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计算机网络发送端

计算机网络发送端

发布时间: 2022-04-26 09:22:26

计算机网络的题目,通信信道带宽为1Gb/s, 端到端传播时延为10ms, ,tcp的发送窗口为65535字节。

答案是:
发送时延=数据长度/信道带宽=65535*8bit/1Gb/s=0.52428*10^3 s=0.52428ms;
传播往返时延=2*10=20ms (发送数据和接收确认);
所以每发送一个窗口大小的流量需要,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往返时延=0.52428+20=20.52428ms。
故每秒钟可以产生1000/20.52428=48.7个窗口,
因此最大数据吞吐量=65535*8*48.7=255443769bit/s=25.5Mb/s
信道的利用率=25.5(Mb/s)/1(Gbit/s)=2.55%

⑵ 计算机网络 数据发送传输 发送速率

在物理单位(线路)上的速率是用波特率来表示,在计算机端上是用字节来表示。
在传输线路上是用流量计算的,只要是电路上传播的是有一定规律的电波,是物理传输单位(即比特流,Bit),4M带宽的完整单位表示为4M/bps(bps指每秒传输比特流是4M)。而在计算机这端使用的是字节(即Byte),所以在计算机这端我们看到的网速是转化成我们能识别的字节单位,换算公式如下:
1 Byte(字节)=8Bit(比特),
1KB=1024B=2的十次方(计算机使用二进制)
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目前电脑上最大的容量单位)
4X1024/8=512KB/S (这是理论最大速度)
例如家里有4MB宽带,指的是每秒理论最大发送电波数是4MB个,到了计算机这端就转换成人能识别的字节单位,即4X1024/8=512KB(字节),所以物理单位和计算机的逻辑单位转换正好对应。
注:两者都是用B,但表示的单位不同。

⑶ 两个人聊QQ发消息的实现过程(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原理解释)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两个人拥有账号,调用了数据库。
聊天用到了软件时实传输,将打的字在单击发送的时候,通过传输线路,加密,到达服务器,通过服务器解密,再加密进行数据传输到达对方的窗口显示。
希望能够帮到你。

⑷ 计算机网络:发送端的网络层怎么获取目的ip,源ip的

应用层通过socket通信。
比如 客户端连接时:clientSocket.Connect(endp)
自身socket调用connect方法,传入参数是服务器的socket。
这时就指定了目的ip,port
另:如果不清楚服务器IP ,dns查询

⑸ 大神请问个问题:计算机网络:发送端的网络层怎么获取目的ip,源ip的

发送端本来就知道目标IP,IP包从主机发出的时候就带有目标地址信息。比如ping,当你ping某个地址的时候目标地址就已经指定。(1)如果目标地址在同网段内,主机会查找ARP表(IP与MAC地址对应关系,如果找不到就会广播通过交换机制找到),直接将报文送达目标IP;(2)如果目标地址不在同网段内,主机会查找路由表,并进一步找到“下一跳”的IP地址,然后重复1的过程将IP包交给下一跳地址,下一跳行使路由功能,重复2的过程,知道IP包送达目标地址。最后目标地址主机层层解封读取数据。
所以不管是目标IP还是源IP,这些信息不是IP包的负载“数据”提供的,而是应用软件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就像你寄出一封信,信封上的地址不一定要写在信件内容上,信也一样可以寄到。

⑹ 计算机网络由哪几部分组成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基本上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传输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无线网络的传输介质就是空间)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四部分。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一般的事物分类方法一样,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质特点(即事物的属性)分类。计算机网络通俗地讲就是由多台计算机(或其它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过传输介质和软件物理(或逻辑)连接在一起组成的。

虽然网络类型的划分标准各种各样,但是从地理范围划分是一种大家都认可的通用网络划分标准。按这种标准可以把各种网络类型划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四种。局域网一般来说只

能是一个较小区域内,城域网是不同地区的网络互联,不过在此要说明的一点就是这里的网络划分并没有严格意义上地理范围的区分,只能是一个定性的概念。

(6)计算机网络发送端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按广义分类:

计算机网络也称计算机通信网。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若按此定义,则早期的面向终端的网络都不能算是计算机网络,而

