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因特网中传输介质分为
网络传输介质是网络中传输数据、连接各网络站点的实体。网络信息还可以利用无线电系统、微波无线系统和红外技术等传输。目前常见的网络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一、双绞线电缆(TP):将一对以上的双绞线封装在一个绝缘外套中,为了降低信号的干扰程度,电缆中的每一对双绞线一般是由两根绝缘铜导线相互扭绕而成,也因此把它称为双绞线。双绞线分为分为非屏蔽双绞线(UTP)和屏蔽双绞线(STP)。
目前市面上出售的UTP分为3类,4类,5类和超5类四种:
3类:传输速率支持10Mbps,外层保护胶皮较薄,皮上注有“cat3”
4类:网络中不常用
5类(超5类):传输速率支持100Mbps或10Mbps,外层保护胶皮较厚,皮上注有“cat5”
超5类双绞线在传送信号时比普通5类双绞线的衰减更小,抗干扰能力更强,在100M网络中,受干扰程度只有普通5类线的1/4,目前较少应用。
STP分为3类和5类两种,STP的内部与UTP相同,外包铝箔,抗干扰能力强、传输速率高但价格昂贵。
双绞线一般用于星型网的布线连接,两端安装有RJ-45头(水晶头),连接网卡与集线器,最大网线长度为100米,如果要加大网络的范围,在两段双绞线之间可安装中继器,最多可安装4个中继器,如安装4个中继器连5个网段,最大传输范围可达500米。
二、同轴电缆:由一根空心的外圆柱导体和一根位于中心轴线的内导线组成,内导线和圆柱导体及外界之间用绝缘材料隔开。按直径的不同,可分为粗缆和细缆两种:
粗缆:传输距离长,性能好但成本高、网络安装、维护困难,一般用于大型局域网的干线,连接时两端需终接器。
(1)粗缆与外部收发器相连。
(2)收发器与网卡之间用AUI电缆相连。
(3)网卡必须有AUI接口(15针D型接口):每段500米,100个用户,4个中继器可达2500米,收发器之间最小2.5米,收发器电缆最大50米。
细缆:与BNC网卡相连,两端装50欧的终端电阻。用T型头,T型头之间最小0.5米。细缆网络每段干线长度最大为185米,每段干线最多接入30个用户。如采用4个中继器连接5个网段,网络最大距离可达925米。
细缆安装较容易,造价较低,但日常维护不方便,一旦一个用户出故障,便会影响其他用户的正常工作。
根据传输频带的不同,可分为基带同轴电缆和宽带同轴电缆两种类型:
基带:数字信号,信号占整个信道,同一时间内能传送一种信号。
宽带:可传送不同频率的信号。
三、光纤:是由一组光导纤维组成的用来传播光束的、细小而柔韧的传输介质。应用光学原理,由光发送机产生光束,将电信号变为光信号,再把光信号导入光纤,在另一端由光接收机接收光纤上传来的光信号,并把它变为电信号,经解码后再处理。与其它传输介质比较,光纤的电磁绝缘性能好、信号衰小、频带宽、传输速度快、传输距离大。主要用于要求传输距离较长、布线条件特殊的主干网连接。
分为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
单模光纤:由激光作光源,仅有一条光通路,传输距离长,2千米以上。
多模光纤:由二极管发光,低速短距离,2千米以内。
‘贰’ 运营商怎么连接因特网的是靠物理线路(光纤)还是服务器和服务器之间传送数字信号(无线)类似手机通信
internet本身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广域网,所有上网的人、设备、信息、网站组成了因特网;
运营商建设了宽带网(以光纤、同轴电缆为主),用宽带把家庭用户、企业用户、网站包括服务器、存储、交换、路由等等,使得我们能够上网互联,形成城域网;
同时,运营商还建设了城际之间的光纤干线,用于把各个不同的城域网连接起来,形成更大的广域网,连接、容纳更多的用户、设备、网站;
运营商还有像海底光缆这样的出口电路,用于把中国的因特网连接到世界,把chinanet连接到internet。
当前,运营商接入因特网的传输接入方式,以光纤为主,以电缆、维保、wifi为辅。
‘叁’ 因特网采用什么基本传输协议,其含义与作用是什么
7层
物理层:
