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路由器的rip声明的网络
扩展阅读
无线网络最低消费多少钱 2025-09-27 14:21:33

路由器的rip声明的网络

发布时间: 2023-05-19 17:10:17

① 在思科配置NAT的路由器上配置RIP,要不要声明内网网段

在边界路由器上是有这个条目的,但是宣告这个条高此搏目仅仅只是为了让你的边界路由器和内网的路由器可以通讯,并不是为了宣告给ISP的
我举个例子给你,你想想如果电信和你做rip,你的路由被电信学去了我们就不说了,但是电信的路由如果被你学到了,那么那个路由条目进来会让你的路由器瘫痪的,因为电信的路由表太庞大了,庞大到可以直接冲垮你的路由器,让你路由器的CPU和内存耗尽
至于你的第二个问题外网到底能不能ping通内网,这个取决于你做的NAT到底是动态还是静态,静态则是一对一的转换就可以ping通戚祥,而如果做动态或是PAT的话则无法ping通内网地址。
正常来说你的边界路由器需要做动态路由协议支持内网通讯,扒橡然后再做默认信息源发布将默认路由器引入内网,最后在做默认路由出外网,同时还需要做NAT或者PAT让所有内网地址出外网
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给我发邮件,然后我发个文档给你你一看就知道了

② 路由选择协议——RIP协议

  从本文开始介绍路由选择协议,也就是讨论路由表中的路由是怎么形成的。
本文内容

  从路由算法能否随网络的通信量或拓扑自适应地进行调整变化来划分,可以分为: 静态路由选择策略 动态路由选择策略
  (1) 静态路由选择策略 :即手工配每一条置路由。
  优点:简单,开销小。
  缺点:只适用小网络,难以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

  (2) 动态路由选择策略 :又叫自适应路由选择。
  优点:能较好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适用于大网络。
  缺点:实现复杂,开销大。

  由于互联网规模非常大,可以把互联网划分为许多较小的 自治系统 (autonomous system),记为 AS 。每个自治系统通常在相同管理控制下的路由器组成,在一个AS中的路由器都全部运行在同样的路由算法。各个AS之间彼此是互联的,因此一个AS中有一个或多个路由器用于不同AS之间的通信,即负责将本AS之外的目的地址转发分组,这些路由器称为 网关路由器

  根据上面描述,可以将路由选择协议划分为两个大类: 内部网关协议 外部网关协议
  (1) 内部网关协议IGP (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即在一个自治系统内不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常见的协议有RIP、OSPF协议。
  (2) 外部网关协议EGP (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用于实现不同自治系统之间通信的传递,这样的协议就是EGP协议,目前使用最多的就是BGP的版本4(BGP-4)。

  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也叫 域间路由选择 ,在自治系统之内的路由选择也叫 域内路由选择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协议——路由信息协议,是一种分布式的 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 ,最大的优点是简单。
  RIP协议要求网络中的每一个路由器都要维护从它自己到其他每一个目的网络的距离记录( 距离向量 )。RIP协议对距离的定义如下:

  RIP协议是通过 每个路由器要不断的和其他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 ,从而达到自治系统中所有节点都得到正确的路由信息。
  RIP协议考虑了和哪些路由器交换信息、交换什么信息以及什么时候交换信息这三个问题,RIP协议特点:

  路由器在刚开始工作时,它的路由表是空的,然后路由器就得出到直接相连的几个网络的距离(这些距离为1),接着每个络器也只是和自己相邻的路由器交换并更新信息。经过若干次交换后,所有路由器都会知道到达本自治系统汇总任何一个网络的最短距离和下一跳地址。

  对每一个相邻路由器发送过来的RIP报文,会进行一下步骤:
  (1) 路由器R1接收到其相邻路由器R2发送过来的报文,先修改此报文的所有项目:把“下一条”字段中的地址都改为R2,并把所有的“距离”字段的值加1 。每个项目都有三个关键字段:到目的网络 N ,距离是 d ,下一跳路由器是 X

  (2) 对修改后的RIP报文中的每一项,进行以下步骤:
    1) 若原来的路由表中没有网络N,则把该项目添加到路由表中

    2) 如果R1路由表中已经有目的网络N,这时查看下一跳的地址,如果下一跳地址是R2,则把收到的项目替换原路由表中的项目

     如果下一跳的地址不是R2,那么如果收到项目中距离小于路由表中的距离,则进行替换,否则什么也不做。

  (3) 若3分钟还没有收到相邻路由器的更新路由表,则把此路由器记为不可达的距离,即把距离设置为16
  (4) 返回

  RIP存在一个问题是当网络出现故障时,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将磁信息传送到所有的路由器。这一特点叫做: 好消息传得快,坏消息传得慢。
  如下图所示,在正常的情况下,R1和R2交换信息,其中只画出了达到的网络1的表项。

