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计算机网络通信码分多址访问
扩展阅读
usb网络共享dhcp续租 2025-09-26 14:55:54
苹果安装未知软件安全吗 2025-09-26 14:40:13

计算机网络通信码分多址访问

发布时间: 2023-05-31 15:27:33

计算机网络——2.物理层

确定与传输媒体的 接口 的一些特性,解决在各种传输媒体上传输 比特流 的问题
1.机械特性 :接口的形状尺寸大小。
2.电气特性 :在接口电缆上的各条线的电压范围。
3.功能特性 :在某一条线上出现的某个电平电压表示的意义。
4.过程特性 :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传输媒体主要可以分为 导引型传输媒体 非导引型传输媒体
导引型传输媒体信号沿着固体媒体(铜线或光纤,双绞线)进行传输, 有线传输
非导引型传输媒体 :信号在自由空间传输,常为 无线传输

数据通信系统:包括 源系统 (发送方), 传输系统 (传输网络), 目的系统 (接收方)。
一般来说源系统发出的信号(数字比特流)不适合直接在传输系统上直接传输,需要转化(模拟信号)。
调制 :数字比特流-模拟信号
解调 :模拟信号-数字比特流

数据 ——运送消息的实体。
信号 ——数据的电气化或电磁化的表现。
模拟信号 ——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 连续 的。
数字信号 ——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 离散 的。
码元 ——在使用时间域代表不同离散值的基本波形。

信道 :表示向某一个方向传送信息的媒体。
单向通信(单工通信) :只有一个方向的通信,不能反方向。
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 :能两个方向通信,但是不能同时。
双向同时通信(全双工通信) :能同时在两个方向进行通信。
基带信号 :来自信源的信号(源系统发送的比特流)。

基带调制 :对基带信号的波形进行变换,使之适应信道。调制后的信号仍是基带信号。基带调制的过程叫做 编码
带通调制 :使用载波进行调制,把基带信号的频率调高,并转换为模拟信号。调制后的信号是 带通信号

1.归零制 :两个相邻信号中间信号记录电流要恢复到 零电平 正脉冲表示1,负脉冲表示0 。在归零制中,相邻两个信号之间这段磁层未被磁化,因此在写入信息之前必须去磁。
2.不归零制 正电平代表1,负电平代表0 ,不用恢复到零电平。难以分辨开始和结束,连续记录0或者1时必须要有时钟同步,容易出现直流分量出错。
3.曼彻斯特编码 :在每一位中间都有一个跳变。 低->高表示0,高->低表示1
4.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在每一位的中心处始终都有跳变。位开始边界有跳变代表0,没有跳变代表1。 位中间的跳变代表时钟,位前跳变代表数据

调幅( AM ):载波的 振幅 随着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频( FM ):载波的 频率 随着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相( PM ):载波的 初始相位 随着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失真 :发送方的数据和接收方的数据并不完全一样。
限制码元在信道上的传输速率的因素:信道能够通过的 频率范围 信噪比

码间串扰 :由于系统特性,导致前后码元的波形畸变。
理想低通信号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为 2W ,单位是波特,W是理想低通信道的 带宽 ,理想带通特性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为W。
信噪比 :信号的平均功率与噪声的平均功率的比值,单位是 dB 值=10log10(S/N)
信噪比对信道的 极限 信息传输速率的影响:速率 C=Wlog2(1+S/N)——香农公式 ,单位为 bit/s
信噪比越大,极限传输速率越高。实际速率比极限速率低不少。还可以用编码的方式来提高速率(让一个码元携带更多的比特量)。

所谓 复用 就是一种将若干个彼此独立的信号合并成一个可以在 同一信道 上同时传输的 复合信号 的方法。
比如,传输的语音信号的频谱一般在300~3400Hz内,为了使若干个这种信号能在 同一信道(相当于共享信道,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利用率) 上传输,可以把它们的频谱调制到不同的频段,合并在一起而不致相互影响,并能在接收端彼此分离开来( 分用 )。
信道复用技术就是将一个物理信道按照一定的机制划分多个互不干扰互不影响的逻辑信道。信道复用技术可分为以下几种: 频分复用,时分复用和统计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码分复用

1.频分复用技术FDM(也叫做频分多路复用技术): 条件是传送的信号的带宽是有限的,而 信道的带宽要远远大于信号的带宽 ,然后采用 不同频率 进行调制的方法,是各个信号在信道上错开。频分复用的各路信号是在 时间 上重叠而在 频谱 上不重叠的信号。将整个带宽分为多份,用户分配一定的带宽后通信过程 自始至终都占用 这个频带。另外,为保证各个子信道传输不受干扰,可以设立 隔离带
2.时分复用技术TDM:采用同一物理连接的不同时段来传输不同的信号。 也就是在信道带宽上划分出几个子信道后,A用户在某一段时间使用子信道1,用完之后将子信道1释放让给用户B使用,以此类推。将整个信道传输时间划分成若干个时间片(时隙),这些时间片叫做 时分复用帧 。每一个时分用户在每一个TDM帧中占用 固定时序 的时隙。

4.波分复用技术WDM: 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波长的光载波信号在发送端经过 复用器汇合 在一起,并耦合到光线路的 同一根光纤 中进行传输,在接收端经过 分波器 将各种波长的光载波分离进行 恢复 。整个过程类似于频分复用技术的共享信道。波分复用其实就是光的频分复用。

1.比特时间,码片
1比特时间就是发送 1比特 需要的时间,如数据率是10Mb/s,则100比特时间就等于10微秒。
每一个比特时间划分为m个短的间隔,称为码片。每个站被指派一个唯一的m bit 的码片序列(例如S站的8 bit 码片序列是00011011)。
如果发送 比特1 ,则发送自己的m bit 码片序列。如果发送 比特0 ,则发送该码片序列的二进制反码。
S站的码片序列:(-1,-1,-1,+1,+1,-1,+1,+1) -1代表0,+1代表1
用户发送的信号先受 基带数字信号 的调试,又受 地址码 的调试。就比如数据发送后受到基带数字信号的调试之后变为10,然后又受到地址码的调试后1就变为了00011011(上面的S站码片序列),0就变成了11100100。
由于每个比特要转换成m个比特的码片序列,因此原本S站的数据率b bit/s要提高到mb bit/s,同时S站所占用的频带宽度也提高到原本数值的m倍。这种方式是扩频通信中的一种。
扩频通信通常有两大类:直接序列扩频DSSS(上述方式);跳频扩频FHSS。
2.码分多址(CDMA)
CDMA的重要特点 :每个站分配的码片序列不仅必须 各不相同 ,并且还必须 相互正交 。在实用系统中使用的是 伪随机码序列
码片的互相 正交 的关系:令向量S表示站S的码片向量,令T表示其他任何站的码片向量。两个不同站的码片序列正交,就是向量S和T的 规格化内积 等于0。

即S T=(S1 T1+S2 T2+......Sm Tm)/m(其实就相当于 两个向量垂直 ,/m对结果其实也没多大关系)
推论 1. 一个码片向量和另一码片反码的向量的规格化内积值为0(如果ST=0,那么ST'也=0)
2. 任何一个码片向量和该码片向量自己的规格化内积都是1,即S S=1
3. 一个码片向量和该码片向量的规格化内积值是-1,即S
S'=-1
CDMA的工作原理:
用一个列子来说明,假设S站的码片序列为(-1,-1,-1,+1,+1,-1,+1,+1),S站的扩频信号为Sx,即若数据比特=1那么S站发送的是码片序列本身Sx=S,若数据比特=0那么S站发送的是码片序列的反码Sx=S’。T站的码片序列为(-1,-1,+1,-1,+1,+1,+1,-1),T站的扩频信号为Tx。因为所有的站都使用相同的频率,因此每一个站都能够收到所有的站发送的扩频信号。所有的站收到的都是叠加的信号 Sx+Tx
当接收站打算收S站发送的信号时,就用S站的码片序列与收到的信号求规格化内积,即S (Sx+Tx)=S Sx+S Tx。前者等于+1或0,后者一定等于0,具体看下面(参考上面的 CDMA的工作原理 ):
当数据比特=1时,Sx=S,那么S
Sx=S S=1;同理 ,当数据比特=0时,Sx=S’,那么S Sx=S S’=0
当数据比特=1时,Tx=S,那么S
Tx=S T=0(参考上面 码片序列的正交关系 );同理 ,当数据比特=0时,Sx=S’,那么S Tx=S*T’=0

