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实现超低时延
5G NR还引入了很多策略减少时延。
5G NR能够将参考信号(RS)和控制信号前置在时隙的前部。由于可以在时隙的前部确定并解码参考信号和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携带的调度信息,而且不需要在多个OFDM符号之间进行时间域的交织(interleaving),终端能够在接收到数据负荷之后立刻开始解码,不需要事先进行缓存,因此大大减少了解码时延。数据传输是自包含(self-contained)的。一个slot或者一个beam中的数据包都可以靠自己进行解码,不需要依靠别的slot或者别的beam的数据信息。
5G终端和网络处理各个流程的时间被大大收缩,比如终端必须在一个slot内(甚至时间更短,如果终端有这个能力的话)完成下行链路数据的接收解码,并反馈HARQACK确认。数据发送的在TDD网络中,UE一边接收DL数据,一边就开始着手解码;而在GP时间内,UE能够准备好HARQ ACK;一旦从DL传输切换到UL传输,就能够及时将HARQ ACK发送出去。另外,从网络收到终端发出的上行授权接收确认,到完成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也必须在1个时隙内完成。5G NR的slot之间或者不同传输方向之间避免静态的或者严格的时间同步关系。比如,5G NR使用异步HARQ,以取代4GLTE使用的同步HARQ所需要的预先固定的时间同步。
上层协议,比如MAC层和RLC层,也在设计时考虑到降低系统的整体时延。MAC和RLC的包头结构能够在不知道数据负荷大小的情况下,完成数据处理。这个特点对于处理终端收到上行发送授权时只有几个OFDM符号的数据时,能够快速发起上行链路数据传送的场景特别有用。相反,LTE协议需要MAC层和RLC层在处理数据前,确切地知道数据负荷的大小,这阻止了时延的降低。
另外,5G NR还通过动态TDD、时长可变的数据传输(比如,为URLLC提供小时长的数据传输,而为eMBB提供大时长的数据传输)来降低时延。
㈡ nr的pci是如何定义的
nr的pci的定义是:每个5G(NR)小区都有一个物理小区ID(PCI)用于无线侧标识该小区,并且个小区特定的参考信号主要由PCI决定的。
并且避免PCI碰撞作为网络规划原则,相邻小区之间不能使用相同PCI;如果邻区使用同一个PCI,越区覆盖区域,初始(小区)搜索中只有一个小区能够同步;这种情景叫作碰撞。
物理上间隔PCI使用可避免UE收到多个(相同PCI)小区信号;需尽量增大PCI复用距离。
5G NR中的PCI是:
1、最大的区别就是5G中有1008个PCI,所有PCI的集合被分成168个组(对应协议38.211中的 ,取值范围0 ~ 335),每组包含3个小区ID。
2、模3干扰:影响PSS 的同步信号解调;模4干扰:子载波上的DMRS for PBCH是通过mod 4计算的,可能造成DMRS干扰。模30干扰:同LTE。
LTE中PCI的分配是:
1、参考符号在摸个RB内的起始位置还和小区特定的频率偏移相关。LTE定义了6个频率偏移,与小区PCI相关,其值为PCI mod 6。这个频率偏移可以避免至多6个相邻小区的小区特定的参考信号之间的时频资源冲突。
2、通过小区搜索过程,UE可以得到小区的PCI。并且小区特定的参考信号及其时频位置与PCI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在小区搜索过程之后,UE也就知道了该小区的小区特定的参考信号序列及其时频位置。
3、LTE一共定义了504个不同的PCI(对应协议36.211中的 ,取值范围0 ~ 503),且每个PCI对应一个特定的下行参考信号序列。
所有PCI的集合被分成168个组(对应协议36.211中的 ,取值范围0 ~ 167),每组包含3个小区ID(对应协议36.211中的 ,取值范围0 ~ 2)。
㈢ 5g基站覆盖范围
1、理想情况下是250米,不过也不能知道具体的数字。
