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大全
扩展阅读
移动看电视提示网络异常 2025-09-28 16:51:57
人才信息网络安全 2025-09-28 16:47:30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大全

发布时间: 2023-05-10 17:27:33

㈠ 考研基本常识:计算机考什么怎么复习

为了更好地适应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对人才培养质量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对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初试科目进行调整及命题形式进行改革。从2009年起,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行全国统考。
一、考研计算机考什么?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初试科目调整后为4门,即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一和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卷面满分值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和150分。
2、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的考试内容包括: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重点考查考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及试卷结构在考试大纲中确定。
3、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实行联合命题,命题工作由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工科委员会在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导下组织实施,阅卷工作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组织,有关考务工作要求另行通知。
4、对于授理学学位的招生单位,第三单元考试科目可选数学一,也可自命题;第四单元考试科目必须采用联考的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5、相关招生单位均应根据初试科目内容、要求的变化和《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2006〕4号)的要求,及时对该学科复试内容、办法和其他相关工作作出相应调整。
6、有关招生单位可充分利用接收推免生的方式招收跨学科专业的生源,对此招生部门应主动做好与培养、推荐部门的衔接工作。
二、复习建议
复习时间安排及顺序:
建议广大考生至少从九月份就应该开始专业课的复习了。并且按照由难到易的顺序复习专业课科目,即按照《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的顺序来规划复习专业课。
复习思路
1、“数据结构”复习思路:
“数据结构”的复习应以“线性结构→树型结构→图型结构→查找表→排序算法”为主线进行复习,重点在“线性结构”、“图”和“排序”三个部分,“线性结构”、“树”和“图”侧重基础概念、基础原理和基础方法的掌握,“图”、“查找”和“排序”则侧重具体应用的考核。
2、“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思路:
“计算机组成原理”按照冯·诺伊曼计算机5部分组成结构为大块进行复习。“计算机系统概述”和“数的表示和运算”重点在于基本概念的掌握,没有具体应用。而“存储器的层次结构”,“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总线”和“输入输出系统”部分除了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外,重点掌握应用。
3、“操作系统”复习思路操作系统”复习思路:
“操作系统”按照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为主线进行复习,即“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和“输入输出管理”。其中重点部分在“进程管理”和“内存管理”。
4、“计算机网络”复习思路计算机网络”复习思路:
“计算机网络”按照OSI网络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为顺序进行复习,复习重点在于“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5、关于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时间上安排、各阶段选用什么样的复习资料
第一阶段是复习、打好基础的阶段。
时间一般从 3 月份开始到 7 月份左右。这一阶段选用的复习资料主要是和大纲比较吻合的教材以及配套的习题。目前来说,教材已经基本统一。
数据结构选用严蔚敏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C 语言版的《数据结构》,习题建议选用李春葆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据结构习题与解析》;
计算机组成原理有两个版本的教材,可以任选其一:一个版本是白中英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最新版是第 4 版)及配套习题,另外一个版本是唐朔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及配套习题;
操作系统一般选用汤子瀛主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操作系统》,配套习题可以选用李春葆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操作系统习题与解析》;
计算机网络选用的教材是谢希仁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网络》(最新版是第 5 版)及配套习题。
第二阶段是强化复习、重点深入的阶段。时间一般是 7 、 8 月份到 10 月份。
这一阶段可以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解析》,或者选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复习指南》。这两本书都是根据考研大纲编写的,并且都配有相当数量的习题。
第三阶段是系统总结、模拟训练的阶段。时间一般从 11 月份到考前。
这一阶段考生必须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总结,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查漏补缺,同时要精选一定量的模拟试题或历年演练,去年这方面的模拟试题很少,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巩微主编、原子能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全真模拟试题集》。
通过模拟训练,一方面可以帮助考生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考生的临考状态,是适应真实考场必不可少的一步。
以上三个阶段,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也可以直接从第二个阶段开始。
考生在复习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合理安排时间、制订复习计划: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及早准备,保证按计划完成阶段性复习和总复习;二是重视基础、多做总结、提高效率:尽量多动手、多总结,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复习过程中可以眼、脑、手并用,保证复习效果;三是注意生活规律、适当调节:考研是一场持久战,不是速决战,考生一定要注意在紧张复习的同时,适当调节,以始终保持良好的复习状态。
三、参考书目及习题册推荐
《数据结构》(数据结构》(C语言版) 严蔚敏 吴伟民 编着 清华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操作系统》汤子瀛等主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 谢希仁 编着 电子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 唐朔飞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研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㈡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一)

参考:计算机网络 谢希仁 第7版

一、现在最主要的三种网络
 电信网络(电话网)
 有线电视网络
 计算机网络 (发展最快,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
二、internet 和 Internet
 internet 是普通名词
泛指一般的互连网(互联网)
 Internet 是专有名词,标准翻译是“因特网” 世界范围的互连网(互联网)
使用 TCP/IP 协议族
前身是美国的阿帕网 ARPANET
三、计算机网络的带宽
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指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即每秒多少比特。 描述带宽也常常把“比特/秒”省略。
例如,带宽是 10 M,实际上是 10 Mb/s。注意:这里的 M 是 106。
四、对宽带传输的错误概念
在网络中有两种不同的速率:
信号(即电磁波)在传输媒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或公里/秒)
 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比特/秒),也叫传输速率。 这两种速率的意义和单位完全不同。
宽带传输: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较高。 宽带线路:每秒有更多比特从计算机注入到线路。 宽带线路和窄带线路上比特的传播速率是一样的。
早期的计算机网络采用电路交换,新型的计算机网络采用分组交换的、基于存储转发的方式。 分组交换:
 在发送端把要发送的报文分隔为较短的数据块
 每个块增加带有控制信息的首部构成分组(包)
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 接收端剥去首部,抽出数据部分,还原成报文
IP 网络的重要特点
 每一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
 发往同一个目的地的分组,后发送的有可能先收到(即可能不按顺序接收)。  当网络中的通信量过大时,路由器就来不及处理分组,于是要丢弃一些分组。  因此, IP 网络不保证分组的可靠地交付。
 IP 网络提供的服务被称为:
尽最大努力服务(best effort service) 五、最重要的两个协议:IP 和 TCP
TCP 协议保证了应用程序之间的可靠通信,IP 协议控制分组在因特网的传输,但因特网不保证可靠交付.
在 TCP/IP 的应用层协议使用的是客户服务器方式。
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 当 A 进程需要 B 进程的服务时就主动呼叫 B 进程,在这种情况下,A 是客户而 B 是服务器。
 可能在下一次通信中,B 需要 A 的服务,此时,B 是客户而 A 是服务器。
注意:
 使用计算机的人是“用户”(user)而不是“客户”(client)。
 客户和服务器都指的是进程,即计算机软件。
 由于运行服务器进程的机器往往有许多特殊的要求,因此人们经常将主要运行服务器进程的
机器(硬件)不严格地称为服务器。
 例如,“这台机器是服务器。” 意思是:“这台机器(硬件)主要是用来运行服务器进程(软件)。”  因此,服务器(server)一词有时指的是软件,但也有时指的是硬件。
六、总结
 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范围的、互连起来的计算机网络,它使用 TCP/IP 协议族,并且它的前身是美 国阿帕网 ARPANET。
 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 因特网使用基于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并使用 IP 协议传送 IP 分组。
 路由器把许多网络互连起来,构成了互连网。路由器收到分组后,根据路由表查找出下一跳路由器的
地址,然后转发分组。
 路由器根据与其他路由器交换的路由信息构造出自己的路由表。
 IP 网络提供尽最大努力服务,不保证可靠交付。
 TCP 协议保证计算机程序之间的、端到端的可靠交付。
 在 TCP/IP 的应用层协议使用的是客户服务器方式。
 客户和服务器都是进程(即软件)。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 服务器有时也指“运行服务器软件”的机器。