  如果路由器R1到网1的链路出现了故障,R1无法达到网1,于是路由器R1把到网1的距离改为16(表示网1不可达),因而R1路由表响应的项目变为 “1,16,直接交付”。但是,可能需要经过30s后R1,才能把更新信息发送给R2,,然而R2可能已经先把自己的路由表发送给了R1,其中有到达网1的这一项 “1,2,R1”。

  R1收到R2的更新报文后,会误认为自己无法直接到达网1,但是可经过R2到达网1,于是把收到的路由信息 “1,2,R1” 修改为 “1,3,R2”,表明“我到网1的距离是3,下一跳的R2”。
  同理,R2接收到又会更新自己的路由表为 “1,4,R1”,以为“我到网1的距离为4,下一跳为R1”....就这样一直更新下去,知道R1和R2到网1的距离为16时,R1和R2才知道网1是不可达的。所以,这就是:好消息传得快,坏消息传得慢的原因。

③ rip协议是什么意思,高手帮帮我

路由信息协议(RIP)
简介
(RIP/RIP2/RIPng: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RIP作为IGP(内部网关协议)中最先得到广泛用的一种协议,主要应用于
AS
系统(System),即自治系统(System)(Autonomous
System)。连接
AS
系统(System)有专门的协议,其中最早的这的协议是“EGP”(外部网关协议),目前仍然应用于因特网,这的协议通常被视为内部
AS
路由选取协议。RIP
主要设计来利用同类技术与大小适度的网络一起工作。因此通过速度变化不大的接线连接,RIP
比较适用于容易的校园网和区域网,但并不适用于复杂网络的情形。
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取协议,是因特网的标准协议,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容易。RIP协议要求网络中每1个路由器都要维护从它自己到别的每1个目的网络的距离记录(这一组距离,即“距离向量”)。RIP协议将“距离”定义为:从一路由器到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离定义为1。从一路由器到非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离定义为每经过1个路由器则距离加1。“距离”也成为“跳数”。RIP允许一条路径最多只可以包含15个路由器,因此,距离等于16时即为不可达。可见RIP协议只适用于小型。
RIP
2

RIP
而来,属于
RIP
协议的补充协议,主要用于扩大
RIP
2
信息装载的有用信息的数量,同时增加其安全性能。RIP
2
是一种基于
UDP
的协议。在
RIP2
下,每台主机通过路由选取进程发送和接受来自
UDP
端口520的数据包。RIP协议默认的路由更新周期是30S。

④ rip路由器如何进行宣告

在OSPF中宣来告是要加反掩码的0.0.0.255转换为二进制自制的,0表示精确匹配,1表示任意100个匹配。

声明192.168.1.00.0.0.255意味着前3个字节(192.168.1)是不变的,最后1个字节可以任意更改,也可以理解为:192.168.1.0—track—192.168.1.255这个范围都在。

(4)路由器的rip声明的网络扩展阅读:

通过引入区域的概念,意味着不再是一样的在所有路由器都有相同的链路状态数据库,但庆此是一个路由器连接链路状态信息的每个领域,即数据库的区域结构,当连接到路薯慧由器有多个地区,我们称之为区域边界路由器。

区域边界路由器对于它所连接到的所有区域都有自己的网络结构数据。同一地区的两台路由器具有该地区相同的结构化数据库。

我们可以根据IP包的目标地址和源地址将OSPF路由誉手迅域中的路由分为两种类型。当目标地址和源地址位于同一区域时,它们被称为区域内路由。

当目标地址和源地址位于不同的区域甚至不同的AS中时,它们被称为域间路由。0是主区域,其余的是副区域。

⑤ 局域网RIP的含义是什么

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瞎弊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这是它的定义。它的基本原理就是认为最好的路由就是主机发送的分组通过的路由器数目最少。也就是说在一个自治系统内,各个路由器要定期交换路由信息。不过这个路由信息只有到这个自治系统某个网络的最短距离,也就是最少跳数。以及下一跳路由地址。举个例子,局域网A的主机想要和局域网B的主机通信,A的主机的分组首先到达它的默认网关,然后由这个路由器决定怎么到达B的主机。这个路由器会根据目的地址查到到达局域网B的最短路径和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然后转发给它。而这个分组到达下一个路由器后,这个路由磨樱族器又会根据颂燃目的地址查到到达B的最短路径和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而这个路由器所查到的最短路径跳数已经比上一个路由器的最短路径跳数少一了。但如此下去,所经过的路径肯定是最少的跳数。前提是这些路由器已经交换过路由信息了。但是RIP只适用于小的互联网,其中的最大路由器数为15.
这是我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的,我建议你还是找一本专门介绍这个协议的书看一下,很好理解的。希望对你有用

