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无线网络 » 分布式无线网络的概念
扩展阅读
酷开手机网络设置 2025-05-15 15:42:04
电脑网络一直验证并连接 2025-05-15 15:42:04

分布式无线网络的概念

发布时间: 2022-07-04 10:10:57

1. 分布式 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

分布式软件系统(Distributed Software Systems)是支持分布式处理的软件系统,是在由通信网络互联的多处理机体系结构上执行任务的系统。它包括分布式操作系统、分布式程序设计语言及其编译(解释)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等。

分布式操作系统负责管理分布式处理系统资源和控制分布式程序运行。它和集中式操作系统的区别在于资源管理、进程通信和系统结构等方面。

分布式程序设计语言用于编写运行于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上的分布式程序。一个分布式程序由若干个可以独立执行的程序模块组成,它们分布于一个分布式处理系统的多台计算机上被同时执行。它与集中式的程序设计语言相比有三个特点:分布性、通信性和稳健性。

分布式文件系统具有执行远程文件存取的能力,并以透明方式对分布在网络上的文件进行管理和存取。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由分布于多个计算机结点上的若干个数据库系统组成,它提供有效的存取手段来操纵这些结点上的子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在使用上可视为一个完整的数据库,而实际上它是分布在地理分散的各个结点上。当然,分布在各个结点上的子数据库在逻辑上是相关的。

---------------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由若干个站集合而成。这些站又称为节点,它们在通讯网络中联接在一起,每个节点都是一个独立的数据库系统,它们都拥有各自的数据库、中央处理机、终端,以及各自的局部数据库管理系统。因此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可以看作是一系列集中式数据库系统的联合。它们在逻辑上属于同一系统,但在物理结构上是分布式的。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已经成为信息处理学科的重要领域,正在迅速发展之中,原因基于以下几点:

1、它可以解决组织机构分散而数据需要相互联系的问题。比如银行系统,总行与各分行处于不同的城市或城市中的各个地区,在业务上它们需要处理各自的数据,也需要彼此之间的交换和处理,这就需要分布式的系统。

2、如果一个组织机构需要增加新的相对自主的组织单位来扩充机构,则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可以在对当前机构影响最小的情况下进行扩充。

3、均衡负载的需要。数据的分解采用使局部应用达到最大,这使得各处理机之间的相互干扰降到最低。负载在各处理机之间分担,可以避免临界瓶颈。

4、当现有机构中已存在几个数据库系统,而且实现全局应用的必要性增加时,就可以由这些数据库自下而上构成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5、相等规模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在出现故障的几率上不会比集中式数据库系统低,但由于其故障的影响仅限于局部数据应用,因此就整个系统来讲它的可靠性是比较高的。

特点

1、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里不强调集中控制概念,它具有一个以全局数据库管理员为基础的分层控制结构,但是每个局部数据库管理员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权。

2、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独立性概念也同样重要,然而增加了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分布式透明性。所谓分布式透明性就是在编写程序时好象数据没有被分布一样,因此把数据进行转移不会影响程序的正确性。但程序的执行速度会有所降低。

3、集中式数据库系统不同,数据冗余在分布式系统中被看作是所需要的特性,其原因在于:首先,如果在需要的节点复制数据,则可以提高局部的应用性。其次,当某节点发生故障时,可以操作其它节点上的复制数据,因此这可以增加系统的有效性。当然,在分布式系统中对最佳冗余度的评价是很复杂的。

分布式系统的类型,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1、分布式数据,但只有一个总? 据库,没有局部数据库。

2、分层式处理,每一层都有自己的数据库。

3、充分分散的分布式网络,没有中央控制部分,各节点之间的联接方式又可以有多种,如松散的联接,紧密的联接,动态的联接,广播通知式联接等。

---------------------

什么是分布式智能?
NI LabVIEW 8的分布式智能结合了相关的技术和工具,解决了分布式系统开发会碰到的一些挑战。更重要的是,NI LabVIEW 8的分布式智能提供的解决方案不仅令这些挑战迎刃而解,且易于实施。LabVIEW 8的分布式智能具体包括:

可对分布式系统中的所有结点编程——包括主机和终端。尤为可贵的是,您可以利用LabVIEW图形化编程方式,对大量不同类型的对象进行编程,如桌面处理器、实时系统、FPGA、PDA、嵌入式微处理器和DSP。
导航所有系统结点的查看系统——LabVIEW Project Explorer。您可使用Project Explorer查看、编辑、运行和调试运行于任何对象上的结点。
经简化的数据共享编程界面——共享变量。使用共享变量,您可轻松地在系统间(甚至实时系统间)传输数据且不影响性能。无通信循环,无RT FIFO,无需低层次TCP函数。您可以利用简单的对话完成共享变量的配置,从而将数据在各系统间传输或将数据连接到不同的数据源。您还可添加记录、警报、事件等数据服务――一切仅需简单的对话即可完成。
实现了远程设备及系统内部或设备及系统之间的同步操作——定时和同步始终是定义高性能测量和控制系统的关键问题。利用基于NI技术的系统,探索设备内部并编写其内部运行机制,从而取得比传统仪器或PLC方式下更为灵活的解决方案。

--------------------

在分布式计算机操作系统支持下,互连的计算机可以互相协调工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也可以这么解释:
一种计算机硬件的配置方式和相应的功能配置方式。它是一种多处理器的计算机系统,各处理器通过互连网络构成统一的系统。系统采用分布式计算结构,即把原来系统内中央处理器处理的任务分散给相应的处理器,实现不同功能的各个处理器相互协调,共享系统的外设与软件。这样就加快了系统的处理速度,简化了主机的逻辑结构

2. 无线网络的概念是什么

所谓无线网络,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也包括为近距离无线连接进行优化的红外线技术及射频技术,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输媒介的不同,利用无线电技术取代网线,可以和有线网络互为备份。

3. 分布式网络是什么

什么叫分布式网络管理?
现在的本地局域网结构已经从共享网络过渡到交换网络,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带宽需求。交换结构大大地改变了网络管理的方式。传统的RMON探测器把整个网络看作一个共享网络。为了克服该缺点,业界领先的网络厂商把RMON软件内置在集线器、交换机甚至网卡上,以收集关联设备和网段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称之为分布式的RMON或dRMON。 RMON2使得网络管理扩充到应用层协议,提供第一时间的实时商业级的容量计划和资源分配能力。
分布式网管包括一系列的特性和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自适应的基于策略的管理
自适应的基于策略的管理具备设置策略或规则的能力,网络可根据策略或规则对变化的网络做出性能与安全性方面的响应。它可存储用户和应用的配置文件以决定其相应的服务质量级别和带宽需求。通过给终端设备赋予智能以要求其从网络设备需要什么,自适应的基于策略的管理减少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复杂度。
分布查找与监测
分布查找与监测是指将网络管理任务,如设备查找、拓扑监测和状态轮询等,由网管工作站移到一个或多个远程工作站。这样将减少中央管理工作站的工作负载以及通过网络主干和广域网链路的业务量。
采用分布式管理,装有网管软件的工作站可配置为收集工作站或管理工作站。每一个收集工作站负责收集一个管理对象特定用户集(称之为域)的信息。一个管理工作站可通过该工作站或间接通过一个或多个管理控制台将网管功能提供给用户。网管控制台成为特定MIS操作员所定义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的虚拟访问点。
智能过滤
在大规模的网络环境中,为在高级别限制信息负荷,分布式管理采用智能过滤减少数据量。智能过滤是指选择进一步处理的信息级别。分布式管理采用4种过滤器在系统的不同点删除不必要的数据,即查找过滤器(Discovery Filter)、拓扑过滤器、映像过滤器(Map Filter)和告警与事件过滤器。
分布式阈值监测
阈值事件监测使得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能够在用户感觉到故障之前在问题出现的域(Domain)内检测和隔离故障。转发阈值事件的能力意味着管理工作站不再需要对需要阈值监测的所有对象进行事件收集。收集工作站可独立地从其相关的对象收集SNMP和RMON趋势数据并根据数据激活Action-On-Event阈值。通过称之为状态集合(Status Aggregation)的特性,收集工作站使得信息能够为其他需要该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工作站所用,并选择性地将数据转发给中心控制台,允许数据收集级别以用于预测、容量计划、趋势和存档服务级合同等。
分布式阈值监测减少了网络上的业务量和中心管理平台的CPU和管理资源负担。目前,一些先进的厂商在网络设备中内置基于SNMP的软件,承担了中心网络管理软件的分布式阈值监测任务。再加上包含于计算机网络管理软件之内的RMON工具,这些内置的软件收集诊断和性能数据,独立于中心管理控制台执行特定的校验操作。这种分布式RMON特性延展中心网络管理系统跨越交换局域网网段的监测和收集能力。
动态轮询和判断逻辑
轮询引擎通常以一定的时间间隔收集数据。而采用动态轮询和判断逻辑,轮询引擎能够自动而又自主地调整轮询时间间隔,这样能够在异常或网络出现故障时获得有关设备和网段性能和操作更详细的情况。
分布式的管理任务引擎
任务引擎是耗时、耗资源和耗带宽的事务,将任务引擎分派出去使得计算机网络管理更为自动和独立。通常的分布式任务引擎包括分布式软件升级和配置、分布式数据分析和IP地址管理。 具备以上功能的分布式管理模式具有扩展性好、复杂性低、更快的响应时间和更好的性能和信息的可访问性等优点。

