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网络工程师常用计算公式
网络工程师常用计算公式大全
为了方便广大计算机学习者,我下面为你整理了网络工程师经常用到的计算公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单位的换算
1字节(B)=8bit 1KB=1024字节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通信单位中K=千,M=百万
计算机单位中K=210,M=220
倍数刚好是1024的幂
^为次方;/为除;*为乘;(X/X)为单位
计算总线数据传输速率
总线数据传输速率=时钟频率(Mhz)/每个总线包含的时钟周期数*每个总线周期传送的字节数(b)
计算系统速度
每秒指令数=时钟频率/每个总线包含时钟周期数/指令平均占用总线周期数
平均总线周期数=所有指令类别相加(平均总线周期数*使用频度)
控制程序所包含的总线周期数=(指令数*总线周期数/指令)
指令数=指令条数*使用频度/总指令使用频度
每秒总线周期数=主频/时钟周期
FSB带宽=FSB频率*FSB位宽/8
计算机执行程序所需时间
P=I*CPI*T
执行程序所需时间=编译后产生的机器指令数*指令所需平均周期数*每个机器周期时间
指令码长
定长编码:码长>=log2
变长编码:将每个码长*频度,再累加其和
平均码长=每个码长*频度
流水线计算
流水线周期值等于最慢的那个指令周期
流水线执行时间=首条指令的执行时间+(指令总数-1)*流水线周期值
流水线吞吐率=任务数/完成时间
流水线加速比=不采用流水线的执行时间/采用流水线的执行时间
存储器计算
存储器带宽:每秒能访问的位数单位ns=10-9秒
存储器带宽=1秒/存储器周期(ns)*每周期可访问的字节数
(随机存取)传输率=1/存储器周期
(非随机存取)读写N位所需的平均时间=平均存取时间+N位/数据传输率
内存片数:(W/w)*(B/b)W、B表示要组成的存储器的字数和位数;
w、b表示内存芯片的字数和位数
存储器地址编码=(第二地址–第一地址)+1
{例:[(CFFFFH-90000H)+1]/[(16K*1024)*8bit]}
内存位数:log2(要编址的字或字节数)
Cache计算
平均访存时间:Cache命中率*Cache访问周期时间+Cache失效率*主存访问周期时间
[例:(2%*100ns+98%*10ns)+1/5*(5%*100ns+95%*10ns)=14.7ns]
映射时,主存和Cache会分成容量相同的组
cache组相联映射主存地址计算
主存地址=(主存容量块数*字块大小)log2(主存块和cache块容量一致)
[例:128*4096=219(27*212)]
主存区号=(主存容量块数/cache容量块数)log2
Cache访存命中率=cache存取次数/(cache存取次数+主存存取次数)
磁带相关性能公式
数据传输速率(B/s)=磁带记录密度(B/mm)*带速(mm/s)
数据块长充=B1(记录数据所需长度)+B2(块间间隔)
B1=(字节数/记录)*块因子/记录密度
读N条记录所需时间:T=S(启停时间)+R+D
R(有效时间)=(N*字节数/记录)/传输速度
D(间隔时间)=块间隔总长/带速=[(N/块化因子)*(块间间隔)]/带速
每块容量=记录长度*块化系数
每块长度=容量/(记录密度)
存储记录的.块数=磁带总带长/(每块长度+每块容量)
磁带容量=每块容量*块数
磁盘常见技术指标计算公式
双面盘片要*2因为最外面是保护面又-2 N*2-2
非格式化容量=位密度*3.14159*最内圈址径*总磁道数
[例:(250*3.14*10*10*6400)/8/1024/1024=59.89MB]
总磁道数=记录面数*磁道密度*(外直径-内直径)/2
[例:8面*8*(30-10)/2*10=6400]
每面磁道数=((外径-内径)/2)×道密度
每道位密度不同,容易相同
每道信息量=内径周长×位密度
[例:10cm×10×3.14159×250位/mm=78537.5位/道]
格式化容量=每道扇区数*扇区容量*总磁道数
[例:(16*512*6400)/1024/1024=50MB]
or
格式化容量=非格式化容量×0.8
平均传输速率=最内圈直径*位密度*盘片转速
[例:[2*3.14*(100/2)]*250*7200/60/8=1178Kb/s]
数据传输率=(外圈速率+内圈速率)/2
外圈速率=外径周长×位密度×转速
[例:(30cm×10×3.14159×250位/mm×120转/秒)/8/1024=3451.4539 KB/s]
内圈速率=内径周长×位密度×转速
[例:(10cm×10×3.14159×250位/mm×120转/秒)/8/1024=1150.4846 KB/s]
