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异构型网络
异构型网络(heterogeneousnetwork)。 手机网络
3G/WLAN/WiMax等系统在全球的引入以及现有各种二代移动网络的继续运营,这种现象将更为普遍。同时,随着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基站系统作为无线通信网络架构的基本网元,是与用户最靠近的接入模块,在无线通信网络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所包含的资产成本在整个网络投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有专家预测3G基站建设初期需要投入1000亿元左右;二是它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是否能为用户提供服务及其创造经济效益的多少;三是它的性能表现直接关系到网络服务的质量指标和用户满意度。因此,基站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是移动运营商工作的重要内容。
基站的发展和演进将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运维和管理。以欧洲GSM技术的演进为例,在很短的时期内,就在GSM的基础上推出了2.5G(GPRS)、2.75G(EDEG)、3G(WCDMA)、3.5G(HSDPA)等技术,如图1所示。标准的快速演进超出了原有通信领域的发展速度,而这种高速的演进让运营商增加了很多部署成本。其中,无线基站的升级以及换代成为运营商最为头疼的问题,由于基站升级和维护需要支出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使得运营商在部署新标准技术时面临决策的难题。
在国家大力提倡建设创新和节约型社会的前提下,如何降低基站部署的成本,提高覆盖质量;如何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网络效率;如何有效创新,提高网络性能成为政府部门和运营商、制造商等关心的问题。
2. 异构网络的异构网络模型
图2.1给出了一种异构网络模型。不同类型的网络,通过网关连接到核心网,最后连接到Internet网络上,最终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异构网路融合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这些网络以何种方式来进行互连,为异构无线网络资源提供统一的管理平台。为了说明异构网络的融合结构,这里给出一种特定的异构网络场景,它是由无线广域网(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WWAN)(例如CDMA2000)和WLAN(例如IEEE802.11)组成的异构网络系统,如图2.2所示。
一个CDMA2000网络可以分成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和核心网络(Core Network,CN)两部分。RAN包括一些无线技术实体,如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和基站收发设备(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来负责无线资源的管理。CN通常包括移动交换中心(Mobile Switching Center,MSC)来实现电路交换方式、分组数据服务节点(Packet Data Serving Node,PDSN)来实现包交换方式和网络交互功能(Inter-working Function,IWF)来为包交换和电路交换提供连接。CN负责呼叫管理和建立连接。在WLAN中,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s,MTs)和接入点(Access Point,AP)之间进行通信。AP在WLAN中实现物理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也充当无线路由器来执行网络层的功能,为WLAN与其他网络提供连接。
在如图2.2中异构网络的融合结构中,通常有三种类型的融合方案,分别是松耦合结构、紧耦合结构、超紧耦合结构。接下来分别介绍这三种耦合结构。
超紧耦合是通过连接到相同的BSC上与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进行融合。网络的状态信息是局部的,不需要通过额外的请求来获得信息,可以应用在当网络之间是重叠覆盖的情况下。与其他的耦合方案相比,超紧耦合方案的切换时延很短,因为中间涉及到的网络实体少。但是由于这两种RAT完全不同,因此实现超紧耦合方式就需要对应用在BSC上的处理过程进行很多修改。
在紧耦合结构中,不同的RATs通过CN进行融合,耦合结点可以是MSC或者PDSN。在图2.2中,MSC或者PDSN都是负责WWAN和WLAN的连接管理、认证和定价,因此WLAN路由器需要实现相关的WWAN协议。与超紧耦合相比,这个系统仅需要对现有接入网络进行很小的修改,因此它非常容易实现。与超紧耦合相比,在切换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很多网络的实体,因此这种方案的VHO时延增加了。
在松耦合的异构网络中,MSC与WLAN都经过通用接口与公共的Internet进行交互信息,来保持服务的连续性。但是由于每个网络需要执行网络的连接和会话的激活过程,因此这种方案执行切换时会导致时延很大。
对于超紧耦合和紧耦合方式的异构网络融合结构中,网络选择算法通常可以安排在耦合节点上,即分别是BSC和CN。但是对于松耦合方式,网络选择算法可以应用在移动终端。
3. 异构网络的网络选择算法的研究
