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是数据通信系统。以下是关于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的详细解释:
定义:
- 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指的是通过数据电路将分布在远地的数据终端设备与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传输、交换、存储和处理的系统。
功能:
- 数据传输:该系统能够在不同的数据终端设备之间传输数据。
- 数据交换:支持数据在不同网络节点之间的交换。
- 数据存储:提供数据存储功能,确保数据的持久性和可用性。
- 数据处理: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加密、解密、格式转换等。
通信网络系统:
- 基础作用:CNS是楼内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同时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确保信息畅通。
- 信息服务:CNS应为建筑物或建筑群的拥有者及建筑物内的各个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 信息处理能力:CNS应能对来自建筑物或建筑群内外的各种信息予以接收、存贮、处理、交换、传输,并提供决策支持的能力。
- 业务接口:CNS提供的各类业务及其业务接口,应能通过建筑物内布线系统引至各个用户终端。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强大的系统,它不仅能够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交换,还支持数据的存储和处理,为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是( )
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是:数据通信系统
数据通信系统是计算机与通信的结合。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建立了半自动地面防空(SAGE)系统,将远程雷达和其他设备与计算机连接起来,创建了早期的数据通信系统。随后,数据通信系统取得飞速发展,经历了集中式系统、分布式系统和计算机网的演变过程。
集中式数据通信系统是由一台中央计算机和多台远程数据终端设备组成,由中央计算机集中进行处理,系统管理和控制简单,但经济性和可靠性差。
随着中央计算机的分散设置,以及前置处理机、集中器和智能终端的出现,产生了以分散通信处理功能和数据处理功能为特征的分布式数据通信系统。60年代末期出现了多个独立的计算机系统互连,以达到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计算机网。
(2)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是是什么系统扩展阅读
构成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要素 :
(1)计算机系统:工作站(终端设备,或称客户机,通常是PC机)、网络服务器(通常都是高性能计算机)。
(2)网络通信设备(网络交换设备、互连设备和传输设备):包括网卡、网线、集线器(HUB)、交换机、路由器等。
(3)网络外部设备:如高性能打印机、大容量硬盘等
(4)网络软件: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如Unix、NetWare、Windows NT等;客户连接软件(包括基于DOS、Windows、Unix操作系统的等);网络管理软件等。
3. 计算机网络系统由什么组成
早期的计算机网络是由计算机——通信路线——终端组成系统。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远程终端联机阶段。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阶段。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阶段。
(3)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是是什么系统扩展阅读:
三个阶段的演进:
1、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1969年美国国防部创建了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net只是一个单个的分组交换网,所有想连接在它上的主机都直接与就近的结点交换机相连,它规模增长很快,到70年代中期,人们认识到仅使用一个单独的网络无法满足所有的通信问题。
于是ARPA开始研究很多网络互联的技术,这就导致后来的互联网的出现。1983年TCP/IP协议称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同年,ARPAnet分解成两个网络,一个进行试验研究用的科研网ARPAnet,另一个是军用的计算机网络MILnet。1990,ARPAnet因试验任务完成正式宣布关闭。
2、建立三级结构的因特网:1985年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就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1986年,NSF围绕六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计算机网络NSFnet,它是个三级网络,分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它代替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要部分。
1991年,NSF和美国政府认识到因特网不会限于大学和研究机构,于是支持地方网络接入,许多公司的纷纷加入,使网络的信息量急剧增加,美国政府就决定将因特网的主干网转交给私人公司经营,并开始对接入因特网的单位收费。
3、多级结构因特网的形成:1993年开始,美国政府资助的NSFnet就逐渐被若干个商用的因特网主干网替代。
这种主干网也叫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考虑到因特网商用化后可能出现很多的ISP,为了使不同ISP经营的网络能够互通,在1994创建了4个网络接入点NAP分别由4个电信公司经营,本世纪初,美国的NAP达到了十几个。
NAP是最高级的接入点,它主要是向不同的ISP提供交换设备,使它们相互通信。因特网已经很难对其网络结构给出很精细的描述,但大致可分为五个接入级:网络接入点NAP,多个公司经营的国家主干网,地区ISP,本地ISP,校园网、企业或家庭PC机上网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