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计算机网络中差错控制方法
一、总的方法折叠:
1、前向纠错。实时性好,单工通信采用。
2、自动重发请求(ARQ)。强调检错能力,不要求有纠错能力,双向通道采用。
3、混合纠错。上述两种方式的综合,但传输设备相对复杂。
二、分类方法折叠:
1、差错检测是差错控制的基础。能纠错的码首先应具有差错检测能力,而只有在能够判定接收到的信号是否出错才谈得上是否要求对方重发出错消息。具有差错检测能力的码不一定具有差错纠正能力。由于差错检测并不能提高信道利用率,所以主要应用于传输条件较好的信道上做为误码统计和质量控制的手段。
2、自动请示重发ARQ和前向纠错FEC是进行差错控制的两种方法。
一在ARQ方式中,接收端检测出有差错时,就设法通知发送端重发,直到正确的码字收到为止。ARQ方式使用检错码,但必须有双向信道才可能将差错信息反馈到发送端。同时,发送方要设置数据缓冲区,用以存放已发出的数据以便于重发出错的数据。
二在FEC方式中,接收端不但能发现差错,而且能确定二进制码元发生错误的位置,从而加以纠正。FEC方式使用纠错码,不需要反向信道来传递请示重发的信息,发送端也不需要存放以务重发的数据缓冲区。但编码效率低,纠错设备也比较复杂。
3、差错控制编码又可分为检错码和纠错码。
检错码只能检查出传输中出现的差错,发送方只有重传数据才能纠正差错;而纠错码不仅能检查出差错而且能自动纠正差错,避免了重传。
4、演播的检错码有:奇偶校验码、循环冗余码。
在实际通信网中,往往在不同的应用场合采用不同的差错控制技术。前向纠错主要用于信道质量较差、对传输时延要求较严格的有线和无线传输当中;差错检测往往用于传输质量较高或进行了前向纠错后的通路的监测管理之中>自动请求重发则多用于象计算机通信等对时延要求不高但对数据可靠性要求非常高的文件传输之中。
② 计算机网络的差错控制指的是什么
差错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线路本身电气特性所产生的随机噪音,信号振幅,频率和相位的衰减等设备故障因素造成
差错分为单比特差错和突发差错,单比特差错是指在传输的数据单元只有一个比特发生变化,而突发差错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特发生变化
--差错控制的两种方法
1.从硬件入手,但增加通信成本
2.传输过程中进行差错控制,在数据链路层采用编码进行查错CRC和纠错处理
③ 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差错控制
差错控制就是提高数据传输的正确率嘛,减少错误数据在信道中的传输占用信道带宽。引发数据出现差错的原因有很多,以数据链路层来说,可能是帧重复,帧失序,帧丢失。每层都引入差错控制,因为每层的数据都是以不同的形式传输的,物理层传输比特流,总不能用帧的差错控制去解决比特流传输过程中出现的差错
④ 求一份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的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对于带宽为6MHz的信道,若用8种不同的状态来表示数据,在不考虑热噪声的情况下,该信道每秒最多能传送的位数为()
A 36×106
B 18×C 10
C 48×106
D 96×106
2.E1载波的数据传输为()
A 1.544Mbps
B 1Mbps
C 2.048Mbps
D 10Mbps
3.采用8种相位,每种相位各有两种幅度的PAM调制方法,在1200Baud的信号传输速率下能达到的数据传输速率为()
A 2400b/s
B 3600b/s
C 9600b/s
D 4800b/s
4.采用曼彻斯特编码的数字信道,其数据传输速率为波特率的()
A 2倍
B 4倍
C 1/2倍
D 1倍
5.采用海明码纠正一位差错,若信息位为7位,则冗余位至少应为()
A 5位
B 3位
C 4位
D 2位
6.在CRC码计算中,可以将一个二进制位串与一个只含有0或1两个系数的一元多项式建立对应关系。例如,与位串101101对应的多项式为()
A x6+x4+x3+1
B x5+x3+x2+1
C x5+x3+x2+x
D x6+x5+x4+1
7.X.21的设计目标之一是减少信号线的数目,其机械特性规定采用()
A DB-25连接器
B DB-9连接器
C DB-15连接器
D RJ11连接器
8.采用AT命令集对Moden进行编程设置,现要让Modem完成“用脉冲拨号呼叫62751890”的操作,则应向Modem发出的AT命令为()
A ATDT62751890
B ATDP62751890
C AT62751890
D ATZ62751890
9.采用RS-232C接口标准连接PC机和Modem,其请求发送信号(RTS)的连接方向为()
A DCE→DTE
B DCE→DCE
C DTE→DTE
D DTE→DCE
10.BSC规程采用的帧同步方法为()
A字节计数法
B使用字符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
C使用比特填充的首尾标志法
D违法编码法
11.采用有序接收的滑动窗口协议,设序号位数为n,则发送窗口最大尺寸为()
A 2n-1
B 2n-1
C 2n
D 2n
12.若数据链路的发送窗口尺寸WT=4,在发送3号帧、并接到2号帧的确认帧后,发送方还可连续发送()
A 2帧
B 3帧
C 4帧
D 1帧
13.面向字符的同步控制协议是较早提出的同步协议,其典型代表是()
A IBM公司的二进制同步通信协议BSC
B ISO的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HDLC
C IBM公司的SDLC协议
D以上均不对
14.标准10Mbps802.3LAN的波特率为()
A 20M波特
B 10M波特
C 5M波特
D 40M波特
15.IEEE802.3采用的媒体访问控制方法为()
A 1-坚持算法的CSMA/CD
B非坚持算法的CSMA/CD
C P-坚持算法的CSMA/CD
D以上均不对
16.就交换技术而言,局域网中的以太网采用的是()
A分组交换技术
B电路交换技术
C报文交换技术
D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结合技术
17.采用ATM交换技术,具有同样信息头的信元在传输线上并不对应某个固定的时间间隙,也不是按周期出现的。因此,其信道复用方式为()
A同步时分复用
B异步时分复用
C PCM复用
D频分多路复用
18.ATM信元及信头的字节数分别为()
A 5,53
B 50,5
C 50,3
D 53,5
19.帧中继是继X.25之后发展起来的数据通信方式,但帧中继与X.25不同,其复用和转接是发生在()
A物理层
B网络层
C链路层
D运输层
20.若两台主机在同一子网中,则两台主机的IP地址分别与它们的子网掩码相“与”的结果一定()
A为全0
B为全1
C相同
D不同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空0.5分,共20分)
2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演变可概括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22.按交换方式来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电路交换网,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
23.有两种基本的差错控制编码,即检错码和____________,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检错码为____________.
24.采用海明码纠正一位差错,设信息位为K位,冗余位为r位,则K和r之间的关系应满足不等式____________.
25.通信双方同等进程或同层实体通过协议进行的通信称为____________通信,通过物理介质进行的通信称为____________通信。
26.若BSC帧数据段中出现字符串“B DLE STX”,则字符填充后的输出为____________.
27.若HDLC帧数据段中出现比特串“01011111110”,则比特填充后的输出为____________.
28.有三种静态路由选择策略的具体算法,分别是泛射路由选择,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9.有三种动态路由选择策略的具体算法,分别是独立路由选择,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0.X.25提供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虚电路服务。其中,____________即为需要呼叫建立与拆除的虚电路服务。
32.在分组交换方式中,通信子网向端系统提供虚电路和____________两类不同性质的网络服务,其中____________是无连接的网络服务。
33.在ISO/OSI标准中,网络服务按质量可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其中____________具有不可接受的残留差错率。
34.在OSI参考模型中,服务原语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请求(Request),指示(Indication),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5.用户使用电话线和MODEM接入网络,或两个相距较远的网络通过数据专线互连时,需要在数据链路层运行专门的____________协议或____________协议。
36.局域网常用的拓外结构有总线、星形和____________三种。着名的以太网(Ethernet)就是采用其中的____________结构。
37.由于帧中继可以不用网络层而使用链路层来实现复用和转接,所以帧中继通信节点的层次结构中只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8.DNS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由域名服务器、域名空间和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有了DNS,凡域名空间中有定义的域名都可以有效地转换为____________.
