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无线网络 » 信息梯度无线传感器网络
扩展阅读
哪个小说网站写文好 2025-08-23 12:41:40

信息梯度无线传感器网络

发布时间: 2022-10-15 21:19:38

❶ 无线传感器网络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无线通信和低功耗嵌入式技术的飞速发展,孕育出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并以其低功耗、低成本、分布式和自组织的特点带来了信息感知的一场变革,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

信息安全
很显然,现有的传感节点具有很大的安全漏洞,攻击者通过此漏洞,可方便地获取传感节点中的机密信息、修改传感节点中的程序代码,如使得传感节点具有多个身份ID,从而以多个身份在传感器网络中进行通信,另外,攻击还可以通过获取存储在传感节点中的密钥、代码等信息进行,从而伪造或伪装成合法节点加入到传感网络中。一旦控制了传感器网络中的一部分节点后,攻击者就可以发动很多种攻击,如监听传感器网络中传输的信息,向传感器网络中发布假的路由信息或传送假的传感信息、进行拒绝服务攻击等。
对策:由于传感节点容易被物理操纵是传感器网络不可回避的安全问题,必须通过其它的技术方案来提高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性能。如在通信前进行节点与节点的身份认证;设计新的密钥协商方案,使得即使有一小部分节点被操纵后,攻击者也不能或很难从获取的节点信息推导出其它节点的密钥信息等。另外,还可以通过对传感节点软件的合法性进行认证等措施来提高节点本身的安全性能。
根据无线传播和网络部署特点,攻击者很容易通过节点间的传输而获得敏感或者私有的信息,如:在使用WSN监控室内温度和灯光的场景中,部署在室外的无线接收器可以获取室内传感器发送过来的温度和灯光信息;同样攻击者通过监听室内和室外节点间信息的传输,也可以获知室内信息,从而非法获取出房屋主人的生活习惯等私密信息。[6]
对策:对传输信息加密可以解决窃听问题,但需要一个灵活、强健的密钥交换和管理方案,密钥管理方案必须容易部署而且适合传感节点资源有限的特点,另外,密钥管理方案还必须保证当部分节点被操纵后(这样,攻击者就可以获取存储在这个节点中的生成会话密钥的信息),不会破坏整个网络的安全性。由于传感节点的内存资源有限,使得在传感器网络中实现大多数节点间端到端安全不切实际。然而在传感器网络中可以实现跳-跳之间的信息的加密,这样传感节点只要与邻居节点共享密钥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攻击者捕获了一个通信节点,也只是影响相邻节点间的安全。但当攻击者通过操纵节点发送虚假路由消息,就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路由拓扑。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是具有鲁棒性的路由协议,另外一种方法是多路径路由,通过多个路径传输部分信息,并在目的地进行重组。
传感器网络是用于收集信息作为主要目的的,攻击者可以通过窃听、加入伪造的非法节点等方式获取这些敏感信息,如果攻击者知道怎样从多路信息中获取有限信息的相关算法,那么攻击者就可以通过大量获取的信息导出有效信息。一般传感器中的私有性问题,并不是通过传感器网络去获取不大可能收集到的信息,而是攻击者通过远程监听WSN,从而获得大量的信息,并根据特定算法分析出其中的私有性问题。因此攻击者并不需要物理接触传感节点,是一种低风险、匿名的获得私有信息方式。远程监听还可以使单个攻击者同时获取多个节点的传输的信息。
对策:保证网络中的传感信息只有可信实体才可以访问是保证私有性问题的最好方法,这可通过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来实现;另外一种方法是限制网络所发送信息的粒度,因为信息越详细,越有可能泄露私有性,比如,一个簇节点可以通过对从相邻节点接收到的大量信息进行汇集处理,并只传送处理结果,从而达到数据匿名化。
拒绝服务攻击(DoS)
专门的拓扑维护技术研究还比较少,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优化的拓扑维护能有效地节省能量并延长网络生命周期,同时保持网络的基本属性覆盖或连通。本节中,根据拓扑维护决策器所选维护策略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中,能效问题一直是热点问题。当前的处理器以及无线传输装置依然存在向微型化发展的空间,但在无线网络中需要数量更多的传感器,种类也要求多样化,将它们进行链接,这样会导致耗电量的加大。如何提高网络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将不准确性误差控制在最小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问题。
采集与管理数据

在今后,无线传感器网络接收的数据量将会越来越大,但是当前的使用模式对于数量庞大的数据的管理和使用能力有限。如何进一步加快其时空数据处理和管理的能力,开发出新的模式将是非常有必要的。
无线通讯的标准问题

