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计算机考研408专业基础综合 用什么教材 什么参考书
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主要考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复习初级阶段可以先看课本,都有对应的课本可以去看一下,其次就是要多找真题练习,必要的话可以报个专业课一对一的辅导班。
《数据结构》严蔚敏 清华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组成原理》唐朔飞 高等教育出版社 或《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 科学出版社
《计算机操作系统(修订版)》汤子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 版社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谢希仁 电子工业出版社
②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所有课程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所有课程?
大学英语(I) 必修课 4
无机化学实验 2
高等数学A(I) 必修课 5
线性代数A 必修课 3
无机化学 必修课 4
计算机文化基础 必修课 3
思想道德修养 必修课 1
体育(I) 必修课 1
军事理论 必修课 1
高等数学A(II) 必修课 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必修课 2
大学物理A(I) 必修课 4
分析化学 必修课 4
分析化学实验 必修课 3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必修课 4
大学英语(II) 必修课 4
*** 思想概论B 必修课 2
体育(II) 必修课 1
营养食品卫生 校_任选课 2
实用电子技肢郑术与制作 校_任选课 2
大学物理A(II) 必修课 3
大学物理实验A(I) 必修课 1.5
有机化学C 必修课 4
有机化学实验 必修课 2
大学英语(III) 必修课 4
法律基础 必修课 1
植物生物学 必修课 3
植物生物学实验 必修课 2
体育(III) 必修课 1
功能复合材料与现代生活 校_任选课 2
大学物理实验A(II) 必修课 1.5
大学英语(IV) 必修课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必修课 3
生物化学(1) 必修课 4
动物生物学 必修课 3
环境微生物学 院_任选课 2
发育生物学 院_任选课 2
生物化学实验(I) 必修课 2
动物生物学实验 必修课 2
野外实习 必修课 2
体育(IV) 必修课 1
生物制药与科技发展 校_任选课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必修课 2
生物化学(2) 必修课 3
遗传学 必修课 3
动物生理学实验 限选课 1
微生物学 必修课 4
遗传学实验 必修课 2
动物生理学 限选课 3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院_任选课 3
微生物学实验 必修课 2
东方民族电影艺术欣赏 校_任选课
*** 理论概论 必修课 2
细胞生物学 必修课 3
分子生物学 必修课 4
专业英语 院_任选课 2
生态学 限选课 2
免疫学 院_任选课 3
生物统计学 限选课 2
细胞生物学实验 必修课 2
摄影与欣赏 校_任选课 2
基因工程 限选课 2
细胞工程 限选课 2
微生物发酵技术 限选课 3
酶工程 限选课 2
生物信息学 院_任选课 3
文献查阅与科技写作(英文) 院_任选课
生物化学综合实验 必修课 2
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 必修课 2
毕业论文 必修课 10
Photoshop应用 校_任选课 2
一共八个学期,中间有空行。数字是学分,希望你满意。
生物工程本科有哪些专业课?
以下是我们学校生物工程教学计划
学科基础课程 大学化学(Ⅱ)
大学化学实验(Ⅱ)
现代生物学导论(Ⅰ)
高等数学(Ⅰ)
大学物理(Ⅱ)
有机化学(Ⅲ)
物理实验(Ⅱ)
有机化学实验(Ⅲ)
线性代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Ⅰ)
物理化学(Ⅲ)
物理化学实验(Ⅱ)
C++程序设计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实验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实验
工程训练(Ⅱ)
电工与电子学(Ⅰ)
电工电子实习
生物统计学
专业课程 遗传学
遗传学实验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实验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实验
生物工艺原理课程设计
生产实习
生物工艺原理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基因工程(双语)
分子遗传学
教学实习
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
美国大学有生物工程本科专业吗
有,很多美国综合性大学都有设置相关专业,而且美国生物工程专业在历年的申请中是比较热门的。国生物科学专业发展的非常理想,也是很多的学生梦想的进修国度。
美国还是相当重视这方面的人才的,地位和收入的双重提升让美国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起薪就达到了8万美元,这是很其他专业不能达到的高度。对于研究人才来说历老颂这样的薪资就很高了,随着经验积累和研究的突破,薪资的提升也会很快。多数的中层生物学家的薪资都在10万美元以上。
石油工程本科专业课程有哪些
石油工程专业是石油类院校主干学含并科之一,也是目前就业非常好的专业之一。毕业生主要到石油工业部门从事工程设计、运行施工、生产管理、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基本业务要求是
1.具有数学、物理、化学和地质学的坚实基础。。
2.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工程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初步了解本学科科技发展的趋势及应用前景。