39.常用的IP地址有A、B、C三类,128.11.3.31是一个____________类IP地址,其网络标识(netid)为____________,主机标识(hosted)为____________.
40.ISO建议网络管理应包含以下基本功能:故障管理,计费管理,配置管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41.频分多路复用(FDM)
42.网络协议(Protocol)
43.网关(Gateway)
44.地址转换协议ARP
45.Intranet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46.(4分)某公司采用一条租用专线(Leased line)与在外地的分公司相连,使用的Modem的数据传输率为2400bps,现有数据12×106字节,若以异步方式传送,不加校验位,1位停止位,则最少需要多少时间(以秒为单位)才能传输完毕?(设数据信号在线路上的传播延迟时间忽略不计)。
47.(5分)试给出T1载波的帧结构,并计算其开销百分比。
48.(4分)若10Mbps的CSMA/CD局域网的节点最大距离为2.5Km,信号在媒体中的传播速度为2×108m/s.求该网的最短帧长。
49.(5分)某令牌环媒体长度为10Km,信号传播速度为200m/μs,数据传输率为4Mbps,环路上共有50个站点,每个站点的接口引入1位延迟,试计算环的比特长度。
五,应用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2分)
50.(4分)采用生成多项式x6+x4+x+1发送的报文到达接收方为101011000110,所接收的报文是否正确?试说明理由。
51.假设A站和B站之间的全双式数据帧传输使用滑动窗口进行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帧序号位数为3,设A站有10个数据帧要发送,B站有4个数据帧要发送,使用选择重发协议,帧的确认尽量使用捎带确认,若没有数据帧,可用ACK进行单独确认,用NAK进行单独否认。假定没有超时和帧丢失,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均从序号0开始。帧的格式为:(帧类型,发送序号,确认序号)。发送序号或确认序号如果没有意义,可用N标明;确认序号指出下一个希望接收的数据帧序号。请在下图所示的情景中填写帧中带下划线的域(或没有帧,则帧类型为NONE)。
52.(8分)若窗口序号位数为3,发送窗口尺寸为2,采用Go-back-N法,试画出由初始状态出发相继发生下列事件时的发送及接收窗口图示:
发送0号帧;发送1号帧;接收0号帧;接收确认0号帧;发送2号帧;接收1号帧;接收确认1号帧。
53.(5分)简要说明网络中的阻塞及死锁现象,试列举常见的三种阻塞控制方法。具体解释发生于A、B两个节点间的直接存储转发死锁现象。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A 2.C 3.D 4.C 5.C
6.B 7.C 8.B 9.D 10.B
11.B 12.B 13.A 14.A 15.A
16.A 17.B 18.D 19.C 20.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空0.5分,共20分)
21.开放式标准化网络
22.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
23.纠错码循环冗余码(或CRC码)
24.2r≥K+r+1
25.虚实
26.B DLE DLE STX
27.010111110110
28.固定路由选择随机路由选择
29.集中路由选择分布路由选择
30.网桥(Brideg)路由器(Router)
31.虚呼叫永久虚电路虚呼叫
32.数据报数据报
33.A型网络服务B型网络服务C型网络服务C型网络服务
34.响应(Response)确认(Confirm)
35.SLIP(Serial Line IP)PPP(Point to Point Protocol)(注:括号中的内容不要求,若答案中给出,则应拼写正确;否则,适当扣分。)
36.环型总线
37.物理层链路层
38.地址转换请求程序对应的IP地址
39.B;128.11;3.31
40.性能管理安全管理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41.“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在物理信道的可用带宽超过单个原始信号所需带宽的情况下,可将该物理信道的总带宽分割成若干个与传输单个信号带宽相同(或略宽)的子信道,每个子信道传输一路信号,这就是频分多路复用。
42.“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为进行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称为网络协议(Protocol)。网络协议主要由语义、语法和定时三个要素组成。
注:后一句不答也算对
43.“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能够提供运输层及运输层以上各层协议转换的网络互连设备。
44.“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在TCP/IP环境下,网络层有一组将IP地址转换为相应物理网络地址的协议,这组协议即为地址转换协议ARP.
45.“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内部网[或内联网],是一组在特定机构范围内使用的互联网络。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46.(4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解:以异步方式传输一个字节数据,需加1位起始位,一位停止位,实际需传送10位。
12×106×10/2400=5×104(秒)
即最少需5×104秒才能传输完毕。
47.“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T1载波的帧结构为:(3分)
T1载波开销百分比:(2分)
(24+1)/193×100%=13%
48.(4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解:最短帧长=2×(2.5×103m/2×108m/s)×10×106b/s=250bit
49.(5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解:环的比特长度=10km×5μs/km×4Mbps+1bit×50
=10×5×10-6×4×106+50
=200+50=250(bit)
50.“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4分)
解:多项式x6+x4+x+1对应的位串是1010011,用它来除接收到的报文,若能整除则所接收报文正确。(2分)
能够整除,所以收到的报文是正确的。(2分)
51.“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52.“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53.“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阻塞现象是指到达通信子网中某一部分的分组数量过多,使得该部分网络来不及处理,以致引起这部分乃至整个网络性能下降的现象;(1分)严重时甚至导致网络通信业务陷入停顿,即出现死锁现象。在死锁状态下,网络的有效吞吐量接近于零。(1分)
常见的阻塞控制方法为:缓冲区预分配法;分组丢弃法;定额控制法。(1.5分)
发生于A、B两个节点间的直接存储转发死锁表现为:A节点的所有缓冲区装满了等待输出到B节点的分组;而B节点的所有缓冲区也全部装满了等待输出到A节点的分组;此时,A节点不能从B节点接收分组,B节点也不能从A节点接收分组,从而造成两节点间的死锁。(1.5分)
⑤ 考网络工程师需要哪些知识啊
1.考试要求:
(1)熟悉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
(2)熟悉网络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
(3)理解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法;
(4)熟悉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5)熟悉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基础知识;
(6)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和主要的安全协议与安全系统;
