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组织机构代码
扩展阅读
无线连接不到网络怎么办 2025-07-01 23:28:35
win10平板电脑能炒股吗 2025-07-01 23:11:54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组织机构代码

发布时间: 2022-04-17 02:10:10

A. 中科院所有的研究所所在地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网络网盘资源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LpZjQnyh4FyTwKXcE2WfKA

提取码: r69r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B. 上街区中科院863_目是哪家重标单位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科研事业单位,是中国科学院信息化持续建设,运行与服务的支撑单位,国家互联网基础资源的运行管理机构,先进网络与高端应用技术的研发基地,国内外先进科技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C.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历史沿革

1989年8月 国家计委组织专家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简称NCFC,国内称为“中关村教育与科研示范网”)项目进行投标评审,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参加投标,中国科学院中标。自此,开始启动NCFC建设。
1990年5月 中国科学院批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成立,挂靠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
1990年11月 国家计委批复NCFC立项,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承担建设任务。
1993年11月 NCFC主干网网络开通并投入运行。 1994年4月 NCFC网络与美国Internet互联成功,中国与Internet实现了全功能的网络连接,并投入运行,这是我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络。
1994年5月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在国内设置了CN域名服务器,对中国用户进行域名注册登记,并管理和运行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
1995年3月 为统一组织NCFC和“科学数据库及其信息系统”两大工程任务的建设和服务,加强网上信息资源建设和便于对国家重点工程的运行管理,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1995年3月24日,中科院转发国家科委批文。1996年12月13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文,1997年1月11日中科院转发中编委批文。
1996年2月 中国科学院决定正式明确将以NCFC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科学院互联网络命名为“中国科技网(CSTNET)”。

D.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怎么

呵呵,工作环境差,里面几个老女人态度傲慢,感觉最不干事儿的部门。 待遇高不了。

E. 组织机构代码证可以查询么

1、可以查询的,可以在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进行查询,可以用“组织机构名称”、“机构注册地址”、“机构登记证号”进行查询。
2、全国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核查(实名制共享平台)以全国组织机构代码共享平台和全国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数据库为基础,涵盖我国境内所有依法成立和依法注册、依法登记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以及有工商营业执照、有注册名称和字号、有固定经营场所并开立银行账号的个体工商户等各类法人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基本信息,并可查看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核发的上述组织机构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式样。组织机构代码是对我国依法成立和依法注册、依法登记的各类单位颁发的一个身份识别代码,是一个单位的合法“身份证号”。组织机构代码由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代码机构依法采集地址、电话、注册资金、经济行业、经营(业务)范围等多项基本信息。
全国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数据库是以组织机构代码为惟一标识的数据集中式海量级数据库。该数据库以覆盖全国的网络系统为基础,由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以及46个分支机构和2600多个基层办证点每天汇总本地组织机构信息及电子档案信息上报到国家代码中心,形成实时动态的全国组织机构代码共享平台和电子档案库,包括我国每一个合法登记的组织机构基本信息。组织机构代码制度正在作为国家诚信体系建设和实名制管理的基本制度,在经济与社会的多个重要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银行的信贷登记系统、外汇管理系统、公安车辆管理系统、税务征管系统、海关通关系统、人事信息的管理系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政府各部门加强行政管理,监督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社会经济行为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为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和信息交换提供了技术保证。在经济管理领域、社会保证系统以及公、检、法系统、市场咨询工作及质检部门为社会诚信系统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依据。
3、信息核查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F. 组织机构代码哪里

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查询的方式,一键查询组织机构代码。
2013年5月7日,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简称"国家代码中心")和网络公司联合举办了"创新信息认证 共筑安全搜索"合作签约仪式。

双方协定,国家代码中心通过网络平台把我国依法登记、依法注册的组织机构实名认证信息向社会公众开放。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查询的方式,一键查询了解各类组织机构的存在信息,既能够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又能够去伪存真,减少经济欺诈行为,把好诚信的第一道关口。
组织机构代码证是各类组织机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通行证。代码是"组织机构代码"的简称。组织机构代码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注册、依法登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颁发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代码标识。
实施组机构代码制度,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兴起的一种新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实行了代码标识制度,我国实施组织机构代码标识制度,不仅有利于计算机的自动化管理,实现信息交换和信息资源共享,而且有利于政府各部门、社会各行业充分发挥监督、管理的整体效能,从而保证社会活动和积极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有效地促进地方国家经济的发展。

