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的关系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
计算机网络主要分为广域网和局域网。
由2台或者2台以上的独立计算机互相连接就能组成一个微型网络,这种网络称为局域网。
局域网分为【有线局域网(LAN)】和【无线局域网(WLAN)】两种。
有线局域网 是通过网线/光纤连接的。基于IEEE802.3标准构建的有线局域网称为以太网。
Internet(因特网)是计算机网络的一种。
② 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的方式有哪几种
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的方式:
1、通过公共交换电话网接入互联网。
2、通过综合业务数字网接入互联网。
3、通过非时称数字用户线接入互联网。
4、通过局城网接入互联网。
要使用互联网中的资源,用户必须首先将自己的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只有当用户的计算机接入Internet,成为互联网中的一员,才可以访问互联网所提供的各类服务与丰富的信息资源。
(2)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教程扩展阅读:
Internet之所以获得如此迅猛的发展,主要归功于以下的特点:
1、它是一个全球计算机互联网络。
2、它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料。
3、最重要的是Internet是一个大家庭,有几千万人参与,共同享用着人类自己创造的财富( 即资源)。
但它也有缺点:
1、无整体规划和设计,网络拓扑结构不清晰,以及错容和可靠性缺乏。
2、在商业领域,安全性问题是困扰用户的另一主要因素。
3、Internet是一个无中心的网路。
③ 急急急求:《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教程》的复习题
计算机网络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在典型的计算机网络中,信息以包为单位进行传送。其主要结构由包头、数据、包尾 构成。
2. 通信使用的三种交换方式为电路交换、存储转发、分组交换。计算机通信一般不使用存储转发方式
3. 数据双向传输不能同时进行的通信模式叫做半双工通信,双向传输可同时进行的通信模式叫做全双工通信。
4. 计算机网络使用的传输媒体有(举例):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微波、红外线、无线电波等。
5. 异步传输传输单位为字节,并以起始位和停止位作为分隔。
6. 标准RS-232-C采用25脚梯形插头座连接,并以-3V~-15V电压表示逻辑"1"。
7. 三种数字信号调制解调方式的依据是波函数的三要素,即:振幅、频率、相位。
8. 数字信号的三种调制方式为振幅调制、频率调制、相位调制。
9. 计算机局域网分类按拓扑结构主要分为:星型、环型、总线型、树型。
10. 使用层次化网络模型,可以把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简化,使其容易理解并容易实现。
11. TCP/IP协议栈可分为四层,分别为:主机到网络层、互联网层、传输层、应用层;SMTP协议位于应用层。
12.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服务功能是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
13. IEEE802.3规定一数据帧的长度应为64字节到1518字节之间。
14. IEEE 802.3建议采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主要内容有: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和冲突检测(CD)。
15. 局域网技术中媒体访问控制方法主要有CSMA/CD(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介质访问控制技术)、令牌总线技术、令牌环型网技术三种。
16. 在数据报服务中,网络节点要为每个数据报选择路由,在虚电路服务中,网络节点只在连接建立时选择路由。
17. 通常路由选择算法分为两大类,分别为静态路由选择和自适应路由选择。
18. 按IP地址分类,地址:160.201.68.108属于B类地址。
19. IP地址分五类,即A、B、C、D、E类,其中D类属多址广播类地址;IP地址127.x.x.x属于本主机地址,用于本机内通信;TCP协议的80端口由因特网的HTTP协议使用。
20. TCP通过调节发送窗口的大小来进行流量控制。
21. TCP/IP使用地址转换协议ARP将IP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22. 利用密集波分技术,可以提高光纤的利用率,用一根光纤来传递更多的信息。
23. 使用无线接入方式,可以允许用户方便地在不同的环境里使用网络的资源。
24. 有线用户的接入方式有ISDN技术、ADSL、Cable Modem和局域网接入。
25. 信道复用有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波分复用方式,调制是信道复用吗?不是。
26. IP路由使得数据包到达预定目的地。
27. 数据传输率是按照bps(比特/秒)计量的。
28. 交换机(集线器)是星型网络的中心。
29. ATM以传输53字节固定长的信元而不是可变长的数据帧来传输信息。
30. 能再生信号并重新传输此信号的集线器是主动型的。
31. FDDI可能达到的网络速度是100Mbps。
32. ATM网络的基本传输速度是155Mbps。
33. ATM是一种能高速传输数据的先进异步传输网络。
34. 超文本的含意是该文本中含有链接到其他文本的链接点。
35. Internet采用了目前在分布式网络中最为流行的客户/服务器模式,大大增强了网络信息服务的灵活性。
36. 负责电子邮件传输的应用层协议是SMTP。
37. 对于一个主机域名"hava.gxou.com.cn"来说,其中gxou.com.cn是主机所在域的域名。
38. 在FTP中,提供了ASC码和二进制两种文件传输模式,一般我们都采用二进制模式进行文件传输。
39. 假如在"mail.gxrtvu.e.cn"的邮件服务器上给某一用户创建了一个名为"ywh"的帐号,那么该用户可能的E-mail地址是[email protected]。
40. 一般HTML文件的后缀名为htm或html。
41. 常用的网络操作系统,例如:UNIX、Windows NT和NetWare。
42. 常见的网络协议有TCP/IP、IPX/SPX和NetBEUI。
43. 常见的因特网服务有HTTP、WWW和E_mail。