一、IP 网络是虚拟网络
 IP 网络是虚拟的。在 IP 网络上传送的是 IP 数据报(IP 分组)。
 实际上在网络链路上传送的是“帧”,使用的是帧的硬件地址(MAC 地址)。
 地址解析协议 ARP 用来把 IP 地址(虚拟地址)转换为硬件地址(物理地址)。
二、IP 地址的表示方法
IP 地址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二进制和点分十进制。
IP 地址是 32 位二进制数字,为方便阅读和从键盘上输入,可把每 8 位二进制数字转换成一个十进制数字,并 用小数点隔开,这就是点分十进制。
三、因特网的域名
因特网的域名分为:  顶级域名  二级域名  三级域名

 四级域名
四、域名服务器 DNS (Domain Name Server)
因特网中设有很多的域名服务器 DNS,用来把域名转换为 IP 地址。
五、电子邮件
发送邮件使用的协议——简单邮件传送协议 SMT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接收邮件使用的协议——邮局协议版本 3 POP3 (Post Office Protocol version 3) 注:邮件的传送仍然要使用 IP 和 TCP 协议
六、统一资源定位符 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 URL 用来标识万维网上的各种文档。
 因特网上的每一个文档,在整个因特网的范围内具有惟一的标识符 URL。  URL 实际上就是文档在因特网中的地址。
七、超文本传送协议 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万维网客户程序与服务器程序之间的交互遵守超文本传送协议 HTTP。
八、结束语
 IP 地址是 32 位二进制数字。为便于阅读和键入,也常使用点分十进制记法。  个人用户上网可向本地 ISP 租用临时的 IP 地址。
 域名服务器 DNS 把计算机域名转换为计算机使用的 32 位二进制 IP 地址。  发送电子邮件使用 SMTP 协议,接收电子邮件使用 POP3 协议。
 统一资源定位符 URL 惟一地确定了万维网上文档的地址。
 超文本传送协议 HTTP 用于万维网浏览器程序和服务器程序的信息交互。
 超文本标记语言 HTML 使万维网文档有了统一的格式。
 IP 电话不使用 TCP 协议。利用 IP 电话网关使得在普通电话之间可以打 IP 电话。

一、因特网服务提供者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根据提供服务的覆盖面积大小以及所拥有的 IP 地址数目的不同,ISP 也分成为不同的层次。
二、两种通信方式
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C/S 方式 和 P2P 方式
(Peer-to-Peer,对等方式)。
三、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网络核心部分是因特网中最复杂的部分。
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 他主机通信(即传送或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是由许多网络和把它们互连起来的路由器组成,而主机处在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在因特网核心部分的路由器之间一般都用高速链路相连接,而在网络边缘的主机接入到核心部分则通 常以相对较低速率的链路相连接。

主机的用途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路由器的用途则是用 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
最重要的功能。
四、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
五、网络的分类
 不同作用范围的网络
 广域网 WAN (Wide Area Network)
 局域网 LAN (Local Area Network)
 城域网 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 个人区域网 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 从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
 公用网 (public network)
 专用网 (private network)
 用来把用户接入到因特网的网络
 接入网 AN (Access Network),它又称为本地接入网或居民接入网。
注:由 ISP 提供的接入网只是起到让用户能够与因特网连接的“桥梁”作用。
六、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 速率
 带宽
 吞吐量
 时延(delay 或 latency)
 传输时延(发送时延) —— 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 毕所需的时间。
 传播时延 —— 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注:信号传输速率(即发送速率)和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 处理时延 —— 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 排队时延 —— 结点缓存队列中分组排队所经历的时延。 总时延 = 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处理时延
 时延带宽积
 利用率 —— 分为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  网络利用率——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注: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七、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 简称为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其组成要素有以下三点:
 语法  语义  同步
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八、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实体(entity)——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 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
 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
 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 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
 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同一系统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称为服务访问点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
九、TCP/IP 的体系结构
路由器在转发分组时最高只用到网络层,而没有使用运输层和应用层。

㈢ 谁能介绍几本关于计算机入门方面的书籍

关于计算机入门方面的书籍有:

一、《c语言程序设计 》

《c语言程序设计 》是2012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出版社于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黄容、赵毅。本书是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教程,内容包括C语言概述、顺序结构程序设计、分支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数组、函数、指针、结构体、文件等。

本书以程序设计思想的掌握为主线,以编程应用为驱动,通过案例和问题引入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点训练学生的编程思想,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锻炼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鼓励学生利用所学C语言知识解决专业的具体问题。

二、《计算机概论》

《计算机概论》是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严世杰 金子葳 洪秀朋 周伯毓。本书主要讲述了整个计算机科学划分成体系结构软件数据组织和机器的潜力四大部分,对这四部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做出了贴近时代深入浅出的介绍。

三、《Java编程思想ThinkinginJava》

Bruce Eckel是MindView公司的总裁,该公司向客户提供软件咨询和培训。他是C++标准委员会拥有表决权的成员之一,拥有应用物理学学士和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

除本书外,他还是《C++编程思想》的作者,并与人合着了《C++编程思想

第2卷》(这两本书的英文影印版及中文版均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出版)及其他着作。他已经发表了150多篇论文,还经常参加世界各地的研讨会并进行演讲。

四、《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

本书主要介绍由80x86/Pentium微处理器构成的微型计算机的原理、应用及最新发展现状。书中阐述了80x86/Pentium微处理器的编程结构、指令与寻址方式、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存储器技术、总线技术,并阐述了80x86/Pentium微处理器构成的微型计算机硬件电路系统。

五、《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2008年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谢希仁。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原理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等内容。

全书分为10章,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原理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网络安全、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无线网络和下一代因特网等内容。

㈣ 学《计算机网络》需要掌握哪些定量的计算

20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信息传播新技术使世界呈现一片崭新的景象,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再也没有哪种技术像计算机网络技术这样给人类带来如此巨大的希望(如信息高速公路)和如此普遍的恐慌了(如千年虫)。以计算机互联网络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技术日益成为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它的发展和应用正在对人类的社会生活,甚至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对社会成员提出新的角色期待,并向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提出挑战。社会科学也由于新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而在发生变化。事实上,如今几乎没有哪个研究领域不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正确认识和使用信息技术已成为每个社会科学家面临的新课题。

计算机在社会科学中的早期应用——一种得力的运算工具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使用的还是体积庞大、价格昂贵的大型计算机。80年代初,供个人使用的pc机问世,并迅速占有了市场。此后,经过不断改进更新,pc机的功能急剧增加,成本逐渐下降,并带来了计算机软件业的繁荣。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其中包括社会科学界。

