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土耳其軟體工程師Lemi Orhan Emrin告知蘋果公司其新的MacOS系統被曝漏洞,用戶無需輸入密碼,僅輸入用戶名「root」便能進入系統。
使用不同用戶名登錄漏洞凸顯
具體操作步驟為:用戶只需進入「系統偏好」( System Preferences)設置,選擇「用戶和組」( Users & Groups),點擊解鎖按鈕,這時會彈出一個提示框要求輸入用戶名和密碼才能更改設置。接下來,只需在用戶名一欄中輸入「root」,密碼為空,多次點擊解鎖後即可成功進入系統。操作視頻如下:
這個問題似乎會在用戶使用不同用戶名登錄後才會奏效,啟動時顯示的Mac用戶登錄界面無法通過這種方式進入系統。
蘋果公司發表聲明,表示正在努力通過軟體更新解決該問題。用戶目前可設置Root密碼阻止非授權訪問。要想啟用Root用戶,並設定密碼,用戶可參照蘋果公司提示進行操作。
如果Root用戶已被啟用,為了確保密碼不被惡意使用,可根據『更改Root密碼』部分進行操作。
㈡ 拼積木用英文怎麼表述,拼這個動作用哪個詞比較地道
拼積木
block building;build block
例句;
此外,開發團隊還為孩子們,甚至是蹣跚學步的幼兒,製作了一些特別活動。其中包括繪畫和拼積木。
Thereare ,includinganactivitytable !
在《美術新編》中,則是以中國當代活躍藝術家的作品作為素材,他利用掃描儀、計算機處理、拼接在一起,好像兒童拼搭LEGO積木。
In"A New HistoryofArt, " out of them, whichlook likechildren'sLEGOgames.
最近,蘋果公司的一名軟體工程師AndrewCarol用1500塊樂高積木拼成了一個完美的安提凱希拉天體儀復製品,然後成功地計算出了下一次日蝕的准確時間:2024年4月8日。
Recently,,500-partLEGOreplica. eclipseofApril8,2024.
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㈢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要學少兒編程
推廣編程教育這么久,被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家孩子學這個是不是沒有用啊?"隨便在網上一搜,很多人也在關注這個問題
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家長方面:外界關於少兒編程的信息太少,導致部分家長不太了解少兒編程。尤其非IT專業的家長更是如此。另外編程課在我國普及不大,地位也不如語、數、外等這些能夠直接體現還在成績的科目。
學校方面:編程教育需要比較大的投入,而且效果沒保障,和文化課相比還是處於次要地位。但是有一些學校領導還是有超前眼光的,他們給自己的學生開設了信息學課程,從小就讓孩子學習編程。據我了解,在浙江省,已將編程教育納入課程體系了。

最後我想說:少兒編程不應是一個功利的應試學習,學習的目的更多是培養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鍛煉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當然現在確實也有很多學校對參加過編程相關賽事的:如NOIP等獲獎的小朋友更加擇優錄取。如果孩子對這方面有興趣,為何不讓孩子學習呢?
少兒編程體驗,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㈣ Android:安卓發展史
1973手機館| 數碼文化
手機 歷史 未來發展
深度好文 全面詳細
近幾年來,安卓系統市場佔有率穩定在60-70%,從誕生到擊敗Windows Phone(微軟)、Symbian(諾基亞)、BlackBerry OS(黑莓),安卓只用了非常短的時間。
Android這個詞最先出現在法國作家維里耶德利爾·亞當在1886年發表的科幻小說《未來夏娃》中,作者把外表像人類的機器起名為「安德羅丁」(android)。
而安卓的創始人則是大名鼎鼎的安迪·魯賓,1963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州,1986年獲得紐約州尤蒂卡學院計算機學士學位,之後加入卡爾·蔡司擔任機器人工程師。
1989年,魯賓到開曼群島 旅遊 ,遇到了蘋果公司一位叫Bill Caswell的工程師,之後被推薦到蘋果公司,於是26歲的魯賓便加入了蘋果公司。
1989年到1992年,安迪·魯賓在蘋果擔任軟體工程師,工作期間,由於喜歡研究機器人,還得到了一個外號:Android(機器人)。
1990年,蘋果將手持電腦部門和通訊設備部門剝離出來,成立了一個新公司General Magic,中文叫通用魔術,主要研究個人通訊器一類的手持設備,也就是智能手機,兩年後,魯賓加入了這個新公司。
通用魔術不僅研發出了早期的手機系統Magic Cap,還做出了便攜的移動設備,是智能手機和手機系統的奠基者。
由於概念太超前,只有少數幾個生產商和通訊公司能勉強接受,之後通用魔術公司破產,部分人員後來都成為了谷歌、蘋果、微軟的高級工程師,毫不誇張的說一定程度上對蘋果和安卓都有極大的影響,這個偉大公司我們之後單獨講。
而安迪·魯賓則選擇了加入了三名蘋果公司元老成立的Artemis公司,參與開發互動式互聯網電視WebTV。1997年,Artemis公司被微軟收購,魯賓留在微軟,繼續 探索 機器人項目。
1999年,魯賓離開微軟,在矽谷中心城市帕羅奧圖租了一個零售商店做實驗室,研究各種機器人。
之後安迪·魯賓和朋友一起創辦了一家名為「Danger」的公司,名字來自美國電視劇《迷失太空》,劇中有個機器人經常發出「Danger!」警告。
開發一個可聯網的相機,為了吸引投資人的興趣,他們為相機加上了鍵盤、無線通訊等模塊,做成了可上網的智能手機Sidekick,並決定與運營商進行合。
2002年10月,Danger發布了SideKick首款產品Hiptop,這是一台具有革命性的無線設備,支持網上沖浪、收發電子郵件、網上聊天、在線 游戲 、電子郵件、小說、通訊功能。
之後陸續發布了Hiptop2、Hiptop3、SideKick iD、SideKick LX、SideKick 2008、摩托羅拉Q700、Sidekick 2009,直到2011年,三星還推出了Sidekick 4G。
2002年初,在斯坦福大學給矽谷工程師講課,談到了Sidekick的研發過程,恰好台下坐著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受到Sidekick的啟發,佩奇有了開發手機和一個移動操作系統的想法。
Danger公司成立之後,安迪·魯賓從工程師轉變為管理者,公司運營不理想,雖然SideKick是超越了時代的產品,但商業上卻無比失敗,之後魯賓選擇了卸任CEO。
2003年10月,安迪·魯賓聯合幾位朋友創建Android公司,自己也把所有積蓄投入了進去。
一開始Android主要是針對數碼相機開發操作系統,但是無法引起投資者的興趣。
由於很喜歡機器人這個稱呼,安迪·魯賓購買了Android.com 作為個人網站的域名,2008年Android.com變成了安卓開發聯盟的本部。
一開始,安迪·魯賓就把Android的商業計劃確定為免費向手機生產商開放,然後向運營商出售增值服務。
但Android的經營一直不太良好,關鍵時間安迪·魯賓還得靠朋友的資助才維持了公司的運營,為此只好尋找投資,就這樣谷歌走了進來。
2005年1月,安迪·魯賓和西爾斯到谷歌山景城總部會談,Google三駕馬車,只有拉里·佩奇欣賞魯賓的構想。
45天之後又進行了第二次會面,Android四位創始人全部到齊, 向 谷歌展示了一款軟體原型,谷歌也直接表明態度:想要收購Android。
正缺投資的Android接受了谷歌的收購提議,據說交易價格為5000萬美元。
2005年7月11日,Android團隊搬進了谷歌。
