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方照广州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扩展阅读
使用网络优先级别设置 2025-05-14 06:26:10

方照广州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5-11 00:44:15

如何get到一个“天文数字”

出品:科学大院

作者:王铮(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普博览

在我们测量不到的远方是不是真的有和我们一样的生命存在呢?

所以,只要计算了它们围绕旋转的恒星到地球的距离,它们有多远自然就知道了。

(本文首发于科学大院,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供稿)

Ⅱ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怎么

呵呵,工作环境差,里面几个老女人态度傲慢,感觉最不干事儿的部门。 待遇高不了。

Ⅲ 想问一下 在计算机网络方面 中科院的计算机网络中心在全国能排第几 和北大清华相比如何

中科院计算所要比清华的好些,我有个同学在中科院。至于导师就不清楚了

Ⅳ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复试有哪些部分要上机吗

没有上机部分。就是英语口语,然后就是跟导师组进行面试。他们提问,你回答即可。放心,都不难。关键是你初试过了。然后正常表现,要谦虚,谨慎,礼貌,不要张扬,信口开河。

Ⅳ 2021年,我国在航天影城的最新成就2021年,我国在航天影城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太空精酿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2021年,中国航天又迎来了突飞猛进的一年,在载人航天、火星探测与月球探测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这一年以来中国航天取得的十大成就吧。
1、天上有“宫阙”: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升空。随后,它先后与天舟二号和三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和十三号载人飞船对接,共计6名航天员先后入驻,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按照预定计划,天宫空间站还会在2022年迎来两个实验舱和数次天舟/神舟对接任务,从而完成全部建设。
△天宫空间站示意图(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遥想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方才正式起步。29年的不懈探索,让“长征”、“神舟”、“天舟”和“天宫”等一系列浪漫的名字逐渐变成现实。如今,中国终于要拥有自己的“天上宫阙”,“天神”航天员们自由天地往返,让中华文明古老的飞天神话从梦想照进现实!
2、天上有“神仙”:空间站应用达到新高度
建设空间站是人类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里程碑事件,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巅峰之作。它能促进航天、甚至很多相关制造业的发展,是任何一个航天大国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天宫空间站,不仅工程意义显着,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科学技术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相比较此前载人航天任务主要为实现技术的逐个突破,天宫空间站则到了技术投资“大丰收”的阶段,更强调科学探索与实际应用价值,打造我国探入宇宙的“太空实验室”。因此,天宫运行第一年也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和科学应用事业的突飞猛进。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圆满完成首次出舱活动(图片来源:载人航天办)
例如,天宫空间站的航天员们已经实现了四次高难度的出舱行走,每次持续时间6-8小时,远长于2008年神舟七号实现的20分钟出舱行走突破。并且王亚平也迈出了中国女性进入太空的“第一步”。目前,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正驻留太空,他们预计工作约六个月时间,必将打破中国航天员最长滞空纪录。
此外,空间站还实现了快速交会对接、径向对接等多项技术突破,大大增强了相关技术性能。在具体应用方面,空间站的科学实验类型和数量也将远超此前所有任务的总和。在航天科普方面,天地互动的“太空课堂”也在数以亿计的学生脑中埋下了航天的种子。
3、祝融号“下凡”:中国火神踏上火星
2021年5月15日,在经历了296天的太空之旅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所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及其着陆组合体,成功地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中国航天史无前例的重大突破:天问一号,成为中国首颗人造火星卫星;祝融号,成为中国首个火星巡视器(火星车)。祝融,源于中国古老神话中“火神”的名称,成功踏上了火星!
△祝融号与着陆平台由分离相机拍摄的火星合影(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目前祝融号已经超出了预定的三个月工作时间,仍在火星正常工作。它已经行驶了超过1400米,每一步都是中国航天在火星探测史上的新纪录。祝融号也在源源不断向地球发送揭示火星奥秘的各类科研数据,还成为了国际科研合作的典范,与欧空局火星快车任务进行在轨通信中继测试,实现了中欧在火星的“太空握手”。
4、羲和号升空,中国进入探日时代
2021年10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它的重要使命是研究人类这唯一可以依靠的宝贵恒星——太阳,深入了解它的磁场起源和演化、高能粒子的加速和传播等重要物理过程,让我国正式迈入探日时代。
△羲和号探日艺术效果图(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羲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神之母的名字,用这个如此特殊的名称形容一个探求太阳起源的卫星可谓浪漫无比。除此之外,另一太阳神话的主角“夸父”也在酝酿之中,它将是个24小时面对太阳的太阳天文台,为我们揭示太阳的一举一动。
羲和探日,夸父追日,是中国航天对太阳研究过程中撰写的新神话。
5、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火箭发射突破纪录
2021年,中国火箭共计实现了55次发射,不仅位列世界第一,也助力人类航天突破了史上最高火箭发射纪录。其中,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次数突破400,全年实施48箭、103颗航天器,发射任务创年度新纪录。