二、选择题
1. 在OSI模型中,服务定义为; ( C )
A. 各层向下层提供的一组原语操作
B. 各层间对等实体间通信的功能实现
C. 各层通过其SAP向上层提共的一组功能
D. 和协议的的含义是一样的
2. 以太网采用的发送策略是: ( C )
A. 站点可随时发送,仅在发送后检测冲突
B. 站点在发送前需侦听信道,只在信道空闲时发送
C. 站点采用带冲突检测的CSMA协议进行发送
D. 站点在获得令牌后发送
3. 以下四个IP地址哪个是不合法的主机地址: ( B )
A. 10011110.11100011.01100100.10010100
B. 11101110.10101011.01010100.00101001
C. 11011110.11100011.01101101.10001100
D. 10011110.11100011.01100100.00001100
4. TCP采用的滑动窗口 ( D )
A. 是3位的滑动窗口
B. 仅用于流量控制
C. 传输过程中窗口大小不调整
D. 窗口大小为0是合法的
5. 同步通信 ( A )
A. 以比特为单位,每次可传输任意多个比特
B. 是一种并行传输方式
C. 采用XON/XOFF的流控制协议
D. 传输速率一般比异步传输慢
6. 数据链路两端的设备是 ( C )
A. DTE
B. DCE
C. DTE或DCE
D. DTE和DCE
7. 网络传输中对数据进行统一的标准编码在OSI体系中由哪一层实现 ( D )
A. 物理层
B. 网络层
C. 传输层
D. 表示层
8. 在不同网络之间实现数据帧的存储转发,并在数据链路层进行协议转换的网络互连器称为 ( C )
A. 转换器
B. 路由器
C. 网桥
D. 中继器
9. Ethernet采用的媒体访问控制方式为 ( A )
A. CSMA/CD
B. 令牌环
C. 令牌总线
D. 无竞争协议
10.ICMP协议位于 ( A )
A.网络层
B.传输层
C.应用层数
D.据链路层
11.综合业务数据网的特点是 ( C )
A.电视通信网
B.频分多路复用
C.实现语音、数字与图象的一体化传输
D.模拟通信
12.两台计算机利用电话线路传输数据信号时,必备的设备是 ( B )
A. 网卡 B. 调制解调器 C. 中继器 D. 同轴电缆
13.数据在传输过程出现差错的主要原因是 ( A )
A. 突发错 B. 计算错 C. CRC错 D. 随机错
14.令牌总线(Token Bus)的访问方法和物理层技术规范由( C ) 描述
A. IEEE802.2 B. IEEE802.3 C. IEEE802.4 D. IEEE802.5
15.网桥是用于哪一层的设备 ( D )
A. 物理层 B. 网络层 C. 应用层 D. 数据连路层
16.异步传输通常采用的校验方法为 ( C )
A. 方块校验 B. CRC校验 C. 奇偶校验 D. 余数校验
17.PPP协议是哪一层的协议? ( B )
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网络层 D. 高层
18.100Base-T使用哪一种传输介质 ( C )
A. 同轴电缆 B. 光纤 C. 双绞线 D. 红外线
19.如果网络内部使用数据报,那么 ( B )
A. 仅在建立时作一次路由选择 B. 为每个到来的分组作路由选择
C. 仅在网络拥塞时作新的路由选择 D. 不必作路由选择
20.管理计算机通信的规则称为
A协议 B介质 C服务 D网络操作系统 ( A )
21 .以下哪一个选项按顺序包括了OSI模型的各个层次
A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B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系统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C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转换层,会话后,表示层和应用层
D表示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物理层和应用层 ( A )
22.在 OSI模型中,第 N层和其上的 N+ l层的关系是
A N层为N十1层提供服务
B N十1层将从N层接收的信息增加了一个头
C N层利用N十1层提供的服务
D N层对N+1层没有任何作用 ( A )
三、判断题
1.TCP/IP使用地址转换协议ARP将物理地址转换为IP地址。 ( X )
2. HDLC是面向字节的异步通信协议。 ( X )
4.延迟畸变(delay)是由不同频率信号传输速度不一样引起的。 ( √ )
5.计算机网络中的差错控制只在数据链路层中实现。 ( X )
6.低通信道的传输带宽与其数据传输速率相关。 ( √ )
7.在数据传输中IP层可提供可靠的无连接传输。 ( X )
8.地址10011110.11100011.01100100.00001100是C类IP地址。 ( X )
9.同步传输时字符间不需要间隔 ( √ )
10.利用CRC多项式可对传输差错进行纠正。 ( X )
四、问答题:
1. 从实现的功能看,什么叫计算机网络?
答:为了方便用户,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资源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的共享。计算机资源主要指计算机硬件、软件与数据。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2. 同步通信与异步通信有何不同?
答:在同步通信传送时,发送方和接收方将整个字符组作为一个单位传送,数据传输的效率高。一般用在高速传输数据的系统中。异步通信方式实现比较容易,因为每个字符都加上了同步信息,计时的漂移不会产生大的积累,但每个字符需要多占2-3位的开销,适用于低速终端设备。由于这种方式的字符发送是独立的,所以也称为面向字符的异步传输方式。
3. 什么是对等网?
答:对等网与客户机/服务器系统:倘若每台计算机的地位平等,都允许使用其它计算机内部的资源,这种网就称为对等局域网,简称对等网。
4. 简述分组存储转发的工作方式
答:
<1>传输报文被分成大小有一定限制的分组传输
<2>分组按目标地址在分组交换网中以点对点方式递交
<3>各交换节点对每一个到达的分组完整接受(存储)、经检查无错后选择下一站点地址往下递交(转发)
<4>最终分组被递交到目的主机
5. 计算机网络的三大组成部分的名字叫什么?各起什么作用?
答:
<1>通信子网:担负整个计算机网络的通信传输功能,连接各通信媒体,实现相邻节点间的通信控制,与不同通信网络互连,为计算机网络上层提供有服务质量保证的服务。通信子网由物理信道、通信链路控制软件组成(或传输介质、路由器以及主机组成)。
<2>高层服务:实现可靠的端到端数据传输服务,对上层屏蔽通信子网的技术细节,使应用与网络通信彻底分开。
<3>应用服务:建立网络应用支撑环境,使网络应用与传输细节分离。网络支撑环境包括:网络目录服务、网络域名服务、网络数据库服务。
6. 包交换与电路交换相比有什么特点?
