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计算机网络概念的的问题
第一题,我没有办法做出很好的回答,我的理解是光纤通信是在发送端首先要把传送的信息(如话音)变成电信号,然后调制到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上,使光的强度随电信号的幅度(频率)变化而变化,并通过光纤发送出去;在接收端,检测器收到光信号后把它变换成电信号,经解调后恢复原信息。其实它是适合传输光信号,以光的有无来表示"滑散0","1".
第二题,信道传输速率并不是指带宽.在理想信道环境下,如果用C表示传输速率,用W表示带宽的话,表达式应该是C=2Wlog2M,"2"是对数,M表示有多少个电平,如果信号是二进制,那么M就只有"0","1"两种形态,那么M=2,那么结果就应该是C=2W.
但是如果是在有噪音的信道,就得按照香农公式来计算了,C=Wlog2(1+S/N),S/N是信澡比,如果S/N为30dB的话,那么S/N=1000, 书上应该有介绍的,我就不罗嗦了.
第三题,物理层是OSI唯一涉及通信介质的一层,它提供与通信介质的连接,描述连接的各种特性和规程,它传输的单位是比特流,也就是位传输.物理层协议是定义了硬件接口的一系列标准,它涉及用什么电平代表1,什么代表0,一位维持时间,传输是双向还是单向,通信双方如何应答,设备之间的尺寸和引脚数,每根线的名称和用途等.
数据链路层主要是在不可靠的物理线路上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在相邻网络实体之间建立,维持,释放数据链路连接,以及传输数据链路服务数据单元,传输单位是帧,是将上一层用户闷则数据封装成帧,并按顺序传输.它和通讯介质没有直接的关联了.
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也可合称网络接口层.
这个问题这样回答不知道你满意不满意.
第四题,我发现你的问题了,数据链路是物理介质,它是连接两台电脑的导线,而它的标准要求是服从物理层的协议的,而数据链路层是个逻辑存在的,由OSI将划分出来的蚂让棚一个层面,它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它的传输单位是帧,而数据链路是传输比特流.
不知道我的回答你是否满意,尽力了,不过你的学习态度是值得赞赏的.
⑵ 关于谢希仁着《计算机网络》(第四版)的两个问题
1。连接简单;在小规模的网络中不需要专用的网络设备;总线结构省线。星型结构比较稳定,任何一个线出问题了都不会影响其他端口;不使用共享总线,所以不会有总线拥塞问题;可扩展性好,可以通过级联扩展网络。
2.
1)首先强调关于HDLC的定义问题:
约束通信双方按一定规则进行通信的体系为数据链路控制规程(DLCP),也叫数据通信控制规程(DCCP)。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组织和大财团都在研究制定此类规程。从发布的规程体系看,共包括两类——面向字符的控制规程和面向比特的控制规程。
面向字符的规程,典型代表有美国标准协会ANSI的X3.28,ISO的ISO1745、DEC公司的DDCMP、中国的GB3453-82、IBM公司的BSC。
后来,IBM公司在同步数据链路控制规程(SDLC)基础上发展出面向比特的规程。再后来,ANSI和ISO两组织以IBM的SDLC为基础发展了两个类似的规程,一个是ANSI的高级数据通信控制规程(ADCCP),另一个就是ISO的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即HDLC。
(2)一般情况下,HDLC规程帧格式中的8位地址码段已经足够(256个地址),若实在不够,则该8位地址是可以扩展的(按8位扩展),并且可以许循环扩展下去,具体扩展方式是将地址的首8比特的第一位置0,表示下一个8比特是基本地址的扩展(没有扩展时则表示是控制码段)。
(3)地址的命名规则以实际系统构造方式为前提,是可以设计的。不同的系统,对规则的定义是不同的,应结合具体系统来理解。例如,基本地址方式下,256个地址是等同的,扩展后,前128位可以是主系统,后256位可以是子系统。也可以是128位与256位的组合形成新的独立地址码(但在解码时需要设计具体进程)。还可以是其它解释,一切看自己的系统规程设计。
(4)如第(2)点所说的地址扩展方式,一切以具体系统的具体规程为原则,不存在绝对的“网络层向链路层提供的是网络层地址”(此情况仅指你目前正在认识的系统),另一方面,在地址扩展方式下,很容易区分网络层地址和接入系统地址。
(5)MAC是和网络拓扑及具体互联媒质相关的协议规程。但是,仅仅适合于局域网的规定结构方式(不能与网络拓扑重构概念混淆)。在许多网络中,其互联媒质通常是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有所规定,因此不存在MAC问题,但在局域网中,由于结构形式、联结媒质可以多样化,因此相关规程中作了一些定义,试图全方位适应各种情况的规程协议(也是目前流行规程),将MAC接入控制作为规程要点之一。当然,目前一些局域网技术规程有扩大化应用趋势(包括MAC方面),但MAC的重点是根据具体媒质和具体拓扑结构来选择不同的数据传输进程控制方式或规程,是比地址码概念更外围的规程,一旦选定具体MAC规程(可以是动态选择),通信进程便按照设计的HDLC规程约定完成
3.交换机应该用在局域网负荷重的那个网络。
4.因为无线网可靠性比较差,丢包率高,在底层协议做完整性检查比较划算。以太网物理介质可靠性高,在高层协议做完整性检查更划算。
⑶ 昆工考研软件工程 数据结构与计算机网络买什么教材,麻烦各位了,具体到是谁主编的或者第几版
您好!咋学考研APP帮助您!