异构网络中无线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网络选择算法,网络选择算法的研究很广泛,这里给出了几个典型的无线网络选择算法的类别。 预切换可以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切换,并为是否需要执行切换做好准备。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当前接收信号强度来预测将来接收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来判断是否需要执行切换。
文献 中利用多项式回归算法对接收信号的强度进行预测,这种方法的计算复杂度较大。文献 中,利用模糊神经网络来对接收信号强度进行预测,模糊神经网络的算法最大的问题,收敛较慢,而且计算的复杂度高。文献 中,利用的是最小二乘算法(LMS)来预测接收的信号强度,通过迭代的方法,能够达到快收敛,得到较好的预测。还有在文献 中,直接采用接收信号强度的斜率来预测接收信号强度,用来估计终端在该网络中的生存时间,但是这种方法太简单,精度不是很高。 在垂直切换的过程中,对于相同的切换场景,通常会出现现在的已出现过的切换条件,对于其垂直切换的结果,可以应用到当前条件下,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的重新执行切换决策所带来的时延。
文献[33]中,提出利用用户连接信息(User Connection Profile,UCP)数据库用来存储以前的网络选择事件。在终端需要执行垂直切换时,首先检查数据库中是否存在相同的网络选择记录,如果存在可以直接接入最合适的网络。在文献[34]中,提出了将切换到该网络的持续服务时间和距离该网络的最后一次阻塞时间间隔作为历史信息记录下来,根据这些信息,选择是否有必要进行切换。 由于用户对网络参数的判断往往是模糊的,而不是确切的概念,所以通常采用模糊逻辑对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将其应用到网络选择中显得更加合理。模糊系统组成通常有3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模糊化、模糊推理和去模糊化。对于去模糊化的方法通常采用中心平均去模糊化,最后得到网络性能的评价值,根据模糊系统所输出的结果,选择最适合的网络。
通常情况下,模糊逻辑与神经网络是相互结合起来应用的,通过模糊逻辑系统的推理规则,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得到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在垂直切换的判决的时候,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输入相应网络的属性参数,选择最适合的网络接入。
基于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的策略,可以对多种因素(尤其动态因素)进行动态地控制,并做出自适应的决策,可以有效提高网络选择的合理性,但该策略最大的缺点是,算法的实现较为复杂,在电池容量和处理能力均受限的移动设备上是不合适的。 在异构网络选择中,博弈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博弈论的模型中,博弈中的参与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保证自身付出的代价尽量小。参与者的这两种策略可以通过效用函数和代价函数来衡量。因此通过最大化效用函数和最小化代价函数,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文献[36]中提出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定价策略和网络选择方案,该方案中服务提供商(Service Providers,SPs)为了提高自己的利润需要面临竞争,它是通过用户间的合作或者非合作博弈来获得,在实际的异构网络场景下,用户和服务提供商SPs之间可以利用博弈模型来表示。Dusit Niyato在文献[37]中,通过竞价机制来进行异构网络资源的管理,这里将业务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基本业务,另一种类似高质量业务,基本业务的价格是固定的,而高质量业务的价格是动态变化的,它是随着服务提供商的竞争和合作而变化的。因此这里从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两方面来讨论定价机制。Dusit Niyato在文献[38]中基于进化博弈理论,来解决在带宽受限情况下,用户如何在重叠区域进行网络选择。 网络选择的目标通常是通过合理分配无线资源来最大化系统的吞吐量,或者最小化接入阻塞概率等,这样就会涉及网络优化问题。
网络选择算法往往是一种多目标决策,用户希望得到好的服务质量、价格便宜的网络、低的电池功率消耗等。对于多目标决策算法,通常是不可能使得每个目标同时达到最优,通常的有三种做法:其一,把一些目标函数转化为限制条件,从而减少目标函数数目;其二,将不同的目标函数规范化后,将规范化后的目标函数相加,得到一个目标函数,这样就可以利用最优化的方法,得到最优问题的解;其三,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例如文献[39]中,采用的是让系统的带宽受限,最大化网络内的所有用户的手机使用时间,即将部分目标函数转化为限制条件。文献[40]中,采用的是让用户的使用的费用受限,最大化用户的利益和最小化用户的代价,这里采用的是上面介绍的第三种方法。 基于策略的网络选择指的是按照预先规定好的策略进行相应的网络操作。在网络选择中,通常需要考虑网络负荷、终端的移动性和业务特性等因素。如对于车载用户通常选择覆盖范围大的无线网络,如WCDMA、WiMAX等;对于实时性要求不高的业务,并且非车载用户通常选择WLAN接入。这些均是通过策略来进行网络选择。