4. 无线网概念

WIFI是所有无线局域网的802.11X标准的概括性说法
无线网分为无线广域网 无线局域网
无线广域网,就是中移动,中联通,中电信提供的无线上网方式,有中移动的GPRS(2G),EDGE(2.75G),TD-SCDMA(3G)。中电信的CDMA 1X,中联通的WCDMA。需要终端有无线上网卡硬件,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线网,可以随便漫游,资费是相当于的贵的。
无线局域网,就是家庭使用无线上网方式,使用无线路由器+终端本身具有无线网卡的硬件模块(区别去上面的无线上网卡),通过发射和接受实现上网。也就是让原来家庭或单位或商业场所完全覆盖上无线的信号,去掉杂乱的布线。实现小范围的无线网络。WIFI就是这个意思,WIFI是由AP和无线网卡组成的发射接受,而无线AP就相当于家庭中的无线路由器。实现免费的无线网,只要你的终端(包括电脑,手机,MID设备等)具有无线模块,也就是支持WIFI,在有无线信号覆盖的地方就可以收到无线信号,免费上网。
目前在中国,除了家庭自建的无线网,公共的无线场所还是比较少的,只有比较大的城市热点(热点就是无线AP,相当于家庭的无线路由器,发射用的)比较多,像机场,广场,酒店,咖啡厅,KFC等场所一般都有热点。在国外,很多城市都是无线WIFI城,意思就是全城覆盖了WIFI的信号。这两年国内的一些大城市也正在积极建设无线城。提高门户城市的形象。像首先发起建设无线城的广州,提出政府为市民无线上网买单。以及后来投入计划的杭州,西安,武汉等。我想还是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真正的无线城意义。毕竟在中国,政府买单还有点难以接受。

5. 家庭分布式无线局域网布设有哪几种方式

考虑大面积和复杂户型的Wi-Fi组网,学名叫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现在常用的主要有这么几种方案:

  1. 单一大功率胖AP(Access Point,胖AP可以当做一般的家庭无线路由器)覆盖,信号可能存在盲区
  2. 多个胖AP且不存在AC(Access Point Controller,无线接入点控制器)时,这种场景常见于家庭有多个无线路由器/或路由器+多个无线中继器,无AC的后果是AP之间没有协商,用户移动时存在漫游问题(注:某些型号的路由器+多个无线中继器支持漫游,这是软件实现的AC功能):
    1. 多AP中继(无AC):多个胖AP/或AP与中继器之间通过WDS(Wireless Distributed System,无线分布式系统)中继或桥接功能,扩展无线网络覆盖范围;
    2. 多AP组网(无AC):多个胖AP之间设定相同的SSID(Specific Service Set Identifier,无线热点名称,就是我们通常能搜索到的Wi-Fi名)和密码/加密方式,配置不同的无线信道进行交叉覆盖;
  3. AC+瘦AP结构(瘦AP一般是指终端控制和IP分配等管理功能,emmm 一般的家用路由器都不是瘦AP),这里AC可能是单独的一台物理设备,也可能是通过软件实现的虚拟AC。存在AC的网络都可以解决漫游问题,但是性能会根据支持协议和终端厂家适配方案有所不同,常见组网方案有这几种:
    1. 传统拓扑结构:特点是网络结构固定,需要在部署时规划布线,AP通常连接有线网络与AC(或虚拟AC)之间单跳直连,优点是延迟低,速度快,缺点是可能需要走线;
    2. Mesh拓扑结构(有线+无线等多种混合回传方式):优势是支持无线自组、与AC(或虚拟AC,虽然他们不叫AC)之间多跳连接,因此支持自适应负载均衡、回传路径选择,网络规划简单,不需要考虑如何与AC直连,缺点是无线多跳之后延迟高,如果产品没有单独的mesh频段,可能存在无线降速;
  4. AC+AP+分布式天线/或者中心AP+分布式天线结构,主要是考虑把射频天线与数据处理模块分离,这部分以华为敏捷分布式无线覆盖方案为代表,优点是漫游最稳定,但是性能与规划和施工方案严重关联。


这几种方案(除了Mesh以外),基本上是按照部署难度越来越高来排序的。

6. 无线分布式系统的简介

无线分布式系统WDS(Wireless Distribution System),WDS把有线网路的资料,透过无线网路当中继架构来传送,借此可将网路资料传送到另外一个无线网路环境,或者是另外一个有线网路。因为透过无线网路形成虚拟的网路线,所以有人称为这是无线网路桥接功能。严格说起来,无线网路桥接功能通常是指的是一对一,但是WDS架构可以做到一对多,并且桥接的对象可以是无线网路卡或者是有线系统。所以WDS最少要有两台同功能的AP,最多数量则要看厂商设计的架构来决定。

