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代理服务器?
防火墙是有什么用的?
拓扑结构是什么?
等等。。我会的不多。还是让下楼的哥们帮你回答更多的吧。。
❷ 计算机网络技术,面试什么
计算机网络工作的职责范围决定求职者要准备的技能,面试问题也是在这方面来展开。简单来说如下:
1、一般小型公司,主要面对硬件维护、网络维护,老板对电脑也不太懂,问题会有:
(1)有装机经验吗?
(2)会装系统吗?
(3)会设内网吗,像路由器、网络打印等会设吗?
2、有点规模的公司,IT系统有一定规模,问题会有:
(1)网络经验有哪些?(对方懂网络,要小心条理的回答)
(2)网络安全会处理吗?(如果有这方面的能力,工资会高一些)
(3)有用过VPN设备或防火墙吗?(公司里有这些设备需要维护)
3、软件类公司,这种公司里高手有的是,需要熟练技能。
(1)学的专业是什么,会那些语言?
(2)域的设置熟练吗?
(3)维护过服务器吗?
网管工作分别很大,从初级到精通,从维护小局域网到保证网络的稳定和安全,再高端的提供数据安全方案并实施,包括网络知识和阵列知识等。
❸ 网络工程师面试问题!
IDS 和IPS
从题库里找到的答案,加油!
IDS是英文“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入侵检测系统
IDS是英文“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入侵检测系统”。专业上讲就是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我们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假如防火墙是一幢大楼的门锁,那么IDS就是这幢大楼里的监视系统。一旦小偷爬窗进入大楼,或内部人员有越界行为,只有实时监视系统才能发现情况并发出警告。
不同于防火墙,IDS入侵检测系统是一个监听设备,没有跨接在任何链路上,无须网络流量流经它便可以工作。因此,对IDS的部署,唯一的要求是:IDS应当挂接在所有所关注流量都必须流经的链路上。在这里,"所关注流量"指的是来自高危网络区域的访问流量和需要进行统计、监视的网络报文。在如今的网络拓扑中,已经很难找到以前的HUB式的共享介质冲突域的网络,绝大部分的网络区域都已经全面升级到交换式的网络结构。因此,IDS在交换式网络中的位置一般选择在:
(1)尽可能靠近攻击源
(2)尽可能靠近受保护资源
这些位置通常是:
•服务器区域的交换机上
•Internet接入路由器之后的第一台交换机上
•重点保护网段的局域网交换机上
防火墙和IDS可以分开操作,IDS是个临控系统,可以自行选择合适的,或是符合需求的,比如发现规则或监控不完善,可以更改设置及规则,或是重新设置!
IPS:侵入保护(阻止)系统
【导读】:侵入保护(阻止)系统(IPS)是新一代的侵入检测系统(IDS),可弥补 IDS 存在于前摄及假阳性/阴性等性质方面的弱点。IPS 能够识别事件的侵入、关联、冲击、方向和适当的分析,然后将合适的信息和命令传送给防火墙、交换机和其它的网络设备以减轻该事件的风险。
侵入保护(阻止)系统(IPS)是新一代的侵入检测系统(IDS),可弥补 IDS 存在于前摄及假阳性/阴性等性质方面的弱点。IPS 能够识别事件的侵入、关联、冲击、方向和适当的分析,然后将合适的信息和命令传送给防火墙、交换机和其它的网络设备以减轻该事件的风险。
IPS 的关键技术成份包括所合并的全球和本地主机访问控制、IDS、全球和本地安全策略、风险管理软件和支持全球访问并用于管理 IPS 的控制台。如同 IDS 中一样,IPS 中也需要降低假阳性或假阴性,它通常使用更为先进的侵入检测技术,如试探式扫描、内容检查、状态和行为分析,同时还结合常规的侵入检测技术如基于签名的检测和异常检测。
同侵入检测系统(IDS)一样,IPS 系统分为基于主机和网络两种类型。
基于主机 IPS
基于主机的 IPS 依靠在被保护的系统中所直接安装的代理。它与操作系统内核和服务紧密地捆绑在一起,监视并截取对内核或 API 的系统调用,以便达到阻止并记录攻击的作用。它也可以监视数据流和特定应用的环境(如网页服务器的文件位置和注册条目),以便能够保护该应用程序使之能够避免那些还不存在签名的、普通的攻击。
基于网络的 IPS
基于网络的 IPS 综合了标准 IDS 的功能,IDS 是 IPS 与防火墙的混合体,并可被称为嵌入式 IDS 或网关 IDS(GIDS)。基于网络的 IPS 设备只能阻止通过该设备的恶意信息流。为了提高 IPS 设备的使用效率,必须采用强迫信息流通过该设备的方式。更为具体的来说,受保护的信息流必须代表着向联网计算机系统或从中发出的数据,且在其中:
指定的网络领域中,需要高度的安全和保护和/或
该网络领域中存在极可能发生的内部爆发
配置地址能够有效地将网络划分成最小的保护区域,并能够提供最大范围的有效覆盖率。
IDS和IPS争议有误区
【导读】:对于“IDS和IPS(IDP)谁更能满足用户需求”这个问题,给人一种二选一的感觉。经过了长时间的反复争论,以及来自产品开发和市场的反馈,冷静的业内人士和客户已经看到这根本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
对于“IDS和IPS(IDP)谁更能满足用户需求”这个问题,给人一种二选一的感觉。经过了长时间的反复争论,以及来自产品开发和市场的反馈,冷静的业内人士和客户已经看到这根本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
很显然,用户需要的不是单一的产品,也不是众多产品的简单堆砌。现在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系统)”,也就是用户的安全是要靠众多技术、产品、服务和管理等要素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解决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以保护信息资产和正常业务。
在安全保障框架中,不同的产品、服务、措施会在不同的地方发挥作用。比如,PKI和生物鉴别机制的优势在鉴别认证领域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入侵检测则在监测、监控和预警领域发挥优势;防火墙和IPS能在访问控制领域发挥长处;数据加密和内容过滤在内容安全领域独领风骚。讨论不同的安全技术领域哪个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其实不如探讨让各种安全技术如何有效地协同工作。
IPS真的能够替代防火墙和IDS吗?提供IPS(IDP)的厂商常常声称,其IPS能够兼具防火墙的网关防御能力和入侵检测的深度检测,企图达到把IPS的作用上升到1+1>2的效果。但是很遗憾,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们必须从技术本质上寻找解决办法。目前IPS能够解决的主要是准确的单包检测和高速传输的融合问题。
当然,检测和访问控制如何协同和融合,将会一直是业内研究的课题,也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技术形态出现。不管叫什么名字,适合用户需求的就是最好的。
三个维度区分IDS与IPS
【导读】:3年前,当入侵防御技术(IPS)出现时,咨询机构Gartner曾经预言,IDS(入侵检测)即将死亡,将由IPS取代,当时曾引起媒体一片讨论。2006年,咨询机构IDC断言,IDS与IPS是两种不同的技术,无法互相取代。而今天,依然有很多用户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差别。
中国人民银行的张涨是IDS的骨灰级用户,对IDS玩得非常熟,但即使这样,他也仅仅是听说IPS而已,并没有真正使用和见过。他的担心是:IPS既然是网络威胁的阻断设备,误报、误阻影响网络的连通性怎么办?北京银行的魏武中也认为,如果在网络的入口处,串接了一串安全设备:IPS、防火墙/VPM以及杀病毒网关等,怎么保证网络的效率?是否会因增添一种新的设备而引起新的单点故障的风险?