G.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是属于企业还是事业单位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科研事业单位, 是中国科学院信息化持续建设、运行与服务的支撑单位,国家互联网基础资源的运行管理机构,先进网络与高端应用技术的研发基地,国内外先进科技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CNIC成立于1995年4月,是在中国科技网(CSTNET)和科学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研支撑服务机构。CNIC拥有七个业务中心,其中包括中国科技网网络中心、科学数据中心、超级计算中心、ARP运行支持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协同工作环境研究中心和网络科普教育中心。拥有三个支撑部门,其中包括:e-Science应用推进总体组、e-Science呼叫服务中心和期刊编辑部。CNIC以中国科技网的发展、e-Science的环境建设与应用示范、ARP的运行维护和应用支持、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的管理等为支撑服务的主要方向,结合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应用的需要,组织并完成其他重点项目的建设。

中国科技网网络中心管理运行的CSTNET是中国最早的顶级互联网络,兼具全国公益性网络和中国科学院科研网络双重特征,负责运行管理国内最具权威的科研机构的网络。CSTNET拥有多条国际线路,通往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国际线路出口带宽为5510M,到中国香港地区为2.5G,到中国台湾地区为1G,并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教育网、北京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等国内主要互联网运行商分别通过1G至2.5G链路实现高速互联。“中美俄科技与教育环球高速网络(GLORIAD)”是以在网络上合作开展的科学研究应用为目的,以中、美、俄、韩、加和荷六国为主建立的全球性高速互联网络,在建立了香港开放交换节点 HK OEP(HK Light)和北京开放交换节点BJOEP的基础上,成员单位已达11个,在国际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意义。

CSTNET作为中国第一家实现Internet全功能接入的互联网络,秉承永远争第一、始终求完美的服务目标,始终用心勾勒着中国科技的网络天地。在今后发展中,CSTNET将进一步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网络服务平台,力争成为各项科研事业发展的强大的信息化引擎;同时,将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力争向世界展示CSTNET的独特魅力,让引领科技的中国互联网络——CSTNET享誉世界。

科学数据中心是全院重要科学数据资源的长期保存与服务中心,是全院科学数据库建设、管理、共享与应用的综合服务中心。其主要负责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与运行维护;负责中国科学院重要数据资产的长期数字化保存和管理,面向全院乃至全国提供综合性数据服务,特别是为e-Science提供数据应用服务;为全院科学数据库建设、应用与服务的统计分析、监督评估提供支撑,并成为全院科学数据库对外宣传的窗口;组织科学数据相关的规范标准与共享政策的制定与推广实施,开展科学数据管理、共享与应用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提供IT技术支持、服务与培训,并组织开展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跟踪国际发展趋势,开展全院科学数据库发展战略研究。

超级计算中心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的支撑服务单位,旨在为院内外科研单位提供超级计算服务和技术支持,主要从事超级计算机的运行维护、并行计算技术研究与实现及其应用服务和支撑,为大规模计算复杂技术和企业应用提供解决方案。“十一五”期间,结合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和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建设的部署,院超级计算中心的计算能力超过百万亿次,实现了院超级计算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超级计算中心以保障高性能计算环境的正常运行与维护以及为用户提供高质量和快捷的计算服务与技术支持为工作核心。超级计算中心将持续规范管理,加强运行、维护与服务,挖掘、培育和推广应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和支撑服务体系,建成高性能计算与应用技术培训基地,建设成为科学院e-Science强大的科学计算支撑平台和国家级的科学计算中心及国际知名的高性能计算中心。

ARP运行支持中心(简称ARP中心)是中国科学院科研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技术支撑与服务机构。承担了中国科学院ARP系统实施部署、测试验收、试运行保障任务,并着力在科研管理与信息技术融合、政府行业信息化、信息资源指标体系建设与信息挖掘服务等方面投入大量的研究工作。

ARP中心的发展方向和任务是:信息系统分析、系统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开发、技术支撑与信息服务;承担ARP系统的建设、运行和技术支撑服务;研究开发基于网络平台的政府、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从事网络信息资源采集、挖掘和发布技术研究。

CNNIC是经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于1997年6月3日组建的非营利性的管理和服务机构,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CNNIC是信息产业部批准的我国域名注册管理机构,是我国国家级IP地址分配中心,为我国互联网发展提供IP地址、CN域名、中文域名、通用网址等互联网地址服务,并以专业技术为全球用户提供不间断的域名注册、域名解析和Whois查询服务。

