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osi参考模型的七层结构及各层功能介绍,详细讲解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的七层结构及各层功能介绍
引言:深入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对于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在网络通信中,OSI参考模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提供了一种标准的框架,用于理解和描述计算机网络中不同层次的功能和交互。本文将详细讲解OSI参考模型的七层结构及各层的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际网络环境中。
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主要负责传输原始的比特流。它定义了电气、光学和机械接口的特性,以及传输介质的规范。物理层的功能包括数据的传输、传输介质的选择和配置、数据的编码和解码等。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位于物理层之上,主要负责将原始的比特流转化为有意义的数据帧,并通过物理介质进行可靠的传输。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包括帧的定界、流量控制、差错检测和纠正、以及链路管理等。
第三层: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是OSI参考模型的中间层,主要负责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和路由选择。网络层的功能包括逻辑地址的分配和转换、路由选择、拥塞控制、分组的分片和重组等。
第四层: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传输层位于网络层之上,主要负责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传输层的功能包括数据的分段和重组、流量控制、差错检测和纠正、以及端口的管理等。常见的传输层协议有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第五层:会话层(Session Layer)
会话层位于传输层之上,主要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会话层的功能包括会话的建立和终止、会话的管理和同步、以及数据的检查点和恢复等。
第六层: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层位于会话层之上,主要负责数据的格式化和表示。表示层的功能包括数据的加密和解密、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以及数据的转换和编码等。
第七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顶层,主要负责提供各种应用程序的服务。应用层的功能包括文件传输、电子邮件、远程登录、网页浏览等。常见的应用层协议有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和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结论:OSI参考模型的七层结构提供了一种标准的框架,用于理解和描述计算机网络中不同层次的功能和交互。通过深入了解每一层的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际网络环境中。无论是网络工程师还是普通用户,都可以从中受益,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网络。
❷ VLAN基础及VLAN划分详细步骤讲解,通俗易懂,弱电人一看就会
VLAN,即虚拟局域网,是一种将局域网设备从物理位置中分离,根据功能、部门及应用等因素进行逻辑划分的技术。每组逻辑设备和用户在同一个VLAN中通信时,就如同在一个局域网内一样,广播信息仅在VLAN内部传递,避免了不必要的广播风暴,同时确保了不同VLAN之间的信息安全性。网络管理员可通过配置VLAN间的路由来管理不同工作组之间的信息访问。
一、VLAN基础
VLAN能实现物理交换机的逻辑分割,同一VLAN内的用户间通信如同在同一局域网内,且广播信息仅在VLAN内部传播,不同VLAN间需通过路由连接,以确保信息安全性,提升网络管理灵活性。
1、技术特点
- 端口分隔:不同VLAN间的端口不能直接通信,实现物理交换机的逻辑分割。
- 网络安全:不同VLAN间不能直接通信,有效防止广播信息的不安全性。
- 灵活管理:无需物理移动,只需软件配置即可更改用户所属网络。
2、TAG和UNTAG
VLAN通常通过端口划分,应用广泛,通过为端口设置VLAN标签和允许通过的VLANTAG数据包,构建VLAN。IEEE 802.1Q标准规范了VLAN实现,定义了VLAN Tag字段,支持Ethernet II型和802.2/802.3型以太网报文的封装格式。
3、端口链路类型
- Access:只属于1个VLAN,多用于计算机端口。
- Trunk:允许多个VLAN通过,用于交换机间的连接。
- General:允许多个VLAN通过,适用于交换机间的连接或用户计算机。
General端口在接收数据时与Trunk端口处理方法相似,但在发送数据时,General端口允许多个VLAN报文发送时不打标签,而Trunk端口仅允许缺省VLAN报文发送时不打标签。
缺省VLAN(PVID):Access端口只属于1个VLAN,缺省VLAN为该VLAN,无需设置;General端口和Trunk端口缺省VLAN为VLAN 1,需设置。
交换机接口数据处理流程:Access端口接收报文,判断是否有VLAN信息,无则打上PVID进行交换、转发,有则丢弃;Access端口发送报文,剥离VLAN信息直接发送。
Trunk端口接收报文,判断是否有VLAN信息,无则打上PVID进行交换、转发;有则判断VLAN ID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是则转发,否则丢弃。
General端口接收报文,无VLAN信息则打上PVID进行交换、转发;有则判断是否允许该VLAN数据进入,可则转发,否则丢弃。
二、VLAN划分步骤
以TP-LINK SL3226为例,需求包括:宿舍无线网接入,某楼层交换机连接20台面板AP,管理地址192.168.200.110,管理VLAN 4000,端口VLAN 110,核心交换机级联VLAN 204,控制器控制VLAN 1000。
配置步骤包括:登录交换机管理界面、配置端口类型、新建VLAN、配置PVID等。具体操作如下:
1. 登录交换机管理界面。
2. 配置端口类型:1-24端口配置为General,缺省VLAN 1,稍后更改;25、26上联口配置为Trunk。
3. 新建VLAN:VLAN 110、204、1000和4000,分别配置端口、出口规则。