事实上,这些疑问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IPS的诞生和发展。以至于,在很多用户的安全设备的采购清单中,一直在出现“IDS或IPS”的选择,这证明用户依然不了解这两种技术的差别。
启明星辰公司的产品管理中心总监万卿认为,现在是重新审视这两种技术的时候了。他认为,要从三个维度上认清这两种技术的不同。
从趋势看差别
2004年,Gartner的报告曾经预言IDS即将死亡,但无论从用户的需求还是从厂商的产品销售来看,IDS依然处于旺盛的需求阶段,比如,国内最大的IDS生产厂商启明星辰公司,今年上半年IDS的增长超过了50%,并且,公司最大的赢利来源依然是IDS,事实证明,IDS即将死亡的论断是错误的。
万卿认为,IDC的报告是准确的,IDS和IPS分属两种不同产品领域,前者是一种检测技术,而后者是一种阻断技术,只不过后者阻断攻击的依据是检测,因此要用到很多的检测技术,很多用户就此搞混了。
从理论上看,IDS和IPS是分属两个不同的层次,这与用户的风险防范模型有关,用户首先要查找到风险,才能预防和阻断风险。而IDS是查找和评估风险的设备,IPS是阻断风险的设备。防火墙只能做网络层的风险阻断,不能做到应用层的风险阻断。过去,人们曾经利用防火墙与IDS联动的方式实现应用层的风险阻断,但由于是联动,阻断时间上会出现滞后,往往攻击已经发生了才出现阻断,这种阻断已经失去了意义,IPS就此产生。
用一句话概括,IDS是帮助用户自我评估、自我认知的设备,而IPS或防火墙是改善控制环境的设备。IPS注重的是入侵风险的控制,而IDS注重的是入侵风险的管理。也许有一天,通过IDS,我们能确定到底在什么地方放IPS?到底在什么地方放防火墙?这些设备应该配备哪些策略?并可以通过IDS检测部署IPS/防火墙的效果如何。
IDS与IPS各自的应用价值与部署目标
【导读】:从2003年 Gartner公司副总裁Richard Stiennon发表的《入侵检测已寿终正寝,入侵防御将万古长青》报告引发的安全业界震动至今,关于入侵检测系统与入侵防御系统之间关系的讨论已经趋于平淡,2006年IDC年度安全市场报告更是明确指出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是两个独立的市场,给这个讨论画上了一个句号。可以说,目前无论是从业于信息安全行业的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用户,都认为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是两类产品,并不存在入侵防御系统要替代入侵检测系统的可能。但由于入侵防御产品的出现,给用户带来新的困惑:到底什么情况下该选择入侵检测产品,什么时候该选择入侵防御产品呢?笔者曾见过用户进行产品选择的时候在产品类型上写着“入侵检测系统或者入侵防御系统”。这说明用户还不能确定到底使用哪种产品,显然是因为对两类产品的区分不够清晰所致,其实从产品价值以及应用角度来分析就可以比较清晰的区分和选择两类产品。
从2003年 Gartner公司副总裁Richard Stiennon发表的《入侵检测已寿终正寝,入侵防御将万古长青》报告引发的安全业界震动至今,关于入侵检测系统与入侵防御系统之间关系的讨论已经趋于平淡,2006年IDC年度安全市场报告更是明确指出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是两个独立的市场,给这个讨论画上了一个句号。可以说,目前无论是从业于信息安全行业的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用户,都认为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是两类产品,并不存在入侵防御系统要替代入侵检测系统的可能。但由于入侵防御产品的出现,给用户带来新的困惑:到底什么情况下该选择入侵检测产品,什么时候该选择入侵防御产品呢?笔者曾见过用户进行产品选择的时候在产品类型上写着“入侵检测系统或者入侵防御系统”。这说明用户还不能确定到底使用哪种产品,显然是因为对两类产品的区分不够清晰所致,其实从产品价值以及应用角度来分析就可以比较清晰的区分和选择两类产品。
从产品价值角度讲:入侵检测系统注重的是网络安全状况的监管。用户进行网络安全建设之前,通常要考虑信息系统面临哪些威胁;这些威胁的来源以及进入信息系统的途径;信息系统对这些威胁的抵御能力如何等方面的信息。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中以及实施后也要不断的观察信息系统中的安全状况,了解网络威胁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才能根据安全状况及时调整安全策略,减少信息系统被破坏的可能。
入侵防御系统关注的是对入侵行为的控制。当用户明确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方案和策略之后,可以在入侵防御系统中实施边界防护安全策略。与防火墙类产品可以实施的安全策略不同,入侵防御系统可以实施深层防御安全策略,即可以在应用层检测出攻击并予以阻断,这是防火墙所做不到的,当然也是入侵检测产品所做不到的。
从产品应用角度来讲:为了达到可以全面检测网络安全状况的目的,入侵检测系统需要部署在网络内部的中心点,需要能够观察到所有网络数据。如果信息系统中包含了多个逻辑隔离的子网,则需要在整个信息系统中实施分布部署,即每子网部署一个入侵检测分析引擎,并统一进行引擎的策略管理以及事件分析,以达到掌控整个信息系统安全状况的目的。
而为了实现对外部攻击的防御,入侵防御系统需要部署在网络的边界。这样所有来自外部的数据必须串行通过入侵防御系统,入侵防御系统即可实时分析网络数据,发现攻击行为立即予以阻断,保证来自外部的攻击数据不能通过网络边界进入网络。
IDS是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IPS 能够识别事件的侵入、关联、冲击、方向和适当的分析,然后将合适的信息和命令传送给防火墙、交换机和其它的网络设备以减轻该事件的风险。
❹ 计算机网络面试怎么办
我面试过和你相同的职位,有一些基本的问题问的可能性比较高,比如:电脑维护,网络维护,监控网络,制定IP地址,防止登陆外网.对其他办公器材有一定的了解。这些都是从事这个岗位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本工作属于技术类,所以像遇到类似不问专业问题的面试情况可能性比较小,至于考场情况就不好说了,因地而定,不是主要的方面。侧重点还是在架设网络这一块,路由、集线器、TCP/IP的原理和管理等等,请楼主多多复习相关知识,祝你面试成功!