长期以来,计算机曾主要被作为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工具,用于分析定量数据。计算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日益普遍的应用来自几方面的原因:首先,由于使用计算机,使得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些精确计算得以进行,而这是手工操作难以做到的。因此,计算机在社会科学中的早期应用主要表现在对数据的量化分析上。其次,计算机可以被用来储存大量的数据——无论是数字的,还是文本的——并可以随时检索数据。它还帮助简便而廉价地复制数据。对于依据数据分析的社会科学家来说,计算机提供的这些便利是不可忽视的。此后,随着计算机功能逐步发展和扩大,它又通过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比较等逻辑处理,逐渐被用于定性分析。而计算机的一些附带功能,如图像制作、参考文献的排序处理、书目和索引的编制、起草报告、编辑加工等,则为研究人员节约了大量时间,使他们可以集中精力研究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正由于计算机的上述优点,使得它在社会科学众多学科中受到研究者的青睐。

以经济学为例。美国在大萧条时期之后,计量经济学建立了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将观测、统计技术与对经济理论的数学解释结合起来研究经济问题成为一种趋势,并对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普遍的影响。此后,建立模型成为实证经济学家们的一个重要研究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学的快速发展和规划强调数据基础和复杂的数据分析,以作出经济预测、评估和决策。这些分析要求进行复杂的运算(如投入—产出分析),而这些运算用传统的人工计算方法是绝对难以完成的。正是计算机使得这些运算成为可能,而计算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也得到了经济学家们的认可。

在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这种研究就像对动物行为的研究一样,可以按照非常严格的实验条件进行。行为主义学派相信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由于传统的统计技术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这些心理学家采用了新的统计技术,其中多数技术今天都可以被纳入多变量分析。于是,量表技术、成群分析、因素分析和各种非参数统计方法均由于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学派的兴起而发展起来。这些方法的采用对计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促进了计算机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体质人类学采用了多种由计算机进行的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社会人类学中运用这些方法则要晚得多,但在量化运动的冲击下,在跨文化研究中也逐渐采用了制作量表等定量研究方法。而计算机在处理大量田野调查资料方面带来的便利使得它在这些学科中也有了立足之地。

政治学领域中的数学和统计学方法也在发展。它们在博弈论和团队理论中已经得到应用,如用于对竞选资料的分析,对得势方和失势方的研究以及社会计量方法在选举研究中的应用等。这些研究涉及十分复杂的数学运算问题,因此需要使用高级的计算机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计量资料和计量分析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研究社会结构及其机制的历史变迁,数量史学取得发展,统计学和数学方法被日益广泛地用于史学研究,如使用模式搜索法分析历史数据。计算机技术与对古老历史的研究正日渐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地理学和地区研究中,最佳地点、路线安排和分配等问题是研究者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借助于计算机。例如在地区研究中划分区域,或界定有类似特点的地区,以便为各个地区制定不同的政策;制作地区的投入、产出表和决定在某一地区内如何最合理地分配资源等,均需要计算机的帮助,靠手工是难以完成的。

上述事实表明,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早期应用主要表现在对复杂数据的处理上。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工具,一旦在某个学科中被成功地使用,其姊妹学科也会纷纷尝试使用它,尽管在程度上可能有所不同。

计算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功能变化——从运算工具到公共传播媒体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它不再被视为一种单纯的运算工具,而成为处理多种信息的手段。对社会科学研究起着改造作用的技术指提供和处理信息的技术,特别是:(1)以计算机作为获得、储存和管理数据的更方便的工具:(2)将传统的媒体形式——数字、文本、 声像和图画——用一种媒体来表现;(3 )通过计算机系统促进与他人以及研究小组内部的交流,并可获得广为传播的信息资源。这些技术包括计算机支持的数据收集、计算机对文本和录像数据的分析、大型数据库系统、统计分析的新发展、制作模型和模拟、人工智能技术、大型计算机系统、数据档案、超级文本、多媒体和可视化技术等。(注:raymond, lee m, 1995,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social scientist, london: ucl press limited,p.1.)计算机的功能不再仅限于进行定量分析,而扩展到定性分析等方面。正如一位英国社会学家指出的,“社会科学中的计算机革命将会破坏传统的极性,如定量与定性研究、宏观与微观分析、理论与方法等”。 (注: raymond, lee m, 1995,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social scientist,london:ucl press limited,p.10.)

如果说在20年前,计算机技术还只是作为一种得力的计算工具被社会科学接纳,近20年来,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许多社会科学学科已经发现计算机系统是分享数据、组织专业讨论、与同行保持联系和散发文献资料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科学家广泛利用电子邮件、讨论列表、万维网等服务 ——这些服务与计算机系统联网而成为因特网。他们将因特网视为专业交流的媒体。今天的社会科学家可以在网上进行学术讨论、查找多方面的学术资料、通过电子邮件与多人(而不仅是自己熟悉的同行)发生符号互动作用。可以在网上公布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复发表以前的研究成果,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因特网还使从事教学的社会科学家得以获得更丰富的资料。以社会学为例,目前在因特网上至少有数百种国外社会学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曾是属于个人所有的文献,教员们虽然愿意与同行们分享他们的教学大纲,但很少能够出版。那些希望开设新的课程、更新教材或追踪教学中的最新发展的教员会发现这些大纲是很有帮助的,他们可以通过万维网来了解不同的课程设置思想。其中有些人不仅在网上发表他们的教学大纲,还有详细的讲课笔记以及参考资料。因特网还提供了机会,将课堂讨论扩展到网上论坛。许多教员在网上组织专题讨论。这类活动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使得身在不同地点的学生可以共同参与讨论,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总之,因特网已成为一种使社会科学家有可能进行多种促进严肃的研究和教学的公共传播媒体,它将计算机、网上交往、社会联系、知识分享与不断变化的未来联系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科学研究。

计算机网络系统——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20世纪末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惊人发展向人类社会中传统的角色和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在这一技术的巨变面前,人们作出了不同的反应。正如美国休斯顿大学的c. 怀特和t.沃尔克指出的,“亲技术派对技术采取了毫无批判的观点,认为技术为解决当前和未来的一切问题提供了答案,并主张不惜一切代价地盲目联网。恐技术派则对技术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技术是危险的, 因此所有重要的部门都应该避免联网。 ”(注:white, cameron and walker, trenia, technorealism: addressing the issues of technology in social studies, http: //www.cssjournal. com/journal/cwhite99.html. )怀特等人提出了所谓“技术现实主义”的立场,主张以一种折衷的态度来看待新技术及其带来的变革,以避免亲技术派和恐技术派的弊病。他们认为,“技术不是中立的。这条原则不仅针对技术,也针对整个工业时代。正由于技术是无生命的,因此难免带有偏向性。伴随着对它有意识的利用,会出现许多无意造成的后果。包括技术在内的每一种工具都会改变它的使用者。而随着使用者个人的改变,他们所属的群体乃至整个社会也会发生变化。技术变成了自己的推动力。我们不能设想有一个不发生快速技术变迁的世界,因为这样的社会是不存在的。我们这一代人还无法断定这些变迁是好是坏。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正如石器时代的人无法预知轮子的发明最后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一样。技术现实主义者赞成探讨这种偏向性,或者说是探讨各种技术无意造成的后果。这应该成为将技术与社会研究一体化的首要原则”。(注: white, cameron and walker, trenia, technorealism: addressing the issues of technology in social studies, http://www.cssjournal. com/ journal/cwhite99.html.)他们认为,社会研究应该对技术进行有意义的调查或批判的分析。