物理层(physical layer)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相邻结点之间原始比特流传输。物理层协议关心的典型问题是使用什么样的物理信号来表示数据0和1。1位持续的时间多长。数据传输是否可同时在两个方向上进行。最初的廉洁如何建立以及完成通信后连接如何终止。物理接口(插头和插座)有多少针以及各针的作用。物理层的设计主要涉及物理层接口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过电特性,以及物理层接口连接的传输介质等问题。物理层的实际还涉及到通信工程领域内的一些问题。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的主要功能是如何在不可靠的物理线路上进行数据的可靠传输。数据链路层完成的是网络中相邻结点之间可靠的数据通信。为了保证书觉得可靠传输,发送出的数据针,并按顺序传送个针。由于物理线路不可靠,因此发送方发出的数据针有可能在线路上出错或丢失,从而导致接受方无法正确接收数据。为了保证能让接收方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正确的判断,发送方位每个数据块计算出CRC(循环冗余检验)并加入到针中,这样接收方就可以通过重新计算CRC来判断接收到的数据是否正确。一旦接收方发现接收到的数据有错误,则发送方必须重新传送这一数据。然而,相同的数据多次传送也可能是接收方收到重复的数据。
数据链路层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防止高速发送方的数据把低速接收方“淹没”。因此需要某种信息流量控制机制使发送方得知接收方当前还有多少缓存空间。为了控制的方便,流量控制常常和差错处理一同实现。
在广域网中,数据链路层负责主机IMP、IMP-IMP之间数据的可靠传送。在局域网中,数据链路层负责制及之间数据的可靠传输。
网络层:
网络层(network layer)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网络中主机间的报文传输,其关键问题之一是使用数据链路层的服务将每个报文从源端传输到目的端。在广域网中,这包括产生从源端到目的端的路由,并要求这条路径经过尽可能少的IMP。如果在子网中同时出现过多的报文,子网就可能形成拥塞,因为必须加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当报文不得不跨越两个或多个网络时,又会带来很多新问题。比
在单个局域网中,网络层是冗余的,因为报文是直接从一台计算机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的,因此网络层所要做的工作很少。
传输层: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网络中不同主机上的用户进程之间可靠的数据通信。
传输层要决定会话层用户(最终对网络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最好的传输连接是一条无差错的、按顺序传送数据的管道,即传输层连接时真正的点到点。
由于绝大多数的主机都支持多用户操作,因而机器上有多道程序就意味着将有多条连接进出于这些主机,因此需要以某种方式区别报文属于哪条连接。识别这些连接的信息可以放入传输层的报文头中除了将几个报文流多路复用到一条通道上,传输层还必须管理跨网连接的建立和取消。这就需要某种命名机制,使机器内的进程能够讲明它希望交谈的对象。另外,还需要有一种机制来调节信息流,使高速主机不会过快的向低速主机传送数据。尽管主机之间的流量控制与IMP之间的流量控制不尽相同。
会话层:
会话层(SESSION LAYER)允许不同机器上的用户之间建立会话关系。会话层循序进行类似的传输层的普通数据的传送,在某某些场合还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增强型服务。允许用户利用一次会话在远端的分时系统上登陆,或者在两台机器间传递文件。
会话层提供的服务之一是管理对话控制。会话层允许信息同时双向传输,或任一时刻只能单向传输。如果属于后者,类似于物理信道上的半双工模式,会话层将记录此时该轮到哪一方。一种与对话控制有关的服务是令牌管理(token management)。有些协议会保证双方不能同时进行同样的操作,这一点很重要。为了管理这些活动,会话层提供了令牌,令牌可以在会话双方之间移动,只有持有令牌的一方可以执行某种关键性操作。另一种会话层服务是同步。如果在平均每小时出现一次大故障的网络上,两台机器简要进行一次两小时的文件传输,试想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每一次传输中途失败后,都不得不重新传送这个文件。当网络再次出现大故障时,可能又会半途而废。为解决这个问题,会话层提供了一种方法,即在数据中插入同步点。每次网络出现故障后,仅仅重传最后一个同步点以后的数据(这个其实就是断点下载的原理)。
