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计算机界的重大奖项有哪些
计算机方面的重大奖项及背景
一 图灵奖
(1)图灵奖简介
图灵奖(A.M. Turing Award),是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于1966年设立的,又叫“A.M. 图灵奖”,专门奖励那些对计算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其名称取自计算机科学的先驱、英国科学家阿兰·图灵,这个奖设立目的之一是纪念这位科学家。获奖者的贡献必须是在计算机领域具有持久而重大的技术先进性的。大多数获奖者是计算机科学家。
图灵奖是计算机界最负盛名的奖项,有“计算机界诺贝尔奖”之称。图灵奖对获奖者的要求极高,评奖程序也极严,一般每年只奖励一名计算机科学家,只有极少数年度有两名以上在同一方向上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同时获奖。目前图灵奖由英特尔公司和google公司赞助,奖金为250,000美元。
每年,美国计算机协会将要求提名人推荐本年度的图灵奖候选人,并附加一份200到500字的文章,说明被提名者为什么应获此奖。任何人都可成为提名人。美国计算机协会将组成评选委员会对被提名者进行严格的评审,并最终确定当年的获奖者。
(2)图灵生平
英国着名学者 阿兰·图灵(A. Turing) 不仅以“纸上下棋机”率先探讨了下棋与机器智能的联系,他还是举世公认的“人工智能之父”。图灵不仅是“人工智能之父”,他也是“计算机之父”。曾担任过冯·诺依曼助手的美国学者弗兰克尔这样写到:“许多人都推举冯·诺依曼为‘计算机之父',然而我确信他本人从来不会促成这个错误。或许,他可以被恰当地称为助产士,但是他曾向我,并且我肯定他也曾向别人坚决强调:如果不考虑巴贝奇、阿达和其他人早先提出的有关概念,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属于图灵。”正是冯·诺依曼本人亲手把“计算机之父”的桂冠转戴在图灵头上。直到现在,计算机界仍有个一年一度“图灵奖” ,由美国计算机学会(ACM)颁发给世界上最优秀的电脑科学家,像科学界的诺贝尔奖金那样,是电脑领域的最高荣誉。阿兰·图灵以其独特的洞察力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思想,似乎都成为计算机发展史不断追逐的目标,不断地被以后的发展证明其正确性。
(3)成就
图灵开创了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人工智能,虽然他当时并没有明确使用这个术语。把“图灵奖”获奖者作一统计后就会发现,许多电脑科学家恰好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例如,1969年“图灵奖”获得者是哈佛大学的明斯基(M.Minsky);1971年“图灵奖”获得者是达特莫斯大学的麦卡锡(J.McCarthy);1975年“图灵奖”则由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纽厄尔(A. Newell)和赫伯特·西蒙(H.Simon)共同获得,1990年2月16日,郑晨荣获 图灵奖。正是这些人,把图灵开创的事业演绎为意义深远的“达特莫斯会议”。
1954年, 42岁的阿兰·图灵英年早逝。为了纪念他在计算机领域奠基性的贡献, 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决定设立“图灵奖”,从1956年开始颁发给最优秀的电脑科学家,它就像科学界的诺贝尔奖那样,是电脑领域的最高荣誉。
(4)图灵的着作
1.《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On Computable Number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ngsproblem)(1936年5月28日 )
2.超计算(hypercomputation)的概念
3.《形态发生的化学基础》(The Chemical Basis of Morphogenesis)(1952年)
4.九八三年另一位同性恋的牛津数学家安德鲁.哈吉斯 (Andrew Hodges),替他写了一本脍炙人口的传记《谜样的涂林》(Alan Turing: The Enigma),
5.图灵死后——1992年《艾伦·图灵选集》
二中国计算机学会创新奖
(1)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成立于1962年,全国一级学会,独立社团法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员。
中国计算机学会是中国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的学术团体,宗旨是为本领域专业人士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提供服务;推动学术进步和技术成果的应用;进行学术评价,引领学术方向;对在学术和技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个人和单位给予认可和表彰。
学会的业务范围包括:学术会议、优秀成果及人物评奖、学术刊物出版、科学普及、工程教育认证、计算机术语审定等。有影响的系列性活动有“中国计算机大会”、“王选奖”、“海外杰出贡献奖”、“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NOI)等。学会下设10个工作委员会,有分布在不同计算机学术领域的专业委员会32个。学会编辑出版的刊物有《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月刊),与其他单位合作编辑出版的会刊有16种。学会与IEEE-计算机学会、ACM等国际学术组织有密切的联系或合作。
中国计算机学会实行(个人)会员制,凡承认学会章程、填写表格、缴纳会费者,均可成为本学会会员。
(2)CCF的专业委员会
中国计算机学会(英文:China Computer Federation,缩写CCF)专业委员会(英文:Technical Committee,缩写TC)是根据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及应用的发展需要,由CCF设立的二级专业分支机构,是CCF开展学术活动的主体。专业委员会接受CCF的直接领导。