怀特等人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科学家对信息技术的关注。事实上,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不仅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为社会科学家开拓了新的研究空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社会科学家就已经开始关注信息化带来的种种新的社会现象,探讨计算机技术对劳动生活的影响。到了90年代,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一些社会科学家开始把网络世界作为一个社会空间,并着手研究现实社会中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在这一虚拟世界中的反映。面对网络发展带来的新问题,诸多社会科学学科开始从各自的角度研究这一新的社会现象。在发达国家,一些社会科学家注意到,因特网已经成为一种商业、休闲和多种公共交往的媒体,成为人们广泛讨论的重要话题。因特网具有的这种突出的社会性使它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并向社会科学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实际上,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学、传播学、社会学、法学、哲学、伦理学、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政治学、科学学等学科都先后开展了关于社会信息化的研究。到90年代后期,则出现了一个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社会信息学,即对计算机化(包括因特网的形成和使用)进行社会研究,其中包括研究计算机系统使用者群体的结构和交往中的社会变化以及从事计算机系统工作的人员和组织结构。(注: kling, rob, what is social informatics and why does it matter, http://www.dlib.org: 80 /dlib/january99/kling/01kling.html.)

从以下一些例子中我们即可看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拓宽了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

社会科学家将人们在计算机网络中的行为视作社会行为,而这正是人类学家研究的对象。一些人类学家利用计算机网络来搜集原始资料,如网上关于某个问题的讨论的全部资料。网络为人类学家提供了从事廉价的“田野调查”的场所——尽管通过它获得的资料仅限于文字说明而无法目睹参与者的自我表现。(注:kling, rob, the internet for sociologists, in contemporary sociology, july 1997. )对于从事文化研究的人类学家来说,网络文化更是需要他们认真了解和探讨的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不单纯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还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因此在开发和采用这一技术时,必须考虑到它的道德方面,考虑到一旦信息技术被采用,所有受它影响的各方的权益和需要。也就是说,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不能采取单纯“技术—经济”的观点,而应采取“技术—社会—经济”的观点,在推进社会信息化的同时要树立伦理意识,充分考虑到它可能造成的社会代价。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鲍灵格林俄亥俄州立大学的w.曼纳就提出建立“计算机伦理学”,主张将伦理学理论应用到“因计算机技术而产生、改变或突出了的伦理学问题”。此后,西方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内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有一批着作问世,如哲学家d.约翰逊的《计算机、伦理学和社会价值观》(注:johnson, deborah, 1994,1995,computer, ethics, and social values, prentice-hall, englewoodcliffs, new jersey.);美国圣奥拉夫学院的社会学家c.赫夫等根据大量实证研究撰写的《计算机化中的社会问题:让计算机化就位》(注:huff, c., 1994, social issues in computing: putting computing in its place, mcgraw-hill.);d.福勒和g.帕拉迪斯主编的论文集《信息系统中的伦理学问题》(注:fowler, d. and paradice, g., eds. 1991, ethical issu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boston: boyd & fraser publishing company.)等,论证了信息技术的道德和社会困境。这些主要集中在哲学和社会学领域内的研究构成了第一代计算机伦理学,从概念上为这一新的学科打下了基础。到90年代中期,第二代计算机伦理学(亦称信息伦理学)开始形成。人们开始构建一个实际行动的框架,以减少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西方伦理学家认为,计算机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或金融的革命,从根本上说,它是一场社会和道德的革命。因此,在开发和利用信息系统的同时,必须明确考虑到这些系统的发展带来的伦理学问题,必须有一种新的伦理学来为即将到来的赛伯社会提供指导和决策工具。(注:rogerson,simon and bynum, terrell ward, information ethics:the second generation, http://www.cms.dmu.ac.uk/resources/general/discipline/ie_sec_ gen.html)他们指出,除了研究信息系统的社会和文化影响之外,在确立信息社会的道德标准方面还有大量需要研究的问题,涉及到全球化、地区和正在出现的市场、管理和规定、社会一体化、人际交往和技术的社会形成。这项研究必须将专业实践、用户和潜在的用户所关心的问题、政策和战略的制定和技术影响结合起来。这项研究将需要多个学科的共同努力,其中包括信息学、哲学、社会学、法学和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日益普遍的应用也向教育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例如,通过学校联网,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任务是否发生了变化?今天的学生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以如此快的速度接触如此多的信息对学生有什么影响?信息是不是知识?由于计算机不仅可以纠正文稿中的拼写错误,还可以纠正语法错误,教师们究竟是在给学生评分,还是在给软件制造者评分?远程教育的发展将教育变成了一个高度赢利的产业,而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会造成什么影响?

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无疑将大大增加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使得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国民经济中日益重要的主导产业。正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的,电子商务的出现“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经济秩序,改变了人们作为公民、消费者、劳动者和企业家参与社会的方式”,“全球网络的出现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企业开展业务和政府向其公民提供服务的方式”。(注: ilpf announces self-regulation initiative: observations on the state of self-regulation of the internet, http: //www. ilpf. org/selfreg/whitepaper.htm)事实上,今天信息网络对经济的影响已经不仅表现为电子商务,而且表现为全球性的internet经济。这种新型的经济对于不同类型的国家意味着什么?它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是什么?它对于全球贸易、对于就业机会和劳动市场、人们的工作方式、企业经营模式、生产成本和交易程序有什么影响?发展中国家是否必须先走完工业社会才能进入信息社会?……这些都是迫切需要经济学家们作出回答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人们曾经希望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能带来更合理的资源分配,更公平的获取信息的机会。但是,目前已有大量事实证明,问题并非这样简单。实际上,人们在接触和掌握信息技术从而获取信息方面已经出现了很大的机会不平等。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许多差异,包括阶级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甚至民族差异等,在这个虚拟社会中都可以看到。以往对人群的分类(包括性别、年龄、以及种族/民族的背景)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正在通过信息技术得以强化。事实证明,计算机网络化的潮水并没有将每条船都托起得一样高。近年来,许多社会学家已注意到新技术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并从各类社会群体学习新技术的机会、在新技术领域内所处的地位、新技术对其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决定平等竞争的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指出在21世纪内平等参与新技术领域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也向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社会科学家提出了新的课题。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无疑以它传送信息的高效能增进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绝非一种单纯的技术,而是文化的载体。它与飞机火箭等现代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影响不仅在于这一技术本身,还在于它所传递的内容。正由于因特网的这一特点,它在为发展良好的国际关系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这首先表现在它有可能加大世界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提供、获取和利用信息方面的差距,从而加大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对于长期以来在物力财力和科技发展方面处于落后地位的不少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快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意味着要进行相当大的投资。这笔数目可观的投资对于那些连国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发展中国家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挑战。此外,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丰富无比,但这些资源却大都来自少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所处的这种不利地位使它们无法与发达国家一样平等地获取和利用网上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信息就是财富的今天,这一劣势地位导致它们在诸多方面被挤到更加明显的边际地位。在因特网构筑的虚拟世界中,语言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目前英语在因特网上占据的绝对统治地位,不仅影响了发展中国家从网上获取信息,也妨碍了它们向网上发布自己的信息,同时也引起发达国家中的非英语国家的关切和警惕。此外,某些国家利用在网络上的优势,干预他国内政甚至颠覆别国政权,另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窃取国家机密。国际关系中的这一新的复杂形势也不能不引起社会科学家们的注意和警觉。