❺ 计算机网络专业面试
1、2003个有几个版本,每个版本最新系统补丁包是什么啊?
2、 DNS的实现方法?
3、 WEB服务器的负载均衡?
4、 请问目前市面上常用几种网络操作系统的优缺点?
5、 请问你用过那些服务器?请讲述raid0、1、5的特点和优点?
6、 请列出下列协议的段口号:HTTP,HTTPS,DNS,FTP,TELNET,PPTP,SMTP,POP3?
7、 请问局域网内想要通过UNC路径或者NETBIOS名称访问对方计算机,需要在对方计算机上开放什么协议或者端口?
8、 OSI七层模型?TCP/IP模型?
9、 能否将WIN2000P升级成WIN2000S?
10、 怎样保证1个文档的安全性?
11、 说说你知道的防火墙及其应用?
12、 WINDOWS域的具体实现方式?客户机要加入到域该如何操作?
13、 请问你对AD熟悉吗?怎样组织AD资源?
14、 请简述操作主机(FSMO)的作用?
15、 请问PKI是什么啊?在WIN下怎样实现PKI?请简述证书申请的一个过程?
16、 请问你用过那些远程控制软件啊?
17、 怎样实现WINDOWS 群集?
18、 你知道哪几种邮件系统?请简述安装EXCHANG 2003的详细步骤?
19、 请问ISA 有几大功能?请简述用ISA发布网站的过程?
20、 请问怎样才能让SQL服务器更安全?
21、 请问在生产环境中你应该如何规划SQL数据库文件存放?
22、 当一台DC发生宕机,你应该如何处理?
23、 请问你如何把你的WINDOWS服务器做得更安全?
24、 如何备份和还原SQL 数据库?
25、 如何备份和还原EXCHANG数据库?
26、 你用过那些杀毒软件(网络版和单机版)?
27、 如果有一个小型企业网络需要你去规划,请讲述你的规划 思路?
28、 你知道那些入侵检测系统?你能独立部署的有那些?
29、 请问如何加强WEB服务器的安全?
30、 当有一台电脑出现故障,请问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1、 你做过系统补丁升级吗?内网如果有一百台机器的话你怎样做系统补丁升级?
32、 网页出现乱吗是什么原因?
33、 Exchang2003安装成功默认能用foxmail收发邮件吗?如果能,为什么?如果不能,请说明原因?
34、 请问怎样才能统一更改整个公司的邮件地址(exchange环境)?
35、 请问你在生产环境中如何规划EXCHANGE服务器数据库的存放?
36、 请你写出10条以上保证你企业网络安全的措施。
37、 一台WINDOWS XP的客户机,登陆域的时需要十分钟,请问是什么原因?怎么解决阿?
38、 当用户反映去访问一台文件服务器非常慢,请问是什么原因?如何解决?
39、 当用户反映上网速度非常慢,请问什么原因?如何解决?