⑵ 计算机网络课后题 谁帮帮讲一下

A:(-1 –1 –1 +1 +1 –1 +1 +1)
: (-1 +1 –3 +1 -1 –3 +1 +1)。
S•A=负负得正(-1 -1 =+1)
-1 +1 =-1
-1 -3 =+3
+1 +1 =+1
+1 -1 =-1
-1 -3 =+3
+1 +1 =+1
+1 +1 =+1
其它的同理可得

⑶ 计算机网络

时分和频分
顾名思义
一个根据时间分段传输
一个根据频率分段传输

⑷ 计算机网络题,码分复用问题

用结果的各位与各站点的各位相乘后相加,结果如下:
A:1-1+3+1-1+3+1+1=8

B:1-1-3-1-1-3+1-1=-8
C:1+1+3+1-1-3-1-1=0
D:1+1+3-1+1+3+1-1=8
故A点发送的是1,B点发送的是0,C点没有发送,D点发送的是1.

⑸ 计算机网络的 一道题目

A,D发送了1,B发送了0,C没有发送数据。

下面给出两种解法。

解法一: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个解方程的问题。
k1(-1,-1,-1,1,1,-1,1,-1)+k2(-1,-1,1,-1,1,1,1,-1)+k3(-1,1,-1,1,1,1,-1,-1)+k4(-1,1,-1,-1,-1,1,-1)=(-1,1,-3,1,-1,-3,1,1)
这里k1,k2,k3,k4可以取值-1,0,1.
可以得到8个方程,然后解出方程组,就知道了。事实上,我们只需要几个方程就可以解出来了。
第一个数字 -k1-k2-k3-k4=-1
第二个数字 -k1-k2+k3+k4=1
两式相加,得-2k1-2k2=0--->k1=-k2,k3+k4=1.
第三个数字-k1+k2-k3-k4=-3--->-(-k2)+k2-(k3+k4)=-3--->2k2-1=-3--->k2=-1
所以k1=1
第4个数字,k1-k2+k3-k4=1--->1-(-1)+(1-k4)-k4=1, k4=1,因此k3=0.
所以不需要解出所有8个方程,我们已经知道了k1=k4=1,k2=-1,k3=0.
这就说明A,D发送了源码,B发送了反码,C没有发送任何代码郑做差。

解法二:

这个问题也可以不通过上面的解方程的办法,而直接从这5个胡氏码片看出:因为每个码片或者是1,或者是-1,而我们看到最后收到的码片的第三,第六个数字为3,这说明信号一定是通过叠加而成,就是说不止一个站发送了信息。如果是两个或者四个站参与了发送信息,不管喊皮是源码或者反码,得到的数字一定是偶数。因此可以推出,有三个站参与了发送。我们先来看4个站码片的第3个和第6个数字,A,B,C,D分别为-1,1,-1,-1和-1,1,1,-1.除了C的数字从-1变为1外,其他三个数字都没有变,而收到的码片相应的数字都是-3,这就说明C站没有参与发送信息,否则收到的码片第3个第6个数字会不同。因此A,B,D参与了发送信息。再看第三个数字,A,B,D的第三个数字分别为-1,1,-1,而收到的叠加的码片的第3个数字为-3,因此只有A,D发送源代码,B发送反代码才能获得。

结论:A,D发送了1,B发送了0,C没有发送数据。

⑹ 【山外笔记-计算机网络·第7版】第02章:物理层

[学习笔记]第02章_物理层-打印版.pdf

本章最重要的内容是:

(1)物理层的任务。

(2)几种常用的信道复用技术。

(3)几种常用的宽带接入技术,主要是ADSL和FTTx。

1、物理层简介

(1)物理层在连接各种计算机的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比特流,而不是指具体的传输媒体。

(2)物理层的作用是尽可能地屏蔽掉传输媒体和通信手段的差异。

(3)用于物理层的协议常称为物理层规程(procere),其实物理层规程就是物理层协议。

2、物理层的主要任务 :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有关的一些特性。

(1)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脚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

(2)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3)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的意义。

(4)过程特性: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3、物理层要完成传输方式的转换。

(1)数据在计算机内部多采用并行传输方式。

(2)数据在通信线路(传输媒体)上的传输方式一般都是串行传输,即逐个比特按照时间顺序传输。

(3)物理连接的方式:点对点、多点连接或广播连接。

(4)传输媒体的种类:架空明线、双绞线、对称电缆、同轴电缆、光缆,以及各种波段的无线信道等。

1、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

一个数据通信系统可划分为源系统(或发送端、发送方)、传输系统(或传输网络)和目的系统(或接收端、接收方)三大部分。

(1)源系统:一般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2)目的系统:一般也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3)传输系统:可以是简单的传输线,也可以是连接在源系统和目的系统之间的复杂网络系统。

2、通信常用术语

(1)通信的目的是传送消息(message),数据(data)是运送消息的实体。

(2)数据是使用特定方式表示的信息,通常是有意义的符号序列。

(3)信息的表示可用计算机或其他机器(或人)处理或产生。

(4)信号(signal)则是数据的电气或电磁的表现。

3、信号的分类 :根据信号中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方式不同

(1)模拟信号/连续信号: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连续的。

(2)数字信号/离散信号: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离散的。

1、信道

(1)信道一般都是用来表示向某一个方向传送信息的媒体。

(2)一条通信电路往往包含一条发送信道和一条接收信道。

(3)单向通信只需要一条信道,而双向交替通信或双向同时通信则都需要两条信道(每个方向各一条)。

2、通信的基本方式

(1)单向通信又称为单工通信,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如无线电广播、有线电广播、电视广播。

(2)双向交替通信又称为半双工通信,即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接收。

(3)双向同时通信又称为全双工通信,即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3、调制 (molation)

(1)基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即基本频带信号。许多信道不能传输基带信号,必须对其进行调制。

(2)调制的分类

4、基带调制常用的编码方式 (如图2-2)

(1)不归零制:正电平代表1,负电平代表0。

(2)归零制:正脉冲代表1,负脉冲代表0。

(3)曼彻斯特:编码位周期中心的向上跳变代表0,位周期中心的向下跳变代表1。也可反过来定义。

(4)差分曼彻斯特:编码在每一位的中心处始终都有跳变。位开始边界有跳变代表0,而位开始边界没有跳变代表1。

5、带通调制的基本方法

(1)调幅(AM)即载波的振幅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例如,0或1分别对应于无载波或有载波输出。

(2)调频(FM)即载波的频率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例如,0或1分别对应于频率f1或f2。

(3)调相(PM)即载波的初始相位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例如,0或1分别对应于相位0度或180度。

(4)多元制的振幅相位混合调制方法:正交振幅调制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lation)。

1、信号失真

(1)信号在信道上传输时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失真,但在接收端只要从失真的波形中能够识别并恢复出原来的码元信号,那么这种失真对通信质量就没有影响。

(2)码元传输的速率越高,或信号传输的距离越远,或噪声干扰越大,或传输媒体质量越差,在接收端的波形的失真就越严重。

2、限制码元在信道上的传输速率的因素

(1)信道能够通过的频率范围

(2)信噪比

3、香农公式 (Shannon)

(1)香农公式(Shannon):C = W*log2(1+S/N) (bit/s)

(2)香农公式表明:信道的带宽或信道中的信噪比越大,信息的极限传输速率就越高。

(3)香农公式指出了信息传输速率的上限。

(4)香农公式的意义:只要信息传输速率低于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就一定存在某种办法来实现无差错的传输。