数据传输率(3451.4539+1150.4846)/2=2300.9693 KB/s
存取时间=寻道时间+等待时间
处理时间=等待时间+记录处理时间
(记录处理最少等待时间=0,最长等待时间=磁盘旋转周期N ms/周*记录道数)
移动道数(或扇区)=目标磁道(或扇区)-当前磁道(或扇区)
寻道时间=移动道数*每经过一磁道所需时间
等待时间=移动扇区数*每转过一扇区所需时间
读取时间=目标的块数*读一块数据的时间
数据读出时间=等待时间+寻道时间+读取时间
减少等待时间调整读取顺序能加快数据读取时间
平均等待时间=磁盘旋转一周所用时间的一半
(自由选择顺逆时钟时,最长等待时间为半圈,最短为无须旋转)
平均等待时间=(最长时间+最短时间)/2
平均寻道时间=(最大磁道的平均最长寻道时间+最短时间)/2
最大磁道的平均最长寻道时间=(最长外径+圆心)/2
操作系统
虚存地址转换
(((基号)+段号)+页号)*2n+页内偏移网络流量与差错控制技术 最高链路利用率
a:帧计数长度
a可以是传播延迟/发一帧时间
数据速率*线路长度/传播速度/帧长
数据速率*传播延迟/帧长
停等协议最高链路利用率E=1/(2a+1)
W:窗口大小
滑动窗口协议E=W/(2a+1)
P:帧出错概率
停等ARQ协议E=(1-P)/(2a+1)
选择重发ARQ协议
若W>2a+1则E=1-P
若W<=2a+1则E=W(1-P)/(2a+1)
后退N帧ARQ协议
若W>2a+1则E=(1-P)/(1-P+NP)
若W<=2a+1则E=W(1-P)/(2a+1)(1-P+NP)
CSMA/CD常用计算公式
网络传播延迟=最大段长/信号传播速度
冲突窗口=网络传播延迟的两倍.(宽带为四倍)
最小帧长=2*(网络数据速率*最大段长/信号传播速度)
例:Lmin=2*(1Gb/s*1/200 000)=10 000bit=1250字节
性能分析
吞吐率T(单位时间内实际传送的位数)
T=帧长/(网络段长/传播速度+帧长/网络数据速率)
网络利用率E
E=吞吐率/网络数据速率
以太网冲突时槽
T=2(电波传播时间+4个中继器的延时)+发送端的工作站延时+接收站延时
即T=2*(S/0.7C)+2*4Tr+2Tphy
T=2S/0.7C+2Tphy+8Tr
S=网络跨距
0.7C=电波在铜缆的速度是光波在真空中的0.7倍光速
Tphy=发送站物理层时延
Tr=中继器延时
快速以太网跨距
S=0.35C(Lmin/R–2 Tphy-8Tr)
令牌环网
传输时延=数据传输率*(网段长度/传播速度)
例:4Mb/s*(600米/200米/us)us=12比特时延(1us=10-6秒)
存在环上的位数=传播延迟(5us/km)*发送介质长度*数据速率+中继器延迟
路由选择
包的发送=天数*24小时(86400秒)*每秒包的速率
IP地址及子网掩码计算
可分配的网络数=2网络号位数
网络中最大的主机数=2主机号位数-2例:10位主机号=210-2=1022
IP和网络号位数取子网掩码
例:IP:176.68.160.12网络位数:22
子网:ip->二进制->网络号全1,主机为0->子网前22位1,后为0=255.255.252.0
Vlsm复杂子网计算
Ip/子网编码
1.取网络号.求同一网络上的ip
例:112.10.200.0/21前21位->二进制->取前21位相同者(ip)/(子网)
2.路由汇聚
例:122.21.136.0/24和122.21.143.0/24判断前24位->二进制->取前24位相同者10001000 10001111
系统可靠性:
串联:R=R1*R2*....RX
并联:R=1-(1-R1)*(1-R2)*...(1-RX)
pcm编码
取样:最高频率*2
量化:位数=log2^级数
编码量化后转成二进制
海明码信息位:
k=冗余码
n=信息位
2^k-1>=n+k
数据通信基础
信道带宽
模拟信道W=最高频率f2–最低频率f1
数字信道为信道能够达到的最大数据速率
有噪声
香农理论C(极限数据速率b/s)=W(带宽)*log2(1+S/N(信噪比))
信噪比dB(分贝)=10*log10 S/N S/N=10^(dB/10)
无噪声
码元速率B=1/T秒(码元宽度)
尼奎斯特定理最大码元速率B=2*W(带宽)
一个码元的信息量n=log2 N(码元的种类数)
码元种类
数据速率R(b/s)=B(最大码元速率/波特位)*n(一个码元的信息量/比特位)=2W*log2 N
交换方式传输时间
链路延迟时间=链路数*每链路延迟时间
数据传输时间=数据总长度/数据传输率
中间结点延迟时间=中间结点数*每中间结点延迟时间
电路交换传输时间=链路建立时间+链路延迟时间+数据传输时间
报文交换传输时间=(链路延时时间+中间结点延迟时间+报文传送时间)*报文数
分组交换
数据报传输时间=(链路延时时间+中间结点延迟时间+分组传送时间)*分组数
虚电路传输时间=链路建立时间+(链路延时时间+中间结点延迟时间+分组传送时间)*分组数