4. 配置PVID:更改前1-23口缺省VLAN为110,24口缺省VLAN为4000。
5. 修改管理VLAN号和IP。
6. 保存配置。
配置完成后,若需恢复出厂设置,可使用系统管理工具进行软件复位。
以上为VLAN划分方法概述,供学习参考。
❸ OSI网络模型
OSI七层模型和TCP/IP五层模型
一、OSI参考模型
1、OSI的来源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联。 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连 模型。
ISO为了更好的使网络应用更为普及,推出了OSI参考模型。其含义就是推荐所有公司使用这个规范来控制网络。这样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规范,就能互联了。
2、OSI七层模型的划分
OSI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即ISO开放互连系统参考模型 。如下图。
每一层实现各自的功能和协议,并完成与相邻层的接口通信。OSI的服务定义详细说明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某一层的服务就是该层及其下各层的一种能力,它通过接口提供给更高一层。各层所提供的服务与这些服务是怎么实现的无关。
3、各层功能定义
这里我们只对OSI各层进行功能上的大概阐述,不详细深究,因为每一层实际都是一个复杂的层。后面我也会根据个人方向展开部分层的深入学习。这里我们就大概了解一下。我们从最顶层——应用层 开始介绍。整个过程以公司A和公司B的一次商业报价单发送为例子进行讲解。
<1> 应用层
OSI参考模型中最靠近用户的一层,是为计算机用户提供应用接口,也为用户直接提供各种网络服务。我们常见应用层的网络服务协议有:HTTP,HTTPS,FTP,POP3、SMTP等。
实际公司A的老板就是我们所述的用户,而他要发送的商业报价单,就是应用层提供的一种网络服务,当然,老板也可以选择其他服务,比如说,发一份商业合同,发一份询价单,等等。
<2> 表示层
表示层提供各种用于应用层数据的编码和转换功能,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发送的数据能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识别。如果必要,该层可提供一种标准表示形式,用于将计算机内部的多种数据 格式转换成通信 中采用的标准表示形式。数据压缩和加密也是表示层可提供的转换功能之一。
由于公司A和公司B是不同国家的公司,他们之间的商定统一用英语作为交流的语言,所以此时表示层(公司的文秘),就是将应用层的传递信息转翻译成英语。同时为了防止别的公司看到,公司A的人也会对这份报价单做一些加密的处理。这就是表示的作用,将应用层的数据转换翻译等。
<3> 会话层
会话层就是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表示层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该层的通信由不同设备中的应用程序之间的服务请求和响应组成。
会话层的同事拿到表示层的同事转换后资料,(会话层的同事类似公司的外联部),会话层的同事那里可能会掌握本公司与其他好多公司的联系方式,这里公司就是实际传递过程中的实体。他们要管理本公司与外界好多公司的联系会话。当接收到表示层的数据后,会话层将会建立并记录本次会话,他首先要找到公司B的地址信息,然后将整份资料放进信封,并写上地址和联系方式。准备将资料寄出。等到确定公司B接收到此份报价单后,此次会话就算结束了,外联部的同事就会终止此次会话。
<4> 传输层
传输层建立了主机端到端的链接,传输层的作用是为上层协议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包括处理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问题。该层向高层屏蔽了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使高层用户看到的只是在两个传输实体间的一条主机到主机的、可由用户控制和设定的、可靠的数据通路 。我们通常说的,TCP UDP就是在这一层。端口号既是这里的“端”。
传输层就相当于公司中的负责快递邮件收发的人,公司自己的投递员,他们负责将上一层的要寄出的资料投递到快递公司或邮局。
<5> 网络层
本层通过IP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为源端的运输层送来的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和交换节点,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传送给目的端的运输层。就是通常说的IP层。这一层就是我们经常说的IP协议层。IP协议是Internet的基础。
网络层就相当于快递公司庞大的快递网络,全国不同的集散中心,比如说,从深圳发往北京的顺丰快递(陆运为例啊,空运好像直接就飞到北京了),首先要到顺丰的深圳集散中心,从深圳集散中心再送到武汉集散中心,从武汉集散中心再寄到北京顺义集散中心。这个每个集散中心,就相当于网络中的一个IP节点。
<6> 数据链路层
将比特组合成字节,再将字节组合成帧,使用链路层地址 (以太网使用MAC地址)来访问介质,并进行差错检测。
数据链路层又分为2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和媒体访问控制子层(MAC)。
MAC子层处理CSMA/CD算法、数据出错校验、成帧等;LLC子层定义了一些字段使上次协议能共享数据链路层。 在实际使用中,LLC子层并非必需的。
这个没找到合适的例子
<7> 物理层
实际最终信号的传输是通过物理层实现的。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比特流。规定了电平、速度和电缆针脚。常用设备有(各种物理设备)集线器、中继器、调制解调器、网线、双绞线、同轴电缆。这些都是物理层的传输介质。
快递寄送过程中的交通工具,就相当于我们的物理层,例如汽车,火车,飞机,船。
4、通信特点:对等通信
对等通信,为了使数据分组从源传送到目的地,源端OSI模型的每一层都必须与目的端的对等层进行通信,这种通信方式称为对等层通信。在每一层通信过程中,使用本层自己协议进行通信。
二、TCP/IP五层模型
TCP/IP五层协议和OSI的七层协议对应关系如下。
在每一层都工作着不同的设备,比如我们常用的交换机就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一般的路由器是工作在网络层的。
在每一层实现的协议也各不同,即每一层的服务也不同.下图列出了每层主要的协议。其中每层中具体的协议,我会在后面的逐一学习。
参考文献:
https://blog.csdn.net/wdkirchhoff/article/details/4391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