3.受到比较严格的石油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应用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进行油气井钻采工程设计和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石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技术改造、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验测试、运算和表达能力,掌握文献检索和其它获取科技信息的方法。
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这点还是很重要的)。
主干学科:油气钻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基础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渗流力学、石油开发地质学、油田化学、钻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石油工程专业英语、油田化学、钻采新技术、油层物理、现代试井分析、油气田开发基础、提高采收率基础、岩石力学等。
专业实验: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油层物理实验、渗流力学实验、石油工程实验、油田化学实验等。
实践性教学环节:普通地质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附: 石油工程教学计划(必修课)
1. 中国革命史
2. 马克思主义哲学
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 法律基础
5. 大学成才导论
6. 当代世界与中国
7. 军事理论
8. 体育
9. 基础外语
10.高等数学
11.工程数学
12.大学物理
13.大学物理实验
14.化学原理(Ⅰ)
15.化学原理(Ⅱ)
16.油田化学
17.计算机应用基础(C)
18.画法几何与机械制
19.机械设计基础
20.工程力学
21.工程流体力
22.渗流力学
23.地质学基础
24.油田开发地质
25.测井
26.热工与传热
27.电工电子技术
28.油层物理
29.石油工程导论
30.钻井工程
31.采油工程
32.油藏工程
33.技术经济
北邮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有课程名称 出版社 作者 万分感谢 包含所有选修课程
这个网址,可以下载课表::jwc.bupt.e./list/list.php?p=4_34_1
教材得自己搜了
请问天津大学化工院生物工程系大学本科时所学的所有课程
专业主修课程 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微生物发酵工程、细胞培养工程、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基因工程及生物过程装备等。
这个专业不是很好找工作 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不过在大一结束的时候 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
自学生物工程本科?
你是哪里的咯?
可以去学校买二手的吗?或者有条件的话去图书馆借用
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一般使用哪些教材
专业课程及教材
高等数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数学》(第二版)上下册
-移动信息工程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与应用导论》(第七版)(英文版)
-移动信息工程数学基础:
电子工业出版社《线性代数及其应用》(第三版)(英文版) David.C.Lay;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初等概率论》(第四版)(英文版) Kai Lai Chung
机械工业出版社《离散数学及其应用》(第七版)(英文版)Kenh H.Rosen
-软件设计:
电子工业出版社:《C++大学教程》(C++ How to Program,英文版,电子书第8版,纸质第6版)P.J.Deitel H.M.Deitel
-电路与电子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电工学原理及应用》(英文精编版•第4版) Allan R.Hambley
-移动信息工程物理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电磁场与电磁波》(第二版)(英文版) David K.Cheng
-数字系统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数字设计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英文版) David Harris
-数据结构与算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c++语言描述》(英文影印版)Robert L.Kruse
-信号与系统
电子工业出版社《信号与系统》(第二版·英文版)奥本海姆
-计算机组成原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软件硬件接口》(第四版·英文版·ARM版)David A.Patterson
-通信原理与系统
电子工业出版社《通信原理》(英文版)樊昌信
-数字信号处理与控制
电子工业出版社《数字信号处理:基于计算机的方法》(第四版·英文改编版)桑吉特·米特拉
-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
高等教育出版社《操作系统概念》(第七版·英文影印版)Abraham
-计算机网络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四版·英文版)James F
生物工程专业学哪些课程?
基础知识一定会学到生物学基础,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还会学到基因,遗传,蛋白质,细胞,分子,生化,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最主要的是发酵,还涉及到普化,化工,物理,物化,电工,自控,仪器。。。。。。。
我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大专)自考建筑工程本科要考完所有课程吗?