一開始Android略有點抗拒成為谷歌的一部分,谷歌會對每一行代碼進行審查,保證質量和統一性,但是Android一直反對,兩年後,谷歌才如願以償,但Android在谷歌一直是特立獨行,像孤兒一樣閉門造車。
因為谷歌的移動戰略是把自己的應用安裝到其他手機上,而Android的理念不僅要把應用裝到其他手機里,還要把自己的系統裝到手機里。
要想推廣Android,谷歌還需要開發出運行這款軟體的手機,為了找到願意銷售手機的運營商,安迪·魯賓不停遊走在晶元生產商、智能手機生產商、移動運營商之間尋找合作。
時間來到了2007年,谷歌一邊加緊安卓系統的完善和開發,一邊尋找生產手機的合作夥伴。
在美國手機銷售由運營商控制,沒有一家運營商感興趣,Verizon、Sprint、AT&T都不感興趣,與T-Mobile談判了6個月後,還是被拒絕。
關鍵時刻,恰好Android聯合創始人尼克·西爾斯,曾擔任過T-Mobile的營銷高管,成功說服了CEO羅伯特·道森答應了合作。
谷歌終於找到了願意銷售Android手機的運營商,但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一件大事,2007年1月蘋果推出了智能手機,2007年6月正式發售。
全觸屏的體驗式革新給谷歌帶來了巨大壓力,打亂了谷歌的步伐,但也讓谷歌和安卓因禍得福。
Android在正式發行之前,有兩個內部測試版本,分別是阿童木、發條機器人。
而第一部搭載Android系統的手機也有兩個版本,第一個代號Sooner,使用HTC Excalibur的機身,T-Mobile的定製版本叫Dash。第二個代號Dream, 採用了新的設計和觸摸屏。
普通的Sooner版本採用的是早期的Android M3系統,很粗糙,軟硬體開發度都比較低,原型機既不支持觸摸功能,也不支持3G網路和WiFi,外形還非常像黑莓的翻版。
早期版本Android系統的主頁的風格借鑒了MacOS的風格,底部有一個Dock可以顯示五個應用圖標,按Home鍵彈出快捷方式抽屜,操作完全用搖桿鍵切換圖標,與蘋果全觸控的交互邏輯完全沒法競爭。
半路殺出個蘋果之後,谷歌不得不放棄之前計劃,跟隨蘋果趨勢,轉向更激進的Dream版本,跟進觸屏趨勢,重新設計系統。
原始Android M3版本有太多全鍵盤的交互邏輯,時間緊急,谷歌只好以側滑蓋方式保留了全鍵盤,在默認狀態下以屏幕觸控進行交互。
谷歌正在不停地完善新系統的主屏幕、通知欄、撥號鍵盤、快捷方式、日歷、Gmail、電子市場等等最基礎的功能。
另一邊,初代iPhone已經發布。
2007年11月5日,谷歌也趕緊展示了Android系統,並宣布建立一個聯盟組織開放手持設備聯盟(Open Handset Alliance)來共同研發改良Android系統。
該組織由34家手機製造商、軟體開發商、電信運營商、晶元製造商、84家硬體製造商、軟體開發商、電信營運商組成。
2008年,Android.com變為OHA(手機開放聯盟)的官方網站,在Android上,魯賓吸取了Magic Cab和Sidekick的教訓,為了讓更多廠商生產相關的設備,堅持Android開源。
時間來到了2008年6月,蘋果發布了iPhone 3G,而到8月份,谷歌終於發布了Android 0.9 Beta版,終於是一個嶄新完善的系統了。
在展示了Android系統一年以後,終於有了成品亮相,2008年9月22日,谷歌正式對外發布第一款Android手機HTC G1,又名HTC Dream。9月23日,谷歌發布了Android1.0。
手機是由運營商T-Mobile定製,台灣HTC代工製造。早在魯賓洽談製造Sidekick手機的時候就和HTC有過交流,看來多年的合作默契也是後來谷歌手下HTC手機部門開發Pixel的原因之一。
HTC G1發布後,對手iPhone的暢銷反而又幫了谷歌和安卓一把,AT&T獲得了iPhone在美國的獨家銷售權,其他運營商找不到可以與iPhone匹敵手機,被迫開始關注Android。
之後大廠摩托羅拉也開發出了基於Android操作系統的手機Droid,Verizon甚至花一億美元推廣摩托羅拉Droid。
2009年4月,T-Mobile宣布,G1銷量突破一百萬台。到2010年末僅僅推出三年的Android已經超越稱霸十年的諾基亞Symbian系統。
站穩腳步後,谷歌推出了自己旗下第一款自主品牌手機,Nexus one(HTC G5),依然由HTC代工生產。
2010年,新設計了Android的Logo,是由Ascender公司設計,靈感源於男女廁所門上的圖形符號。
安卓系統雖然不是谷歌100%說了算,但英文的Android和中文安卓,以及這個綠色機器人都是谷歌的商標,只有谷歌可以直接用,其他廠商則必須打上Powered by Android的標識。
2009年4月,Android 1.1發布三個月後,Androud1.5發布,這也是第一個有公共代號的版本:紙杯蛋糕。
從這個版本開始,Android每次會以英文字母的順序,以甜點作為版本代號。
從Android 10開始,Android不再按照零食或甜點的字母順序命名,而是轉換為版本號。
安卓逐漸強大,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有蘋果的助力,也有運營商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開源。
而創始人安迪魯賓則慢慢在Android的發展方面失去了話語權,桑達爾·皮采(Sundar Pichai)接管了Android、Chrome和谷歌的大多數產品。
2013年3月,安迪魯賓離開了Android部門,負責谷歌的機器人部門,2014年離開谷歌,投入到自己的創業孵化公司。
2015年,安迪魯賓創立了一家手機公司Essential,並於2017年發布Essential Phone,2020年2月Essential宣布停止運營。
而正在孕育的Essential Phone 2、Essential Phone3全都無疾而終。
大部分數據來自網路
㈤ mac,windows,linux各個系統介紹
MAC
Mac OS X是很好的開發平台,用戶數量將會倍增。作為基於UNIX的裝機量最大的操作系統,Mac OS X提供了獨特的技術原理和簡單操作的完美結合,如Mach 3.0內核的多線程;緊密的硬體集成和 SMP安全驅動, 以及零配置網路。Mac OS X 10.2在Darwin中集成了藝術級的FreeBSD 4.4和GCC 3.1,基於開放源代碼的Mac OS X,提供了加強的性能、兼容性和可用性。
擁有超過 5 百萬名 Mac OS X 用戶,蘋果公司已經成為領先世界水平的基於 UNIX 的系統供應商。Mac OS X 支持廣泛的業界標准,如 Java 2 , Apache , LDAPv3 , PHP , MySQL 和 WebDAV ,並還提供對多址尋網和安全標準的支持,諸如 IPv6 , IPsec , SSL 和 SSH2 。Mac OS X 已經深深吸引了很多信息技術公司的注意力,那些公司正准備將開放源代碼的、而且基於業界標準的解決方案進行再開發,並應用到不同的領域中去。蘋果公司的伺服器和存儲產品,鼎承了蘋果公司一貫的性價比高且簡單易用的特點,將蘋果傳統的桌面解決方案,拓展到了企業數據中心,校園系統和小型商用系統中。
10.2 版本的 Mac OS X 的代號為 Jaguar ,它是一個不同一般的操作系統。它將 UNIX 堅固的可靠性同 Macintosh 的易用性結合到一起。這一版本的 Mac OS X 具有同運行它的電腦一樣的創新性。無論您是一位正准備升級的 Mac 用戶,或者一個正准備轉用 Mac 的 Windows 用戶,還是一位喜歡在頂級 BSD UNIX 系統上想使用一些重要應用程序的 UNIX 用戶,如 Microsoft Office , 10.2 版本的 Mac OS X 就是您所需要的操作系統。
在Mac OS X誘人和易用的界面下,你會發現一個工業級、基於UNIX的平台,叫做 Darwin,它的目標是為了得到出眾的穩定性和性能。Darwin 是蘋果工程師和開放源代碼軟體共同體的編程人員的共同結晶。
在Darwin的核心使用的是BSD。如果你是一個堅定的喜歡底層技術的人,你會喜歡從終端中得到的一個完全的命令列表。開發人員將會很高興地看到將已有的UNIX應用程序移植到Mac OS X中是多麼容易。另外,Mac OS X還含有久經考驗的BSD網路堆棧,它是今天網路中多數TCP/IP設備的核心。