总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科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领域。在这里,社会科学家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必须承认,与比较传统的传媒相比,我们目前对于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和影响还知之甚少。计算机网络系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正确地认识、分析和研究这一将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技术,是当代社会科学家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历史赋予社会科学家的责任。

㈤ 计算机网络哪本教材最好呀

1、《计算机网络基础》,作者是满昌勇,简介:该书共行粗分8个模块,面向的是计算机网络的初学者,读者只要具备基本的咐带销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就可以随着《计算机网络基础》的任务指导,掌握相关知识与应用。同时,《计算机网络基础》将任务驱动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也适合大中专院校的教师将其作为授课教材。

2、《计算机网络》,作者是谢希仁,简介:书中许多内容是随着计算机网络世界的不断变化而更新的。特色内容有无线网络、智能手机使用的3G网络、RFID和传感器网络、使用CDN的内容分发等。

3、《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作者是库罗斯,简介:作者独创的自顶向下方法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及其协议,从应用层协议开始沿协议栈向下讲解,让读者从实现、应用的角度明白各层的意义,强调应用层范例和应用编程接口,使读者尽快进入每天衡游使用的应用程序环境之中进行学习和创造。

㈥ 关于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书籍

1. 计算机网络常识书籍
计算机网络常识书籍 1.计算机网络入门需要看那些书籍
1)编码:隐匿在计算机软硬件背后的语言,此书从信息的编码,数字的不同进制表示,到计算机采用的二进制机器级表示开始,到用电路构建一个简单的加法器,触发器,计数器,存储器,甚至一个具有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的简易CPU,娓娓道来,真是醍醐灌顶。最后还谈到了图形界面的原理。此书作者更是被传为圣经的《Windows程序设计》的作者Charles Petzold。读完此书可对计算机硬件的原理与设计有一全面深入之认识,犹如身处群山之巅,一览无余。

2)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 上一本《编码》通俗易懂,即使没有计算机相关知识也能懂,但缺乏一些计算机机制的介绍。此书是国外着名的介绍计算机系统方面的书,从程序员的角度带你畅游计算机系统架构。涉及程序的机器级表示(机器码,汇编),处理器体系结构,存储器结构,系统IO,网络编程,并发编程,以及程序性能的优化。读完此书可对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有一深层次了解。

3)就C语言而言,K&R的 C程序设计语言 的无疑是最好的参考书,不过对初学者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辅以诸如 C和指针 ,C陷阱与缺陷 会有更好的效果。当然多写程序才是王道,多写才能发现问题,加深认识。

4)Debug Hacks 此书介绍GDB调试工具及调试技巧,本人现在主要就是使用gcc gdb啦。此书助你更好的找出臭虫。

6)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 介绍算法和数据结构的书籍很多,但本人就是用这本书学习的,所以推荐。此书的前3章和第7章就介绍了题主要求的一些数据结构和算法,后面几张介绍树,排序,图论算法,及一些高级数据结构。读完此书将助你设计更优美的程序。
2.计算机网络经典书籍
《tcpip详解》分三卷,国外经典计算机教材,有中文译版,不过不适合你的。

《计算机网络》也分很多种,如果你要考网工的话或者你想学习网络推荐你看以下的书籍:

网络工程教程(第二版) 雷震甲 主遍 清华大学出版 (这本太深了,不过内容全)网工指定教材

网络工程必读系列 王达 这套书我看了两遍,实在不错。。。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 谢希仁 主遍 谢希仁同时还出了很多书都关于TCP/IP的书籍,具体书名我忘记,我觉得他讲解得思路清晰,易理解,适合基础差的。

计算机网络第四版,这是国外经典计算机网络经典教程,作者都是英文名字(具体我忘记了) ,我以前我学时很喜欢看这本。
3.计算机网络方面有哪些书籍值得推荐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谢希仁的,个人感觉是国内最好的初级书籍。

如果想对网络有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可以阅读下面三本书籍: 第一本就是潘爱民翻译的Andrew S.Tanenbaum的《计算机网络》,此书讲明白了网络之道,即计算机网络通信的主要原理; 第二本是W.Richard Stevens的《TCP/IP详解卷一:协议》,此书讲明白了网络之术,即TCP/IP协议簇的工作过程; 第三本是Douglas E.er的《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此书尝试在更广泛意义上解答“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是如何工作的”这一基本问题,解释了协议是如何使用硬件和应用是如何使用协议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4.有关计算机编程,网络基础知识的书籍
建议你从C语言开始学,学好了它以后学其他语言会很容易上手

推荐你先看谭浩强的《C语言程序设计》先,这是一部非常好的C语言书籍,慢慢来学习程序设计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要着急,一本书多看两遍三遍,学会交叉学习法,在学习C的过程中,可以看看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等书籍,对编成都是很有帮助的。最开始学习的时候,先不要编一些比较大的程序,多编一些小程序,比如数组运算,字符组合等等,指针是C语言的精华,是比较复杂的部分。如果指针这部分都可以熟练的应用,那么C语言里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我相信你,你一定能学习好C语言的。

可以按照C——C++——JAVA的顺序学习,C++的学习是很有难度的,类,标准库,多态,继承等等比较抽象难道懂的概念,虽然他秉承了C语言的风格,但是有很多很多是C语言不具备的,要多看书,上机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C++编程思想》,《C++标准库》,这些书都非常好,内容也很全面,例程书籍也是必不可少的,多看源代码对编程是很有帮助的,也会少走很多弯路。总之,C++的学习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大概需要两年的时间,这只是底限,如果想学通,学精,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我向你推荐一些C++经典书籍:

c++程序设计教程

c++编程思想

c++大学教程

c++程序设计语言

数据结构算法与应用c++语言描述

c++标准模板库------自修教程与参考手册

泛型编程与STL

深度探索c++对象模型

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

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

Essential c++

Effective c++

More Effctive c++

C++ primer

前五本应该属于入门书籍,后面的属于学习难度比较大的,想提高C++的编程能力,看看这些书籍有好处。建议你把编程思想这本书多看看。多做练习题,对提高编程水平的帮助是很大的。

其实语言是相通的,一门语言学会了,学习其他语言就比较容易了。

业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因为JAVA这门语言包含了C++的一些特性,掌握了C++,就等于掌握了JAVA的80%,

在掌握了C++之后(我说的掌握指的是,可以熟练用C++编程序了,并没有要求你完全掌握C++的所有部分,没有人能达到这一点,因为C++太庞大了,如果能坚持不懈的学习C++两年到三年的时间了,你就可以学习其他的语言了)可以试着学习一些其他的语言,如JAVA,VC++等等比较复杂的语言.

这时候可以说你已经对程序设计语言有个大体的认识了,可以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而定,是学习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语言啊(从兴趣出发),还是为了找工作啊,开始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比如学习windows下的框架编程和编程等等比较复杂的语言.

如果是为了找工作的话你一定学好C,C++,JAVA三门语言.