只能称为联机系统(因为那时的许多终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计算机)。但随着硬件价格的下降,许多终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终端”和“自治的计算机”逐渐失去了严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计算

机作为终端使用,按上述定义,则早期的那种面向终端的网络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

另外,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

从用户角度看,计算机网络是这样定义的: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的网络操作系统。由它调用完成用户所调用的资源,而整个网络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

一个比较通用的定义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

据信息等资源。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最简单的计算机网络就只有两台计算机和连接它们的一条链路,即两个节点和一条链路。


参考资料:网络--计算机网络

⑺ 求计算机网络大神!在这门课中,运输层中"端"的概念是什么怎么表示

服务器端
客户端
端对端连接

客户端(Client)或称为用户端,是指与服务器相对应,为客户提供本地服务的程序。除了一些只在本地运行的应用程序之外,一般安装在普通的客户机上,需要与服务端互相配合运行。因特网发展以后,较常用的用户端包括了如万维网使用的网页浏览器,收寄电子邮件时的电子邮件客户端,以及即时通讯的客户端软件等。对于这一类应用程序,需要网络中有相应的服务器和服务程序来提供相应的服务,如数据库服务,电子邮件服务等等,这样在客户机和服务器端,需要建立特定的通信连接,来保证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

⑻ 计算机网络

第一章 概述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度
发送时延=数据块长度/信道带宽
总时延=传播时延+发送时延+排队时延
10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102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105 试讨论在广播式网络中对网络层的处理方法。讨论是否需要这一层?
106 计算机网络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107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站到目的站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108 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 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此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
109 计算机网络中的主干网和本地接入同各有何特点?
110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收发
111 计算机网络由哪几部分组成?

10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其特点是计算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围绕中心
计算机分布在各处,呈分层星型结构,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计
算机的主要任务还是进行批处理,在20 世纪60 年代出现分时系统后,则具有交互式处理和
成批处理能力。
(2)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不仅共
享通信子网的资源,还可共享资源子网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网络的共享采用排队方式,即由
结点的分组交换机负责分组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给两个进行通信的用户断续(或动态)
分配传输带宽,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非常适合突发式的计算机数据。
(3)形成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联,国际标准
化组织ISO提出了一个能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成网的标准框架—开放系统互连基
本参考模型OSI.。这样,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
遵循同一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
(4)高速计算机网络:其特点是采用高速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实现,多媒体和
智能型网络的兴起。
102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
换的优点。在分组交换网络中,数据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以短的分
组形式传送。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
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在路径上的每个结点,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
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
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
交互性好。
分组交换网的主要优点是:
① 高效。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有。
② 灵活。每个结点均有智能,为每一个分组独立地选择转发的路由。
③ 迅速。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通信之前可以不先建立连接就能发送分组;网络使用高
速链路。
④ 可靠。完善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通信子网。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就是计算机终端之间通信时,一方发起呼叫,独占一条物理
线路。当交换机完成接续,对方收到发起端的信号,双方即可进行通信。在整个通信过程中
双方一直占用该电路。它的特点是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较低。但同时也带来线
路利用率低,电路接续时间长,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用户之间不能通信等缺点。电路
交换比较适用于信息量大、长报文,经常使用的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
(2)报文交换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当所需要的输出电路空闲时,
再将该报文发向接收交换机或终端,它以“存储——转发”方式在网内传输数据。报文交换的
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可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
程的终端间互通。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报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网络传输时延
大,且占用大量的交换机内存和外存,不能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用户。报文交换适用于传
输的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如公用电报网。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
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
的数据——分组。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
数据分组。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到达接收端,
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
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105 试讨论在广播式网络中对网络层的处理方法。讨论是否需要这一层?
答:广播式网络是属于共享广播信道,不存在路由选择问题,可以不要网络层,但从OSI
的观点,网络设备应连接到网络层的服务访问点,因此将服务访问点设置在高层协议与数据
链路层中逻辑链路子层的交界面上,IEEE 802 标准就是这样处理的。
106 计算机网络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答:从网络的交换功能进行分类: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和混合交换;从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分类:集中式网络、分散式网络和分布式网络;从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广域网WAN、局域网LAN、城域网MAN;从网络的使用范围进行分类:公用网和专用网。
107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站到目的站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答:对于电路交换,t=s时电路建立起来;t=s+x/b 时报文的最后1 位发送完毕;t=s+x/b+kd时报文到达目的地。而对于分组交换,最后1位在t=x/b时发送完毕。为到达最终目的地,最后1个分组必须被中间的路由器重发k1 次,每次重发花时间p/b(一个分组的所有比特都接收齐了,才能开始重发,因此最后1位在每个中间结点的停滞时间为最后一个分组的发送时间),所以总的延迟为
所以:
108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 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此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
答:所需要的分组总数是x /p ,因此总的数据加上头信息交通量为(p+h)x/p 位。源端发送这些位需要时间为: 中间的路由器重传最后一个分组所花的总时间为(k1)(p+h)/b因此我们得到的总的延迟为对该函数求p的导数,得到 令 ?得到 ?因为p>0,所以 故 时能使总的延迟最小。
109 计算机网络中的主干网和本地接入同各有何特点?
答:主干网络一般是分布式的,具有分布式网络的特点:其中任何一个结点都至少和其它两个结点直接相连;本地接入网一般是集中式的,具有集中式网络的特点:所有的信息流必须经过中央处理设备(交换结点),链路从中央交换结点向外辐射。
110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 解:发送时延= 107bit/100kbit/s =100s
传播时延= 1000km/2×108m/s =5×103s
(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 m/s。
解:发送时延=103bit/1×109bit/s =1×106s
传播时延= 1000km/2×108m/s =5×103s
111 计算机网络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一个计算机网络应当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1)若干主机,它们向用户提供服务;
(2)一个通信子网,它由一些专用的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通信链路所组成的; (3)一系列协议,这些协议为主机之间或主机和子网之间的通信而用的。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⑼ 计算机网络问题,急,,,