在“十一·五”期间,将CNNIC建设成世界一流的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服务信息化和谐社会建设。在业务量上居于世界各国前列,系统运维环境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相关互联网标准制定中有较高的参与度,在国际重要同业组织中拥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管理上规范、高效、专业,为员工提供具有一流竞争力的发展空间。

协同工作环境研究中心的定位是研发和建设支撑e-Science活动的协同工作环境,为我院的科研人员开展e-Science应用提供信息技术工具和相应的支撑服务,进而积极推动基于协同的新型科技活动方式和e-Science应用的发展。协同工作环境研究中心的核心业务包括:协同工作环境的建设和服务;e-Science应用的咨询与支持服务。

协同工作环境研究中心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是研究和建设e-Science虚拟实验室,探索相应的服务模式。从长远来看,协同工作环境研究中心将逐步建成成熟、稳定、可持续的虚拟实验室运行服务模式和体系,并在虚拟实验室相关软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适应更大范围、具有更高质量的协同工作环境,形成商业级的产品和服务。

网络科普教育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十一五”院信息化部署,本着“整体规划,集成提升,发挥优势,服务公众”的原则,依托网络中心的信息基础设施,宣传中科院知识创新,服务科学传播和教育,做好网络环境下的科普(虚拟博物馆建设)和国家数字科技馆(标准及体验馆)两个项目的建设工作,力争将网络中心建设成为新型网络科普应用的示范基地、科学院网络科普资源统筹规划、集中存储与集成服务中心,面向科普活动需求,提供多层次特色服务,并最终成为国家级网络科学传播平台。

e-Science应用推进总体组的主要职责是:建立开放式的项目管理机制和集中的信息平台,积极探索e-Science应用的各类科研示范,从而支撑我院e-Science的广泛应用。

e-Science呼叫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整合现有超级计算中心、科学数据中心和协同工作环境研究中心的相关支撑服务职能及资源,建立统一呼叫服务平台向全院用户提供支撑e-Science应用相关的信息及技术支撑服务。
 
期刊编辑部的主要职责是:出版发行面向全院的管理支撑类期刊:“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工作动态”;出版发行面向全院的技术支撑类期刊:“e-Science技术与应用”。

近年来,CNIC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在APNIC、ICANN、APAN、欧盟等国际组织中占据相应得国际地位,承办了2007年的APAN会议、中美高级网络技术研讨会、GRIDs@Work2007联合研讨会等国际会议。与美国纽约科学计算中心等单位合作建立了“中美联合科学计算中心”。CNIC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与研究交流。

CNIC现有人员总数520名,硕士以上学历占58%。其中,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290名,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97名。研究生156 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教育机构。

CNIC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申请专利17项,获得计算机软件着作权16项。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将努力使自己成为全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全院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全院信息化支撑体系的龙头、全院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思想库。

H. Internet的发展、接入与信息服务

一、什么是Internet

Internet,曾被译为“国际互联网”、“国际网”等,现在我们称为“因特网”,它是以美国ANSNET为主干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主干网通过接入Internet主干网而连入Internet,从而构成了一个全球范围的互联网络。Internet就是将世界各个地方已有的各种广域网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跨越国界范围的庞大的互联网络。它实际并不是“一个”网络,而是将成千上万个不同类型的网络连接起来,因此有“计算机网络的网络”之称。

二、Internet的产生和发展

1.Internet的雏形——ARPAnet的诞生

Internet,这个人类历史上如此伟大的工程,究竟诞生在什么时候,各界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说它诞生于1969年10月29日,以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出资建成的ARPAnet上UCL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第一节点与SRI(斯坦福研究院)第二节点的连通,实现分组交换技术的远程通讯作为正式诞生的标志。最初只有分布在四所大学的四台计算机接入,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达40多个。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随着ARPAnet的发展,成功设计了TCP/IP协议,解决了异种网络的互联。到1983年ARPAnet被分解为ARPAnet(民用网)和MIL NET(军用网)。这使ARPAnet的公用部分从其军用部分分离出来,而同年1月1日起,在ARPAnet中,NCP协议全面终止,所有参与ARPAnet的网络全部转向TCP/IP协议。当时的Internet被定义成连接到ARPAnet的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

