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脑论文参考文献
帮你整理了一下,请参考!参考文献:1、M.A.NielsenandI.L.Chuang,QuantumComputation and Quantum Informa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2、A.M.Turing.On computable numbers,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ngsproblem,Proc. Lond,1936.3、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and TechnologyQuIST program ver.2.0[J].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Agency DARPA,2004,4.4、Karl Johan.Wittenmark.Computer-Controlled Systems (3rd ed.).Prentice Hall.1997.5、孙凤宏.探索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J]. 青海统计, 2007,(11) . 6、蔡芝蔚. 计算机技术发展研究[J]. 电脑与电信, 2008,(02) . 7、文德春. 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7,(05) . 8、姚正. 计算机发展趋势展望[J].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 2008,(01) . 9、许封元. 计算机发展趋势[J]. 农业网络信息, 2006,(08) .10、陈相吉. 未来计算机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J]. 法制与社会, 2007,(10) .11、何文瑶. 计算机技术发展态势分析[J]. 科技创业月刊, 2007,(05) . 12、吴功宜.计算机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4. 13、兰晓红.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19(4):84-85. 14、张基温.基于知识和能力构建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J].无锡教育学院学,2003,(4):54-55.15、姬志刚,韦仕江.网络信息环境下基于创新教育改革基础上的课程整合与课堂教学.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10). 16、田莉.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与心得[J].企业技术开发,2008,(02). 17、熊静琪.计算机控制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18、杨金胜.探析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辅助教学[J].华商,2008,11.19、何克忠主编.计算机控制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0、李锡雄,陈婉儿.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M].科学出版社.21、赖寿宏.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1.22、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3、甘仞初,《信息系统开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24、人杰、殷人昆、陶永雷 《实用软件工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325、伍俊良《管理信息系统(MIS) 开发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6、郭军等《网络管理与控制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127、曾建潮.软件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828、熊桂喜.王小虎.李学农.计算机网络.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1229、孙涌.《现代软件工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830、王虎,张俊.管理信息系统[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7.
B. 请问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用的是哪些教材 哪个出版社的
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用的部分课程教材及出版社信息具体如下:
1、C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谭浩强 张基温 唐永炎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
2、工程制图:①《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 巩永龄主编 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 2003年;②《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习题集》 巩永龄主编 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 2003年。
3、电路:①《电路》第四版 邱关源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4、数字电子电路及实验:《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 康华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5、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 第一版 王兆安 黄俊 西安交大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 。
6、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吴麒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7、信号分析与处理:《信号分析与处理》 姜常珍主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
8、电机学:《电机学》 汤蕴璆 史乃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3年。
9、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陈伯时主编 上海工业大学。