(5)在实际信道上能够达到的信息传输速率要比香农的极限传输速率低不少,是因为香农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并未考虑如各种脉冲干扰和在传输中产生的失真等信号损伤。

1、传输媒体

传输媒体也称为传输介质或传输媒介,是数据传输系统中在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物理通路。

2、传输媒体的分类

(1)导引型传输媒体:电磁波被导引沿着固体媒体(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纤)传播。

(2)非导引型传输媒体:是指自由空间,电磁波的传输常称为无线传输。

1、双绞线

(1)双绞线也称为双扭线, 即把两根互相绝缘的铜导线并排放在一起,然后用规则的方法绞合(twist)起来。绞合可减少对相邻导线的电磁干扰。

(2)电缆:通常由一定数量的双绞线捆成,在其外面包上护套。

(3)屏蔽双绞线STP(Shielded Twisted Pair):在双绞线的外面再加上一层用金属丝编织成的屏蔽层,提高了双绞线抗电磁干扰的能力。价格比无屏蔽双绞线UTP(Unshielded Twisted Pair)要贵一些。

(4)模拟传输和数字传输都可以使用双绞线,其通信距离一般为几到十几公里。

(5)双绞线布线标准

(6)双绞线的使用

2、同轴电缆

(1)同轴电缆由内导体铜质芯线(单股实心线或多股绞合线)、绝缘层、网状编织的外导体屏蔽层(也可以是单股的)以及保护塑料外层所组成。

(2)由于外导体屏蔽层的作用,同轴电缆具有很好的抗干扰特性,被广泛用于传输较高速率的数据。

(3)同轴电缆主要用在有线电视网的居民小区中。

(4)同轴电缆的带宽取决于电缆的质量。目前高质量的同轴电缆的带宽已接近1GHz。

3、光缆

(1)光纤通信就是利用光导纤维(简称光纤)传递光脉冲来进行通信。有光脉冲为1,没有光脉冲为0。

(2)光纤是光纤通信的传输媒体。

(3)多模光纤:可以存在多条不同角度入射的光线在一条光纤中传输。光脉冲在多模光纤中传输时会逐渐展宽,造成失真,多模光纤只适合于近距离传输。

(4)单模光纤:若光纤的直径减小到只有一个光的波长,则光纤就像一根波导那样,可使光线一直向前传播,而不会产生多次反射。单模光纤的纤芯很细,其直径只有几个微米,制造起来成本较高。

(5)光纤通信中常用的三个波段中心:850nm,1300nm和1550nm。

(6)光缆:一根光缆少则只有一根光纤,多则可包括数十至数百根光纤,再加上加强芯和填充物,必要时还可放入远供电源线,最后加上包带层和外护套。

(7)光纤的优点

1、无线传输

(1)无线传输是利用无线信道进行信息的传输,可使用的频段很广。

(2)LF,MF和HF分别是低频(30kHz-300kHz)、中频(300kHz-3MH z)和高频(3MHz-30MHz)。

(3)V,U,S和E分别是甚高频(30MHz-300MHz)、特高频(300MHz-3GHz)、超高频(3GHz-30GHz)和极高频(30GHz-300GHz),最高的一个频段中的T是Tremendously。

2、短波通信: 即高频通信,主要是靠电离层的反射传播到地面上很远的地方,通信质量较差。

3、无线电微波通信

(1)微波的频率范围为300M Hz-300GHz(波长1m-1mm),但主要使用2~40GHz的频率范围。

(2)微波在空间中直线传播,会穿透电离层而进入宇宙空间,传播距离受到限制,一般只有50km左右。

(3)传统的微波通信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和卫星通信。

(4)微波接力通信:在一条微波通信信道的两个终端之间建立若干个中继站,中继站把前一站送来的信号经过放大后再发送到下一站,故称为“接力”,可传输电话、电报、图像、数据等信息。

(5)卫星通信:利用高空的人造同步地球卫星作为中继器的一种微波接力通信。

(6)无线局域网使用ISM无线电频段中的2.4GHz和5.8GHz频段。

(7)红外通信、激光通信也使用非导引型媒体,可用于近距离的笔记本电脑相互传送数据。

1、复用(multiplexing)技术原理

(1)在发送端使用一个复用器,就可以使用一个共享信道进行通信。

(2)在接收端再使用分用器,把合起来传输的信息分别送到相应的终点。

(3)复用器和分用器总是成对使用,在复用器和分用器之间是用户共享的高速信道。

(4)分用器(demultiplexer)的作用:把高速信道传送过来的数据进行分用,分别送交到相应的用户。

2、最基本的复用

(1)频分复用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2)时分复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3、统计时分复用STDM (Statistic TDM)

(1)统计时分复用STDM是一种改进的时分复用,能明显地提高信道的利用率。

(2)集中器(concentrator):将多个用户的数据集中起来通过高速线路发送到一个远地计算机。

(3)统计时分复用使用STDM帧来传送数据,每一个STDM帧中的时隙数小于连接在集中器上的用户数。

(4)STDM帧不是固定分配时隙,而是按需动态地分配时隙,提高了线路的利用率。

(5)统计复用又称为异步时分复用,而普通的时分复用称为同步时分复用。

(6)STDM帧中每个时隙必须有用户的地址信息,这是统计时分复用必须要有的和不可避免的一些开销。

(7)TDM帧和STDM帧都是在物理层传送的比特流中所划分的帧。和数据链路层的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8)使用统计时分复用的集中器也叫做智能复用器,能提供对整个报文的存储转发能力,通过排队方式使各用户更合理地共享信道。此外,许多集中器还可能具有路由选择、数据压缩、前向纠错等功能。

1、波分复用WDM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波分复用WDM是光的频分复用,在一根光纤上用波长来复用两路光载波信号。

2、密集波分复用DWDM (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密集波分复用DWDM是在一根光纤上复用几十路或更多路数的光载波信号。

1、码分复用CDM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1)每一个用户可以在同样的时间使用同样的频带进行通信。

(2)各用户使用经过特殊挑选的不同码型,因此各用户之间不会造成干扰。

(3)码分复用最初用于军事通信,现已广泛用于民用的移动通信中,特别是在无线局域网中。

2、码分多址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1)在CDMA中,每一个比特时间再划分为m个短的间隔,称为码片(chip)。通常m的值是64或128。

(2)使用CDMA的每一个站被指派一个唯一的m bit码片序列(chip sequence)。

(3)一个站如果发送比特1,则发送m bit码片序列。如果发送比特0,则发送该码片序列的二进制反码。

(4)发送信息的每一个比特要转换成m个比特的码片,这种通信方式是扩频通信中的直接序列扩频DSSS。

(5)CDMA系统给每一个站分配的码片序列必须各不相同,并且还互相正交(orthogonal)。

(6)CDMA的工作原理:现假定有一个X站要接收S站发送的数据。

(7)扩频通信(spread spectrum)分为直接序列扩频DSSS(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和跳频扩频FHSS(Frequency Hopping Spread Spectrum)两大类。

早起电话机用户使用双绞线电缆。长途干线采用的是频分复用FDM的模拟传输方式,现在大都采用时分复用PCM的数字传输方式。现代电信网,在数字化的同时,光纤开始成为长途干线最主要的传输媒体。

1、早期的数字传输系统最主要的缺点:

(1)速率标准不统一。互不兼容的国际标准使国际范围的基于光纤的高速数据传输就很难实现。

(2)不是同步传输。为了节约经费,各国的数字网主要采用准同步方式。

2、数字传输标准

(1)同步光纤网SONET(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

(2)同步数字系列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3)SDH/SONET定义了标准光信号,规定了波长为1310nm和1550nm的激光源。在物理层定义了帧结构。

(4)SDH/SONET标准的制定,使北美、日本和欧洲三种不同的数字传输体制在STM-1等级上获得了统一,第一次真正实现了数字传输体制上的世界性标准。

互联网的发展初期,用户利用电话的用户线通过调制解调器连接到ISP,速率最高只能达到56kbit/s。

从宽带接入的媒体来看,宽带接入技术可以分为有线宽带接入和无线宽带接入两大类。

1、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 (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1)ADSL技术是用数字技术对现有的模拟电话用户线进行改造,使它能够承载宽带数字业务。