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的宗旨是:团结、联合、组织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按照不同领域或专业开展学术/技术交流、发展战略研究、专业技术标准制定、专业资格认可、专业培训等相关活动,提高所从事领域的科研、教学、应用水平,促进研究成果的应用和向产品的转化,提升在国家科技活动和国际学术方面的影响力。专委会坚持学术民主和组织上的开放,根据学科发展和技术应用的需求开展活动。
专委会应根据各自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如专题学术研讨会、学术年会、学术论坛、沙龙,组织会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技术展示会,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专委会应:
每两年至少举办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学术活动;
以电子刊物或印刷方式,向委员发放内部学术交流刊物;
组织或参与编写、出版有关的大中专教材、培训资料、学术专着;
撰写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报告;
参与CCF组织的学术活动和其他有关活动;
推荐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术语;
建立学术交流网站,发布有关学术活动信息及相关资料;
学术活动对CCF会员开放且收费优惠幅度不低于20%。
(3)CCF的出版物
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出版物包括《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即CCCF),中国计算机学会文集(CCFP),学会会刊(2010年度有16种会刊)和会议文集。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刊物充分发挥和体现了学会的学术优势,组织信息技术各个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撰稿,全面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最新概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
2008年度学会批准出版文集2部,分别是《2007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报告》和《2008中国计算机大会论文集》。
(4)信息学奥林匹克(NOI)
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NOI)是由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协批准,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的一项面向全国青少年的信息学竞赛和普及活动。也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同步进行的一项竞赛活动。
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目的是向在中学阶段学习的青少年普及计算机科学知识,给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供动力和思路,给有才华的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通过竞赛和相关的活动培养和选拔优秀的计算机后备人才。
NOI系列活动包括:全国大赛、全国联赛、冬令营、亚洲与太平洋地区信息学奥赛、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选拔赛、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精神、培训、教师评级、出版系列普及丛书等。
(5)王选奖
2006年10月17日,经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中国计算机学会创新奖正式更名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2006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将于10月26日在学会主办的中国计算机大会上颁奖。
此次更名是为缅怀王选院士的科学创新精神,感谢他为中国计算机事业作出的非凡贡献,鼓励更多的人向他学习,献身我国计算机事业。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会于2006年6月3日通过决议,建议将学会设立的“中国计算机学会创新奖”以王选院士的名字命名,更名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
三 计算机先驱奖
IEEE—CS的计算机先驱奖(Computer Pioneer Award)设立于1980年。如果把ENIAC的诞生当做计算机历史的起点,到1980年时,它已走过了36年的历史,可谓“人到中年”。36年间,计算机本身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性能的提高以若干个数量级计。大、中、小、巨、微各个档次的计算机百花齐放,在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推动着社会文明和人类进步,把人类由原子能时代带人了信息时代。人们当然不会忘记,在这一巨大的、前所未有的科技成果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奉献的智慧、创造才能和辛勤努力,尤其是其中的佼佼者所作出的关键性贡献。IEEE—CS为此作出决定,建立计算机先驱奖以奖励这些理应赢得人们尊敬的学者和工程师。同其他奖项一样,计算机先驱奖当然也有严格的评审条件和程序,但与众不同的是,这个奖项规定获奖者的成果必须是在15年以前完成的。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获奖者的成果确实已经得到时间的考验,不会引起分歧;另一方面又保证了这个奖的得主是名副其实的“先驱”,是走在历史前面的人。此外,根据从1980年设奖到2000年这20届(其中1983年空缺)共108名获奖者的情况分析看,笔者认为这个奖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兼顾了理论与实践,设计与工程实现,硬件与软件,系统与部件。获奖者中既有从事计算机基础理论研究并获得重大突破的学者,如哈明码和霍夫曼码的发明人理乍得·哈明(Richard W.Hamming)和戴维·霍夫曼(DavidA.Huffman),公认为计算机科学大师的狄克斯特拉(Edsgar W.Dijkstra)和霍尔(C.A.R.Hoare),等等,也有在开发计算机过程中敢于创新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第二,计算机先驱奖打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一批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计算机科学家获得了表彰。