标准的不统一会给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带来障碍,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要开发出无线通讯标准。

❷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包括哪些部分,各部分的

结构
传感器网络系统通常包括传感器节点EndDevice、汇聚节点Router和管理节点Coordinator。
大量传感器节点随机部署在监测区域内部或附近,能够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网络。传感器节点监测的数据沿着其他传感器节点逐跳地进行传输,在传输过程中监测数据可能被多个节点处理,经过多跳后路由到汇聚节点,最后通过互联网或卫星到达管理节点。用户通过管理节点对传感器网络进行配置和管理,发布监测任务以及收集监测数据。
传感器节点
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和通信能力相对较弱,通过小容量电池供电。从网络功能上看,每个传感器节点除了进行本地信息收集和数据处理外,还要对其他节点转发来的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融合,并与其他节点协作完成一些特定任务。
汇聚节点
汇聚节点的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和通信能力相对较强,它是连接传感器网络与Internet
等外部网络的网关,实现两种协议间的转换,同时向传感器节点发布来自管理节点的监测任务,并把WSN收集到的数据转发到外部网络上。汇聚节点既可以是一个具有增强功能的传感器节点,有足够的能量供给和更多的、Flash和SRAM中的所有信息传输到计算机中,通过汇编软件,可很方便地把获取的信息转换成汇编文件格式,从而分析出传感节点所存储的程序代码、路由协议及密钥等机密信息,同时还可以修改程序代码,并加载到传感节点中。
管理节点
管理节点用于动态地管理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络的所有者通过管理节点访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资源。
无线传感器测距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常用的测量节点间距离的方法主要有TOA(Time
of
Arrival),TDOA(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超声波、RSSI(Received
Sig
nalStrength
Indicator)和TOF(Time
of
Light)等。

