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计算机网络题
(1) 将IP 地址空间202.118.1.0/24 划分为2 个子网,可以从主机位拿出1 位来划分子网,剩余的7 位用来表示主机号(27-2>120,满足要求),所以两个子网的子网掩码都为: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 10000000,即255.255.255.128;所划分的两个子网的网络地址分别为:
202.118.1.00000000 和202.118.1.10000000(为了理解方便我将最后一个字节用二进制表示,这样可以看清楚子网的划分过程),即202.118.1. 0 和202.118.1.128。
综上,划分结果为:
子网1:202.118.1.0,子网掩码为:255.255.255.128;
子网2:202.118.1.128,子网掩码为:255.255.255.128。
或者写成:
子网1:202.118.1.0/25;
子网2:202.118.1.128/25。
(2) 下面分2 种情况:
(a) 假设子网1 分配给局域网1,子网2 分配给局域网2;路由器R1 到局域网1 和局域网
2 是直接交付的,所以下一跳IP 地址可以不写(打一横即可),接口分别是从E1、E2转发出去;路由器R1 到域名服务器是属于特定的路由,所以子网掩码应该为255.255.255.255(只有和全1 的子网掩码相与之后才能100%保证和目的网络地址一样,从而选择该特定路由),而路由器R1 到域名服务器应该通过接口L0 转发出去,下一跳IP 地址应该是路由器R2 的L0 接口,即IP 地址为202.118.2.2;路由器R1 到互联网属于默认路由(记住就好,课本127 页),而前面我们已经提醒过,默认路由的目的网络IP 地址和子
网掩码都是0.0.0.0,而路由器R1 到互联网应该通过接口L0 转发出去,下一跳IP 地址应该是路由器R2 的L0 接口,即IP 地址为202.118.2.2,故详细答案见下表:
目的网络地址子网掩码下一跳IP 地址接口
202.118.1.0 255.255.255.128 — E1
202.118.1.128 255.255.255.128 — E2
202.118.3.2 255.255.255.255 202.118.2.2 L0
0.0.0.0 0.0.0.0 202.118.2.2 L0
(b) 假设子网1 分配给局域网2,子网2 分配给局域网1;中间过程几乎一样,答案请看下表:
目的网络地址子网掩码下一跳IP 地址接口
202.118.1.128 255.255.255.128 — E1
202.118.1.0 255.255.255.128 — E2
202.118.3.2 255.255.255.255 202.118.2.2 L0
0.0.0.0 0.0.0.0 202.118.2.2 L0
(3) 首先将202.118.1.0/25 与202.118.1.128/25 聚合,聚合的地址为:202.118.1.0/24(只有前面24 位一样),显然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故路由器R2 经过接口L0,下一跳为路由器R1 的接口L0,IP 地址为:202.118.2.1,所以路由表项如下表所示:
目的网络地址子网掩码下一跳IP 地址接口
202.118.1.0 255.255.255.0 202.118.2.1 L0
Ⅱ 计算机网络原理怎么由路由表计算下一跳
N1 6 E 原路由表不存在该路由条目,收到更新,需添加进去,跳数+1
N2 3 D 原路由表存在去往N2网段的路由条目,但原距离3=2+1现路由距离,距离相等,不更新
N4 4 E 原路由表存在去往N4网段的路由条目,且原距离4<16+1现路由距离,不更新路由条目
N5 3 E 原路由表不存在该路由条目,收到更新,需添加进去,跳数+1
N6 4 E 原路由表存在去往N6网段的路由条目,但原距离5>3+1现路由距离,我们选近的走,因此替换原路由条目,跳数+1
跳数+1是因为,我们路由器收到邻居路由器更新后,需要加上到邻居路由器这一跳的距离,且下一跳为邻居路由器。
Ⅲ 路由器中的下一跳是什么意思,请针对性讲解下,谢谢.