文献[41, 42]提出了基于业务类型的网络选择算法,根据用户的业务类型为用户选择合适的网络。文献[35]提出基于负载均衡的网络选择算法,用户选择接入或切换到最小负载因子的网络。[43]提出了一种考虑用户移动性和业务类型的网络选择算法。 多属性判决策略(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MADM)是目前垂直切换方面研究最多的领域。多属性判决策略主要分为基于代价函数的方法和其他方法。
基于代价函数的方法
代价函数一般有两种构造形式,一种是多属性参数值的线性组合,如(2.1)式所示;另一种是多属性参数值的权重指数乘积或者是属性参数值的对数线性组合,如(2.2)式所示。
(2.1)
(2.2)
其中代表规范化的第个网络的第个属性值,代表第个属性的权值。对于属性的规范化,首先对属性进行分类,分为效益型、成本型等,然后根据不同的类型的,对参数进行归一化,采用最多的是线性规范化、极差规范化和向量变换法。关于权值的确定可以分为简单赋权法(Simple Additive Weighting,SAW)、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熵权法、基于方差和均值赋权法。
(1) SAW:用户根据自己的偏好,确定每个属性的重要性,通常给出每个参数取值的具体参数值。
(2) AHP:首先分析评价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关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其次对同一层次的各要素之间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接着由每层判断矩阵计算相对权重;最后计算系统总目标的合成总权重。
(3) 熵权法:通过求解候选网络中的同一属性的熵值,熵值的大小表明网络同一属性的参数值的差异,差别越大,说明该属性对决策影响越大,相应权值的取值就越大。
(4) 基于方差和均值赋权法:通过求解候选网络中同一属性参数的均值和方差,结合这两个参数确定该属性的重要性程度值,然后再对其进行归一化,得到每个属性的参数值。
其他方法
(1) 基于方差和均值赋权法:通过求解候选网络中同一属性参数的均值和方差,结合这两个参数确定该属性的重要性程度值,然后再对其进行归一化,得到每个属性的参数值。
(2)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首先对参数进行归一化,从网络的每组属性参数值里选择最好的参数组成最优的一组属性参数,同样也可以得到最差的一组属性参数。将每个网络与这两组参数比较,距离最优参数组越近,并且与最差组越远,该网络为最合适的网络。
(3) 灰度关联分析法(GRA):首先对参数进行归一化,再利用GRA方法,求得每个网络的每个属性的关联系数,然后求出每个网络总的关联系数。根据每个网络总的关联系数,选择最适合的网络。
(4) 消去和选择转换法(ELECTRE):首先对参数进行归一化,构造加权的规范化矩阵,确定属性一致集和不一致集。然后计算一致指数矩阵和劣势矩阵,最后得到一致指数矩阵和不一致指数矩阵。根据这两个矩阵,确定网络的优劣关系,选择最适合的网络。
VIKOR:首先对参数进行归一化,首先确定最优和最差属性参数组,然后计算得到每个网络属性的加权和属性中最大的参数值,然后利用极差规范化对网络的加权和以及最大属性值进行归一化,最后利用归一化的参数进行加权求和,依据这个值,选择最合适的网络。
4. 常用的无线网络通信方式有()。
【答案】:A、B、C、D、E
蓝牙,是一宴皮种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一般10m内)的无线电技术。微波通信是使用波长为1~0.1m(频率为0.3~3GHz)的电磁波进行的通信,包括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对流层散射通信、宴祥睁卫星通信、空间通信及工作于微波频段的移动通信。利用红外线传输信息的方式,可用于沿海岛屿间的辅助通信、室内通信、近距离遥控、飞机内广播晌岁和航天飞机内宇航员间的通信等。
5. 华为认证网络工程师模拟试题及答案
1、无线网络的'初步应用,开始于哪段时间()?(单选)
A:一次大战期间 B:20世纪后期 C:二次大战期间 D:2000年之后
2、中国无线局域网安全强制性标准是什么()?(单选)
A:WiFi B:WiMAX C:WLAN D:WAPI
3、以下哪些协议支持2.4GHz频段()?(多选)
A:802.11a B:802.11b C:802.11g D:802.11n
4、BSS的散枣蠢中文名称是什么()?(单选)
A:基本服务集 B:基本服务区域 C:扩展服务集 D:服务集标识
5、通常情况下,5GHz频点干扰程度()2.4GHz频段干扰。(单选)
A: 高于 B:等于 C:低于 D: 不确定
6、以下哪些协议是支持5GHz频段的()?(多选)
A:802.11n B:802.11a C:802.11b D:802.11g
7、按照WLAN的发展历程来看802.11a属于第一代WLAN。(单选)
A:对 B:错
8、WLAN网规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多选)
A:覆盖方式及设备选型 B:频率规划 C:链路预算 D:容量规划
9、如果无线客户端想要通过AP连接到WLAN,那么他是通过什么来连接到无线网络()?(单选)
A:SSID B:BSA C:ESA D:IBSS
10、瘦AP与胖AP区别是什么()?(单选)
A:胖AP需要AC来管理 B:瘦AP需要AC来管理 C:胖AP不可以自行管理 D:瘦AP比胖AP功能多
11、无线Mesh网络是一种与传统无线网络完全不同的新型无线网络技术,也称为什么()?(单选)
A: 多跳网络 B: 单跳网络 C: 双跳网络 D: 集中式网络
12、QoS包括以下哪些情况()?(多选)
A: 带宽 B: IP冲突 C: 时延 D: 无法上线
13、华为WDS只支持点对点的网络拓扑结构。(单选)
A: 正确 B:错误
14、802.11有三种帧类型,分别是()?(多选)
A: 数据帧 B: 控制帧 C: 业务帧 D: 管理帧
15、802.11b是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简称OFDM)技术的协议。(单选)
A:正确 B:错误