四 D-Link荣膺PC Magazine杰出技术奖
2009年3月17日,全球知名网络设备品牌D-Link宣布其因为创新的绿色节能技术而荣膺2008年度PC Magazine杰出技术奖。 该奖项是用于颁发给计算机和高科技行业最高的荣誉,代表了其在计算机和高科技行业的重大创新。
在环境-技术奖项组中,D-Link绿色网络技术(D-Link Green)是十五个奖项者中的一员。所有的获得者都是根据PC Magazine的编辑和专家们从上一年的上千个产品出选中的,具有非常高的权威性。
绿色节能,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比如,智能计算(smart computing)技术,它对于大家日常生活的影响甚至是行业的影响都是深刻的,因为多数电脑用户并不会去考虑也不懂他们的调制解调器和路由器会消耗多少电,因此也往往会造成不经意的浪费。但是D-Link却想到了,提供的全新技术可以为我们省下电能和金钱,这对于环境和社会都是相当有好处的。
PC Magazine还表示, D-Link新近发布的产品中有两个最为关键的智能感应技术,并依靠它们来为用户减少电量的浪费。比如 DGS-1005D 一旦检测到了有的端口没有流量,则会智能地调整其电源。另外,D-Link的产品还具有智能感应线缆长度来调整电源的技术,这也可以大大节省网线上的电量消耗。
“对于得到这项奖项,我们认为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PC Magazine是计算机和高科技行业内无可争议的权威杂志”,D-Link全球CEO曹安邦说道:“D-Link提供的这项技术可以为家庭用户、企业用户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意义,对于网络设备行业的绿色节能意识和技术,也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PC Magazine每年都会针对行业内出现的新技术、新概念和最重大的改进进行分析和评奖,获得此奖的厂商或产品注定是不平凡的。
‘贰’ 计算机网络领域有哪些顶级的学术会议
世界计算机算法最权威会议SODA
---全称ACM-SIAM Symposium on Discrete Algorithms。
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顶级期刊JACM
---全称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该期刊只发表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具有最重要意义的研究工作,每年仅收录30多篇。
世界数据库领域最顶级的期刊ACM TODS
---全称ACM Transactions on Database Systems,该期刊全年在全世界范围不过收录30篇高水平论文
世界计算机存储领域顶尖期刊ACM Transactions on Storage
---该期刊全年收录文章不超过20篇
世界程序语言设计领域顶级学术会议PLDI2007
---全称ACM SIGPLAN Conference on Programming Languag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世界物理学最权威学术刊PRL
---全称Physical Review Letter,国内大学计算机系目前只有清华计算机系发过两篇PRL
世界理论计算机领域顶级会议STOC
---全称ACM Symp on Theory of Computing
世界人工智能方面最顶级会议IJCAI
---全称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世界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顶级国际会CVPR
---全称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世界信息检索领域顶级会议SIGIR
---全称ACM SIGIR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Information Retrieval
世界数据挖掘领域最权威国际期刊IEEE TKDE
---全称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世界数据库领域最顶级会议SIGMOD
---全称ACM's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Management Of Data
世界计算机图形学最权威国际会议ACM SIGGRAPH
世界计算语言/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最顶级会议ACL
---全称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世界理论计算机科学顶级学术期刊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世界计算复杂性领域顶级会议CCC
---全称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世界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顶尖期刊IEEE PAMI
---全称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世界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最顶级会议DAC
---全称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世界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学术会议AAAI
---全称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世界互联网领域顶级会议WWW
