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计算机网络体系分为哪四层
1.、应用层
应用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高层,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例如:FTP、Telnet、DNS、SMTP等.
2.、传输层
传输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传输层,为应用层实体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功能,保证了数据包的顺序传送及数据的完整性。该层定义了两个主要的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TCP协议提供的是一种可靠的、通过“三次握手”来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而UDP协议提供的则是不保证可靠的(并不是不可靠)、无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
3.、网际互联层
网际互联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主要解决主机到主机的通信问题。它所包含的协议设计数据包在整个网络上的逻辑传输。注重重新赋予主机一个IP地址来完成对主机的寻址,它还负责数据包在多种网络中的路由。
该层有三个主要协议:网际协议(IP)、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和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IP协议是网际互联层最重要的协议,它提供的是一个可靠、无连接的数据报传递服务。
4.、网络接入层(即主机-网络层)
网络接入层与OSI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相对应。它负责监视数据在主机和网络之间的交换。事实上,TCP/IP本身并未定义该层的协议,而由参与互连的各网络使用自己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然后与TCP/IP的网络接入层进行连接。地址解析协议(ARP)工作在此层,即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
(1)计算机网络应用层特点扩展阅读:
OSI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architecture)划分为以下七层:
物理层: 将数据转换为可通过物理介质传送的电子信号相当于邮局中的搬运工人。
数据链路层: 决定访问网络介质的方式。
在此层将数据分帧,并处理流控制。本层指定拓扑结构并提供硬件寻址,相当于邮局中的装拆箱工人。
网络层: 使用权数据路由经过大型网络 相当于邮局中的排序工人。
传输层: 提供终端到终端的可靠连接 相当于公司中跑邮局的送信职员。
会话层: 允许用户使用简单易记的名称建立连接 相当于公司中收寄信、写信封与拆信封的秘书。
表示层: 协商数据交换格式 相当公司中简报老板、替老板写信的助理。
应用层: 用户的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老板。
B. 网络五层结构
计算机网络五层结构是指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1、应用层
专门针对某些应用提供服务。
2、传输层
网络层只把数据送到主机,但不会送到进程。传输层负责负责进程与主机间的传输,主机到主机的传输交由网络层负责。传输层也称为端到端送。
3、网络层
把包里面的目的地址拿出来,进行路由选择,决定要往哪个方向传输。
负责从源通过路由选择到目的地的过程,达到从源主机传输数据到目标主机的目的。
4、数据链路层
通过物理网络传送包,这里的包是通过网络层交过来的数据报。
只完成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传送(单跳)。
5、物理层
通过线路(可以是有形的线也可以是无线链路)传送原始的比特流。
只完成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传送(单跳)。
(2)计算机网络应用层特点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也称计算机通信网。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若按此定义,则早期的面向终端的网络都不能算是计算机网络,而只能称为联机系统(因为那时的许多终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计算机)。但随着硬件价格的下降,许多终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终端”和“自治的计算机”逐渐失去了严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计算机作为终端使用,按上述定义,则早期的那种面向终端的网络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
C. 为什么计算机网络有七层和四层之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七层”是OSI参考模型,即物理层 、 数据链路层 、 网络层、传输层、 会话层 、表示层、应用层 ;