7. 什么是分布式计算机网络

在这种网络中,不存在一个处理和控制中心,网络中任一结点都至少和另外两个结点相连接,信息从一个结点到达另一结点时,可能有多条路径。同时,网络中各个结点均以平等地位相互协调工作和交换信息,并可共同完成一个大型任务。分组交换网、网状形网属于分布式网络。这种网具有信息处理的分布性、可靠性、可扩充性及灵活性等一系列优点。因此,它是网络发展的方向。 分布式系统的平台已经成为一个链接某个组织的各个工作组、部门、分支机构和各个分部的企业网络。数据不是在一台服务器上,而是在许多台服务器上;这些服务器可能位于多个不同的地理区域,并用WAN链路相连接。 图D-26说明了从昂贵的集中式系统向可大批量安装的低成本的分布式系统发展的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分布式系统由数量庞大的桌面计算机组成,而如今,因特网和Web技术已经大大扩展了分布式系统的概念。根据3Com论文的说法,Web是一个“大规模分布的系统集合”,它由数不胜数的节点组成,这些节点范围从服务器到便携式计算机和无线PDA,更不用说那些无需人工干预基本上就能够彼此对话的嵌入式系统了。 TCP/IP提供了一个网络无关的传输层。 Web客户机和服务器消除了对平台和操作系统的依赖性。 组件软件(Java、ActiveX)消除了与购买和安装软件相关的争论。 XML使数据独立于软件。 用Web技术构建的网络(如内联网和因特网)是真正的高级分布式计算网络。Web技术为分布式计算添加了一个新的维度。Web服务器为具有Web浏览器的任何一台客户机提供了通用的访问方法。计算平台和操作系统的类型变得无关紧要,而无限制的通信和信息交换却占据了主导地位。 最近的分布式计算项目已经被用于使用世界各地成千上万位志愿者的计算机的闲置计算能力,通过因特网,您可以分析来自外太空的电讯号,寻找隐蔽的黑洞,并探索可能存在的外星智慧生命;您可以寻找超过1000万位数字的梅森质数;您也可以寻找并发现对抗艾滋病病毒的更为有效的药物。这些项目都很庞大,需要惊人的计算量,仅仅由单个的电脑或是个人在一个能让人接受的时间内计算完成是决不可能的。 分布式环境具有一些很有趣的特征。它利用了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技术和多层体系结构。它可将处理工作分布在多个不很昂贵的系统上,从而减轻了服务器处理许多任务的工作量。数据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从许多不同的站点上进行访问。可以将数据复制到其他系统以提供容错功能,并使其更接近于用户。对数据进行分布可以使数据免遭本地灾害的破坏。 分布式环境需要下列组件: 支持多供应商产品和通信协议的网络平台。TCP/IP成为实际使用的标准协议。 用于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交换信息的应用程序接口,如RPC(远程过程调用)、消息传递系统或Web协议。 用来跟踪资源和信息及其所处位置的目录命名服务。 可支持分区和复制以便对数据进行分布并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可靠性和保护的文件系统和数据库。 用于使信息更接近于用户并使通过远距离链路传输信息所需时间最小化的高速缓存方案。 安全功能(如身份验证和授权)以及不同位置的系统之间的信任关系。 如前所述,Web是最基本的分布式计算机系统。您可以访问全世界的Web服务器,这些服务器提供了近乎无限的丰富内容。您可以利用目录服务来查找站点。搜索引擎对整个Web上的信息进行分类,并使您可以对其进行查询。高速缓存技术和“内容分布”正在使信息与用户的距离越来越近。 大规模分布系统 3Com有一篇论文,名为“Massively Distributed Systems”,是由Dan Nessett撰写的。该论文谈到了从高成本的集中式系统向低成本分布式的高单元容量的产品发展的趋势,向大规模分布的系统发展的趋势,这些大规模分布系统无处不在并且其运行常常超出人们的正常的知识范围。对于那些想了解分布式计算发展趋势的人们,建议最好阅读一下这篇论文。 Nessett探讨了两种分布式处理方法。一种方法是将数据移到边缘处理器,正如Web和基于Web的文件系统那样。另一种方法是先有处理过程再接收数据,正如活动联网和Java应用小程序那样(如对象在分布式系统中移动,同时携带代码和数据)。如果对象主要包含数据,则它会更接近于再进行处理。如果对象主要包含代码,则它更接近于先有处理过程再接收数据。然而,另一种方法是利用瘦客户机,这种方法是用户在与服务器连接的图形终端进行工作,这些服务器执行所有处理工作并存储用户的数据。 万维网是由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CERN)研制的基于Internet的信息服务系统。WWW以超文本技术为基础,用面向文件的阅览方式替代通常的菜单的列表方式,提供具有一定格式的文本、图形、声音、动画等。它是一个充满着对象的大规模分布的系统,其中各个Web站点所包含的文档都同时包含有对象和对其他对象的索引。 Nessett谈到了要使大规模分布的对象呈现给缺乏技术的用户为何需要新的接口。一个例子是在用户可浏览的虚拟空间中表示这些对象,就好像在三维世界中漫游一样。 分布式和并行处理 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个方面是能够在多台计算机上并行运行若干个程序。以分布式计算技术为基础,基于构件的系统体系结构将逐渐取代模块化的系统体系结构。现在主要有两种分布式计算技术的标准,一个是以OMG组织为核心的CORBA标准,另一个是以微软为代表的基于DCOM的ActiveX标准。近年来,OMG组织在CORBA 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时许多CORBA标准的产品也在逐渐成熟和发展;同时由于微软在操作系统方面的绝对统治地位,ActiveX标准在Windows系列平台上显得更加实用,相应的工具也更加成熟。 分布式并行处理技术是最适合于在通过LAN或因特网连接的计算机之间发生的多道处理技术;而专用并行处理则是最适合于在本地通过高速接口挂接的系统上发生的多道处理技术。 多个计算机系统间的分布式并行处理需要有一个权威性的调度程序,用来决定何时何地运行程序的一些部分。任务分布可以实时进行,也可以按比较缓和的任务安排来进行。例如,分布式处理已经在破译加密消息上得以使用。Distributed.net项目就是雇用数千名用户和他们的计算机来破译密码的。用户收到一个小程序,该程序可与Distributed.net的主系统进行通信,该系统向用户分布要解决的部分问题。当用户的计算机空闲时该程序即会运行。然后在完成后将其结果返回给主计算机。最后,主计算机对所有计算机提交的全部结果进行编译。Distributed.net宣称,它的用户网拥有“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 HTC(高吞吐量计算)环境是由许多工作站组成的大集合环境,通常称之为“网格环境”。Globus项目就是一个HTC项目,它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利用工作站和超级计算机池中的空闲周期。