本文出自 51CTO.COM技术博客
一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并谈谈你对网络的理解
把分布在不同地点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运行下,以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为目标的系统。(理解略)
二 请描述osi七层模型,并简要概括各层功能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缩写,这个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7层,它们由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 tation Layer)和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第一层到第三层属于OSI参考模型的低三层,负责创建网络通信连接的链路;第四层到第七层为OSI参考模型的高四层,具体负责端到端的数据通信。每层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层都直接为其上层提供服务,并且所有层次都互相支持,而网络通信则可以自上而下(在发送端)或者自下而上(在接收端)双向进行。当然并不是每一通信都需要经过OSI的全部七层,有的甚至只需要双方对应的某一层即可。物理接口之间的转接,以及中继器与中继器之间的连接就只需在物理层中进行即可;而路由器与路由器之间的连接则只需经过网络层以下的三层即可。总的来说,双方的通信是在对等层次上进行的,不能在不对称层次上进行通信。
OSI参考模型的各个层次的划分遵循下列原则:
1、同一层中的各网络节点都有相同的层次结构,具有同样的功能。
2、同一节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可以是逻辑接口)进行通信。
3、七层结构中的每一层使用下一层提供的服务,并且向其上层提供服务。
4、不同节点的同等层按照协议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Layer)
规定通信设备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过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连接。具体地讲,机械特性规定了网络连接时所需接插件的规格尺寸、引脚数量和排列情况等;电气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上传输bit流时线路上信号电平的大小、阻抗匹配、传输速率距离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对各个信号先分配确切的信号含义,即定义了DTE和DCE之间各个线路的功能;规程特性定义了利用信号线进行bit流传输的一组操作规程,是指在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护、交换信息是,DTE和DCE双放在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
属于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
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链路,通过差错控制提供数据帧(Frame)在信道上无差错的传输,并进行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
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第三层:网络层(Network Layer)
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通信的两个计算机之间可能会经过很多个数据链路,也可能还要经过很多通信子网。网络层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和交换结点, 确保数据及时传送。网络层将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帧组成数据包,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 -源站点和目的站点地址的网络地址。
如果你在谈论一个IP地址,那么你是在处理第3层的问题,这是“数据包”问题,而不是第2层的“帧”。IP是第3层问题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一些路由协议和地址解析协议(ARP)。有关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层处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层的重要目的。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
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第四层:处理信息的传输层
第4层的数据单元也称作数据包(packets)。但是,当你谈论TCP等具体的协议时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数据单元称为段(segments)而UDP协议的数据单元称为“数据报(datagrams)”。这个层负责获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须跟踪数据单元碎片、乱序到达的数据包和其它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第4层为上层提供端到端(最终用户到最终用户)的透明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所为透明的传输是指在通信过程中传输层对上层屏蔽了通信传输系统的具体细节。
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第五层:会话层(Session Layer)
这一层也可以称为会晤层或对话层,在会话层及以上的高层次中,数据传送的单位不再另外命名,统称为报文。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之间通信的机制。如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
第六层: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这一层主要解决拥护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它将欲交换的数据从适合于某一用户的抽象语法,转换为适合于OSI系统内部使用的传送语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转换数据服务。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层负责。
第七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三 请描述tcp/ip模型,并简要介绍各层功能
由于种种原因,OSI模型并没有成为真正应用在工业技术中的网络体系结构。在网络发展的最初期,网络覆盖的地域范围非常有限,而且主要用途也只是为了美国国防部和军方科研机构服务。随着民用化发展,网络通过电话线路连接到大学等单位,进一步需要通过卫星和微波网络进行网络扩展,军用网络中原有技术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网络日益民用化和网络互连的需求,因此设计一套以无缝方式实现各种网络之间互连的技术标准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一网络体系结构就是后来的TCP/IP参考模型。
TCP/IP模型共分四层,分别为应用层、传输层、互联网层和主机到网络层。各层实现特定的功能,提供特定的服务和访问接口,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 1) 主机到网络层
主机到网络层是TCP/IP模型中的第一层。它相当于OSI模型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因为这一层的功能是将数据从主机发送到网络上。与应用邮政系统类比,主机到网络层中的比特流传输相当于信件的运送。
(2) 互联网层
互联网层是TCP/IP模型中的第二层。最初是希望当网络中部分设备不能正常运行时,网络服务不被中断,已经建立的网络连接依然可以有效地传输数据;换言之,只要源主机和目标主机处于正常状态,就要求网络可以完成传输任务。互联网层正是在这些苛刻的设计目标下选择了分组交换(Packer Switching)技术作为解决方案。
分组交换技术不仅使分组发送到任意的网络后可以独立地漫游到目标主机,而且可确保目标主机接收到顺序被打乱的分组后,将其传送到最高层重新排定分组顺序。互联网层定义了标准的分组格式和接口参数,只要符合这样的标准,分组就可以在不同网络间实现漫游。
(3) 传输层
传输层是TCP/IP模型中的第三层。其功能与OSI模型中的传输层相类似,TCP/IP模型中的传输层不仅可以提供不同服务等级、不同可靠性保证的传输服务,而且还可以协调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传输速度差异。
(4) 应用层
应用层是TCP/IP模型中的第四层。与OSI模型不同的是,在TCP/IP模型中没有会话层和表示层。由于在应用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网络服务都需要会话层和表示层的功能,因此这些功能逐渐被融合到TCP/IP模型中应用层的那些特定的网络服务中。应用层是网络操作者的应用接口,正像发件人将信件放进邮筒一样,网络操作者只需在应用程序中按下发送数据按钮,其余的任务都由应用层以下的层完成。
四 请简要叙述交换机和集线器的区别
最简单的区别就是HUB是广播式的,用户共享带宽;交换机是交互式的,每个用户独享带宽。
在当今这个全球网络化的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须。作为局域网组建的重要设备:交换机和集线器,都起着局域网的数据传送“枢纽”的作用。那么,交换机和集线器到底有什么区别?