⑥ 路由信息协议(RIP)是什么

路由信息协议(RIP) 是内部网关协议IGP中最先得到广泛使用的协议【1058[1]】。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矢量的路由选择协议,是因特网的标准协议,其最大优点就是实现简单,开销较小。

但RIP的缺点也较多。首先,其限制了网络的规模,能使用的最大距离为15(16表示不可达)。其次路由器交换的信息是路由器的完整路由表,因而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开销也就增加。最后,“坏消息传播得慢”,使更新过程的收敛时间过长。因此对于规模较大的网络就应当使用OSPF协议。然而目前在规模较小的网络中,使用RIP协议的仍占多数。

中文名
路由信息协议
外文名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类型
内部网关协议IGP
应用
计算机行业
信息协议
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缩写:RIP)是一种使用最广泛的内部网关协议(IGP)。(IGP)是在内部网络上使用的路由协议(在少数情形下,也可以用于连接到因特网的网络),它可以通过不断的交换信息让路由器动态的适应网络连接的变化,这些信息包括每个路由器可以到达哪些网络,这些网络有多远等。 IGP是应用层协议,并使用UDP作为传输协议。
虽然RIP仍然经常被使用,但大多数人认为它将会而且正在被诸如OSPF和IS-IS这样的路由协议所取代。当然,我们也看到EIGRP,一种和RIP属于同一基本协议类(距离矢量路由协议,Distance Vector Routing Protocol)但更具适应性的路由协议,也得到了一些使用。
历史
Xerox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是IP所使用的第一个路由协议,RIP已经成为从UNIX系统到各种路由器的必备路由协议。RIP协议有以下特点:
(1)RIP是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协议即内部网关协议,使用的是距离矢量算法。
(2)RIP使用UDP的520端口进行RIP进程之间的通信。
(3)RIP主要有两个版本:RIPv1和RIPv2。RIPv1协议的具体描述在RFC1058中,RIPv2是对RIPv1协议的 改进,其协议的具体描述在RFC2453中。
(4)RIP协议以跳数作为网络度量值。
(5)RIP协议采用广播或组播进行路由更新,其中RIPv1使用广播,而RIPv2使用组播(224.0.0.9)。

(6)RIP协议支持主机被动模式,即RIP协议允许主机只接收和更新路由信息而不发送信息。

(7)RIP协议支持默认路由传播。

(8)RIP协议的网络直径不超过15跳,适合于中小型网络。16跳时认为网络不可达。

(9)RIPv1是有类路由协议,RIPv2是无类路由协议,即RIPv2的报文中含有掩码信息。
RIP所使用的路由算法是Bellman-Ford算法.这种算法最早被用于一个计算机网络是在1969年,当时是作为ARPANET的初始路由算法。
RIP是由“网关信息协议”(Xerox Parc的用于互联网工作的PARC通用数据包协议簇的一部分)发展过来的,可以说网关信息协议是RIP的最早的版本。后来的一个版本才被命名为“路由信息协议”,是Xerox网络服务协议簇的一部分。

⑦ 路由信息协议RIP解析

关于路由信息协议RIP解析

路由信息协议RIP是内部网关协议IGP中最先得到广泛应用的协议,是一种距离矢量路由协议,RIP最大的特点是,无论实现原理还是配置方法,都非常简单。RIP的度量基于跳数,每经过一台路由器,路径的跳数加一。如此一来,跳数越多,路径就越长,RIP算法会优先选择跳数比较少的路径。RIP支持的最大跳数是15,跳数为16的网络被认为不可达。所以RIP协议适用于小型的网络环境。

为了维持所学路由的正确性以及与邻居的一致性,运行RIP协议的路由器之间要周期性地向邻居传递之间的整个路由表。周期性(默认为30秒)传递的路由表被封装在Updata包--路由更新包中。具体说明到本自治系统中所有网络的.最短距离,以及到每个网络应经过的下一个路由器。

在路由协议刚刚开始启动时,只知道到直连网络的距离。接着,每一个路由器只会和相邻的路由器交换信息。经过若干次的更新交换后,所有的路由器最终可以知道到达本自治系统中任何一个网络的最短距离和到达每个网络应该经过的下一个路由器地址。

现在较新的RIP版本为1998年公布的RIPv2,与RIPv1相比,RIPv2可以支持变长子网掩码和CIDR,同时还提供简单的鉴别过程支持多播。

RIP协议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当网络出现故障时,路由表会频繁的变化,导致很长时间整个路由表都无法收敛。例如在2003年网络工程师下午试题五则体现了RIP协议的这一特点。同时广大网友可以可参阅《网络工程师考试冲刺指南》最新版P306页。