最重要的是,Darwin是在蘋果電腦開放源代碼許可下發布的,所以世界范圍的工程師都能夠幫助蘋果將Mac OS X做成這個星球上最好的操作系統。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Macintosh,其實蘋果機在國外是比較普遍的,不是平設專用,日本就有很多愛好者,基於Unix平台使其在使用方便前提下穩定性非常之高,是基於Dos平台的windows用戶所無法想像的,兩者在設計之初選擇就不一樣。Guy "Bud" Tribble 是Sun公司Java系統的首席設計師。他是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和用戶界面設計方面的業內著名專家。例如他作為Netscape的創建人之一,曾在NEXTSTEP 操作系統設計中擔任主要設計師。在此之前,他在Apple公司主管Macintosh 軟體工程所有開發項目,包括軟體設計、用戶界面設計和軟體應用。Tribble在生物物理學領域取得學士學位,在神經生理學領域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Windows
美國的Microsoft公司,�即�DOS�操作系統的研製者,�在八十年代後期推出了
Windows操作系統。特別是Windows 3.0 及 3.1出現後,已使得操作PC機的方式
以及軟體開發過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各類與計算機有關的人員,紛紛行動起來,
學習、使用、研究Windows,開發Windows應用程序,形成了一股潮熱。現在我們所
見到的Windows3.1 是Windows單用戶版中最新的、功能十分完美的版本。
大家都十分熟悉的DOS操作系統,多年來已成為PC機事實上的操作系統標
准。DOS從八十年代初推出以來,深受PC機用戶的歡迎,版本不斷翻印,最新
的版本已到了6.0版。只要是接觸過PC機的人,�誰都會在DOS下「來幾手」:
敲入DIR即可查看所要的文件;運行某個字處理程序即可製作一篇電子稿件;制
表、畫圖,然後列印出來。一切似乎都可以完成。事實上,在DOS系統下所開發
的應用軟體數量龐大、種類齊全、流傳面廣,DOS及其應用軟體已是一個體系比
較完整的王國。1993年8月,DOS的研製者Microsoft公司已宣布,自MS—DO
S6後,不再研製新的版本,並且也不再為DOS下的各種應用軟體開發新的版本
!DOS的發展已劃上了句號。
這樣的事實似乎難以接受。其根本原因,在於DOS「外面的世界」確實很精
彩,這就是Windows。據統計,在國外,Windows已賣出了幾千萬套PC機,尤其是
高檔PC,幾乎每台機器都配有Windows。與DOS相比,Windows的優勢十分明顯,
這就是:
.它提供了一種不同於以往命令行的手段,�對計算機的操作是通過對「窗口」
、「對話標」、「圖標」、「菜單」等圖形畫面和符號的操作來實現的。用戶操作
的方式,可以用鍵盤,而更多的則是用滑鼠來實現的,滑鼠點擊之間,選擇、運行
、調度便輕易地完成。
.各種應用軟體,包括Windows本身,均採用相同的操作方式,易學、易撐握。
這種操作方式更接近於人們的正常思維,就象在真正的辦公桌上處理事務一樣,而
且,只要掌握了這種操作方式,則在各種軟體,�包括未來的軟體都能使用,�因為
Windows及其應用程序採用了統一的界面和操作方式。�這就使得計算機的方式越來
越簡單化、生活化。
.在Windows里,可以同時運用多種程序,執行多種任務,各程序和各任務之間
既能很容易地轉換,又可方便地交換信息。Windows3.1為信息交換提供了三種標准
機制:裁剪板(靜態數據傳輸)、DDE(動態數據交換)和OLE(對象的連接
與嵌入)。利用裁剪板,各種程序之間的數據可以相互交換,數據得到了充分的再
利用。利用DDE和OLE,使得信息交換自動完成,在一個程序中對數據的修改
,立即在另一個程序中反映出實現了操作環境的集成和自動化。
. 與標準的MS一DOS相比,Windows能更充分地利用內存。Windows標准模
式和386增強模式兩種運行方式,整個系統是在CPU的保護方式下運行的,�應用
程序都可突破640KB的內存限制,可以利用計算機的所有內存,還可以用硬碟
來作為虛擬存儲器,並且不需專門的硬作和驅動程序。
.Windows各應用程序之間風格一致。只要學會了某些基本技巧,就可以充分利
用各種各樣的程序和工具。而且Windows(尤其是Windows3.1�)軟體包本身就帶有
許多方便、實用的工具,可完成日常事務管理、字處理、畫圖以及通信等功能。如
果再配上專門的軟體,更是如虎添翼,得心應手。
.Windows開發環境及各種支持軟體日益成熟。幾乎所有的主要PC軟體都有支
持Windows的版本。Microsoft在介紹Windows3.1的同時還推出了它的軟體開發工具
包SDK3.1,使得用戶也能方便地開發出具有Windows窗口特點和功能的應用程序。�
各程序開發語言也紛紛支持Windows。特別是Microsoft C/C++7.0和Borland C++3
.1對Windows開發環境的支持更是日趨成熟,使得軟體開發工作越來越方便。
. 為了使MS一DOS的用戶能夠繼續使用已有的軟體,Windows�保持了與M
S一DOS的相容性。DOS程序和Windows程序一樣,也可以在Windows上運行。
Windows所採用的這一策略,保護了用戶的現有軟體投資。
Wondows之所以深受人們歡迎,迅速佔領市場,除了Windows的優點,還因為D
OS本身具有的局限性。確實,DOS「內部的世界」已很無奈。這主要表現在:
.MS一DOS所基於的指令,一直是以最初的Intel 8088為基礎的,即使
是到了486,仍主要運行在它的與8088兼容的「實模式」下,�而這種模式下的定址
能力僅有1兆,去掉一些系統程序,留下的RAM空間只有640MB。而要突破
此640MB的內存限制,即使是在MS一DOS6下,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這
小容量的內存,對於今天軟體的運行,當然是「帶著鐐銬跳 」,實在是無奈之至
。
.NS一DOS本質上是一個單用戶單任務的操作系統,�它同時只能運行一道程
序。但在實際工作時,同時要處理多項任務,而這時的MS一DOS無論怎樣努力
,都顯得「笨手笨腳」。
.MS一DOS提供的是一個字元命令行方式的交互操作平台,�完成一項任務
,必須記信住一條命令和它的「語法」,這對於初學者而言,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情,需要一個相當的學習過程。
. 從開發人員角度來看,MS一DOS所提供的服務支持過於簡單,所完成的
功能很有限,它沒有在系統級提供硬體設備的驅動程序和編程介面,軟體開發人員
必須花費大量重復勞動為其應用程序編寫設備驅動程序。事實上,每個商業應用軟
件都自成體系,一切都是從底層編起。這種情形,也使硬體製造商難於推廣新的硬
件設備。
.應用程序界面「千人千面」。�由於MS一DOS沒有為應用程序的用戶界面
提供標準的編程介面,不同應用程序具有不同的用戶操作方式,用戶每拿到一個新
程序,都得從頭學起,慢慢才能熟悉它的「面孔」,很不利於用戶快速地學習和掌
握新的應用程序。
從上述比較我們可以看出:MS一DOS雖然不PC機的普及和發展起了巨大
作用,並已為廣大用戶所接受,但在發展過程序中,它所固有的一些缺陷也暴露了
出來。雖然MS一DOS及其應用程序還會在相當長在時間內繼續使用,但它的發
展確實到了盡頭。而從MS一DOS上成長起來的Windows由於採用了新技術,�彌
補了MS—DOS的不足之處,目前正保持著方興未艾的勢頭。從技術發展的角度
看,由MS—DOS走向Windows,是PC機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對廣大用戶而
言,應在了解和掌握MS—DOS的技術上,著手了解、學習、掌握,並最終將操
作環境由MS—DOS變為Windows。