路由下一跳地址意思就是网关搜滚颤的IP地址。
网关的IP地址是具有路由功能的设备的IP地址。 具有路由功能的设备包括路由器,启用了路由协议的服务器(基本上等同于路由器)和代理服务器(也等同于路由器)。
手动设置适用于计算机数量相对较少且TCP / IP参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例如,只有几到十几台计算机。 此方备陆法在连接到网络的每台计算机上都需要一个“默认网关”。 一旦由于迁移等原因必须修改默认网关的IP地址,将给网络管理带来麻烦。
(3)计算机网络试计算下一跳扩展阅读:
路由下一跳地址的网关性质:
1、网关也称为网络连接器,以及协议转世败换器。 网关实现网络层以上的网络互连,是最复杂的网络互连设备,仅用于具有不同高级协议的两个网络的互连。
2、网关可用于WAN互连和LAN互连。 网关是充当繁重转换任务的计算机系统或设备。
3、网关是使用不同通信协议,数据格式或语言的两个系统,甚至具有完全不同的体系结构的系统之间的转换器。 与仅传递信息的网桥不同,网关必须重新包装接收到的信息,以满足目标系统的需求。
Ⅳ 计算机网络基础问题,高分求解
简单
1,A
2,A
3,A
4,D (240-255)
5,主机A首先会发送一个ARP的广播请求包,询问谁是主机B,因为这个主机A知道主机B的IP地址,当主机B收到这个广播报文之后,检查A请求的是自己,于是把自己的MAC地址回应A,这样就完成竖贺了ARP请求。
6,ARP
7,128.96.39.128 255.255.255.128 接口1
128.96.39.151
8,Tracert(跟踪路由)是路由跟踪实用程序,用于确定 IP 数据报访问目标所采取的路径伍肢。Tracert 命令用 IP 生存时间 (TTL) 字段和余橘派 ICMP 错误消息来确定从一个主机到网络上其他主机的路由。
Tracert 工作原理
通过向目标发送不同 IP 生存时间 (TTL) 值的“Internet 控制消息协议 (ICMP)”回应数据包,Tracert 诊断程序确定到目标所采取的路由。要求路径上的每个路由器在转发数据包之前至少将数据包上的 TTL 递减 1。数据包上的 TTL 减为 0 时,路由器应该将“ICMP 已超时”的消息发回源系统。
Tracert 先发送 TTL 为 1 的回应数据包,并在随后的每次发送过程将 TTL 递增 1,直到目标响应或 TTL 达到最大值,从而确定路由。通过检查中间路由器发回的“ICMP 已超时”的消息确定路由。某些路由器不经询问直接丢弃 TTL 过期的数据包,这在 Tracert 实用程序中看不到。
Tracert 命令按顺序打印出返回“ICMP 已超时”消息的路径中的近端路由器接口列表。如果使用 -d 选项,则 Tracert 实用程序不在每个 IP 地址上查询 DNS。
Ⅳ 计算机网络 考题
(老师钦点)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最主要的特点
第一阶段:
特点 从单个网络 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第二阶段:从 1985年开始
特点 建成了三级结构的互联网
第三阶段:从1993年开始
特点 逐渐形成了多层次 ISP 结构的互联网
(老师钦点)1-10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站到目的站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C(bit/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分组交换 : x/C+(k-1)p/C+kd
电路交换 : s+x/C+kd
当 x/C+(k-1)p/C+kd<s+x/C+kd时,
即 (k-1)p/C<s
1-17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3×10^8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 数据长度为10^7 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it/s,传播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
2) 数据长度为10^3 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it/s,传输距离和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同上。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结论:
(1):发送延迟=10^7/(100×1000)=100s
传播延迟=1000×1000/(2×10 8)=5×10 -3s=5ms
(2):发送延迟=10 3/(10 9)=10-6s=1us
传播延迟=1000×1000/(2×10^8)=5×10-3s=5ms
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但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就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部分。
(老师钦点)3-09. 一个PPP帧的数据部分(用十六进制写出)是7D 5E FE 27 7D 5D 7D 5D 65 7D 5E。试问真正的数据是什么(用十六进制写出)?
答:7E FE 27 7D 7D 65 7E。(7D 5D和 7D 5E是字节填充)
(老师钦点)3-19.以太网使用的CSMA/CD协议是以争用方式接入到共享信道。这与传统的时分复用TDM相比优缺点如何?
从网络上负载轻重,灵活性以及网络效率等方面进行比较
网络上负荷较轻时,CSMA/CD协议很灵活。但网络负荷很重时,TDM的效率就很高。
(老师钦点)3-33 112页
(老师钦点)4-03 作为中间系统,转发器、网桥、路由器和网关都有何区别?