16、802.11无线局域网CSMA/CA包括以下哪些内容()?(多选)
冲陪A: 载波侦听 B: 多址访问 C: 冲突检测 D: 冲突避免
17、以下哪些频段属岩胡于802.11n使用的频段()?(多选)
A: 2.4-2.4835GHz B: 5.15-5.25GHz C: 5.25-5.35GHz D: 5.728-5.825GHz
18、某公司AP无法normal,可能原因是()?(多选)
A: AP未分配到IP地址 B: AC license不够 C: AC配置不正确 D: AP供电不足
19、下列哪些功能是eSight标准版所具有的()?(多选)
A: 拓扑管理 B: 网元管理 C: 链路管理 D: WLAN管理
20、对于室外长距离点对点回传,应选择()的天线。(单选)
A: 高增益,波瓣宽度小 B: 高增益,波瓣宽度大 C: 全向 D: 低增益,波瓣宽度大
【参考答案】
1.C 2.D 3.BCD 4.A 5.C 6.AB 7.B 8.ABCD 9.A 10.B11.A 12.AC 13.B 14.ABD 15.B 16. ABD 17. ABCD 18. ABC 19.ABCD 20.A
6. 无线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的一种主流技术,并且呈现出快速演进的趋势。()属于4G无线网络技术标准。
【答案】:B
本题考查无线网络技术知识,出自《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2版)》第三章 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 3.7.8 无线技术网络,全书第155页。
无线网络是指以无线电波作为信息传输媒介。无线网络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也包括为近距离无线连接进行优化的红外线技术及射频技术,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输媒介的不同,利用无线电技术取代网线,可以和有线网络互为备份。
无线通信网络根据应用领域可分为:无线个域网( WPAN)、无线局域网( WLAN)、无线城桐液此域网(WMAN)、蜂房移动通信网(WWAN)。故排除A和D选项
从无线网络的应用角度看,还可以划分出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Mesh网络、无线穿戴网络、无线体域网等,这些网络一般是基于已有的无线网络技术,针对具体的应用而构建的无线网络。
在无线通信领域,通常叫第几代(Generation,简称G)通信技术,现在主流应用的是第四代(4G)。第一代(1G)为模拟制式手机,第二代(2G)为GSM、CDMA等数字手机;从第三代(3G)开始,手机就能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3G的主流制式为 CDMA2000、 WCDMA、TD-SCDMA,其理论下载速率可达到 2.6Mbps(兆比特/每秒)。4G包括 TD-LTE和 FDD-LTE两种制式,是集 3G与 WLAN于一体,并能够快局迅速传输数据、高质量、音频、视频和图像等,理论下载速率达埋腊到100Mbps,比通常家用宽带ADSL快25倍,并且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5G正在研发中,计划到2020年推出成熟的标准,理论上可在28GHz超高频段以1Gbps的速度传送数据,且最长传送距离可达2公里。
C选项是3G无线网络技术标准,故本题答案选B。
7. 请问大家什么是 异构网络呢
异构网络
更多图片(11张)
异构网络(Heterogeneous Network)是一种类型的网络,其是由不同制造商生产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和系统组成的,大部分情况下运行在不同的协议上支持不同的功能或应用。
关于异构网络的研究最早追溯到1995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起的BARWAN(Bay Area Research Wireless Access Network)项目,该项目负责人R.H. Katz在文献中首次将相互重叠的不同类型网络融合起来以构成异构网络,从而满足未来终端的业务多样性需求。为了可以同时接入到多个网络,移动终端应当具备可以接入多个网络的接口,这种移动终端被称为多模终端。由于多模终端可以接入到多个网络中,因此肯定会涉及到不同网络之间的切换,与同构网络(Hom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中的水平切换(Horizontal Handoff, HHO)不同,这里称不同通信系统之间的切换为垂直切换(Vertical Handoff,VHO)。在此后的十几年中,异构网络在无线通信领域引起了普遍的关注,也成为下一代无线网络的发展方向。很多组织和研究机构都对异构网络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如3GPP、MIH、ETSI、Lucent实验室、Ericsson研究所、美国的Georgia理工大学和芬兰的Oulu大学等。
下一代无线网络将是无线个域网(如Bluetooth)、无线局域网(如Wi-Fi)、无线城域网(如WiMAX)、公众移动通信网(如2G、3G)以及Ad Hoc网络等多种接入网共存的异构无线网络。
中文名:异构网络
外文名: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
简写:HWNs
分享
介绍
互联网可以由多个异构网络互联组成。用来连接异构网络的设备是路由器。
所谓异构是指两个或以上的无线通信系统采用了不同的接入技术,或者是采用相同的无线接入技术但属于不同的无线运营商。利用现有的多种无线通信系统,通过系统间融合的方式,使多系统之间取长补短是满足未来移动通信业务需求一种有效手段,能够综合发挥各自的优势。由于现有的各种无线接入系统在很多区域内都是重叠覆盖的,所以可以将这些相互重叠的不同类型的无线接入系统智能地结合在一起,利用多模终端智能化的接入手段,使多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共同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无线接入,从而构成了如图1所示的异构无线网络。