2、频率和距离;信号的频率越高,其绕射能力越差,同样的损耗也就越大,距离越远,当然损耗也就越大。
3、基站的发射功率;基站的发射功率越大,其覆盖的范围越大。
4、基站的高度;基站的高度越高,相应的覆盖范围也就越大,做到增益越大,损耗越小。
5、手机的高度;手机的高度越高,相应的信号所要穿过的障碍物也就越少,其损耗也就越小。
(3)nr网络上行覆盖参考信号扩展阅读:
5G基站主要用于提供5G空口协议功能,支持与用户设备、核心网之间的通信。按照逻辑功能划分,5G基站可分为5G基带单元与5G射频单元,二者之间可通过CPRI或eCPRI接口连接。
5G基带单元负责NR基带协议处理,包括整个用户面(UP)及控制面(CP)协议处理功能,并提供与核心网之间的回传接口(NG接口)以及基站间互连接口(Xn接口)。
㈣ nr是什么意思
NR意思是New Radio,新空口,主要应用于5G领域,称作5G NR。
5G NR基于OFDM的全新空口设计的全球性5G标准,也是下一代非常重要的蜂窝移动技术基础,5G技术将实现超低时延、高可靠性。
随着3GPP采用这一标准之后,NR这一术语被沿用下来,成为5G的另一个代称,正如用LTE(长期演进)描述4G无线标准一样。
扩展izl
5G NR是相对于5G核心网(5G Core)来说的,和4G网络统一的EPS不同,后者为完整的端到端4G系统,包括UE(用户设备)、E-UTRAN(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和EPC核心网络(演进的分组核心网);5G时代,NR和核心网各自独立演进到5G。
这是由于5G不同于4G的定位,5G将不仅为移动宽带设计,还将面向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URLL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以及mMTC(大规模机器通信)三大使用场景。
㈤ 5G NR上行功率控制
在NR系统设计中,考虑在上行引入新特性,例如基于OFDM的上行传输和单符号上行控制信道。而上行功控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包括以下知识点:
1. 没有用于路损估计的类似LTE的小区特定参考信号
2. 基于波束的传输/接收
3. gNB/UE处的模拟波束赋形
4. 多波束/多流传输
5. 多重numerology
6. TRP之间的信息交换
本文讨论了NR上行功率控制过程的几个过程点,包括功控基本组件,如路损补偿、功率偏移、TPC命令和一些附加功能。
上行功控基本参数
路损补偿
根据当前LTE系统中的上行功率控制,考虑了两种路损补偿方式;一种是完全路径损耗补偿,另一种是部分路径损耗补偿。在NR系统中,可以认为UE通过使用特定类型的RS来测量RSRP,然后UE通过使用RSRP来导出UE与其相关联的gNB之间的路损。
通过考虑估计的路损,来自UE的上行传输功率将得到完全或部分补偿。首先, 全路径损耗补偿可以最大化小区边缘UE的公平性 ,换句话说,gNB侧从小区边缘UE接收到的功率将与从小区中心UE接收到的功率相当。另一方面,如果使用部分路径损耗补偿,则来自小区中心UE的gNB侧接收功率将远高于来自小区边缘UE的接收功率。可以通过调整其他功率参数或偏移来补偿小区边缘UE的路径损耗,以便可以适当地控制从小区边缘UE接收的功率,而从小区中心UE接收的功率通常由于已经足够的接收功率而可能是冗余的。
在上行数据信道传输的情况下,这种冗余功率可用于通过应用更高的MCS电平来提高频谱效率(例如小区中心UE可以针对相同的TB大小使用更少数量的PRB)。另一方面,在使用固定资源量的上行控制信道传输的情况下,不清楚如何使用冗余功率来提高频谱效率,因为UCI大小将不依赖于UE位置或信道条件。因此,最好考虑上行控制信道功率控制的完全补偿。
此外,在上行数据信道传输的部分路径损耗补偿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部分路径损耗补偿因子的值来调整小区中心UE和小区边缘UE之间的接收功率差,并且该值可以根据小区半径和目标性能而不同。