2.NSFNET的形成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于1985年首先将全美五大超级计算机中心利用通信干线连接起来,在1986年建成了NSFNET主干网,逐渐成为全美最大的TCP/IP网络,从而取代ARPAnet成为了Internet的主干网。

3.美国国内互联网的形成

在1990年以前,NSF网络主要用于教育与科研。随着WWW的产生和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到了金融和商业部门,美国政府已无法提供巨资资助Internet主干网。

1990年ARPAnet停止运作的同时,由IBM、MCI、MERIT三家公司组建了ANS(advanced network and services)公司,建成了更快速的 ANSnet 主干网,并逐渐取代了 NSFNET(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布停止运作)成为目前的Internet主干。

4.Internet的全球化

1995年,ANSnet转为民间公司经营,这一年被称为Internet年。

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以及它很强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能力,它从形成之日起就吸引了很多的用户。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214个国家和地区连入Internet,到2005年年底,全球网上用户已超过10亿。

5.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

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7—1993)是与Internet电子邮件连通

1987年9月14日,钱天白教授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

此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相继实现了与Internet的电子邮件连通。

第二阶段(1994至今)与Internet的全功能TCP/IP连接

1994年4月,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通过64 Kbps的国际专线连入美国,开通路由器,标志着我国正式全功能加入Internet。自1994年4月初我国正式加入Internet,成为第71个成员单位以来,入网用户飞速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网上调查,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国接入Internet的用户数已达1.37亿。

我国已建成了国内互联网,目前建成的有十大网络主干。其中非营利单位有四家:中国科技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和中国长城互联网。这十大互联网络单位都拥有独立的国际出口,它们的国际出口带宽总和已达到256,696 M,连接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其中各个主干国际出口带宽(以下数据来源于CNNIC发布的网上调查)如表6-2所示。

三、Internet的工作方式和特点

Internet好比一个货运中心,当Internet传输数据或信息时,它会先在货物里装入集装箱单(TCP协议),然后将它们分解,并在每个包中装入一张单条(IP协议)。分解后的货物经过的第一个“路口”就是路由器,它的作用就是检查这些单条,确定无误后就让这些包走不同的路。上路后它们就根据单条(IP协议)上所记载的收信人的名称地址,往收信人的地址送去。当所有的包都送到后,就按照集装箱单(TCP协议),把它们重组成原来的模样,文件的传送就这样完成了。如果在传输中其中的一部分丢失了,它就会根据TCP协议重发那一部分的数据,这样就确保了数据的安全。Internet就是在TCP/IP协议的协调下,高速而有效的工作着。

表6-2 我国各大网络主干国际出口带宽

注意:表中“带宽”是指网络传输的速度,通常用“bps”(bit percent second)为单位,即每秒多少二进制位;如56Kbps表示每秒传输56千位。而“Bps”(Byte percent second)通常是指每秒多少字节。

Internet的运作有如下一些特点:

(1)采用了目前在分布式网络中最为流行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用户在使用Internet的各种信息服务时可以通过安装在自己主机上的客户程序发出请求,与装有相应服务器程序的主机进行通信从而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每台主机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要选择运行不同的客户程序和服务器程序。凡是装有服务器程序的主机均可以对其它主机提供信息服务;凡是装有客户程序的主机均可以获取其它主机所提供信息服务。

(2)采用TCP/IP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3)灵活多样的入网方式,这是Internet获得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TCP/IP协议与Internet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通信就可以成为Internet的一部分。

(4)把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技术融为一体,体现了当代多种信息技术互相融合的发展趋势。

(5)收费低廉,Internet的发展获益于政府对信息网络的大力支持。现在的Internet是非官方的,完全由民间组织管理和经营。

(6)有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多数是免费的。

四、Internet的接入

Internet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一台计算机要想接入Internet,只要以某种方式与已经连入Internet的一台主机进行连接即可访问Internet上的资源。

1.Internet的接入方式

(1)拨号接入 其主要过程如图6-4所示。

图6-4 拨号入网

在电话拨号接入Internet方式中,可以分为仿真终端方式和SLIP/PPP方式。

①仿真终端方式:这种方式将用户计算机接上调制解调器(Modem),经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通过电话拨号登录到服务系统,实现与Internet的连接。在用户计算机上需要一个支持串行通信的仿真终端软件,当通信时,自己的计算机当作Internet主机的远程终端。终端用户没有IP地址,目前国内上网已经很少用这种方式。

