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寄生性 计算机病毒寄生在其他程序之中,当执行这个程序时,病毒就起破坏作用,而在未启动这个程序之前,它是不易被人发觉的。(2)传染性 计算机病毒不但本身具有破坏性,更有害的是具有传染性,一旦病毒被复制或产生变种,其速度之快令人难以预防。传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在生物界,病毒通过传染从一个生物体扩散到另一个生物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它可得到大量繁殖,井使被感染的生物体表现出病症甚至死亡。同样,计算机病毒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被感染的计算机工作失常甚至瘫痪。与生物病毒不同的是,计算机病毒是一段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代码,这段程序代码一旦进入计算机并得以执行,它就会搜寻其他符合其传染条件的程序或存储介质,确定目标后再将自身代码插入其中,达到自我繁殖的目的。只要一台计算机染毒,如不及时处理,那么病毒会在这台机子上迅速扩散,其中的大量文件(一般是可执行文件)会被感染。而被感染的文件又成了新的传染源,再与其他机器进行数据交换或通过网络接触,病毒会继续进行传染。 正常的计算机程序一般是不会将自身的代码强行连接到其他程序之上的。而病毒却能使自身的代码强行传染到一切符合其传染条件的未受到传染的程序之上。计算机病毒可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如软盘、计算机网络去传染其他的计算机。当您在一台机器上发现了病毒时,往往曾在这台计算机上用过的软盘已感染上了病毒,而与这台机器相联网的其他计算机也许也被该病毒染上了。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判别一个程序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最重要条件。 病毒程序通过修改磁盘扇区信息或文件内容并把自身嵌入到其中的方法达到病毒的传染和扩散。被嵌入的程序叫做宿主程序。(3)潜伏性 有些病毒像定时炸弹一样,让它什么时间发作是预先设计好的。比如黑色星期五病毒,不到预定时间一点都觉察不出来,等到条件具备的时候一下子就爆炸开来,对系统进行破坏。一个编制精巧的计算机病毒程序,进入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可以在几周或者几个月内甚至几年内隐藏在合法文件中,对其他系统进行传染,而不被人发现,潜伏性愈好,其在系统中的存在时间就会愈长,病毒的传染范围就会愈大。 潜伏性的第一种表现是指,病毒程序不用专用检测程序是检查不出来的,因此病毒可以静静地躲在磁盘或磁带里呆上几天,甚至几年,一旦时机成熟,得到运行机会,就又要四处繁殖、扩散,继续为害。潜伏性的第二种表现是指,计算机病毒的内部往往有一种触发机制,不满足触发条件时,计算机病毒除了传染外不做什么破坏。触发条件一旦得到满足,有的在屏幕上显示信息、图形或特殊标识,有的则执行破坏系统的操作,如格式化磁盘、删除磁盘文件、对数据文件做加密、封锁键盘以及使系统死锁等。(4)隐蔽性 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有的可以通过病毒软件检查出来,有的根本就查不出来,有的时隐时现、变化无常,这类病毒处理起来通常很困难。(5)破坏性 计算机中毒后,可能会导致正常的程序无法运行,把计算机内的文件删除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6)可触发性 病毒因某个事件或数值的出现,诱使病毒实施感染或进行攻击的特性称为可触发性。为了隐蔽自己,病毒必须潜伏,少做动作。如果完全不动,一直潜伏的话,病毒既不能感染也不能进行破坏,便失去了杀伤力。病毒既要隐蔽又要维持杀伤力,它必须具有可触发性。病毒的触发机制就是用来控制感染和破坏动作的频率的。病毒具有预定的触发条件,这些条件可能是时间、日期、文件类型或某些特定数据等。病毒运行时,触发机制检查预定条件是否满足,如果满足,启动感染或破坏动作,使病毒进行感染或攻击;如果不满足,使病毒继续潜伏。