(2)ADSL技术把0-4kHz低端频谱留给传统电话使用,把原来没有被利用的高端频谱留给用户上网使用。

(3)ADSL的ITU的标准是G.992.1(或称G.dmt,表示它使用DMT技术)。

(4)“非对称”是指ADSL的下行(从ISP到用户)带宽都远远大于上行(从用户到ISP)带宽。

(5)ADSL的传输距离取决于数据率和用户线的线径(用户线越细,信号传输时的衰减就越大)。

(6)ADSL所能得到的最高数据传输速率还与实际的用户线上的信噪比密切相关。

2、ADSL调制解调器的实现方案 :离散多音调DMT(Discrete Multi-Tone)调制技术

(1)ADSL在用户线(铜线)的两端各安装一个ADSL调制解调器。

(2)“多音调”就是“多载波”或“多子信道”的意思。

(3)DMT调制技术采用频分复用的方法,把40kHz-1.1MHz的高端频谱划分为许多子信道。

(4)当ADSL启动时,用户线两端的ADSL调制解调器就测试可用的频率、各子信道受到的干扰情况,以及在每一个频率上测试信号的传输质量。

(5)ADSL能够选择合适的调制方案以获得尽可能高的数据率,但不能保证固定的数据率。

3、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DSLAM (DSL Access Multiplexer)

(1)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包括许多ADSL调制解调器。

(2)ADSL调制解调器又称为接入端接单元ATU(Access Termination Unit)。

(3)ADSL调制解调器必须成对使用,因此把在电话端局记为ATU-C,用户家中记为ATU-R。

(4)ADSL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利用现有电话网中的用户线(铜线),而不需要重新布线。

(5)ADSL调制解调器有两个插口:

(6)一个DSLAM可支持多达500-1000个用户。

4、第二代ADSL

(1)ITU-T已颁布了G系列标准,被称为第二代ADSL,ADSL2。

(1)第二代ADSL通过提高调制效率得到了更高的数据率。

(2)第二代ADSL采用了无缝速率自适应技术SRA(Seamless Rate Adaptation),可在运营中不中断通信和不产生误码的情况下,根据线路的实时状况,自适应地调整数据率。

(3)第二代ADSL改善了线路质量评测和故障定位功能。

5、ADSL技术的变型 :xDSL

ADSL并不适合于企业,为了满足企业的需要,产生了ADSL技术的变型:xDSL。

(1)对称DSL(Symmetric DSL,SDSL):把带宽平均分配到下行和上行两个方向,每个方向的速度分别为384kbit/s或1.5Mbit/s,距离分别为5.5km或3km。

(2)HDSL(High speed DSL):使用一对线或两对线的对称DSL,是用来取代T1线路的高速数字用户线,数据速率可达768KBit/s或1.5Mbit/s,距离为2.7-3.6km。

(3)VDSL(Very high speed DSL):比ADSL更快的、用于短距离传送(300-1800m),即甚高速数字用户线,是ADSL的快速版本。

1、光纤同轴混合网HFC (Hybrid Fiber Coax)

(1)光纤同轴混合网HFC是在有线电视网的基础上改造开发的一种居民宽带接入网。

(2)光纤同轴混合网HFC可传送电视节目,能提供电话、数据和其他宽带交互型业务。

(3)有线电视网最早是树形拓扑结构的同轴电缆网络,采用模拟技术的频分复用进行单向广播传输。

2、光纤同轴混合网HFC的主要特点:

(1)HFC网把原有线电视网中的同轴电缆主干部分改换为光纤,光纤从头端连接到光纤结点(fiber node)。

(2)在光纤结点光信号被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同轴电缆传送到每个用户家庭。

(3)HFC网具有双向传输功能,而且扩展了传输频带。

(4)连接到一个光纤结点的典型用户数是500左右,但不超过2000。

3、电缆调制解调器 (cable modem)

(1)模拟电视机接收数字电视信号需要把机顶盒(set-top box)的设备连接在同轴电缆和电视机之间。

(2)电缆调制解调器:用于用户接入互联网,以及在上行信道中传送交互数字电视所需的一些信息。

(3)电缆调制解调器可以做成一个单独的设备,也可以做成内置式的,安装在电视机的机顶盒里面。

(4)电缆调制解调器不需要成对使用,而只需安装在用户端。

(5)电缆调制解调器必须解决共享信道中可能出现的冲突问题,比ADSL调制解调器复杂得多。

信号在陆地上长距离的传输,已经基本实现了光纤化。远距离的传输媒体使用光缆。只是到了临近用户家庭的地方,才转为铜缆(电话的用户线和同轴电缆)。

1、多种宽带光纤接入方式FTTx

(1)多种宽带光纤接入方式FTTx,x可代表不同的光纤接入地点,即光电转换的地方。

(2)光纤到户FTTH(Fiber To The Home):把光纤一直铺设到用户家庭,在光纤进入用户后,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可以使用户获得最高的上网速率。

(3)光纤到路边FTTC(C表示Curb)

(4)光纤到小区FTTZ(Z表示Zone)

(5)光纤到大楼FTTB(B表示Building)

(6)光纤到楼层FTTF(F表示Floor)

(7)光纤到办公室FTTO(O表示Office)

(8)光纤到桌面FTTD(D表示Desk)

2、无源光网络PO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1)光配线网ODN(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在光纤干线和广大用户之间,铺设的转换装置,使得数十个家庭用户能够共享一根光纤干线。

(2)无源光网络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即无源的光配线网。

(3) 无源:表明在光配线网中无须配备电源,因此基本上不用维护,其长期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都很低。

(4)光配线网采用波分复用,上行和下行分别使用不同的波长。

(5)光线路终端OLT( Optical Line Terminal)是连接到光纤干线的终端设备。

(6)无源光网络PON下行数据传输

(7)无源光网络PON上行数据传输

当ONU发送上行数据时,先把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光分路器把各ONU发来的上行数据汇总后,以TDMA方式发往OLT,而发送时间和长度都由OLT集中控制,以便有序地共享光纤主干。

(8)从ONU到用户的个人电脑一般使用以太网连接,使用5类线作为传输媒体。

(9)从总的趋势来看,光网络单元ONU越来越靠近用户的家庭,即“光进铜退”。

3、无源光网络PON的种类

(1)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Ethernet PON)

(2)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Gigabit PON)

⑺ 计算机网络(三)数据链路层

结点:主机、路由器

链路:网络中两个结点之间的物理通道,链路的传输介质主要有双绞线、光纤和微波。分为有线链路、无线链路。

数据链路:网络中两个结点之间的逻辑通道,把实现控制数据传输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数据链路。

帧: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封装网络层数据报。

数据链路层负责通过一条链路从一个结点向另一个物理链路直接相连的相邻结点传送数据报。

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自网络层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标机网络层。其主要作用是加强物理层传输原始比特流的功能,将物理层提供的可能出错的物理连接改造成为 逻辑上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使之对网络层表现为一条无差错的链路。

封装成帧就是在一段数据的前后部分添加首部和尾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帧。接收端在收到物理层上交的比特流后,就能根据首部和尾部的标记,从收到的比特流中识别帧的开始和结束。首部和尾部包含许多的控制信息,他们的一个重要作用:帧定界(确定帧的界限)。

帧同步:接收方应当能从接收到的二进制比特流中区分出帧的起始和终止。

组帧的四种方法:

透明传输是指不管所传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应当能够在链路上传送。因此,链路层就“看不见”有什么妨碍数据传输的东西。

当所传数据中的比特组合恰巧与某一个控制信息完全一样时,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使收方不会将这样的数据误认为是某种控制信息。这样才能保证数据链路层的传输是透明的。

概括来说,传输中的差错都是由于噪声引起的。

数据链路层编码和物理层的数据编码与调制不同。物理层编码针对的是单个比特,解决传输过程中比特的同步等问题,如曼彻斯特编码。而数据链路层的编码针对的是一组比特,它通过冗余码的技术实现一组二进制比特串在传输过程是否出现了差错。