②SLIP/PPP方式:这种方式利用电话拨号上网,上网方式简单,上网费用低,但速度慢,适合于传输信息量小的用户。目前国内大多数用户从拨号上网转移至宽带上网,宽带上网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上网方式。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用户是采用这种拨号方式接入Internet。

当采用这种方式上网时,是通过通信协议软件把用户计算机的串行口(Serial port)仿真成一块网络通信卡,使用户计算机能够与Internet的其他主机系统直接通信。

串行线IP协议SLIP(Serial line internet protocol)和点对点传输协议PPP(Point-topoint)在功能上基本相同,SLIP是为在串行电话线上进行TCP/IP通信所开发的最原始的方法;PPP是由SLIP发展而来的。具体选择哪一种方式,需要看用户的ISP(因特网接入供应商)能提供哪一种方式,但对个人用户而言,国内ISP提供PPP方式更多一些。

在SLIP/PPP方式中,入网用户的IP地址分配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大多数SLIP连接均有静态IP地址。对于PPP连接,可在拨号上网时远程主机系统为用户分配一个动态IP地址,直到你与Internet断开,主机回收IP资源,下次你拨号上网时,又重新分配一个给你。以这种方式上网需事先向提供接入的机构ISP申请IP地址(若采用动态分配则不需申请)、用户名和口令等,在连接时必须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口令才能连接成功。

(2)专线接入 其主要过程如图6-5所示。

一般适用于局域网的接入,局域网内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此专线进入Internet,这种方式上网速度比较快,但价格也比较贵。比较流行的专线接入方式有以下两种:

①DDN专线接入:DDN是光纤数字电路,速度从128 Kbps到2 Mbps,适合有大量数据传输的企业(如银行、证券公司等)使用。速度快,性能稳定,价格也昂贵,主要面向集团企业。

图6-5 专线接入

②光纤接入:这种方式传输速率目前可达100 Mbps~1000 Mbps,并具有高可靠性,损耗低,确保通信畅通无阻。

(3)宽带接入 目前宽带上网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上网方式,据CNNIC的调查显示,有近三分之二的用户采用宽带接入。宽带接入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ADSL专线接入:ADSL技术即非对称数字用户线,就是利用一对电话铜线,为用户提供上下行非对称的传输速率,上行为低速传输,上行传输可达1.5 Mbps,下行传输可达8 Mbps,但使用区域有限制,客户端必须在局端的3公里直径范围内。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已开通了ADSL,逐渐取代了电话拨号上网,成为用户上网的首选方式。

②HFC专线接线:这是目前与ADSL最具竞争力的一种宽带接入,价格与ADSL相当,它是利用有线电视网的Cable modem技术,是一种基于光纤-同轴混合网(HFC)基础上的一种技术,可在不影响有线电视广播的频带内实现对Internet的接入与访问,下行传输可达10 Mbps~36 Mbps,上行可达512 Kbps以上。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均建有HFC网。

③小区宽带(FTTx+LAN):小区内的交换机和终端交换机以光纤相连,采用光缆+双绞线的方式对小区进行综合布线,用户理论上网速率可达10/100 Mbps。这种接入方式的特点在于其可靠性高、稳定性好、计费灵活等,是目前家庭用户上网速度和质量较为理想的一种上网方式。

五、Internet的信息服务

1.电子邮件E-mail(Electronic mail)

电子邮件是因特网最重要的服务之一。据有关资料表明,电子邮件E-mail的使用率是最高的,是Internet为用户提供的一种快捷、简单而又经济的通信和信息交换方法,不用纸张,即可进行写信、发信、读信、回信、转信。还可传输视频、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订阅各种电子杂志,参与学术讨论等。

2.远程登录Telnet

远程登录是Internet最早最基本的服务功能。它是通过Internet登录到网络上的另一台主机,分享主机提供的资源和服务,此时用户计算机作为远程计算机的终端。

例如,以远程登录方式使用Internet上的某台大型计算机处理用户的海量数据。

3.文件传输FTP

在Internet上有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公用的免费软件等,允许用户无偿的复制,文件传输FTP服务允许用户从一台计算机向另一台计算机复制文件。它与电子邮件不同的是,电子邮件对简短信息的传输特别有用,而且一般仅限于两人之间的通信。

例如,用FTP下载最新驱动软件、免费软件、上传网页等。

4.万维网WWW(World Wide Web)