(7)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的基本原理;
(8)掌握计算机网络有关的标准化知识;
(9)掌握局域网组网技术,理解城域网和广域网基本技术;
(10)掌握计算机网络互联技术;
(11)掌握TCP/IP协议网络的联网方法和网络应用服务技术;
(12)理解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13)掌握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14)熟悉网络系统的性能测试和优化技术,以及可靠性设计技术;
(15)理解网络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16)理解网络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17)了解有关知识产权和互联网的法律法规;
(18)正确阅读和理解本领域的英文资料。
2.通过本级考试的合格人员能根据应用部门的要求进行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网络设备的软硬件安装调试工作,能进行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能高效、可靠、安全地管理网络资源,作为网络专业人员对系统开发进行
技术支持和指导,具有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能指导助理工程师从事网络系统的构建和管理工作。
3.本级考试设置的科目包括:
(1)计算机与网络知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笔试;
(2)网络系统设计与管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笔试。
二、考试范围
考试科目1:计算机与网络知识
1.计算机系统知识
1.1 硬件知识
1.1.1 计算机结构
·计算机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I/O部件)
·指令系统(指令、寻址方式、CISC、RISC)
·多处理器(紧耦合系统、松耦合系统、阵列处理机、双机系统、同步)
·处理器性能
1.1.2 存储器
·存储介质(半导体存储器、磁存储器、光存储器)
·存储系统
·主存与辅存
·主存类型,主存容量和性能
·主存配置(主存奇偶校验、交叉存取、多级主存、主存保护系统)
·高速缓存
·辅存设备的性能和容量计算
1.1.3 输入输出结构和设备
·I/O接口(中断、DMA、通道、SCSI、并行接口、通用接口总线、RS232、USB、IEEE1394、红外线接口、输入输出控制系统、通道)
·输入输出设备类型和特征
1.1.4 嵌入式系统基本知识
目录
第1章 计算机体系结构 1
1.1 定点原码、反码、补码表示 1
1.2 关于移码的问题 3
1.3 原码、反码、补码可表示的数据范围 6
1.4 BCD码的修正 7
1.5 什么是余三码 8
1.6 国标码和区位码之间的转化关系 9
1.7 逻辑移位和算术移位的区别 11
1.8 CRC码(冗余校验码) 12
1.9 海明码 16
1.10 如何理解码距这个概念 19
1.11 为什么有些编码能发现错误而不能纠正错误 20
1.12 码距和检错纠错有何关联 21
1.13 编码效率 22
1.14 指令编码 22
1.15 页面置换算法 25
1.16 如何计算一个磁盘的指标 27
1.17 计算内存容量 29
1.18 何为内存带宽,它与内存工作频率有何关系 30
1.19 Cache 31
1.19.1 什么是Cache的写直达,写回,标记法 31
1.19.2 Cache命中率 32
1.19.3 Cache页面地址计算 33
1.20 系统可靠性计算 35
1.21 流水线 37
1.22 SISD,SIMD,MISD,MIMD 39
1.23 CISC技术和RISC技术 40
第2章 操作系统 44
2.1 进程和线程 44
2.2 进程同步与PV原语 49
2.2.1 进程同步 49
2.2.2 PV原语 49
2.2.3 什么是原子操作 56
2.3 什么是局部性原理 56
2.4 UNIX相关问题 57
2.4.1 UNIX操作系统的常用命令 57
2.4.2 UNIX的重定向输入输出 61
2.5 段页式存储、管理,多级页表问题 61
2.5.1 段页式存储问题 61
2.5.2 多级页表的相关问题 65
2.6 内存计算相关的问题 66
2.6.1 内存读写时间问题 66
2.6.2 请教内存计算 66
2.6.3 虚拟内存的问题 67
2.6.4 页式虚拟存储管理 67
2.7 页面缺页次数 69
2.8 死锁和银行家算法 71
2.9 作业调度 75
2.10 DMA与I/O处理机 79
2.11 嵌入式操作系统 80
2.12 SPOOLing技术 85
2.13 前趋图 85
2.14 时序图 89
2.15 并发与并行 92
第3章 系统开发知识 93
3.1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 93
3.1.1 什么是软件危机 93
3.1.2 什么是软件和软件工程 94
3.1.3 软件工程基本原理有哪几条 95
3.1.4 软件产品有哪些特性 96
3.1.5 什么是系统工程 96
3.1.6 什么是软件工程过程 97
3.1.7 什么是软件生命周期 97
3.1.8 原型法的分类 98
3.2 项目管理 100
3.2.1 如何介绍产品 100
3.2.2 制定项目计划主要考虑哪些方面 100
3.2.3 什么是工作分解结构 102
3.2.4 项目管理中成本估算模型有哪几种 104
3.2.5 什么是软件配置管理 109
3.2.6 软件配置管理有哪些工具 110
3.2.7 怎样进行风险管理 112
3.2.8 什么是关键路径 116
3.2.9 什么是ROI 117
3.2.10 什么是项目范围管理 117
3.2.11 什么是项目范围蔓延 118
3.3 需求分析和设计 118
3.3.1 界面元素具体内容是什么 118
3.3.2 用户角色具体内容是什么 119
3.3.3 数据需求包含什么内容 120
3.3.4 对象、类和消息的基本概念 120
3.3.6 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的特征 121
3.3.7 三种模型建立过程 122
3.4 测试评审 122
3.4.1 什么是度量 122
3.4.2 软件度量的方法具体有哪些 123
3.4.3 什么是白盒法和黑盒法 123
3.4.4 项目审计 124
3.4.5 四种范型 125
3.4.6 什么是注入故障法 125
3.4.7 等价类的测试步骤 125
3.5 系统运行 127
3.5.1 大型机房为什么要使用精密空调 127
3.5.2 精密空调送风为什么是下送风 128
3.5.3 什么是单点登录 128
3.5.4 什么是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128
第4章 标准化基础知识 130
4.1 什么是标准及标准化 130
4.2 标准化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32
4.3 标准化的实质和目的是什么 133
4.4 ISO和IEC各自的特点 133
4.5 标准的分类 134
4.6 标准的代号和编号 137
4.7 标准有效期? 139
4.8 汉字编码标准 139
4.9 软件工程标准化 139
4.10 中国的软件标准有哪些 140
4.11 什么是能力成熟度模型CMM 141
第5章 知识产权基础知识 143
5.1 知识产权知识 143
5.1.1 知识产权包含的权利有哪些 143
5.1.2 知识产权有哪些特点 144
5.1.3 保护对象是什么 146
5.1.4 计算机软件着作权包括哪些内容 146
5.1.5 着作权法保护的计算机软件范围有哪些 147
5.1.6 计算机软件受着作权法保护的条件有哪些? 148
5.1.7 什么是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的主体 149
5.1.8 软件着作权人享有哪些权利 150
5.1.9 软件的合法复制品所有人享有哪些权利 151
5.1.10 什么是职务技术成果 152
5.1.11 获得着作权应履行什么手续? 153
5.1.12 认定计算机软件侵权行为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153
5.1.13 如何区分对软件合理和不合理使用行为 155
5.1.14 在我国,计算机软件侵权是如何认定的 155
5.1.15 计算机软件侵权民事责任的种类有哪几种 157
5.1.16 计算机软件侵权损害的赔偿如何确定? 157
5.1.17 计算机软件权属纠纷诉讼 159
5.2 专利 160
5.2.1 我国的专利共分几类,保护期有何不同 160