在我国目前的软件开发行业中,C,C++,JAVA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好了,说了这么多,可以参考一下,为自己做个学习计划,要对自己有信心,最后祝你在学习编程的道路上走的更好更远,祝你学有所成!!
5.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荐书籍
如果想对网络有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可以阅读三本书籍:

第一本就是潘爱民翻译的Andrew S.Tanenbaum的《计算机网络》,此书讲明白了网络之道,即计算机网络通信的主要原理;

第二本是W.Richard Stevens的《TCP/IP详解卷一:协议》,此书讲明白了网络之术,即TCP/IP协议簇的工作过程;

第三本是Douglas E.er的《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此书尝试在更广泛意义上解答“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是如何工作的”这一基本问题,解释了协议是如何使用硬件和应用是如何使用协议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6.推荐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书籍
1、《计算机基础(第二版)》——姜岩、王秀玲

本书介绍了信息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基本使用知识、Word

2003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知识、Excel 2003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基本知识和PowerPoint 2003文档

演示软件等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

2、《计算机应用基础》 ——刘锡轩、丁恒、侯晓音

本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类学生提供计算机一般应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课程。本书满

足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宗旨,内容丰富,与时俱进,实用性强。

3、《计算机应用基础》——杨飞宇,孙海波

本书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文档制作、电子报表制作和演示文稿制

作。

4、《计算机应用基础》——张 明、王 翠、张和伟

本书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编写,内容强调操作性和实用性。全书涵盖计算机基础知识、

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 2003文字处理软件、Excel 2003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和PowerPoint

2003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等内容。

5、《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布赖恩特

本书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最底层的内存中的数据表示、流水线指令的构成、虚

拟存储器、编译系统、动态加载库,以及用户应用等。书中提供了大量实际操作,可以帮助读者更

好地理解程序执行的方式,改进程序的执行效率。

6、《计算机应用基础》——武马群

本书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 XP、因特网(Inter)应用、文字处理软件

Word 2003应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03应用、多媒体软件应用、演示文稿软PowerPoint

2003应用等内容。

㈦ 计算机基础

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基础颤穗、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常用软件的使用、Access数据库

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包括10章:

  •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文化

  • Windows 2000操作系统

  • 字处理软件Word2000

  • 电子表格洞洞源系统Excel2000

  • 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2000

  • 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2000

  • 计算机网纳态络基础

  • Internet基础

  • 网页制作

  • 网络信息安全

㈧ 推荐计算机的几本基础书籍

快来读读这几本书吧。

一,谭浩强的c语言,堪称入门级别的经典书籍,必备神器。如果你想学习计算机其他语言,只要你掌握了c语言,其他语言就能很快地入门了。

二、严蔚敏的数据结构,是数据结构书籍中的重点,详细讲解了数据结构的知识点,是学习入门,考证考试必备书籍之一。

三,谢希仁的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网络一系列书籍的经典之作,不同于其他的网络书籍,书知识点丰富,内容详细,简单易懂。

四,鸟哥的书籍:鸟哥的Linux私房菜,这本书案例丰富,值得一看。是学习linux的一本好书。

㈨ 哪有《计算机网络基础》视频教程

04谢希仁

链接:

提取码:jfxc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网络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㈩ 大家好,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的计算机本科生,请问考网络工程师需要那些教材和视频教材,谢谢!

这些教材和参考书(点击链接可以看到网络版)对你考网工都很有用处。

计算机网络(第4版)(中文版)
译者: 潘爱民
地址:http://www.china-pub.com/computers/...fo.asp?id=19442
计算机网络(第4版)
作者: 谢希仁
地址:http://www.china-pub.com/computers/...fo.asp?id=12772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
作者: 白中英
地址:http://www.china-pub.com/computers/...nfo.asp?id=5140
计算机操作系统(修订版)
作者: 汤子瀛 哲凤屏 汤小丹
地址:http://www.china-pub.com/computers/...nfo.asp?id=3254
网络安全
作者: 胡道元 闵京华
地址:http://www.china-pub.com/computers/...fo.asp?id=17055
Red Hat Linux 9网络服务
作者: SmarTraining工作室 梁如军 丛日权
地址:http://www.china-pub.com/computers/...fo.asp?id=15249
计算机网络专业英语
作者 张筱华
地址:http://www.buptpress.com/bookdetail.asp?id=311
UNIX初迟睁闹级教程(第四版)
译者: 李石君 曾平 陈爱莉
地址:http://www.china-pub.com/computers/...fo.asp?id=17889
CCNA学习指南(Exam 640-801)中文版
译者: 邢京武 何涛
地址:http://www.china-pub.com/computers/...fo.asp?id=19954
交换机/路由器及其配置
作者: 石硕 等
地址:http://www.china-pub.com/computers/...nfo.asp?id=9381
接入网技术
作者: 张中荃
地址:http://www.china-pub.com/computers/...fo.asp?id=12766
宽带网络技术
作者: 申普兵
http://www.china-pub.com/computers/...fo.asp?id=16719
计算机网络工程典型案例分析
作者: 赵腾任 刘国斌 孙江宏
http://www.china-pub.com/computers/...fo.asp?id=20588
网络应用方案与实例精讲
作者: 王维江
地址:http://www.china-pub.com/computers/...fo.asp?id=15496

还有这个网络工程师2004考试大纲 ,希望可以给做参考

考试说明

1.考试要求:

(1)熟悉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2)熟悉网络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3)理解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法;(4)熟悉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5)熟悉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基础知识;(6)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和主要的安全协议与安全系统;(7)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的基本原理;(8)掌握计算机网络有关的标准化知识;(9)掌握局域网组网技术,理解城域网和广域网基本技术;(10)掌握计算机网络互联技术;(11)掌握TCP/IP协议网络的联网方法和早瞎网络应用服务技术;(12)理解接入网与接入技术;(13)掌握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14)熟悉网络系统的性能测试和优化技术,以及可靠性设计技术;(15)理解网络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16)理解网络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17)了解有关知识产权和互联网的法律法规;(18)正确阅读和理解本领域的英文资料。

2.通过本级考试的合格人员能根据应用部门的要求进行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网络设备的软硬件安装调试工作,能进行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能高效、可靠、安全地管理网络资源,作为网络专业人员对系统开发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码罩,具有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能指导助理工程师从事网络系统的构建和管理工作。

3.本级考试设置的科目包括:

(1)计算机与网络知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笔试;

(2)网络系统设计与管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笔试。

二、考试范围

考试科目1: 计算机与网络知识

1.计算机系统知识

1.1 硬件知识

1.1.1 计算机结构 ·计算机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I/O部件)

·指令系统(指令、寻址方式、CISC、RISC) ·多处理器(紧耦合系统、松耦合系统、阵列处理机、双机系统、同步) ·处理器性能

1.1.2 存储器 ·存储介质(半导体存储器、磁存储器、光存储器) ·存储系统 ·主存与辅存 ·主存类型,主存容量和性能 ·主存配置(主存奇偶校验、交叉存取、多级主存、主存保护系统) ·高速缓存 ·辅存设备的性能和容量计算

1.1.3 输入输出结构和设备 ·I/O接口(中断、DMA、通道、SCSI、并行接口、通用接口总线、RS232、USB、IEEE1394、红外线接口、输入输出控制系统、通道) ·输入输出设备类型和特征