❷ 网络病毒的病毒特征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根据多年对计算机病毒的研究,按照科学的、系统的、严密的方法,计算机病毒可分类如下:病毒可以划分为网络病毒,文件病毒,引导型病毒。网络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感染网络中的可执行文件,文件病毒感染计算机中的文件(如:COM,EXE,DOC等),引导型病毒感染启动扇区(Boot)和硬盘的系统引导扇区(MBR),还有这三种情况的混合型,例如:多型病毒(文件和引导型)感染文件和引导扇区两种目标,这样的病毒通常都具有复杂的算法,它们使用非常规的办法侵入系统,同时使用了加密和变形算法。
驻留型病毒感染计算机后,把自身的内存驻留部分放在内存(RAM)中,这一部分程序挂接系统调用并合并到操作系统中去,他处于激活状态,一直到关机或重新启动.非驻留型病毒在得到机会激活时并不感染计算机内存,一些病毒在内存中留有小部分,但是并不通过这一部分进行传染,这类病毒也被划分为非驻留型病毒。
除了传染时减少磁盘的可用空间外,对系统没有其它影响。无危险型这类病毒仅仅是减少内存、显示图像、发出声音及同类音响。危险型这类病毒在计算机系统操作中造成严重的错误。非常危险型这类病毒删除程序、破坏数据、清除系统内存区和操作系统中重要的信息。这些病毒对系统造成的危害,并不是本身的算法中存在危险的调用,而是当它们传染时会引起无法预料的和灾难性的破坏。由病毒引起其它的程序产生的错误也会破坏文件和扇区,这些病毒也按照他们引起的破坏能力划分。一些无害型病毒也可能会对新版的DOS、Windows和其它操作系统造成破坏。例如:在早期的病毒中,有一个“Denzuk”病毒在360K磁盘上很好的工作,不会造成任何破坏,但是在后来的高密度软盘上却能引起大量的数据丢失。
这一类病毒并不改变文件本身,它们根据算法产生EXE文件的伴随体,具有同样的名字和不同的扩展名(COM),例如:XCOPY.EXE的伴随体是。病毒把自身写入COM文件并不改变EXE文件,当DOS加载文件时,伴随体优先被执行到,再由伴随体加载执行原来的EXE文件。“蠕虫”型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不改变文件和资料信息,利用网络从一台机器的内存传播到其它机器的内存,计算网络地址,将自身的病毒通过网络发送。有时它们在系统存在,一般除了内存不占用其它资源。寄生型病毒除了伴随和“蠕虫”型,其它病毒均可称为寄生型病毒,它们依附在系统的引导扇区或文件中,通过系统的功能进行传播,按其算法不同可分为:练习型病毒病毒自身包含错误,不能进行很好的传播,例如一些病毒在调试阶段。诡秘型病毒它们一般不直接修改DOS中断和扇区数据,而是通过设备技术和文件缓冲区等DOS内部修改,不易看到资源,使用比较高级的技术。利用DOS空闲的数据区进行工作。变型病毒(又称幽灵病毒)这一类病毒使用一个复杂的算法,使自己每传播一份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长度。它们一般的作法是一段混有无关指令的解码算法和被变化过的病毒体组成。 1. 按照计算机病毒攻击的系统分类
(1)攻击DOS系统的病毒。这类病毒出现最早、最多,变种也最多,目前我国出现的计算机病毒基本上都是这类病毒,此类病毒占病毒总数的99%。
(2)攻击Windows系统的病毒。由于Windows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和多任务操作系统深受用户的欢迎, Windows 正逐渐取代DOS,从而成为病毒攻击的主要对象。发现的首例破坏计算机硬件的CIH病毒就是一个Windows95/98病毒。
(3)攻击UNIX系统的病毒。当前,UNIX系统应用非常广泛,并且许多大型的操作系统均采用 UNIX作为其主要的操 作系统,所以UNIX病毒的出现,对人类的信息处理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4)攻击OS/2系统的病毒。世界上已经发现第一个攻击OS/2系统的病毒,它虽然简单,但也是一个不祥之兆。
2.按照病毒的攻击机型分类
(1)攻击微型计算机的病毒。这是世界上传染最为广泛的一种病毒。
(2)攻击小型机的计算机病毒。小型机的应用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它既可以作为网络的一个节点机, 也可以作为小的计算机网络的主机。起初,人们认为计算机病毒只有在微型计算机上才能发生而小型机则不会受到病毒的侵扰,但自1988年11月份Internet网络受到worm程序的攻击后,使得人们认识到小型机也同样不能免遭计算机病毒的攻击。