信元交换传输时间=链路建立时间+(链路延时时间+中间结点延迟时间+分组传送时间)*信元数
差错控制
CRC计算
信息位(K)转生成多项式=K-1K(x)
例:K=1011001=7位–1=从6开始
=1*x^6+0*x^5+1*x^4+1*x^3+0*x^2+0*x^1+1*x^0
=x6+x4+x3+1
冗余位(R)转生成多项式=和上面一样
生成多项式转信息位(除数)=和上面一样,互转
例:G(x)=x3+x+1=1*x^3+0*x^2+1*x^1+1*x^0=1011
原始报文后面增加“0”的位数和多项式的最高幂次值一样,生成校验码的位数和多项式的最高幂次值一样,计算CRC校验码,进行异或运算(相同=0,不同=1)
网络评价
网络时延=本地操作完成时间和网络操作完成时间之差
吞吐率计算
吞吐率=(报文长度*(1-误码率))/((报文长度/线速度)+报文间空闲时间
吞吐率估算
吞吐率=每个报文内用户数据占总数据量之比*(1–报文重传概率)*线速度
吞吐率=数据块数/(响应时间–存取时间)
响应时间=存取时间+(数据块处理/存取及传送时间*数据块数)
数据块处理/存取及传送时间=(响应时间–存取时间)/数据块数
有效资源利用率计算
有效利用率=实际吞吐率/理论吞吐率
例:=(7Mb/s*1024*1024*8)/(100Mb/s*1000*1000)=0.587
组网技术
(adsl)计算文件传输时间
T=(文件大小/*换算成bit)/(上行或下行的速度Kb)/*以mb速度*/
如24M 512kb/s T=(24*1024*1024*8)/(512*1000)=393秒
;Ⅱ 数据传输率的计算。
数据传输速率是超过一个给定的时间期间内,一定量的数据传送的速率。一个例子是当你网上下载的东西。在下载的进度条和数据传输率(EI千字节每秒KB /秒)。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方法之一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公式,使用多少数据已转移,且过了多长时间,总的数据传输。计算公式是:“传输的数据”除以“拍摄时间”注:传送的数据可能会在各种形式的测量EI KB,MB,GB,TB等。 AS以及,同样也适用于TIME TAKEN荣毫秒,秒,分钟,小时等。..例如:你25兆字节(MB)的数据,在2分钟内传输。
步骤如下:
KB / s的你必须先转换成兆字节,千字节。由于兆字节大约是1000千字节,我们将它乘以1000。我们得到25,000千字节。
(2)/分钟转换成秒。由于一分钟的时间为60秒,我们知道,2分钟是120秒(2X60 = 120)。
千字节/除法秒率。 25000/120 = 208.3。我们将围绕着210。所以,现在我们有210 KB / s.missing_last_ads的=真正的速度。
(2)计算机网络有效数据率计算公式扩展阅读:
数据传输率(Data Transfer Rate)是衡量硬盘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数据传输率分为外部传输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和内部传输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通常也称外部传输率为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data Transfer Rate)或接口传输率,是指从硬盘的缓存中向外输出数据的速度。
内部传输率也称最大或最小持续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是指硬盘在盘片上读写数据的速度。
硬盘的数据传输率是衡量硬盘速度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与硬盘的转速、接口类型、系统总线类型有很大关系,它是指计算机从硬盘中准确找到相应数据并传输到内存的速率,以每秒可传输多少兆字节来衡量(MB/s),IDE接口目前最高的是133MB/s,SATA已经达到了600MB/s。
Ⅲ 关于信息传输速率 的计算公式
数据传输速率--每秒传输二进制信息的位数,单位为位/秒,记作bps或b/s。
计算公式: S=1/T log2N(bps) ⑴
式中 T为一个数字脉冲信号的宽度(全宽码)或重复周期(归零码)单位为秒;
N为一个码元所取的离散值个数。
通常 N=2K,K为二进制信息的位数,K=log2N。
N=2时,S=1/T,表示数据传输速率等于码元脉冲的重复频率。
2)信号传输速率--单位时间内通过信道传输的码元数,单位为波特,记作Baud。
计算公式: B=1/T (Baud) ⑵
式中 T为信号码元的宽度,单位为秒.