Linux
Linux 是一套 Unix-like 的操作系統,是 Unix 的一種,它控制整個系統基本服務的核心程序 (kernel) 是由 Linus 帶頭開發出來的,「Linux」這個名稱便是以「Linus's unix」來命名,Linus 選擇用大眾公有版權 (GPL)的方式來發行這份程序,這個版權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復制與散布 Linux 的原始程序,換句話說,Linux 實際上是免費的,使用者在網路上就可以抓到 Linux 的原始程序代碼,隨心所欲的復制與更改 Linux 的原始程序,在網際網路的日漸盛行以及 Linux 開放自由的版權之下,吸引了無數計算機高手投入開發、改善 Linux 的核心程序,使得 Linux 的功能日見強大,所以今日我們可以在網路上免費下載 Linux 使用,或者花很少的一點費用就可以取得 Linux 光碟,這都是因為 Linux 是 GPL 版權的緣故。
除了核心程序以外,一個操作系統還需要其它的系統程序跟應用程序才有實用性,Linux 系統中常用的系統程序大部份是美國自由軟體基金會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開發出來的軟體,而且也有不少機構或個人為 Linux 開發應用程序,這些程序一樣大多都是自由軟體,任何人都可以免費的在網路上取得,不過自行去取得這些程序再一一安裝非常不便,於是有些公司或團體就會去搜 集、整合Linux 上的程序,把「核心-系統程序-應用程序」總合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操作系統,讓一般使用者可以簡便的安裝完整個系統,這就是所謂的「安裝軟體包」 (distribution),我們一般講的 Linux 系統便是針對這些安裝軟體包而言,同樣是 Linux 系統,卻分成不同公司、機構整合出來的不同安裝軟體包,這就是大家常常在網路上看到 Linux 有那麼多「種」的原因。
Linux 具有 Unix 系統的程序介面跟操作方式,也繼承了 Unix 穩定有效率的特點。網路上安裝Linux 的主機連續運做一年以上而不曾當機、不必關機是稀鬆平常的事,不過 Linux 卻不象一般 Unix 要負擔龐大的版權費用,也不需要在專屬的昂貴硬體上才可以使用;Linux 可以在一般的 i386 PC 上執行,效能又高,自然而然的接收了過去幾十年來在 Unix 上累積的程序資源跟使用者,加上 GPL 的版權允許大家自由散布 Linux 的原始碼,並針對自己的需求修改程序,使得 Linux 在目前已經成為非常受人歡迎的一個多人多任務、免費、穩定、效率高、可以在包括 i386、Sparc、Alpha、Mips、PPC 等眾多不同計算機系統平台上執行的操作系統。
Linux支持多種硬體裝置,諸如x86、Motorola 68k、Digital Alpha、Sparc、Mips、Motorola PowerPC和ARM等等。由於程序代碼公開,硬體廠商無須多付額外的版權費用,便得以替自行生產的硬體裝置開發適用於Linux的驅動程序,提高產品 銷售率。軟體方面,如X,為窗口系統的工業標准;另外,由理察•史托曼主導的Emacs,提供窗口版和文字版的文書編輯環境,功能復雜強大,有一套完整的在線說明檔 案;而眾人合作開發的SpreadSheet,是窗口版的電子表格,任何熟稔Lotus 1-2-3的人,看到這樣豐碩的成果,都會有莫名的感動的。當然,最為人稱道的,是Linux的網路能力,不論是SLIP、PPP、NetBEUI、 DDP、X.25還是ISDN等等,Linux都有相應的軟體供應;而穩定的伺服器功能,適用於架設Intranet和Internet。
一般用戶受益於GNU GPL和LGPL的保護,可以不同的管道取得完整的Linux,故而Linux可以是免費的(gratis)。相對於Unix昂貴的版權費用,Linux稱得上是物美價廉。
除此以外,Linux還具有如下的特色∶
• 具備多人多任務∶這表示Linux可以在同一段時間內服務許多人各別的需求。形象一點講,你可以一邊聽鐵達尼號的原聲CD,一邊編輯文書,一邊又在列印檔案,還可以隨時玩X版的俄羅斯方塊。
• 支持多CPU∶這絕對不是NT的專利,Linux也支持這種硬體架構,代表著更快速的運算和革命性的演算法即將成為時代的主流。
• RAM保護模式∶程序(processes)之間不會互相干擾,保證系統能常久運作無誤。根據許多人下載系統評量程序(benchmarks)以測試 Linux的執行效能,結果發現單單是配備486CPU的PC,效能便足堪媲美升陽(Sun)或是迪吉多的中級工作站了。
• 動態載入程序∶當程序載入RAM執行時,Linux僅將磁碟中相關的程序模塊載入,有效地提升了執行的速率和RAM的管理。
• 動態連結共享程序館∶這表示執行檔的大小大量地減少,有助於節省磁碟空間。
• 支持多種檔案系統∶如Minix、Xenix、System V等等著名的操作系統。將來NT的NTFS也會列入支持的。
• 看得見DOS∶這是所謂的透明化(transparency);把DOS的FAT檔案系統視為特殊的遠程檔案系統,不需任何特別的指令便可以靈活運用,就如同一個在Linux底下存在的目錄一樣。
Linux的發展
在1991年的八月,網路上出現了一篇以此為開篇話語的帖子——這是一個芬蘭的名為Linus Torvalds的大學生為自己開始寫作一個類似minix,可運行在386上的操作系統尋找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
1991年10月5日,Linus Torvalds在新聞組comp.os.minix發布了大約有一萬行代碼的Linux v0.01版本。
到了1992年,大約有1000人在使用Linux,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基本上都屬於真正意義上的hacker。
1993年,大約有100餘名程序員參與了Linux內核代碼編寫/修改工作,其中核心組由5人組成,此時Linux 0.99的代碼有大約有十萬行,用戶大約有10萬左右。
1994年3月,Linux1.0發布,代碼量17萬行,當時是按照完全自由免費的協議發布,隨後正式採用GPL協議。至此, Linux的代碼開發進入良性循環。很多系統管理員開始在自己的操作系統環境中嘗試linux,並將修改的代碼提交給核心小組。由於擁有了豐富的操作系統 平台,因而 Linux的代碼中也充實了對不同硬體系統的支持,大大的提高了跨平台移植性。
1995年,此時的Linux 可在Intel、Digital 以及Sun SPARC處理器上運行了,用戶量也超過了50萬,相關介紹Linux的Linux Journal雜志也發行了超過10萬冊之多。
1996年6月,Linux 2.0內核發布,此內核有大約40萬行代碼,並可以支持多個處理器。此時的Linux 已經進入了實用階段,全球大約有350萬人使用。
1997年夏,大片《泰坦尼克號》在製作特效中使用的160台Alpha圖形工作站中,有105台採用了Linux操作系統。
1998年是Linux迅猛發展的一年。1月,小紅帽高級研發實驗室成立,同年RedHat 5.0獲得了InfoWorld的操作系統獎項。4月Mozilla 代碼發布,成為linux圖形界面上的王牌瀏覽器。Redhat 宣布商業支持計劃,網路了多名優秀技術人員開始商業運作。王牌搜索引擎"Google"現身,採用的也是Linux伺服器。值得一提的是, Oracle 和Informix 兩家資料庫廠商明確表示不支持Linux,這個決定給予了Mysql資料庫充分的發展機會。同年10月,Intel和Netscape宣布小額投資紅帽軟 件,這被業界視作Linux獲得商業認同的信號。同月,微軟在法國發布了反Linux公開信,這表明微軟公司開始將Linux視作了一個對手來對待。十二 月,IBM發布了適用於Linux的文件系統AFS 3.5以及Jikes Java 編輯器和Secure Mailer及DB2測試版,IBM的此番行為,可以看作是與Linux羞答答地第一次親密接觸。迫於Windows和Linux的壓力,Sun逐漸開放 了Java協議,並且在UltraSparc上支持Linux操作系統。1998年可說是Linux與商業接觸的一年。