8. 什么是异构网络,什么是同构网络具体的概述
随着传感器技术、 嵌入式技术、 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以大量的具有微处理能力的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问题。
与传统无线通信网络Ad Hoc网络相比, WSN的自组织性、 动态性、 可靠性和以数据为中心等特点, 使其可以应用到人员无法到达的地方, 比如战场、 沙漠等。 因此, 可以断定未来无线传感器网络将有更为广泛的前景。
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是一种分布式传感网络,由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以协作地感知、采集、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地理区域内被感知对象的信息,并最终把这些信息发送给网络的所有者。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构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三个要素。
无线传感器网络所具有的众多类型的传感器,可探测包括地震、电磁、温度、湿度、噪声、光强度、压力、土壤成分、移动物体的大小、速度和方向等周边环境中多种多样的现象。潜在的应用领域可以归纳为: 军事、航空、防爆、救灾、环境、医疗、保健、家居、工业、商业等领域。
与传统有线网络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具有很明显的优势特点,主要的要求有: 低能耗、 低成本、 通用性、 网络拓扑、 安全、 实时性、 以数据为中心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的典型结构
采用同构网络实现远程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典型结构, 由传感器节点、 汇聚节点、 服务器端的PC和客户端的PC四大硬件环节组成, 各组成环节功能如下。
图1 远程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结构框图
传感器节点
部署在监测区域(A区), 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无线网络。 传感器节点监测的数据沿着其它节点逐跳进行无线传输, 经过多跳后达到汇聚节点(B区)。
汇聚节点
是一个网络协调器, 负责无线网络的组建, 再将传感器节点无线传输进来的信息与数据通过SCI( 串行通信接口)传送至服务器端PC。
服务器端PC
是一个位于B区的管理节点, 也是独立的Internet网关节点。 在LabVIEW软件平台上面有两个软件: 一是对传感器无线网络进行监测管理的软件平台VI, 即一个监测传感器无线网络的虚拟仪器VI; 二是Web Server软件模块和远程面板技术(Remote Panel), 可实现传感器无线网络与Internet的连接。
客户端PC
客户端PC上无需进行任何软件设计, 在浏览器中就可调用服务器PC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虚拟仪器的前面板, 实现远程异地(C区)对传感器无线网络(A区)的监测与管理。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传感器节点
1. 传感器及其调理电路
应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所在的地区环境特点来选择传感器, 以适应环境温度变化范围、 尺寸体积等特殊要求。 传感器所配接的调理电路将传感器输出的变化量转换成能与A/D转换器相适配的0~2.5 V或0~5 V的电压信号。 当处于无电网供电地区时, 传感器及其调理电路都应是低功耗的。
2. 数据采集及A/D转换器与微处理器系统
传感器节点中的计算机系统是低功耗的单片微处理器系统, 可以适应远离测试中心、 偏远地区恶劣环境的工作条件。 如美国德克萨斯州仪器(TI)公司生产的MSP430-F149A超低功耗混合信号处理器(Mixed Signal Processor), 它内部自带采样/保持器和12位A/D转换器, 可对信号进行采集、 转换以及对全节点系统进行指令控制和数据处理。
3. 射频模块
射频模块接收外部无线指令并将传感器检测到的被测参量数据信息无线发送出去, 如TI公司的CC2420无线收发芯片。
9. 无线网络的特点不包括( )。
【答案】:A
无线网络具有以燃孙下特点:①可移动性强,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凯尘;②网络扩展性能相对较强;③设备安装简易、成本低盯段禅廉。
10. 互联网接入技术论文(2)
互联网接入技术论文篇二
移动互联网接入 网络技术
摘 要:移动互联网是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而接入网络则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基础设施。对目前的接入网络技术:卫星通信网络、无线城域网、无线局域网、无线个域网、蜂窝网络的特点及应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接入网络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各种网络的融合演进, 报告 了异构 无线网络 融合的特点及应用。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接入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3791(2013)03(b)-0009-02