依赖数据速率的功率偏移
通常,需要更多的传输功率来支持更高的数据速率。然而,根据数据速率同时使用部分路径损耗补偿和功率偏移(即LTE中的Delta_TF设置)对于上行数据信道的功率控制是低效的。此外,在当前LTE中,对于高于2的秩,不支持这种类型的功率偏移。因此,需要考虑仅支持NR中的部分路径损耗补偿,而不支持根据数据速率设置的功率偏移。
TPC command
TPC(Transmit Power Control)命令 可用于补偿快速衰落引起的信道变化 。关于当前LTE,PUCCH功率可以通过下行分配DCI中发信号的TPC命令来调整,而PUSCH(或SRS)功率可以通过上行授权DCI中发信号的TPC命令来调整。此外,对于没有相关DCI的上行传输,例如SPS(semi-persistent scheling)、周期性CSI或SRS,可以通过使用DCI format3/3A将TPC命令发信号给特定UE group。有两种类型的TPC程序用于更新上行发射功率;一个是累积(accumulative )TPC,另一个是绝对(absolute )TPC。累积TPC非常适合通过使用TPC值的相对较小的步长来微调UE发射功率。另一方面,通过使用TPC值的相对较大的步长,绝对TPC可用于立即提高UE发射功率。
NR中功率控制的附加功能
在NR设计中,有必要考虑基于模拟(或混合)波束赋形的部署,特别是对于高频带(例如,高于6 GHz)。通过这种模拟波束赋形,可能需要进行gNB TX/RX波束扫描(例如,不同gNB TX/RX波束之间的TDM),不仅是为了传输下行公共信号和信息,例如同步信号(例如,LTE中的PSS/SSS)或广播系统信息(例如,LTE中的PBCH)而且还用于上下行控制和数据信道的传输,以便服务于位于不同区域(或波束方向)的UE。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考虑对于UE的不同波束之间的功率控制参数的区分,因为UE性能所需的功率对于UE的每个波束将是不同的。
通常,通过上行数据信道传输的信息量将远大于上行控制信道。因此,上行数据信道传输所需的功率也将大于上行控制信道的功率。对于NR设计,TDM被考虑用于上行数据和控制信道之间的复用结构,以减少时延、灵活的上下行配置和模拟波束赋形。在上行数据和控制信道通过TDM方式复用的情况下,有必要处理这两个不同信道之间的功率不平衡,这可能比当前LTE更大。此外,考虑到用于NR的各种OFDM numerology(例如,不同的子载波间隔或符号持续时间),还需要针对某些numerology(例如大的子载波间隔)处理上行数据和控制信道之间的功率瞬态周期。
每TRP和每层功控
对于NR中的高频段,每个TRP或单个面板的主要射线数量可能会受到限制,为了实现高SU MIMO频谱效率,需要在NR中彻底研究跨多个TRP的协调传输方案,包括CoMP DPS和独立层JT。当与下行相关的DCI指示传输秩和所应用的协调方案时,每当在给定时间实例中应用模拟波束赋形时,UE侧的DCI解码时延可能是一个主要问题。这是因为 DCI传输可以由服务TRP执行,但是作为示例,实际数据传输可以由另一TRP执行 。
在独立层JT的情况下,其中特定层可以从不同的TRP传输,每个层组对应的上行传输功率可能需要由gNB配置和控制,因为至少来自不同TRP的路径损耗可能不同。此外,针对不同TRP的单独上行功率控制过程需要在上行 CoMP背景下进一步研究。
㈥ 5GNR漫谈1:NR物理层帧结构