1999年,IBM宣布與Redhat公司建立夥伴關系,以確保Redhat在IBM機器上正確運行。三月,第一屆 LinuxWorld 大會的召開,象徵Linux時代的來臨。IBM、Compaq和Novell宣布投資Redhat公司,以前一直對Linux持否定態度的Oracle公 司也宣布投資。五月,SGI公司宣布向Linux移植其先進的XFS文件系統。對於伺服器來說,高效可靠的文件系統是不可或缺的,SGI的慷慨移植再一次 幫助了Linux確立在伺服器市場的專業性。7月IBM啟動對Linux的支持服務和發布了Linux DB2,從此結束了Linux得不到支持服務的歷史,這可以視作Linux真正成為伺服器操作系統一員的重要里程碑。
2000年初始,Sun公司在Linux的壓力下宣布Solaris8降低售價。事實上Linux對Sun造成的沖擊遠比對 Windows來得更大。 2月Red Hat發布了嵌入式Linux的開發環境,Linux在嵌入式行業的潛力逐漸被發掘出來。在4月,拓林思公司宣布了推出中國首家Linux工程師認證考 試,從此使Linux操作系統管理員的水準可以得到權威機構的資格認證,此舉大大增加了國內Linux愛好者學習的熱情。伴隨著國際上的Linux熱潮, 國內的聯想和聯邦推出了"幸福Linux家用版",同年7月中科院與新華科技合作發展紅旗Linux, 此舉讓更多的國內個人用戶認識到了存在著Linux這個操作系統。11月,Intel 與 Xteam合作,推出基於Linux的網路專用伺服器,此舉結束了在Linux單向順應硬體商硬體開發驅動的歷史。
2001月新年依使就爆出新聞,Oracle宣布在OTN上的所有會員都可免費索取Oracle 9i的Linux版本,從幾年前的"絕不涉足Linux系統"到如今的主動獻媚,足以體現Linux的發展迅猛。IBM則決定投入10億美元擴大 Linux系統的運用,此舉猶如一針強心劑,令華爾街的投資者們聞風而動。到了5月這個初夏的時節,微軟公開反對"GPL"引起了一場大規模的論戰。8月 紅色代碼爆發,引得許多站點紛紛從windows操作系統轉向linux操作系統,雖然是一次被動的轉變,不過也算是一次應用普及吧。12月Red Hat 為IBM s/390大型計算機提供了Linux解決方案,從此結束了AIX孤單獨行無人伴的歷史。
2002年是Linux企業化的一年。2月,微軟公司迫於各洲政府的壓力,宣布擴大公開代碼行動,這可是Linux開源帶來的深刻影響的結果。3月,內核開發者宣布新的Linux系統支持64位的計算機。
2003年1月,NEC宣布將在其手機中使用Linux操作系統,代表著Linux成功進軍手機領域。5月之中SCO表示就 Linux使用的涉嫌未授權代碼等問題對IBM進行起訴,此時人們才留意到,原本由SCO壟斷的銀行/金融領域,份額已經被Linux搶佔了不少,也難怪 SCO如此氣急敗壞了。9 月中科紅旗發布Red Flag Server4版本,性能改進良多。11月IBM注資Novell以2.1億收購SuSE,同期Redhat計劃停止免費的Linux,頓時業內罵聲四 起。Linux在商業化的路上漸行漸遠。
2004年的第1月,本著"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天理,SuSE嫁到了Novell,SCO繼續頂著罵名四處強行"化緣 ", Asianux, MandrakeSoft也在五年中首次宣布季度贏利。3月SGI宣布成功實現了Linux操作系統支持256個Itanium 2處理器。4月里美國斯坦福大學Linux大型機系統被黑客攻陷,再次證明了沒有絕對安全的OS。六月的統計報告顯示在世界500強超級計算機系統中,使 用Linux操作系統的已經佔到了280席,搶佔了原本屬於各種Unix的份額。9月HP開始網羅Linux內核代碼人員,以影響新版本的內核朝對HP有 利的方式發展,而IBM則准備推出OpenPower伺服器,僅運行Linux系統。
Linux的應用
沒有商業活動,就沒有Linux;沒有信息自由的自覺,更不可能有Linux。Linux除了是優良的軟體開發平台之外,也是工作、家居的好夥伴。有人說∶有了Linux,就等於有了阿拉神燈。此言不假矣。又有人說∶到現在還沒有移植到Linux的軟體,肯定是一點價值也沒有的。這話也不差呀。
Linux的發展證實了信息會愈來愈便宜的趨勢;因為便宜,市場便無限擴張。商業活動也轉向為以服務為導向的型態。最直接的案例便是ISP的應用。Linux可以用來架設ISP!
Linux Journal的發行人SSC(Specialized System Consultants)便是以Linux做為網路撥接服務平台的。要成為ISP業者,需要有連接至網際網路的能力,多序列阜撥接服務(如 Cycades、Maxspeed、Gtek等公司所提供的軟體系統),PPP和SLIP的服務,Usenet新聞群組(如INN),郵件遞送(如 sendmail),網頁伺服器(如Apache),備份功能(如tar、cpio)等等的應用軟體。由此觀察,主要的控製成本會落在網際網路的通訊租費 上,投資Linux的費用是非常低的。
下面是比較著名、流行的Linux發行版本
Mandriva
Mandriva原名Mandrake,最早由Gaël Duval創建並在1998年7月發布。記得前兩年國內剛開始普及Linux時,Mandrake非常流行。說起Mandrake的歷史,其實最早 Mandrake的開發者是基於Redhat進行開發的。Redhat默認採用GNOME桌面系統,而Mandrake將之改為KDE。而由於當時的 Linux普遍比較難安裝,不適合第一次接觸Linux的新手,所以Mandrake還簡化了安裝系統。我想這也是當時Mandrake在國內如此紅火的 原因之一。Mandrake在易用性方面的確是下了不少功夫,包括默認情況下的硬體檢測等。
Mandrake的開發完全透明化,包括「cooker」。當系統有了新的測試版本後,便可以在cooker上找到。之前Mandrake的新版本的發布速度很快,但從9.0之後便開始減緩。估計是希望能夠延長版本的生命力以確保穩定和安全性。
優點:友好的操作界面,圖形配置工具,龐大的社區技術支持,NTFS分區大小變更
缺點:部分版本bug較多,最新版本只先發布給Mandrake俱樂部的成員.
你自已挑吧!!!
㈥ 嵌入式軟體工程師歲數大了還能繼續干嗎
大多數人都覺得IT業都是一個低齡行業,白發蒼蒼的老年人們跟「程序猿」這三個字是不會有任何聯系的,他們不懂iPhone、Linux和雲,只有那些精力旺盛的中青年人才能與代碼進行無止盡的搏鬥。但著名的IT老記者,56歲的史蒂文·沃恩·尼克爾斯卻提醒人們:程序員,也是越老越辣的。
請大家看看我們IT領域的名人吧。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ie),C語言之父,Unix的創建者,去年辭世,享年70歲。肯·湯普遜(Ken Thompson),Unix的另一位發明者,現在已經69歲。詹姆斯·高斯林(James Gosling),Java之父,現在已經57歲。比爾•蓋茨(Bill Gates)和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都是56歲。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離開我們時也是56歲。蒂姆·庫克(Tim Cook),喬布斯的繼承者,蘋果現任首席執行官,51歲。
那對於Linux和開源呢?自由軟體創始人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 Stallman)現在已59歲。他的開源哲學的競爭對手埃里克·雷蒙(Eric S. Raymond)現在也54歲。而就連Linux之父李納斯·托沃茲(Linus Torvalds)也已經過了不惑之年,雖然算不上老,但是也算是大齡中年人了。
當然,不僅僅只有這些著名老程序猿才能代表我們:有調查顯示,2012年,有27%的社交網路用戶年齡超過了45歲。
果殼: 程序員老矣,尚能編否?