表示层: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用于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对这些功能人们常常希望找到普遍的解决办法,而不必由每个用户自己来实现。表示层以下各层只关心从源端机到目标机到目标机可靠的传送比特流,而表示层关心的是所传送的信息的语法和语义。表示层服务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大家一致选定的标准方法对数据进行编码。大多数用户程序之间并非交换随机比特,而是交换诸如人名、日期、货币数量和发票之类的信息。这些对象使用字符串、整型数、浮点数的形式,以及由几种简单类型组成的数据结构来表示的。
在网络上计算机可能采用不同的数据表示,所以需要在数据传输时进行数据格式转换。为了让采用不同数据表示法的计算机之间能够相互通信而且交换数据,就要在通信过程中使用抽象的数据结构来表示所传送的数据。而在机器内部仍然采用各自的标准编码。管理这些抽象数据结构,并在发送方将机器的内部编码转换为适合网上传输的传送语法以及在接收方做相反的转换等噢年工作都是由表示层来完成的。
另外,表示层还涉及数据压缩和解压、数据加密和解米等工作(winrar的那一套)。
应用层:
连网的目的在于支持运行于不同计算机的进程彼此之间的通信,而这些进程则是为用户完成不同人物而设计的。可能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不受网络结构的限制。应用层(app;ocation layer)包括大量人们普遍需要的协议。虽然,对于需要通信的不同应用来说,应用层的协议都是必须的。例如:http、ftp、TCP/IP。
由于每个应用有不同的要求,应用层的协议集在OSI模型中并没有定义。但是,有些确定的应用层协议,包括虚拟终端、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都可以作为标准化的候选。
‘肆’ 因特网是如何工作的
因特网是如何工作的?
因特网是基于计算机间客户―服务器关系这个概念上的,这种关系也称为客户/服务器结构。在客户/服务器结构中,一些计算机充当服务器或信息提供者,而其他计算机则充当客户或信息接收者。客户/服务器结构不是点对点的结构——也就是说,一台客户机可能访问许多不同的服务器,而一台服务器可能被多台不同的客户机访问。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前,服务器通常是功能非常强大的计算机,如大型机或超级计算机,具有极高的处理速度和很大的存储容量。然而,由于计算技术的进步,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现在也能充当因特网服务器。客户机可以是从服务器上接收信息的任何计算机,但常常是个人计算机。
要访问因特网上的信息,用户必须首先登录或连接到客户机的主机网络。主机网络是客户机所属的网络,通常是局域网。一旦建立起连接,用户就可以从远程服务器上请求信息。如果用户请求的信息位于主机网络的某台计算机上,该信息就会很快被检索到并发送到用户终端。如果用户请求的信息位于不属于主机局域网的服务器上,那么主机网络就会连接到其他网络上,直到与被请求的服务器所在的网络连接上为止。在与其他网络进行连接的过程中,主机可能需要访问路由器,一个用以确定网络间最佳连接路径并帮助网络建立连接的设备。
一旦客户机和包含所请求信息的服务器建立了连接,服务器就以文件的形式将信息发送给客户机。一种称为浏览器的专门计算机程序使用户能够浏览文件。因特网浏览器的例子有Mosaic、Netscape和Internet Explorer。大多数因特网文件是多媒体文档——也就是说,在一个文档中可能结合有文本、图形、照片、音频和视频。非多媒体文档不需要使用浏览器来浏览其纯文本内容,而且许多多媒体文档也提供了访问其文件的纯文本版本的路径。从远程服务器将文件取回到用户终端的过程称为下载。
因特网的长处之一是它围绕超文本这个概念构建。超文本这个术语用来描述文档的链接系统,在这种系统中用户能够以非线性的关联方式从一个文档跳到另一个。从一个文档跳到下一个文档的能力,是通过使用超链接得以实现的——超链接是超文本文档的组成部分,与因特网上的相关文档相链接。通过点击超链接,用户即刻就能连接到链接所指定的文档。因特网上的多媒体文件被称为超媒体文档。
一、因特网访问
因特网访问分为两大类:专线访问和拨号访问。就专线访问而言,计算机通过路由器直接连接到因特网上,或者计算机是连接到因特网上的某个网络的一部分。就拨号访问而言,计算机与因特网建立临时连接,一般是通过电话线和使用调制解调器——将来自计算机的电信号转换成可通过传统电话线传输的信号的一种设备。之所以需要调制解调器,是因为计算机是数字的,也就是说其信号是由离散单元组成的,而大多数电话线是模拟的,也就是说它们传输的信号是连续的,而不是离散的。信号一旦传到电话线的另一端,就需要另外一个调制解调器将传输的信号从模拟信号重新转换成数字信号。很多被称之为因特网服务提供商的公司,以不算高的收费提供因特网拨号访问。因特网服务提供商的例子有美国在线(AOL)、微软网络(MSN)以及CompuServe联机服务系统。