对,8年之内考完所有课程。
如果是大专毕业再读生,可以参加6门免考。
如果英语4级证免考英语。
计算机2级证,免考计算机方面的实践课
③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多久看完
pyright © 1999-2020, CSD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开APP
不吃牛油果
关注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及因特网】 原创
2021-12-08 14:43:31
2点赞
不吃牛油果
码龄3年
关注
目录
1.1 什么是因特网
1.1.1 具体构成描述
1.1.2 服务描述
1.1.3 网络协议
1.2 网络边缘
1.2.1 接入网
1.3 网络核心
1.3.1分组交换
1.3.2 电路交换
1.3.3 报文交换
1.4 交换网中的时延,丢包和吞吐量
1.5 协议层次及其服务模型
1.1 什么是因特网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式描述因特网
1.1.1 具体构成描述
端系统(主机):与因特网相连的设备
端系统通过通信链路和分组交换机连接到一起
通信链路由不同的物理媒体组成,传播速度用bit/s来计算
分组:当一台端系统要向另一台端系统发送数据时,发送端系统将数据分段,并为每段加上头部字节,由此形成的信息包叫分组
分组通过网络发送到接收端系统,在那里被装配成初始数据
分组交换机从它的一条入通信链路接收到达的消息,并从它的一条出通信链路转发该条消息
最着名的分组交换机:路由器和链路层交换机
路由器通常用作网络核心
链路层交换机常用在接入网
一个分组所经历的一系列的通信链路和分组交换机称为通过网络的路径
端系统通过**因特网服务供应商(ISP)**接入因特网中
每个ISP本身就是一个由多台分组交换机和通信链路组成的网络,各ISP为端系统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网络接入
端系统,分组交换机和其他网络部件都需要运行一系列的协议
因特网最重要的协议TCP/IP
IP协议定义了路由器和端系统之间交换的分组格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2 服务描述
分布式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涉及在多个相互交换数据的端系统,故称他们分布式应用程序。
与因特网相连的端系统都有一个套接字接口,该接口规定了运行在端系统上的程序请求在因特网基础设施向另一个端系统上特定的目的程序交付数据的方式
因特网套接字接口是一个发送程序必须遵守的规则合集
1.1.3 网络协议
在因特网中,任何两个以上的远程通讯实体的所有活动都受协议的制约
协议定义了在两个通讯实体之间交换的报文的格式和顺序,以及报文的发送或接收一条报文或其他时间所采取的动作
1.2 网络边缘
位于网络边缘的主机又分为两类:客户和服务器
客户通常是桌面PC,智能手机等
服务器是更强大的机器,用于存储和发布Web页面,邮件等
1.2.1 接入网
接入网:是将端系统物理连接到其边缘路由器的网络
边缘路由器 是端系统到任何其他远程端系统的路径上的第一台路由器
家庭接入有两种最流行的类型:数字用户线(DSL)和电缆
1.3 网络核心
网络核心: 又端系统的分组交换机和链路构成的网状网络
1.3.1分组交换
端系统之间彼此交换报文,报文可以执行一种控制功能,也可以包含数据
为了从源端系统向目的端系统发送一个报文,源将上报文划分为较小的数据块,称为分组
分组以链路的最大传输速率的速度通过通信链路
多数分组交换机在链路的输入端使用存储转发传输,是指在交换机开始向输出链路传输该分组的第一个比特之前,必须接受到整个分组
每台分组交换机和多个链路连接,对于每条相连的链路,该分组交换机具有一个输出缓存,它用于存储路由器准备发往那条链路的分组
如果该链路正在传输其他分组,那么该分组必须在输出缓存等待,这叫排队时延
一个到达的分组可能发现输出缓存已经满了的情况,此时将出现分组丢包的情况
每个端系统都有一个IP地址。当源主机向目的主机发送一个分组时,源在该分组的首部包含了目的主机的IP地址
1.3.2 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在这个发送者可以发送信息之前,电话网络必修要先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一条连接。这是条真正的连接,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交换机都是维持着的。
当网络把这个电路建立好之后,在这个网络中的链路的传输速率也是维持好的。所以发送者可以以稳定的速率传输数据给接收者
链路中的电路是通过频分复用FDM和时分复用TDM来实现的
对于FDM,链路的频谱由跨越链路创建的所有连接共享。在连接期间链路为每条连结专用一个频率。
在电话网络中,这个频宽通常是4kHz,该频段的宽度称为带宽
对于TDM,时间被划分为固定的帧,每个帧又被划分为固定数量的时隙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区别:
电路交换的三个步骤:
建立连接(分配通信资源)
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
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
1.3.3 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
一个应用发送信息的整体就是一个报文。
在数据交换过程中,要以整个信息作为一个整体,一次性转发到下一个邻接路由器上,路由器再把整个报文接收到,再决定这个报文怎么转发,从哪个接口转发出去,直至目的主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4 交换网中的时延,丢包和吞吐量
我们希望因特网服务在任意两个端系统之间随心所欲的瞬间移动数据而没有任何数据损失,但那时不可能的,
所以计算机网络要限制在端系统之间的吞吐量:每秒能够传送的数据量
当一个分组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该分组在沿途的每个节点经受了不同的时延:节点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传输时延,传播时延,这些时延累加就是节点总时延
节点处理时延: 检查分组首部和决定将该分组导向何处需要的时间
排队时延: 在队列中,当分组在链路上等待传输时,经受排队时延
传输时延: 路由器推出整个分组需要的时间
传播时延: 将分组传播到另一个节点需要的时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到达分组时发现队列满了。由于没有地方存储这个分组,路由器将丢弃该分组,形成丢包
一个节点的性能不止可以从时延看出来,也可以从丢包率看出来
吞吐量
