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很直白啊,没有任何弯弯绕绕,拿出来问说明要多看书罗。线路交换时延:电路交换建立时延+从源点到终点的传播时延+数据发送时延+电路拆除时延。根据题目意思,电路交换时间(S)+从源点到终点的传播时延(k*d)+数据发送时延(X/b)+电路拆除时延(0)。这样,电路交换传输xbit共需要s+k*d+x/b+0 分组交换时间=发送延迟+传输延迟+节点处理延迟。由于xbit分成了(x/p个分组),源点的发送延迟是(x/p)*(p/b),以后每个节点的发送延迟是p/b,一共是k-1个节点,所以后面节点的发送延迟一共是(k-1)*(p/b),传输延迟是kd。节点处理延迟是0 这样,这部分的值是:(x/p)*(p/b)+(k-1)*(p/b)+kd 要使分组交换时延小于电路交换时延,即:(x/p)*(p/b)+(k-1)*(p/b)+kd
Ⅱ 我国计算机网络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远程终端连接时代,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这一时期的网络特点是主机作为中心节点,控制着分布在各处的终端设备,用户通过本地终端访问远程主机。这种网络仅支持终端与主机之间的通信,不同子网之间无法进行数据交换。
2.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局域网时代,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多台主机开始互联,实现了计算机间的直接通信。局域网分为通信子网和用户资源子网,用户可以访问本地主机以及通信子网内所有主机的资源。这一时期,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技术得到应用。
3.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时代,以198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OSI/RM)为标志,实现了不同厂商生产的计算机之间的互连。此外,TCP/IP协议的诞生为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特点是高速、大数据量、多业务。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以及技术如ATM、ISDN、千兆以太网等的出现,使得网络具有更高的交互性。这一时期,网络应用变得多样化,如网上电视点播、电视会议、可视电话、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络图书馆等成为可能。
计算机网络的本质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是由通信线路互连的多个自主工作计算机的集合体。
Ⅲ 计算机网络问题。一道课后题。
电路交换:发送时延:X/B;
传播时延:KD;
总时延:S+KD+X/B
分组交换:发送时延:X/P*P/B
传播时延:KD
转发时延:(k-1)p/b
总时延:X/P*P/B+KD+(K-1)P/B
k段链路有k-1次转发
比较S和(K-1)*D的大小,当s>(k-1)p/b是电路交换比分组交换延迟大
当x>>p时则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