8. 无线网络是什么意思

目前局域网中互联的传输介质往往是有线介质,这些有线介质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拨号线的传输速率较低,租用专线的租金较高,双绞线、同轴电缆等则存在铺设费用高、施工周期长、移动困难等问题。 与此相对应,无线网络技术已相当成熟,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军事、民用领域。现在,高速无线网络的传输速率已达到11M或者22M,完全能满足一般的网络传输要求,包括传输文字、声音、图像等,甚至可以进行声音和图像并发的传输。无线网络的最大传输距离也达到几十公里,甚至更远。而且随着无线网络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其的价格也是一般单位所能接受的,只需一次性投资,省去了许多后顾之忧。可以说现在的无线网络在性能、距离、价格上完全可以和有线网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有线网络。无线局域网有两种拓扑结构:对等网络和结构化网络。
对等网络也称Ad-hoc网络,它覆盖的服务区被称为独立基本服务区。对等网络用于一台无线工作站和另一台或多台其他无线工作站直接通讯,该网络无法接入有线网络中,只能独立使用。对等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必需能同时“看”到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否则就认为网络中断。因此对等网络只能用于少数用户的组网环境,比如4至8个用户,并且他们离得足够近。
结构化网络由无线访问点(AP)、无线工作站(STA)以及分布式系统(DSS)构成,覆盖的区域分基本服务区(BSS)和扩展服务区(ESS)。无线访问点也称无线Hub,用于在无线STA和有线网络之间接收、缓存和转发数据。无线访问点能够覆盖几十至几百用户,覆盖半径达上百米。
基本服务区由一个无线访问点以及与其关联(associate)的无线工作站构成,在任何时候,任何无线工作站都与该无线访问点关联。换句话说,一个无线访问点所覆盖的微蜂窝区域就是基本服务区。无线工作站与无线访问点关联采用AP的基本服务区标示符(BSSID),在802.11中,BSSID是AP的MAC地址。
扩展服务区是指由多个AP以及连接它们的分布式系统组成的结构化网络,所有AP必需共享同一个扩展服务区标示符(ESSID),也可以说扩展服务区ESS中包含多个BSS。分布式系统在802.11标准中并没有定义,但是目前大都是指以太网。扩展服务区是一个Layer 2网络结构,对于高层协议比如IP来说,它是一个子网。