万维网WWW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为流行、最受欢迎的一种信息浏览服务。它是一种基于超文本(Hyper Text)方式的信息查询工具,用户通过WWW浏览器“所见即所得”的界面,简便直观地查询并获取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台WWW服务器的信息。除了浏览超文本信息外,还能浏览多媒体信息。

WWW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服务,它的出现被认为是Internet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对Internet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5.新闻组Usenet(又称Newsgroup)

新闻组是一种利用Internet进行专题讨论的国际论坛,到目前为止Usenet仍是最大规模的网络新闻组。用户可以接收、阅读别人发到新闻组服务器上的信息,自己也可发表见解到新闻组服务器。在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外,有着大量的用户利用新闻组讨论问题。

6.电子公告牌BBS(Bulletin board system)

电子公告牌也是Internet上较常用的服务功能之一,是与新闻组类似的另一种服务。用户可以利用BBS服务与网友聊天、组织沙龙、获得帮助、讨论问题及为别人提供服务。国内有大量的用户群利用BBS讨论问题。在我国还没有多少人使用Internet时,BBS已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网民。典型的BBS站点有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站”、上海交大的“饮水思源站”等。

7.其他服务

除了上面所介绍的以外,Internet还有其他很多服务,如Gopher服务、Archie服务、Finger服务、WAIS服务、网上寻呼、网上炒股、网络电话(IP电话)、网络游戏、视频点播(VOD)、网络电视、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网上拍卖等)、网上聊天、网上医疗、远程教育(如网校)等。

六、Internet网络地址

接入Internet的任何计算机都有一个唯一的网络地址。在使用Internet过程中,通常会遇到IP地址、域名地址。在弄清IP地址和域名地址之前,先了解一下物理地址。

1.物理地址

网络中每台主机都有一个可识别的真实的物理地址,通常是由网卡制造者制作在网卡上的无法改变的地址码。由于网络技术和标准不同,网卡地址编码格式也有所不同,例如,以太网网卡采用48位二进制数编码作为网卡物理地址。

2.IP地址

若直接采用物理地址作为Internet统一地址,则管理不便,跨网络通信困难;因此,Internet采用由网络层(IP层)通过上层软件完成“统一”物理地址的方法,IP协议提供一种全网统一的地址格式,在统一管理下进行地址分配,保证一个地址对应一台Internet上的主机,而且这个地址在全因特网是唯一的。

IP地址采用层次型结构,在逻辑上由两部分组成,即网络标识(Netid)和主机标识(Hostid)。每个IP地址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4个字节),为了方便用户理解和记忆,采用一种叫“点分十进制”的标记法,即将4个字节的二进制数值转换为四个十进制数值,每个数值小于255,数值中间用“·”隔开。例如:

二进制IP地址:11011110 10110010 10110100 00011000

用点分十进制表示为:222.178.180.24

每个IP地址按节点计算机所在网络规模的大小和应用的不同分为A、B、C、D、E五类,常用的是前三类,其余留作备用和试验用。表6-3列出了IP地址的类别与规模。

表6-3 A、B、C类IP地址空间

3.域名地址

由于IP地址只是一串数字,没有任何意义,对用户来说记忆起来十分困难,就像日常生活中,很少用身份证号去识别一个人,而使用姓名更方便。因此,Internet引入域名服务系统DNS(Domain Name System),负责将域名地址转换为IP地址,Internet上的主机只能识别IP地址。

域名系统采用分层次统一管理,是一种树型目录结构。域名地址的格式如下:

主机名.主机所属单位名.网络名.顶级域名

域名也可以少于或多于四个部分。

顶级域名由国际标准硬性规定,划分采用两种模式,即组织模式和地理模式,前七个域对应于组织模式,由3个字母组成;其余的域对应于地理模式,这类域名代表国家或地区,由两个字母组成。如表6-4。

表6-4 顶级域名代码及意义

为加强域名管理,缓解域名资源的紧张,全球域名最高管理机构ICANN 已经于2001年11月作出决议,在传统的7个顶级域名(com,net,org,e,gov,.mil,int)外,增加7个新的顶级域名。新增加7个新的顶级域名依次是:.biz,.info,.name,.pro,.aero,.coop,.museum。其中前4个是非限制性域,后3个是限制性域,如.aero需是航空业公司注册,.museum需是博物馆注册,.coop需是集体企业(非投资人控制,无须利润最大化)注册。其中前面4个的用途如下:

.biz——用来替代.com的顶级域名,适用于商业公司;(注:biz是business的习惯缩写);