初试参考书目:
817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含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
《数据结构教程》(第二版) 李春葆着 清华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第四版) 谢希仁着 电子工业出版社
复试考试科目:
①F022 C++程序设计
②外语(口语、听力、翻译)
③综合面试
同等学力者加试科目:
①J036数据库系统概论
②J037 数据结构
F022 C++程序设计:
《C++编程思想》,机械工业出版社第2版
J036数据库系统概论: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 作者:萨师煊,王珊 高等教育出版
J037 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用C语言描述》唐策善等编着 高等教育出版社
⑷ 那位给发一下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四版)第六章,28题:简述RIP,OSPF,和BGP路由选择协议的特点
1、RIP现在基本不用,就算是小型网络,也可执行OSPF,如果网络太小,比如几台路由器,可用静态路由;
2、OSPF适合中大型网络,一般路由器在1000台以下的都行,只要规划合理;
3、BGP自治系统外部路由,目前唯一使用的EGP路由。
RIP协议工作在网络层,ospf也会也是工作在网络层,但是BGP就不是,工作在传输层,利用TCP的179端口,因为BGP主要用在运营商,概念和RIP,ospf完全不同,是距离矢量但又有链路状态的特性的混合协议。因为他是AS by AS的传递路由信息。比其他协议更稳定,而且安全的以后总协议。
(4)计算机网络第四版谢希仁扩展阅读:
RIP很早就被用在Internet上,主要传递路由信息,通过每隔30秒广播一次路由表,维护相邻路由器的位置关系,同时根据收到的路由表信息计算自己的路由表信息。
最大跳数为15跳,超过15跳的网络则认为目标网络不可达。此协议通常用在网络架构较为简单的小型网络环境。分为RIPv1和RIPv2两个版本,后者支持VLSM技术以及一系列技术上的改进。RIP的收敛速度较慢。
路由协议主要运行于路由器上,路由协议是用来确定到达路径的,它包括RIP,IGRP(Cisco私有协议),EIGRP(Cisco私有协议),OSPF,IS-IS,BGP。起到一个地图导航,负责找路的作用。它工作在网络层。路由选择协议主要是运行在路由器上的协议,主要用来进行路径选择。
⑸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关于学习操作系统的教材是什么
呵呵,我们看来是同行啊,人们挺看重下面的说法的: 《数据结构》:清华大学严蔚敏老师主编的,这是一本很有权威的教材。最好买一本人民邮电出版社的辅导资料。 《操作系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汤子赢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是适合于入门的教材。这本书深入浅出,条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 《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唐朔飞 高等教育出版社,多看课本,一遍一遍得看,把上面的一些概念都要搞清楚。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四版),基本概念术语比较多,多看。
⑹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四版与第五版哪个好
我最近也关心了这个问题,我也有困惑,也想问问。
可是,我只能说各有各的不同,四和五光从目录来说确实有相当大的差别,但是仔细看了后你会基本内容发现差别不大,只是计算机网络现在发展太快,教材也要跟上潮流。比如,可能到了2010年我们就要用新的IP协议,IPv6。现有的IPv4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IPv4只是32位的地址表示,数量及其有限,而IPv6采用的是128位,可以说有用不完的地址可以分配,科学家们设想给每一个家用电器都设置IP,从而使得主人可以在外地就可以对其进行操作,使生活更加方便。
而,第五版最后一章,好像是什么下一代计算机网络就讲了些这个问题。所以说五版更有发展性。但四版中你又可以了解以前或者更多的知识,如果可以你就两者兼顾,还是以新的为主吧。
另一方面,Microsoft现在已经放慢对XP的更新维护,到使用了IPv6协议后XP就要被真正淘汰的,而现在的VISTA确可以胜任!
呵呵
⑺ 求助!!关于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四版和第五版的区别
数据链路层部分,第五版删去了第四版过时的内容,加入了新内容,但2009,2010年的大纲计算机网络部分的数据链路层依旧是老的内容,不知道2011年的大纲是否有变化,其实2010年编写大纲的时候,谢希仁的第五版书已经有了,但2010年的大纲网络部分还是老内容,不能说大纲计算机网络部分是按照谢希仁的书编的,但也应该与时俱进啊,大纲计算机网络部分确实太老了,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