5.2.2 专利可以为发明创造提供哪些保护 160
5.2.3 专利权人有哪些权利 160
5.2.4 专利有什么特征 161
5.2.5 受理专利申请的条件有哪些 161
5.2.6 什么是不受理专利申请的条件 162
5.2.7 那些技术不能授予专利 163
5.2.8 哪个单位是我国专利申请的受理与审查机构 163
5.2.9 申请专利有那些途径 163
5.2.10 专利申请号有何含义 163
5.2.11 什么是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 164
5.2.12 什么是非专利技术 164
5.2.13 什么是发明专利 165
5.2.14 什么是实用新型专利 166
5.2.15 什么是外观设计专利 166
5.2.16 什么样的发明创造可以授予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 167
5.2.17 发明创造丧失新颖性的例外有哪些 167
5.2.18 有了技术成果先申请还是先发表论文 168
5.2.19 申请专利能使发明创造获得保护吗 168
5.2.20 专利权人有那些义务 169
5.2.21 如何确定专利申请日 169
5.2.22 什么是冒充专利行为 169
5.2.23 冒充专利行为如何处罚 170
5.2.24 什么是驰名商标,驰名商标是如何认定的 170
5.3 商业秘密 170
5.3.1 商业秘密的涵盖范围有哪些 172
5.3.2 商业秘密具体内容 172
5.3.3 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 172
5.3.4 什么是技术保密 173
5.3.5 非专利技术与商业秘密是什么关系 173
5.3.6 如何保护商业秘密 173
5.3.7 如何确定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损害赔偿范围 174
5.3.8 对掌握商业秘密的人员在流动时有哪些要求 175
5.3.9 企业在商业秘密保护工作中存在的误区有哪些 175
5.3.10 企业内部泄露商业秘密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76
5.3.11 企业内部如何防范商业秘密被泄露 177
5.3.12 企业对外如何防范商业秘密泄露 178
5.3.13 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积极防范措施有哪些 178
5.3.14 什么是竞业禁止 179
第6章 网络体系结构 180
6.1 网络拓扑结构的理解 180
6.1.1 物理网络拓扑结构 180
6.1.2 逻辑拓扑结构 181
6.1.3 OSI中的协议比TCP/IP的协议具有更好的隐藏性 181
6.2 常见问题 184
6.2.1 ISO/OSI中传输协议中TP0-TP4指的是什么 184
6.2.2 还有哪些主要的网络体系结构 184
6.2.3 SNA,SPX/IPX,AppleTalk协议用于哪些网络? 185
6.2.4 网络协议是怎样实现的 188
第7章 数据通信基础 189
7.1 数据通信基础技术的理解 189
7.1.1 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 189
7.1.2 与香农定理有关的计算 192
7.1.3 计算机网络中常用信号编码 195
7.1.4 关于的数字调制几个问题 199
7.2 传输与控制技术 201
7.2.1 关于的通信方式几个问题 201
7.2.2 信道复用技术的几个问题 205
7.2.3 差错控制编码问题 206
7.2.4 NRZ、NRZ-I、曼彻斯特、4B/5B、8B/10B的传输效率是多少 209
7.3 交换技术 210
7.3.1 常用的交换技术 210
7.3.2 一个关于交换技术的习题 211
第8章 专线与广域网技术 213
8.1 广域网通信基础 213
8.1.1 物理层的作用是什么 213
8.1.2 物理层接口协议 213
8.1.3 什么是DTE/DCE 214
8.2 广域网标准 215
8.2.1 RS-232-C协议是什么 215
8.2.2 什么是X.21 216
8.2.3 什么是RS-449 217
8.2.4 什么是V.35 217
8.3 广域网技术 218
8.3.1 封装格式 218
8.3.2 什么是PPP协议 219
8.3.3 DDN 222
8.3.4 ADSL调制技术 223
8.4 城域网传输技术有哪些 225
8.5 拨号和租用线路 228
8.5.1 ISDN 229
8.5.2 什么是异步串口 231
8.5.3 什么是高速同步串口 231
8.5.4 帧中继 232
8.5.5 E1 236
8.6 传输网络技术 237
8.6.1 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 237
8.6.2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237
8.6.3 SDH/SONET 238
8.6.4 基于IP的传输技术 239
8.6.5 什么是弹性分组环 246
8.6.6 光技术 249
8.6.7 无线通信 250
8.6.8 3G 250
8.7 新技术专题 252
8.7.1 光以太网 252
8.7.2 NGN 253
8.7.3 软交换 255
第9章 局域网 257
9.1 局域网技术基础 257
9.1.1 局域网的主要特性 257
9.1.2 局域网的几种拓扑结构 257
9.1.3 基带信号与宽带信号传输的比较 258
9.1.4 典型问题 259
9.2 局域网体系结构与标准 260
9.2.1 详细解释局域网参考模型 260
9.2.2 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 262
9.2.3 局域网逻辑链路控制LLC 263
9.2.4 为什么说局域网是一个通信网 266
9.2.5 IEEE 802参考模型与OSI参考模型有何异同 266
9.2.6 LLC帧的问题 267
9.2.7 IEEE 802标准各协议作用 268
9.3 以太网 268
9.3.1 以太网传输介质有哪些 268
9.3.3 以太网帧的具体结构 269
9.3.4 媒体访问控制技术有哪些,重要公式有哪些 271
9.3.5 以太网时隙(slot time) 273
9.3.6 提高传统以太网带宽的途径 274
9.3.7 什么是10/100Mb/s速率自动协商 275
9.3.8 用的一个小Hub和五类线接几台电脑是以太网吗 276
9.3.9 IEEE 802.3标准及以太网有什么区别 276
9.3.10 CSMA/CD计算传播时延和冲突时间 277
9.3.11 CSMA/CD帧结构中,为什么要设置填充字段 277
9.3.12 怎样求CSMA/CD网最小帧长 277
9.3.13 怎样求以太网总线传输方式中总线最大长度 278
9.3.14 一道CSMA/CD定义题 278
9.3.15 一道求冲突发现时间和传送帧时间的例题 279
9.3.16 数据率为10Mb/s的以太网的码元传输速率是多少 279
9.3.17 交换式以太网和共享式以太网有什么不同 280
9.4 令牌环网 280
9.4.1 令牌环工作原理 280
9.4.2 令牌环MAC帧格式 281
9.4.3 IEEE 802.5的媒体访问控制 283
9.4.4 令牌环接口的一个比特时延与电缆长度的换算 283
9.4.5 什么令牌环上,有时必须额外地增加时延 284
9.4.6 如何求环上可能存在的最小和最大时延 284
9.4.7 求有效环长 285
9.5 令牌总线网 285
9.5.1 令牌总线工作原理 285
9.5.2 令牌总线的MAC帧格式 287
9.5.3 令牌传递算法的步骤 288
9.5.4 IEEE 802.4标准描述的协议是什么 288
9.5.5 令牌总线控制的两个特点是什么 289
9.5.6 令牌总线的逻辑环的一个问题 289
9.5.7 比较IEEE 802.3、IEEE 802.4、IEEE 802.5 290
9.6 以太网、令牌总线、令牌环网的比较 290
9.7 FDDI 291
9.7.1 FDDI工作原理 291
9.7.2 FDDI MAC帧格式 293
9.7.3 FDDI的组成 293
9.7.4 FDDI的二级编码方法是怎样的 294
9.7.5 一道FDDI环的效率的题目 294
9.8 无线局域网 294
9.8.1 WLAN关键通信技术 295
9.8.2 WLAN体系结构 295
9.8.3 为什么Vast天线直径最小应为3m 296
9.8.4 一道卫星通信的问题 296
第10章 网络互联设备与协议 298
10.1 通信设备 298
10.1.1 调制解调器 299
10.1.2 中继器 305
10.1.3 集线器 306
10.1.4 网桥 308
10.1.5 交换机 311
10.1.6 协议转换器 312
10.1.7 网络接口卡 312
10.1.8 路由器 315
10.2 网络技术 318
10.2.1 以太网技术 318
10.2.2 快速以太网 319
10.2.3 千兆以太网 320
