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计算机网络分组长度公式

计算机网络分组长度公式

发布时间: 2023-06-18 12:04:24

⑴ 一个计算机网络计算题

假设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 分组交换时延:kd+(x/p)*((p+h)/b)+ (k-1)*((p+h)/b)
其中(k-1)*((p+h)/b)表示K段传输中,有(k-1)次的储存转发延迟,
总时延D表达式,分组交换时延为:D= kd+(x/p)*((p+h)/b)+ (k-1)*(p+h)/b
D对p求导后,令其值等于0,求得p=[(xh)/(k-1)]^0.5

⑵ 麻烦大神详细讲解一下计算机网络分组交换和报文交换所需要的时间的计算题!

由于不需要考虑结点处理延迟(即确定报文的输出链路以及差错检测等)、传播延迟(在物理介质上的传播时延),故只需要考虑排队延迟以及传输延迟:
1)存储阶段,A发送的报文到达边缘路由器需要的时间为0.2s,即在时间点t = 0.2s时报文发送完毕;B发送的报文到达边缘路由器需要的时间为0.1s,即在时间点t = 0.2s + e报文发送完毕。由于输出链路是唯一的,因此B发送的报文有一个排队延迟,等于报文A的传输延迟0.1s,报文到达另外一端的边缘路由器之后无需排队,加上其传输延迟即是它的总时间。
ta = 0.2 + 0.1 + 0.2 = 0.5s
tb = 0.1 + 0.1 + 0.05 + 0.1 = 0.35s
2)没有理解具体的通信过程,在第二个阶段是统计多路复用;第一个阶段A发送的报文分组独占中间数据链路的带宽资源,但是由于其第一段链路的带宽也只有1Mb/s,所以其实际上使用的带宽也是1Mb/s,全过程直接按照公式进行计算。
ta = 0.2002s, tb = 0.1002s

⑶ 关于计算机网络中的发送时延

你的理解没错,但是这个长度是位而不是字节,如分组长度为1500字节的在带宽为10M时发送时延是:
1500*8/10000000=1.2毫秒

⑷ 计算机网络之数据交换(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如何实现数据通过网络核心从源主机到达目的主机?

就要经过网络核心进行数据交换,数据不断从一个网络交换到另一个网络,直到到达目的主机。所以网络核心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数据交换。

数据交换主要有三种:

最典型电路交换网络:电话网络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

电路交换网络如何共享中继线?
通过多路复用技术,电路交换可以共用中继线

报文:源(应用)发送信息整体。比如要发送一个文件,那么这个文件的信息就是要发送的报文。

分组:报文分拆出来的一系列相对较小的数据包
分组交换需要报文的拆分与重组
分组交换相对于报文交换会产生额外开销,因为i要进行数据的拆分和重组

分组交换:统计多路复用
统计多路复用就是,按顺序接受来自多个主机的分组,并且按接受的顺序的发送,并不进行区分,对路由器来说,所有的分组都是等价的,所以分组交换是公用发送信道的。

不同的分组序列顺序是不确定的,按需求共享,谁发送的分组多且快,那么自然占用的就高。

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均采用存储-转发交换方式
区别是:

首先从发送速率上来说,报文交换就比较简单,易于分析

对上面的例子来说:
报文交换每次都是交换完整的报文
报文长度为M bits,链路带宽为R bps,每次传输报文需要M/R秒
所以报文要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就需要三次传输延迟

另一方面,路由器至少需要一个报文长度M那么大的缓存

我们再来分析分组交换的过程
分组交换:报文被拆分为多个分组,分组长度为L bits,每个分组传输时延为L/R秒
例:M=7.5 Mbits,L=1500bits,M=5000L,R = 1.5 Mbps。

下面我们来分析分组转发的具体过程:

第一个分组到达第一个路由器所需要的时间,是一个L/R

有趣的在于,在第二个分组到达第一个路由器的时候,第一个分组已经从第一个路由器发到了第二个路由器,这样效率显然提高了,分组交换不同报文交换,可以充分利用链路同时传播的能力

所以分组交换发送完一个报文段,只需要

时间远比报文交换要小
我们再考虑进行分组交换时,路由器的理论最小需要的缓存就是一个分组的大小,因此所需要的缓存也小,发送速率也快,所以计算机网络采用的是分组交换的数据交换方式。

分组交换的报文交付时间的计算公式:

分组交换允许更多用户同时使用网络!——网络资源充分共享

分组交换绝对优于电路交换?
也并不是绝对的,分组交换同时也会产生很多问题,由于是共享的,而且分组数量一多,就会发生拥塞和分组丢失,造成巨大的分组延迟

分组交换适用于突发数据传输网络

电路交换适用于提供电路级性能保障?