---全称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世界通信与计算机网络领域顶级学术会议Infocom
---全称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世界信息科学理论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世界数据挖掘领域一流会议SDM
---全称SIA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世界声学与信号处理一流会议ICASSP
---全称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世界计算机算法与理论领域一流会议STACS
---全称Symp on Theoretical Aspects of Computer Science
世界计算机理论科学领域一流会议ICALP
---全称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Automata, Languages and Programming
世界数据挖掘领域一流会议ICME
---全称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 Expo
世界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一流会议EuroGraphics
世界集成电路领域一流会议ISVLS
‘叁’ 今年的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研讨会啥时开啊
http://seclab.h.e.cn/2014/
2014年10月16-17日在浙江杭州召开第七届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研讨会,会议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承办。
‘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合作交流
2008年以来,学院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专题学术交流活动200多人次,主办和协办国际学术会议5次、国内学术会议、研讨班11 次,邀请了120多人次国内外知名学者来访、讲学。
1.国内学术交流情况
学院共承担了2次国家基金委资助的由海外杰出华人教授回国讲授研究生课程的龙星计划;受国家教育部高教局和高教出版社委托,从02年起连续五年举办了“并行计算国家精品课程教师培训暨高性能计算课程教学研讨会”;在以计算机学会名义举办的各种课程的教师培训班中担任主讲共6人次。
2008年以来,学院共协办了4次国内会议和研讨会,包括第14届神经网络年会(合肥)、05年中国模糊逻辑与计算智能联合学术会议(深圳)、第一届(西安)和第二届(南京)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
学院在近6年中吸引并接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访问和进修学者18名,为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做出了应有贡献。
在所系结合方面,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软件所、沈阳计算所等建立了长期深入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包括参与龙芯CPU设计相关项目等,并分别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计算所共同成立了联合实验室。
2.国际学术交流情况
2008年以来学院主办了4次国际学术会议及研讨会,协办了1次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外着名大学讲学或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做报告40多人次,前来访问和讲学的国外学者80多人次。
在国际学术会议方面,主办的主要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及研讨会包括: The 2004 International (UK-CHINA)Workshop on Nature Inspired Computation and Applications (IWNICA’04),Hefei,China; The 2006 CHINA-UK Workshop on Nature Inspired Computation and Applications (CUWNICA’06),Hefei,China;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mulated Evolution And Learning (SEAL’06) ,Hefei,China; RoboCup China Open 2006, Suzhou, China(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生院); 协办的国际会议: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ractical Cognitive Agents and Robots, Perth, Australia 。 在国际合作项目方面,共有国际合作项目15项,总经费250多万。其中,“中澳自主机器人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澳大利亚科技部的联合支持,学院与境外Intel公司的合作研究项目共10个,累计经费近200万元;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姚新教授的合作研究“进化算法性能分析和设计”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的支持。
‘伍’ 第七届全国网络教学研讨会暨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什么时候,在哪里开啊
在“十二五”本科教学工程背景下,为进一步推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促进各高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高校与企业间的对话与互动,现定于2014年10月16-17日在浙江杭州召开第七届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研讨会,会议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承办。