❸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应用的目录

第1章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1.1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历史
1.1.1早期的军用传感器网络研究
1.1.2美军DARPA的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研究计划
1.1.3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军用传感器网络
1.1.421世纪的传感器网络研究
1.2WSN基本概念
1.2.1什么是WSN
1.2.2WSN与MANET的异同
1.2.3WSN的通信体系结构
1.3WSN的主要技术
1.3.1系统体系结构
1.3.2网络与通信的控制
1.4影响WSN设计的因素
1.4.1容错
1.4.2扩展性
1.4.3价格
1.4.4硬件限制
1.4.5WSN拓扑
1.4.6WSN工作环境
1.4.7传输媒介
1.4.8功耗
参考文献
第2章无线传感器网络竞争类MAC协议
2.1传感器媒介访问控制协议(S-MAC)
2.1.1能量浪费原因分析
2.1.2S-MAC协议概述
2.1.3休眠的协调
2.1.4避免旁听与消息分片传输
2.1.5时延分析
2.1.6S-MAC协议实现
2.1.7S-MAC协议的性能
2.2超时MAC协议(T-MAC)
2.2.1T-MAC协议概述
2.2.2T-MAC基本协议
2.2.3分群与同步
2.2.4RTS操作与TA选择
2.2.5避免旁听
2.2.6不对称通信
2.2.7T-MAC的性能
2.3伯克利媒介访问控制协议(B-MAC)
2.3.1B-MAC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2.3.2寿命建模
2.3.3参数
2.3.4自适应控制
参考文献
第3章无线传感器网络分配类MAC协议
3.1流量自适应媒介访问协议(TRAMA)
3.1.1TRAMA协议概述
3.1.2TRAMA协议组成
3.1.3访问方式与相邻节点协议
3.1.4传输时间安排交换协议
3.1.5自适应选举算法
3.1.6TRAMA的性能
3.2分布式随机时隙安排协议(DRAND)
3.2.1TDMA时隙分配问题定义
3.2.2DRAND算法详述
3.2.3DRAND正确性
3.2.4DRAND复杂性分析
3.2.5DRAND的性能
3.3功率高效与时延意识媒介访问协议(PEDAMACS)
3.3.1PEDAMACS协议概述
3.3.2PEDAMACS分组格式
3.3.3本地拓扑建立阶段
3.3.4AP拓扑信息收集阶段
3.3.5传输时间安排阶段
3.3.6拓扑调整阶段
3.3.7传输时间安排算法
参考文献
第4章无线传感器网络混合类MAC协议
4.1斑马MAC协议(Z-MAC)
4.1.1时间同步协议(TPSN)
4.1.2Z-MAC协议概述
4.1.3相邻节点寻找与时隙分配
4.1.4本地成帧
4.1.5Z-MAC协议的传输控制
4.1.6发送规则
4.1.7直接竞争通知
4.1.8Z-MAC传输时间安排的接收
4.1.9本地时间同步
4.1.10Z-MAC协议的性能
4.1.11Z-MAC协议随机分析
4.2漏斗-MAC协议
4.2.1漏斗问题
4.2.2按需发送信标
4.2.3面向中心节点的传输时间安排
4.2.4定时与成帧
4.2.5Meta-传输时间安排的广播
4.2.6动态深度调整
4.2.7漏斗-MAC协议的测试床实验评估
参考文献
第5章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中心路由协议
5.1协商式传感器信息分发协议(SPIN)
5.1.1SPIN概述
5.1.2Meta-Data
5.1.3SPIN消息
5.1.4SPIN资源管理
5.1.5SPIN实现
5.1.6SPIN-1:3步握手协议
5.1.7SPIN-2:低能量门限的SPIN-1
5.1.8用于与SPIN比较的其他数据分发算法
5.1.9SPIN的性能评估
5.1.10SPIN小结
5.2定向扩散
5.2.1定向扩散的组成要素
5.2.2命名
5.2.3兴趣与梯度
5.2.4数据传播
5.2.5路径建立与路径裁剪的强化
5.2.6定向扩散的分析评估
5.2.7定向扩散的仿真评估
参考文献
第6章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层路由协议
6.1低能量自适应分群分层(LEACH)
6.1.1LEACH协议体系结构
6.1.2群首选择算法
6.1.3分群算法
6.1.4稳定状态阶段
6.1.5LEACH-C:BS建立分群
6.1.6LEACH的分析与仿真
6.2两层数据分发协议(TTDD)
6.2.1两层数据分发
6.2.2栅格结构
6.2.3TTDD转发
6.2.4栅格维护
6.2.5TTDD开销分析
6.2.6TTDD的性能
6.2.7TTDD讨论
参考文献
第7章无线传感器网络地理位置路由协议
7.1定位技术
7.1.1距离测量与角度测量
7.1.2位置计算
7.1.3TPS网络模型
7.1.4TPS定位方案
7.1.5TPS技术性能分析
7.2贪婪地理路由算法
7.2.1概述
7.2.2基于DT的膨胀分析
7.2.3贪婪转发(GF)
7.2.4有界Voronoi贪婪转发(BVGF)
7.2.5网络膨胀分析总结
7.2.6基于概率通信模型的扩充
7.3位置辅助泛洪协议(LAF)
7.3.1LAF协议概述
7.3.2采用LAF分发信息
7.3.3LAF中的资源管理
7.3.4栅格维护开销
7.3.5数据分发规程的完备性
7.3.6LAF节能分析
7.3.7位置估计中的误差
7.3.8LAF的性能
参考文献
第8章无线传感器网络端到端可靠传输协议
8.1事件到中心节点的可靠传输协议(ESRT)
8.1.1问题定义
8.1.2评估环境
8.1.3特性区域
8.1.4ESRT协议描述
8.1.5拥塞检测
8.1.6ESRT协议对并发事件的处理
8.1.7ESRT协议的性能分析
8.1.8ESRT协议的仿真结果
8.1.9?的正确选择
8.2基于多电台虚拟中心节点的过载流量管理(SIPHON)
8.2.1拥塞检测与预防(CODA)
8.2.2虚拟中心节点寻找与可见度范围控制
8.2.3SIPHON拥塞检测
8.2.4改变流量的传输路径
8.2.5次网络中的拥塞
8.2.6虚拟中心节点开销分析
参考文献
第9章无线传感器网络逐跳可靠传输协议
9.1合成拥塞控制技术(FUSION)
9.1.1拥塞崩溃的症状
9.1.2逐跳流量控制
9.1.3速率限制
9.1.4MAC层优先级化
9.1.5应用自适应
9.2慢分发、快提取可靠传输协议(PSFQ)
9.2.1PSFQ协议概述
9.2.2PSFQ分发操作
9.2.3PSFQ提取操作
9.2.4PSFQ报告操作
9.2.5单个分组消息的交付
9.2.6PSFQ的性能
9.3下行数据可靠交付可扩展体系结构(GARUDA)
9.3.1面临的挑战
9.3.2可靠性语义
9.3.3GARUDA的基本原理
9.3.4单个分组或第一个分组的交付
9.3.5即时构建GARUDA核
9.3.6两阶段丢失恢复
9.3.7其他可靠性语义的支持
9.3.8GARUDA的性能
参考文献
第10章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技术
10.1树状结构累积
10.1.1分布式生成树算法
10.1.2E-Span树
10.2不受应用约束的自适应数据累积(AIDA)
10.2.1AIDA协议概述
10.2.2AIDA体系结构
10.2.3AIDA控制单元中的累积方案
10.2.4AIDA累积功能单元
10.2.5AIDA分组格式
10.2.6AIDA分组头开销分析
10.2.7AIDA节省分析
10.2.8AIDA的性能
10.3无结构累积法与半结构累积法
10.3.1数据意识任意组播(DAA)
10.3.2ToD上的动态转发
10.3.3性能分析
10.3.4ToD和DAA的性能
参考文献
第11章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
11.1WSN安全概述
11.1.1WSN安全威胁模型
11.1.2WSN安全面临的障碍
11.1.3WSN安全要求
11.1.4WSN安全解决方案的评估
11.2WSN中的安全攻击
11.2.1物理层安全攻击
11.2.2链路层安全攻击
11.2.3对WSN网络层(路由)的攻击
11.2.4对传输层的攻击
11.3SPINS安全解决方案
11.3.1符号
11.3.2SNEP
11.3.3μTESLA
11.3.4μTESLA详细描述
11.3.5SPINS实现
11.3.6SPINS性能评估
11.4LEAP+安全解决方案
11.4.1假设条件
11.4.2LEAP+概述
11.4.3单独密钥的建立
11.4.4成对密钥的建立
11.4.5分群密钥的建立
11.4.6全网密钥的建立
11.4.7本地广播认证
11.4.8LEAP+安全分析
11.4.9LEAP+性能评估
参考文献
第12章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技术
12.1WSN中间件面临的挑战
12.2WSN中间件的功能要求
12.3ZebraNet系统中的中间件系统(Impala)
12.3.1ZebraNet系统简介
12.3.2ZebraNet中间件体系结构
12.3.3应用适配器
12.3.4应用更新器
12.3.5周期性操作调度
12.3.6事件处理模型
12.3.7Impala网络接口
12.3.8Impala评估
12.4传感器信息网络化体系结构(SINA)
12.4.1SINA的功能组成
12.4.2信息抽象
12.4.3传感器查询与任务分配语言(SQTL)
12.4.4传感器执行环境(SEE)
12.4.5信息收集方法
12.4.6应用举例
参考文献
第13章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及编程
13.1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13.1.1军事应用
13.1.2环境应用
13.1.3医疗卫生应用
13.1.4家庭应用
13.1.5其他商业应用
13.2WSN应用设计原理
13.2.1设计方面
13.2.2确定WSN操作坊式
13.3WSN网络编程
13.3.1编程抽象
13.3.2现有若干编程模型简介
13.4分层编程与ATaG编程架构
13.4.1WSN的分层编程
13.4.2抽象任务图编程架构(ATaG)
13.4.3采用ATaG的应用开发方法
13.4.4一个ATaG应用例子
参考文献
……