较高的发送速度和较低的接收能力的不匹配,会造成传输出错,因此流量控制也是数据链路层的一项重要工作。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是点对点的,而传输层的流量控制是端到端的。

滑动窗口有以下重要特性:

若采用n个比特对帧编号,那么发送窗口的尺寸W T 应满足: 。因为发送窗口尺寸过大,就会使得接收方无法区别新帧和旧帧。

每发送完一个帧就停止发送,等待对方的确认,在收到确认后再发送下一个帧。

除了比特出差错,底层信道还会出现丢包 [1] 问题

“停止-等待”就是每发送完一个分组就停止发送,等待对方确认,在收到确认后再发送下一个分组。其操作简单,但信道利用率较低

信道利用率是指发送方在一个发送周期内,有效地发送数据所需要的时间占整个发送周期的比率。即

GBN发送方:

GBN接收方:

因连续发送数据帧而提高了信道利用率,重传时必须把原来已经正确传送的数据帧重传,是传送效率降低。

设置单个确认,同时加大接收窗口,设置接收缓存,缓存乱序到达的帧。

SR发送方:

SR接收方:

发送窗口最好等于接收窗口。(大了会溢出,小了没意义),即

传输数据使用的两种链路

信道划分介质访问控制将使用介质的每个设备与来自同一通信信道上的其他设备的通信隔离开来,把时域和频域资源合理地分配给网络上的设备。

当传输介质的带宽超过传输单个信号所需的带宽时,人们就通过在一条介质上同时携带多个传输信号的方法来提高传输系统的利用率,这就是所谓的多路复用,也是实现信道划分介质访问控制的途径。多路复用技术把多个信号组合在一条物理信道上进行传输,使多个计算机或终端设备共享信道资源,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信道划分的实质就是通过分时、分频、分码等方法把原来的一条广播信道,逻辑上分为几条用于两个结点之间通信的互不干扰的子信道,实际上就是把广播信道转变为点对点信道。

频分多路复用是一种将多路基带信号调制到不同频率载波上,再叠加形成一个复合信号的多路复用技术。在物理信道的可用带宽超过单个原始信号所需带宽的情况下,可将该物理信道的总带宽分割成若千与传输单个信号带宽相同(或略宽)的子信道,每个子信道传输一种信号,这就是频分多路复用。

每个子信道分配的带宽可不相同,但它们的总和必须不超过信道的总带宽。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防止子信道之间的千扰,相邻信道之间需要加入“保护频带”。频分多路复用的优点在于充分利用了传输介质的带宽,系统效率较高;由于技术比较成熟,实现也较容易。

时分多路复用是将一条物理信道按时间分成若干时间片,轮流地分配给多个信号使用。每个时间片由复用的一个信号占用,而不像FDM那样,同一时间同时发送多路信号。这样,利用每个信号在时间上的交叉,就可以在一条物理信道上传输多个信号。

就某个时刻来看,时分多路复用信道上传送的仅是某一对设备之间的信号:就某段时间而言,传送的是按时间分割的多路复用信号。但由于计算机数据的突发性,一个用户对已经分配到的子信道的利用率一般不高。统计时分多路复用(STDM,又称异步时分多路复用)是TDM 的一种改进,它采用STDM帧,STDM帧并不固定分配时隙,面按需动态地分配时隙,当终端有数据要传送时,才会分配到时间片,因此可以提高线路的利用率。例如,线路传输速率为8000b/s,4个用户的平均速率都为2000b/s,当采用TDM方式时,每个用户的最高速率为2000b/s.而在STDM方式下,每个用户的最高速率可达8000b/s.

波分多路复用即光的频分多路复用,它在一根光纤中传输多种不同波长(频率)的光信号,由于波长(频率)不同,各路光信号互不干扰,最后再用波长分解复用器将各路波长分解出来。由于光波处于频谱的高频段,有很高的带宽,因而可以实现多路的波分复用

码分多路复用是采用不同的编码来区分各路原始信号的一种复用方式。与FDM和 TDM不同,它既共享信道的频率,又共享时间。下面举一个直观的例子来理解码分复用。

实际上,更常用的名词是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1个比特分为多个码片/芯片( chip),每一个站点被指定一个唯一的m位的芯片序列,发送1时发送芯片序列(通常把o写成-1) 。发送1时站点发送芯片序列,发送o时发送芯片序列反码。

纯ALOHA协议思想:不监听信道,不按时间槽发送,随机重发。想发就发

如果发生冲突,接收方在就会检测出差错,然后不予确认,发送方在一定时间内收不到就判断发生冲突。超时后等一随机时间再重传。

时隙ALOHA协议的思想:把时间分成若干个相同的时间片,所有用户在时间片开始时刻同步接入网络信道,若发生冲突,则必须等到下一个时间片开始时刻再发送。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协议CSM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协议思想:发送帧之前,监听信道。

坚持指的是对于监听信道忙之后的坚持。

1-坚持CSMA思想:如果一个主机要发送消息,那么它先监听信道。

优点:只要媒体空闲,站点就马上发送,避免了媒体利用率的损失。

缺点:假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站点有数据要发送,冲突就不可避免。

非坚持指的是对于监听信道忙之后就不继续监听。

非坚持CSMA思想:如果一个主机要发送消息,那么它先监听信道。

优点:采用随机的重发延迟时间可以减少冲突发生的可能性。

缺点:可能存在大家都在延迟等待过程中,使得媒体仍可能处于空闲状态,媒体使用率降低。

p-坚持指的是对于监听信道空闲的处理。

p-坚持CSMA思想:如果一个主机要发送消息,那么它先监听信道。

优点:既能像非坚持算法那样减少冲突,又能像1-坚持算法那样减少媒体空闲时间的这种方案。

缺点:发生冲突后还是要坚持把数据帧发送完,造成了浪费。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的工作流程:

由图可知,至多在发送帧后经过时间 就能知道所发送的帧有没有发生碰撞。因此把以太网端到端往返时间为 称为争周期(也称冲突窗口或碰撞窗口)。

截断二进制指数规避算法:

最小帧长问题:帧的传输时延至少要两倍于信号在总线中的传播时延。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避免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其工作原理如下

CSMA/CD与CSMA/CA的异同点:

相同点:CSMA/CD与CSMA/CA机制都从属于CSMA的思路,其核心是先听再说。换言之,两个在接入信道之前都须要进行监听。当发现信道空闲后,才能进行接入。

不同点:

轮询协议:主结点轮流“邀请”从属结点发送数据。

令牌:一个特殊格式的MAC控制帧,不含任何信息。控制信道的使用,确保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结点独占信道。每个结点都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令牌持有时间)获得发送数据的权利,并不是无限制地持有令牌。应用于令牌环网(物理星型拓扑,逻辑环形拓扑)。采用令牌传送方式的网络常用于负载较重、通信量较大的网络中。

轮询访问MAC协议/轮流协议/轮转访问MAC协议:基于多路复用技术划分资源。

随机访问MAC协议: 用户根据意愿随机发送信息,发送信息时可独占信道带宽。 会发生冲突

信道划分介质访问控制(MAC Multiple Access Control )协议:既要不产生冲突,又要发送时占全部带宽。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使用广播信道。其特点有

决定局域网的主要要素为:网络拓扑,传输介质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局域网的分类

IEEE 802标准所描述的局域网参考模型只对应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它将数据链路层划分为逻辑链路层LLC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

以太网(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总线局域网规范,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以太网络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 以太网只实现无差错接收,不实现可靠传输。

以太网两个标准:

以太网提供无连接、不可靠的服务

10BASE-T是传送基带信号的双绞线以太网,T表示采用双绞线,现10BASE-T 采用的是无屏蔽双绞线(UTP),传输速率是10Mb/s。

计算机与外界有局域网的连接是通过通信适配器的。

在局域网中,硬件地址又称为物理地址,或MAC地址。MAC地址:每个适配器有一个全球唯一的48位二进制地址,前24位代表厂家(由IEEE规定),后24位厂家自己指定。常用6个十六进制数表示,如02-60-8c-e4-b1-21。