答:包交换与电路交换比在以下方面不同
<1>包交换不使用独占信道,而仅在需要时申请信道带宽,随后释放
<2>由于包交换一般采用共享信道,传输时延较电路交换大
<3>包交换传输对通信子网不透明,子网解析包地址等通信参数
<4>包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方式通信,对通信有差错及流量控制,而电路交换不实现类似控制
<5>各包在交换时其传输路径是不定的,在电路交换中所有数据沿同一路径传输
<6>包交换不需连接建立呼叫
<7>包交换网有可能产生拥塞,电路交换则不会
<8>包交换以通信量计费,电路交换以通信时间计费
7. 请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网络模型的每一层的功能。
答:
<1>物理层用于传输原始比特流信息;
<2>数据链路层保证相邻节点通信的正确
<3>网络层(IP层)保证分组按正确路由传输
<4>传输层实现端到端的无差错传输
<5>应用层保证用户高效方便地使用网络资源
8. 画出OSI分层网络体系的模型。(参教材P23)
9. TCP传输若发生阻塞发送窗口为0,此后阻塞解除,发送窗口如何变化?
答:
在发生阻塞时,TCP尝试发送一个数据块报文,收到应答后发送两块加倍数据量的报文,若应答正常,则再次加倍发送,直至发送数据量为接收缓冲区的一半时维持该数据量进行通信。
10. 什么是通信协议?一个通信协议应包含什么内容?
答:
通信协议是通信双方为完成通信而共同遵守的一组通信规则。一个通信协议应包含语法(数据格式)、语义(报文解释)、时序(事件发生顺序)三方面的规定。
11. 不同的物理网络怎样才能实现互连?网络的互连有多少种连法?
答:网络互连根据使用设备的不同有
<1>中继器互连
<2>集线器(或交换机)互连
<3>网桥互连
<4>路由器互连
<5>网关互连
12. 滑动窗口协议是怎样用于流控制的?
答:滑动窗口协议通过调整发送窗口的大小来控制流量。
13. 简述IEEE 802.2的主要内容。
答:IEEE 802.2在局域网体系中为逻辑链路控制子层,是高层与局域网MAC子层的接口层,实现数据链路层的高级控制功能。
14. ICMP是什么?
答: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即因特网消息控制协议
15. 简述VLAN(虚拟子网)的作用?
答:简化网络设计与网络管理,降低建造成本;隔离子网通信,提高网络安全;减少网络流量;避免广播风暴
16. 网络应用的支撑环境主要指那些内容?
答:网络应用的支撑环境主要指:网络目录服务、网络域名服务、网络数据库服务
17. 计算机网络高层应用环境应该是什么样的?
18. 什么是IEEE?组织是如何影响网络的?
19. 说明曼彻斯特编码及它是如何使用的。
20. 什么情况下在网络中设置路由是无效的?
答:在局域网和队列双总线的城域网中不需要设路由器。
21. 什么是网络分段,分段能解决什么问题?
答:将一个物理网划分为多个逻辑子网的技术即为网络分段;
网络分段简化网络设计与网络管理,降低建造成本;隔离子网通信,提高网络安全;减少网络流量;避免广播风暴
22. 在一个带宽为4000Hz并用4种电压对数据编码的传输系统上,用Nyquist定理计算其最大传输数据速率。
解:Nyquist定理表述:理想信道最高数据传输速率为 2Wlog2V (bps)
本题带宽为W = 4000Hz
电平级为 V = 4
得该信道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 2 X 4000 X log24 = 16000(bps)
23. 如果一个给定路由器最多连接到K个网络,连接N个网络需要多少路由器?写一个给定N关于K的方程。
答:路由器串联时可连接最多网络
设需R个路由器
当 R = 1 时 可连接 K = K - 2(1 - 1)个网络
R = 2 时 可连接 2K - 2 = 2K - 2(2 - 1)个网络
R = 3 时 可连接 3K - 4 = 3K - 2(3 - 1)个网络
依此类推 R为任意数时,最多可连接网络数为 RK - 2(R - 1) 或 R(K - 2) + 2
N个网络所需路由器在R与R + 1间,即
R(K - 2) + 2 ≤ N < (R + 1)(K - 2) + 2
解不等式得
R ≤ (N - 2)/(K - 2) 且 R > (N - 2)/(K - 2) - 1
其中 K > 2
24. 写出完整的<A>标记,使得字符串"广西电大"成为http://www.gxou.com.cn的超链接。
答:<A href=http://www.gxou.com.cn>广西电大</A>
复习题补充:
1. 接收端发现有差错时,设法通知发送端重发,直到正确的信息码收到为止,这种差错控制方法称为自动请求重发。
2. 简述下列缩略语的含义:ARP、TCP、IP、ICMP、HTTP、HTML、IEEE、SMTP、LAN、WAN
3. 一个TCP连接地址应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主机地址、端口地址。
4. 一个TCP连接的过程分三步:连接建立、连接使用、连接释放。
5. 把十六位制的IP地址D224AFB6转换成用点分割的十进制形式,并说明该种地址最多能包含多少子网,每子网最多能包含多少主机。(210.36.175.182 C类 网络╳主机=2097152╳254)
6. 准确计算A、B、C类IP地址可有多少网络,每网络可有多少主机,子网屏蔽码是什么。
7. 简述子网掩码的作用。(参与子网划分、路由寻址)
8. 用速率为1200bps的调制解调器通信(无校验,一位停止位)。一分钟内最多能传输多少个汉字(双字节)?(异步传输格式:每字节=起始位(1)+数据位(8)+停止位(1)=10
每汉字需两字节,1200bps╳60秒÷20=3600个汉字)
9. 某CSMA/CD基带总线网长度为1000米,信号传输速度为200m/μs,假如位于总线两端的站点在发送数据时发生了冲突,问:
a) 该两站间信号传播延迟时间是多少?