❹ 什么是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是有接收器和发射器。接收器上可以接多个传感器的。输送都是两三百米、频率是2.4GHz。如果需要传输更远的距离的话就需要跳频了。这样整个形式就是无线传感器的网络了。

❺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互联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互联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包含层次和识别方式上的不同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是一种分布式传感网络,它的末梢是可以感知和检查外部世界的传感器。WSN中的传感器通过无线方式通信,因此网络设置灵活,设备位置可以随时更改,还可以跟互联网进行有线或无线方式的连接。

互联网是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是一种分布式传感网络,由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

以协作地感知、采集、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地理区域内被感知对象的信息,并最终把这些信息发送给网络的所有者。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构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三个要素。

无线传感器网络所具有的众多类型的传感器,可探测包括地震、电磁、温度、湿度、噪声、光强度、压力、土壤成分、移动物体的大小、速度和方向等周边环境中多种多样的现象。

❻ 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采用的主要传输介质有哪些 各有何特点

总体上分为电磁波和声波,声波主要用于水下无线传感器通信,比如声呐,雷达等,声波的特点是容易受到干扰,遇到障碍物容易被反弹,穿透性差。

电磁波又可戏份为无线电波,可见光波,红外线,微波,毫米波,以及射线等。其中红外波主要用于短距离无线通讯,比如障碍识别,遥控器等,其特点是穿透性差,容易反射。

无线电波是最主要的无线通讯介质。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可穿透性,可远距离传输也可近距离传输,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强。