最常用的MAC帧是以太网V2的格式。

IEEE 802.11是无线局域网通用的标准,它是由IEEE所定义的无线网络通信的标准。

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通常跨接很大的物理范围,所覆盖的范围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它能连接多个城市或国家,或横跨几个洲并能提供远距离通信,形成国际性的远程网络。

广域网的通信子网主要使用分组交换技术。广域网的通信子网可以利用公用分组交换网、卫星通信网和无线分组交换网,它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局域网或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如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广域网。

点对点协议PPP(Point-to-Point Protocol)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数据链路层协议,用户使用拨号电话接入因特网时一般都使用PPP协议。 只支持全双工链路。

PPP协议应满足的要求

PPP协议的三个组成部分

以太网交换机

冲突域:在同一个冲突域中的每一个节点都能收到所有被发送的帧。简单的说就是同一时间内只能有一台设备发送信息的范围。

广播域:网络中能接收任一设备发出的广播帧的所有设备的集合。简单的说如果站点发出一个广播信号,所有能接收收到这个信号的设备范围称为一个广播域。

以太网交换机的两种交换方式:

直通式交换机:查完目的地址(6B)就立刻转发。延迟小,可靠性低,无法支持具有不同速率的端口的交换。

存储转发式交换机:将帧放入高速缓存,并检查否正确,正确则转发,错误则丢弃。延迟大,可靠性高,可以支持具有不同速率的端口的交换。

⑻ 计算机网络-物理层-码分复用技术

码分复用CDM(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是另一种共享信道的方法。实际上,人们更常用的名词是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每一个用户可以在同样的时间使用同样的频带进行通信。由于各用户使用经过特殊挑选的不同码型,因此各用户之间不会造成干扰。码分复用最初用于军事通信,因为这种系统发送的信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其频谱类似于白噪声,不易被敌人发现。现在已广泛使用在民用的移动通信中,特别是在无线局域网中。采用CDMA可提高通信的话音质量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减少干扰对通信的影响,增大通信系统的容量(是使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的4-5倍),降低手机的平均发射功率,等等。

在CDMA中,每一个比特时间再划分为m个短的间隔,称为码片(chip) 。通常m的值是64或128。在下面的原理性说明中,为了画图简单起见,我们设m为8。

使用CDMA的每一个站林指派一个唯一的mbit码片序列(chip sequence)。一个站如果要发送比特1,则发送它自己的m bit码片序列;如果要发送比特0,则发送该码片序列的二进制反码。 例如,指派给S站的8bit码片序列是00011011。当S发送比特1时,它就发送序列00011011,而当S发送比特0时,就发送11100100。为了方便,我们按惯例将码片中的0写为-1,将1写为+1。因此S站的码片序列是(-1-1-1+1+1-1+1+1)。

“现假定S站要发送信息的数据率为b bit/s。由于每一个比特要转换成m个比特的码片,因此S站实际上发送的数据率提高到mb bit/s,同时S站所占用的频带宽度也提高到原来数值的m倍。这种通信方式是 扩频 (spread spectrum)通信中的一种。扩频通信通常有两大类。一种是 直接序列扩DSSS(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如上面讲的使用码片序列就是这一类。另一种是 跳频扩频FHSS(Frequency Hopping Spread Spectrum) 。”

1) 每一个站分配的码片序列 必须 各不相同

2) 任意两站的码片序列 还必须互相正交(orthogonal) 。 在实用的系统中是使用伪随机码序列。

用数学公式可以很清楚地表示码片序列的这种正交关系。令向量S表示站S的码片向量,再令T表示其他任何站的码片向量。两个不同站的码片序列正交,就是向量S和T的码片序列的规格化内积(inner proct)都是0 :

例如,向量S为(-1-1-1+1+1-1+1+1),同时设向量T为(-1-1+1-1+1+1+1-1),这相当于T站的码片序列为00101110,将向量S和T的各分量值代入 (1) 式就可看出这两个码片序列是正交的。

3) 一个站点与各站码片反码的向量的内积正交(等于0)。 上例中,向量S和T码片反码的向量的内积也是0。

4) 任何一个码片向量和该码片向量自己的规格化内积都是1。

5) 一个码片向量和该码片反码的向量的规格化内积值是 -1。

现假定有一个X站要接收S站发送的数据。X站必须知道S站所特有的码片序列:X站使用它得到的码片向量S与接收到的未知信号进行求内积的运算。X站接收到的信号是各个站发送的码片序列之和。根据上面的公式(1)和(2),再根据叠加原理(假定各种信号经过信道到达接收端是叠加的关系),那么求内积得到的结果是:所有其他站的信号都被过滤掉(其内积的相关项都是0),而只剩下S站发送的信号。当S站发送比特1时,在X站计算内积的结果是+1,当S站发送比特0时,内积的结果是-1。

设S站要发送的数据是1 1 0三个码元,再设CDMA将每一个玛元扩展为8个码片,而S站选择的码片序列为(-1-1-1+1+1-1+1+1),S站发送的扩频信号为Sx。我们应当注意到,S站发送的扩领信号Sx.中,只包含互为反码(发送比特0,则发送该码片序列的二进制反码)的两种码片序列。T站选择的码片序列为(-1-1+1-1+1+1+1-1),T站也发送1 1 0三个码元,而T站的扩频信号为Tx。因所有的站都使用相同的频率,因此每一个站都能够收到所有的站发送的扩须信号。对于我们的例子,所有的站收到的都是叠加的信号Sx+Tx。

当接收站打算收 S 站发送的信号时,就用S站的码片序列与收到的信号求规格化内积。这相当于分别计算S*Sx 和 T*Tx,显然,S*Sx就是S站发送的数据比特,因为在计算规格化内积时,按(2) (3)式相加的各项,或者都是+1,或者都是-1:而S*Tx,一定是零,因为相加的8项中的+1和-1各占一半,因此总和一定是零。

