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战时期日军军舰上旋转的喇叭状是什么设备
发展时期的日本军舰上的旋转的喇叭,说什么设备?额,首先来说这个喇叭用不出很多首先是第一是鸣笛用的,第二呢它是用针忘了说的。其次呢,也就是嗯,传播声音。很多喇叭是27,还是没有那些。那比如说那个对讲机啊,一类的东西,因为那时候还没发现这种无线电视机。所以说一般拉出来说是传承一门比如说紧急合呀,或者是有战舰,他们就可以拿这个篮子。高声鸣笛。
B. 日本二战末期军舰怎么也装上雷达的有研制细节么
.日本雷达的起源
当英国德国正在海峡两边开始雷达和早期的电子战时,日本人却在当时秘密发展起自己的雷达系统。
虽然二战中日本的雷达比英国和德国的同类产品性能上要落后,但是日本国内当时并不缺乏一流的技术专家和电子工程师,这些人在1939年就研制成功性能相当可靠的空腔磁电管(10cm波长,英国也才在40年研制成功,但是马上应用于雷达并实战)但是军方领袖们却醉心于传统“武士道”精神,对新式技术不感兴趣,倾向于纪律,盲目的勇气,牺牲精神可以战胜一切。另一方面,岛国的有限的资源在高技术装备投入上也限制了当时日本人的干劲。
日本海军和陆军之间的不良竞争也加剧了这一问题,他们的相互争吵有时比盟友纳粹德国的海空军种的竞争还要激烈。由于日本陆军最初师法德国威廉时代的陆军,而海军开始就师法英国皇家舰队,两者就都有一些各自守旧的传统,而不象新兴起的美国那样重视新式科研技术。
在30年代末,日本军方出于反空需要开始开发一种无线电探测系统,是日本最早的反空雷达的雏形,它工作在7.5 to 3.75 m / 40 to 80 MHz。这套系统是固定安装的,只能探测在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狭窄波束内的100多公里内的飞机。这套系统被命名为"IJA Type A"(帝国日本陆军用 typeA 型探测器)在1940-41年间在本岛少量部属,改进后几年内部属了100多部,甚至在中国沿海也有。(就是相距100多公里两端,一端是无线电波发射器,另一端装接收器,飞机在两端间的无线电波束中时,接收器会有异常信号,连飞机距离都测不了,只能知道有飞机在这条线上,比雷达还要原始的多,军用价值很有限)
但是日本在新式的更精确的脉冲雷达方面进展缓慢,于是找到了轴心盟友纳粹德国。在1941初,日军方技术人员访问德国来交流各自技术发展。只得注意的是,日本海军和陆军各自派出自己的技术小组,并且他们的行程安排上也没有一点沟通和合作,德国人分别接待了2次相同目的的访问团。
当这些人到达德国后,德日双方也没有诚恳的态度来交流技术。德国人虽然让日本人考察了Wuerzburg防空预警雷达一段时间,也看到了新式Freya雷达,德国很本不告诉他们Freya雷达来做什么,同样日本人也没告诉德国他们研制成功了微波空腔磁电管。似乎德国人也认为日本人没有什么在他们面前值得一提的东西,日本人也许也是这么想,“德国这方面也许早领先我们了”
到了41年夏季日本人回国了,同时日本海军也收到盟军舰只装备雷达的情报,当专家们回来后,海军开始发展自己的雷达系统。这些专家很快就研制出一台脉冲雷达的原形,工作在4.2 m/ 71.4 MHz,在这年秋季,一种编号为"IJN Mark I Model 1"地面安装反空预警雷达开始投产,工作在3 meter / 100 MHz 。脉冲宽冉铣ぃ?0微妙-30微秒之间,脉冲重复频率在530 -1250 Hz之间可调, 最大功率5KW,最大距离145km。战争期间一共有80套生产出来。
(每秒种产生的触发脉冲数目,称为脉冲重复频率,以PRF(Pulse-Recurrence-Frequency) 表示。
两个相邻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脉冲重复周期,用T表示,它等于脉冲重复频率的倒数)