⑸ 计算机网络概念

1.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
广义观点:实现远程信息处理的系统或者能进一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系统

资源共享观点:
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自洽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目的:资源共享
组成单元: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的“自洽计算机”
网络协议:网络中计算机必须遵循的统一规则

用户透明性观点:能为用户自动管理资源的网络操作系统,能够调用用户所需要的资源,整个网络就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

2.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组成部分角度
硬件:主机(端系统)、通信链路(双绞线、光纤)、交换设备(路由器、交换机)以及通信处理机(网卡等)
软件:实现资源共享的软件以及方便用户使用的各种工具软件(网络操作系统、邮件收发系统、FTP程序、聊天程序)
协议:计算机网络的核心,规定了网络传输数据遵循的规定

工作角度
边缘部分:所有连接到因特网上、供用户直接使用的主机组成,用来进行通物漏信(传洞仔输数据、音频或者视频和资源共享。用户直接使用(C/S方式和P2P方式)
核心部分:大量的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为边缘部分提供连通信和交换服务

功能组成角度
通信子网:传输介质,通信设备,相应的网络协议。使得网络具有数据传输,交换,控制和存储的能力,实现联网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
资源子网: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以及软件的集合,向网络用户提供共享其他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的服务

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数据通信: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实现联网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输,将分散的计算机联系起来
资源共享:实现软件、硬件、数据的共享,使得计算机网络中的资源互通有无,分工协作,提高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利用率
分布式处理:将某个计算机负载过重的任务分散到多台计算机上,提高整个系统的利用率
提高可靠性:各台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互为替代机
负载均衡:将工作任务均衡的分配给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

4.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分布范围分类
广域网
城域网
局域网
个人区域网

传输技术分类
广播式网络
点对点网络

按照拓扑结构分类
星形网络
总线型网络
环形网络
网状形网络

按照使用者分类
公用网
专用网

按照传输介质分类
有线网络
无限网络

5.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生成RFC的过程:因特网草案、建议标准、草案标准、因特网标准
国际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6.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带宽:网络在通信线路中传送该数据的能力,单位:比特/每秒

时延:数据从网络的一端发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总时间
发送时延:发送时延=分组长度/信道带宽
传播时延: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处理时延

排队时延

时延带宽积:发送端连续发送数据且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即将达到终点时,发送端已经发出的比特数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信纳蚂汪道带宽

往返时延:从发到数据到接收到接收端的确认,经历的时延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

速率:连接到计算机网络上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数据率或者比特率),最高的数据率即为带宽

⑹ 计算机网络的一个问题.(分组交换的问题)

10、对电路交换,当t=s时,链路建立;
当t=s+x/b,发送完最后一bit;
当t=s+x/b+kd,所有的信息到达目的地。
对分组交换,当t=x/b, 发送完最后一bit;
为到达目的地,最后一个分组需经过k-1个分组交换机的转发,
每次转发的时间为p/b,
所以总的延迟= x/b+(k-1)p/b+kd
所以当分组交换的时延小于电路交换
x/b+(k-1)p/b+kd<s+x/b+kd时,
(k-1)p/b<s
-----------
11、分组个x/p,
传输的总比特数:(p+h)x/p
源发送时延:(p+h)x/pb
最后一个分组经过k-1个分组交换机的转发,中间发送时延:(k-1)(p+h)/b
总发送时延D=源发送时延+中间发送时延
D=(p+h)x/pb+(k-1)(p+h)/b
令其对p的导数等于0,求极值
p=√hx/(k-1)
----------------
哈哈,课后习题哦

⑺ 计算机网络分组交换的问题

其实分组交换类题画个图就很容易理解,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相比,多的不就是最后一个分组从第二条链路开始的发送时延呗。此题说发送端经过两段链路到达接收方,那么与电路交换相比,就多了一次最后一个分组发送的时延(从链路2到链路3的发送时延)。
信号在链路上的传输速度没给吗?如果没给我就按电磁波速度2*10^8m/s算了啊。
首先是分组情况,2000/(300-10)=6......260
那么就是总共7个分组,最后一个分组大小为260+10=270B。总长为2000+7*10=2070B.
首先发送时延=2070*8/1000=16.56s
传输时延=2*(500km/200km/s)=5s
最后一个分组的发送时延=270*8/1000=2.16s
处理时延、排队时延都忽略不计了,那总时延就是16.56+5+2.16=23.72s

⑻ 计算机网络分组

分组是将用户传送的数据划分成一定的长度,每个部分叫做一个分组。在每个分组的前面加上一个分组头,用以指明该分组发往何地址,然后由交换机根据每个分组的地址标志,将他们转发至目的地,这一过程称为分组交换

⑼ 计算机网路分组

“分组”(packet)也就是“包”,它是一个不太严格的名词,意思是将若干个比特加上首部的控制信息就封装在一起,组成一个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单元。在数据链路层这样的数据单元叫做“帧”。而在IP层(即网络层)这样的数据单元就叫做“IP数据报”。在运输层这样的数据单元就叫做“TCP报文段”或“UDP用户数据报”。但在不需要十分严格和不致弄混的情况下,有时也都可笼统地采用“分组”这一名词。这点请读者注意。
OSI为了使数据单元的名词准确,就创造了“协议数据单元”PDU这一名词。在数据链路层的PDU叫做DLPDU,即“数据链路协议数据单元”。在网络层的PDU叫做“网络协议数据单元”NPDU。在运输层的PDU叫做“运输协议数据单元”TPDU。虽然这样做十分严格,但过于繁琐,现在已没有什么人愿意使用这样的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