b) 最多经过多长时间才能检测到冲突?(传播延迟τ=1000÷200=5μs 最长冲突检测时间=2τ=10μs
10. 设信道速率为4kb/s,采用停止等待协议。传播延迟tp=20ms。确认帧长度和处理时间均忽略。问帧长为多少时才能使信道利用率至少为50%。(信道时间可分为:传输时间tt+2×传输延迟时间tp(即发送延迟和确认延迟)+收站处理时间tr
忽略tr,则传输时间由 tt+tp 组成,传输效率为:信道占用÷(信道占用+信道空闲)= tt ÷(tt + 2tp )≥ 50% (式I) 另设帧长为λ 则tt =λ÷ 4 Kbps (式II) 连立上两式即可解出λ)
11. 有两个LAN桥接器,各连接一对令牌总线局域网。第一个桥接器必须每秒钟转发1000个分组(分组长度为512字节),第二个桥接器必须每秒钟转发500个分组(分组长度为2048字节),计算出每个桥接器的转发速度,并说明哪一个桥接器需用较快的CPU?
12. 若某个局域网通过路由器与X.25网互连。若路由器每秒转发200个分组,分组长度为128字节,试问:
a) 路由器的转发速度为多少Mbps?
b) 计算一分钟内的通信量费用(通信量按段计算,每段64字节,收费0.003元)。
13. 使用FTP下载一名为flash4full.exe的文件,出现如下提示信息:
ftp>get flash4full.exe
200 PORT command successful.
150 Opening BINARY mode data connection for flash4full.exe(10601499 bytes).
226 Transfer complete.
ftp: 10601499 bytes received in 14.19Seconds 747.06Kbytes/sec.
ftp>
从以上数据推算当前网络的线路传输速率大约是多少(Kbit/sec)?该速率未考虑传输开销,试举例说明两种传输开销,以证明实际的线路传输速率应比该速率大还是小。
(提示:以上数字均是用户数据统计,未包含TCP及IP包协议数据及更底层的协议数据,而这些协议数据是传输用户数据所必须付出的开销,因此实际的线路传输数据量比用户数据量大,实际的线路传输速率应比该速率大)
④ 什么是因特网
因特网(internet)是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的英文称谓。其准确的描述是:因特网是一个网络的网络(a network of network)。它以TCP/IP网络协议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理网络联接成一个整体。它把分布在世界各地、各部门的电子计算机存储在信息总库里的信息资源通过电信网络联接起来,从而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实现资源共享。“Internet”在中国称为“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英语称谓Chinanet,Chinanet是全球Internet的一部分。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在全国各城市都有接入点。
因特网何时诞生?对这个问题尚无一致的说法。
1969年9月2日,两台计算机第一次被连接在一起,构成阿帕网。这原本是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的研究项目,而后却发展成为因特网的基础。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莱恩·克莱恩罗克教授指着身边的第一台阿帕计算机说:“就是从这个盒子中跳出了因特网这个神奇的家伙。这就是因特网起家的地方。”30年前,科学家在克莱恩罗克教授的实验室里完成了历史性的计算机连线试验。
然而,因特网的另一位先驱、美国MCI Worldcom公司现任副总裁文顿·瑟夫却认为:1969年的连线是出色的,但不能作为因特网的诞辰,即使现在因特网的基础中仍部分保留着当时的一些连接原则。
70年代初,阿帕网已经由分散于全美的10个地址组成。但它连接的仅是不同的计算机,而不是“因特网”所指的不同的网络。那时能不能算作因特网的出生日呢?美国国家研究咨询公司总裁鲍勃·卡恩说:“这就像有人在1776年提问,‘你能不能想象西雅图将成为1999年的城市模样?’那时西雅图还不是美国的领土,因此回答上面的问题太困难了。”
卡恩和瑟夫于1974年提出一组网络通讯协议的建议,这就是着名的TCP/IP协议。这项协议使阿帕网能够与其他网络相通,并形成今天的因特网。1983年1月1日,TCP/IP成为网络标准,因此这一天也可能成为因特网的生日。
不过,不论因特网的生日最终定在何年何月何日,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却是有目共睹的。自1993年起,因特网面向商业用户并向普通公众开放,用户数量开始滚雪球式地增长,各种网上服务不断增加,接入因特网的国家也越来越多。全球因特网用户每年增长率都超过15%,目前全世界上网的总人数已远远超过1亿。
北京作为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的一个大节点,用户在任何地方接入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就可以与接入国际计算机互联网中的世界任何国家、单位、部门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享用到各种通信服务和丰富的信息资源。 因特网优点:1.国际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网络, 不为某个人或某个组织所控制,人人都可自由参与。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4.入网方便,操作简单。5.可以迅速、便宜地实现通信和信息交换,资源共享。
因特网功能:
1、电子邮箱(E-mail)电子邮箱是Internet的一个基本服务。通过电子邮箱,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交换电子信件,提取信息,加入有关的公告、讨论等。
2、浏览检索(Browing)利用相应的软件,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屏幕可看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涉及教育、科研、军事、医学、体育、音乐、美术、摄影、音像、旅游、烹饪、时装、游戏等,包罗万象。应用此项服务时,不但可以浏览文字内容,还可按需提取图象和声音。
3、远程访问(Telnet)它是一个允许用户本身的计算机访问远端的另一台计算机的软件程序。用户可以通过应用这个软件,使自己的计算机成为远程计算机的一个终端。目前,最普遍的应用是接入世界各地的大学的数据库,查阅图书馆的卡片目录。
4、大众论坛(Newsgroup)是一个交流信息的场所,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参加不同的小组讨论,提出问题或解答问题。
5、文件传递(FTP)可以用这项功能将国际计算机互联网上感兴趣的信息(包括各种免费软件)拷贝(复制)到自己的电脑中来。
6、信息服务HomePAge是一种可以让政府、企业、工厂和商家等单位、部门接入国际计算机互联网发布信息的服务。政府、企业、工厂和商家可以在国际计算机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信息窗,使其有机会以较低的成本向国际市场发布信息、做广告、作宣传、以最直接的方式建立一条通向国际的信息高速公路,从而扩大自己的影响。信息服务内容非常丰富,范围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邮电业务查询,如电话号码查询、电信业务费用查询、邮政业务咨询等。 文化教育,包括网上学校、科技资料、网上书店、各高校网站、科研机构等。 新闻报道,联结各大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国内外新闻,提供深层次的新闻背景分析。影音点播,可以在网上点播视频、音频节目,甚至可以实时地控制节目的内容,参与节目的制作。 其他内容,如餐饮旅游、网络技术、网络游戏、天气预报等。