2017年12月13日星期三,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生成多项式(generator polynomial)和多项式不是一个概念,这里需要注意。我个人的理解是你要进行几位的CRC校验,就需要几位的生成多项式(generator polynomial),但还收到生成多项式(generator polynomial)的第一位必须为1的限制,因此生成的多项式还需要注意这一点。原始信息所对应的多项式和生成多项式(generator polynomial)不是一个概念。

首先,我们要知道,任何一串二进制数都可以用一个多项式表示:且这串二进制数的各位对应多项式的各幂次,多项式中假如有此幂次项(比如多项式汇中有幂次项x^2对应二进制串码中从右至左的第三位二进制数一定为1.因为右数第一位的幂次项为x^0,右数第二位的幂次项为x^1),则对应二进制数串码中此位置的1,无此幂次项对应0。

举例:代码1010111对应的多项式为x^6+x^4+x^2+x+1,若我们将缺失的幂次项补全的话就有x^6+(x^5)+x^4+(X^3)+x^2+x+1,又因为x^5和X^3所对应的二进制位为0,不记入多项式中,因此有x^6+x^4+x^2+x+1,就是表示 1010111这个串码。

而多项式为x^5+x^3+x^2+x+1的完整多项式为x^5+(x^4)+x^3+x^2+x+1正好对应二进制串码101111,而x^4对应的二进制串码中右数第五位(左数第二位)为0,不记入多项式中,因此,101111可以使用多项式x^5+x^3+x^2+x+1来表示。

通过上述两个多项式的例子,可以看出,当多项式中的幂次项所对应的那一位二进制为1时,多项式中的那一个幂次项存在,而当二进制串码中的某位为0时,对应的多项式幂次项忽略不记录,例如,10111 1因为从左向右第二位是0,因此对应的多项式分子x^4就没有被记录到多项式中,

书面的说法是:

多项式和二进制数有直接对应关系:X的最高幂次对应二进制数的最高位,以下各位对应多项式的各幂次,有此幂次项对应1,无此幂次项对应0。可以看出:X的最高幂次为R,转换成对应的二进制数有R+1位,