1.1.4 嵌入式系统基本知识

1.2 操作系统知识

1.2.1 基本概念 ·操作系统定义、特征、功能及分类(批处理、分时、实时、网络、分布式) ·多道程序 ·内核和中断控制 ·进程和线程

1.2.2 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 ·进程的状态及转换

·进程调度算法(分时轮转、优先级、抢占) ·死锁 ·存储管理方案(分段与分页、虚存、页面置换算法) ·设备管理的有关技术(Spooling、缓冲、DMA、总线、即插即用技术) ·文件管理 ·共享和安全(共享方式、可靠性与安全性、恢复处理、环保机制)

·作业的状态及转换 ·作业调度算法(先来先服务、短作业优先、高响应比优先)

1.3 系统配置方法

1.3.1 系统配置技术 ·系统构架模式(2层、3层及多层C/S和B/S系统) ·系统配置方法(双机、双工、热备份、容错、紧耦合多处理器、松耦合多处理器) ·处理模式(集中式、分布式、批处理、实时系统、WEB计算、移动计算)

1.3.2 系统性能 ·性能设计(系统调整、响应特性) ·性能指标、性能评估(测试基准、系统监视器)

1.3.3 系统可靠性 ·可靠性计算(MTBF、MTTR、可用性、故障率) ·可靠性设计(失效安全、软失效、部件可靠性及系统可靠性的分配及估计) ·可靠性指标和可靠性评估,RAS(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

2.系统开发和运行基础知识

2.1 系统开发基础知识

2.1.1 需求分析和设计方案 ·需求分析 ·结构化分析设计 ·面向对象设计 ·模块设计、I/O设计、人工界面设计

8 回复:考网络工程师都要看些什么书,除教材以外

2.1.2 开发环境 ·开发工具(设计工具、编程工具、测试工具、CASE) ·集成开发环境

2.1.3 测试评审方法 ·测试方法 ·评审方法 ·测试设计和管理方法(注入故障、系统测试)

2.1.4 项目管理基础知识 ·制定项目计划 ·质量计划、管理和评估 ·过程管理(PERT图、甘特图、工作分解结构、进度控制、关键路径) ·配置管理 ·人员计划和管理·文档管理(文档规范、变更手续) ·开发组织和作用(开发组成员、项目经理) ·成本组织和风险管理

2.1.5 系统可审计性 ·审计方法、审计跟踪 ·在系统中纳入可审计性

2.2 系统运行和维护知识

2.2.1 系统运行 ·系统能够运行管理(计算机系统、网络) ·系统成本管理 ·系统运行(作业调度、数据I/O管理、操作手册) ·用户管理(ID注册和管理) ·设备和设施管理(电源、空调设备、设备管理、设施安全管理) ·系统故障管理(处理手续、监控、恢复过程、预防措施) ·安全管理 ·性能管理 ·系统运行工具(自动化操作工具、监控工具、诊断工具) ·系统转换(转入运行阶段、运行测试、版本控制) ·系统运行服务标准

2.2.2 系统维护 ·维护的类型(完善性维护、纠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维护的实施(日常检查、定期维护、预防性维护、事后维护、远程维护) ·硬件维护,软件维护,维护合同

3. 网络技术

3.1 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拓扑结构 ·OSI/RM ·应用层协议(FTP、TELNET、SNMP、DHCP、POP、SMTP、HTTP)

·传输层协议(TCP、UDP) ·网络层协议IP(IP地址、子网掩码)

·数据链路层协议(ARP、RARP、PPP、SLIP) ·物理地址

3.2 编码和传输

3.2.1调制和编码 ·AM、FM、PM、QAM ·PCM、抽样

3.2.2 传输技术 ·通信方式(单工/半双工/全双工、串行/并行、2线/4线) ·差错控制(CRC、海明码、奇偶校验、比特出错率) ·同步控制(起停同步、SYN同步、标志同步、帧同步) ·多路复用(FDM、TDM、WDM) ·压缩和解压缩方法(JEPG、MPEG、MH、MR、MMR、游程长度)

3.2.3 传输控制 ·竞争系统 ·轮询/选择系统 ·基本规程、多链路规程、传输控制字符、线路控制 ·HDLC

3.2.4 交换技术(电路交换、储存转发、分组交换、ATM交换、帧中继)

3.2.5 公用网络和租用线路

3.3 网络

3.3.1 网络分类 ·按地域范围分类(LAN、MAN、WAN) ·按服务分类(因特网、企业内部网) ·按传输媒体分类(电话、数据、视像) ·按电信网分类(驻地、接入、骨干)

3.3.2 LAN ·LAN拓扑(总线型、星型、令牌总线) ·访问控制系统(CSMA/CD、令牌环、令牌总线) ·LAN间的连接、LAN-WAN连接、对等连接、点对点连接 ·高速LAN技术(千兆以太网) ·无线LAN

3.3.3 MAN常用结构

3.3.4 WAN与远程传输服务 ·租用线路服务、线路交换服务、分组交换服务 ·ISDN、VPN、帧中继、ATM、IP连接服务 ·卫星通信服务、移动通信服务、国际通信服务

3.3.5 因特网 ·因特网概念(网际互连设备、TCP/IP、IP路由、DNS、代理服务器) ·电子邮件(协议、邮件列表) ·Web(HTTP、浏览器、URL、HTML、XML) ·文件传输(FTP)

·搜索引擎(全文搜索、目录搜索、智能搜索) ·QoS、CGI、VoIP

3.3.6 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3.3.7 网络性质·有关线路性能的计算(传输速度、线路利用率、线路容量、通信量、流量设计) ·性能评估 ·排队论的应用

3.4 网络通信设备

3.4.1 传输介质和通信电缆 ·有线/无线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电波、光、红外线) ·分配线架(IDF)、主配线架(MDF)

3.4.2 各类通信设备 ·线路终端设备、多路设备、交换设备、转接设备 ·线路连接设备(调制解调器、DSU、NCU、TA、CCU、PBX)

3.5 网络连接设备 ·网际连接设备(网卡、网桥、生成树网桥、源路由网桥、路由器、中继器、集线器、交换机)

9 回复:考网络工程师都要看些什么书,除教材以外

3.6 网络软件系统

3.6.1 网络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的功能、分类和特点 ·网络设备驱动程序(ODI、NDIS) ·网络通信的系统功能调用(套接字API) ·RPC ·TP Monitor ·分布式文件系统 ·网络设备共享

3.6.2 网络管 ·网络管理的功能域(安全管理、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计费管理) ·网络管理协议(CMIS/CMIP、SNMP、RMON、MIB-II) ·网络管理工具(ping、traceroute、NetXray、Analyzer、Sniffer) ·网络管理平台(OpenView、NetView、SunNet、Manager)

·分布式网络管理

3.6.3 网络应用与服务 ·WWW ·FTP文件传输 ·电子邮件 ·Telnet ·信息检索 ·视频点播 ·网络会议 ·远程教育 ·电子商务 ·电子政务 ·CSCW和群

4.网络安全

4.1 安全计算

4.1.1 保密性和完整性 ·私钥和公钥加密标准(DES、IDES、RSA) ·认证(数字签名、身份认证) ·完整性(SHA、MDS) ·访问控制(存取权限、口令)

4.1.2 非法入侵和病毒的防护 ·防火墙 ·入侵检测 ·VPN、VLAN ·安全协议(IPSec、SSL、ETS、PGP、S-HTTP、TLS) ·硬件安全性 ·计算机病毒保护