△中国现役最强火箭长征五号(图片来源:Tea-tia)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第1枚到第100枚,用了37年;到第200枚,又用了7年;到第300枚,用了4年多;而到第400枚,仅用了2年多。在2021年的密集发射任务中,两次发射最短间隔仅4个多小时,更是实现了7天内密集实施4次任务的连战连捷。随着数量的快速提升,所发射的载荷质量和数量也在攀升,这些都是中国航天突飞猛进的最直接证明。
长征火箭的名字来自毛泽东着名的《七律·长征》一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长征并未完全结束。该诗描述了长征期间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最着名的一句是开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未来,长征依然会继续行进!
6、长七甲归来,长征火箭历史性扩容
在经历了初次发射的挫折后,长征七号甲(A)火箭终于在2021年3月11日王者归来,并在12月23日再立新功!长征七号甲火箭是在长征七号的基础上扩展而来,吸收了金牌火箭长三乙的优点,实现了三级半构型。长七甲整箭完全使用无毒安全推进剂,专注于高轨任务,它的运力、尤其是同步转移轨道运力一下增加到7吨级,填补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5.5吨~7吨之间运载能力的空白。
△长征七号甲火箭发射前近景(图片来源:航天科技集团)
长七甲采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理念,很容易实现批量生产和高密度发射。它还首次测试了Ka频段6M卫星数据天基测量技术,直达天链中继卫星,大幅减少了对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的依赖,也必将逐渐开启长征火箭遥测的新时代。
7、太空烽火台,“天链”链接天地
地球自转对于航天任务的遥测是个巨大的阻碍,当航天器不能被地面和海上遥测站观测到时,就会进入通信盲区。为此,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在35786千米高的赤道上空,搭建一条链接天地的信号中继通路,犹如“太空烽火台”一般,让信息交互畅通无阻进行。
△“天宫课堂”顺利进行的背后是天链系列卫星保驾护航(图片来源:央视)
中国的中继卫星通信系统,其名为“天链”。经过了若干年的建设,天链一号系统终于在2021年7月6日正式收官。与此同时,天链二号系统也已经陆续发星,并在此前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升级。学生们能畅通无阻地参与“太空课堂”,航天员能在太空中使用超级“太空Wi-Fi”,长征火箭和太空飞船能自在遨游太空,这些都离不了天链在幕后的辛勤工作。
8、精彩继续,嫦娥探月实现更多历史性突破
嫦娥三号让人类时隔37年再次着陆月球,嫦娥四号让人类首次着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让人类时隔44年再次获得月球样本。而目前,更加精彩的突破仍在继续进行。
△嫦娥五号轨道器仍在太空中漫游(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2021年,中国航天首次公开了嫦娥五号获取的1731克月壤样本,并向国内外科研工作人员发放研究。由于嫦娥五号的发射情况和控制情况几乎完美,它的轨道器部分还有大量推进剂结余,因此它开始完成各种高难度“附加题”。
在把月壤样本送回地球附近后,它于2021年3月15日13时29分穿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面,成功抵达距离地球150万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1点,这是中国航天首次完成这项任务!目前,它仍然在深空中旅行。
不仅如此,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仍在月球背后超期工作,为人类不断揭示这永不可见月面的奥秘(由于潮汐锁定作用,在地球上永远无法看到月球背后的绝大部分表面)。
9、重器初现,载人登月未来可期
中国现有的载人航天主要依托于长征火箭(2F、5、5B、7)、神舟飞船、天舟飞船和天宫空间站,但是它们对于未来载人登月和踏入更远的深空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已经确定未来进行载人登月,并且一系列准备已经就绪,例如新载人飞船试验船已成功试飞、新载人火箭和重型运载火箭已进入密集研发阶段。新型号火箭,成为载人登月的焦点。
△新型火箭发动机样机图(图片来源:中国航天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火箭的核心是发动机。2021年,重型运载火箭220吨级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完成首台工程样机,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京)惊艳亮相,标志着该发动机关深阶段研制工作圆满完成。或许通过对比更能说明它的意义:长征五号是中国现役最强火箭,它的核心液氢液氧发动机YF-77在真空中推力约为70吨,“仅为”新型号发动机的三分之一左右。虽然新发动机推力为三倍,但研发的难度和技术复杂度可远不止三倍。
10、多面开花,中国将走向更远深空
2021年,人类的火箭发射次数已经突破了冷战期间的最高点,这也昭示着一个全新的太空时代正式到来。这个时代机遇,可能远远超过曾经的航海时代、陆权时代和航空时代对目前世界各个强国的意义,作为曾经深受苦难而如今处于伟大复兴中的中华民族,更是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中国的行星探测将是个庞大的太阳系探索计划(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目前,中国航天还在进一步稳步向前。预计在2022年,中国航天将会继续保持高频率火箭发射。中俄也发布了关于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高规格联合声明,意味着双方将会携手踏上月球。嫦娥六号、七号、八号等嫦娥探月四期任务,也已经正式立项。国家航天局也正式宣布,我国将在2025年前后实施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环绕探测任务,实现近地小行星绕飞探测、附着和取样返回;2030年前后,实施火星取样返回任务;此外,还将实施木星系环绕探测和行星穿越探测任务。
可以说,这是个星辰大海的时代,中国航天人就是这一批乘风破浪的弄潮儿。他们不仅让一系列华夏神话从梦想照进现实,也在这宇宙的一隅不断缔造出新的太空神话。
参考文献:
【1】《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中国重型火箭220吨级发动机现身》,http://www.xinhuanet.com/mil/2021-07/29/c_1211265065.htm,中国航天报。
【2】国家航天局2021年6月12日新闻发布会,http://www.cnsa.gov.cn/n6758967/n6758969/n6760278/index.htmlv 。
【3】《步入“探日”时代!中国已制定羲和、夸父两项太阳探测计划》,http://stcsm.sh.gov.cn/xwzx/kjzl/20211015/.html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4】《2021 in spaceflight》,https://en.wikipedia.org/wiki/2021_in_spaceflight, Wikipedia。
【5】《“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中国为什么要建自己的空间站?》,http://www.xinhuanet.com/sikepro/20210429//c.html ,新华网。