来自于http://seclab.h.e.cn/2014/,求分。
‘陆’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的大事记载
1961年-1980年
1.1961年9月,广州电视大学成立。
2.1979年1月17日,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广州分校成立。
3.1979年2月6日,全国广播电视大学举行首次开学典礼,该校直属普通专科班同时开学。
4.1980年9月,该校开设的闭路电视系统首次向学生播出辅导课。
1981年-2000年
5.1982年3月30日,该校直属普通专科班举行首届毕业生毕业典礼。
6.1985年4月9日,国家教育部批准广州电大计划单列,享受省级电大的权限和待遇。
7.1985年4月23日,广州市政府批准将“广东电大广州分校”改名为“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享有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权限和待遇。
8.1986年9月,该校搬至中山四路172号新校舍。
9.1986年10月,该校建立了卫星教育地面接收站。
10.1987年2月27日,广州市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广州电大中专部。
11.1987年11月10日,共青团广州市成人教育局委员会批准该校成立共青团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委员会。
12.1987年11月6日,经市成人教育局党委同意,中共广州电大党总支成立。
13.1988年9月6日,成立理工部和文科部。
14.1988年9月6日,该校夜校部改名为培训部。
15.1988年10月15日,该校建成首个语音室。
16.1990年8月10日,经市委同意,该校为市局级事业单位。1991年5月11日,经市委同意,该校成立临时党委。
17.1996年4月19日,市教委批复:同意该校按省、市有关规定享受与其他市属高校管理权限。
18.1996年11月11日,经省高教厅批复:同意设置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附设电视中专学校。
19.1997 年6月13日,伍亮副市长、华同旭副主任到该校视察新教学大楼建设筹备情况。
20.1998年3月,广州电大继续教育学院成立,许慈如同志兼任院长。
21.1998年11月,全国电大 NOVELL 网络管理师总结表彰会在该校举行。
22.1998年,该校通过了中央电大教学水平评估,并被评为两所“教学现代化单位”之一。
23.1999年,该校成为全国首批开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专业的省级电大之一,开办了本科层次的金融学专业及专科层次的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法律、中文、英语、数学教育 6 个专业。
24.2000年7月,中央电大批准该校承担“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第三子课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践”和第四子课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技术环境整体设计与构建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任务。
25.2000年8月,杨作新书记、周健中校长到该校就职。
26.2000年11月,全国电大继续教育协作会第四次大会在该校举行。
2001年-2005年
27.2001年12月,该校通过了国家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期评估。
28.2002年7月,广州电大晓园校区教学大楼正式启用。
29.2002年12月,全国电大教学资源观摩研讨会、全国电大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资源观摩交流会在该校举行,该校陈咏、练萍萍、张滢、邬庆儿等老师制作的课件分别获得网络版课件一等奖和三等奖。
30.2002年4月,校企合作项目??广州市远程教育中心建成,进入试运行阶段。
31.2003年,该校与中央电大共建的物业管理专业正式启动。
32.2003年4月,广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广州电大分校、工作站办学水平评估结束,番禺、金融分校被评为“优秀示范分校”。
33.2003年7月,由该校承担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第三子课题研究任务按时结题。
34.2003年8月,吕泉荣书记、刘国生校长到该校就职。
35.2003年9月,晓港北学生公寓和新饭堂建成启用。
36.2003年11月16日,广州电大第八届田径运动会在广州军体院举行。
37.2003年11月19月,中央电大物业管理专业教师教学培训研讨会在该校举行。
38.2003年12月9日,该校第三届教代会第六届工代会二次会议召开。
39.2003年12月12日,海珠区管理论坛在该校举办。
40.2003年12月13日,由广东省世界语协会主办的纪念世界语创始人柴门霍夫 144 周年暨“广东世界语之友会”成立庆祝大会在该校举行。
41.2003年12月25日,广州市属高校远程工作负责人会议在该校召开。
42.2004年1月16日,李卓彬副市长到该校视察工作。
43.2004年3月7日,广州电大开放教育学士学位证书颁发仪式隆重举行,209位学子成为该校首批获授予学士学位证书的本科毕业生。
44.2004年3月22日,该校学生心理辅导中心成立。
45.2004年3月28日,中央电大党委书记、副校长于云秀教授、校长助理李林曙教授到该校检查指导工作。
46.2004年春季开放教育招生7243人,超额完成原计划5000人的招生任务。
47.2005年1月15日,为响应省委和市委关于选派干部下基层驻农村的号召,经个人报名、推荐、党委研究决定派雷勇泉同志首批下基层。
48.2005年2月23、25日,《广州日报》分别以《广州电大在校生4年增长3倍》和《办人民满意和信得过的电大教育》为题报道了该校在开放教育方面的显着成效。