(3)攻击工作站的计算机病毒。近几年,计算机工作站有了较大的进展,并且应用范围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所以我们不难想象,攻击计算机工作站的病毒的出现也是对信息系统的一大威胁。
3.按照计算机病毒的链结方式分类
由于计算机病毒本身必须有一个攻击对象以实现对计算机系统的攻击,计算机病毒所攻击的对象是计算机系统可执 行的部分。
(1)源码型病毒 该病毒攻击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该病毒在高级语言所编写的程序编译前插入到原程序中,经编译成为合法程序的 一部分。
(2)嵌入型病毒 这种病毒是将自身嵌入到现有程序中,把计算机病毒的主体程序与其攻击的对象以插入的方式链接。这种计算机病 毒是难以编写的)一旦侵入程序体后也较难消除。如果同时采用多态性病毒技术、超级病毒技术和隐蔽性病毒技术,将 给当前的反病毒技术带来严峻的挑战。
(3)外壳型病毒 外壳型病毒将其自身包围在主程序的四周,对原来的程序不作修改。这种病毒最为常见,易于编写,也易于发现, 一般测试文件的大小即可知。
(4)操作系统型病毒 这种病毒用它自己的程序意图加入或取代部分操作系统进行工作,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可以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 圆点病毒和大麻病毒就是典型的操作系统型病毒。这种病毒在运行时,用自己的逻辑部分取代操作系统的合法程序模块,根据病毒自身的特点和被替代的操作系统中合法程序模块在操作系统中运行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病毒取代操作系统的取代方式等,对操作系统进行破坏。
4。按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情况分类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情况可分两类:
(1)良性计算机病毒 良性病毒是指其不包含有立即对计算机系统产生直接破坏作用的代码。这类病毒为了表现其存在,只是不停地进行扩散,从一台计算机传染到另一台,并不破坏计算机内的数据。有些人对这类计算机病毒的传染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恶作剧,没什么关系。其实良性、恶性都是相对而言的。良性病毒取得系统控制权后,会导致整个系统运行效率降低, 系统可用内存总数减少,使某些应用程序不能运行。它还与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争抢CPU的控制权, 时时导致整个系统死锁,给正常操作带来麻烦。有时系统内还会出现几种病毒交叉感染的现象,一个文件不停地反复被几种病毒所感染。 例如原来只有10KB的文件变成约90KB,就是被几种病毒反复感染了数十次。这不仅消耗掉大量宝贵的磁盘存储空间,而且整个计算机系统也由于多种病毒寄生于其中而无法正常工作。因此也不能轻视所谓良性病毒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的损害。
(2)恶性计算机病毒 恶性病毒就是指在其代码中包含有损伤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在其传染或发作时会对系统产生直接的破坏作用。 这类病毒是很多的,如米开朗基罗病毒。当米氏病毒发作时,硬盘的前17个扇区将被彻底破坏,使整个硬盘上的数据无法被恢复,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有的病毒还会对硬盘做格式化等破坏。这些操作代码都是刻意编写进病毒的,这是其本性之一。因此这类恶性病毒是很危险的,应当注意防范。所幸防病毒系统可以通过监控系统内的这类异常动作识 别出计算机病毒的存在与否,或至少发出警报提醒用户注意。
❸ 什么是网络病毒
网络病毒即计算机病毒,是某些人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所固有的脆弱性编制的一组指令集或程序,能影响计算机使用,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
它能通过某种途径潜伏在计算机的存储介质(或程序)里,当达到某种条件时即被激活,通过修改其他程序的方法将自己的精确是拷贝或者可能演化的形式放入其他程序中,从而感染其他程序,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破坏。