“四层”是 TCP/IP参考模型,即物理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虽说有四层和七层之说,但是其实一样的, TCP/IP中的物理链路层对应OSI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对应网络层,传输层对应传输层,应用层对应会话层 、表示层、应用层 。 相同点:
1、两者都是以协议栈的概念为基础
2、协议栈中的协议彼此相互独立
3、下层对上层提供服务
不同点:
1、OSI是先有模型,TCP/IP是先有协议
2、TCP/IP用于Internet网络,OSI只用于参考,
3、层次数量不同
4、封装不同(逐层封装(OSI)与 越层封装(TCP/IP))
D. 计算机网络应用层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应用层的功能是用于为用户提供服务,是tcp/ip五层模型的最高层。从应用层看通讯,应该是两个通信端点之间进程之间的逻辑连接。例如:A主机访问了B主机,对于二者而言,虽然通信过程中存在多个物理链路。但是对应用层而言,他仅仅关注A程序到B程序的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应用层作为最高层的协议集合,所以对应用层协议的添加和去除显得更容易,并不用考虑上层协议的耦合。
(4)计算机网络应用层特点扩展阅读:
应用层协议:每个应用层协议都是为了解决一类应用问题,而解决问题需要通过位于不同主机的多个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和协同来完成,应用层的具体内容就是定义这些通信规则。
利用网络的应用程序有很多,包括web浏览器、电子邮件、远程登录、文件传输、网络管理等。能够让这些应用进行特定通信处理的正式应用层协议。TCP和IP等下层协议是不依赖于上层应用类型、使用性范围非常广的协议。而应用协议则是为了实现某种应用而设计和创造的协议。
E. 应用层的功能特点
属于应用的概念和协议发展得很快,使用面又很广泛,这给应用功能的标准化带来了复杂性和困难性。比起其它层来说,应用层需要的标准最多,但也是最不成熟的一层。但随着应用层的发展,各种特定应用服务的增多,应用服务的标准化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ISO已制定了一些国际标准(IS)和国际标准草案(DIS)。因此,通过介绍一些具有通用性的协议标准,来描述应用层的主要功能及其特点。
主要是提供网络任意端上应用程序之间的接口。 计算机网络上电子邮件的实现开始了人们通信方式的一场革命。电子邮件的吸引力,在于象电话一样,速度快,不要求双方都同时在场,而且还留下可供处理或多处投递的书写文电拷贝。
虽然电子邮件被认为只是文件运输的一个特例,但它有一些不为所有文件运输所共有的特殊性质。因为,电子邮件系统首先需考虑一个完善的人机界面,例如写作,编辑和读取电子邮件的接口,其次要提供一个运输邮件所需的邮政管理功能,例如管理邮件表和递交通知等。此外,电子邮件与通用文件运输的另一个差别是,邮件文电是最高度结构化的文本。在许多系统中,每个文电除了它的内容外,还有大量的附加信息域,这些信息域包括发送方名和地址、接收方名和地址、投寄的日期和时刻、接收复写副本的人员表、失效日期、重要性等级、安全许可性以及其它许多附加信息。1984年CCITT制定了叫做MHS(文电处理系统)的X.400建议的一系列协议。ISO试图把它们收进OSI的应用层,并叫做MOTIS(面向文电的正交换系统)。由于X.400结构的缺少,这种吸收不是很简单。1988年又修改了X.400,力争与MOTIS会聚。本章我们将介绍MHS。 其它应用已经或正在标准化。在此,要介绍的是目录服务、远程作业录入、图形和信息通信。
(1)目录服务:它类似于电子电话本,提供了在网络上找人或查到可用服务地址的方法。
(2)远程作业录入:允许在一台计算机上工作的用户把作业提交到另一台计算机上去执行。
(3)图形:具有发送如工程图在远地显示和标绘的功能。
(4)信息通信:用于家庭或办公室的公用信息服务。例如智能用户电报、电视图文等。
联系控制服务元素]ACSE和up][2]sup]提交、并发与恢复CCR b]
随着应用层的发展,各种特定应用服务增多,当初ISO7498中定义的应用层服务已大部
分划归到公共应用服务元素(CASE)中去了,而且许多应用有一定数据的共同部分,几乎
所有这些应用都需要管理连接。为了避免每一个新的应用都要重新从头开始,ISO决定把这
些公共部分实行标准化。下面描述其中最重要的两个。
(1)联系控制服务元素ACSE
联系控制服务元素提供应用连接的建立和正常或异常释放的功能。
所谓联系是指两个应用实体之间的连接;联系控制服务元素是应用层的基本核心子集
。提出以下几个ACSE原语:
1)A一ASSOCIATE建立一个联系
2)A一RELEASE 释放一个联系
3)A一ABORT 用户发起的夭折
4)A一P一ABORT 提供者发起的夭折
每一条ACSE原语与相应的表示层服务原语有一一映照关系,也即应用联系与表示连接
是同时建立、同时释放的。
(2)托付、并发和恢复(CCR)
CCR的主要目的就是协调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应用联系,为基本多应用联系的信息处
理任务提供一个安全和高效的环境。几乎所有的需要可靠性操作的应用都使用CCR。
在CCR模型中,数据分为两大类:安全数据和常规数据,所谓安全数据是那些能经受应
用失败,并且在应用联系恢复到正常后可以重新引用的数据。通常是把安全数据存储在外
部存储介质中。为了保证安全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对它的修改要用一些特定的规则,
例如特定的封锁机制。所谓常规数据是那些在应用联系工作期间并没有被保存在可靠存储
区域的数据。例如在缓冲区或工作栈中。当应用联系受到破坏后,这些数据将不再可用。