有点要说明的是,东方和西方命名上的不同,二战日本海军的雷达分类中,"Mark I" 1开头为陆基防空雷达,"Mark II" 2开头为舰载雷达,例如21号,23号是海军,13号原为陆基雷达,后来也在军舰上用了,"Mark IV"4开头为火控雷达,"Mark VI" 6 为机载雷达。
日本海军的Mark I Model 1 型系统开始只是个粗糙的雷达原型,后来改进出舰载防空水面搜索雷达为“IJN Mark II Model 1”21型雷达,大约装备了80套。21型工作在1.5 m / 200 MHz 脉冲持续宽度10 to 30 ms,脉冲重复频率为500 to 1,100 Hz,最大发射功率5 kW。不走运的是,由于战时的制造工艺问题,21号在舰上使用时可靠性不好,在不良海况时很糟糕,日军操作员对此反映很恼火。
与海军在同一时间里,日本陆军也独立发展了自己的新式雷达,刚开始的原型很不适合野战使用,但紧接着出现了"IJA Tachi 6"对空预警雷达,工作在4 m / 71.4 MHz,它的发射波束很宽,和英国早期的雷达相似,发射波束扫过几个竖直面,接收器活动在3-4个方向上来接受反射回来的信号。
Tachi 6 的脉冲宽度为25-35ms,最大功率10-50kw,脉冲重复频率为500 -1000 Hz,最远作用距离300km。一共造了大约300台Tachi 6 雷达,1942年开始服役。
日本陆军的雷达编号有点混乱,"Tachi" 是个合成词,“Ta”代表Tama技术所,"chi"来源与日语中的“大地”一词,一起表示为Tama技术所制地基雷达,相应的,"Tase"表示是船载雷达,"Taki" 表示陆军机载雷达,当然陆军没有去专门开发船载雷达,但是陆军却造过自己的战船和潜艇,编号"Tase"就是在这时有了用途
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雷达技术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开始对原英国,荷兰,美国在亚洲和太平洋的殖民地发动全面进攻,随后开始威胁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在这场侵略进攻狂潮中,日军还在新加坡缴获过的英国 GL-type 雷达系统,在菲律宾的美军小岛上缴获了美国的SCR-268,还有一部被破坏的SCR-270雷达。
日本陆军在生产IJA Tachi 3"型雷达时开始使用标准化部件。它工作在3.75 m / 80 MHz,脉冲宽度1-2ms,功率50kw,PRF(脉冲重复频率)1000-2000Hz,最大距离40km。在Sumitomo造了共150套,1944初开始服役。
Tachi 3雷达系统首次结合了由日本人发明的“八木天线”,发明者Yagi 博士也参与了最早的"IJA Type A"(帝国日本陆军用 typeA 型探测器,前文中介绍,比雷达还要原始的多)的研制。
另一方面,海军利用缴获的美军SCR-268雷达,仿制出"IJN Mark IV Model 1" 41号防空火控雷达系统,工作在1.5 m/ 200 MHz,脉宽为3ms,功率30kw,PRF为2000hz,作用距离48km,随后改进为"IJN Mark IV Model 2" 42型雷达,性能和前者相似,只是PRF改为1000 Hz。日本一共生产了几白套该型系统。
日本陆军也从缴获的SCR-268派生出自己的一系列雷达分别为"IJA Tachi 1", "IJA Tachi 2", "IJA Tachi 4",全部工作在1.5 meter / 200 MHz波段,但是仿制的效果很差,日本人很不满意,仅仅生产了少量。战争后期,陆军终于由"IJA Tachi 4"成功改进出可靠实用的"IJA Tachi 4"。
