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解CSMA/CD的一道题!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谢希仁) 第3章25题!!
t=0时,A,B开始传输数据; t=225比特时间,A和B同时检测到发生碰撞; t=225+48=273比特时间,完成了干扰信号的传输; 开始各自进行退避算法: A: 因为rA=0,则A在干扰信号传输完之后立即开始侦听 t=273+225(传播时延)=498比特时间,A检测到信道开始空闲 t=498+96(帧间最小间隔)=594比特时间,A开始重传数据 -----第一问A的重传时间 t=594+225 (传播时延)=819比特时间,A重传完毕 ----第二问A重传的数据帧到达B的时间 B: 因为rB=1,则B在干扰信号传输完之后1倍的争用期,即512比特时间才开始侦听 t=273+512=785比特时间,B开始侦听 若侦听空闲,则 t=785+96(帧间最小间隔)=881比特时间,B开始重传数据 若侦听费空闲,则继续退避算法 又因为t=819比特时间的时候,A才重传数据完毕,所以B在785比特时间侦听的时候,肯定会侦听信道非空闲,即B在预定的881比特时间之前侦听到信道忙, 所以,第四问的答案:B在预定的881比特时间是停止发送数据的。 即第三问A重传的数据不会和B重传的数据再次发生碰撞。
❷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编着的第六版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4 章 网络层
4-01网络层向上提供的服务有哪两种?试比较其优缺点。
答案:虚电路服务和数据报服务。
虚电路的优点:虚电路服务是面向连接的,网络能够保证分组总是按照发送顺序到达目的站,且不丢失、不重复,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数据传输;目的站地址仅在连接建立阶段使用,每个分组使用短的虚电路号,使分组的控制信息部分的比特数减少,减少了额外开销;端到端的差错处理和流量控制可以由分组交换网负责,也可以由用户机负责。虚电路服务适用于通信信息量大、速率要求高、传输可靠性要求高的场合。
虚电路的缺点:虚电路服务必须建立连接;属于同一条虚电路的分组总是按照同一路由进行转发;当结点发生故障时,所有通过出故障的结点的虚电路均不能工作。
数据报的优点:数据报服务不需要建立连接;每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进行转发,当某个结点发生故障时,后续的分组可以另选路由,因而提高了通信的可靠性。数据报服务的灵活性好,适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不高、通信子网负载不均衡、需要选择最佳路径的场合。
数据报的缺点:数据报服务是面向无连接的,到达目的站时不一定按发送顺序,传输中的分组可能丢失和重复,提供面向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每个分组都要有目的站的全地址;当网络发生故障是,出故障的结点可能会丢失数据,一些路由可能会发生变化;端到端的差错处理和流量控制只由主机负责。
答案太多传不上来,留下邮箱可以发给你..........
❸ 计算机网络试(谢希仁)试题
呵呵,做广告的?呵呵,我现在不需要了!
❹ 求解CSMA/CD的一道题!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谢希仁) 第3章25题!!高手救我啊!!!
在书的第83页有图3-18。在此题中总线被占用时间为Tau+Tj(48)+Tau
❺ 计算机网络的一道题,不懂,希望大神给解释一下
C应该是发送数据率。
电路交换是先建立连接独占链路直达通信,没有转发时延。
分组交换是存储转发机制,以分组为单位,经历k段链路,自然是中间有k-1个交换机,要经历k-1次存储然后进行路由选择转发。x bit分分成 (x / b) + 1个分组,交换机是要接收完整个分组的所有bit后才会转发,所以只考虑最后一个分组就行了,最后一个分组达到目的地所经历的时延就是总的时延。
❻ 关于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的一道IP地址分配的题,请大家帮忙解决,谢谢!