我们现在来看题目中generator plynomial (生成多项式)is X^4+x^2+1,最高幂次是4,因此,其表示的二进制为(4+1=5)5位,

且通过crc的原理,我们知道,循环冗余校验码(CRC)是由两部分组拼接而成的,

第一部分是信息码,

第二部分是校验码,

可得公式:

CRC=信息码+校验码,

很明显校验码是跟在信息码之后的,所以,题目中1101011011中左数的那5位是真正传输的信息(信息码),即actual bit string transmitted(实际传输的信息位流)是11010,而后面的5位(11011)是校验码,

接下来我们结合上面的内容来理解对CRC的定义:

循环冗余校验码(CRC)的基本原理是:在K位信息码后再拼接R位的校验码,整个编码长度为N位,因此,这种编码也叫(N,K)码。对于一个给定的(N,K)码,可以证明存在一个最高次幂为N-K=R的多项式G(x)。根据G(x)可以生成K位信息的校验码,而G(x)叫做这个CRC码的生成多项式。 校验码的具体生成过程为:假设要发送的信息用多项式C(X)表示,将C(x)左移R位(可表示成C(x)*2^R),这样C(x)的右边就会空出R位,这就是校验码的位置。用 C(x)*2^R 除以生成多项式G(x)得到的余数就是校验码。

另一个定义:

利用CRC进行检错的过程可简单描述为:在发送端根据要传送的k位二进制码序列,以一定的规则产生一个校验用的r位监督码(CRC码),附在原始信息后边,构成一个新的二进制码序列数共k+r位,然后发送出去。在接收端,根据信息码和CRC码之间所遵循的规则进行检验,以确定传送中是否出错。这个规则,在差错控制理论中称为“生成多项式”。

再看另一个描述,在代数编码理论中,将一个码组表示为一个多项式,码组中各码元当作多项式的系数。例如 1100101 表示为1·x^6+1·x^5+0·x^4+0·x^3+1·x^2+0·x^1+1,即 x^6+x^5+x^2+1。

设,编码前的原始信息多项式为P(x),P(x)的最高幂次加1等于k(这里的K就是整个原始信息的二进制编码的长度,以上例1100101为例,此串二进制编码的最高位对应的多项式幂次为6,根据定义得K=6+1=7,正好是此串二进制编码的长度,);

设,生成多项式为G(x),G(x)的最高幂次等于r,这个r可以随意指定,也就是r可以不等于K,但指定r时,必须满足生成多项式G(x)最高位必须为1的条件,

设,CRC多项式为R(x)。:将P(x)乘以x^r(即对应的二进制码序列左移r位),再除以G(x),所得余式即为R(x)。

设,编码后的带CRC的信息多项式为T(x)。:用公式表示为T(x)=x^r*P(x)+R(x),翻译过来就是,编码后的带CRC校验的多项式由左移了r位的原始信息P(x)后接CRC的校验码R(x)组成,

而在接收端,是使用T(x )去除G(x),若无余数,则表示接收正确。就是接收端使用接收到的信息T(x )去除和发送端约好的生成多项式G(x),若除尽没有余数则表示信息正确接收。

我们再来看本题,

题中给出已传输的信息为:1101011011,即T(x )=1101011011;

而generator polynomial 生成多项式是:x^4+x^2+1,即G(x)=10101;

那么,我们来使用T(x )除以G(x)=110,根据上面的定义,我们知道,出现了没有除尽的情况,有余数,余数为110,则说明信息11010在传递过程出现了错误,而题目中给出,若将此信息串码的左数第三位进行翻转,则接收到的信息为:1111011011,那么,

T(x )=1111011011,

则,再通过T(x )除以G(x)进行校验运算后,得到余数1,没有除尽

即T(x )除以G(x)=1,

所以没有通过CRC校验,此时,接收端能发现这个错误,

但是,如果我们将此串数据的左数第三位和最后一位同时翻转,得到1111011010,那么再经过T(x )除以G(x)的接收端校验后,除尽了,余数为0,则,此时,因为T(x )除以G(x)=0,通过了接收端的校验,因此,接收端并不能发现这个错误,以为是收到了正确的串码:11110,但实际上我们发送的串码是:11010,