所谓交换机其实是从集线器技术发展而来的。如果用最简单的语言叙述交换机与集线器的区别,那就应该是智能与非智能的差别。集线器说白了只是连接多个计算机的 设备,它只能起到信号放大、传输的作用,但不能对信号中的碎片进行处理,所以在传输过程中非常容易出错。而交换机则可以看作是一种智能型的集线器,它除了 包括集线器的所有特性外,还具有自动寻址、交换、处理的功能。并且在传递过程中,只有发送源与接受源独立工作,其间不与其它端口发生关系,从而达到防止数 据丢失和提高吞吐量的目的。
下来我将从交换机与集线器的概念,种类,特点,OSI体系结构,工作方式等基本问题上对二者的区别进行分析说明。
1.交换机和集线器的概念
1.1. 交换机 交换机的英文名称之为“Switch”,它是集线器的升级换代产品,从外观上来看的话,它与集线器基本上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带有多个端口的长方形 盒状体。交换机是按照通信两端传输信息的需要,用人工或设备自动完成的方法把要传输的信息送到符合要求的相应路由上的技术统称。广义的交换机就是一种在通 信系统中完成信息交换功能的设备。
1.2.集线器 集线器(HUB)是计算机网络中连接多个计算机或其他设备的连接设备,是对网络进行集中管理的 最小单元。英文HUB就是中心的意思,像树的主干一样,它是各分支的汇集点。许多种类型的网络都依靠集线器来连接各种设备并把数据分发到各个网段。HUB 基本上是一个共享设备,其实质是一个中继器,主要提供信号放大和中转的功能,它把一个端口接收的全部信号向所有端口分发出去。
2.交换机和集线器的种类
交换机和集线器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有着不同的分类。
2.1.HUB集线器的种类
集线器有多种类型,各个种类具有特定的功能、提供不同等级的服务。
2.1.1.依据总线带宽的不同,HUB分为10M、100M和10M/100M自适应三种;若按配置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独立型、模块化和堆叠式三种。
2.1.2.根据端口数目的不同主要有8口、16口和24口几种。
2.1.3.根据工作方式可分为智能型和非智能型两种。目前所使用的HUB基本是前三种分类的组合,如我们常在广告中看到的10M/100M自适应智能型、可堆叠式HUB等。
2.1.4.依据工作方式区分有较普遍的意义,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被动集线器、主动集线器、智能集线器和交换集线器四种。
2.2.交换机的分类
2. 2.1.按照现在复杂的网络构成方式,网络交换机被划分为接入层交换机、汇聚层交换机和核心层交换机。其中,核心层交换机全部采用机箱式模块化设计,目前 已经基本都设计了与之相配备的1000BASE-T模块,核心层交换机的选购在本文中不做讨论。接入层支持1000BASE-T的以太网交换机基本上是固 定端口式交换机,以10/100Mbps端口为主,并且以固定端口或扩展槽方式提供1000BASE-T的上连端口。汇聚层1000BASE-T交换机同 时存在机箱式和固定端口式2种设计,可以提供多个1000BASE-T 端口,一般也可以提供1000BASE-X等其他形式的端口。接入层和汇聚层交换 机共同构成完整的中小型局域网解决方案。
2.2.2. 按照OSI的7层网络模型,交换机又可以分为第二层交换机、第三层交换机、第四层交换机 等等,一直到第七层交换机。基于MAC地址工作的第二层交换机最为普遍,用于网络接入层和汇聚层。基于IP地址和协议进行交换的第三层交换机普遍应用于网 络的核心层,也少量应用于汇聚层。部分第3层交换机也同时具有第四层交换功能,可以根据数据帧的协议端口信息进行目标端口判断。第四层以上的交换机称之为 内容型交换机,主要用于互联网数据中心,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2.2.3.按照交换机的可管理性,又可以分为可管理型交换机和非可管理型交换 机,它们的区别在于对SNMP、RMON等网管协议的支持。可管理型交换机便于网络监控,但成本也相对较高。大中型网络在汇聚层应该选择可管理型交换机, 在接入层视应用需要而定,核心层交换机全部是可管理型交换机。
3.交换机和集线器的特点
3.1.Hub的特点
在星型结构中,它是连接的中间结点,它起放大信号的作用。所有设备共享Hub的带宽,也就是说,如果hub的带宽是10M,连结了10了设备,每个设备就是1M,Hub所有端口共享一个MAC地址。
3.2.switch 的特点
用于星型结构时,它作为中心结点起放大信号的作用,端口不共享带宽,如果是一个10M的switch,那么每个端口的带宽就是10M,每个端口拥有自己的MAC地址。
交换机的主要功能包括物理编址、网络拓扑结构、错误校验、帧序列以及流量控制。目前一些高档交换机还具备了一些新的功能,如对VLAN(虚拟局域网)的支持、对链路汇聚的支持,甚至有的还具有路由和防火墙的功能。
交换机除了能够连接同种类型的网络之外,还可以在不同类型的网络(如以太网和快速以太网)之间起到互连作用。如今许多交换机都能够提供支持快速以太网或FDDI等的高速连接端口,用于连接网络中的其它交换机或者为带宽占用量大的关键服务器提供附加带宽。
它是一个网络设备,拥有路由器的一部分功能,它可以决定接收到的数据向什么地方发送,它的速度比路由器要快。
4.交换机和集线器的主要区别
通过从上面各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交换机和集线器的主要区别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在OSI体系结构,数据传输方式,带宽占用方式和传输模式上。
4.1. OSI体系结构上的区别 集线器属于OSI的第一层物理层设备,而交换机属于OSI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设备。也就意味着集线器只是对数据的传输起到同步、 放大和整形的作用,对数据传输中的短帧、碎片等无法进行有效的处理,不能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而交换机不但可以对数据的传输做到同步、放大和整 形,而且可以过滤短帧、碎片等。
4.2.数据传输方式上的区别
目前,80%的局域网(LAN)是以太网,在局域网中大量地使用了集线器(HUB)或交换机(Switch)这种连接设备。利用集线器连接的局域网叫共享式局域网,利用交换机连接的局域网叫交换式局域网。