㈦ 喬布斯的創業經歷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啟示
喬布斯走了,但是他帶給了我們很多的財富,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探討。市面上有關史蒂夫?喬布斯的財經圖書不下20本,筆者覺得最值得翻閱的要屬《活著就為改變世界:喬布斯傳》,而深入揭示早期蘋果發展歷程的《重返小王國》則在時間上占據先機,具有史料價值,是後來許多跟風傳記重要的信息來源地。我認為,《蘋果往事》可與《重返小王國》一並閱讀,《蘋果風暴》的調侃文風則能帶領我們走出喬布斯過於偉大的身影,讓我們享受到閱讀的快樂。
創業夥伴並不太信任的喬布斯
偉人都是有缺陷的,甚至是極大的缺陷,喬布斯就是這樣一種人。在蘋果公司創業早期,他並不是很值得信任的人。
1976年4月1日愚人節這一天,沃茲答應合作了,和史蒂夫?喬布斯簽了長達10頁的合作書,它宣布了蘋果公司的正式成立。但沒過多久,兩位共同創始人的矛盾就公開化了。蘋果ii產品給喬布斯及公司帶來巨大的利益,喬布斯卻變得非常吝嗇,這讓蘋果公司共同創始人沃茲深惡痛絕,選擇主動遠離他。
蘋果公司早期的軟體工程師們都知道,史蒂夫心中並沒有什麼成就感,而是背負著巨大的挫折感。他沒有研發出什麼產品,也沒有展現什麼管理或營銷方面的人才。」在早些時候,沒有人知道史蒂夫整天做些什麼。他偶爾在員工面前出現一次,卻總在那裡發表長篇、激烈的抨擊演說。」
蘋果公司早期產品的專利權屬於共同創辦人沃茲,沃茲的家人都反對他把發明技術交給喬布斯,他們認為:「喬布斯是那種人,覺得自己理當一上來就占據高位,不肯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地從基礎做起。」
沃茲在回憶錄中,也表現出對創業初期喬布斯的失望。他認為喬布斯從一開始就欺騙過他「我與史蒂夫平分了第一筆生意所得的700美元」,「後來我發現史蒂夫得到的並非他所說的700美元,而是1000多美元」。
喬布斯創業早期常被批評為脾氣壞、頑固、倔強、喜怒無常。但莫里茨在《重返小王國》書中反問到,在哪個時代,有哪個人取得了卓越的成績,沒有這些性格特點呢。
㈧ 美國名校軟體工程專業剛畢業的博士生在矽谷亞馬遜剛入職的年薪是多少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18
㈨ 蘋果iPhone14Pro息屏顯示細節曝光,鎖屏大更新,你有何期待
自蘋果手機問世,果粉隨著時代的進步,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最近蘋果是iPhone14pro息屏顯示功能細節的曝光引起了大眾的熱議。尤其是息屏顯示功能,據專業人報道,此功能的出現將使狀態欄發生巨大的改變。
然而這也僅僅是相關透露,據說iPhone14pro在發布之後還會再進行一次更新,其中就包括了對息屏顯示功能的等一些問題的修復。雖然相關功能的開發已經到了最後階段,但是仍然還存在了一些漏洞,蘋果公司正在召集相關團隊軟體工程師進行漏洞修復。以保證能在發布會之前將漏洞修復完整。
㈩ 喬布斯的創業歷程
喬布斯的人生歷程,創業邦致力於成為中國創業者的信息平台和服務平台,幫助中國創業者實現創業夢想。下面我就為大家解開喬布斯的創業歷程,希望能幫到你。
喬布斯的創業歷程篇一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長處越明顯,那麼他肯定就有同樣大的短處,著名的喬布斯也是如此,其實喬布斯在創業的過程中,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1976年4月1日愚人節這一天,沃茲答應合作了,和史蒂夫·喬布斯簽了長達10頁的合作書,它宣布了蘋果公司的正式成立。但沒過多久,兩位共同創始人的矛盾就公開化了。蘋果II產品給喬布斯及公司帶來巨大的利益,喬布斯卻變得非常吝嗇,這讓蘋果公司共同創始人沃茲深惡痛絕,選擇主動遠離他。
蘋果公司早期的軟體工程師們都知道,史蒂夫心中並沒有什麼成就感,而是背負著巨大的挫折感。他沒有研發出什麼產品,也沒有展現什麼管理或營銷方面的人才。“在早些時候,沒有人知道史蒂夫整天做些什麼。他偶爾在員工面前出現一次,卻總在那裡發表長篇、激烈的抨擊演說。”
蘋果公司早期產品的專利權屬於共同創辦人沃茲,沃茲的家人都反對他把發明技術交給喬布斯,他們認為:“喬布斯是那種人,覺得自己理當一上來就占據高位,不肯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地從基礎做起。”
沃茲在回憶錄中,也表現出對創業初期喬布斯的失望。他認為喬布斯從一開始就欺騙過他“我與史蒂夫平分了第一筆生意所得的700美元”,“後來我發現史蒂夫得到的並非他所說的700美元,而是1000多美元”。
喬布斯創業早期常被批評為脾氣壞、頑固、倔強、喜怒無常。但在那個時代,有哪個人取得了卓越的成績,沒有這些性格特點呢。
史蒂夫的任性以及這種自我為中心的工作作風得罪了太多的人,讓他迅速走向危機,這讓董事會最終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掠奪其在蘋果公司的一切公職。
後來,喬布斯說:科技改變不了世界,孩子才能改變世界。“一個人成為父母以後,他的人生觀就發生變化了。這就好像你內心身處突然多了一種奇怪的力量左右你的思想一樣。對凌亂紛爭的大千世界,會有一種以前絕對沒有的感覺”
有人評價說,他明白了一切,這就是新時代的史蒂夫·喬布斯。創業的失敗使他變得謙遜了,孩子們的出生使他變得溫和了,而年齡的增長也使他變得更加成熟了。雖然他還可能剛愎自用,還可能像以前一樣只相信自己的判斷,但重要的是,他已經意識到工作是大部分人做的“蘋果公司就是一個團隊。”
喬布斯的創業歷程篇二
Mac World發布會斯蒂夫·喬布斯,1955年2月24日出生17歲進入REED(里德)大學就讀,但僅6個月後就中途輟學。
他是一個美國式的英雄,幾經起伏,但依然屹立不倒,就像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說到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倒。他和斯蒂夫·沃茨創造了“蘋果”,掀起了個人電腦的風潮,改變了一個時代,但卻在最頂峰的時候被封殺,從高樓落到谷底,但是12年後,他又卷土重來,重新開始第二個“斯蒂夫·喬布斯”時代。 編輯本段公司經歷
1977年1月,蘋果公司正式注冊成立。
1980年12月12日,股票在華爾街上市。
1983年,喬布斯著力研究新個人電腦。
1984年,第一台Mac機面市
1985年,被Sculley掃地出門創辦NeXT
1986年,喬布斯收購Pixar
1989年,NeXT公司失敗
1993年,喬布斯關閉NeXT的硬體部分;
1995年《玩具總動員》播放一舉成名。
1996年,蘋果收購NeXT喬布斯擔任顧問
1997年,喬布斯再次成為蘋果CEO
1998年,iMac成為美國最暢銷個人電腦
1999年,蘋果推出iBook、G4和iMacDV
2000年,蘋果公司再次出現季度虧損,分額下降,股價大跌
2001年,平面式的iMac推出,取代已問世三年的iMac。
以下內容(2002年至2009年年歷)在GNU自由文檔許可證下發布作者:Wiki網路
2002年,推出第二代iPod播放器,使用了稱為“Touch wheel”的觸摸式感應操控方式。
2003年,推出第一台的64位元個人電腦Apple PowerMac G5。
2003年,推出第三代iPod音樂播放器,可同時支持Mac和Windows,並取消Firewire連接埠的設計。
2004年,斯蒂夫·喬布斯被診斷出胰腺癌,蘋果股價重挫。
2004年,推出第四代iPod數碼音樂播放器,沿用了原本在iPod mini上的“Click Wheel”操控設計。此後還推出搭載彩色顯示屏的iPod Video。
2004年,推出迷你版iPod mini數碼音樂播放器,其金屬外殼與其他機種歧異性極大。
2005年,斯蒂夫·喬布斯宣布下一年度的電腦將採用英特爾處理器。
2005年,推出第五代iPod播放器。
2005年,推出第二代iPod mini 迷你數碼音樂播放器與iPod shuffle,其無顯示屏設計引起部分使用者不滿。
2005年九月,推出iPod nano 超薄數碼音樂播放器,採用彩色顯示器。