1)转发器、网桥、路由器、和网关所在的层次不同。
物理层中继系统:转发器 (repeater)。
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网桥 或 桥接器 (bridge)。
网络层中继系统:路由器 (router)。
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网关 (gateway)。
2)当中继系统是转发器或网桥时,一般并不称之为网络互连,因为仍然是一个网络。
路由器其实是一台专用计算机,用来在互连网中进行路由选择。一般讨论的互连网都是指用路由器进行互连的互连网络。
4-09(老师钦点)
1)子网掩码为 255.255.255.0 代表什么意思?
2)一网络的现在掩码为 255.255.255.248,问该网络能够连接多少个主机?
3)一A 类网络和一 B 类网络的子网号subnet-id分别为16个1和8个1,问这两个网络的子网掩码有何不同?
4)一个B类地址的子网掩码是255.255.240.0。试问在其中每一个子网上的主机数最多是多少?
5)一A类网络的子网掩码为 255.255.0.255,它是否为一个有效的子网掩码?
6)某个IP地址的十六进制表示为C2.2F.14.81,试将其转换为点分十进制的形式。这个地址是哪一类IP地址?
7)C 类网络使用子网掩码有无实际意义?为什么?
1)C类地址对应的子网掩码默认值。但也可以是A类或B类地址的掩码,即主机号由最后8位决定,而路由器寻找网络由前24位决定。
2)255 - 248 = 7,6台主机,(000 111不行)
3)子网掩码一样,但子网数目不同
4)最多可有4094个,2^12 -2 = 4094 (不考虑全0 全1)
5)有效,但不推荐这样使用
6)194.47.20.129,C类 (C类地址范围 192.0.1 - 224.255.255 书121页)
7)有。对于小网络这样做还可进一步简化路由表
(老师钦点)4-17 一个3200位长的TCP报文传到IP层,加上160位的首部后成为数据报。下面的互联网由两个局域网通过路由器连接起来。但第二个局域网所能传送的最长数据帧中的数据部分只有1200位。因此数据报在路由器必须进行分片。试问第二个局域网向其上层要传送多少比特的数据(这里的“数据”当然指的是局域网看见的数据)?
1200*3 + 80+160 = 3840bit 共4片
(老师钦点)4-20. 设某路由器建立了如下路由表(这三列分别是目的网络、子网掩码和下一跳路由器,若直接交付则最后一列表示应当从哪一个接口转发出去)
目的网络 子网掩码 下一跳
128.96.39.0 255.255.255.128 接口0
128.96.39.128 255.255.255.128 接口1
128.96.40.0 255.255.255.128 R2
192.4.153.0 255.255.255.192 R3
(默认) - R4
现共收到5个分组,其目的站IP地址分别为:
(1)128.96.39.10
(2)128.96.40.12
(3)128.96.40.151
(4)192.4.153.17
(5)192.4.153.90
试分别计算其下一跳
解:
(1)分组的目的站IP地址为:128.96.39.10。先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得128.96.39.0,可见该分组经接口0转发。
(2)分组的目的IP地址为:128.96.40.12。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得128.96.40.0,经查路由表可知,该项分组经R2转发。
(3)分组的目的IP地址为:128.96.40.151,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后得128.96.40.128,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92相与后得128.96.40.128,经查路由表知,该分组转发选择默认路由,经R4转发。
(4)分组的目的IP地址为:192.4.153.17。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后得192.4.153.0。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92相与后得192.4.153.0,经查路由表知,该分组经R3转发。
(5)分组的目的IP地址为:192.4.153.90,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后得192.4.153.0。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92相与后得192.4.153.64,经查路由表知,该分组转发选择默认路由,经R4转发
(老师钦点)4-26 有如下的四个/24地址块,试进行最大可能的聚合。
212.56.132.0/24
212.56.133.0/24
212.56.134.0/24
212.56.135.0/24
答:212=(11010100)2,56=(00111000)2
132=(10000100)2,
133=(10000101)2
134=(10000110)2,
135=(10000111)2
所以共同的前缀有22位,即1101010000111000 100001,聚合的CIDR地址块是:212.56.132.0/22
(老师钦点)4-28 看一看
(老师钦点)4-31以下地址中的哪一个和86.32/12匹配?请说明理由。
(1)86.33.224.123;(2)86.79.65.216;(3)86.58.119.74;(4)86.68.206.154。
答案:
(1)与1111111111110000 00000000 00000000逐比特相“与”和86.32/12匹配
(2)与1111111111110000 00000000 00000000逐比特相“与”和86.32/12不匹配
(3)与1111111111110000 00000000 00000000逐比特相“与”和86.32/12不匹配
(4)与1111111111110000 00000000 00000000逐比特相“与”和86.32/12不匹配
(老师钦点)4-41假定网络中的路由器B的路由表有如下的项目(这三列分别表示“目的网络”、“距离”和“下一跳路由器”)
N17A
N22C
N68F
N84E
N94F
现在B收到从C发来的路由信息(这两列分别表示“目的网络”和“距离”):
N24
N38
N64
N83
N95
试求出路由器B更新后的路由表(详细说明每一个步骤)
解:路由器B更新后的路由表如下:
N17A无新信息,不改变
N25C相同的下一跳,更新
N39C新的项目,添加进来
N65C不同的下一跳,距离更短,更新
N84E不同的下一跳,距离一样,不改变
N94F不同的下一跳,距离更大,不改变
(老师钦点)5—01 试说明运输层在协议栈中的地位和作用,运输层的通信和网络层的通信有什么重要区别?为什么运输层是必不可少的?