10.2.4 万兆以太网技术 321
10.3 路由协议 322
10.3.1 路由概述 322
10.3.2 什么是RIP路由协议 325
10.3.3 什么是OSPF路由协议 325
10.3.4 什么是IGRP协议 326
10.3.5 什么是IS-IS协议 326
10.3.6 什么是BGP路由协议 328
10.3.7 路由协议的特点 328
10.4 路由 329
10.4.1 如何分析路由表 329
10.4.2 什么是重叠路由 330
10.5 交换技术 330
10.5.1 什么是端口交换 330
10.5.2 什么是帧交换 331
10.5.3 什么是信元交换 331
10.5.4 交换技术转发数据过程 332
10.5.5 什么是多层交换 333
10.6 什么是多协议帧标记交换 334
第11章 TCP/IP协议族 339
11.1 协议层次的概念 339
11.1.1 OSI模型 340
11.1.2 TCP/IP参考模型 341
11.2 因特网 344
11.2.1 IP地址 346
11.2.2 域名和域名系统 348
11.2.3 统一资源地址 350
11.3 TCP/IP协议族 351
11.3.1 TCP/IP的实现版本 351
11.3.2 TCP/IP的工作原理 352
11.3.3 IP协议 352
11.3.4 UDP协议 355
11.3.5 传输控制协议(TCP) 357
11.3.6 ICMP协议 362
11.3.7 地址解析协议 364
11.3.8 Web协议 367
11.3.9 文件传送协议 373
11.3.10 域名系统 374
11.3.11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 376
11.3.12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376
11.3.13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379
11.4 TCP/IP寻址与子网 383
11.4.1 IP地址划分 383
11.4.2 子网划分基础 385
11.4.3 CIDR 386
11.5 IP路由 389
11.5.1 什么是间接路由 389
11.5.2 默认路由 389
11.5.3 管理距离 389
11.5.4 路由协议分类 390
11.6 IPv6与IPv4 390
11.6.1 IPv6概述 391
11.6.2 IPv6与IPv4的区别 394
11.6.3 IPv6和域名服务 396
11.7 常见提问 397
第12章 系统及网络安全 402
12.1 系统与数据安全基础知识 402
12.1.1 系统安全基础知识 402
12.1.2 信息加密技术 405
12.1.3 认证技术与数字证书 409
12.1.4 密钥管理体制 411
12.2 网络安全技术与协议 415
12.2.1 网络安全协议 415
12.2.2 网络安全技术 416
12.2.2 入侵检测技术 427
第13章 服务器配置 432
13.1 Windows服务器下DNS配置过程 432
13.1.1 域名系统基本概念 432
13.1.2 DNS服务器配置过程 433
13.1.3 DNS客户机配置与测试过程 439
13.2 Windows服务器下WINS服务器过程 441
13.2.1 WINS基本概念 441
13.2.2 WINS服务器的安装 441
13.2.3 WINS客户配置 444
13.3 DHCP服务器 446
13.3.1 DHCP基本概念 446
13.3.2 DHCP的安装 447
13.3.3 DHCP客户机设置 454
13.4 Linux服务器配置 456
第14章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460
14.1 层次模型的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460
14.2 服务器的选择 462
14.2.1 服务器产品的选型原则 462
14.2.2 传输介质选择 463
14.3 网络安全设计 465
14.3.1 什么是HSRP 465
14.3.2 防火墙 467
14.3.3 数据安全设计 469
14.4 WLAN设计 473
14.4.1 无接入点独立对等无线局域网 473
14.4.2 有接入点独立对等无线局域网 474
14.4.3 点对点连接方案设计要点 474
14.5 结构化布线系统设计 477
14.5.1 主要子系统设计 477
14.5.2 设备间环境要求及设备连续建议 479
14.5.3 线槽方案 479
14.5.4 布线规范 480
14.6 机房建设实例分析 482
14.6.1 机房的装修 482
14.6.2 机房的高度和空间 482
14.6.3 信号电缆与供电电缆的交叉 483
14.6.4 机房的消防 483
14.6.5 机房建筑的防雷 483
14.6.6 UPS电源设计 484
14.6.7 电源防雷和地线设计 485
第15章 路由器配置 487
15.1 Cisco路由器简介 487
15.1.1 如何配置路由器 487
15.1.2 路由器配置方式比较 488
15.2 路由器配置入门知识 489
15.2.1 路由器IOS中的不同命令状态 489
15.2.2 基本路由器的检验命令 493
15.2.3 帮助命令 496
15.2.4 基本设置命令 498
15.3 基本配置 499
15.3.1 IP地址配置 499
15.3.2 网络地址翻译基础 501
15.3.3 NAT配置步骤 502
15.3.4 地址转换配置 503
15.4 VPN配置 507
15.5 路由配置 509
15.5.1 静态路由配置 509
15.5.2 配置动态路由RIP协议 511
15.5.3 配置动态路由IGRP协议 513
15.5.4 配置OSPF协议 514
15.5.5 什么是HSRP 519
15.5.6 什么是无编号IP地址 521
15.5.7 DHCP服务与IP帮助地址配置 522
15.6 广域网设置 523
15.6.1 HDLC基本配置 523
15.6.2 什么是DCE和DTE 523
15.6.3 什么是ClassFull和ClassLess 524
15.6.4 PPP配置 526
15.6.5 什么是帧中继 527
15.7 路由器高级配置 530
15.7.1 什么是ACL 530
15.7.2 ACL的基本原理 530
15.7.3 ACL基本配置方法 531
第16章 交换机配置 538
16.1 交换机基础配置 538
16.1.1 交换机配置分类 538
16.1.2 交换机启动基本配置 538
16.1.3 配置主机名 540
16.1.4 配置交换机的管理地址 541
16.1.5 设置交换机安全认证密码 542
16.1.6 禁止snmp管理 542
16.1.7 保存配置信息 542
16.1.8 交换机IOS保存和升级 542
16.1.9 Cisco交换机、路由器口令恢复 543
16.2 交换机的第二层配置 544
16.2.1 CDP协议 544
16.2.2 端口描述 545
16.2.3 端口速率 545
16.2.4 端口模式 546
16.2.5 MAC地址表管理 546
16.2.6 配置镜像端口SPAN 547
16.2.7 配置端口安全 547
16.2.8 STP协议配置 548
16.2.9 虚拟局域网(VLAN)配置 549
16.2.10 交换机间链路(ISL)协议 551
16.2.11 802.1q协议 551
16.3 虚拟局域网(VLAN)路由配置实例 552
16.3.1 配置实例 552
16.3.2 单臂路由器配置 561
第17章 网络设计方案选摘 564
17.1 概述部分 565
17.2 学校校园网建设需求 565
17.2.1 校园网建设概述 565
17.2.2 用户需求及技术要求分析 566
17.3 网络、系统平台设计及产品选型 567
17.3.1 方案设计原则 567
17.3.2 网络整体规划 572
17.3.3 网络拓朴图 572
17.3.4 中心交换机 573
17.3.5 接入层交换机 573
17.3.6 远程访问及Internet接入 574
17.3.7 网络管理 575
17.3.8 服务器系统设计 575
17.3.9 网络安全 576
17.3.10 UPS电源设计 579
17.4 校园应用软件解决方案 580
17.5 校区光纤主干及综合布线 581
17.5.1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必要性 581
17.5.2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组成 583
17.5.3 方案设计说明 584
17.5.4 工程概况 591
17.5.5 组织施工方案 591
17.5.6 主要技术管理措施 594
17.5.7 质量保证措施 595
17.5.8 文明施工的保证措施 595
17.5.9 施工技术方案 596
17.6 机房装修及电源防雷、地线工程设计 598
17.6.1 建立好机房的必要性 598
17.6.2 机房环境要求 598