4.1.3 可用性 ·文件的备份和恢复

4.1.4 安全保护 ·个人信息控制 ·匿名 ·不可跟踪性

4.1.5 LAN安全 ·网络设备可靠性 ·应付自然灾害 ·环境安全性 ·UPS

4.2 风险管理

4.2.1 风险分析和评估

4.2.2 应付风险对策 ·风险预防(风险转移、风险基金、计算机保险) ·意外事故预案(意外事故类别、应付意外事故的行动预案)

4.2.3 内部控制 ·安全规章制度 ·安全策略和安全管理

5.标准化知识

5.1 标准的制定和获取

5.1.1 标准的制定和获取过程

5.1.2 环境和安全性评估标准化

5.2 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标准化

5.2.1 标准 ·国际标准(ISO、IEC)与美国标准(ANSI) ·国家标准(GB) ·行业标准与企业标准

5.2.2 开放系统(X/Open,OSF,POSIX)

5.2.3 数据交换标准(EDIFACT、SETP、XML)

5.2.4 安全性标准 ·信息系统安全措施 ·计算机防病毒标准 ·计算机防非法访问标准

·CC标准 ·BS7799标准

5.3 标准化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IETF、IEEE、IAB、W3C) ·美国标准化组织

·欧洲标准化组织 ·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

6.信息化基础知识

·信息化意识 ·全球信息化趋势、国家信息化战略、企业信息化战略和策略

·企业信息化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个人信息保护规则

7.计算机专业英语

·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词汇 ·能正确阅读和理解计算机领域的英文资料

考试科目2:网络系统设计与管理

1.网络系统分析与设计

1.1 网络系统的需求分析

1.1.1 应用需求分析 ·应用需求的调研(应用系统性能、信息产业和接收点、数据量和频度、数据类型和数据流向) ·网络应用的分析

1.1.2 现有网络系统分 ·现有网络系统结构调研(服务器的数量和位置、客户机的数量和位置、同时访问的数量、每天的用户数。每次使用的时间、每次数据传输的数据量、网络拥塞的时间段、采用的协议、通信模式) ·现有网络体系结构分析

1.1.3需求分析 ·功能需求(待实现的功能) ·通信需求(期望的通信模式) ·性能需求(期望的性能) ·可靠性需求(希望的可靠性) ·安全需求(安全性标准) ·维护和运行需求(运行和维护费用) ·管理需求(管理策略)

1.2 网络系统的设计

1.2.1 技术和产品的调研和评估 ·收集信息 ·采用的技术和产品的比较研究 ·采用的技术和设备的比较要点

1.2.2 网络系统的设计 ·确定协议 ·确定拓扑结构 ·确定连接(链路的通信性能) ·确定结点(结点的处理能力) ·确定网络的性能(性能模拟) ·确定可靠性措施 ·确定安全性措施(安全措施的调研,实现安全措施的技术和设备的评估) ·网络设备的选择,制定选择标准(成本、性能、容量、处理量、延迟),性能指标的一致性,高级测试的必要性,互连性的确认。

10 回复:考网络工程师都要看些什么书,除教材以外

1.2.3 新网络业务运营计划

1.2.4 设计评审

1.3 网络系统的构建和测试

1.3.1 安装工作 ·事先准备 ·过程监督

1.3.2 测试和评估 ·连接测试 ·安全性测试 ·性能测试

1.3.3 转换到新网络的工作计划

2.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评价

2.1网络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2.1.1 用户措施 ·用户管理、用户培训、用户协商

2.1.2 制定维护和升级的策略和计划 ·确定策略 ·设备的编制 ·审查的时间 ·升级的时间

2.1.3 维护和升级的实施 ·外部合同要点 ·内部执行要点

2.1.4 备份与数据恢复 ·数据的存储于处置 ·备份 ·数据恢复

2.1.5 网络系统的配置管理 ·设备管理 ·软件管理 ·网络配置图

2.2 网络系统的管理

2.2.1 网络系统的监视 ·网络管理协议(SNMP、MIB-2、RMON)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性能(LAN控制器)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故障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安全(入侵检测系统) ·性能监视的检查点 ·安全监视的家查点

2.2.2 故障恢复分析 ·故障分析要点(LAN监控程序) ·排除故障要点 ·故障报告撰写要点

2.2.3 系统性能分析 ·系统性能要点

2.2.4危害安全的对策 ·危害安全情况分析(调查损失情况,收集安全信息,查找原因)

·入侵检测要点 ·对付计算机病毒的要点(查杀病毒措施)

2.3 网络系统的评价

2.3.1 系统评价 ·系统能力的限制 ·潜在的问题分析 ·系统评价要点

2.3.2 改进系统的建议 ·系统生命周期 ·系统经济效益 ·系统的可扩充性 ·建议改进系统的要点

3.网络系统实现技术

3.1 网络协议

·商用网络协议(SNA/APPN、IPX/SPX、AppleTalk、TCP/IP) ·商务协议(XML、CORBA、COM/DCOM、EJB) ·Web服务(WSDL、SOAP、UDDI)

3.2 可靠性设计

·硬件高可靠性技术 ·软件高可靠性技术

·系统维护高可靠性技术 ·容错技术 ·通信质量

3.3 网络设施

3.3.1 xDSL调制解调器

3.3.2 ISDN路由器 ·接口 ·功能(非通信控制功能、NAT功能)

3.3.3 FRAD(帧装配/拆除)、CLAD(信元装配/拆装) ·接口 ·功能

3.3.4 远程访问服务器 ·功能和机制

3.3.5 办公室个人手持系统(PHS) ·数字无绳电话的功能特性

3.3.6 中继式HUB ·倍速集线器(功能和机制)

3.3.7 L2、L3、L4及多层交换机功能和机制

3.3.8 IP路由器功能和控制

3.3.9 虚拟网(功能与机制)

3.3.10 与其他协议的共存(多协议路由器、IP隧道)

3.4 网络应用服务

3.41 地址服务 ·机制、DHCP、IPv6(机制和传输技术)

3.4.2 DNS(功能、机制) ·域名、FQDN

3.4.3 电子邮件(功能、机制) ·SMPT、POP、MIME、IMAP4、LDAP ·邮件列表

·Web Mail

3.4.4 电子新闻(功能和机制、NNTP)

3.4.5 Web服务(功能和机制、HTTP)

3.4.6 负载分布(Web交换)

3.4.7 电子身份验证(功能、机制、认证授权、电子证书)

3.4.8 服务机制

·服务供应商、供应商漫游服务、拨号IP连接、CATV连接、IPD电话、因特网广播、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移动通信、EZweb、主机服务提供者、EDI(规则、表单、Web 、EDI)、B2B、B2C、ASP ·数据中心

4.网络新技术

4.1 光纤网

·ATM-PDS、STM-PDS ·无源光网PON(APON、EPON)

4.2 无线网

·移动电话系统(WLL、WCDMA、CMDA2000、TD-SCDMA) ·高速固定无线接入(FWA)

·802.11a、802.11b、802.11g ·微波接入(MMDS LMDS) ·卫星接入 ·蓝牙接入

4.3 主干网

·IPoverSONET/SDH ·IpoverOptical ·IPoverDWDM

4.4 通信服务

·全天候IP连接服务(租用线路IP) ·本地IP网(NAPT) ·IPv6

4.5 网络管理

·基于TMN的网络管理 ·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

4.6 网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