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吞吐量被常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吞吐量受网络带宽或额定速率的限制。
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
若发送端连续发送数据,则在所发送的第一个bit即将到达终点时,发送端就已经发送了时延带宽积个bit;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bit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往返时间RRT
在许多情况下,因特网上的信息不仅仅单方向传输,而是双向交互;
我们有时候很需要知道双向交互一次所需的时间。
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 用来表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
网络利用率: 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
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会迅速增加,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丢包率
丢包率即分组丢失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传输过程中丢失的分组数量与总分组数量的比率;
分组丢失的两个主要原因:分组误码,结点交换机缓存队列满(网络拥塞)。
1.5 协议层次及其服务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
网络技能树首页概览
22919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
打开CSDN APP,看更多技术内容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笔记02_A橙_的博客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学习笔记02:运输层。 运输层介于应用层与网络层之间,为应用层提供了直接的通信服务。在应用层时已经介绍了两种运输层协议UDP和TCP,本章主要介绍这两个协议和运输层的原理及实现。
继续访问
《计算机网络 自顶向下方法》学习整理_TiSam的博客
《计算机网络 自顶向下方法》学习整理计算机网络1、计算机网络(1)英特网(2)网络边缘(3)网络核心(4)时延、丢包、吞吐量(5)协议层次2、应用层(1)应用层协议(2)Web和HTTP(3)SMTP(4)DNS3、运输层(1)运输层服务(2)无连接运输:UDP...
继续访问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
自顶向下方法来自于计算机算法的其中一种思想结晶。当然在我们所了解的算法中还有许多种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是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工具/原料递归网络程序方法算法方法/步骤自顶自下主要是一种算法的实现,在不知道结果的情况之下,使用一种方法进行演算,得到一种正确的结果,也就可以命名用自顶向下的思想进行实现了。在方程式内,对于未知的结果也就是进行一种推...
继续访问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一)——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
不要成为理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写在前面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打算把自己的学习笔记转化为博客,以便于更好地复习,也便于大家一起学习与交流。 参考课程:中科大-郑老师《计算机网络》 参考书籍:《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原书第七版 什么是Internet? 因特网是一个世界范围的计算机网络,即它是一个互联了遍及全世界数计算设备的网络。 具体构成及描述 计算设备 : 主机(端系统)、运行的网络应用程序 节点: 主机及其上运行的应用程序 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交换设备 例如:手机、平.
继续访问
最新发布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笔记)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第7版)
继续访问
计算机网络 通信网络笔记(自顶向下的方法)from top to the botton of MIT
网络利用率大并不是好事:会导致网络很堵,速度变慢。时延变长。 第一章计算吞吐量: 考虑下图,其中有一个机构网络连接到互联网。假设平均对象大小为900,000位,并且从机构的浏览器到原始服务器的平均请求速率为每秒15个请求。还假设从接入链路互联网上的路由器转发HTTP请求到收到响应所需的时间平均为3秒。对于平均接入延迟(access delay),即从互联网路由器到机构路由器的延迟,可以建模为,ta是通过访问链路发送对象所需的平均时间(也就是机构网络到原始服务器网络的时间,圈起来的部分),b是对象到达访问链路
继续访问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Wireshark lab(一)
Getting Started Wireshark:A packet sniffer for observing the messages exchanged between executing protocol entities A packet sniffer captures (“sniffs”) messages being sent/received from/by your computer; it will also typically store and/or display the con
继续访问
热门推荐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学习笔记
目录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 1.1 什么是因特网 1.1.1 组成描述 1.1.2 服务描述 1.1.3 协议 1.2 网络的边缘 1.2.1 接入网 1.2.2 物理媒体 1.3 网络核心 1.3.1 分组交换 1.3.2 电路交换 1.3.3 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的对比 1.3.4 网络的网络 1.4 分组交换中的时延、丢包、吞吐量 1.4.1 分组交换...