4.2.1. 工作方式不同 我们先来谈谈网络中的共享和交换这两个概念。在此,我们打个比方,同样是10个车道的马路,如果没有给道路标清行车路线,那么车辆就只能在 无序的状态下抢道或占道通行,容易发生交通堵塞和反向行驶的车辆对撞,使通行能力降低。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就需要在道路上标清行车线,保证每一辆车 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共享式网络就相当于前面所讲的无序状态,当数据和用户数量超出一定的限量时,就会造成碰撞冲突,使网络性能衰退。而交换式网络则避免 了共享式网络的不足,交换技术的作用便是根据所传递信息包的目的地址,将每一信息包独立地从端口送至目的端口,避免了与其它端口发生碰撞,提高了网络的实 际吞吐量。
共享式以太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所有用户共享带宽,每个用户的实际可用带宽随网络用户数的增加而递减。这是因为当信息繁忙时,多个用户都 可能同进“争用”一个信道,而一个通道在某一时刻只充许一个用户占用,所以大量的经常处于监测等待状态,致使信号在传送时产生抖动、停滞或失真,严重影响 了网络的性能。
交换式以太网中,交换机供给每个用户专用的信息通道,除非两个源端口企图将信息同时发往同一目的端口,否则各个源端口与各自的目的端口之间可同时进行通信而不发生冲突。
4.2.2. 工作机理不同 集线器的工作机理是广播(broadcast),无论是从哪一个端口接收到什么类型的信包,都以广播的形式将信包发送给其余的所有端口,由 连接在这些端口上的网卡(NIC)判断处理这些信息,符合的留下处理,否则丢弃掉,这样很容易产生广播风暴,当网络较大时网络性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它 的工作状态看,HUB的执行效率比较低(将信包发送到了所有端口),安全性差(所有的网卡都能接收到,只是非目的地网卡丢弃了信包)。而且一次只能处理一 个信包,在多个端口同时出现信包的时候就出现碰撞,信包按照串行进行处理,不适合用于较大的网络主干中。
交换机的工作就完全不同,它通过分析 Ethernet包的包头信息(其中包含了原MAC地址、目标MAC地址、信息长度等),取得目标MAC地址后,查找交换机中存储的地址对照表(MAC地 址对应的端口),确认具有此MAC地址的网卡连接在哪个端口上,然后仅将信包送到对应端口,有效的有效的抑制广播风暴的产生。
这就是Switch 同HUB最大的不同点。而Switch内部转发信包的背板带宽也远大于端口带宽,因此信包处于并行状态,效率较高,可以满足大型网络环境大量数据并行处理的要求。
4.3.带宽占用方式上的区别
集 线器不管有多少个端口,所有端口都是共享一条带宽,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二个端口传送数据,其他端口只能等待,同时集线器只能工作在半双工模式下;而对于交换 机而言,每个端口都有一条独占的带宽,这样在速率上对于每个端口来说有了根本的保障。当二个端口工作时并不影响其他端口的工作,同时交换机不但可以工作在 半双工模式下而且可以工作在全双工模式下。
4.4.传输模式上的区别
集线器只能采用半双工方式进行传输的,因为集线器是共享传输介质的, 这样在上行通道上集线器一次只能传输一个任务,要么是接收数据,要么是发送数据。而交换机则不一样,它是采用全双工方式来传输数据的,因此在同一时刻可以 同时进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这不但令数据的传输速度大大加快,而且在整个系统的吞吐量方面交换机比集线器至少要快一倍以上,因为它可以接收和发送同时进 行,实际上还远不止一倍,因为端口带宽一般来说交换机比集线器也要宽许多倍。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让两组人同时给对方互相传输一个文件,从一个 人传到另一个的时间为1分钟。如果是用集线器的话,需要的时间是4分钟。数据先从一个人传到对方那里,然后对方再传回来。接着才能是另一组做相同的工作, 这样算下来就是4分钟。但是用交换机的话速度就快多了,在相同情况下只需要1分钟就足够了。由于每个端口都是独立的,所以这两组人可以同时传输数据,再因 为交换机可以工作在全双工下,所以每两个人也可以同时传输,换句话说这4个人是在同一个时间内完成的工作。所以我们也可以把集线器和交换机的处理能力看做 串行处理与并行处理。
5.总结
综上所述,集线器的功能只是一个多端口的转发器,无论从哪个端口传出来的讯号都会整形再生放大后向所有的端 口广播出去,并且所有的端口都会挤用同一个共享信带的带宽,造成数据量大时所有端口的带宽大幅减少;而交换机相当于多端口桥,它为用户提供的是独占的点对 点的连接,数据包只发向目的端口而不会向所有端口发送,这样减少了信号在网络发生碰撞,而且交换机上的所有端口均有独享的信道带宽。
交换机是继集线器基础上开发的一新的网络连接设备,拥有着更好更强大的功能和优点,而且还有着很高的性价比,更适应当今网络的需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交换机与集线器相比的明显优势。我相信在不久的以后交换机将会彻底替代集线器。
本文出自 51CTO.COM技术博客
❻ 计算机网络面试知识点
[图片上传失败...(image-47b18e-1644856864285)]
[图片上传失败...(image-fbfbf-1644856864285)]
网络协议其实就是端到端的一个 通信规则 ,有了这些规则,双方的沟通才有意义。
[图片上传失败...(image-bc49f9-1644856864285)]
其中,有几点比较重要:
[图片上传失败...(image-f04cf4-1644856864285)]
[图片上传失败...(image-bb666-1644856864285)]
如果我们只进行 2 次握手就建立连接,那么对于 Server 端来讲太容易建立起连接了,基本是有客户端过来,那么 Server 就要建立起连接了。这种情况就会导致连接成本太低,Server 端很容超负载。
四次挥手是因为 TCP 是 全双工 的,存在了数据发送与接收两个行为,在这两个方向的数据流入流出都需要进行关闭。
当服务接收到客户端请求连接 SYN,然后向客户端响应 ACK 和 SYN 后, 就会将连接维护到半连接队列。当客户端再次回复 ACk 后,当前的连接就会被维护到全连接队列里。
SYN 攻击是 DOS 攻击的一种,通过伪造大量的请求建立连接,使得半连接队列超出最大容量,其他正常的请求无法处理。
TIME_WAIT 是一个定时设置,在 2*MSL(MSL 表示一个包在网络环境中的生存时间,一般为 2 分钟, Linux 里为 30s)时间过后就会真正的 CLOSED。
之所以不立即关闭,主要为了让被动关闭方能有足够的时间接收到最后的 Ack 包,如果没有接收到,被动方就会重新发送 Fin 包,重新触发主动方发送最后的 Ack 包。这样的话,就能尽量保证被动关闭方尽快关闭连接了,毕竟主动关闭方需要承担起主要责任,所以会有 TIME_WAIT 的等待了。