信号传输速率,也称码元速率、调制速率或波特率。
由⑴、⑵式得: S=B log2N (bps) ⑶
或 B=S/log2N (Baud) ⑷
log2=0.30102999566398,是自然对数,和数学里的log2一样
Ⅳ 数据传输速率的运算
常用的数据传输速率单位有:Kbps、Mbps、Gbps与Tb/s,目前最快的以太局域网理论传输速率(也就是所说的“带宽”)为10Gbit/s。其中:
1Kbps= 10^3 bps
1Mbps= 10^6bps
1Gbps= 10^9 bps
1Tbps= 10^12 bps
数据传输速率计算公式:
R=(1/T)*log₂N (bps)
其中:T为一个数字脉冲信号的宽度(全宽码)或重复周期(归零码),单位为秒;一个数字脉冲也称为一个码元,N为一个码元所取的有效离散值个数,也称调制电平数,N一般取2的整数次方值。若一个码元可取0和1两种离散值,则该码元只能携带一位(bit)二进制信息;若一个码元可取00,01,10,11四种离散值,则该码元就能携带两位二进制信息。以此类推,若一个码元可取N种离散值,则该码元能携带log₂N 位二进制信息。当N=2时,数据传输速率的公式就可简化为:R=1/T,表示数据传输速率等于码元脉冲的重复频率。由此,可引出另一技术指标——信号传输速率,也称码元速率、调制速率或波特率(单位为波特,记作Baud)。信号传输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信道传输的码元个数,也就是信号经调制后的传输速率。若每个码元所含的信息量为1比特,则波特率等于比特率。计算公式:B=1/T(Baud),式中T为信号码元的宽度,单位为秒。
由以上两公式可以得出:R=B log₂N(bit/s),或B=R/ log₂N(Baud)
在计算机中,一个符号的含义为高低电平,分别代表逻辑“1”和逻辑“0”,所以每个符号所含的信息量刚好为1比特,因此在计算机通信中,+常将“比特率”称为“波特率”,即:
1波特(B)= 1比特(bit)= 1位/秒(1bit/s)
例如:电传打字机最快传输率为每秒10个字符/秒,每个字符包含11个二进制位,则数据传输率为:11位/字符×10个字符/秒=110位/秒=110波特(Baud)。
还有一种表示数据传输速率的方法就是“位时间”(Td),它是指传送一个二进制位所需时间,用Td表示。计算机公式如下。
Td = 1/波特率= 1/B
例如:B=110bit/s,则Td = 1/110 ≈ 0.0091s (9.1ms)
Ⅳ 计算 传输率mbps怎么算
数据传输速率--每秒传输二进制信息的位数,单位为位/秒,记作bps或b/s。
计算公式: S=1/T log2N(bps)
数据传输速率(Data Transfer Rate),是描述数据传输系统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是指通信线上传输信息的速度,在单位时间内(通常为一秒)传输的比特数。数据传输速率有两种表示方法,即信号速率和调制速率。
信号速率S:指单位时间内所传送的二进制代 码的有效位数,以每秒多少比特 (Bit) 数计,即 BPS。调制速率B:是脉冲信号经过调制后的传输速率,以波特(Baud) 为单位,通常用于表示调制器之间传输信号的速率。
(5)计算机网络有效数据率计算公式扩展阅读:
数据传输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由数据通路传输数据的数量。它通常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数据信号速率,表示一秒内传输数据信息的比特数,单位为比特/秒 (b/s)。
2、调制速率,调制速率反映信号波形变换的频繁程度,其定义是每秒传输信号码元(波形)的个数,又称符号速率、码元速率或波特率,单位为波特(baud) 。
3、数据传输速率,表示在数据传输系统中两个相应设备之间单位时间通过的比特、字符或信息组的平均数。它的单位可以是比特、字符或信息组/秒、分或小时,相应设备是指调制解调器,中间设备或数据源。传输速率可以应用于不同功能。
反应时间可以帮助网络管理员查明网络里面什么位置速率下降和潜在的阻断。通过分析数据传输速率来相应做调整,作为一个保护性措施,系统可以运行得更加有效,并可以在高负荷的时候预防处理特别的带宽限制。测试设备比如光纤回路测试可以帮助测量和管理数据传输速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数据传输速率
Ⅵ 计算机网络码元传输数率的概念
所谓数据传输速率,是指每秒能传输的二进制信息位数,单位为位/秒(bits per sec-ond),、记作bps或b/s,它可由下式确定:
s=1/T·log2N (bps)
式中T为一个数字脉冲信号的宽度(全宽码情况)或重复周期(归零码情况),单位为秒。一个数字脉冲也称为一个码元,N为一个码元所取的有效离散值个数,也称调制电平数,N一般取2的整数次方值。若一个码元仅可取0和1两种离散值,则该码元只能携带一位(bit)二进制信息;若一个码元可取00、01、10和11四种离散值,则该码元就能携带两位二进制信息。以此类推,若一个码元可取N种离散值,则该码元便能携带log2N位二进制信息。
当一个码元仅取两种离散值时,S =(1/T),表示数据传输速率等于码元脉冲的重复频率。由此,可以引出另一个技术指标一一'信号传输速率,也称码元速率、调制速率或波特率,单位为波特(Baud)。信号传输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信道传输的码元个数,也就是信号经调制后的传输速率。若信号码元的宽度为T秒,则码元速率定义为:
B=1/T (Baud)
在有些调幅和调频方式的调制解调器中,一个码元对应于一位二进制信息,即一个码元;,有两种有效离散值,此时调制速率和数据传输速率相等。但在调相的四相信号方式中,一个码元对应于两位二进制信息,即一个码元有四种有效离散值,此时调制速率只是数据传输速率的一半。由以上两式合并可得到调制速率和数据传输速率的对应关系式:
S =B ·log2N (bps)
或B =S/log2N(Baud)
一般在二元调制方式中,S和B都取同一值,习惯上二者是通用的。但在多元调制的情况下,必须将它们区别开来。例如采用四相调制方式,即N=4,且T=833×10-6秒,则可求出数据传输速率为:
S=1/T·log2N=1/(833×10-6)·log24=2400 (bps)
而调制速率为:
B=1/T=1/(833×10-6)=1200 (Baud)
通过上例可见,虽然数据传输速率和调制速率都是描述通信速度的指标,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打个比喻来说,假如调制速率是公路上单位时间经过的卡车数,那么数据传输速率便是单位时间里经过的卡车所装运的货物箱数。如果一车装一箱货物,则单位时间经过的卡车数与单位时间里卡车所装运的货物箱数相等,如果→车装多箱货物,则单位时间经过的卡车数便小于单位时间里卡车所装运的货物箱数。
2.信道容量
信道容量表征一个信道传输数据的能力,单位也用位/秒(bps)。信道容量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区别在于,前者表示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信道传输数据能力的极限,而后者则表示实际的数据传输速率。这就像公路上的最大限速值与汽车实际速度之间的关系一样,它们虽然采用相同的单位;但表征的是不同的含义。
奈奎斯特(Nyquist)首先给出了无噪声情况下码元速率的极限值与信道带宽的关系:
B =2·H (Baud)
其中,H是信道的带宽,也称频率范围,即信道能传输的上、下限频率的差值,单位为HZ。由此可推出表征信道数据传输能力的奈奎斯特公式:
C =2·H·log2N (bpe)
此处,N仍然表示携带数据的码元可能取的离散值的个数,C即是该信道最大的数据传输速率。
由以上两式可见,对于特定的信道,其码元速率不可能超过信道带宽的两倍,但若能提高每个码元可能取的离散值的个数,则数据传输速率便可成倍提高。例如,普通电话线路的带宽约为3KHz,则其码元速率的极限值为6kBaud。若每个码元可能取的离散值的个数为16(即N=16),则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可达C=2×3k×log216=24k bps。
实际的信道总要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香农(Shannon)则进一步研究了受随机噪声干扰的信道的情况,给出了计算信道容量的香农舍式:
C =H·log2(1+S/N) (bps)
其中,S表示信号功率,N为噪声功率,S/N则为信噪比。由于实际使用的信道的信噪比都要足够大,故常表示成10log10(S/N),以分贝(dB)为单位来计量,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例如,信噪比为30dB,带宽为3kHZ的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
C=3k×log2(1+1030/10)=3k×log2(1+1001)=30kbps.