继续访问
计算机网络 自顶向下方法
文章目录学习本书的目的一、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二、使用步骤总结 学习本书的目的 主要目的并不是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只是,而是学习作者的思维方式,以及自己对这种思维方式的理解。 一、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 这一章首先描述了什么是因特网,以及因特网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让我对因特网很感兴趣,然后就描述了因特网中最简单的例子,两个端之间的数据传输,讲解数据传输的时候从协议到路由器最后到通信卫星,让我脑子里大致有个轮廓,就是两个端传递需要那些设备支持。由两个端的数据传输,自然将到了多端传输,多端传输一个是多端之
继续访问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网络层
将路由器、交换机和目前大多数网络设备的功能进一步抽 象成:按照流表(由控制平面设置的控制逻辑)进行PDU。:替换目标IP地址和端口号,采用存
④ 谁有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四版)的PPT
改进计算机网络的教材和教学法. 20年多来,我一直在《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法 第三版》中文版,影印版皆作者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解释了当今通信服务的底层
⑤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四章-网络层 要点
网络层的作用:实现主机到主机的通信服务,将分组从一台发送主机移动到一台接收主机。
1、转发涉及分组在单一的路由器中从一条入链路到一条出链路的传送。
2、路由选择涉及一个网络的所有路由器,它们经路由选择协议共同交互,以决定分组从源到目的地结点所采用的路径。计算这些路径的算法称为路由选择算法。
每台路由器都有一张转发表,路由器通过检查到达分组首部字段的值来转发分组,然后使用该值在该路由器的转发表中索引查找。路由选择算法决定了插入路由器转发表中的值。
路由选择算法可能是集中式的,或者是分布式的。但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路由器接收路由选择协议报文,该信息被用于配置其转发表。
网络层也能在两台主机之间提供无连接服务或连接服务。同在运输层的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类似,连接服务需要握手步骤,无连接服务不需要握手。但它们之间也有差异:
1、 在网络层中,这些服务是由网络层向运输层提供的主机到主机的服务。在运输层中,这些服务则是运输层向应用层提供的进程到进程的服务。
2、 在网络层提供无连接服务的计算机网络称为数据报网络;在网络层提供连接服务的计算机网络称为虚电路网络。
3、 在运输层实现面向连接的服务与在网络层实现连接服务是根本不同的。运输层面向连接服务是在位于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实现的;网络层连接服务除了在端系统中,也在位于网络核心的路由器中实现。(原因很简单:端系统和路由器都有网络层)
虚电路网络和数据报网络是计算机网络的两种基本类型。在作出转发决定时,它们使用了非常不同的信息。
IP地址有32比特,如果路由器转发表采用“蛮力实现”将对每个可能的目的地址有一个表项。因为有超过40亿个可能的地址,这种选择完全不可能(即使用二分查找也十分慢)。
我们转发表的表项可以设计为几个表项,每个表项匹配一定范围的目的地址,比如有四个表项
(你可能也会考虑到,IP地址有32比特,如果每个路由器设计为只有2个表项,那么也只需要有32个路由器就可以唯一确定这40亿个地址中的一个。)
最长前缀匹配规则,是在转发表中寻找最长的匹配项,并向与最长前缀匹配相关联的链路接口转发分组。这种规则是为了与因特网的编址规则相适应。
1、输入端口
“使用转发表查找输出端口”是输入端口最重要的操作(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操作)。输入端口执行完这些所需的操作后,就把该分组发送进入交换结构。如果来自其他输入端口的分组当前正在使用交换结构,一个分组可能会在进入交换结构时被暂时阻塞,在输入端口处排队,并等待稍后被及时调度以通过交换结构。
2、交换结构
交换结构的三种实现方式
3、输出端口
分组调度程序 处理在输出端口中排队的分组
4、路由选择处理器
</br>
</br>
IP协议版本4,简称为IPv4;IP协议版本6,简称为IPv6。
如上图所示,网络层有三个主要的组件
1、IP协议
2、路由选择协议
3、ICMP协议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
</br>
不是所有链路层协议都能承载相同长度的网络层分组。有的协议能承载大数据报,而有的协议只能承载小分组。例如,以太网帧能够承载不超过1500字节的数据,而某些广域网链路的帧可承载不超过576字节的数据。
一个链路层帧能承载的最大数据量叫做最大传送单元(Maximun Transmission Unit, MTU)
所以链路层协议的MTU严格限制着IP数据报的长度。这也还不是主要的问题,问题在于发送方与目的地路径上的每段链路可能使用不同的链路层协议,且每种协议可能具有不同的MTU。
举个例子:假定从某条链路收到一个IP数据报,通过检查转发表确定出链路,并且该出链路的MTU比该IP数据报的长度要小。那么如何将这个过大的IP分组压缩进链路层帧的有效载荷字段呢?