17.6.3 机房装修工程设计 599
17.6.4 电源防雷和地线设计 600
17.7 工程报价 605
17.8 人员培训 605
17.8.1 培训内容 605
17.8.2 培训对象 607
17.8.3 培训地点 607
17.8.4 培训时间 607
17.8.5 培训方式 607
17.9 系统维护、服务与技术支持 608
17.9.1 客户服务机构 608
17.9.2 系统维护 608
17.9.3 文档 610
主要参考文献 611
⑥ 数字通信原理的作品目录
第1章概论
数字通信是用数字信号作为载体来传输消息,或用数字信号对载波进行数字调制后再传输的通信方式。它可传输电报、数字数据等数字信号,也可传输经过数字化处理的语声和图像等模拟信号。
1.1通信及通信系统
1.1.1通信的定义
1.1.2模拟通信
1.1.3数字通信
1.1.4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的联系
1.1.5计算机与通信
1.2信息论与通信
1.2.1消息与信息
1.2.2信息量度量
1.2.3信号
1.3信道与传输
1.3.1信道
1.3.2信道参数
1.3.3信道容量
1.3.4通信方式
1.3.5通信介质
1.4通信协议及其机构
1.4.1协议体系结构
1.4.2抽象体系结构OSI
1.4.3标准化组织
习题
第2章数字编码
2.1编码分类
2.1.1编码的意义
2.1.2编码分类
2.1.3编码效率
2.2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
信源编码是对输入信息进行编码,优化信息和压缩信息并且打成符合标准的数据包。信道编码是在数据中加入验证码,并且把加入验证码的数据进行调制。 2者的作用完全不一样的。
2.2.1编码与信源
2.2.2编码与信道
2.2.3信息论中信道编码与参数(误码率)
2.3字符编码
2.3.1国际5号码(ASCII码)
2.3.2扩充的二?十进制码
2.3.3国际2号码
2.3.4国内通用代码
2.3.5计算机中的汉字编码
2.4码型编码
2.4.1各种码型编码的来源及意义
2.4.2常用码型及其特点
2.5差错控制编码
2.5.1编码分类及定义
2.5.2衡量指标
2.5.3奇偶校验
2.5.4恒比码
2.5.5矩阵校验码
2.5.6正反码
2.5.7循环冗余校验码
2.5.8卷积码
习题
第3章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由计算机或终端产生的数字信号,频谱都是从零开始的,这种未经调制的信号所占用的频率范围叫基本频带(这个频带从直流起可高到数百千赫,甚至若干兆赫),简称基带(base band)。这种数字信号就称基带信号。举个简单的例字拉:在有线信道中,直接用电传打字机进行通信时传输的信号就是基带信号。而传送数据时,以原封不动的形式,把基带信号送入线路,称为基带传输。基带传输不需要调制解调器,设备化费小,适合短距离的数据输,比如一个企业、工厂,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将大量终端连接到主计算机。另外就是传输介质,局域网中一般都采用基带同轴电缆作传输介质,不过如果你打算用光纤,我也绝对没有异议。
3.1基本概念
3.1.1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
3.1.2信号通过系统
3.2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3.2.1数字基带信号的一般表达
3.2.2码型与频谱
3.3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扰
3.3.1数字信号通过无失真系统
3.3.2奈奎斯特准则
习题
第4章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4.1模拟调制与数字调制
4.1.1调制
4.1.2解调
4.1.3模拟调制
……
第5章模拟信号的数字化
第6章多路复用技术
第7章数据交换
第8章通信设备
第9章移动通信
第10章计算机网络通信
参考文献
⑦ 计算机网络中差错控制方法有哪些
没有积分的, 看到这个问题也不想回了。网络中差,是用软件来限制网速的。具体什么软件,自己用网络查吧。
⑧ 差错控制在通信系统中的意义
差错控制功能
通信系统必须具备发现(即检测)差错的能力,并采取措施纠正之,使差错控制在所能允许的尽可能小的范围内,这就是差错控制过程,也是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之一。
接收方通过对差错编码(奇偶校验码或CRC码)的检查,可以判定一帧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差错。一旦发现差错,一般可以采用反馈重发的方法来纠正。这就要求接受方收完一帧后,向发送方反柜一个接收是否正确的信息,使发送方据此做出是否需要重新发送的决定。发送方仅当收到接收方以正确接收的反馈信号后才能认为该帧已经正确发送完毕,否则需要重发直至正确为止。
物理信道的突发噪声可能完全“淹没”一帧,即使得整个数据帧或反馈信息帧丢失,这将导致发送方永远收不到接受方发来的信息,从而使传输过程停滞。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通常引入计时器(Timer)来限定接收方发回方反柜消息的时间间隔,当发送方发送一帧的同时也启动计时器,若在限定时间间隔内未能收到接收方的反柜信息,即计时器超时(Timeout),则可认为传出的帧以出错或丢失,就要重新发送。
由于同一帧数据可能被重复发送多次,就可能引起接收方多次收到同一帧并将其递交给网络层的危险。为了防止防止发生这种危险,可以采用对发送的帧编号的方法,即赋予每帧一个序号,从而使接收方能从该序号来区分是新发送来的帧还是已经接受但又重发来的帧,以此来确定要不要将接收到的帧递交给网络层。数据链路层通过使用计数器和序号来保证每帧最终都能被正确地递交给目标网络层一次。
差错控制
用以使发送方确认接收方是否正确收到了由它发送的数据信息的方法称为反馈差错控制。通常采用反馈检测和自动重发请求(ARQ)两种基本方法来实现。
1.反馈检测法
反馈检测法也称回送校检法或“回声”法,主要用于面向字符的异步传输中,如终端与远程计算机间的通信。这是一种无须使用任何特殊代码的差错检测法。双方进行数据传输时,接收方将接收到的数据(可以是一个字符,也可以是一帧)重新发回发送方,由发送方检查是否与原始数据完全相符。若不相符,则发送方发送一个控制字符(如 DEL)通知接收方删去出错的数据,并重新发送该数据;若相符,则发送下一个数据。
反馈检测法原理简单,实现容易,也有较高的可靠性。但每个数据均被传输两次,信道利用率很低。这种差错控制方法一般用于面向字符的异步传输中,因为这种场合下信道效率并不是主要矛盾。
2.自动重发请求法(ARQ法)
实用的差错控制方法,既要传达室输可靠性高,又要信道利用率高。为此可使发送方将要发送的数据帧附加一定的冗余检错码一并发送,接收方则根据检错码对数据帧进行差错检测,若发现错误,就返回请求重发的应答,发送方收到请求重发的应答后,便重新传送该数据帧。这种差错控制方法就称为自动重发请求法(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简称ARQ法。
ARQ法仅需返回少量控制信息,便可有效地确认所发数据帧是否正确被接收。ARQ法有几种实现方案,空闲重发请求(Idle RQ)和连续重发请求(Continuous RQ)是其中最基本的两种方案。
(1)空闲重发请求(Idle RQ)。空闲重发请求方案也称停等(Stop and Wait)法,该方案规定发送方每发送一帧后就要停下来等待接收方的确认返回,仅当接收方确认正确接收后再继续发送下一帧 。空闲重发请求方案的实现过程如下:
①发送方每次仅将当前信息帧作为待确认帧保留在缓冲存储器中;
②当发送方开始发送信息帧时,随即启动计时器;
③当接收方收到无差错信息帧后,即向发送方返回一个确认帧;
④当接收方检测到一个含有差错的信息帧时,便舍弃该帧;
⑤若发送方在规定时间内收到确认帧,即将计时器清零,继而开始下一帧的发送;
⑥若发送方在规定时间内未收到确认帧,(即计时器超时),则应重发存于缓冲器中的侍确认信息帧。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空闲RQ方案的收、发送方仅需设置一个帧的缓冲存储空间,便可有效地实现数据重发并确保接收方接收的数据不会重份。空闲RQ方案最主要的优点就是所需的缓冲存储空间最小,因此在链路端使用简单终端的环境中被广泛采用。
(2)连续重发请求(Continuous RQ)。连续重发请求方案是指发送方可以连续发送一系列信息帧,即不用等前一帧被确认便可发送下一帧。这就需要在发送方设置一个较大的缓冲存储空间(称作重发表),用以存放若干待确认的信息帧。当发送方到对某信息帧的确认帧后便可从重发表中将该信息帧删除。所以,连续RQ方案的链路传输效率大大提高,但相应地需要更大的缓冲存储空间。连续RQ方案的实现过程如下:
①发送方连续发送信息帧而不必等待确认帧的返回;
②发送方在重发表中保存所发送的每个帧的备份;