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怕当前连接立马释放,有一定概率会重用到当前连接标识(五元组),而旧的网络包由于延迟此时才接收到,就有可能产生包的混乱问题了。
TCP 发送的包都需要接收方进行一个 Ack 包的响应,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响应的话,那么发送方就会认为包未能正确到达,需要进行重传动作。这就是 TCP 的重传机制。
TCP 里的重传机制会有一个超时的判断,这个超时时间并不是很准确,或者说并不是很标准,毕竟不同的网络环境,包的到达情况都会是不一样的。
所以 TCP 会使用一个采样时间,先记录了正常情况下一个数据包从发送到响应确认这么一来一回的时间,即所谓的 RTT (Round Trip Time) 时间,根据这个时间进行一些公式计算,得到了超时时间的值: RTO (Retransmission TimeOut)
对于重传机制,还有另外一种触发机制。上面的情况属于发送方去探知发送情况,有另一种情况是接收方能探知的。比如发送方发送了 1, 2, 3 的包,但实际上接收方只接收到 1 和 3,一直没能收到 2 这个包,那此时接收方就会连续响应三个 关于 2 的 ack 包。
当发送方收到这么一个连续的 3 个 ack 包后,就知道需要重传 2 了,此时就不需要等到 2 的超时未确认触发,可以提前的重传 2 这个包了。
TCP 采用 滑动窗口 进行了流量的控制,所谓的滑动窗口即在发送方和接收方各自维护了一个窗口,在这个窗口里将会维护对应的数据包,以感知当前的数据处理情况。
在接收方这边的窗口称之为 接收窗口 ,它具体表示当前所能接收的数据包大小,计算公式为:当前最大可接收缓冲区大小 - 当前已接收的大小,在连接建好的开始一般为 65535 字节。
在计算出可接收大小后,接收方就会将此值设置在 TCP 头部里的 Window 字段,然后响应回发送方,发送方也就知道了当前所能允许发送的数据包大小了。
在发送方这边的窗口称之为 发送窗口 ,按正常逻辑来讲,发送窗口维护的是即将要发送的数据,即根据刚刚反馈回来的接收窗口大小计算出的发送数据。
但由于一个数据包的发送需要有一个 ACK 响应才算完整流程,所以对于这些“已发送未响应”的数据也应该纳入到发送窗口的管理,并且只有真的 ACK 响应回来,才能继续下个数据包的准备发送。
[图片上传失败...(image-8f81f8-1644856864285)]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发送方接收到的 Window 大小为 0,则表示当前的接收方已经无能力处理新的包了,此时发送方就不会再下发数据了,直到接收方发送一个 窗口通告 ,才继续数据的发送。
但此时需要考虑一种情况,就是接收方由于网络问题没能将窗口通告送达发送方,那此时发送方就会一直干等着了.所以对于发送方来讲,会启动 窗口探知 动作,要求接收方 ACK 它当前的接收窗口大小,如果超过 3 次的探知动作,则直接断开连接了。
TCP 协议抽象出了 拥塞窗口 (cwnd)的概念,它会根据当前的网络拥塞程度进行动态的调整。由于加入了拥塞情况的考虑,上面我们提到过的发送窗口则不能仅仅只考虑接收窗口这个因素了,需要进行 min(拥塞窗口,接收窗口) 的选择发送了。
MSS 表示 网络传输 数据 的最大值,如果 MSS 加上包头大小,则表示网络传输最大 报文 :MTU 。
在 Internet 这种互联网中,一般 MTU 定义为 576 字节,减去 TCP、IP 的包头 40 字节,则可以得到 MSS = 536 字节的值;而在以太网这种局域网里,一般 MTU 会大点:1500 字节,MSS 为 1460 字节。
当连接建立完毕,开始传输数据时,TCP 协议规定不能一开始就发送大尺寸的数据包,这样避免了网络环境有问题时,新加入的连接加剧了拥塞状况。所以,对于新加入的连接而言,需要一点一点的增大数据量,这就是所谓的 慢启动 。
其中,慢启动涉及的拥塞窗口计算过程如下:
从慢启动的算法来看,每经过一个 RTT 后,拥塞窗口的增长速度将会变得很厉害,如果没有进行限制的话,那么很快就会占满带宽了。因此, TCP 协议使用了一个叫慢启动门限(ssthresh)的变量(一般取 65535 字节)。当 cwnd(拥塞窗口) 超过该限制后,就会进入所谓的 拥塞避免 阶段了。
在拥塞避免阶段,拥塞窗口的计算过程如下:
从上面的算法可以看出,进入拥塞避免阶段后,数据包的发送大小将呈线性增加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 TCP 的传输在前期很快,然后再慢慢降下来,达到网络最佳值。
在拥塞发生时,关于拥塞窗口的计算在不同的 TCP 版本里将会不一样,主要有以下 3种版本:
Tahoe 版本是 TCP 的最早版本,当它发现需要进行重传动作,即触发了 RTO 超时或发送方收到三个重复 ACK 包时,此时会进行的动作为:
Reno 版本进行的动作为:
其中,快速恢复阶段的计算又如下:
NewReno 是对 Reno 的改进,主要是优化了快速恢复阶段,在 Reno 版本中,所考虑的都是一个包的丢失情况。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一次数据窗口的发送,是有可能出现很多数据包丢失情况的。
这样的话,就会触发多次的 cwnd 和 ssthresh 减半动作,一旦 cwnd 降到小于 3 时,即发送窗口会出现小于 3 的情形,此时将再也触发不了 3 次快速重传动作了,只能依赖 RTO 超时,而一般 RTO 的值是比较大(太小会经常触发重传)的,此时整个传输速度将会大大降低。
所以 NewReno 会在收到所有数据包的确认后才结束快速恢复阶段,这样 cwnd 和 sshthresh 就不会轻易被降低了。
NewReno 主要是使用了一个 recover 变量,作为当前数据窗口中,可能丢包的最大序号。即如果有丢包情况产生,并且大于当前的 recover 值,则会更新该值。
当收到接收方的 ack 后,会进行 ack_seq 的判断,如果 ack_seq > recover,此时就可以结束快速恢复阶段了;如果 ack_seq < recover,则意味着多包丢失,还不能结束快速恢复阶段。通过这样的控制,来提高了整个的吞吐量。
Nagle 算法把多个小数据包合并到一个片段,并且等待满足一定条件后,再一起发送过去。具体的触发条件如下:
当上述条件都未满足,但发生了超时(一般为 200ms),则立即发送。
对于 TCP 协议来讲,默认会启用 Nagle 算法,降低网络负载,减少网络拥塞,提高网络吞吐。
在 TCP 的确认机制里,可以在通信过程中不对每一个 TCP 数据包进行单独的 ACK 包响应,而是在传输数据时,顺便把 ACK 信息随数据包一起发送,这样可以提高网络流量利用率。