解决办法是,将IP数据报中的数据分片成两个或更多个较小的IP数据报,用单独的链路层帧封装这些较小的IP数据报;然后向输出链路上发送这些帧。每个这些较小的数据报都被称为片(fragment)。
路由器完成分片任务。同时,为了使得网络内核保持简单,IPv4设计者把数据报的重组工作放到端系统中,而非放到网络路由器中。
前提:一个4000字节的数据报(20字节IP首部加上3980字节IP有效载荷)到达一台路由器,且必须被转发到一条MTU为1500字节的链路上。假定初始数据报贴上的标识号为777。
这意味着初始数据报中3980字节数据必须被分配到3个独立的片(其中的每个片也是一个IP数据报)
IP分片:
IP地址有32比特,分为网络号和主机号。
IP地址的网络部分(即网络号)被限制为长度为8、16或24比特,这是一种称为分类编址的编址方案。具有8、16和24比特子网地址的子网分别被称为A、B和C类网络。
但是它在支持数量迅速增加的具有小规模或中等规模子网的组织方面出现了问题。一个C类(/24)子网仅能容纳多大2^8 - 2 = 254台主机(2^8 = 256, 其中的两个地址预留用于特殊用途),这对许多组织来说太小了。然而一个B类(/16)子网可支持多达65534台主机,又太大了。这导致B类地址空间的迅速损耗以及所分配的地址空间的利用率低。
广播地址255.255.255.255。当一台主机发出一个目的地址为255.255.255.255的数据报时,该报文会交付给同一个网络中的所有主机。
某组织一旦获得了一块地址,它就可以为本组织内的主机与路由器接口逐个分配IP地址。既可手工配置IP地址,也可以使用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DHCP)自动配置。DHCP还允许一台主机得知其他信息,如它的子网掩码、它的第一跳路由器地址(常称为默认网关)与它的本地DNS服务器的地址。
由于DHCP具有能将主机连接进一个网络相关方面的自动能力,它又被称为即插即用协议。
DHCP是客户-服务器协议。客户通常是新达到的主机,它要活的包括自身使用的IP地址在内的网络配置信息。在最简单的场合下,每个子网将具有一台DHCP服务器。如果在某子网中没有服务器,则需要一个DHCP中继代理(通常是一台路由器),这个代理知道用于该网络的DHCP服务器的地址。
DHCP协议工作的4个步骤:
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NAT)
ICMP通常被认为是IP的一部分,但从体系结构上将它是位于IP之上的,因为ICMP报文是承载在IP分组中的。即ICMP报文是作为IP有效载荷承载的,就像TCP与UDP报文段作为IP有效载荷被承载那样。
众所周知的ping程序发送一个ICMP类型8编码0的报文到指定主机。看到该回显请求,目的主机发回一个类型0编码0的ICMP回显回答。大多数TCP/IP实现直接在操作系统中支持ping服务器,即该服务器不是一个进程。
新型IPv6系统可做成向后兼容,即能发送、路由和接收IPv4数据报,要使得已部署的IPv4系统能够处理IPv6数据报,最直接的方式是采用一种双栈方法。
1、链路状态(Link State, LS)算法:属于全局式路由选择算法,这种算法必须知道网络中每条链路的费用。费用可理解为链路的物理长度、链路速度,或与该链路相关的金融上的费用。链路状态算法采用的是Dijkstra算法。
2、距离向量(Distance-Vector, DV)算法:属于迭代的、异步的和分布式的路由选择算法。
“迭代的”,是因为此过程一直要持续到邻居之间无更多信息要交换为止。
“异步的”,是因为它不要求所有结点相互之间步伐一致地操作。
“分布式的”,是因为每个结点都要从一个或多个直接相连邻居接收某些信息,执行计算,然后将其计算结果分发给邻居。
DV算法的方程:
其中,dx(y)表示从结点x到结点y的最低费用路径的费用,c(x, v)是结点x到结点v的费用,结点v指的是所有x的相连结点,所以x的所有相连结点都会用minv方程计算。
(N是结点(路由器)的集合,E是边(链路)的集合)
为了减少公共因特网的路由选择计算的复杂性以及方便企业管理网络,我们将路由器组织进自治系统。
在相同AS中的路由器全都运行同样的路由选择算法,且拥有彼此的信息。在一个自治系统内运行的路由选择算法叫做自治系统内部路由选择协议。
当然,将AS彼此互联是必需的,因此在一个AS内的一台或多台路由器将有另外的任务,即负责向在本AS之外的目的地转发分组。这些路由器被称为网关路由器。
分为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选择和自治系统间的路由选择
1、因特网中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选择:路由选择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RIP)
2、因特网中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选择:开放最短路优先(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OSPF)
3、自治系统间的路由选择:边界网关协议(Broder Gateway Protocol, BGP)
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AS间和AS内部路由选择协议?