答:
运输层处于面向通信部分的最高层,同时也是用户功能中的最低层,向它上面的应用层提供服务
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但网络层是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面向主机,承担路由功能,即主机寻址及有效的分组交换)。
各种应用进程之间通信需要“可靠或尽力而为”的两类服务质量,必须由运输层以复用和分用的形式加载到网络层。
(老师钦点)5—05 试举例说明有些应用程序愿意采用不可靠的UDP,而不用采用可靠的TCP。
答:
VOIP:由于语音信息具有一定的冗余度,人耳对VOIP数据报损失由一定的承受度,但对传输时延的变化较敏感。
有差错的UDP数据报在接收端被直接抛弃,TCP数据报出错则会引起重传,可能带来较大的时延扰动。
因此VOIP宁可采用不可靠的UDP,而不愿意采用可靠的TCP。
(老师钦点)5—14 UDP用户数据报的首部十六进制表示是:06 32 00 45 00 1C E2 17.试求源端口、目的端口、用户数据报的总长度、数据部分长度。这个用户数据报是从客户发送给服务器发送给客户?使用UDP的这个服务器程序是什么
解:
源端口1586,目的端口69,UDP用户数据报总长度28字节,数据部分长度20字节。
此UDP用户数据报是从客户发给服务器(因为目的端口号<1023,是熟知端口)、服务器程序是TFFTP。
(老师钦点)5—19 试证明:当用n比特进行分组的编号时,若接收到窗口等于1(即只能按序接收分组),当仅在发送窗口不超过2n-1时,连接ARQ协议才能正确运行。窗口单位是分组。
见书上答案 434
(老师钦点)5—23 主机A向主机B连续发送了两个TCP报文段,其序号分别为70和100。试问:
(1) 第一个报文段携带了多少个字节的数据?
(2) 主机B收到第一个报文段后发回的确认中的确认号应当是多少?
(3) 如果主机B收到第二个报文段后发回的确认中的确认号是180,试问A发送的第二个报文段中的数据有多少字节?
(4) 如果A发送的第一个报文段丢失了,但第二个报文段到达了B。B在第二个报文段到达后向A发送确认。试问这个确认号应为多少?
(1)第一个报文段的数据序号是70到99,共30字节的数据。
(2)确认号应为100.
(3)80字节。
(4)70 (快重传)
(老师钦点)5—24 一个TCP连接下面使用256kb/s的链路,其端到端时延为128ms。经测试,发现吞吐量只有120kb/s。试问发送窗口W是多少?(提示:可以有两种答案,取决于接收等发出确认的时机)。
书上 435
(老师钦点)5—39 TCP的拥塞窗口cwnd大小与传输轮次n的关系如下所示:.....
书上 436
6-35 SNMP使用UDP传送报文。为什么不使用TCP?
答:因为SNMP协议采用客户/服务器工作方式,客户与服务器使用request和response报文建立了一种可靠的请求/响应关系,因此不必再耗时建立TCP连接。而采用首部开销比TCP小的UDP报文形式。
9-07.无线局域网的MAC协议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无线局域网中不能使用CSMA/CD协议而必须使用CSMA/CA协议?