5GNR标准是3GPP组织在4G LTE标准后,为适应新的移动通信发展需要,制订的新标准,它主要考虑的是大数据量、低时延、万物互联的应用场景。虽然是新的标准协议,但NR标准仍然处处有着LTE标准的“影子”,传统上做为代差最明显的物理层核心调制解调技术,NR和LTE采用的都是OFDM技术,这明显区别于2G的GSM采用TDMA/FDMA技术,3G的WCDMA和TD-SDMA采用的是CDMA技术。这也是众多的业内人士认为5G不够“新”的原因,理论技术创新应用不如前几代通信技术在改朝换代时那么明显。虽然在信道编码方面采用了LDPC和Polar编码,但两种编码方式与3G/4G时代用的Turbo编码在吐吞性能上相比,并没有数量级上质的飞跃,3GPP组织内部讨论采用何种信道编码方式时,也做了激烈的争论,最后由于LDPC和Polar工程上实现起来运算量更少利于实现,而最终做了权衡,长码字用LDPC,短码字用Polar,当然这里面也涉及到了产业内各大玩家参与者的利益之争。
从3G时代的CDMA时代开始,到4G/5G时代,无线空口的1个无线帧长(radio frame)都是10ms,体现了其技术体系的一脉相承。不过,NR相对于LTE的子帧(sub frame)和时隙(slot)结构有了很大的区别,LTE子帧固定为1ms,包含2个时隙,子载波间隔(subcarrier space)固定为15KHz,而NR在这方面则灵活变化得多。这种灵活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NR时代的各种应用场景。标准协议定义了一个参数Numerologies(u )来体现这种变化,由 u值的不同,决定了子载波间隔的不同,进而定义了每个无线帧包含的时隙个数、每个子帧包含的时隙个数、每个时隙包含的OFDM符号数的不同。这里边最关键的定义依据来源,在于OFDM子载波间隔的改变,带来OFDM在时间符号长度上的改变。相同的是,NR在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的定义上仍然相同,频域占用12个子载波,时域占用一个时隙的长度。
理论上,OFDM时域符号长度(不包含保护间隔),由子载波间隔决定,为其倒数,由此可知,子载波间隔越大,OFDM时域符号长度就长小,这正有利于低时延场景的应用。
每个资源块(RB)占用带宽
子载波间隔与符号时长关系
NR物理层上行信道定义有随机接入信道PRACH、上行控制信道PUCCH、上行共享信道PUSCH,下行信道定义有主同步信道PSS、辅同步信道SSS、广播信道PBCH、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下行共享信道PDSCH,由此可见,上行信道类型大体和LTE相同,但下行信道少了LTE的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和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PHICH。前面说道NR定义了一个参数集Numerologies,那么,是不是每个上下行信道都可以对应多种 值呢?答案是否定的。
每个物理信道承载的业务类型是有其自身特点的,不必要求每个信道支持所有的 u值参数,那样系统过于复杂,也不利于工程实现。比如,NR仅在子载波为60KHz(u =2)的时候,支持Normal和Extended两种CP类型,其它子载波间隔的时候仅支持Normal CP类型。那么,在设计SSB(包含PSS、SSS、PBCH)信道的时候,就不支持子载波间隔为60KHz的场景,这是为了给终端在开机检测接收SSB的时候带来简便,节省时间和实现资源,因为如果SSB支持60KHz的场景,则要检测SSB的时候,就要从接收的空口基带数据中,找到无线帧起始,然后区分CP类型,从而再对接收数据进行相应的OFDM符号级提取数据处理,这无疑带来工程实现上的复杂繁琐
不同于LTE里面的TDD帧结构定义了7种上下行时隙配比无线帧模式,以及9种特殊子帧导频时隙DwPTS、UpPTS的时长,NR并没有预先定义严格的上下行配比以及特殊子帧配比,代之以灵活的广播通知模式,在广播消息里告知上下行结构模式,在一个上下行发射周期内(Transmission Periodicity),通过告知下行时隙个数(nrofDownlinkSlots),下行符号个数(nrofDownlinkSymbols),上行符号个数(nrofUplinkSymbols),上行时隙个数(nrofUplinkSlots)来确定上下行时间结构。通过这种手段,使得NR帧结构可以适应更为灵活的业务结构。