7、多媒体通信 多媒体通信的具体应用可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1)科学计算及信息处理。利用异地主机的FTP文件交换或用TELNET仿真终端接入,完成远程异地科学计算及信息处理,实现世界范围的计算机资源共享。
(2)网上通讯。包括收发电子邮件、网上可视电话、网上会议等。网上通信的推出,极大丰富了人们的联络方法,大幅度降低了通信费用,是对传统通信的强劲挑战。
(3)电子商务。可广泛应用于房租、水、电、暖、电信、罚款、税务等费用的在线查询、在线征收。
(4)多媒体远程医疗。如远程医疗手术示范、远程专家会诊、高清晰医疗图像传送、讨论处方等。
(5)事务处理。应用于证券行情查询和交易、外汇行情查询和交易,各种订票业务、客房预约、房地产交易等。
因特网在中国的发展也非常迅速,目前我国已拥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16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CNINFO,169)、中国科技网(CSTNET)等骨干网,因特网用户已超过一千万。
⑤ 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的关系是什么
计算机网络主要分为广域网和局域网两类,前者就是互联网,也就是楼主所说的因特网,后者是内网。
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
(5)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教程扩展阅读:
依照一定的通信协议,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在两个终端之间传递数据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和通信业务。它可实现计算机和计算机、计算机和终端以及终端与终端之间的数据信息传递,是继电报、电话业务之后的第三种最大的通信业务。
数据通信中传递的信息均以二进制数据形式来表现,数据通信的另一个特点是总是与远程信息处理相联系,是包括科学计算、过程控制、信息检索等内容的广义的信息处理。
⑥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该要看什么书
买清华版教材.非入门及实用,相信看懂!
我帮收集资料:
(1)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C语言版),版期:2005-5-1,严蔚民,清华.---推荐
《数据结构习题与解析(C语言版)》,李春葆.---比严简单点通俗易懂
《数据结构》(用面向象与C++描述)》,版期:19997月,殷昆 王京,清华版社.
(2)算:
《算设计与析(高等校计算机教材)》,郑宗汉,清华版社.
《算导论(影印版)》(Introction to Algorithms, Second Edition
Thomas H. Cormen, Charles E. Leiserson, Ronald L. Rivest and Clifford Stein MIT)高等教育版社.
《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The Art of Programming Language), 清华版社
《算设计与析基础》(Intruction to Th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lgorithms (US)Anany Levitin)潘彦 译清华版社.
3)数据库
《数据库系统概论》,1983,萨师煊 王珊,高等教育版社版.
《数据库原理与》,1983,郑若忠 王鸿武,湖南科技术版社版.
《数据库系统原理》,1988,俞盘祥 沈金发,清华版社.
(4)操作系统原理
《现代操作系统》,孙钟秀等,高等教育版社.
《操作系统原理》,谢青松,民邮电版社.
《操作系统原理教程》,张尧主编,清华版社版.
(5)计算机体系结构
《计算机体系结构》,张晨曦等,高等教育版社.
《计算机系统结构》,郑纬民 汤志忠,清华版社版.
《计算机组与结构》,王英,清华版社.
(6)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第二版)》,冯博琴,高等教育版社.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教程>》,张尧,清华版社.
《计算机网络》,蔡裕等,机械工业版社.
(7)离散数
《离散数》,孙吉贵 杨凤杰,高等教育版社.
《离散数教程》,耿素云 屈婉玲 王捍贫,北京版社.
⑦ 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
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
一、教材内容分析
“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育科学出版社版《网络技术应用》选修课本第二章的第三节。教师计划讲授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因特网服务组织、设置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以及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的两种主要方式等。第二课时主要包括网关及代理服务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设置 NDS 服务器的工作过程。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的方式以及每种接入方式的连接方法,了解 IP 地址的动态配置与静态配置的方法;
2.掌握网关的作用,学会配置网关;
3.学会设置代理服务器,掌握域名解析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4.通过“做中学”体验操作过程中的挫折与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
设置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设置网关以及 DNS 。
四、课时
2 课时
五、教学方法及策略
教师演示讲授法、讨论法及任务驱动法 。
本节以前两节为基础,内容较多,可以分为两课时。因特网服务组织部分,内容简单,采用让学生自学,教师加以指点的办法;接入因特网的两种方式,是学习的重点,采取教师演示和学生讨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后两部分作为一节,是前面知识的延伸,这部分内容通过精心设计活动将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六、教学工具
网络教室,投影机。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局域网的成功设置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想
同学们,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 IP 地址,这一节课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设置局域网的 IP
地址,使每台计算机都能相互访问。这样做的目的是如果对方有好的资源,就可以实现多人共享使用这些资源。
学生回顾知识,思考新的课题。
创设情景,引起兴趣,提出任务 。
通过成功设置局域网,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正确设置 IP 地址及子网掩码才能够达到计算机相互访问的目的,从而使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
IP 地址的概念,也为通过局域网连接因特网的设置打下良好的实战基础。
师学生互动
[ 任务 1] 打开本地连接属性。
[ 任务 2] 选择 Internet 协议( TCP/IP )单击其“属性”。
仔细观察“ Internet 协议( TCP/IP )属性”图,回答如下问题:
1.中的一句提示文字是什么?