10、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教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贾智平等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9年。
11、电气CAD:《电气工程CAD》 刘增良主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年。
12、专业英语:《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李久胜主编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年。
13、工厂供电:《供电工程》 翁双安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第1版。
14、Matlab语言与系统仿真 :《MATLAB语言与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魏克心等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15、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上、下册) 何仰赞等编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张基温答案扩展阅读:
电气类专业一直在高院工科专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专业之一。对于理科生来说,这个专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每年全国毕业生规模在6万人左右。那么,这个专业将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它的发展空间又如何呢?
1、专业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潘再平教授说,这个专业简单说起来,是培养电气工程师的专业,从事的行业基本上和电有关,比如电子设备设计制造、电力工程等。
潘教授说,浙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每年大约招收160位学生,再加上竺可桢学院来的同学及特长生,每年大概有180多位学生。
近三年,毕业生中读研、出国的占一半以上,就业的同学多数去了电力系统等大型国有企业,还有去西门子、上海电气等电气设备制造公司的,剩下的小部分同学去了研究所、政府部门等单位。
潘教授说,这个专业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课程学习负担较重。有些课程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电机学、工程电磁场和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其实,在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原理等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学好这些课程并不难。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很牛,在教育部公布的名单中,仅次于清华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辅导员陈老师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确实是学校的王牌专业,每年的录取分数线也很高,在全校所有专业中仅次于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
陈老师说:“在我们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个‘两百’的说法,每年针对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有一百多场招聘会,来的企业都是电力行业的龙头企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很不错;还有就是每年有一百万奖学金,用来奖励成绩优秀的学生。
“不过,目前读这个专业的女生比较少,但从我们学院的情况来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女生都很优秀,我们也欢迎更多的女生报考我们专业。”
教育部公布的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在60000-65000人,近三年全国就业率区间在85%-95%之间。
2、毕业后大部分从事和“电”有关的工作
小王本科是浙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后直升浙大研究生,现在在某电力设计院工作,主要工作是给电厂或者变电站做一些电力设计的工作,工作还算轻松,加班也不多。
小刘说:“当年选这个专业,也是听大家说就业比较好,而且我对这方面也感兴趣,本科阶段经常会有一些动手实验,比如焊接电路板,还蛮有意思的。”
“大家都觉得我们这一行待遇好,以前还可以,但这几年也一般了。不过相对其它专业,我们找工作还是相对容易的,工作也稳定,这也是这个专业比较吸引人的地方。
我们同学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有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电力设计等单位,还有少部分去了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比如通用电气、西门子集团,能进这些外企,非常不容易,收入也很好,但压力相对较大。”
小刘本科毕业后,在东部城市的一所电力局工作,工作三年,现在的工作主要是电网调度。小王说:“我们日常的工作就是计划检修,事故情况下就需要隔离故障并且快速恢复送电。这些操作都是需要我们发令,现场人员再去执行。
我们的工作有时候压力挺大的,负责监控电网运行,要是漏监一个信号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小刘说,这几年,单位新进的大学生都是要求211、985学校毕业的,要求比较高。
对高考志愿填报,一位在电力系统工作了多年的员工也给了一些建议:成绩特别好的同学,可以报考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热点地区的综合类高校,将来毕业后不管是找工作读研,选择都非常多。
成绩不够拔尖的同学,如果毕业以后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可考虑东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上海电力学院等学校,这些学校竞争不会那么激烈。
C. 电脑论文参考文献