协议里面包含了6种上下行(UL/DL)周期( Periodicity,P)模式,系统可支持其中一种或者多种模式。
以eMBB(增强型无线宽带)场景,30KHz子载波间隔为例,这里例举实现中3种各厂家可能的帧结构。
第一种:
2.5ms双周期结构,在5ms里面有两个不同类型的周期,第一个2.5ms为DDDSU,第二个2.5ms为DDSUU,合在一起为:DDDSUDDSUU。这种类型有两个连续上行时隙,意味着能够接收更远的随机接入申请,有利于提升上行覆盖。
第二种:
2.5ms单周期结构,以2.5ms为周期,重复发射模板DDDSU。这种类型下行时隙多,有利于增大下行吞吐量。
第三种:
2ms单周期结构,以2ms为周期,重复发射DSDU。这种模式上下行转换较为均衡,有效减少网络时延。但上下行切换频繁,需要在上行时隙中牺牲一部分符号做切换。
由前所述,虽然灵活的上下行时隙配置,给灵活的实现各类场景的业务,带来技术实现上的便利,却也给传统的直放站(RP repeater)厂商带来了麻烦。直放站为了解决信号覆盖差的问题,在5G以前的时代,技术上可以实现搜索无线帧边界和确定上下行切换时间点后,对接收的无线帧信号进行中继放大。因为5G前时代的技术标准,上下行帧结构的切换模式较为固定,变化最多的LTE也不超过10种,这种上下行变化少的帧结构特点,给技术上工程实现信号的再生放大带来简单化。然而NR标准中上下行帧结构的不确定性,给实现信号的再生放大,带来了巨大挑战。当然,并非不可实现。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http://www.sharetechnote.com/
㈦ 5G NR和5G FDD Sub6有啥区别求科普。
5G NR是5G技术的统称,NR是下一代无线技术的缩写,FDD指的是频分双工技术,是5G技术的一部分,除了FDD还有TDD(时分双工),sub 6指的是5G使用的频段在6GHz以下的频段。
㈧ 5g nr sa nsa区别是什么
5gnrsansa区别是:延迟不同,网级互通不同,5G核心网不同,无线接入技术数量不同,延迟不同。nsa:在nsa组网下,5G与4G在接入网级互通,互连复杂。sa:在sa组网下,5G网络独立于4G网络,5G与4G仅在核心网级互通,互连简单。nsa:没有5G核心网。sa:有5G核心网。nsa:终端双连接LTE和NR两种无线接入技术。sa:终端仅连接NR一种无线接入技术。
5g信号覆盖的距离
理想情况下是250米,不过现在也不能知道具体的数字。下面给大家说一下形象基站覆盖范围的因素:频率和距离;信号的频率越高,其绕射能力越差,同样的损耗也就越大,距离越远,当然损耗也就越大。基站的发射功率;基站的发射功率越大,其覆盖的范围越大。基站的高度;基站的高度越高,相应的覆盖范围也就越大,做到增益越大,损耗越小。
㈨ NR代表什么意思
NR是nitriterectase的缩写,亚硝酸还原酶,还原亚硝酸盐的酶,同化硝酸盐的同化型亚硝酸还原酶,含siroheme进行6个电子的还原产生氨。高等植物、绿藻及蓝藻的酶以铁氧还原蛋白为电子供体。另外,亚硫酸还原酶也多具有亚硝酸还原活性。
水质监测:
监控食品和水质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主要有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但这些方法通常存在灵敏度不高、检测时间长、设备精致昂贵等问题。
以亚硝酸还原酶作为生物识别元件,通过换能器可将NiR催化产生的变化转化成可以定量表示的信号输出,即利用亚硝酸还原酶制备酶电极,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和水中的亚硝酸盐,有效监控亚硝酸盐污染。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亚硝酸还原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