2.共有几个选项?
3.哪两个选项是配对的?
4.操作体验一下图中的提示文字起到什么提示作用?
学生操作完成相应的任务,并回答问题。
客户机事先安装 Windows Xp
操作系统。通过设置任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对话框的提示信息,通过动手实验才能真正理解提示文字的作用。
告诉学生对上图中的“自动获取 IP 地址”选项先不要使用。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使计算机“自动获取 IP
地址”。本节课不讨论。选择图中的第二个选项“使用下面的 IP 地址”,设置一个静态 IP
地址。这里的默认网关也暂时不用设置,留到下节课再用。查一查书预习一下网关的作用是什么呢? 这里的第四选项“自动获得 DNS 服务器地址( B
)”也暂时不设置,留到下节课再用。前面我们知道 DNS 服务器是域名和 IP 地址的联系纽带。域名能够进入网络就是靠 DNS
把域名转换到相应的 IP 地址,反过来 IP 地址能够变成我们能比较容易记住的域名也是全靠 DNS
服务器的转换。这样看来,要想浏览网页进入因特网就需要服务器。服务器有哪些呢,而在因特网中的作用有哪些呢?留在下一课时解决。
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从庞杂的知识点中找到目前有用的知识,也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了铺垫。做好知识的衔接和延伸。
任务设置
任务一:让学生动手设置“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先不给定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
教师总结故障现象:学生都按格式把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都设置好了,但是却不能互相访问。
现象是提示地址有冲突的或者不能访问任何机器。
教师总结故障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种:
1.IP 地址设置相同了;
2.IP 地址设置不同类型网,有设置 A 类网的,有 B 类网,有 C 类网;
3.子网掩码不一致也不能互相访问。
任务二:让学生按要求从第 1 号机器到第 60 号机器 IP 地址依次是 192.168.105.1 、
192.168.105.2 ……直到 192.168.105.60 。子网掩码都相同,为 255.255.255.0 。
学生完成任务。
学生完成任务。所有微机都能够相互访问了。局域网设置成功。
体验失败,懂得成功离不开集体,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体会失败是成功之母,从而加深对知识技能地理解和运用。
任务三:(按要求分组实战练习)
分三组每组 20 人。第一组设置 A 类网:让学生从第 1 号微机到第 20 号 IP 地址是依次是 10.8.96.1 、
10.8.96.2 ……直到 10.8.96.20 ;子网掩码都一样 255.0.0.0 ;
第二组设置 B 类网:让学生从第 21 号微机到第 40 微号机 IP 地址依次是 128.128.96.1 、
128.128.96.2 ……直到 128.128.96.20 ;子网掩码都一样 255.255.0.0 ;
第三组设置 C 类网:让学生从第 41 号微机到第 60 号微机 IP 地址依次是 192.188.0.1 、
192.188.0.2 ……直到 192.188.0.20 ;子网掩码都一样 255.255.252.0 ;
学生动手操作
分组演练,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从练中掌握知识技能,也为提出问题做铺垫。
教师启发同学思考本课题外问题。
以上成功设置了局域网,只是软件协议上的设置——硬件会对网络有影响吗?假如以上设置都正确,可是仍有一个微机不能访问其他的微机,那我们应怎样查找故障呢?课外思索。
思考任务三中同组之间能互相访问,但不同组之间能互相访问吗?
采用小组形式讨论。
设置问题,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通过局域网上因特网
教学环节
回顾上节课任务三个的问题,同组之间能互相访问,不同组之间能互相访问吗? 如何才能够让不同组之间互相访问呢?
学生回顾上节课的操作并回答。
衔接上节课的问题并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之一 —— 网关。
为设置访问因特网做更进一步铺垫。
屏幕展示网关知识:在早期的因特网中,网关即指路由器,是网络中超越本地网络的标记,公共的基于 IP
的广域网的出现和成熟促进了路由器的成长,现在路由器变成了多功能的网络设备,它能将局域网分割成若干网段、互联私有广域网中相关的局域网以及将各广域网互联而形成了因特网。这样,路由器就失去了原有的网关概念,然而作为网关仍然沿用了下来,它不断地应用到多种不同的功能中。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网关:它们是协议网关、应用网关和安全网关。
网关是网络层以上的互联设备的总称,通常由软件实现,运行在服务器或一台计算机上,以实现不同体系结构网络之间或 LAN
与主机之间的连接。
局域网中不同网段的电脑要想通信,网关应设为具有路由功能的设备的 IP 。
1.网络分段,这是路由器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路由器可以将不同的 LAN 互联。
2.路径选择,通过对数据包中的 IP 地址检查,选择出路径。
根据屏幕显示, 指导学生阅读网关知识。
有了对网关路由器的理性认识,就能为解决问题找到依据和办法,设置任务时也好有的放矢。
任务设置
任务一:现将三个路由器 A, B, C 分别并入网络中。 A 组的学生使用路由器 A ; B
组的学生使用路由器 B ; C 组的学生使用路由器 C 。每组派代表按照老师的要求设置路由器的网关 IP 地址:A 对应网关 IP 地址是 10.8.0.1 ;
B 对应网关 IP 地址是 128.128.0.1 ; C 对应网关 IP 地址是 192.168.0.1 ;(路由器互联示意图在素材中)
任务二:由每组代表根据教师要求负责指导本组的学生设置本组的每台机器的 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地址。
屏幕展示要求:
第一组设置 A 类网:让学生从第 1 号微机到第 20 号微机 IP 地址依次是 10.8.96.1 、 10.8.96.2
……直到 10.8.96.20 ;子网掩码都相同,为 255.0.0.0 ;网关为 10.8.0.1 。
第二组设置 B 类网:让学生从第 21 号微机到第 40 号微机 IP 地址依次是 128.128.96.1 、
128.128.96.2 ……直到 128.128.96.20 ;子网掩码都相同,为 255.255.0.0 ;网关为 128.128.0.1 。
第三组设置 C 类网:让学生从第 41 号微机到第 60 号微机 IP 地址依次是 192.188.0.1 、
192.188.0.2 ……直到 192.188.0.20 ;子网掩码都相同 255.255.252.0 ;网关:192.168.0.1 。
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通过实践认识理论中提到的网关的作用。
分组设置共同合作达到各组相互访问之目的,从中体验到网关的作用。
网关,IP 地址,子网掩码都设置好了,如何进一步设置才能上因特网呢?