二、信息打包
通过因特网传输的所有数据都被分成称为数据包的小规模信息单元,每个数据包都被标以独特的号码,以指示它在数据流——计算设备之间的信息流——中的位置。组成一个数据集的各数据包到达目的地后,依照其独特标号重新组合。如果经由其传输数据包的网络部分出故障或不能工作,因特网路由选择设备的专用自动功能部件就会为数据包重新确定路径,以使其通过网络的正常运行部分传输。其他功能部件确保所有的数据包完好无损地到达,如有丢失或不完整的数据包就会自动要求从数据源重新发送。这个叫做包交换的系统,使用一系列通常称为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的协议或规则。
三、网络编址
要成为因特网的一部分,一台计算机必须拥有一个独特的网络IP地址,以便信息能够通过因特网按正确的路径发送给该机器或从该机器上发送。因特网地址被称为URL(统一资源定位符)。有些URL是一串数字,但是因为长串的数字对于人们来说难以记忆,因此也使用其他的编址规则。这种规则的例子如:http://encarta.msn.com/downloads/pryearbk.asp。http表示用来访问因特网上特定位置的协议——在这个例子中表示超文本传输协议。冒号和双斜线后面的名称(encarta.msn.com)表示主机名,亦即连接到因特网上的具体计算机系统的名称。主机名后面的其余名称表示具体的URL所指向的各种文件。上例的URL表示,pryearbk这个文件位于downloads这个目录中。位于同一目录中的文件具有类似的URL,区别仅仅在于地址末尾的文件名不同。专门的名称服务器将IP号变址成域名(上述URL中的msn.com),并确保给所有数据包提供的源和目的地IP号是正确的。
四、电子邮件
因特网上使用最广泛的工具是电子邮件(见图11A-1)。电子邮件用于在个人或成组的个人之间——常常在地理上相隔很远——发送书面信息。电子邮件的发送与接收一般要靠邮件服务器——专门用于电子邮件处理和导向的计算机。服务器一收到电子邮件,就会将其导向地址所指明的具体计算机。发送电子邮件的过程正好相反。电子邮件是一种非常方便和廉价的信息传输方式,它对科学、个人和商业交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子邮件是成组的个人之间大量有组织的交流的基础。例如,列表服务器使向一系列用户发送信息成为可能,其方式要么是单向通信,要么是双向通信,前者如让感兴趣的人了解一种产品的最新情况,后者如在线讨论组。
电子邮件还可以用于USENET网。在USENET网中,有关特定主题的讨论被集中在一起,形成新闻组。新闻组的数量成千上万,其涉及的主题也极其广泛。新闻组的信息不是直接发给用户的,而是按序排放在专用的本地新闻服务器上,供用户访问。这些服务器的联网使讨论可在世界范围进行。相关的软件使用户不仅可以选择想阅读的信息,而且可以发送信息给新闻组,以对所阅读的信息作出答复。
五、传输模式
在万维网推出之前,存在有各种标准和软件类型,供因特网上传输数据之用。其中许多仍在使用,尤以Telnet程序、FTP协议和Gopher工具最为流行。Telnet程序允许因特网用户连接到一台远程计算机上,并且使用起来该计算机就仿佛是在直接使用。FTP协议是经由因特网将文件从一台计算机移到另一台计算机的方法,即使每台计算机使用不同的操作系统或存储格式。Gopher工具是对FTP协议的改进,使文件的远程列表与检索更加容易。虽然这些传输协议和软件仍在使用,但万维网比先前的传输协议使用起来容易得多,也比其使用得经常得多。
六、带宽
计算机网络能够传输的数据量被称为网络的带宽,通常是以千比特每秒(Kbps)或兆比特每秒(Mbps)来衡量。比特——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最小信息单位——可具有0或1这两个值中的一个。一个千比特是一千个比特,一个兆比特是一百万个比特。路由器之间的信息传输通常使用专门用于这项功能的通信线路,其容量目前从64千比特每秒上至数百兆比特每秒。
因特网上的数据传输速度取决于路径的最低信息传输容量和在任何特定时间使用该路径的人数。路径某处的带宽狭窄,就会对数据传输起到瓶颈的作用,而且使用线路的人越多,每个人在任一时间能够发送的信息就越少。
‘伍’ 因特网与光纤通信传送网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肯定是靠物理线路传送的
电信运营商的无线通信只是在用户与基站之间是无线通信,在基站与网络层和各个网络之间都是通过有线传送信号的,因为大量的信息传送光靠无线传送是无法满足且无法保证正确性和可靠性的。
‘陆’ 网络是通过什么传递信息的