同时,海军和陆军都从自己的早期的固定的雷达系统派生出新的雷达。海军的Mark I Model 1 都改进为更轻的可移动部署的"IJN Mark I Model 2"工作波段也改为1.5 meter / 200 MHz,在43初就达到300套的数量。到了1943年生产了更轻的"IJN Mark I Model 3"雷达,当年就生产出上千套该型雷达,工作在1.5 meter / 200 MHz波段。(13号雷达转动是用手动操作的,天线构造也很简单就是一个“丰”字型架子)
与海军的进度非常一致的陆军也在43年由42年出的“Tachi 6”系统推出自己的可移动部署的“IJA Tachi 7”系统(3 meter / 100 MHz),生产了60多套。在44年就又研制生产出400套更加轻便的"IJA Tachi 18"系统,工作波段与前面型号一致。
这些雷达除了比先前的型号要更轻便外,其实性能上美多大改进。大概相当于英国人在40年使用的“MRU”("Mobile Radar Unit)"),即盟军方面最早使用的可以移动雷达系统。
然而在日本开发成功磁控管这一点上,却是领先于盟军的,海军方面发展出自己的10cm/3GHz的微波磁电管专门在自己的战舰上使用。"IJN Mark II Model 2" 22号雷达最早在42年就开始试用了。“Kongo 金刚”,“Haruna 榛名”,“Hyuga 日向”在42年10月开始装备,是最早试用22号雷达的日军战舰。
对比先前的21号长波雷达,日军一开始就对22号相当满意。大约有400套22号雷达广泛应用于海军的各种平台上。
22号雷达最大功率为2KW,脉冲宽度2-20微秒,脉冲重复周期PRF为2500HZ,对大型舰船的探测距离可达35KM(22英里)。它有2个喇叭装的发射器和接收器天线,不使用PPI显示器,日本在2战中就没有使用,德军已经研制成功并投产了,但是马上投降了,没有能在21型潜艇上实战。这样子就大大的限制了22号的作用的发挥。
日本人也研制出了轻量型的长波雷达,如海军的“IJN Mark II Model 4”(1.5 meters / 200 MHz),准备在小型舰只和潜艇上使用,似乎没有大量装备。
在太平洋战争的头一个月里,美国人遭到惨重的失败,以至于非常担心是否日军雷达在其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直到42年7月海军陆战队在瓜达尔卡拉尔岛登陆后才开始慢慢放心了。登陆非常的轻松,让美军对后来的战局发展有了点错觉。陆战队上陆后很快缴获了一步日海军的“IJN Type I Model 1 “ 11型雷达。这个战利品令美军有点惊讶,因为几乎没人提到过日本人已经装备了雷达。拆卸后运到美国本土,NRL(海军实验研究所)的专家发现这部雷达还很粗糙,即使于美军早就装备的SCR-270 和 CXAM 雷达相比也是如此。
被动的无线电接收机马上在美军舰只潜艇飞机上广泛装备来搜索日军的雷达信号。42年3月专门一架改装的B24装备各种信号接收器包括一些还在实验中的新式装备,在日军控制的岛屿和阿留申群岛附近进行搜索活动。结果认为有两种海军11号雷达的信号存在,有一种非常象美军的SCR-270长波雷达。改装过的PBY飞艇开始侦察活动后,更多型号的日军雷达立刻就被发现了。
潜艇的侦察被证明与空中的行动一样的有效,而且由于敌军很少意识到美军潜艇在附近,经常不关掉雷达发射机。但是在43年以前没有发现新的日军雷达信号。虽然有传说日军有机载搜索雷达,但是这时日军航空兵还没有正式装备。
好消息在43年底不断出来,在夸贾林环礁上缴获了第2部日军雷达后,在44年2月美军缴获到有关日军几种雷达性能的文件,美国人这时开始对22号舰微波雷达感兴趣起来。接下来在春季和夏季的作战中得到更多日军雷达的资料,还缴获了几部完好的日军雷达。
2.日制313雷达