③重发表按先进先出(FIFO)队列规则操作;
④接收方对每一个正确收到的信息帧返回一个确认帧;
⑤每一个确认帧包含一个惟一的序号,随相应的确认帧返回;
⑥接收方保存一个接收次序表,它包含最后正确收到的信息帧的序号;
⑦当发送方收到相应信息帧的确认后,从重发表中删除该信息帧的备份;
⑧当发送方检测出失序的确认帧(即第N号信息帧和第N+2号信息帧的确认帧已返回,而N+1号的确认帧未返回)后,便重发未被确认的信息帧。
上面连续RQ过程是假定在不发生传输差错的情况下描述的,如果差错出现,如何进一步处理还可以有两种策略,即GO-DACK-N策略和选择重发策略。
GO-DACK-N策略的基本原理是,当接收方检测出失序的信息帧后,要求发送方重发最后一个正确接收的信息帧之后的所有未被确认的帧;或者当发送方发送了N个帧后,若发现该N帧的前一个帧在计时器超时后仍未返回其确认信息,则该帧被判为出错或丢失,此时发送方就不得不重新发送出错帧及其后的N帧。这就是GO-DACK-N(退回N)法名称的由来。因为,对接收方来说,由于这一帧出错,就不能以正常的序号向它的高层递交数据,对其后发送来的N帧也可能都不能接收而丢弃。GO-DACK-N法操作过程如图3.13所示。图中假定发送完8号帧后,发现2号帧的确认返回在计时器超时后还未收到,则发送方只能退回从2号帧开始重发。
GO-DACK-N可能将已正确传送到目的方的帧再重传一遍,这显然是一种浪费。另一种效率更高的策略是当接收方发现某帧出错后,其后继续送来的正确的帧虽然不能立即递交给接收方的高层,但接收方仍可收下来,存放在一个缓冲区中,同时要求发送方重新传送出错的那一帧。一旦收到重新传来的帧后,就可以原已存于缓冲区中的其余帧一并按正确的顺序递交高层。这种方法称为选择重发(SELECTICE REPEAT),其工作过程如图3.14所示。图中2号帧的否认返回信息NAK2要求发送方选择重发2号帧。显然,选择重发减少了浪费,但要求接收方有足够大的缓冲区空间。
在跳频系统中,即使在信道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在少数跳中出现错误,因此有必要进行差错控制。差错控制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自动请求重发纠错(ARQ)技术;二是采用前向纠错(FFC)技术。
ARQ技术可以很好的对付随机错误和突发错误,它要求有反馈电路,当信道条件不好时,需要频繁的重发,最终可能导致通信失败。
FEC技术不需要反馈电路,但是需要大量的信号冗余度以实现优良的纠错,从而会降低信道效率。由于纠错码对突发错误的纠错能力较差,而通过交织技术可以使信道中的错误随机化,因此,经常要用编码与交织技术相结合的办法来获得良好的纠错性能。
在跳频系统中的常用的纠错编码技术有汉明码、BCH码、trellis码、RS码、Golay码、卷积码和硬判决译码、软判决译码等。1993年提出了TURBO码,其信噪比接近于Shannon极限,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与RS码等常用的跳频编码相比,TURBO码在跳频系统中显示了极大的应用潜能。此外,还可以把不同的编码方法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进行联合编码。在快跳频方式下,还可以运用重发大数判决来克服跳频频段内的快衰落。
⑨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报文交换特点:1,在源与目的结点之间无须建立专用通道,对网络的故障适应能力较强;2,没有建立和拆除电路的时间延迟;3,线路利用率较高,可以进行速率上的调整;4,可靠性较高;5,每个节点对报文进行全面的处理,如果传输出错,要重发整个报文。
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传输的信息是报文分组,将一个长的报文分割成若干个分组来传输。
高速交换:ATM(异步传输模式):把线路交换跟分组交换相结合。以固定长度(53字节:信元头5字节,正文48字节)。FR(帧中继):采用永久虚电路,只要接收完帧的目的地址(不是指向本结点就立即转发帧)若传输出错,则给下游结点发送错误指示,要它终止接收,并要求上游重发该帧。
9.以数据报为例叙述交换技术的工作过程
10.CSMA/CD总线型网络的拓朴结构,帧结构及其基本工作过程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拓朴结构:?
11.令牌环网的拓朴结构,帧结构及其基本工作过程
12.计算机网络流量控制的目的和流量控制的级别
目的:1,防止网络因过载而引起吞吐量下降和延时的增加;2,减少拥塞,避免死锁;3,在互相竞争的用户之间公平合理地分配资源。
四种级别:1,相邻结点间的流量控制,2,源结点和目的结点间的流量控制;3,主机与源结点间的流量控制;4,源主机与目的主机间的流量控制。
13.关于源路由网桥的概念和工作原理(P102)
源路由网桥(IEEE802。5工作组选用的网桥,面向令牌环网):是指源站点要提供侦传送的路由信息,该路由信息(Routing Information)设置在该帧的头部,用于标识帧的传输路径(面向连接的网桥)。
工作原理:源站要向目的站通信前,必须寻找通向目的站的路径(实际上是建立连接的过程:源站首先向全网广播一个“探测帧”,该帧每经过一个网桥,网桥把自己相关路由信息写入该探测帧,为该到达目的站时,该数据包就记录下一张它所经过的路径图(路由表)。目的站会使这个探测帧返回(实际由目的站发出一个应答帧)当源站接收到应答帧时,则可以说连接已建立)。
14.关于透明网桥的概念和工作原理(P99)
所谓透明网桥是指网桥的操作过程对其端口上连接的网段上的工作站是“透明的”,换句话说,工作站用户并不知道网桥的存在。
15.路由器的基本工作过程及其作用
基本工作过程:
A, 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它的传输单位是分组(packet),又称数据包
B, 当路由器接收到一个包时,首先进行拆包,把数据链路层的信息去掉,读取网络层的信息
C, 根据包的目的地址(指向)进行:本地提交(本网是目的结点所在网络);分组转发(选择转发路由)
D,数据安全性检查(转发检验)
E, 通过安全检查后,则进行打包,(封装)加入数据链路层的信息,转发该包。
基本功能:
1, 协议转换
2, 路由选择
3, 支持多协议的路由选择
4, 流量控制
5, 分组的分段与组装
6, 网络管理功能
(未完成)16.路由选择算法的分类和理想路由选择算法应具有的特点
路由算法有:距离矢量算法和链路状态算法。
距离矢量算法:以某一参考点到达目的结点的距离作为度量的算法。这里的距离指该路径上所经历的最少网关(也指路由器)数。
链路状态算法:实际上是一种“最短路径优先”的算法。
特点:?
17.距离向量算法和RIP的工作过程(p110)
距离向量算法的基本思想:以某一参考点到目的结点的距离作为算法的度量。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工作过程:1,初始化(启动RIP协议);2,路由表交换路由信息;3,路由表更新(最知线路优先)。(P113)
18.路由器的主机名和端口配置使用方法
配置主机名(路由器):每台路由器主机的缺省名Router。假设把它配置为路由器R2则输入命令:
router (config) #host name Router (R2)
显示:Router R2 (config) #
端口配置(端口地址配置):
① Router R2 (config) # interface eithernet 0
② Router R2 (config-if) # ip address 200.111.50.1 255.255.255.0
配置端口的IP地址:200.111.50.1
相应的子网掩码:255.255.255.0
③ Router R2 (config ) # interface serial 0 (0是串行口)
④ Router R2 (config-if)# ip address 128.120.1.1 255.255.255.0
19.奈奎斯特和香农定律原理
(离散信号的信道容量)奈奎斯特定律:C = 2 F log2 L (bps) 每秒的信道容量,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
C:信道容量。 F:带宽。 L:符号的离散取值。
(连续信号的信道容量)香农定律:C = F log2 (1+S/N)
S:通过的信号平均功率。 N:噪声(干扰信号)的功率。所谓噪声是指干扰信号(噪声)在所有频率上的强度都一样。 S/N:采用信噪比来代替。 SNR 其单位是分贝。DB
分贝值 = 10 log10 (S/N) 分贝值是可测量的。则可利用分贝值得到S/N。
20.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编码技术
(1) 单极性不归零编码(NRZ)
(2) 曼彻斯特编码(Manchester Encoding)
(3)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21.画图说明频移键控法的工作原理