进入因特网的电脑都遵循着一个称为TCP/IP的传递信息的规则。在发送信息时,先把信息分成一个个的小包,在小包上标明要接收信息的计算机的“门牌号码”,即IP地址。然后由网络中的称做路由器的“指挥官”,根据“门牌号码”确定这些信息小包传送的路径。当信息小包传送到接收的计算机后,小包合并成原来信息的模样,这样就完成了信息的传递。
什么是网络传播,这是关系到网络传播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首要问题。
在回答什么是网络传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讨什么是传播。许多学者对于传播作过种种描述和解释,有的把它说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说成是“劝服影响”,也有的把它说成是“刺激反应”,还有人认为,传播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性行为;等等。郭庆光教授在其新着《传播学教程》中认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那么何谓网络传播?
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有学者认为“网络传播”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之外的新传播途径和方式,是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1] )。
综合来说,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
‘柒’ 无论使用计算机做什么,都离不开数据的传输,互联网是怎样传输数据的
无论使用计算机做什么,都离不开数据的传输。在上网的时候,浏览一个网页,网页服务器要把网页的数据发给你;发电子邮件,你的计算机要把邮件的数据发给电子邮件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还要把这些数据发给接收者的计算机;看一段视频,视频的数据也要通过网络传输到用户的计算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庞大的数据在网络上流通,互联网线路的繁忙程度可能并不亚于世界上最繁忙的十字路口。
为了保证全世界数十亿台计算机中的任意两台之间都可以建立联系,在互联网上传输数据绝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需要做很多工作才可以使这个迷宫一样复杂的交通系统每天都正常运转。
‘捌’ Internet(因特网)上最基本的通信协议是
TCP/IP协议。
TCP/IP传输协议,即传输控制/网络协议,也叫作网络通讯协议。它是在网络的使用中的最基本的通信协议。TCP/IP传输协议对互联网中各部分进行通信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了规定。
并且,TCP/IP传输协议是保证网络数据信息及时、完整传输的两个重要的协议。TCP/IP传输协议是严格来说是一个四层的体系结构,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都包含其中。
TCP/IP起源于60年代末美国政府资助的一个分组交换网络的研究项目,到90年代已经发展成为计算机之间最常应用的组网形式,是一个真正的开放系统。
(8)因特网是如何传输网络信号的扩展阅读
CP与UDP的比较: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
1、提供无连接的,不可靠的传输。传输速度较快。缺点是不可靠、不稳定。
2、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减少了开销和时延。UDP没有阻塞机制,宁愿阻塞时丢弃数据不传,也不阻塞造成延时。
3、UDP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通信。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1、面向连接的、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但是开销较大、传输速度较慢。
2、使用TCP通信之前,需要进行“三次握手”建立连接,通信结束后需要“四次挥手”断开连接。
3、TCP是点对点的连接,一条TCP连接只能连接两个端点。
4、TCP是全双工通信,允许通信双方任何时候都能发送数据,发送数据按顺序、不丢失、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