F. 计算机网络体系共分基层每层有什么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的互连,它的基本功能是网络通信。网络通信根据网络系统不同的拓扑结构可归纳为两种基本方式:第一种为相邻结点之间通过直达通路的通信,称为点到点通信;第二种为不相邻结点之间通过中间结点链接起来形成间接可达通路的通信,称为端到端通信。很显然,点到点通信是端到端通信的基础,端到端通信是点到点通信的延伸。
点到点通信时,在两台计算机上必须要有相应的通信软件。这种通信软件除了与各自操作治理系统接口外,还应有两个接口界面:一个向上,也就是向用户应用的界面;一个向下,也就是向通信的界面。这样通信软件的设计就自然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形成用户服务层US和通信服务层CS两个基本层次体系。
端到端通信链路是把若干点到点的通信线路通过中间结点链接起来而形成的,因此,要实现端到端的通信,除了要依靠各自相邻结点间点到点通信联接的正确可靠外,还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在中间结点上要具有路由转接功能,即源结点的报文可通过中间结点的路由转发,形成一条到达目标结点的端到端的链路;第二,在端结点上要具有启动、建立和维护这条端到端链路的功能。启动和建立链路是指发送端结点与接收端结点在正式通信前双方进行的通信,以建立端到端链路的过程。维护链路是指在端到端链路通信过程中对差错或流量控制等问题的处理。
因此在网络端到端通信的环境中,需要在通信服务层与应用服务层之间增加一个新的层次来专门处理网络端到端的正确可靠的通信问题,称为网络服务层NS。
对于通信服务层,它的基本功能是实现相邻计算机结点之间的点到点通信,它一般要经过两个步骤:第一步,发送端把帧大小的数据块从内存发送到网卡上去;第二步,由网卡将数据以位串形式发送到物理通信线路上去。在接收端执行相反的过程。对应这两步不同的操作过程,通信服务层进一步划分为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对于网络服务层,它的功能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立、维护和治理端到端链路的功能;二是进行路由选择的功能。端到端通信链路的建立、维护和治理功能又可分为两个侧面,一是与它下面网络层有关的链路建立治理功能,另一是与它上面端用户启动链路并建立与使用链路通信的有关治理功能。对应这三部分功能,网络服务层划分为三个层次:会晤层、传输层和网络层,分别处理端到端链路中与高层用户有关的问题,端到端链路通信中网络层以下实际链路联接过程有关的问题,以及路由选择的问题。
对于用户服务层,它的功能主要是处理网络用户接口的应用请求和服务。考虑到高层用户接口要求支持多用户、多种应用功能,以及可能是异种机、异种OS应用环境的实际情况,分出一层作为支持不同网络具体应用的用户服务,取名为应用层。分出另一层用以实现为所有应用或多种应用都需要解决的某些共同的用户服务要求,取名为表示层。
G. 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各分层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物理层:物理接口规范,传输比特流,网卡是工作在物理层的。
数据层:成帧,保证帧的无误传输,MAC地址,形成EHTHERNET帧
网络层:路由选择,流量控制,IP地址,形成IP包
传输层:端口地址,如HTTP对应80端口。TCP和UDP工作于该层,还有
差错校验和流量控制。
会话层:组织两个会话进程之间的通信,并管理数据的交换使用ETBIOS
和WINSOCK协议。QQ等软件进行通讯因该是工作在会话层的。
表示层:使得不同操作系统之间通信成为可能。
应用层:对应于各个应用软件
H. OSI七层中应用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OSI七层中应用层的主要功能是为用于通信的应用程序和用于消息传输的底层网络提供接口。
应用层是七层OSI模型的第七层。应用层直接和应用程序接口并提供常见的网络应用服务。应用层也向表示层发出请求。
应用层是开放系统的最高层,是直接为应用进程提供服务的。其作用是在实现多个系统应用进程相互通信的同时,完成一系列业务处理所需的服务,其服务元素分为两类:公共应用服务元素CASE和特定应用服务元素SASE。
CASE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它成为应用层中任何用户和任何服务元素的用户,主要为应用进程通信,分布系统实现提供基本的控制机制;
特定服务SASE则要满足一些特定服务,如文卷传送,访问管理,作业传送,银行事务,订单输入等。这些将涉及到虚拟终端,作业传送与操作,文卷传送及访问管理,远程数据库访问,图形核心系统,开放系统互连管理等等。
(8)计算机网络应用层特点扩展阅读
OSI七层网络参考模型:
Layer 7: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Layer 6: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Layer 5:会话层(Session Layer)
Layer 4: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Layer 3:网络层(Network Layer)
Layer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Layer 1:物理层(Physical Layer)
I.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应用层是什么
应用层是开放系统的最高层,是直接为应用进程提供服务的。其作用是在实现多个系统应用进程相互通信的同时,完成一系列业务处理所需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