计算机在处理速度、存储容量、网络化,以及软件的精巧化方面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以难以想象的方式渗入科学、商业和文化领域中,而智能工程又将令其从量变转向质的飞跃。 计算功能日益变成模拟和执行。在科学领域,计算可以模拟气候变化,破解人类基因;在商业领域,低成本的计算、因特网和数字通信正在改变全球经济;在文化领域,计算类产品,如iPod、YouTube和计算机动画等无所不在。 2006年9月,美国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委员会在华盛顿举办了名为“2016”的研讨会,主题是计算机未来如何发展。 会议代表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论题有:社会网络、数字图像、网络媒体、计算机对工作及就业的影响等。讨论主要集中在两方面:计算的影响在深度上将渗入自然科学中,在广度上将进入社会科学中;政策问题突出,计算技术的功能将更加强大、无所不及。 计算机对科学研究的深刻影响主要是高速运算的巨型计算机。虽然通过网格的群体式计算,可以将许多计算机的功能通过软件联结,实现可与巨型计算机媲美的高速运算,但要解决最复杂的动态问题,尤其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还必须依靠单个巨型计算机。能广泛影响社会大众的计算则从台式机向集计算、娱乐、通信于一体的手持多功能产品转变。 一、巨型计算机的发展目标 速度对于科学计算中的巨型计算机就像它对于战场上的战斗机一样重要。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制定的高生产力计算系统(HPCS)计划,要求每秒1000万亿次浮点运算的巨型计算机在2010年前进入市场,装备美国的武器实验室及科学研究中心。 DARPA将此类巨型计算机看作是开发先进的空中飞行器、武器、军事作战的谋划和执行、美国核储备的维护、安全系统研究,以及图像处理及密码破译等的关键技术。DARPA负责该计划的主管哈罗德说,这是“满足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需要的关键技术”。 2006年11月,克雷公司推出了新型XT4巨型计算机,它是由3万个opteton处理器组成的系统。克雷公司声称其新系统在试验期间稳定的运算速度为每秒10万亿次浮点运算,当前可达54万亿次/秒,预计2005年底达到250万亿次/秒。XT4的新型体系结构很容易升级到1000万亿次浮点运算/秒的最高速度。 XT4的关键技术是克雷公司的SeaStar2连接芯片。系统中每个处理器有一个这样的连接芯片,而不是像其他巨型计算机那样所有处理器共用一个通信接口。这一技术使大量并行处理系统在运行中不会因其间的数据传输而减慢。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国家能源科学计算中心和芬兰IT科学中心都订购了XT4。公司负责政府计划的副总裁说,这种类型的计算机特别适用于空气动力学问题,也适用于其他航空航天的设计。例如,美国空军的研究人员一直用其上一代的XT3来模拟新型天线的设计与评价。 2006年11月,DARPA与克雷公司签订了2.5亿美元,的合同,用于开发其最新的混合式体系结构的巨型计算机;这是高生产力计算系统计划第三阶段的项目之一,克雷公司称之为自适应巨型计算机。迄今,巨型计算机只用一种处理器,克雷公司的巨型计算机的混合结构是将标量、矢量不同类型的处理器集成在一起,还要加上另外两个其他处理器,将处理器和任务编制得最适合缓存,从而达到最高效率和最大利用。 IBM公司也签订了2.44亿美元的HPCS计划第三阶段的巨型计算机合同。目标是开发实时应用的1000万亿次/秒巨型;计算机心在2006年11月公布的第28次全球最高速的500巨型计算机名单上,IBM的Gene/L系统位居榜首,是该公司为美国能源部劳伦斯·利弗莫亦国家实验室研制的,运算速度为280.6万亿次/秒,大约是DARPA要求克雷公司和IBM于2010年前交货的原型计算机速度的1/3。克雷公司在桑迪亚国家实验室中运行的红色风暴巨型计算机为101.4万亿次/秒,仅次于IBM的Gene/L。 二、台式计算机逐渐变成网络多媒体娱乐工具 台式计算机最终走向了移动通信领域,从光纤通信中数据量的激增可看到这一趋势。计算机用户通过接到MySpaee和ESPN的网址,正在越来越多地利用手机处理文件、短信。 先进手机操作系统的开发商、Symbian公司的副总裁帕纳格罗斯西说:“我们看到了屏幕的逐渐演变,从电影、电视、计算机屏幕发展到今天第四代的智能手机屏幕。” 最新屏幕是将台式计算机的许多功能展示出来,下一代屏幕将包含音像通信、电子邮件、短信等功能在内的多种形式的融合。为此,苹果计算机公司已更名为苹果公司,即将推出的iPhone代表公司的最新战略,即进入因特网数据处理手持装置的新领域。这种接近台式计算机的手持装置可以通过光纤及其他无线网络,简易地处理音乐、图像、娱乐、生产任务和通信。苹果公司的举动好像引发了一场核战争,诺基亚和摩托罗拉都将作出反应。不过,在此领域,苹果公司还只是后来者,其对手有: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埃得克森、微软等商业巨头,他们都进入了娱乐电子领域。即将进入这一领域的还有Google等强大的因特网公司。他们都经不起台式计算机用户兴趣转移的诱惑。 在移动电话与台式计算机之间伪竞争还产生了新型的复合装置。诺基亚和索尼最近都推出了集创新的物理设计和各种通信功能为一体的新产品,其共同特征是比掌上机更小巧,其屏幕更便于读取。无线数据通信的软件开发也是重要的商业领域。苹果公司的优势是在无线数据通信市场中可同时开发硬件和软件,这就是其新近推出的iPhone,其新颖设计引人注目。 三、计算对科学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计算为何对科学、社会网络及人们的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在计算机对科学的影响方面,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卡普经长期探索,提出了科学理论的算法性质的概念。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概念就是算法。算法,简而言之就是对计算的分步求解。它擅长描述动态过程,而科学公式或方程式适于静态现象。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探索动态过程,计算机科学就是算法的系统研究。 计算机应用在当前发展最快的生物学领域尤其突出。卡普近年的研究已经超出计算机科学领域,进入到微生物领域。他认为,现在生物学已经被当作信息科学看待。科学家设法将生物过程,如蛋白质的生成用算法来描述,这“自然就是算法。” 在社会网络方面,社会科学家早在技术网络出现之前就对其分析了数十年。随着因特网的出现,社会网络和技术网络不可避免地连接起来,社会网络也就可能发展到前所未有的规模。新的社会—技术网络包括电子邮件方式、商业网站(如Amazon)的购物推荐、通信网站(如MySpace和Facebook)的短信或小帖子,还有新闻、见解、时尚、都市神话、网络商品和服务等。 当前,人们在探索,能否用算法分析为何某些网络社区兴旺而另一些则萎缩或消失?利用计算技术研究社会网络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而言是丰富的宝藏,对营销人员和政客也同样有用。康乃尔大学教授克莱因伯格说:“这是将计算及算法用于社会科学和实践中的最主要的方式,当前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 计算机图像和存储的未来趋势可能用于个人,将微波传输的数字装置和微型电话和摄像机组装到一起,可将人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录入其中。这对于通信、媒体和个人生活意义重大。微软研究实验室主任、计算机科学家拉斯希德说,他愿意看到他的儿子如何迈出第一步,倾听几年前与他去世的父亲的对话。“我愿看到往事,在未来这是可能的。” 不过,任何技术的广泛应用都有正反两面作用。拥有跟踪群体和个人的网络行为的新工具,也会引起严重的隐私问题。2006年夏天,美国在线无意中透露了65万个用户的网络搜索日志,显然将这一问题暴露出来了。它有可能成为监视社会的工具。拉斯希德说:“我们有这种能力,但要由社会来决定如何使用它,而不是由科学家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