工作波长2米左右,是日本造的一种木质天线雷达。二战时日本也将这种雷达架于军舰的甲板上,执行对空警戒任务。天线上下四行、左右两排共8个半波振子,每个半波振子后四分之一波长有一不馈电的半坡铜管作反射电波用。这些振子经绝缘子固定在木板做的支架上。用木板做成截面为正三角形的木柱作为天线柱支撑振子振面。最高振子离地约8米,在天钱柱离地0.8米有3个120度放置的手柄供操纵员转动天线用。手柄下是一沉重框架套在木柱外,起支撑天线不易倒的作用。木柱穿过屋顶或帐篷处有圆环,对内扣住转动的三角木柱,对外连接屋顶或帐篷顶固定天线。各振子间以交叉馈线连接,用平行双馈线从最下一对振子,直接连到发射机与接收机的收发开关上。馈线没有转动交连,天线不能连续360度旋转,只能来回转动。
3.四号二型电波探信仪
名称 仮称四号电波探信仪二型改二
目的 陆上用対空射撃用电探
完成 昭和19年10月
波长 150cm
尖头出力 13kw
测定法式 等感度法
送信机発振回路 环状配置平行二线式
受信検波管 UN-954
送信真空管 TA-1054
空中线形式:送信 复合八木・宇田アンテナ2×4
空中线形式:受信 复合八木・宇田アンテナ2×4
最大有効距离:编队 40km
最大有効距离:単机 20km
最小有効距离 0.6km
测距精度 0.05km
测角精度 1.0度
重量 5000kg
制造 住友、日本音响、日立
制造台数 60
C. 军舰还用长波通信吗
正在中央一台热播的海军故事《沧海》,使我们这些老海军十分兴奋。这几天故事发展到建立第一长波台时期。我们海军通信老兵,特别是参加过海军第二长波台的建设者,更是感到热血再次沸腾了。有人不解问,海军为什么要建长波台呢?那就说说和长波台有关的事。 甲午海战,是中国海军的奇耻!号称远东第一的大清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了,从此中国的海疆就任人宰割。共和国成立初期,没有强大的海军护卫,中国的船只一直被列强封锁在近海,中国的渔船到公海打鱼也被外国军舰驱来赶去,受人欺辱。西方大国叫嚣:中国的海军只能在黄海里划船。 为了捍卫中国的领海主权和尊严,中央军委一直在努力发展海军力量。年轻而贫穷的共和国只能先发展轻型舰艇,其中当属潜艇最具威慑力,为发展重中之重。可是发展潜艇怎么与长波台扯上关系了? 潜艇出现在海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它可以潜在水里,做到了战役的突然性。它出足了风头,大战中被击沉的舰艇有三分之一是游弋的潜艇干的,战后西方大国海军都在大力发展潜艇。可潜艇也有弱点,它潜入水底,就不能与外界通信了,这也为潜艇带来了很大危险性,也使他的作战受到局限。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潜艇的“狼群战术”,在太平洋给盟军舰船很大打击。德国潜艇就好像有千里眼、顺风耳一样,游弋在大洋中攻击盟军舰船,前苏联被击沉的军舰有40%是死于德国潜艇。德国海军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战果? 前苏联占领了德国东部后,发现了大功率超长波发信台,原来德国是使用大功率超长波发信指挥潜艇。超长波能穿透海水,且损耗很小,使用大功率通信距离很远。有了长波台(简称)就能指挥潜艇有目的作战,而不是潜艇自己去盲目寻找战机。前苏联把德国的大功率超长波发信机拆下来,搬回了苏联,为自己的潜艇装上了顺风耳。美国也开始建长波台。 1954年,年轻的中国海军向苏联购买了两艘潜艇,建立了潜艇部队。可是怎么解决指挥通信问题呢?海军通信兵部听说只有使用超长波电台才行,报请国家安排南京无线电厂紧急生产了三台一千瓦超长波发信机,结果因功率太小,根本不能与水下潜艇通信。中国的潜水艇还是不能出海作战,只能训练使用。 前苏联为了与美国争夺海上霸权,推前海军通信,提出要中国在沿海建三个小型超长波发信台,并送来了三部15千瓦的超长波发信机,安装后可能解决近千公里海域通信,由于能解决潜艇出海通信问题,中国同意了。 