Ⅵ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是属于企业还是事业单位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科研事业单位, 是中国科学院信息化持续建设、运行与服务的支撑单位,国家互联网基础资源的运行管理机构,先进网络与高端应用技术的研发基地,国内外先进科技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CNIC成立于1995年4月,是在中国科技网(CSTNET)和科学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研支撑服务机构。CNIC拥有七个业务中心,其中包括中国科技网网络中心、科学数据中心、超级计算中心、ARP运行支持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协同工作环境研究中心和网络科普教育中心。拥有三个支撑部门,其中包括:e-Science应用推进总体组、e-Science呼叫服务中心和期刊编辑部。CNIC以中国科技网的发展、e-Science的环境建设与应用示范、ARP的运行维护和应用支持、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的管理等为支撑服务的主要方向,结合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应用的需要,组织并完成其他重点项目的建设。

中国科技网网络中心管理运行的CSTNET是中国最早的顶级互联网络,兼具全国公益性网络和中国科学院科研网络双重特征,负责运行管理国内最具权威的科研机构的网络。CSTNET拥有多条国际线路,通往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国际线路出口带宽为5510M,到中国香港地区为2.5G,到中国台湾地区为1G,并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教育网、北京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等国内主要互联网运行商分别通过1G至2.5G链路实现高速互联。“中美俄科技与教育环球高速网络(GLORIAD)”是以在网络上合作开展的科学研究应用为目的,以中、美、俄、韩、加和荷六国为主建立的全球性高速互联网络,在建立了香港开放交换节点 HK OEP(HK Light)和北京开放交换节点BJOEP的基础上,成员单位已达11个,在国际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意义。

CSTNET作为中国第一家实现Internet全功能接入的互联网络,秉承永远争第一、始终求完美的服务目标,始终用心勾勒着中国科技的网络天地。在今后发展中,CSTNET将进一步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网络服务平台,力争成为各项科研事业发展的强大的信息化引擎;同时,将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力争向世界展示CSTNET的独特魅力,让引领科技的中国互联网络——CSTNET享誉世界。

科学数据中心是全院重要科学数据资源的长期保存与服务中心,是全院科学数据库建设、管理、共享与应用的综合服务中心。其主要负责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与运行维护;负责中国科学院重要数据资产的长期数字化保存和管理,面向全院乃至全国提供综合性数据服务,特别是为e-Science提供数据应用服务;为全院科学数据库建设、应用与服务的统计分析、监督评估提供支撑,并成为全院科学数据库对外宣传的窗口;组织科学数据相关的规范标准与共享政策的制定与推广实施,开展科学数据管理、共享与应用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提供IT技术支持、服务与培训,并组织开展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跟踪国际发展趋势,开展全院科学数据库发展战略研究。

超级计算中心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的支撑服务单位,旨在为院内外科研单位提供超级计算服务和技术支持,主要从事超级计算机的运行维护、并行计算技术研究与实现及其应用服务和支撑,为大规模计算复杂技术和企业应用提供解决方案。“十一五”期间,结合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和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建设的部署,院超级计算中心的计算能力超过百万亿次,实现了院超级计算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超级计算中心以保障高性能计算环境的正常运行与维护以及为用户提供高质量和快捷的计算服务与技术支持为工作核心。超级计算中心将持续规范管理,加强运行、维护与服务,挖掘、培育和推广应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和支撑服务体系,建成高性能计算与应用技术培训基地,建设成为科学院e-Science强大的科学计算支撑平台和国家级的科学计算中心及国际知名的高性能计算中心。