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两项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移动互联孝族大网是一个新型的融合型网络,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充分融合的产物。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PDA、车载终端等设备通过移动网访问互联网,随时随地的享受互联网提供的服务。
2011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在《移动互联网白皮书》中指出:“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包括三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1]。”简而言之,移动终端是移动互联网的前提,接入网络是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而应用服务则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本文详细描述了接入网络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接入网络技术现状
现有的无线接入网络主要有五类:卫星通信网络、无线城域网(WMAN)、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个域网(WPAN)、蜂窝网络(2G网络、3G网络等)[2]。它们在带宽、覆盖、移动性支持能力和部署成本等方面各有利弊。
1.1 卫星通信网络
1.1.1 概述
简单来讲,卫星通信就是把卫星作为中继站,在地球上(包括地面和低层大气中)的通信站点间进行通信。卫星和地球站就是卫星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通信新技术主要包括VSAT系统,即甚小口径终端;中低轨道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
1.1.2 特点及应用
卫星通信具有通信区域大、距离远、频段宽、容量大的特点,即只要是在卫星发射电波覆盖范穗亏围内的任意两点间,都可以互相通信。其次,卫星通信的可靠性高、质量好、噪声小、可移动性强,即不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是,卫星通信存在传输时延大、回声大、费用高的问题[3]。
目前,卫星通信主要用于电视广播、远距离的越洋电话、军事通信、应急通信等。卫星通信作为一种特殊的通信技术,其基本定位必然是地面系统的有效支持、补充与延伸[4],对于农村及偏远地区的通信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实现全球通信海陆空一体化的无缝覆盖成为可能。卫星通信的广播与多播等技术优势,结合现代Internet技术,在地面互联网络拥塞的状态下,可充分发挥以IP为基础的多媒体远距离传送与高速连接,将宽带高速数据业务进行有效地传送。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卫星通信与3G、4G技术的相互融合将成为卫星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无线城域网(WMAN)
1.2.1 概述
无线城域网主要用于解决整个城市区域的接入问题,以微波等无线传输为介质,以无线方式为主要接入手段,提供同城数据高速传输,以及 其它 如图像、视频等多媒体通信业务和Internet接入服务[5]。而WiMax是受到较多关注的无线城域网通信技术。WiMax(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即全球微波互联接入,是一项基于IEEE 802.16标准的无线接入技术[6],它采用有线方式为企业、家庭提供“最后一英里”的无线接入。覆盖范围大于无线局域网,可以覆盖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范围。
1.2.2 特点及应用
WiMax具有传输距巧竖离远、覆盖面积大、接入速度快等特点。WiMax所能实现的50 km的无线信号传输距离是无线局域网所不能比拟的,网络覆盖面积是3G发射塔的10倍[7],最高接入速度70M是3G所能提供的宽带速度的30倍。此外,WiMax具有高效、灵活、经济的组网方式,以及较为完备的Qos机制。支持移动和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的特点,使它集成了无线接入技术的移动性与灵活性以及DSL等传统宽带接入技术的高带宽特性,为用户提供了优良的最后一公里网络接入服务及广泛的多媒体通信服务。但是,WiMax技术目前无法支持用户在移动过程中无缝切换。性能与3G的主流标准相比,仍存在差距。
基于WiMax特点,它可以被用于远程医疗卫生、远程 教育 、物流、金融、交通等行业,提供一定条件下的高速数据通信服务。从业务应用来看,WiMax在逐步实现宽带业务的移动化,而3G实现的是移动业务的宽带化。越来越多的多媒体通信服务大量消耗现有的3G网络资源,使网络的建设投资远远超过了收入的增加。WiMAX可以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有效降低运营成本。WiMax不可能完全取代3G,但是WiMax在以IP为主的高速数据应用方面的优势使它成为了3G网络的补充手段,两种网络的融合程度会越来越高。
1.3 无线局域网(WLAN)