已知S,T,R×(接收到的扩频信号),求S发,T发

频分复用:不同用户,相同时间,不同频率,适用于电磁信号传输 。

时分复用:不同用户,不同时间,相同频率,适用于电磁信号传输,时分复用相比频分复用则更有利于数字信号的传输 。

波分复用:不同用户,相同时间,不同波长,适用于光波传输 。

码分复用:不同用户,相同时间,相同频率,适用于移动通信中,特别是在无线局域网中。

⑼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分组交换

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国防部领导的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提出要研制一种崭新的网络对付来自前苏联的核攻击威胁。因为当时,传统的电路交换的电信网虽已经四通八达,但战争期间,一旦正在通信的电路有一个交换机或链路被炸,则整个通信电路就要中断,如要立即改用其他迂回电路,还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这将要延误一些时间。这个新型网络必须满足一些基本要求:
1:不是为了打电话,而是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
2:能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
3:所有的网络节点都同等重要,这就大大提高了网络的生存性。
4:计算机在通信时,必须有迂回路由。当链路或结点被破坏时,迂回路由能使正在进行的通信自动地找到合适的路由。
5:网络结构要尽可能地简单,但要非常可靠地传送数据。
根据这些要求,一批专家设计出了使用分组交换的新型计算机网络。而且,用电路交换来传送计算机数据,其线路的传输速率往往很低。因为计算机数据是突发式地出现在传输线路上的,比如,当用户阅读终端屏幕上的信息或用键盘输入和编辑一份文件时或计算机正在进行处理而结果尚未返回时,宝贵的通信线路资源就被浪费了。
分组交换是采用存储转发技术。把欲发送的报文分成一个个的“分组”,在网络中传送。分组的首部是重要的控制信息,因此分组交换的特征是基于标记的。分组交换网由若干个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交换机的链路组成。从概念上讲,一个结点交换机就是一个小型的计算机,但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结点交换机是进行分组交换的。每个结点交换机都有两组端口,一组是与计算机相连,链路的速率较低。一组是与高速链路和网络中的其他结点交换机相连。注意,既然结点交换机是计算机,那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是没有直接连线的,它的处理过程是:将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结点交换机暂存的是短分组,而不是整个长报文,短分组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即内存)中而不是存储在磁盘中,这就保证了较高的交换速率。再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那个端口转发,然后由交换机构将该分组递给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各结点交换机之间也要经常交换路由信息,但这是为了进行路由选择,当某段链路的通信量太大或中断时,结点交换机中运行的路由选择协议能自动找到其他路径转发分组。通讯线路资源利用率提高:当分组在某链路时,其他段的通信链路并不被当前通信的双方所占用,即使是这段链路,只有当分组在此链路传送时才被占用,在各分组传送之间的空闲时间,该链路仍可为其他主机发送分组。可见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的实质上是采用了在数据通信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的策略。
1.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的一般的事物分类方法一样,可以按事物的所具有的不同性质特点即事物的属性分类。计算机网络通俗地讲就是由多台计算机(或其它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过传输介质和软件物理(或逻辑)连接在一起组成的。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基本上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传输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无线网络的传输介质就是空气)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四部分。
要学习网络,首先就要了解当前的主要网络类型,分清哪些是我们初级学者必须掌握的,哪些是现有的主流网络类型。
1.3.1按地理范围划分4
1.3.2按拓扑结构划分7
1.3.3按资源共享方式划分9
1.3.4局域网的分类10
1.4计算机网络结构12
1.4.1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12
1.4.2主机和终端12
1.4.3现代网络的结构特点12
1.5我国建立的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简介13
1.5.1电话网上的数据传输13
1.5.2中国公用分组交换网13
1.5.3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14
1.6计算机网络的标准15
1.6.1世界重要的标准化组织15
1.6.2因特网的标准化16
小结16
习题16
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18
2.1数据通信基础知识18
2.1.1数据通信模型18
2.1.2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18
2.1.3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19
2.1.4传输方式20
2.1.5模拟传输和数字传输20
2.2数据通信中的基本概念21
2.2.1频率、频谱和带宽21
2.2.2数据传输速率24
2.2.3基带传输和宽带传输25
2.3传输介质25
2.3.1双绞线25
双绞线(Twisted Pair)是由两条相互绝缘的导线按照一定的规格互相缠绕(一般以逆时针缠绕)在一起而制成的一种通用配线,属于信息通信网络传输介质。双绞线过去主要是用来传输模拟信号的,但现同样适用于数字信号的传输。
双绞线是综合布线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传输介质。
双绞线是由一对相互绝缘的金属导线绞合而成。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抵御一部分来自外界的电磁波干扰,而且可以降低自身信号的对外干扰。把两根绝缘的铜导线按一定密度互相绞在一起,一根导线在传输中辐射的电波会被另一根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双绞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
双绞线一般由两根22-26号绝缘铜导线相互缠绕而成,实际使用时,双绞线是由多对双绞线一起包在一个绝缘电缆套管里的。典型的双绞线有四对的,也有更多对双绞线放在一个电缆套管里的。这些我们称之为双绞线电缆。在双绞线电缆(也称双扭线电缆)内,不同线对具有不同的扭绞长度,一般地说,扭绞长度在3.81cm至14cm内,按逆时针方向扭绞。相邻线对的扭绞长度在1.27cm以上,一般扭线的越密其抗干扰能力就越强,与其他传输介质相比,双绞线在传输距离,信道宽度和数据传输速率等方面均受到一定限制,但价格较为低廉。
2.3.2同轴电缆27
同轴电缆从用途上分可分为基带同轴电缆和宽带同轴电缆(即网络同轴电缆和视频同轴电缆)。同轴电缆分50Ω基带电缆和75Ω宽带电缆两类。基带电缆又分细同轴电缆和粗同轴电缆。基带电缆仅仅用于数字传输,数据率可达10Mbps。
同轴电缆由里到外分为四层:中心铜线(单股的实心线或多股绞合线),塑料绝缘体,网状导电层和电线外皮。中心铜线和网状导电层形成电流回路。因为中心铜线和网状导电层为同轴关系而得名。
同轴电缆传导交流电而非直流电,也就是说每秒钟会有好几次的电流方向发生逆转。
如果使用一般电线传输高频率电流,这种电线就会相当于一根向外发射无线电的天线,这种效应损耗了信号的功率,使得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减小。
同轴电缆的设计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心电线发射出来的无线电被网状导电层所隔离,网状导电层可以通过接地的方式来控制发射出来的无线电。
同轴电缆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如果电缆某一段发生比较大的挤压或者扭曲变形,那么中心电线和网状导电层之间的距离就不是始终如一的,这会造成内部的无线电波会被反射回信号发送源。这种效应减低了可接收的信号功率。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中心电线和网状导电层之间被加入一层塑料绝缘体来保证它们之间的距离始终如一。这也造成了这种电缆比较僵直而不容易弯曲的特性。
2.3.3光纤27
光纤是光导纤维的简写,是一种利用光在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纤维中的全反射原理而达成的光传导工具。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和George A. Hockham首先提出光纤可以用于通讯传输的设想,高锟因此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微细的光纤封装在塑料护套中,使得它能够弯曲而不至于断裂。通常,光纤的一端的发射装置使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或一束激光将光脉冲传送至光纤,光纤的另一端的接收装置使用光敏元件检测脉冲。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光在光导纤维的传导损耗比电在电线传导的损耗低得多,光纤被用作长距离的信息传递。
通常光纤与光缆两个名词会被混淆。多数光纤在使用前必须由几层保护结构包覆,包覆后的缆线即被称为光缆。光纤外层的保护层和绝缘层可防止周围环境对光纤的伤害,如水、火、电击等。光缆分为:光纤,缓冲层及披覆。光纤和同轴电缆相似,只是没有网状屏蔽层。中心是光传播的玻璃芯。
在多模光纤中,芯的直径是15μm~50μm, 大致与人的头发的粗细相当。而单模光纤芯的直径为8μm~10μm。芯外面包围着一层折射率比芯低的玻璃封套, 以使光线保持在芯内。再外面的是一层薄的塑料外套,用来保护封套。光纤通常被扎成束,外面有外壳保护。 纤芯通常是由石英玻璃制成的横截面积很小的双层同心圆柱体,它质地脆,易断裂,因此需要外加一保护层。
2.4无线通信与卫星通信技术30
2.4.1电磁波谱30
2.4.2无线电波的传输32
2.4.3卫星通信32
2.4.4微波传输(地面微波)33
2.4.5红外线及毫米波(室内通信)33
2.5编码和调制技术33
2.5.1数字数据编码为数字信号34
2.5.2数字数据调制为模拟信号36
2.5.3模拟数据转换为数字信号39
2.5.4模拟数据转换为模拟信号40
2.6数据交换技术41
2.6.1数据交换技术的类别41
2.6.2数据交换技术的比较45
2.7多路复用技术47
2.7.1频分多路复用47
2.7.2同步时分多路复用48
2.7.3异步时分多路复用48
2.7.4密集波分多路复用49
2.7.5码分多址访问52
2.8光纤通信54
2.8.1光纤通信的特点54