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品台,能够实时监测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各种监测对象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发送至网关节点,以实现范围内目标检测,追踪等。特点是快速展开,抗毁强。

三个基本要素是:传感器,感知对象,观察者。



❼ 什么是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的无线传输功能,常见的无线传输网络有RFID、ZigBee、红外、蓝牙、GPRS、4G、2G、Wi-Fi、NB-IoT。
与传统有线网络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具有很明显的优势特点,主要的要求有: 低能耗、低成本、通用性、网络拓扑、安全、实时性、以数据为中心等。

❽ 传感器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义,目的,起源是什么呢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义是:由大量、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节点,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目的是以协作的方式感知、采集、处理和传输在网络覆盖区域内被感知对象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发送给用户。无线传感器网络起源于美国军方的研究,它具有自组织、无中心、动态性、多跳网络、硬件资源有限、能量受限、大规模网络、以数据为中心的特点,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多种技术,体现了多个学科的相互融合。

❾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及关键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及关键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被普遍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是目前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和微电子技术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下面我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及关键技术,欢迎参考阅读!

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与其他类型的无线网络相比,传感器网络有着鲜明的特征。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一)传感器节点能量有限。当前传感器通常由内置的电池提供能量,由于体积受限,因而其携带的能量非常有限。如何使传感器节点有限的能量得到高效的利用,延长网络生存周期,这是传感器网络面临的首要挑战。

(二)通信能力有限。无线通信消耗的能量与通信距离的关系为E=kdn。其中,参数n的取值为2≤n≤4,n的取值与许多因素有关。但是不管n具体的取值,n的取值范围一旦确定,就表明,无线通信的能耗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更加急剧地增加的。因此,在满足网络连通性的要求下,应尽量采用多跳通信,减少单跳通信的距离。通常,传感器节点的通信范围在100m内。

(三)计算、存储和有限。一方面为了满足部署的要求,传感器节点往往体积小;另一方面出于成本控制的目的`,节点的价格低廉。这些因素限制了节点的硬件资源,从而影响到它的计算、存储和通信能力。

(四)节点数量多,密度高,覆盖面积广。为了能够全面准确的监测目标,往往会将成千上万的传感器节点部署在地理面积很大的区域内,而且节点密度会比较大,甚至在一些小范围内采用密集部署的方式。这样的部署方式,可以让网络获得全面的数据,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五)自组织。传感器网络部署的区域往往没有基础设施,需要依靠传感器节点协同工作,以自组织的方式进行网络的配置和管理。

(六)拓扑结构动态变化。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通常是动态变化的,例如部分节点故障或电量耗尽退出网络,有新的节点被部署并加入网络,为节约能量节点在工作和休眠状态间进行切换,周围环境的改变造成了无线通信链路的变化,以及传感器节点的移动等都会导致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发生变化。

(七)感知数据量巨大。传感器网络节点部署范围大、数量多,且网络中的每个传感器通常都产生较大的流式数据并具有实时性,因此网络中往往存在数量巨大的实时数据流。受传感器节点计算、存储和带宽等资源的限制,需要有效的分布式数据流管理、查询、分析和挖掘方法来对这些数据流进行处理。

(八)以数据为中心。对于传感器网络的用户而言,他们感兴趣的是获取关于特定监测目标的真实可靠的数据。在使用传感器网络时,用户直接使用其关注的事件作为任务提交给网络,而不是去访问具有某个或某些地址标识的节点。传感器网络中的查询、感知、传输都是以数据为中心展开的。

(九)传感器节点容易失效。由于传感器网络应用环境的特殊性以及能量等资源受限的原因,传感器节点失效(如电池能量耗尽等)的概率远大于传统无线网络节点。因此,需要研究如何提高数据的生存能力、增强网络的健壮性和容错性以保证部分传感器节点的损坏不会影响到全局任务的完成。此外,对于部署在事故和自然灾害易发区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当事故和灾害导致大部分传感器节点失效时如何最大限度地将网络中的数据保存下来,以提供给灾害救援和事故原因分析等使用。

二、关键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当今信息领域的研究热点,设计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有非常多的关键技术有待研究和发现,下面列举若干。

(一)网络拓扑控制。通过拓扑控制自动生成良好的拓扑结构,能够提高路由协议和MAC协议的效率,可为数据融合、时间同步和目标定位等多方面奠定基础,有利于节省能量,延长网络生存周期。所以拓扑控制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拓扑控制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在满足网络连通度的前提下,通过功率控制或骨干网节点的选择,剔除节点之间不必要的通信链路,生成一个高效的数据转发网络拓扑结构。