1.3.1 概述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是工作于2.5 GHz或5 GHz频段,以无线、或无线与有线相结合的方式构成的局域网。它利用射频技术及简单的存取架构取代传统电缆线,以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的功能,是非常便利的数据传输系统。简而言之,无线局域网仍然是以有线局域网为基础的,它只是在有线局域网的基础上通过无线HUB、无线访问节点(AP)、无线网桥、无线网卡等设备构建了无线通信网络[8],是有线局域网的扩展和替换。
1.3.2 特点及应用
无线局域网具有布网便捷,网络规划调整可操作性强,网络易于扩展的特点。只需要一个或多个接入点设备,就可以搭建覆盖整个区域的网络,搭建网络所需的基础设施也不需要隐藏在地下或墙里,便于网络优化配置、改造和维护。只要在无线信号能够覆盖的范围内,用户都可以在任意位置接入网络,并随时改变位置,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移动性。由于无线局域网多采用无线电波作为传输介质以及其工作在S频段的特点,使其具备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不会对人体造成辐射伤害。但是任何障碍物都会成为电磁传播的阻碍,任何外部其他电信号都会成为局域网的干扰源。所以,无线局域网在性能、速率、安全性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无线局域网的最大传输速率为54 Mbit/s[9],较适合应用于有限空间、小规模网络等,如机场贵宾厅、股票大厅。其次,对于难以进行有线网络布线的环境、需要暂时使用网络的环境、实时通信要求很高的特殊场合,如人迹罕至的边关、港口等都有较好的应用。无线局域网并不能作为一个完备的全网解决方案,但是随着无线局域网技术的成熟应用,它可以与广域网结合为用户提供移动互联网应用,成为3G网络有益的补充。
1.4 无线个域网(WPAN)
1.4.1 概述
无线个域网(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WPAN)是面向特定群体活动半径小、业务种类丰富、无缝连接的新兴无线通信技术,相对于无线广域网、无线城域网、无线局域网,它的覆盖范围更小,进而有效全面解决“最后几米电缆”的问题。目前,蓝牙(Bluetooth)是WPAN应用的主流技术,其它的还有家庭射频(HomeRF)、红外技术(IrDA)、射频识别(RFID)、超带宽(UWB)等。
1.4.2 特点及应用
无线个域网具有低功耗、低成本、体积小等特点。设备与组网都简单方便、易于操作,且支持点对点、点对多点的应用。WPAN所覆盖的范围一般在10 m半径以内,是短距离、个人专用的无线网络。具有代表性的Bluetooth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可操作性都很强,因为其使用了2.4 GHz频段在全球都是可以自由使用的有效频段。通过鉴权、加密等 措施 确保设备识别码在全球的唯一性和设备的安全性。但是WPAN的技术标准多样,都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WPAN主要应用于个人、家庭和办公设备的无线通信,它可以在小范围内将各种移动通信设备、固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终端设备、各种数字数据系统(例如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等)甚至各种家用电器,使用一种廉价的无线 方法 建立它们之间的信息传输[10]。WPAN可以使用户随时随地的进行设备间的无缝通讯,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局域网、城域网方便快捷的接入到互联网Internet。未来,WPAN和WLAN一起为用户提供完备的短距离无线通信环境。
1.5 蜂窝网络
1.5.1 概述
蜂窝网络是把移动电话的服务区分为一个个正六边形的小区,每个小区设置一个基站,这样的结构酷似一个个“蜂窝”。 蜂窝技术是移动通信的基础,所以把这种移动通信方式称为蜂窝移动通信。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由移动站、基站子系统、网络子系统组成,采用蜂窝网络作为无线组网方式,通过无线信道将移动终端和网络设备进行连接,使用户在移动中进行语音、数据通信业务。
1.5.2 特点及应用
宏蜂窝、微蜂窝是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应用较多的蜂窝技术,宏蜂窝覆盖半径大,多在1~25 km,但是存在盲区,小区半径缩小时会产生干扰。微蜂窝相对于宏蜂窝覆盖范围小,一般覆盖半径为30~300 m,传输功率低、安装方便灵活,主要用于提高覆盖率和容量,作为宏蜂窝的补充和延伸,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网络覆盖。它的主要特征是终端的可移动性,并具有成熟的切换和漫游方案,频率复用技术、多址技术、移动性管理技术促进了移动通信业务的发展。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蜂窝网络从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到现在的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rd Generation,3G),成为实现网络融合和业务融合的统一平台,也是公认的下一代网络的核心网架构。3G网络把语音通信和多媒体通信巧妙结合,能支持更多的用户,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如HSPA的速率已经达到7.2 Mbit/s。但高成本、低带宽的问题越发凸显。
蜂窝系统或许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通信媒体。目前,3G网络可以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应用服务,除电信业务、承载业务在内的基本业务外,还可以提供如呼叫前转、呼叫等待、多方通话等补充业务。支持的增值服务应用包括网页浏览、图像、音乐、移动游戏、移动冲浪、视频会议、视频点播、各类信息服务等。