实现广播的方法
1、无控制洪泛。该方法要求源结点向它的所有邻居发送分组的副本。当某结点接收了一个广播分组时,它复制该分组并向它的所有邻居(除了从其接收该分组的那个邻居)转发之。
致命缺点: 广播风暴 ,如果图具有圈,那么每个广播分组的一个或多个分组副本将无休止地循环。
2、受控洪泛。用于避免广播风暴,关键在于正确选择何时洪泛分组,何时不洪泛分组。受控洪泛有两种方法:序号控制洪泛、反向路径转发(Reverse Path Forwarding, RPF)
3、生成树广播。虽然序号控制洪泛和RPF能避免广播风暴,但是它们不能完全避免冗余广播分组的传输。
多播:将分组从一个或多个发送方交付到一组接收方
每台主机有一个唯一的IP单播地址,该单播地址完全独立于它所参与的多播组的地址。
因特网网络层多播由两个互补组件组成: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IGMP)和多播路由选择协议
IGMP只有三种报文类型:membership_query报文,membership_report报文,leave_group报文。
与ICMP类似,IGMP报文也是承载在一个IP数据报中。
因特网中使用的多播路由选择
1、距离向量多播路由选择协议
2、协议无关的多播路由选择协议
⑥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如下:
自顶自下主要是一种算法的实现,在不知道结果的情况之下,使用一种方法进行贺数演算,得到一种正确的结果,也就可以命名用自顶向下的思想进行实现了。衫蚂
在方程式内,对于未知的结果也就是进行一种推算。可以使用算法,也可以使用方程式的方式。在中国最古老的方式,我们也都会知道,算法就是我国最为古老的算学方式。
实在不会的,也要记住演算的步骤,因为记忆或许就是算法的精要。我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使用的方程并不要我们进行记忆,因为我们在进行计算的时候,都要写在作业本之上,所以相对于算法来说,简单实现一点,对于一种记忆来说,更为的困难了。不过笔记解决了这样的一种问题。
而古老的算法,这个X的过程,可能就在我们的内心吧。用笔画一画,或许我们也就明白了,不过真的要记忆这样一种完全的算法过程,也不是一件内容的事情。
⑦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网络层
R1. 我们回顾一下本书中使用的某些术语。前面讲过,运输层的分组名称是报文段,数据链路层的分组名字是帧。网络层的分组名字是什么?前面讲过,路由器和链路层交换机都称为分组交换机。路由器和链路层交换机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回想我们对数据报网络和虚电路网络都使用术语路由器。
R2. 在数据报网络中,网络层最重要的两个功能是什么?在虚电路网络中,网络层的3个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
R3. 路由选择和转发的区别是什么?
R4. 在数据报网络和虚电路网络中,路由器都使用转发表吗?如果是,描述用于这两类网络的转发表。
R5. 描述某些网络层能为单个分组提供的某些假想的服务。对于分组流进行相同的描述。因特网的网络层为你提供了这些假想服务吗?ATM的CBR服务模型提供了该假想服务吗?ATM的ABR服务模型提供类该假想服务吗?
R6. 列出某些得益于ATM的CBR服务模型的应用。
R7. 讨论为什么在高速路由器的每个输入端口都存储转发表的影子副本。
R8. 4.3节中讨论了3类交换结构。列出并简要讨论每一类交换结构。哪一种(如果有的话)能够跨越交换结构并行发送多个分组?
R9. 描述在输入端口会出现分组丢失的原因。描述在输入端口如何消除分组丢失(不使用无限大缓存区)。
R10. 描述在输出端口出现分组丢失的原因。通过增加交换结构速率,能够防止这种丢失吗?
R11. 什么是HOL阻塞?它出现在输入端口还是输出端口?
R12. 路由器有IP地址吗?如果有,有多少个?
R13. IP地址223.1.3.27的32比特二进制等价形式是什么?
R14. 考察使用DHCP获得它的IP地址,网络掩码,默认路由器和其本地DNS服务器的IP地址的主机。列出这些值。
R15. 假设在一个源主机和一个目的主机之间有3台路由器。不考虑分片,一个从源主机发送给目的主机的IP报文将通过多少个端口?为了将数据报从源移动到目的地需要检索多少个转发表?
R16. 假设某应用每20ms生成一个40字节的数据块,每块封装在一个TCP报文中,TCP报文再封装在一个IP数据报中。每个数据报的开销有多大?应用数据所占的百分比是多少?
R17. 假设主机A向主机B发送封装在一个IP数据报中的TCP报文段。当主机B接收到该数据报时,主机B中的网络层应该如何知道它应当将该报文段(即数据报的有效载荷)交给TCP而不是UDP或某个其他东西呢?