如果在一定时间内(一般 40 ms)没有数据包要发送,此时就会单独的进行 ACK 包响应。这个过程也被称为 Delay Ack。
TCP 是面向字节流的传输,它会根据接收方的包处理能力以及当前网络的拥塞情况来一部分一部分的加载数据发送,再加上有 Nagle 这种整合小数据包的算法存在。所以对于接收方来讲,接收到的数据有可能是粘合在一起的,也有可能是被拆分开的,即所谓的粘包和拆包。
对于粘包和拆包现象,常用的解决方案有:
TCP 的连接和断开都是双方互相沟通进行的(三次握手、四次挥手)。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会进行应答确认、超时重传、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拥塞避免等手段去保证传输的准确性。
TCP 是面向字节流的可靠连接,而 UDP 是面向数据报文的连接,不保证可靠连接,但传输比较快。TCP 常用于邮件、文件传输这种要求准确性高的场景,而 UDP 常用于视频直播这种实时传输的场景。
HTTP 是基于 TCP 协议的短连接,按请求-响应来通信。每一次的请求都是独立的,和上次的没有关联。尽管 TCP 是有状态的,但它的状态是为了传输使用,比如报文序号、发送窗口大小等辅助信息,这些和 HTTP 的请求没有关系。
Http 虽然有 keep-alive 字段控制,但那是为了提高传输效率,让此次的请求连接尽量生命周期长些,不至于频繁的建立连接-销毁连接。另外,cookie 会话只是 HTTP 的补充,它是允许关闭或伪造的,并不是协议的通信依赖。
首先,会根据域名进行 DNS 的解析,以获取到服务器的 IP 地址。拿到 IP 地址后将会和服务端进行三次握手,建立 TCP 连接。接着将会按照 HTTP 协议的请求-响应来传输网页内容。最后,TCP 通过四次挥手结束连接。
每次请求-响应都会建立一次 TCP 连接,服务器处理完后就会断开 TCP 连接。后面加了 Connection: keep-alive 来延迟 TCP 连接时长,尽量让请求-响应使用同一个连接
HTTPS 解决了 HTTP 的安全传输问题,在 HTTP 这一层协议下加入了 SSL 层。即进行了端到端的加密/身份验证,以保证数据的不被窃取篡改。
HTTPS 的流程如下:
[图片上传失败...(image-b619ee-1644856864285)]
ping 采用了 ICMP 协议,ICMP 协议用于在 IP 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控制消息是指网络通不通、主机是否可达、路由是否可用等网络本身的消息。这些控制消息虽然并不传输用户数据,但是对于用户数据的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
DOS:即拒绝服务,其目的是使计算机或网络无法提供正常的服务。最常见的 DoS 攻击有计算机网络带宽攻击和连通性攻击,像 SYN 洪水攻击也是一种,它利用 TCP 协议发送大量的半连接请求,耗费服务器的 CPU 和内存资源。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一搜公众号“ 阅新技术 ”,关注更多的推送文章。
可以的话,就顺便点个赞、留个言、分享下,感谢各位支持!
阅新技术,阅读更多的新知识。
❼ 计算机网络面试怎么回答
回答单招面试问题应该注重个人实际情况和感受,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模板:
首先,可以简要介绍自己是如何了解计算盯碰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比如从学校宣传、网络、学长学姐或者自己的兴趣等等。
接着,可以谈谈个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兴趣和热情,比如对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吵并用前景有所了解,希望将来从事网络领域的工作等等。
进一凯脊步,可以介绍自己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比如个人的技术特长、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等,同时说明为什么这些原因使自己更适合学习这个专业。
最后,可以谈谈对于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期望,比如希望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理论,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网络工程师等等。
总之,回答单招面试问题应该以真实的个人情况为基础,表达自己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展示自己对这个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❽ 计算机网络专业的面试技巧
这些东西都是不一定的、变化的!面试时做你自己就好了!
❾ 我想单招计算机网络,面试会问什么
计算来机应用技术专业自主招生面试的源内容一般是个人爱好、成长经历、职业规划等方面,你只要如实回答就行了,不是什么技术性的难题,最好准备一下。面试时不要紧张回答流利一点问题应该不大,还有就是经济管理大类相对竞争会激烈一些,其他类别相对小一点,特别是信息技术和艺术类竞争更小(招生计划较多)。着装不一定要正装或者很华丽高档,但要干净整洁。希望能帮到你,祝你生活愉快。
❿ 暨南大学网络信息安全复试考什么
主要准备了C语言,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结构这些的基础知识,然后还有中英文自我介绍,介绍完之后,就会对你进行一个英文提问(也有可能中文提问),如果听不懂,可以请老师再问一遍。
英语问答不难,只涉及一两个简单的日常问题,比如介绍一下你的家乡或者是介绍一下你本科学校。毕业设计,简历准备,接下来会问你一些专业课的知识,根据提交资料提问,还有针对你的简历提问,你简历上面如果有什么项目的话,会问你是怎么做,只要是自己做的,可以回答上来,就可以了。这部分不会问太长,也不会问太多,最多也就3、4个,能回答的话,尽量的说的全面一点,然后说多一点。面试主要还是不要慌,说话有条理,有礼貌,给老师留下好影响。我面试的流程主要是:C语言/线性代数二选一做三道题→中英文自我结束→英文问问题→中文问一些社会实践的事→看我本科成绩单后问了我其中一门课的一些知识。复试内容准备的差不多了可以和小伙伴或者对着镜子模拟面试、正式面试的时候就不会太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