.info——用来替代.com的顶级域名,适用于提供信息服务的企业;

.name——专用于个人的顶级域名;

.pro——专用于医生、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员的顶级域名。(注:pro是professional的缩写)

网络名是第二级域名,表示主机所在单位类型,在我国还代表行政区域。若代表行政区域,则由两个字母组成。例如:bj(北京地区)、cq(重庆地区)、sh(上海地区)、ha(河南地区)等。

主机所属单位名一般表示所属域或单位。如:tsinghua表示清华大学、pku代表北京大学、sina表示新浪网公司、swnu表示西南师范大学。

下面是域名与IP地址对照实例:

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域名地址是www.e.cn,而IP地址为202.112.0.36,属C类。

北京大学的域名地址是www.pku.e.cn,IP地址为162.105.129.12,属B类。

清华大学域名地址是www.tsinghua.e.cn,IP地址为166.111.4.100,属B类。

美国密执安州大学的域名地址是www.msu.e,IP地址为35.9.2.152,属A类。

从形式上看,一台主机的域名很像IP地址,IP地址用了3个句点分隔4个十进制数,而域名地址是用几个句点分隔的字符串表示,但是域名的每一部分与IP地址的每一部分间没有任何关系。

I. 中科院是隶属国家哪个部门

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49年11月,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对学科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目标提出建议,对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

(9)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组织机构代码扩展阅读

中科院分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

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先后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创新2020”、《“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创新促进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等战略研究报告。

J. IP地址的构成

1、什么是IP地址?

IP地址是人们在Internet上为了区分数以亿计的主机而给每台主机分配的一个专门的地址,通过IP地址就可以访问到每一台主机。

IP地址由4部分数字组成,每部分数字对应于8位二进制数字,各部分之间用小数点分开,如某一台主机的IP地址为:211.152.65.112 。

2、IP地址管理机构

Internet IP地址由NIC(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统一负责全球地址的规划、管理;同时由Inter NIC、APNIC、RIPE等网络信息中心具体负责美国及全球其它地区的IP地址分配。

APNIC负责亚太地区,我国申请IP地址要通过APNIC,申请时要考虑申请哪一类的IP地址,然后向国内的代理机构提出。

下面列出部分互联网络信息管理中心,供广大网友参考。 机构代码
机构全称
服务器地址
负责区域

INTERNIC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whois.internic.net
美国及其他地区

APNIC
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网络信息中心
whois.apnic.net
东亚、南亚、大洋洲

RIPE
欧州IP地址注册中心
whois.ripe.net
欧洲、北非、西亚地区

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Whois.cnnic.net.cn
中国(除教育网内)

CERNIC
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信息中心
whois.e.cn
中国教育网内

TWNIC
台湾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whois.twnic.net
台湾

JPNIC
日本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whois.nic.ad.jp
日本

KRNIC
韩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whois.krnic.net
韩国

LACNIC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whois.lacnic.net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诸岛
ARIN 美国Internet号码注册中心 whois.arin.net 北美、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

3、IP地址分类

1)、IP地址分为固定IP地址和动态IP地址。

固定IP地址,也可称为静态IP地址,是长期固定分配给一台计算机使用的IP地址,一般是特殊的服务器才拥有固定IP地址。

动态IP地址是因为IP地址资源非常短缺,通过电话拨号上网或普通宽带上网用户一般不具备固定IP地址,而是由ISP动态分配给暂时的一个IP地址。普通人一般不需要去了解动态IP地址,这些都是计算机系统自动分配完成的。

2)、IP地址分为公有IP地址和私有IP地址。

公有地址(Public address,也可称为公网地址)由Internet NIC(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因特网信息中心)负责。这些IP地址分配给注册并向Internet NIC提出申请的组织机构。通过它直接访问因特网,它是广域网范畴内的。

私有地址(Private address,也可称为专网地址)属于非注册地址,专门为组织机构内部使用,它是局域网范畴内的,出了所在局域网是无法访问因特网的。

留用的内部私有地址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

* A类:10.0.0.0--10.255.255.255

* B类:172.16.0.0--172.31.255.255

* C类:192.168.0.0--192.168.255.255

4、IP地址作用

1)、区分数以亿计的主机而分配的专门地址,所以他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区别不同的主机。

2)、IP地址从字面看,它具有定位的作用,他的定位原则取决于它的分配原则,IP地址查询就是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