中国的三个小台还在建设中,苏联为了能尽快指挥潜艇进入南太平洋、印度洋等更大海域与美国争地盘,1955年又向中国提出在中国的土地上建设1000千瓦的大功率超长波发信台。苏联提供设备,使用权属于苏联。 苏联在中国的土地上建设军事设施,关系国家主权。毛主席邀请赫鲁晓夫来华商谈此事。中方提出,建台可以,由中国自己建设,设备向苏联订货,由苏联派工程师设计、勘测、提供技术,全部费用中国承担,这个超长波台的主权一定是中国的。至于苏联海军如何使用中国的超长波台,双方谈判商定。 建成这个大功率超长波发信台,能使苏军的通信向前推进五千公里,为了与美国争夺霸权地位,加快建设,赫鲁晓夫被迫同意了。这就是着名的大同超长波发信台工程,代号01工程。(当时国家决定建造自己的常规潜艇,工程代号03。后来又决策建造核潜艇,工程代号09。电视剧中对第一长波台工程使用019工程代号) 千军万马开进了荒凉的黄土高原,在一片没有人烟的盐碱地上,超长波发信台工程上马了。当时中国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工地没有充足的粮食,部队饿着肚子抢建工程,甚至去挖老鼠洞找粮食吃。工程正在进行中,中苏关系恶化了,赫鲁晓夫撕毁协议,撤走了全部专家,中国的超长波发信台工程搁浅了。 钱化掉了,工程动了一半,到货的设备躺在仓库里,可洋工程师们走了,设备安装不起来,就是一堆破铜烂铁。 军委领导把海军首长找去问:“海军的超长波发信台怎么办?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能不能搞下去?” 要建设强大的海军,不能没有潜艇部队。有了潜艇,没有超长波大功率发信台就出不了远海。海军的意见是:工程不能下马!依靠中国自己力量把它建起来。可是找谁来挑这副担子呢? 海军通信部长、老红军徐明德将军想起了一个人。徐将军冒着政治风险,向海军首长建议起用无线电工程师周建畏,并为他打保票。 周建畏是1941年从西北工程学院毕业的高才生,大学期间参加过国民党,长期在国民党电台工作。1949年7月,怀着爱国之心,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当时海军舰艇急需通信电台,他亲手组装了一批电台应急,立下功劳。可是他的历史使他倒了大霉。1953年,五反时曾经被错打成“老虎”,蹲了十个月大狱。1957年又差点被打成右派。这时周建畏31岁,还在部队工作。用这样的人挑大梁行吗?政治部门是有不同意见的。徐明德将军对自己的部下还是了解的。 老部长找到了周建畏,与他促膝谈心,说用自己的政治生命担保推荐他。周建畏非常感动,同意去看图纸。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周建畏怀着报效祖国决心,顶着政治风险,挑起了担子。他到资料室,每天啃着干馒头、咸菜,审完了上千张苏联工程师留下的零乱图纸,又根据中国情况补画了图纸。几个月后,徐部长问他怎么样?周建畏说能挑起这副担子。他不负众望,01工程又上马了。 在事实上的总工程师周建畏的带领下,海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压力,通信部队、工程部队经过几年艰苦奋斗,在荒凉的平原上,建成了有巨大的天线阵,当时世界上最大功率发信台。中国的潜艇可以出海了。 周建畏因为历史复杂,在文革中再次受到冲击,扫过大街,住过牛棚。但他在海军建军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历史不应该忘记他的功绩。事实上周工是个很小心谨慎的人,那时的知识分子都是小心谨慎,这是历史造成的,不像点电视剧中那么张扬。当时他是工地唯一享受特供的人,这也体现出党对他的爱护。 01工程锻炼出了一批新人,成为共和国海军通信的主要技术骨干。王东山、郭永亮、刘谓滨等为海军第二发信台(湖南慈利6984工程)的建设再立新功。在他们这些老人中,总是亲切地把6984工程叫做“新01”工程,而把大同台称为“老01”。