根据病毒存在的媒体划分:
1、网络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感染网络中的可执行文件。
2、文件病毒:感染计算机中的文件(如:COM,EXE,DOC等)。
3、引导型病毒:感染启动扇区(Boot)和硬盘的系统引导扇区(MBR)。
4、混合型病毒:以上三种情况复合病毒类型,这样的病毒通常都具有复杂的算法,它们使用非常规的办法侵入系统,同时使用了加密和变形算法。
(3)无线网络中病毒的表现扩展阅读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式
1、不要随便下载文件,如必要,下载后应立即进行病毒检测。
2、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并注意及时升级病毒库,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查毒杀毒,每次使用外来磁盘前也应对磁盘进行查杀毒。
3、定期进行Windows更新,Windows Update是 Windows 的联机扩展,使计算机保持最新,得到最新的更新和补丁程序,来保护计算机并使它平稳运行。
❹ 怎样检测路由器中中了病毒
路由器是否中病毒主要看路由是否能连上网络。
防止蠕虫的入侵措施:
1.使用强健而安全的口令
要知道,路由器蠕虫依赖于强力字典攻击(不断地努力猜测口令),所以我们应当使用不易被猜测的口令。不要使用什么“admin”、“router”、“12345”等作为路由器的口令,而要使用一种混合性的组合,如rDF4m9Es0yQ3ha等。其中至少要包括大小写字母,并利用数字和字母。虽然这种口令不易记忆,但我们可以将其存放于可以某个文件(如文本文件)中,再用TrueCrypt、Cryptainer LE等软件为各种保存密码的文件加密。
2.保障远程连接的加密
例如,尽量不要使用HTTP方式传送,因为它使用的是明文传送,而可考虑使用HTTPS来传送基于Web的访问。可以打开路由器配置程序的远程访问设置,选择“https”选项。如果需要命令行才能访问路由器,可使用SSH。因为SSH是一个加密的协议。使用加密的连接并不是防止路由器蠕虫的必须措施,但它可以加强路由器的总体安全性。如下图2所示:
3.改变默认端口
蠕虫僵尸可通过这些远程连接的默认端口侵入,如通过HTTP Web 访问的80或8080端口、加密Web访问的443端口、SSH的22号端口等。因此,一台在非默认端口上接收连接的路由器更为安全。很多路由器在紧挨着远程连接设置功能的位置有一个端口(Port)字段,在此输入想要使用的端口号码。例如,键入路由器所在位置的面向互联网的IP地址,加上一个冒号,然后是端口号。如果是通过SSH进行连接,你需要在SSH客户端程序的连接设置中指定端口号。
4.使用入站过滤器
其实我们可以对有些路由器进行配置,使其过滤哪些IP地址或范围准许使用进入的连接,如此便可以阻止不在列表中的任何IP地址的蠕虫。为此,首先,可以看一下是否可以在路由器的远程管理设置中定义IP地址或IP地址范围。然后,检查路由器是否可以设置入站的连接设置。
5.保障路由器的固件最新
路由器固件所所使用的软件也使路由器易于受到蠕虫攻击,因此保持路由器总是加载最新的固件版本可有助于防止这种漏洞。路由器的制造商们和固件替换项目会定期发布这些固件的更新,用以修补已知的安全漏洞。
要更新路由器的固件,应从厂商的网站下载新的镜像。然后登录进入路由器的配置程序,打开“Admin”/“Misc”或“System”部分,选择最新的固件,并加载它即可。
6.清除蠕虫:还路由器的清洁之躯
前面所讨论的预防性措施可防止路由器受到蠕虫的攻击和危害。记住,如果不需要远程访问就不要启用它。如果有必要采用此功能,我建议你把用户名和口令复杂一些,多用一些大小写、数字等混合的口令,并要通过SSH或HTTPS传输,还要考虑使用非默认端口,并尽量采用任何的入站过滤器。
如果路由器已经受到感染,肯定会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例如,据报告,Psyb0t会阻止22号端口、23号端口、80号端口的通信。
要清除蠕虫,最彻底的解决方法是将路由器恢复到出厂默认值,这样做可以保证清除蠕虫。按下路由器背面的复位按钮,并且过上几秒钟(不同的厂商要求不一样,如笔者的路由器要求按下30秒钟以上才可以),就可以恢复到出厂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