2006年,斯蒂夫·喬布斯發表了第一部使用英特爾處理器的台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分別為iMac和MacBook Pro。
2006年,推出第六代iPod數碼音樂播放器,稱為"iPod classic"。
2006年,推出第二代iPod nano 數碼音樂播放器,採用和iPod mini相同之鋁殼設計。
2006年,推出第二代iPod shuffle數碼音樂播放器,其外型變為類似一個夾子,體積更加小巧。
2007年,推出第三代iPod nano超薄數碼音樂播放器,外型由細長轉為寬扁。
2007年,斯蒂夫·喬布斯在Mac World上發布了iPhone與iPod touch。
2008年,斯蒂夫·喬布斯在Mac World上發布(從信封中取出)了MacBook Air,這是當時最薄的筆記本電腦。
2008年,斯蒂夫·喬布斯在Mac World上發布了iPod nano 第四代和iPod touch第二代。
2008年,斯蒂夫·喬布斯在Mac World上發布了新設計的MacBook和MacBook Pro,以及全新的24英寸Apple LED Cinema Display。
2009年,蘋果負責全球營銷的高級副總裁菲利普·席勒在Mac World2009大會上發布了重新設計的17英寸屏幕的MacBook Pro筆記本電腦。
2009年,3月3日推出升級版的iMac,但外形並未改變,其使用了NVIDIA公司新款顯卡,並小幅度降低了iMac價格,同時升級更新的包括Mac mini和Mac Pro。
2009年,3月11日推出新款iPod shuffle,這是第一款可以語音發音的數碼音樂播放器,體積更加小巧,幾乎是上代的一半大小,由於部分操作鍵轉至耳機線纜上,所以暫時不支持第三方耳機,而且必須配合8.1版本或更新版本的iTunes使用。2009年,6月23日喬布斯重新回歸蘋果總部工作。
2010年,1月27日蘋果公司平板電腦iPad正式發布。
2010年。4月6日蘋果ipad正式在美國發售。
2010年5月26日,在與比爾?蓋茨(Bill Gates)競跑了30多年之後,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這位蘋果公司創始人終於將他的公司送上了納斯達克(Nasdaq)的頂峰位置。蘋果公司的市值在當日紐約股市收市時達到2220億美元,僅次於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成為美國第二大上市公司,微軟當日市值為2190億美元。
2010年6月8日,北京時間凌晨黯然離開但在開始的時候,“蘋果”機的生意卻很清淡,畢竟它是一個全新的東西,除了對電子感興趣的人,誰知道這個東西會有什麼用處,而原先對“蘋果一號”感興趣的朋友們現在開始持觀望態度,等待更好的“蘋果II號”的出台。
一個偶然的機遇給“蘋果”公司帶來了轉機。1976年7月的一天,零售商保羅·特雷爾來到了喬布斯的車庫,當看完喬布斯熟練地演示電腦後,他認為“蘋果”機大有前途,決意冒一次風險——訂購50台整機,但要求一個月內交貨,喬布斯喜出望外,立即簽約,拍板成交,這可是做成的第一筆“大生意”。
時間太倉促,任務又繁重,喬布斯和沃茲冒著酷暑,沒日沒夜地幹了起來,為了公司的生存,他們豁出去了。他們每天幾乎都在揮汗如雨、頑強拼搏中度過,每周工作66小時。終於在第29天他們奇跡般地完成了任務,把50台“蘋果”電腦如數交給了商人特雷爾。 50台整機在特雷爾手裡很快銷售一空,有了良好的開始,“蘋果”公司名聲大振。開始了小批量生產。喬布斯和沃茲開始意識到,他們的小資本根本不足以應付這急速的發展。喬布斯後來回憶道:“大約是在1976年秋,我發現市場的增長比我們想像的還快,我們需要更多的錢。”為此,他們分頭去找資金支持,包括沃茲就職的公司惠普,但遺憾的是,這些公司都沒意識到這其中蘊藏的商機和市場。 機遇往往垂青努力的人。1976年10月,百萬富翁馬爾庫拉慕名前來拜訪沃茲和他們的車庫工場。馬爾庫拉是位訓練有素的電氣工程師,且十分擅長推銷工作,被人們稱為推銷奇才。由於在股票生意上發了財,他很早就選擇了退休的生活。但看到這兩個年輕人的新產品,馬爾庫拉決心重操舊業,幫助他們把公司大張旗鼓地辦起來。他主動幫助他們制定一份商業計劃,給他們貸款69萬美元,將自己的命運與兩個年輕人聯系在一起。有了馬爾庫拉這樣行家裡手的指導,有了這筆巨資,“蘋果”公司的發展速度大大加快了。
Apple II
1977年4月,美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計算機展覽會在西海岸開幕了。為了在展覽會上打出名聲,喬布斯四處奔走,花費巨資,在展覽會上弄到了最大最好的攤位。更引人注目的當然是蘋果II號樣機,它一改過去個人電腦沉重粗笨、設計復雜、難以操作的形象,以小巧輕便、操作簡便和可以安放在家中使用等鮮明特點,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它只有12磅重,僅用10隻螺釘組裝,塑膠外殼美觀大方,看上去就像一部漂亮的打字機。人們都不敢相信這部小機器竟能在大熒光屏上連續顯示出壯觀的、如同萬花筒般的各種色彩,“蘋果II”機在展覽會上一鳴驚人,幾千名用戶擁向展台,觀看、試用,訂單紛紛而來。
1980年,《華爾街日報》的全頁廣告寫著“蘋果電腦就是21世紀人類的自行車”,並登有喬布斯的巨幅照片。1980年12月12日,蘋果公司股票公開上市,在不到一個小時內,460萬股全被搶購一空,當日以每股29美元收市。按這個收盤價計算,蘋果公司高層產生了4名億萬富翁和40名以上的百萬富翁。喬布斯作為公司創辦人當然是排名第一。
1983年:Lisa資料庫和Apple Iie發布,售價分別為9998美元和1395美元。Apple成為歷史上發展最快的公司。但是Lisa的發布預示了蘋果的沒落,一台不合實際、連美國人都嫌貴的電腦是沒有多少市場的,而Lisa又侵吞了Apple大量研發經費。可以說蘋果興起之時就是其沒落開始之時。
因為巨大的成功,喬布斯在1985年獲得了由里根總統授予的國家級技術勛章。然而,成功來得太快,過多的榮譽背後是強烈的危機,由於喬布斯經營理念與當時大多數管理人員不同,加上藍色巨人IBM公司也開始醒悟過來,也推出了個人電腦,搶佔大片市場,使得喬布斯新開發出的電腦節節慘敗,總經理和董事們便把這一失敗歸罪於董事長喬布斯,於1985年4月經由董事會決議撤銷了他的經營大權。喬布斯幾次想奪回權力均未成功,便在1985年9月17日憤而辭去蘋果公司董事長。
史蒂夫的出走,使他更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吸收教訓,也為今後重回Apple並拯救它做好准備,辭職幾天後,喬布斯又創辦了“Next”電腦公司,繼續開始他的事業之旅。
在這段時間中,蘋果的失敗是註定的,無論是史蒂夫還是原百事CEO斯卡利 都不能使蘋果停止走向沒落,他們都堅持蘋果的封閉性,並且都堅持軟體與硬體的捆綁銷售,致使它的電腦不能走向大眾化之路,從而將可能的合作夥伴趕走,而電腦巨大的需求量是無法只由一個公司生產滿足的,而一個行業標准更是無法只由一個企業建立的,如果當年Apple 將軟硬體拆分那麼我們現在電腦上運行的就是Mac的系統了。
其實更恐怖的是蘋果漠視合作夥伴,比爾·蓋茨當年其實只是想做Apple的小弟,專心開發Office,但是由於蘋果漠視合作夥伴,在新系統開發上市之前並不給予合作夥伴兼容性技術上的支持,微軟不堪忍受只能嘗試發展自己的系統。(比爾蓋茨當年是盜用了Mac 系統的原型自己去開發,並不是不堪忍受只能嘗試發展自己的系統。) 重整河山1996年12月17日,全球各大計算機報刊幾乎都在頭版刊出了“蘋果收購Next,喬布斯重回蘋果”的消息。此時的喬布斯,正因其公司(現皮克斯)成功製作第一部電腦動畫片《玩具總動員》而名聲大振,個人身價已暴漲逾10億美元;而相形之下,蘋果公司卻已瀕臨絕境。
玩具總動員海報
喬布斯於蘋果危難之中重新歸來,蘋果公司上下皆十分歡欣鼓舞。就連前CEO阿梅利奧也在迎接喬布斯的歡迎詞中說:“我們以最隆重的儀式歡迎我們最偉大的天才歸來,我們相信,他會讓世人相信蘋果電腦是信息業中永遠的創新者。”喬布斯重歸故里,心中牽系“大事業”的夢想。他向蘋果電腦的追隨者們說:“我始終對蘋果一往情深,能再次為蘋果的未來設計藍圖,我感到莫大榮幸。”這個曾經的英雄終於在眾望所歸下重新歸來了!