2.8.2光纤通信中的编码技术55
2.9移动通信及蜂窝无线通信57
2.9.1模拟蜂窝电话57
2.9.2数字蜂窝无线通信58
2.9.3第三代移动通信60
2.10差错控制的基础知识62
2.10.1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差错类型62
2.10.2差错控制的方法62
小结64
习题64
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66
3.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66
3.1.1ISO/OSI参考模型的产生66
3.1.2各层功能概述68
3.1.3层间关系69
3.2TCP/IP的体系结构71
3.2.1TCP/IP与OSI参考模型的比较71
3.2.2TCP/IP的分层结构72
小结73
习题73
第4章物理层协议75
4.1物理层协议的基本概念75
4.1.1物理层的功能75
4.1.2物理层的服务76
4.1.3物理层对数据链路层提供的服务76
4.1.4常用的物理层标准77
4.2同步数字序列和同步光纤网79
4.2.1SDH/SONET的产生79
4.2.2SONET/SDH的传输速率80
4.2.3SONET数字体系第一级STS-1/OC-1的帧格式81
4.2.4SDH中的信元传输81
小结85
习题85
第5章数据链路层86
5.1数据链路层的功能与协议86
5.2流量控制方法88
5.3差错控制方法90
5.3.1自动请求重发协议91
5.3.2差错控制方法——循环冗余校验码92
5.4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94
5.4.1面向字符和面向位的链路控制协议94
5.4.2HDLC协议的基本概念95
5.4.3HDLC协议的帧格式96
5.4.4HDLC协议的主要内容97
5.5因特网中的点对点协议99
5.5.1PPP的工作原理100
5.5.2PPP的应用102
小结103
习题103
第6章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和局域网105
6.1局域网参考模型105
6.2逻辑链路控制子层协议106
6.3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协议107
6.4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108
6.4.1CSMA/CD协议的工作原理108
6.4.2MAC子层的帧格式112
6.5局域网协议标准114
6.5.1IEEE 802协议标准114
6.5.2IEEE 802.3以太网标准115
6.6虚拟局域网122
6.6.1VLAN的作用123
6.6.2VLAN的连接和划分124
6.6.3VLAN的标准802.1Q和802.1P126
6.6.4VLAN之间的通信127
6.7无线局域网129
6.7.1无线局域网的优点130
6.7.2无线局域网的组成结构130
6.7.3CSMA/CA协议的工作原理133
小结134
习题134
第7章网络层协议138
7.1网络层提供的服务138
7.1.1网络层为传输层提供的服务138
7.1.2网络层的两种传输方式139
7.2网络层路由算法139
7.2.1路由算法的要求和分类139
7.2.2最短路径算法140
7.2.3扩散法141
7.2.4距离向量路由算法142
7.2.5链路状态路由算法143
7.3拥塞控制145
7.3.1拥塞控制的一般概念145
7.3.2拥塞控制的方法和算法147
7.4因特网中的网际协议149
7.4.1IP数据报的格式149
7.4.2IP地址151
7.4.3划分子网和子网掩码153
7.4.4专用地址与因特网地址转换NAT技术157
7.5地址解析159
7.5.1IP地址与物理地址的映射159
7.5.2地址解析协议161
7.5.3反向地址解析协议163
7.6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163
7.7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165
7.7.1差错报告报文166
7.7.2ICMP的查询报文168
7.8IPv6和ICMPv6169
7.8.1IPv6概述169
7.8.2IPv6基本报头格式171
7.8.3IPv6的地址结构172
7.8.4IPv6的扩展报头174
7.8.5IPv4向IPv6的过渡简介177
7.8.6ICMPv6177
7.9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180
7.9.1内部网关路由协议180
7.9.2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186
7.9.3单区域中OSPF的工作原理189
7.9.4多区域中OSPF的工作原理195
7.9.5边界网关协议197
7.10虚拟专用网201
7.10.1VPN的基本概念201
7.10.2VPN连接和路由202
7.10.3VPN中的隧道技术204
7.11IP多播和IGMP206
7.11.1IP多播的用途207
7.11.2IGMP207
7.11.3多播地址208
7.11.4分布路由和多播路由协议210
小结211
习题211
第8章传输层协议214
8.1传输控制协议的基本功能214
8.1.1传输层的功能和服务214
8.1.2传输层的几个重要概念215
8.2传输控制协议217
8.2.1TCP报文段的报头217
8.2.2TCP的特性220
8.2.3TCP的流量控制222
8.2.4TCP的差错控制223
8.2.5TCP的拥塞控制224
8.3用户数据报协议225
8.3.1UDP概述225
8.3.2UDP通信过程和端口号226
8.3.3UDP用户数据报的报头格式227
8.3.4UDP的通信过程228
8.4服务质量保证230
8.4.1QoS的技术要求230
8.4.2QoS保证的相关技术231
8.4.3综合服务和区分服务235
8.4.4多协议标签交换协议238
小结242
习题242
第9章应用层协议245
9.1域名系统245
9.2TCP/IP应用层协议247
9.2.1文件传输协议247
9.2.2电子邮件248
9.2.3万维网249
9.2.4远程终端协议251
9.2.5信息检索252
9.2.6简单网络管理协议252
9.3博客和播客253
9.3.1新闻与公告服务253
9.3.2博客服务和播客服务254
9.4即时通信服务与网络电视服务256
9.4.1即时通信软件256
9.4.2网络电视服务256
9.5对等连接软件259
9.5.1P2P概述259
9.5.2P2P网络模型259
9.5.3P2P文件共享程序261
9.5.4P2P网络模型存在的问题和展望262
9.6动态主机配置协议262
9.6.1DHCP的用途262
9.6.2DHCP的工作流程263
小结264
习题264
第10章网络安全技术266
10.1网络安全概述266
10.1.1网络安全的概念266
10.1.2网络安全的分层理论267
10.1.3网络安全策略269
10.2信息加密技术270
10.2.1密码技术基础270
10.2.2加密算法271
10.2.3数字签名274
10.3报文鉴别275
10.4防火墙技术276
10.5入侵检测278
10.5.1入侵检测的概念278
10.5.2入侵检测系统模型278
10.5.3入侵检测原理279
10.6网络安全协议280
10.6.1网络层安全协议簇280
10.6.2安全套接字层282
10.6.3电子邮件安全283
小结285
习题285
第11章联网设备287
11.1网络接口卡287
11.1.1网卡的分类287
11.1.2网卡的工作原理290
11.2调制解调器292
11.2.1Modem的基本工作原理292
11.2.2电缆电视Modem293
11.2.3ADSL技术294
11.3中继器和集线器296
11.4网桥296
11.4.1网桥的功能296
11.4.2网桥的路径算法298
11.5交换机301
11.5.1交换机的功能和应用301
11.5.2交换机的工作原理303
11.5.3交换机的工作方式305
11.5.4交换机的模块结构305
11.6路由器309
11.6.1路由器的工作原理309
11.6.2路由器的结构310
11.6.3路由器的功能311
11.6.4网关312
11.7三层交换机313
11.7.1三层交换机的产生313
11.7.2Switch Node的总体结构314
小结314
习题315
第12章网络实验316
12.1网络实验室介绍316
12.1.1网络实验室拓扑结构316
12.1.2RACK实验柜的组成结构317
12.1.3配线架插座的说明317
12.1.4实验室的布局318
12.1.5访问控制服务器简介319
12.1.6基于Web的RCMS访问管理319
12.2双绞线制作实验320
12.2.1双绞线网线的制作标准320
12.2.2双绞线网线制作实验321
12.3交换机基础配置实验323
12.3.1交换机配置的基础知识323
12.3.2交换机的基础配置实验329
12.3.3VLAN实现交换机端口隔离实验332
12.3.4生成树协议的应用实验334
12.4路由器基础配置实验338
12.4.1路由器配置的基本知识339
12.4.2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实验342
12.4.3路由器的静态路由配置实验347
12.4.4路由器的动态路由——RIP配置实验350
12.4.5配置PPP的PAP认证实验354
习题358
参考文献360

⑽ 请计算机网络的高手做一下下面的名词解释各是什么意思,谢谢

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
ARQ (auto repeat request)自动重传请求
CSMA/CD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rect)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CSMA/C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Avoidance)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防止
CTS 不知道
FTP (File Transfer Protocal)文件传输协议
HDSL(High-data-rate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高速率数字用户线路
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HTTP(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
LAN (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
MAC (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
PING (Packet Internet Grope) 因特网探索数据包
QOS (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
RTS 即时战略类游戏??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UDD 没听过,是不是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
WAN (Wide Area Network) 广域网
WWW (World Wide Web )万维网
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输模式
DNS (Domain Name Server)域名服务器
RARP (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反向地址转换协议
IP (Internet Protocol)Internet协议
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