为了让网络出现故障时能路由器能快速收敛,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水平分割:

就是对于一台路由器来说,从一个方向上学习到的路由信息,不让同一路由信息再通过此接口向反方向传送。例如我们对照《网络工程师考试冲刺指南》最新版P306页的图,当路由器R3发现网段192.168.40.0出现故障时,就会把这条路由清除出路由器。由于水平分割的原因,路由器R2在向路由器R3发送路由更新包时,不能将关于192.168.40.0的网段放入该更新包,因为他是从路由器R3那里学过来。

2.路由中毒:

水平分割能避免路由环路。但在R1和R2路由器的路由表中,关于故障网段192.168.40.0的信息依然存在。这时候引入路由中毒的方法。当路由器R3发现网段192.168.40.0出现故障时,会首先对自己“下毒”,标记该路由不可达。然后再通过路由更新包给自己的邻居路由器R2“下毒”,这样通过一连串的“下毒”,整个网络都会知道192.168.40.0网段出现了故障。

3.反向下毒:

当路由器R2、R1被成功“下毒”后,他们会向“毒源”的方向反向“下毒”,这样保证所有的路由器都接受到了毒化的路由信息,虽然违反水平分割原则,但在路由协议中是被允许的。

4.保持时间:

指的是当路由器R3发现网段192.168.40.0出现故障时,使自己的路由表关于该网段的路由变成“可能DOWN”状态后,还要继续保持该状态一段时间。在此时间段内,路由器收到邻居发来的关于该网段的更新信息后,如果再次收到从邻居发送来的更新信息,包含一个比原来路径具有更好度量值的路由,就标记为可以访问,并取消保持时间。如果在保持时间超时之前从不同邻居收到的更新信息包含的度量值比以前的更差,更新将被忽略,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更新信息传遍整个网络。

5.触发更新:

正常情况下,路由器会定期将路由表发送给邻居路由器。而触发更新就是立刻发送路由更新信息,以响应某些变化。测到网络故障的路由器会立即发送一个更新信息给邻居路由器,并依次产生触发更新通知它们的邻居路由器,使整个网络上的路由器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更新信息,从而快速了解整个网络的变化。

事实上,只依靠以上几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都不能完全解决路由表正确的问题,只有将几种方法联合起来才能凑效。

;

⑧ 什么是RIP路由协议

RIP和OSPF的区别有:

1、定义不一样:RIP)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GP),是一种动态路由选择协议,用于自治系统(AS)内的路由信息的传递。OSPF是用于网际协议(IP)网络的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2、工作方法不一样:RIP协议基于距离矢量算法(DistanceVectorAlgorithms),使用“跳数”(即metric)来衡量到达目标地址的路由距离。这种协议的路由器只关心自己周围的世界,只与自己相邻的路由器交换信息,范围限制在15跳(15度)之内,再远,它就不关心了。OSPF使用链路状态路由算法的侍灶培内部网关协议(IGP),在单一自治系统(AS)内部工作。

3、应用不一样:RIP应用于OSI网络七层模辩镇型的网络层。OSPF适用于IPv4的OSPFv2协议定义于RFC 2328,RFC 5340定义了适用老唯于IPv6的OSPFv3。

⑨ 网络里面RIP是什么

我一本正经地胡说一下吧。 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是因特网的标准协议,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简单

⑩ RIP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

RIP协议是一种典型的距离矢量协议,它使用的也是距离矢量算法,该算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进行路由更新时传递路由表。RIP协议的度量值是以跳数来计算的,即每经过一跳,度量值就会加一,这样的度量值计算并不符合当前的网络环境,因为当前带宽爆炸性的增长,可能会导致RIP选择了次优路径。RIP的最大网络直径为15,也就是说RIP协议所能传递路由信息的最大跳数就是15跳,超过15跳就表示不可达。RIP协议作为典型的距离矢量协议,它的防环机制有两种:水平分割和毒性逆转,简单来说,水平分割就是从一个接口接收的路由更新,不会再从该端口发送出去。毒性逆转则是从一个接口接收的路由更新,会再从该接口发出去,但是会将其置为不可达状态(16跳)。RIP协议默认会进行自动汇总(有类路由协议),即传输的路由条目会自动进行主类的汇总,这样会导致路由条目不精确,后续RIP协议为了解决该问题,将RIPV1升级为RIPV2,V2版本不仅支持手动汇总,使路由条目传递更加精准,而且将路由更新方式从V1的广播变成了V2的组(224.0.0.9),提升了路由更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