任务二:撤掉三个路由器,使三个子网并入一个网中,让学生按要求从第 1 号微机到第 60 号微机 IP 地址依次是
10.8.97.1 、 10.8.97.2 …… 直到 10.8.97.60 。子网掩码都一样 255.255.252.0 进行设置。 网关设置
10.8.96.1; DNS 分别设置首选 DNS 服务器 IP 地址 10.8.96.3 和备用 DNS 服务器 IP 地址
202.102.154.3 。
向学生说明从校园网交换机中引入一根网线称为连接因特网的外线,外线连入微机室内的交换机上。上面的数据资料都是从校园网管员那里获得的,即通过校园网上因特网的。
教师解释 DNS 服务器知识点:针对任何一个有效的域名,都应该有一个该域名的权威域名服务器( DNS
),在域名服务器中有一条或多条针对于该域名的资源记录。
学生都能上网冲浪了。
通过教师提供上因特网的具体要求和数据,学生动手设置,体验设置成功上网冲浪的喜悦。
任务三:在任务二中除了不设置 DNS 服务器地址以外其他保持不变。
让学生打开浏览器在地址栏中输入网络的网址结果学生不能正常浏览网页,可是如果输入网络的 IP 地址
http://202.108.22.5 学生意外的打开了网站的主页。
学生进一步在网络网站中冲浪的话,又不能打开网页了。
教师引导:问题出现在哪里呢?
有经验的学生很快找到了故障原因,回到任务二中的 DNS 服务器地址正确设置。
问题明确了:DNS 服务作用很关键,就是负责域名与 IP 地址之间的翻译工作。
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操作实践,一个个问题出现了。
先尝到上网的甜头后体验失败,再分析原因,成功解决问题这样会体验深刻。
通过教师设置问题障碍,让学生找到故障所在,进一步深化知识概念的认识与理解。这样会印象深刻。
教师指出任务二中上因特网的缺点,占用 IP 地址资源太多,而且不利于管理网络。
引出任务四。
任务四 :节省 IP 地址资源利于管理网络,通过代理服务器上网。
事先准备工作:代理服务器要求安装A、B两块网卡,操作系统是 Windows Servers 2003 。
屏幕展示要求:
要求一(教师演示设置):一块网卡 A 的 Internet 协议( TCP/IP )属性中地址设置成 自动获取 IP
地址,自动获取首选 DNS 服务器和备用 DNS 服务器,设置 A 网卡为 Internet 连接共享网卡。用于连接外网因特网。
要求二(教师演示设置):B 网卡中的 Internet 协议( TCP/IP )属性中地址设置成 IP 地址为
192.168.105.99 (可以是其他地址,该地址将是网内各机器的网关),子网掩码为 255.255.255.0 ;
要求三(教师事先设置好):使用DHCP服务(DHCP服务是Windows Servers 2003
一项给客户机动态分配IP地址的重要功能)给和网卡 B 连接的各台微机动态分配 IP 地址。
要求四(学生做):网内各台微机 Internet 协议( TCP/IP )属性设置自动获取 IP 地址和 DNS 。
学生看演示和听教师指示。
通过该任务让学生明白解决通过局域网访问因特网问题的方法不只一个,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就在于我们的发现和实践了。同时让学生了解节省
IP 地址的必要性。
课下了解阅读关于 DHCP 服务器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网络查找或查看《电脑爱好者》等刊物。
进行拓展学习。
[小结] 通过学生动手设置局域网中 IP
地址、子网掩码,从做中认识其作用,然后分组分子网通过设置网关跨网互相访问,水到渠成地设置局域网访问因特网。
⑧ 因特网怎么连接
Internet最早来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从60年代开始,ARPA就开始向美国国内大学的计算机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经费,以促进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的研究。1968年,ARPA为ARPAnet网络项目立项,这个项目基于这样一种主导思想:网络必须能够经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它部分应当能够维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有五大特点:
⑴支持资源共享;
⑵采用分布式控制技术;
⑶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⑷使用通信控制处理机;
⑸采用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
1972年,ARPAnet在首届计算机后台通信国际会议上首次与公众见面,并验证了分组交换技术的可行性,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使用。
1980年,ARPA投资把TCP/IP加进UNIX(BSD4.1版本)的内核中,在BSD4.2版本以后,TCP/IP协议即成为UNIX操作系统的标准通信模块。
1982年,Internet由ARPAnet,MILNET等几个计算机网络合并而成,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该年1月,ARPA把TCP/IP协议作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其后,人们称呼这个以ARPAnet为主干网的网际互联网为Internet,TCP/IP协议簇便在Internet中进行研究,试验,并改进成为使用方便,效率极好的协议簇。与此同时,局域网和其它广域网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
1986年,NSF建立起了六大超级计算机中心,为了使全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能够共享这些超级计算机设施,NSF建立了自己的基于TCP/IP协议簇的计算机网络NSFnet。NSF在全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中心相联,最后将各超级计算中心互联起来。地区网的构成一般是由一批在地理上局限于某一地域,在管理上隶属于某一机构或在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用户的计算机互联而成,连接各地区网上主通信结点计算机的高速数据专线构成了NSFnet的主干网,这样,当一个用户的计算机与某一地区相联以后,它除了可以使用任一超级计算中心的设施,可以同网上任一用户通信,还可以获得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和数据。这一成功使得NSF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现在