2 接入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的接入网络技术能为用户提供丰富的通信接入手段以及无处不在的接入网络服务,但是各有利弊。例如,蜂窝网络覆盖的范围大,移动性管理技术成熟,但带宽低、建设成本高;相反,WLAN高带宽、低成本,但其覆盖范围有限。为解决此问题,需要充分利用不同网络技术的互补性,网络的融合将成为促进移动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接入网络正在经历一个动态的转型过程,异构无线网络融合应运而生。
2.1 定义
异构网络是一种网络的类型,是不同的计算机、手持终端等网络设备及相关系统组成,运行在不同的协议上,支持不同的功能和应用。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是将现有的多种无线接入技术有机的进行结合,符合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4G网络)中多系统融合演进的设计思路和发展方向。
2.2 特点及应用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技术具有成本低、风险低的优点,它是现有接入技术的融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降低建设运营成本。其次可以增加网络的覆盖范围,利用不同接入技术的特点使网络进行有效地延伸。对于用户来说,可以享受更加全面、丰富、便捷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是下一代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业界和学术界不断的在进行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的应用研究,BARWAN计划提出并实现了多模移动终端在无线局域网和无线广域网之间的垂直切换方案。ETSI和3GPP对3G网络与WLAN之间的互连互通进行了深入的应用研究[2]。MOBYDICK对IPv6网络中WLAN和移动网络的融合应用进行了探讨。国内各运营商为缓解大量数据业务对3G网络的冲击,也开始进行网络的改造,主要是把3G+WLAN方式应用到网络中,例如将WLAN作为3G网络的一个无线接入网,通过网关连接到3G核心网[2],共享核心网络提供的计费认证功能及信令协议,实现WLAN和3G网络的互联互通,以促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但是,异构无线网络融合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各种接入网络的互联互通问题、无缝切换等移动性管理问题,网络中各个功能实体的位置及网络架构也直接决定了网络的融合程度及实际应用效果。 3 结语
移动互联网可以提供除传统互联网迷你主页之外的几乎所有业务,在韩国、日本等应用较好的国家,移动互联网的ARPU值可以达到10美元[11]。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相比台式电脑上网的3.80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手机视频用户规模激增,已经超过一亿人。手机微博用户涨幅明显,使用率提升5.3个百分点至43.8%[12]。种种数据表明,“无处不在的网络、无所不能的业务”已深入人心。
伴随着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产业将飞跃式的发展,必将推进接入网络技术的融合演进,各种无线网络接入形式和应用成为研究和开发的 热点 。相信未来各种独立的无线网络将与整个有线Internet相互联,为用户提供覆盖范围更广,应用更丰富,服务更完善的下一代移动互联网服务。
参考文献
[1]移动互联网白皮书[R].北京: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2011.
[2]罗军舟,吴文甲,杨明.移动互联网:终端、网络与服务[J].计算机学报,2011(11):30-51.
[3]张更新.VSAT卫星通信[J].电信科学,1996(7):54-61.
[4]陈如明.卫星通信存在的问题、进展与发展前景[J].世界电信,2001(11):3-7.
[5]王骊波.宽带无线城域网的设计[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0(9):26-29.
[6]曾春亮,张宁,王旭莹.WiMAX/802.16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7]孙哲.无线城域网通信技术IEEE802.16协议架构及技术特点[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22):9-10.
[8]陈锦山.无线局域网的现状及前景展望[J].电子商务,2007(5):53-55.
[9]李妍.无线局域网技术探讨[J].电大理工,2011(6):36-37.
[10]蔡骏.无线个域网(WPAN)协议概述[J].广东通信技术,2002(12):21-23.
[11]杨庆广.3G催熟移动互联网 商业模式 需创新[J].中国电子报,2007(10):5-7.
[12]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7).
看了“互联网接入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光纤接入技术论文
2. 浅谈网络技术的论文3篇
3. 浅议互联网的相关形势与政策论文
4. 关于网络信息论文
5. 关于网络技术方面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