ARP运行支持中心(简称ARP中心)是中国科学院科研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技术支撑与服务机构。承担了中国科学院ARP系统实施部署、测试验收、试运行保障任务,并着力在科研管理与信息技术融合、政府行业信息化、信息资源指标体系建设与信息挖掘服务等方面投入大量的研究工作。

ARP中心的发展方向和任务是:信息系统分析、系统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开发、技术支撑与信息服务;承担ARP系统的建设、运行和技术支撑服务;研究开发基于网络平台的政府、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从事网络信息资源采集、挖掘和发布技术研究。

CNNIC是经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于1997年6月3日组建的非营利性的管理和服务机构,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CNNIC是信息产业部批准的我国域名注册管理机构,是我国国家级IP地址分配中心,为我国互联网发展提供IP地址、CN域名、中文域名、通用网址等互联网地址服务,并以专业技术为全球用户提供不间断的域名注册、域名解析和Whois查询服务。

在“十一·五”期间,将CNNIC建设成世界一流的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服务信息化和谐社会建设。在业务量上居于世界各国前列,系统运维环境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相关互联网标准制定中有较高的参与度,在国际重要同业组织中拥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管理上规范、高效、专业,为员工提供具有一流竞争力的发展空间。

协同工作环境研究中心的定位是研发和建设支撑e-Science活动的协同工作环境,为我院的科研人员开展e-Science应用提供信息技术工具和相应的支撑服务,进而积极推动基于协同的新型科技活动方式和e-Science应用的发展。协同工作环境研究中心的核心业务包括:协同工作环境的建设和服务;e-Science应用的咨询与支持服务。

协同工作环境研究中心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是研究和建设e-Science虚拟实验室,探索相应的服务模式。从长远来看,协同工作环境研究中心将逐步建成成熟、稳定、可持续的虚拟实验室运行服务模式和体系,并在虚拟实验室相关软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适应更大范围、具有更高质量的协同工作环境,形成商业级的产品和服务。

网络科普教育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十一五”院信息化部署,本着“整体规划,集成提升,发挥优势,服务公众”的原则,依托网络中心的信息基础设施,宣传中科院知识创新,服务科学传播和教育,做好网络环境下的科普(虚拟博物馆建设)和国家数字科技馆(标准及体验馆)两个项目的建设工作,力争将网络中心建设成为新型网络科普应用的示范基地、科学院网络科普资源统筹规划、集中存储与集成服务中心,面向科普活动需求,提供多层次特色服务,并最终成为国家级网络科学传播平台。

e-Science应用推进总体组的主要职责是:建立开放式的项目管理机制和集中的信息平台,积极探索e-Science应用的各类科研示范,从而支撑我院e-Science的广泛应用。

e-Science呼叫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整合现有超级计算中心、科学数据中心和协同工作环境研究中心的相关支撑服务职能及资源,建立统一呼叫服务平台向全院用户提供支撑e-Science应用相关的信息及技术支撑服务。
 
期刊编辑部的主要职责是:出版发行面向全院的管理支撑类期刊:“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工作动态”;出版发行面向全院的技术支撑类期刊:“e-Science技术与应用”。

近年来,CNIC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在APNIC、ICANN、APAN、欧盟等国际组织中占据相应得国际地位,承办了2007年的APAN会议、中美高级网络技术研讨会、GRIDs@Work2007联合研讨会等国际会议。与美国纽约科学计算中心等单位合作建立了“中美联合科学计算中心”。CNIC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与研究交流。

CNIC现有人员总数520名,硕士以上学历占58%。其中,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290名,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97名。研究生156 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教育机构。

CNIC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申请专利17项,获得计算机软件着作权16项。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将努力使自己成为全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全院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全院信息化支撑体系的龙头、全院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思想库。

Ⅶ 还在用WIFI这项技术让有灯光的地方能上网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通过网络了解新闻,查阅资料,观看电影等等。在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我们也时常被诸如网络信号不好,上网速度慢,找不到WIFI热点等问题所困扰。可见光通信技术的出现将有可能使上述问题得到解决。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Ⅷ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待遇怎么样啊

待遇应该不错吧?我见过几位,都挺美的样子,因为我所在单位跟他们有合作

Ⅸ 中科院将携手科技企业为“中国科技云”提速

牵头建设“中国科技云”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6日在北京与两家科技企业签约合作,宣布共同成立“中国科技云技术发展研究院”,以进一步提速“中国科技云”的建设与发展。

2017年12月,“中国科技云”建设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正式启动。2018年4月,“中国科技云”门户上线发布,正式担负起服务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内容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