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意识,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加强,这些都强烈刺激了ARPAnet和NSFnet的发展,使联入这两个网络的主机和用户数目急剧增加,1988年,由NSFnet连接的计算机数就猛增到56000台,此后每年更以2到3倍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1994年,Internet上的主机数目达到了320万台,连接了世界上的35000个计算机网络。现在,Internet上已经拥有5000多万个用户,每月仍以10-15%的数目向前增长,专家预测,到1998年,Internet 上的用户将突破1亿,到2000年,全世界将有100多万个网络,1亿台主机和超过10亿的用户。今天的Internet已不再是计算机人员和军事部门进行科研的领域,而是变成了一个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覆盖全球的信息海洋。在Internet 上,按从事的业务分类包括了广告公司,航空公司,农业生产公司,艺术,导航设备,书店,化工,通信,计算机,咨询,娱乐,财贸,各类商店,旅馆等等100多类,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信息社会的缩影。 1995年,Internet开始大规模应用在商业领域。当年,美国Internet业务的总营收额为10亿美元,预计1996年将会达到18亿美元。提供联机服务的供应商也从原先象America Online和ProdigyService这样的计算机公司发展到象AT&T、MCI、Pacific Bell等通信运营公司也参加进来。由于商业应用产生的巨大需求,从调制解调器到诸如Web服务器和浏览器的Internet 应用市场都分外红火。 在Internet蓬勃发展的同时,其本身随着用户的需求的转移也发生着产品结构上的变化。1994年,所有的Internet软件几乎全是TCP/IP协议保,那时人们需要的是能兼容TCP/IP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如今Internet重心已转向具体的应用,象利用WWW来做广告或进行联机贸易。Web是Internet上增长最快的应用,其用户已从1994年的不到400万激增至1995年的1000万。Web站的数目1995年到三万个。 Internet已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网络。今天,Internet已连接60,000多个网络,正式连接86个国家,电子信箱能通达150多个国家,有480多万台主机通过它连接在一起,用户有2500多万,每天的信息流量达到万亿比特(terrabyte)以上,每月的电子信件突破10亿封。 同时,Internet的应用业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从学术研究到股票交易、从学校教育到娱乐游戏、从联机信息检索到在线居家购物等,都有长足的进步。据统计,目前在Internet的域名分布中,.com--即商业所占比例最大,为41%;.e--(科教)已退居二线,占有30%分额。去年在Internet的成长中,商企界的成长占了其中的75%。但是在亚洲一些国家里,当局者却试图封锁本国的网络与国际网连接,其封锁网络技术超过发达国家。这无疑是开历史的倒车。
未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Internet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其应用将涵盖从办公室共享信息到市场营销、服务等广泛领域。另外,Internet带来的电子贸易正改变着现今商业活动的传统模式,其提供的方便而广泛的互连必将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影响。
然而Internet也有其固有的缺点,如网络无整体规划和设计,网络拓补结构不清晰以及容错及可靠性能的缺乏,而这些对于商业领域的不少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安全性问题是困扰Internet用户发展的另一主要因素。虽然现在已有不少的方案和协议来确保Internet网上的联机商业交易的可靠进行,但真正适用并将主宰市场的技术和产品目前尚不明确。另外,Internet是一个无中心的网络。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Internet的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Internet才能更好的发展。
⑨ 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基础
41.互联网上的服务都是基于一种协议,WWW服务基于_________协议。
B.HTTP
42.IP地址由四个字节的二进制数组成,每个字节转换成十进制的数值必须小于_________。
255 43.Internet的顶级域名有两种模式,它们是_________。
C.国际模式和国内模式
44.下列设备中属于网络互联设备的是_________。
D.路由器
45.下列说法中,_________不是HTML文档的特性。
D.每个文档的主页面名均为Index.html
46.局域网不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D.组网时必须得到CNNIC的批准
47.在IE中,要查看本次浏览期间已浏览过的页面,不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
C.单击“文件”菜单
48. 统一管理我国域名注册的机构是_________。
A.CNNIC
41.因特网上许多复杂网络和许多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之间能够互相通信的基础是_________。
D.TCP/IP
42.下列IP地址中,_____表示的主机与其他主机不处于同一逻辑网。
B.202.113.120.1
43.计算机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
D.资源共享
44.在Internet中,主机名中的顶级域名_________是分配给政府部门的。
B.gov
45.在“Internet”选项对话框的“常规”选项卡中,选择【使用默认页】表示使用_________作为主页。
A.Microsoft公司的网页
46.在_________拓扑结构中,两个结点之间的通信链路可能有一条或多条,必须通过“路由选择”选择路径。
C.网状型
47.ISO制定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中,最高一层为__忘记了_______。
A.网络层 C.应用层 就这两个之一 应该
48.URL由三部分组成,它们是_________。
D.服务器类型、IP地址或域名、文件及路径名
⑩ 因特网是什么与计算机网络有什么关系
因特网:
世界范围内网络和网关的集合体,使用通用的TCP/IP协议簇进行相互通信,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系统。有三层结构特征:用户驱动网;区域网;骨干网。
网络使计算机之间能传递信息
因特网是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有通用协议的一种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