49.2005年2月24、25日,学校召开中层以上干部会议,讨论05年工作要点。会议确定了学校今年的工作思路为“创模式、抓质量、保规模、促发展”,重点做好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总结性评估迎评准备工作,确保全系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0.2005年3月4日,学校“百名党员扶困送教助学展先进”认领帮扶对象仪式在广州电大驻村干部挂钩联系点?增城市派潭镇高埔村举行。学校向高埔村小学25名特困学生捐发了共27000元的资助和价值约10000元的书籍和物品。
51.2005年3月8日△学校召开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暨先进女职工工作者、“优秀巾帼文明岗”表彰大会。会议授予基础教学部等3个岗位“优秀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授予于燕等19位女同志为“先进女职工工作者”。△学校召开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
52.2005年3月20日,2005年春季开放教育学士学位证书颁发仪式在三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广州市教育局华同旭局长、学校领导为142名开放教育本科毕业生颁发了学士学位证书。
53.2005年3月25、26日,05年电大系统教学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05年学校教学工作将以“创模式、抓质量、保规模、促发展”为指导,以总结性评估为契机,以“流失率、合格率、就业率、贡献率”为检验标准,开创教学工作新局面。
54.2005年5月14日为期一个多月的广州电大分校、工作站总结性评估工作圆满结束。广州市教育局组织专家组对广州电大系统所属25所分校试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
55.2005年5月17日广州电大召开2004年度优秀团组织及个人表彰大会。会议对2004年度获得省、市、教育系统表彰的优秀团组织和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青年岗位能手进行了通报和表彰。
56.2005年5月24日△学校聘任王密同志为广州电大附属中专学校校长,任期从二00五年五月起至二00七年四月。(穗电大[2005]52号)△学校聘请英国博尔顿大学Bob Greenwood教授为客座教授。
57.2005年5月29-30日学校召开2005年创模式专题研讨会暨科研工作会。会议交流了全市系统开展试点项目工作五年来在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有实践模型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成果,研讨部署了“十一·五”期间的教研科研工作。
58.2005年5月17-18日 广州电大系统分校、工作站校长座谈会。会议讨论了广州电大总结性评估自评报告,研究分校评估结束后的整改措施的落实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机制。
59.2005年5月21日 广州电大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大会。市委第17督导组高度评价了该校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
60.2005年5月29日 学校举行第十一届科技文化节文艺汇演。
61.2005年6月1日 Δ王密、袁纪平同志获2005年广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吕泉荣同志获广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党办支部获广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党务组织称号。
Δ学校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4周年暨表彰大会。杨志文等19名优秀党员、朱健等5名党务工作者及理工党支部受到表彰。
62.2005年6月6日 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学院广州教学中心和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揭牌。市人大副主任陈传誉,市政协副主席冼若瑶,中央电大副校长严冰,市人大秘书长杨永弼及市人事局、教育局、残联等有关领导出席了仪式。广州电大残疾人学院在市聋哑人学校、市盲人学校和海珠电大分校设立了学习点,开设有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教育管理、法学、英语四个开放教育专科专业。
63.2005年6月14日 北京大学暑假实践团来校进行交流和联欢。团市委学少部的杨润明副部长出席了活动。
64.2005年6月21-26日 全国电大系统学期期末考试。此次考试,广州电大系统开考科目近700科,20多万人次参加考试。中央电大巡考小组对该校的考场作出了“管理严格、组织严密、操作规范、良性互动、秩序整肃、信度可靠”的评价,并认为“可视作全国电大考试管理规范楷模之一”。
65.2005年8月5日,在全国电大首届优质省建课程评选活动中,该校的
《物业管理实务Ⅰ》等4门课程获奖。
66.2005年8月15日 △由该校承担的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顺利通过专家鉴定。△广州电大残疾人教育学院盲人学校学习点成立。(穗电大[2005]82号)△ 广州电大残疾人教育学院聋人学校学习点成立。(穗电大[2005]83号)
67.2005年8月28日 由该校承担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课题“CEPA与粤港澳高校教育合作的研究”顺利通过专家鉴定。
68.2005年8月29日 △校领导班子调整,张晓华同志任校长。
△ 广州电大2005级普通专科新生开学典礼在黄花岗剧院举行。校部1600多名新生参加了开学典礼。
△ 批准成立广州电大华大工作站。(穗电大[2005]88号)
△ 批准成立广州电大羊城工作站。(穗电大[2005]89号)
69.2005年9月1-9日,2005级普通班新生军训。校部1600多名普通班新生参加了军训活动。
70.2005年9月3日,2005级开放教育本、专科新生开学典礼。
71.2005年9月16日,学校综合档案室通过广州市档案局专家组的评审验收,晋升省特级档案综合管理达标单位。
72.2005年9月22日,由《广州日报》主办的“2005年最受读者欢迎广州主流培训机构”的推介活动中,该校继续教育学院获得继续教育类大奖。
73.2005年9月27日,中央电大党委书记、副校长于云秀等一行四人到校进行实地调研。