(二)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MAC协议决定无线信道的使用方式,在传感器节点之间分配有限的无线通信资源,用来构建传感器网络系统的底层基础结构。MAC协议处于传感器网络协议的底层部分,对传感器网络的性能有较大影响,是保证无线传感器网络高效通信的关键网络协议之一。传感器网络的强大功能是由众多节点协作实现的。多点通信在局部范围需要MAC协议协调其间的无线信道分配,在整个网络范围内需要路由协议选择通信路径。

在设计MAC协议时,需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节省能量。传感器网络的节点一般是以干电池、纽扣电池等提供能量,能量有限。

(2)可扩展性。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具有动态性。所以MAC协议也应具有可扩展性,以适应这种动态变化的拓扑结构。

(3)网络效率。网络效率包括网络的公平性、实时性、网络吞吐量以及带宽利用率等。

(三)路由协议。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感器节点和Sink节点之间建立路由以可靠地传递数据。由于传感器网络与具体应用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要设计一种通用的、能满足各种应用需求的路由协议是困难的,因而人们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路由方案。

(四)定位技术。位置信息是传感器节点采集数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位置信息的监测消息可能毫无意义。节点定位是确定传感器的每个节点的相对位置或绝对位置。节点定位分为集中定位方式和分布定位方式。定位机制也必须要满足自组织性,鲁棒性,能量高效和分布式计算等要求。

(五)数据融合。传感器网络为了有效的节省能量,可以在传感器节点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利用本地计算和存储能力将数据进行融合,取出冗余信息,从而达到节省能量的目的。

(六)安全技术。安全问题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重要问题。由于采用的是无线传输信道,网络存在偷听、恶意路由、消息篡改等安全问题。同时,网络的有限能量和有限处理、存储能力两个特点使安全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化了。

;

❿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优缺点

一、优点

(1) 数据机密性

数据机密性是重要的网络安全需求,要求所有敏感信息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都要保证其机密性,不得向任何非授权用户泄露信息的内容。

(2)数据完整性

有了机密性保证,攻击者可能无法获取信息的真实内容,但接收者并不能保证其收到的数据是正确的,因为恶意的中间节点可以截获、篡改和干扰信息的传输过程。通过数据完整性鉴别,可以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没有任何改变。

(3) 数据新鲜性

数据新鲜性问题是强调每次接收的数据都是发送方最新发送的数据,以此杜绝接收重复的信息。保证数据新鲜性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重放(Replay)攻击。

二、缺点

根据网络层次的不同,无线传感器网络容易受到的威胁:

(1)物理层:主要的攻击方法为拥塞攻击和物理破坏。

(2)链路层:主要的攻击方法为碰撞攻击、耗尽攻击和非公平竞争。

(3)网络层:主要的攻击方法为丢弃和贪婪破坏、方向误导攻击、黑洞攻击和汇聚节点攻击。

(4)传输层:主要的攻击方法为泛洪攻击和同步破坏攻击。

(10)信息梯度无线传感器网络扩展阅读:

一、相关特点

(1)组建方式自由。

无线网络传感器的组建不受任何外界条件的限制,组建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快速地组建起一个功能完善的无线网络传感器网络,组建成功之后的维护管理工作也完全在网络内部进行。

(2)网络拓扑结构的不确定性。

从网络层次的方向来看,无线传感器的网络拓扑结构是变化不定的,例如构成网络拓扑结构的传感器节点可以随时增加或者减少,网络拓扑结构图可以随时被分开或者合并。

(3)控制方式不集中。

虽然无线传感器网络把基站和传感器的节点集中控制了起来,但是各个传感器节点之间的控制方式还是分散式的,路由和主机的功能由网络的终端实现各个主机独立运行,互不干涉,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强度很高,很难被破坏。

(4)安全性不高。

无线传感器网络采用无线方式传递信息,因此传感器节点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外界入侵,从而导致信息的泄露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损坏,大部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都是暴露在外的,这大大降低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性。

二、组成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包括节点、传感网络和用户这3部分。其中,节点一般是通过一定方式将节点覆盖在一定的范围,整个范围按照一定要求能够满足监测的范围。

传感网络是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将所有的节点信息通过固定的渠道进行收集,然后对这些节点信息进行一定的分析计算,将分析后的结果汇总到一个基站,最后通过卫星通信传输到指定的用户端,从而实现无线传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