R18. 假定你购买了一个无线路由器并将其与电缆调制解调器相连,并且你的ISP动态地为你连接的设备(即你的无线路由器)分配一个IP地址。还假定你家有5台PC,均使用802.11以无线方式与该无线路由器相连。怎样为这5台PC分配IP地址?该无线路由器使用NAT吗?为什么?
R19. 比较IPv4和IPv6首部字段。它们有某些字段是相同的吗?
R20. 有人说当IPv6通过IPv4路由器建隧道时。IPv6将IPv4隧道作为链路层协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R21. 比较和对照链路状态和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
R22. 讨论因特网的等级制组织是怎样使得其能够扩展为数以百万计用户的。
R23. 每个自治系统使用相同的AS内部路由选路算法是必要的吗?为什么?
R24. 考虑图4-37。从D中的初始表开始,假设D收到来自A的下面的通告:
D中的表会改变吗?如果是,怎样变化?
R25. 比较RIP和OSPF使用的通告。
R26. 填空:RIP通告通常宣称到各目的地的跳数。另一方面,BGP则是通告到各目的地的_____?
R27. 为什么在因特网中用到了不同类型的AS间与AS内部选路协议?
R28. 为什么策略考虑对于AS内部协议(如OSPF和RIP)与对于AS间路由选择协议(如BGP)一样重要呢?
R29. 定义和对比下列术语:子网,前缀和BGP路由。
R30. BGP是怎样使用NEXT-HOP属性的?它是怎样使用AS-PATH属性的?
R31. 描述一个较高层ISP的网络管理员在配置BGP时是如何实现策略的。
TODO----HERE
4.6.32 通过多个单播实现广播抽象与通过支持广播的单个网络(路由器)实现广播抽象之间有什么重要区别吗?
答:N次单播效率低,需要知道接收者的地址,消耗大。但是使用广播的话可以通过洪泛方法发送消息。
4.6.33 对于我们学习的3种一般的广播通信方法(无控制洪泛,受控洪泛和生成树广播),下列说法正确吗?可以假定分组不会因缓存溢出而丢失,所有分组以它们发送的顺序交付给链路。
a.一个节点可能接收到同一个分组的多个拷贝。
b.一个节点可能跨越相同的出链路转发多个分组的拷贝。
答:无控制洪泛:a对,b对。受控洪泛:a对,b错。生成树广播:a错,b错。
4.6.34 当一台主机加入一个多播组时,它必须将其IP地址改变为它所加入的多播组的地址吗?
答:对错误。
4.6.35 IGMP和广域多播选路协议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IGMP运行在一台主机与其直接相连的路由器之间。IGMP允许主机指定路由器要加入的组播网。然后由组播路由器与运行组播路由协议的其他组播路由器一起工作。
4.6.36 在多播选路场合中,一棵组共享的树与一颗基于源的树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一个组共享的树来为组中所有发送方分发流量,一个是为每个独立的发送方构建一颗特定源的选路树。
⑧ 计算机网络看哪本书比较好
《计算机网络》也分很多种,如果你想学习网络推荐你看以下的书籍: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 谢希仁 主遍 谢希仁同时还出了很多书都关于TCP/IP的书籍,具体书名我忘记,我觉得他讲解得思路清晰,易理解,适合基础差的。
计算机网络第四版,这是国外经典计算机网络经典教程,作者都是英文名字(具体我忘记了) ,我以前我学时很喜欢看这本。。
⑨ 请帮我找到这本书的pdf下载地址。谢谢。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原书第4版)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107203.html?from=isnom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与Internet特色.pdf
没看出哪里显示第几版,不知道是不是你要找的。
⑩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的介绍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是2009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库罗斯。本书是当前世界上最为流行的计算机网络教科书之一,采用了作者独创的自顶向下的方法来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及其协议,即从应用层协议开始沿协议栈向下讲解,强调应用层范例和应用编程接口,使读者尽快进入每天使用的应用程序环境之中进行学习和“创造”。本书的讲解以因特网为例,学以致用;注重教学法,深入浅出地重点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第4版全面关注了网络安全问题;更新并扩展了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增加了有关802.11(WiFi)、802.16(WiMAX)和蜂窝网络的新内容;增强了P2P应用程序的内容,包括文件共享协议、BitTorrent等文件分发协议以及Skype的IP话音等新型多媒体应用;更新了局域网和多媒体网络的章节,以反映这些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变化;第1章中增加了有关端到端吞吐量分析的新材料;全面修订并增加了新的课后5-7题,以及附加了循序渐进的Ethereal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