74.2005年9月28日,广州电大附设中专学校与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中专中技安置中心签订合作协议。
75.2005年10月5日,在全国电大首届优质省建课程评选活动中,该校的《物业管理实务Ⅰ》和《计算机网络》课件分别获高教组一等奖、三等奖。
76.2005年10月8日,孙彬同志任教务处处长(穗电大[2005]103号)
77.2005年10月29日,213名开放教育本科生在广州电大2005年秋开放教育学士学位证书颁发仪式上获颁学士学位证书。广州市教育局华同旭局长出席仪式。
78.2005年11月1日,△ 广州市教育局批准广州电大司法分校(筹)和东方分校(筹)结束筹备期正式升格为司法分校和东方分校。 (穗教函[2005]572、574号)
△ 在广州市思想政治协会、广州市企业文化协会举办的“第六届广州企业文化节?创业者之歌”比赛活动中,该校女老师鼓队表演的《鼓声飞扬》节目荣获二等奖。
79.2005年11月10日 2005年度广州电大系统招生工作总结表彰会议。增城分校等七所分校获招生先进单位,刘佐琳等十二人获招生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80.2005年11月22日 广州电大第四次教职工大会暨第七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工会会员和教代会会员。
81.2005年12月3日 学校举办广州电大系统第十届田径运动会。
82.2005年12月27日 省教育厅专家到该校进行评估。
‘柒’ 中国教育网络的大事记
2004年12月,《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正式出版发行
2005年5月,《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2005中国无线校园建设与发展论坛”
2005年9月,《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2005年教育信息安全大会”
2006年3月,《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2006'教育行业信息存储大会”
2006年6月,《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2006'无线校园建设与应用大会”
2006年7月,《中国教育网络》主办“2006’教育行业P2P管理与应用高峰论坛”
2006年9月,《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2006`教育行业信息安全大会”
2007年4月,《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2007’教育行业网络管理与应用大会”
2007年6月,《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2007(第三届)教育行业信息安全大会暨校园网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建设研讨会”
2007年10月,《中国教育网络》承办“2007教育信息存储暨数字资源和数据中心建设与应用大会”
2008年4月,《中国教育网络》承办“2008教育网络管理与应用大会暨新一代数字校园建设经验交流会”
2008年9月,《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2008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大会暨校园网安全联动机制研讨会”
2008年12月,《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2008教育信息存储与应用大会”
2009年5月,《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2009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大会暨校园网安全主动防御机制研讨会“
2009年6月,《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2009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应用论坛“
2009年9月,《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2009’教育网络管理与应用大会暨数字校园创新应用研讨会”
2009年11月,《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2009(第四届)教育信息存储暨数据管理与虚拟化应用研讨会”
2010年8月:COST论坛全称为校园网管理与安全论坛,由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应急响应组(CCERT)和中国教育网络杂志发起。
2010年9月:由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网络中心主办,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业委员会协办,《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的“2010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和应用论坛”9月13日和14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办。
2010年11月:11月底到12月初,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的“2010教育云服务暨优质数字资源整合大会”在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相继举行。
2011年4月14日-15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协办的“2011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暨数字校园十二五规划研讨会”在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