由此可见,只要提高信道的信噪比,便可提高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两个公式计算得到的只是信道数据传输速率的极限值,实际使用时必须留有充足的余地。
Ⅶ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及计算例题
指的是数据的传送速率,也称为数据率或者比特率, 单位是b/s 也有(千)kb/s(10的三次) (兆)Mb/s(10的六次) (吉)Gb/s(10的九次) (太)Tb/s(10的十二次) 速率往往是指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而并非网络实际上运行的速率。
指的是某信道允许通过的信号频带范围,代表网络中某信道传送数据的能力,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网络某信道中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在时间轴上,信号的宽度随带宽的增大而变窄。如下图:
一条通信链路的“带宽”越宽,其所能传输的“最高数据率”就越高
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 实际的数据量 。其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比如最大吞吐量也不会超过额定速率。
时延表示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时延 = 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发送时延: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公式如下: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公式如下:
对比:发送时延发生在机器内部的发送器中,一般发生在网络适配器中,与传输信道的长度没有半点关系,而传播时延发生在机器外部的传输信道媒体上,与信号的发送速率无关,和信号传送的距离有关,信号传送的距离越远,传播时延就越大。
处理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进行处理花费的时间。(比如差错校验、查找适当的路由)
排队时延:分组经过网络传输时,经过多个路由器,当分组较多时就要先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排队时延的长短取决于网络当时的通信量,且当网络的通信量很大时会发生队列溢出,使分组丢失,相当于排队时延无穷大。
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提高数据的发送速率仅仅是减小了数据的发送时延。
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 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打个比方:车子在道路上多了起来,道路的利用率变大了,道路被占满了,但是道路变拥挤了,这样就导致排队时延的增大了。
2道小例题巩固下公式:
Ⅷ 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效率怎么求
Ethernet II帧格式:能看明白就知道了----------------------------------------------------------------------------------------------| 前序 | 目的地址 | 源地址 | 类型 | 数据 | FCS | ----------------------------------------------------------------------------------------------| 8 byte | 6 byte | 6 byte | 2 byte | 46~1500 byte | 4 byte| 以太网,数据的传输效率是指发送的应用层数据除以所发送的总数据(即应用层数据加上各种首部和尾部的额外开销)
Ⅸ 计算机网络计算比特数
功能,也整合专用软件,可用于特定行业专用机。
3、笔记本电脑(Notebook或Laptop)
也称手提电脑或膝上型电脑,是一种小型、可携带的个人电脑,通查看图片[笔记本电脑]常重1-3公斤。笔记本电脑除了键盘外,还提供了触控板
Ⅹ 有效数据传输率问题(计算机网络)
楼上答错了,
A站这边:发送512bit帧长耗时51.2us,到达目的站点耗时10us,A站全部数据到达B站耗时61.2us。
B站这边:时隙为96bit时间,所以是9.6us,发送32bit确认,所以是3.2us,传输时延10us,B站全部数据到达A站耗时22.8us。
所以84us为A站一个发送周期,若以以太网帧(含前导码)发送则有效数据传输率为488/84=5.81mbps,若以ppp帧发送则有效数据传输率为504/82=6.15mbps,题目未给明确条件,则当512为全部数据,则此时有效数据传输率为512/82=6.24mb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