从字面上理解,你这个题目是一个考VLAN的题目。
主机位全1和主机位全0的地址是不能分配给主机的。如果你说lan3错了,那你的lan1也错了,6位主机位,有32个地址,但要去掉全1和全0的,就只剩30了,都没有给网关的地址了。
你最好能把图挂上来,干讲不够直观。
❼ 求解一道计算机网络试题
这个题目是计算机网络(第5版)谢希仁 编着 里面的课后问答题。
主要是考【传播时延】和【时延带宽积】这两个知识点。
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
传播时延的计算机公式是: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就是我们要求的正在传播的比特数)
发送的第一个比特数即将达到终点时,发送端就已经发送了多少比特(正在发送的比特数)
长度0.1m 传播时延4.35*10^-10s
数据率=1Mb/s 正在传输的比特数 4.35*10^-4
数据率=10Gb/s 正在传输的比特数 4.35
长度100m 传播时延4.35*10^-7s
数据率=1Mb/s 正在传输的比特数 0.435
数据率=10Gb/s 正在传输的比特数 4.35*10^3
长度100km 传播时延4.35*10^-4s
数据率=1Mb/s 正在传输的比特数 4.35*10^2
数据率=10Gb/s 正在传输的比特数 4.35*10^6
长度5000km传播时延0.0217s
数据率=1Mb/s 正在传输的比特数 2.17*10^4
数据率=10Gb/s 正在传输的比特数 2.17*10^8
❽ 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题
解答:
p20的总时延定义,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从主机A开始发送数据到主机A把数据全部发送到链路上所需要的时间叫发送时延。
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b)/发送速率(b/s)
依题意,主机A要发送的数据帧长度为10000bit,速率是10Mbit/s即10*10^6bit/s,那么发送时延就是:
10000bit÷10000000bit/s=0.001s=1000μs
从主机A到交换机的传播时延是20μs
交换机接收完分组这个分组同样需要时间,按照题意是35μs
然后交换机开始发送这个分组,又需要计算发送时延,由于分组长度和速率不变,仍然是1000μs
接着这个分组在交换机到主机B之间的链路传递,传播时延是20μs。
关于主机B要多少时间才能接收完这个分组,依题意,“从A开始发送至B接收到该分组所需的总时间”,接收到就是主机B开始接收这个分组那一个时刻,也就是分组的第一个字节到达链路末端的那个时刻,后面的时间就不管它了。
总时延就是上面所有时延的和:
1000+20+35+1000+20=2075μs
❾ 那位给发一下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四版)第六章,28题:简述RIP,OSPF,和BGP路由选择协议的特点
1、RIP现在基本不用,就算是小型网络,也可执行OSPF,如果网络太小,比如几台路由器,可用静态路由;
2、OSPF适合中大型网络,一般路由器在1000台以下的都行,只要规划合理;
3、BGP自治系统外部路由,目前唯一使用的EGP路由。
RIP协议工作在网络层,ospf也会也是工作在网络层,但是BGP就不是,工作在传输层,利用TCP的179端口,因为BGP主要用在运营商,概念和RIP,ospf完全不同,是距离矢量但又有链路状态的特性的混合协议。因为他是AS by AS的传递路由信息。比其他协议更稳定,而且安全的以后总协议。
(9)谢希仁版计算机网络计算题大题扩展阅读:
RIP很早就被用在Internet上,主要传递路由信息,通过每隔30秒广播一次路由表,维护相邻路由器的位置关系,同时根据收到的路由表信息计算自己的路由表信息。
最大跳数为15跳,超过15跳的网络则认为目标网络不可达。此协议通常用在网络架构较为简单的小型网络环境。分为RIPv1和RIPv2两个版本,后者支持VLSM技术以及一系列技术上的改进。RIP的收敛速度较慢。
路由协议主要运行于路由器上,路由协议是用来确定到达路径的,它包括RIP,IGRP(Cisco私有协议),EIGRP(Cisco私有协议),OSPF,IS-IS,BGP。起到一个地图导航,负责找路的作用。它工作在网络层。路由选择协议主要是运行在路由器上的协议,主要用来进行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