是普通公告的电子版本,用户可以通过公告牌发布消息,任何用户都可以读取公告牌上的消息,也可以给某一特定的人或一组用户发送信息。公告牌系统被广泛地用于传播信息,咨询一个电子公告牌往往比使用交互信箱或公共邮政系统发送公告更加快捷、有效。

E-mail: 电子邮件,这是一种利用Internet网交换文字信息的交互式服务,全世界Internet用户可以互相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