2011年12月6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业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大专校院资讯服务协会(台湾)协办,《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的“2011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论坛暨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及个人评选表彰大会”在友谊宾馆隆重召开。
2012年5月10日至11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复旦大学、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业委员会协办、《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的2012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在复旦大学隆重召开。
2012年6月29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华南理工大学、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业委员会、广东省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网络专业委员会协办,《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的2012教育云平台与教育城域网建设与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
2012年9月22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锐捷网络协办的2012高校无线校园网络建设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2年11月1日~2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浙江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业委员会联合协办的“2012高校数据中心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
2013年6月27日~28日,《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2013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
‘捌’ 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合作交流
近年来,学院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专题学术交流活动200多人次,主办和协办国际学术会议5次、国内学术会议、研讨班11 次,邀请了120多人次国内外知名学者来访、讲学。
1.国内学术交流情况
学院共承担了2次国家基金委资助的由海外杰出华人教授回国讲授研究生课程的龙星计划;受国家教育部高教局和高教出版社委托,从02年起连续五年举办了“并行计算国家精品课程教师培训暨高性能计算课程教学研讨会”;在以计算机学会名义举办的各种课程的教师培训班中担任主讲共6人次。
近年来,学院共协办了4次国内会议和研讨会,包括第14届神经网络年会(合肥)、05年中国模糊逻辑与计算智能联合学术会议(深圳)、第一届(西安)和第二届(南京)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
学院在近6年中吸引并接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访问和进修学者18名,为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做出了应有贡献。
在所系结合方面,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软件所、沈阳计算所等建立了长期深入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包括参与龙芯CPU设计相关项目等,并分别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计算所共同成立了联合实验室。
2.国际学术交流情况
近年间学院主办了4次国际学术会议及研讨会,协办了1次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外着名大学讲学或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做报告40多人次,前来访问和讲学的国外学者80多人次。
在国际学术会议方面,主办的主要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及研讨会包括: The 2004 International (UK-CHINA)Workshop on Nature Inspired Computation and Applications (IWNICA’04),Hefei,China; The 2006 CHINA-UK Workshop on Nature Inspired Computation and Applications (CUWNICA’06),Hefei,China;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mulated Evolution And Learning (SEAL’06) ,Hefei,China; RoboCup China Open 2006, Suzhou, China(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生院); 协办的国际会议: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ractical Cognitive Agents and Robots, Perth, Australia 。 在国际合作项目方面,共有国际合作项目15项,总经费250多万。其中,“中澳自主机器人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澳大利亚科技部的联合支持,学院与境外Intel公司的合作研究项目共10个,累计经费近200万元;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姚新教授的合作研究“进化算法性能分析和设计”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