22.PCM技术的基本工作步骤
1, 取样: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采样测量模拟信号幅值
2, 量化:将取样点测量的信号幅值分级取整
3, 编码:将量化的结果(整数据)用二进制数表示出来
23.异步传输的编码结构
也叫“起/停方式”:每传送1个字符(5bit/8bit)都在字符前面加入一位开始位(“0”表示使用停电平表示传送开始),而在代码校验(奇/偶)后面跟随停止位(1位,3/2位或2位,用“1”高电平表示,代表字符传输结束)
以ASCII码的A字符为例(11位异步码结构)
A字符:41H = 1000001 编码后:01000001111
24.HDLC的帧结构和基于比特流的传输控制流程规程的主要特性
HDLC(High Data Link Control)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基于比特传输的控制规程。主要特征如下:
① 通信方式:全双工
② 差错控制:循环冗余码(CRC)
③ 同步方式:同步
④ 电码:随机码(任意二进制编码)
⑤ 信息长度:可变区
⑥ 速率:2400bps以上
⑦ 发关方式:连续发送,即发送方送出一个信息帧后,不等接收方的应答,则继续发关随后的帧,接收方的应答信号是利用全双工的另一信道在它发送给发送方的信息帧的控制字段中夹带回“已收到某编号的信息帧”(期待接收某个编号的帧)这表明此号帧以前的信息帧已正确接收。如果发现传输出错,则请求重传该号帧及其随后的帧。
HDLC的帧结构:
F
A
C
I
FCS
F
同步标志(01111110) 地址 控制字段 正文 循环冗余码 标志
25.计算机网络中使用的循环冗余码校验的工作原理
26.多路复用的基本思想和种类
多路复用原理:就是让一条线路复用成多个子信道来使用
种类有:
1, 频分多路复用(FDM):分割线路的带宽,形成多个子信道(频度)
2, 同步时分多路复用(TDM):分割线路的传输时间形成多个子信道(一个时间片)时隙
3, 统计时分多路复用(STDM):分割线路的传输时间。但动不是固定给用户分配时间片,而是需要传送时,才给它分配时间片。
4, 波分多路复用(WOM):光纤上使用分割的是信号光的波长
27.频分多路复用的工作原理
28.时分多路复用的种类和各自的工作特性
29.会话层的同步方法
为了控制信息流同时能够从软件或操作失误中恢复过来,会话层允许在数据中插入同步点,当出现故障时,找到故障处的前一个同步点并从该同步点进行恢复,这个过程称为再同步。对话过程中可以插入次同步点,如果传输中出了故障,控制流可以退回到对话中的一个或多个次同步上进行恢复。主同步点必须被确认,次同步点不需要确认。
30.表示层的局部语法和传送语法
局部语法:某一具体计算机所使用的语法称为局部语法。局部语法的差异使得同一数据对象在不同的计算机中被表示成不同的比特序列。
传送语法:符全传送过程要求的语法。数据以传送语法的形式在网络中传送,发送方将符合自己局部语法的比特序列转换成符合传送语法的比特序列。
31.交换机的交换结构和各自的特点
交换结构有:软件执行交换结构、矩阵交换结构、总线交换结构、共享存储器交换结构。
软件执行交换结构:借助CPU和RAM的硬件环境,用特定的软件来实现端口之间的帧交换。所有功能均由软件来实现,操作灵活,但随着端品数和增加,CPU的负担加重。
矩阵交换:采用硬件方法进行交换。优点是利用硬件交换,结构紧凑,交换速度快,延迟时间短,缺点是随着端口的增加,监控和管理变得困难。
总线交换:对总线的带宽要求较高,造价高,但性能也好。
存储交换:结构简单、容易实现,但通过RAM操作会产生延时。
32.交换机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主要作用
大多数交换器都有一块背板,把各种板卡插在其上面,实现相应连接,交换器的主要部件包括控制、逻辑、阵列、及端口四个。
1, 控制部件:其作用是控制、管理交换器,识别连接到各端口的局域网的类型,并自动地进行交换器的测试
2, 逻辑部件:其作用是读取输入数据帧的目的地址,并以此目的地址与端口地址表中的内容进行比较,找出该目的地址对应的端口号,批示阵列部件按通对应的(输出端口)矩阵开头(来接到输出端口)
3, 阵列部件:一旦接收到逻辑部件的指令时,启动源端口(输入)与目的端口(输出)之间的交叉连接,并保持该连接直到该帧全部传送完
4, 端口部件:可以看成一组物理接口
33.交换机的转发率和过滤率
交换器的过滤率是在某段时间内(通常为1秒)所解释多少帧的目的地址,这种能力称为过滤率。
转发率是指在某段时间内(1秒)所转发帧的数目,称为转发率。
34.如何使用交换机、集线器、路由器、防火墙和常用传输介质组建企业网络
35.关于VLAN的定义和其主要功能(P87)
VLAN(virtual LAN)虚拟局域网:建立在物理交换机之上的,它利用软件进行逻辑工作组的划分和管理。
36.X.25的协议体系结构
X.25协议是CCITT关于公用数据网上以分组方式工作的DTE与DCE之间的接口标准,其功能是为公用数据网在分组交换方式下提供终端操作,它不涉及通信子网的内部结构。
层次结构:自下至上分别称为物理级、帧级、分组级。
37.帧中继的基本工作原理
38.ATM的协议参考模型(P141)
39.ATM交换技术的特点
特点:
(1) 采用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
(2) 采用异步时分多路方式
(3) 网络没有逐段链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4) 信头功能简单
(5) 小的信元长度
40.ATM交换虚连接的工作过程(P132)
41.什么是ISDN,定义了哪些设备和接口
ISDN是用来解决一些小的办公室或拨号用户需要比传统电话拨号服务能提供更宽传输带宽的应用,同时ISDN也可用来提供线路备份。
42.IP地址结构和子网划分的作用
结构:每个IP地址共有32位,分为4段,以X。X。X。X表示,每个X为8位,取值为0~255。分为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两部分,其中网络地址表示一个网络,主机地址用来表示这个网络中的一台主机。
子网划分作用:
⑩ 什么是差错控制什么是流量控制请用专业术语,具体点.考试用的哈.谢谢
� 由于通信线路上总有噪声存在,噪声和有用信息中的结果,就会出现差错。
� 噪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热噪声,另一类是冲击噪声,热噪声引起的差错是一种随机差错, 亦即某个码元的出错具有独立性,与前后码元无关。
� 冲击噪声是由短暂原因造成的,例如电机的启动、停止,电器设备的放弧等,冲击噪声引起 的差错是成群的,其差错持续时间称为突发错的长度。
� 衡量信道传输性能的指标之一是误码率PO。
� PO=错误接收的码元数/接收的总码元数
� 目前普通电话线路中,当传输速率在600~2400bit/s时,PO在 之间,对于大多数通信系统,PO在之间,而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则要求误码率低于。
1.2 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
� 差错控制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反馈纠错”,另一类称为“前向纠错”。在这 两类基础上又派生出一种称为“混合纠错”。
� (1)反馈纠错
� 这种方式在是发信端采用某种能发现一定程度传输差错的简单编码方法对所传信息进行编码 ,加入少量监督码元,在接收端则根据编码规则收到的编码信号进行检查,一量检测出(发 现)有错码时,即向发信端发出询问的信号,要求重发。发信端收到询问信号时,立即重发 已发生传输差错的那部分发信息,直到正确收到为止。所谓发现差错是指在若干接收码元中 知道有一个或一些是错的,但不一定知道错误的准确位置。图6-1给出了“差错控制”的 示意方框图。��
� (2)前向纠错
� 这种方式是发信端采用某种在解码时能纠正一定程度传输差错的较复杂的编码方法,使接收 端在收到信码中不仅能发现错码,还能够纠正错码。在图6-1中,除去虚线所框部分就是前 向纠错的方框示意图。采用前向纠错方式时,不需要反馈信道,也无需反复重发而延误传输 时间,对实时传输有利,但是纠错设备比较复杂。
� (3)混合纠错
� 混合纠错的方式是:少量纠错在接收端自动纠正,差错较严重,超出自行纠正能力时,就向 发信端发出询问信号,要求重发。因此,“混合纠错”是“前向纠错”及“反馈纠错”两种 方式的混合。
� 对于不同类型的信道,应采用不同的差错控制技术,否则就将事倍功半。
� 反馈纠错可用于双向数据通信,前向纠错则用于单向数字信号的传输,例如广播数字电视系统,因为这种系统没有反馈通道。
流量控制是在计算机之间和网络结点之间控制数据流量以达到数据同步的目的的。在设备能够处理前过多的数据到达会引起数据的抛弃或数据重发。对于串行数据传输,采用Xon/Xoff协议进行控制。
在网络中,流量控制也参与加入新设备,当流量大时,不能加入新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