9. 分布式基站的TD分布式基站的概念、内容

分布式基站把传统的宏基站设备按照功能划分为两个功能模块,其中把基站的基带、主控、传输、时钟等功能集成在一个称为基带单元BBU (Base Band Unit)的模块上,基带单元体积小、安装位置非常灵活;把收发信机、功放等中射频集成在另外一个称为远端射频模块上,射频单元RRU (Remote Radio Unit)安装在天线端。射频单元与基带单元之间通过光纤连接,形成全新的分布式基站解决方案。
以TD-SCDMA为例,传统方式的基站在Node B和智能天线间需用多根电缆连接。电缆成本很高,传输损耗大、距离短,且电缆本身笨重,特别是在楼宇内部,施工困难,如图1所示。分布式基站方案是一种无机房或机房位置不理想的情况下,经济快速的无线网络建设方案,受到全球设备商巨头爱立信、诺基亚的效仿,获得全球着名移动运营商Vodafone、Orange等的规模应用。分布式基站最早出现在3G的另外两种制式——WCDMA和CDMA2000中,但是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却是TD。由于TD基站采用智能天线技术,对路径的功率衰减更敏感,所以TD基站非常适合分布式架构,TD分布式基站的构成如图2所示。

图1 TD-SCDMA传统式基站构成
图2 TD-SCDMA分布式基站构成
在分布式基站的构成中,BBU是一种基带处理设备,主要完成Uu接口的基带处理功能(编码、复用、调制和扩频等)、RNC的Iub接口功能、信令处理、本地和远程操作维护功能,以及Node B系统的工作状态监控和告警信息上报功能。其中所有基带功能单元作为一个基带池,通过配置,每个基带处理模块可以处理不同载扇的数据。在容量需求较大的地区,只通过在BBU增加基带板即可实现容量的增加。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组网提供充分的灵活性,解决3G网络容量差异大的问题。
射频拉远单元(RRU)分为4个大模块:中频模块、收发信机模块、功放和滤波模块。数字中频模块用于光传输的调制解调、数字上下变频、A/D转换等;收发信机模块完成中频信号到射频信号的变换;再经过功放和滤波模块,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口发射出去。
BBU和RRU之间按照Ir接口协议通过光纤连接,完成基带数据的传输。Ir接口协议支持星型连接、链形连接和环形连接等网络拓扑结构,使BBU+RRU更能灵活地组网。Ir接口定义了层一和层二协议来支持用户层的数据传输,BBU和RRU单元间同步等控制信息的发送和接收。
在TD-SCDMA分布式基站工作中,RRU上行链路将接收到的BBU的基带信号进行成形滤波、削峰、数字预失真等处理后变频到中频,然后通过模拟方式进一步变频到射频,通过功放后发射;RRU的下行链路则将接收的终端信号经过选频放大后变频到中频和基带,再通过光接口传给BBU。通过使用削峰等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大大提高了TD-SCDMA功放效率,可大幅度降低单机成本。同时,由于RRU体积小,重量轻,可以在室外安装,光纤可以直接铺设到塔顶,由机房到天面的连接由1根光缆代替了原来的28根馈线,施工更加简便、快捷;机房选取不受限制,机房可以位于大楼的底层;光纤的铺设对机房及周边环境的影响也更小。因此,分布式基站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机房和天面选址困难以及网络建设难度大等问题。

10. 谁能把无线路由的WDS,中继,桥接概念讲解明白

WDS是无线分布式系统(Wireless Distribution System)的英文缩写,它是无线连接两个接入点(AP,Acess Point)的协议。


于WDS是通过无线网络建立虚拟的“桥”进行连接的。因此中继和桥接两种模式都属于是WDS其中的一种工作模式。他们俩的目的都是扩展无线网络,不同在于
中继模式在扩展无线网络的同时还可以接入客户端(如手机、本本、平板等)或者其它无线设备(如另一个无线路由),而工作在桥接模式下的无线路由器只能连接
其他无线路由器或者无线AP而不能连接客户端(如平板电脑、手机等)。

现在的家用无线路由,支持WDS功能的大多都支持以上两种工作模式,在无线基本设置里:一般路由(如PT-Link的大多是)中继模式就是repeater,桥接模式就是Bridge。但有些厂商并未加以细分和说明,也有厂商虽未细分但都却加以说明的,例如磊科的某些无线路由直接在无线模式里有“WDS模式”,实际上这种模式就单单只有桥接功能。所以设置路由时要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