最后,我们再来研究一下,T(x )是怎么除G(x)的,实际上我们必须清楚,这里的除法实际上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十进制除法,而是两个二进制的“按位异或”(请注意每步运算都是先进行高位对齐的。)的算法,在二进制数运算中,这被称为模二除运算,

来看两个例子,

【例一】假设使用的生成多项式是G(X)=X3+X+1。4位的原始报文为1010,求编码后的报文。

解:

1、将生成多项式G(X)=X^3+X+1转换成对应的二进制除数1011。

R=3,R就是生成多项式的最高次幂,

2、此题生成多项式有4位(R+1)(注意:通过对生成多项式计算所得的校验码为3位,因为,生成多项式的R为生成多项式的最高次幂,所以校验码位数是3位),要把原始报文C(X)【这里的C(X)就是1010】左移3(R)位变成1010 000

3、用生成多项式对应的二进制数对左移3位后的原始报文进行模2除(高位对齐),相当于按位异或:

1010000

1011

------------------

0001000, 请注意这里,通过第一次除法,也就是模2除(高位对齐)的运算,将两个二进制代码进行了高位对齐后的按位异或的操作后,得到0001000即1000,接下来,需要进行第二次除法,即使用第一步得到的二进制数1000去除1011【G(x)】,则有下面的式子,

1000

1011

------------------

0011,请注意,结果为0011,也可以写成11,但是我们由上面得知,由生成多项式G(X)=X^3+X+1,已经确定了校验位是3位,因此,

得到的余位011,所以最终编码为:1010 011。


例二:

信息字段代码为: 1011001;对应的原始多项式P(x)=x6+x4+x3+1

假设生成多项式为:g(x)=x4+x3+1;则对应g(x)的代码为: 11001,又因为g(x)最高次幂为4,因此可以确定校验位是4位,

根据CRC给生成多项式g(x)定义的规则,将原始代码整体左移4位,这样在原始数据后面多出4位校验位的位置,即x^4*P(x),得到:10110010000;

接下来使用10110010000去除以g(x),得到最终的余数1010,并与原始信息组成二进制串码:1011001 1010发送出去,

接收方:使用相同的生成多项式进行校验:接收到的字段/生成码(二进制除法)

如果能够除尽,则正确,

给出余数(1010)的计算步骤:

除法没有数学上的含义,而是采用计算机的模二除法,即除数和被除数做异或运算。进行异或运算时除数和被除数最高位对齐,按位异或。

10110010000

^11001

--------------------------

01111010000 ,这里进行第一次按位异或,得到01111010000,即1111010000,将1111010000再去除以11001,如下步骤,

1111010000

^11001

-------------------------

0011110000,进行了第二次模2除后,得到0011110000,即11110000,将

11110000去除11001,

11110000

^11001

--------------------------

00111000,第三次摸2除,得到00111000,即111000,用

111000去除11001,

111000

^11001

-------------------

001010,进行第四次模2除后,得到最终的余数,001010,即1010,

则四位CRC校验码就为:1010。


⑽ 计算机网络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怎么算

总时延 = 排队时延 + 处理时延 + 传输时延 + 传播时延

1. 排队时延

分组在路由器的输入队列和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的时间,取决于网络当前的通信量。

2. 处理时延

主机或路由器收到分组时进行处理所需要的时间,例如分析首部、从分组中提取数据、进行差错检验或查找适当的路由等。

3. 传输时延

主机或路由器传输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

(10)计算机网络发送端扩展阅读

网络延时高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本机到服务器之间路由跳数过多。由于光/电的传输速度非常快,他们在物理介质中的传播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路由器转发数据包的处理时间是不可忽略的。当本机到服务器链路中有太多路由转发处理时,网络延时就会很明显。

2. 网络带宽不够。排除其它因素,如果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直接通过一个路由器连接,但带宽只有10Kbps,却同时有多个应用需要传输远超带宽的数据量200Kbps,这时候会造成大量数据丢失,从而表现为响应延时。

3. 处理带宽不够。排除其它因素,如果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直接通过一个路由器连接,且带宽足够,但服务器端处理能力不足,也会造成响应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