我是非常用心回答的,请加分
s塄
D. 请问出海在船上,船上有无线网和手机信号吗
船上有无线网和手机信号。但是禁止成员过分使用。
海员就是在大海上工作,长年不在陆地,在海上会很寂寞,因为别想能玩电脑,打手机看电视,没有信号,会有一定的死亡数量大多数是失足掉进去的。
海洋上面显然不会有信号发射塔,所以一般的手机是没有信号可以用的。水手和船员使用的是海事通讯卫星电话,无线电信号通过卫星中继向民用通讯网络就实现网络互通了。海事通讯卫星电话原理上是可以上网的。
(4)日本军舰使用无线网络扩展阅读:
传统的GPS+海图的导航方式已经逐渐向智能化导航服务转变,未来服务智能船舶的需求将彻底改变现有的传统导航服务方式。
岸基通信系统中的 VHF系统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航海安全保障信息化发展需求,海上用户迫切希望能将目前众多种类的无线电通信设备融合和简化。宽带无线网技术的出现, 其特性为上述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E. 二战时期日本驱逐舰分为那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和用途
日本驱逐舰分为一等驱逐舰、二等驱逐舰,一等驱逐舰为主力驱逐舰,二等为舰龄较长的老舰。
这也是日本对所有军舰的分类,例如一等巡洋舰(重巡洋舰)、二等巡洋舰(轻巡洋舰)
甲乙丙丁都是一等驱逐舰的分类:
甲型驱逐舰,意思是舰队型驱逐舰
乙型驱逐舰,即防空型驱逐舰
丙型驱逐舰,即理想型驱逐舰,价钱太贵,只有1艘
丁型驱逐舰,即量产型护航驱逐舰,简化工艺,便于大量建造。
F. 二战日本军舰上的方位测定仪是什么工作原理
三角函数
G. 军舰上何时大规模使用无线电
1899年7月,马可尼的无线电通过装置第一次在英国海岸演习中使用,具有远见卓识的英国皇家海军没有忽视这一尚处于雏形的“小玩艺儿”,把它们装在三艘军舰上,由马可尼及助手分别操作,演习中无线电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演习结束后,皇家海军与马可尼签订合同,要他第二年给海军的28艘军船和四个陆上通信站装置无线电台,这是无线电台在军舰上的成功运用
H. 二战时军舰内部舰员间是靠什么通讯的
二战期间同一军舰上的人员基本靠有线设备通话,外加直接叫
如果是两艘军舰上的人互相通话,则依靠无线电设备,近距离则使用灯语和旗语
I. 有关小日本的军舰
这个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1、自然条件,日本地处太平洋,德国、英国地处北大西洋;太平洋相对来说,海面风浪要小一点,甲板不容易上浪,所以日本军舰干舷低。
2、拍摄角度不同,英德一般都是从侧面或者偏下的方向往上拍摄,日本一般喜欢从上往下拍。
3、英德的战列舰、巡洋舰装甲比日本人的厚。
4、现在的日本人造军舰除了个船壳,里面从雷达到计算机再到导弹,基本都是美国货(少量西欧的)欧美的东西都是按他们的需求设计的,不符合矮小的日本人使用。
5、日本军舰的长宽比比较大,所以显着船很瘦小,但是舰桥很大,而欧美军舰比较“胖”一点,显得就很匀称。
6、二战时期日本希望单艘军舰火力超过美国,这样就可以用少于美国的军舰击败数量上多于自己的美国舰队。所以日本军舰都是火力很猛,装甲很薄,高高的舰桥(便于早发现敌人)在相同排水量的前提下,自然显得低矮很多。
呵呵,不知楼主是否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