答:无线局域网的MAC协议提供了一个名为分布式协调功能(DCF)的分布式接入控制机制以及工作于其上的一个可选的集中式控制,该集中式控制算法称为点协调功能(PCF)。DCF采用争用算法为所有通信量提供接入;PCF提供无争用的服务,并利用了DCF特性来保证它的用户可靠接入。PCF采用类似轮询的方法将发送权轮流交给各站,从而避免了冲突的产生,对于分组语音这样对于时间敏感的业务,就应提供PCF服务。 由于无线信道信号强度随传播距离动态变化范围很大,不能根据信号强度来判断是否发生冲突,因此不适用有线局域网的的冲突检测协议CSMA/CD。
802.11采用了CSMA/CA技术,CA表示冲突避免。这种协议实际上是在发送数据帧前需对信道进行预约。 这种CSMA/CA协议通过RTS(请求发送)帧和CTS(允许发送)帧来实现。源站在发送数据前,先向目的站发送一个称为RTS的短帧,目的站收到RTS后向源站响应一个CTS短帧,发送站收到CTS后就可向目的站发送数据帧。
Ⅵ 帮忙解答下这个计算机网络的题目,谢了
方法:用对应分组的IP地址同上面每组路由表的子网掩码按位作与运算,结果与每组的网络号相比较,匹配的,则分组从该路由表项对应的出口转发;没有匹配项,则走缺省路由。
(1)128.96.39.10
128.96.39.10^255.255.255.128=128.96.39.0 所以,匹配第一项,分组走接口0转发
(2)128.96.40.12
128.96.40.12^255.255.255.128=128.96.40.0 所以,匹配第三项,分组走R2转发
(3)128.96.40.151
128.96.40.151^255.255.255.128=128.96.40.128 没有匹配项,走缺省路由,分组走R4转发
(4)192.4.153.17
192.4.153.17^255.255.255.192=192.4.153.0 所以,匹配第三项,分组走R3转发
(5)192.4.153.90
192.4.153.90^255.255.255.192=192.4.153.64 没有匹配项,走缺省路由,分组走R4转发
Ⅶ 设某路由器建立了如表所示的路由表,(下一跳地址若直接交付则表示应当从哪一个接口转发出去)
路由表有最长前缀匹配原则。
解:
(1)分组的目的站IP地址为:128.96.39.10。先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得128.96.39.0,可贺烂见该分组经接口0转发。
(2)分组的目的IP地址为:128.96.40.12。
① 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得128.96.40.0,不等于128.96.39.0。
② 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得128.96.40.0,经查路由表可知,该项分组经R2转发。
(3)分组的目的IP地址为:128.96.40.151,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后得128.96.40.128,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92相与后得128.96.40.128,经查路由表知,该分组转发选择默认路由,经R4转发。
路由转发时,使用的是递归查找、最长匹配,并不想能想象的那么智能。会将目的IP地址与所有子网掩码与,然后选择匹配最长的作为最佳路径,转发数据包。如果不做产品研发的话,这些东西不需要详细了解的。
(7)计算机网络试计算下一跳扩展阅读:
在计算机网络中,路由表或称路由择域信息库(RIB)是一个存储在路由器或者联网计算机中的电子表格(文件)或类数据库。路由表存储着指向特定网络地址的路径(在有些情况下,还记录有路径的路由度量值)。路由表中含有网络周边的拓扑信息。路由表建立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路由协议和静态路由选择。
在现代路由器磨枣构造中,路由表不直接参与数据瞎拍拆包的传输,而是用于生成一个小型指向表,这个指向表仅仅包含由路由算法选择的数据包传输优先路径,这个表格通常为了优化硬件存储和查找而被压缩或提前编译。
Ⅷ 求解计算机网络的一道计算题!!
把每个目的地址和每个子网掩码相与,看与那个目的地址相同就是从那个端口发出去,下一跳就是后面对应的。比如172.16.0.1可以表示成2进制 101011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1。分别与几个子网掩码相与
Ⅸ 计算机网络试题:路由表问题
自己回去慢慢算吧,用掩码与后比较网络号就可以了!幼儿园小朋友,这种问题也问??
Ⅹ 求大神,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用狄克斯特拉算法生成路由器下一跳怎么编写程序
首先用dijkstra寻找所有最短路,然后把下一跳一样的集合在一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