受命於危難之際,喬布斯果敢地發揮了首席執行官的權威,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他首先改組了董事會,然後又做出一件令人們瞠目結舌的大事——拋棄舊怨,與蘋果公司的宿敵微軟公司握手言歡,締結了舉世矚目的“世紀之盟”,達成戰略性的全面交叉授權協議。喬布斯因此再度成為《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接著,他開始推出了新的電腦。1998年,iMac背負著蘋果公司的希望,凝結著員工的汗水,寄託著喬布斯振興蘋果的夢想,呈現在世人面前。它是一個全新的電腦,代表著一種未來的理念。半透明的外裝,一掃電腦灰褐色的千篇一律的單調,似太空時代的產物,加上發光的滑鼠,以及1299美元的價格標簽,令人賞心悅目……不愧是蘋果設計,標新立異,非同凡響。為了宣傳,喬布斯把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變成了iMac的廣告文案 I think, therefore iMac!由此成了廣告業的經典案例。 新產品重新點燃了蘋果機擁戴者們的希望。三年來他們一直在等待的東西出現了,iMac成了當年最熱門的話題。1998年12月,iMac榮獲《時代》雜志“1998最佳電腦”稱號,並名列“1998年度全球十大工業設計”第三名。
iMac II
接著,1999年喬布斯又推出了第二代iMac,有著紅、黃、藍、綠、紫五種水果顏色的款式供選擇,一面市就受到用戶的熱烈歡迎。1999年7月推出的外形藍黃相間,像漂亮玩具一樣的筆記本電腦iBook在市場上迅即受到用戶追捧。iBook融合了iMac獨特的時尚風格、最新無線網路功能與蘋果電腦在便攜電腦領域的全部優勢,是專為家庭和學校用戶設計的“可移動iMac”。1999年10月iBook奪得“美國消費類便攜電腦”市場第一名,還在《時代》雜志舉行的“1999年度世界之最”評選中,榮獲“年度最佳設計獎”。
iBook
在喬布斯的改革之下,“蘋果”終於實現盈利。喬布斯剛上任時,蘋果公司的虧損高達10億美元,一年後卻奇跡般地盈利3.09億美元。1999年1月,當喬布斯宣布第四財政季度盈利1.52億美元,超出華爾街的預測38%時,蘋果公司的股價立即攀升,最後以每股4.65美元收盤,輿論嘩然。蘋果電腦在PC市場的佔有率已由原來的5%增加到10%。
1997年,喬布斯被評為“最成功的管理者”。越來越多的業界同仁認同了此觀點。甚至連當初將喬布斯擠出蘋果公司的斯卡利也情不自禁地贊嘆:“蘋果的逆轉不是騙局,喬布斯幹得絕對出色。蘋果又開始回到原來的軌道。” 但是蘋果已經無法挽回通用電腦競爭上的敗局了。
iMac
編輯本段斯蒂夫·喬布斯與迪士尼1991年5月,斯蒂夫·喬布斯的皮克斯與迪士尼公司簽約,開始13年的合作。在合作期間,由皮克斯製作、迪士尼發行了6部電影,每一部動畫電影都橫掃美國本土和全球票房,為迪士尼和皮克斯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以及各個獎項所帶來的榮譽。
2003年開始,雙方開始商討續約問題,由迪士尼繼續全權發行後者製作的動畫。《海底總動員》取得了卓越的票房成績後,皮克斯的主席兼CEO史蒂夫·喬布斯越來越不滿於迪士尼。根據雙方1997年簽署的合同,皮克斯與迪士尼平均分攤動畫片製作的成本和利潤,而迪士尼還獲得一筆額外的電影發行費。皮克斯希望在新合同中獨享動畫片的發行利潤,只給予迪士尼約10%的發行費用。同時皮克斯還要求迪士尼在電影發行5年後將發行權交還給皮克斯,並放棄對雙方在過去幾年合作拍攝的動畫片的所有權。這意味著未來迪士尼公司只向皮克斯出租其龐大的發行網路,獲得小部分利潤,因此遭到迪士尼公司前任主席兼CEO邁克爾·艾斯納的拒絕(前者稱電腦動畫做出來的人物“很可憐”,後者稱迪士尼拍的續集“很丟臉”)。
2004年,新興動畫帝國皮克斯和老牌傳統媒體帝國迪士尼之間的商業矛盾開始愈演愈烈。同年1月,雙方在幾番談判後都未能達成協議,於是在2006年6月《汽車總動員》上映後終止合作,分道揚鑣。
之後,傳言皮克斯開始尋找新的合作發行夥伴,而迪士尼的長篇動畫部也推出了自己的電腦動畫形式的電影《四眼天雞》,並發行了一些其他工作室製作的動畫長片,更表示自己正在獨立製作《玩具總動員3》。
2005年10月,迪士尼新任CEO羅伯特·艾格上任(就職時宣稱復興迪士尼的動畫實力將是他的首要任務),開始與皮克斯進行積極的接觸(由於皮克斯的CEO史蒂夫·喬布斯同時是蘋果電腦公司的CEO,所以從2005年到現在,可以看見三家公司的合作頻繁,如在蘋果的iTunes音樂店中出售迪士尼旗下的電視節目)。同時傳出史蒂夫准備將皮克斯出售的消息,立刻也出現了迪士尼會收購皮克斯的傳言,但當時很多評論人士都認為迪士尼收購皮克斯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而就在2006年1月,迪士尼正式對外宣布收購皮克斯。2006年5月5日經兩家公司的股東批准,協議正式生效,皮克斯正式成為迪士尼的全資子公司,兩家公司終於再續前緣。
隨著本次收購活動,史蒂夫喬布斯以獨立董事的身份進入迪士尼董事會,成為迪士尼最大的股東。 編輯本段成功秘訣從對電腦的痴迷,到摯愛。
25歲就成為億萬富翁的背後,是努力執著。
信息業永遠的創新者。
我是天才,我一定會成功。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編輯本段喬布斯給年輕人的十句金玉良言
年輕時的史蒂夫·喬布斯與比爾·蓋茨
1. 領袖和跟風者的區別就在於創新。
創新無極限!只要敢想,沒有什麼不可能,立即跳出思維的框框吧。如果你正處於一個上升的朝陽行業,那麼嘗試去尋找更有效的解決方案:更招消費者喜愛、更簡潔的商業模式。如果你處於一個日漸萎縮的行業,那麼趕緊在自己變得跟不上時代之前抽身而出,去換個工作或者轉換行業。不要拖延,立刻開始創新!
2. 成為卓越的代名詞,很多人並不能適合需要傑出素質的環境。 成功沒有捷徑。你必須把卓越轉變成你身上的一個特質。最大限度的發揮你的天賦、才能、技巧,把其他所有人甩在你後面。高標准嚴格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將會改變一切的細節上。變得卓越並不艱難,從現在開始盡自己最大能力去做,你會發現生活將給你驚人的回報。
3. 成就一番偉業的唯一途徑就是熱愛自己的事業。如果你還沒能找到讓自己熱愛的事業,繼續尋找,不要放棄。跟隨自己的心,總有一天你會找到的。
我把這段話濃縮為:“做我所愛”。去尋找一個能給你的生命帶來意義、價值和讓你感覺充實的事業。擁有使命感和目標感才能給生命帶來意義、價值和充實。這不僅對你的健康和壽命有益處,而且即使在你處於困境的時候你也會感覺良好。在每周一的早上,你能不能利索的爬起來並且對工作日充滿期待?如果不能,那麼你得重新去尋找。你會感覺得到你是不是真的找到了。
4. 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種植自己的糧食,也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做自己穿的衣服,我們說著別人發明的語言,使用別人發明的數學……我們一直在使用別人的成果。使用人類的已有經驗和知識來進行發明創造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帶著責任感生活,嘗試為這個世界帶來點有意義的事情,為更高尚的事情做點貢獻。這樣你會發現生活更加有意義,生命不再枯燥。需要我們去做的事情很多。告訴其他人你的計劃,不要鼓吹,也不要自以為是,更不能盲目狂熱,那樣只會把人們嚇跑,當然,你也不要害怕成為榜樣,要抓住出頭的機會讓人們知道你的所作所為。
5. 佛教中有一句話:初學者的心態;擁有初學者的心態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不要迷惑於表象而要洞察事務的本質,初學者的心態是行動派的禪宗。所謂初學者的心態是指,不要無端猜測、不要期望、不要武斷也不要偏見。初學者的心態正如一個新生兒面對這個世界一樣,永遠充滿好奇、求知慾、贊嘆。
6. 我們認為看電視的時候,人的大腦基本停止工作,打開電腦的時候,大腦才開始運轉。
過去十年中,大量的理論研究表明,電視對人的精神和心智是有害的。大多數電視觀眾都知道這個壞習慣會浪費時間並且使大腦變得遲鈍,但是他們還是選擇呆在電視機前面。關掉電視吧,給自己省點腦細胞。還有,電腦也會讓你的大腦秀逗,不信的話你去跟那些一天花8小時玩第一視角射擊游戲、汽車拉力游戲、角色扮演游戲的人聊聊看,你也會得出這個結論的。
7. 我是我所知唯一一個在一年中失去2.5億美元的人……這對我的成長很有幫助。
犯錯誤不等於錯誤。從來沒有哪個成功的人沒有失敗過或者犯過錯誤,相反,成功的人都是犯了錯誤之後,做出改正,然後下次就不會再錯了,他們把錯誤當成一個警告而不是萬劫不復的失敗。從不犯錯意味著從來沒有真正活過。
8. 我願意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換取和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
十幾年來,世界各地的書店裡涌現出海量的關於歷史人物的書籍。這些人物包括蘇格拉底、達芬奇、哥白尼、達爾文以及愛因斯坦成為人們靈感的燈塔,而蘇格拉底排在第一位。西塞羅評價蘇格拉底說:“他把哲學從高山仰止高高在上的學科變得與人休戚相關。”把蘇格拉底的原則運用到你的生活、工作、學習以及人際關繫上吧,這不是關於蘇格拉底,這是關於你自己,以及關於你如何給你每天的生活帶來更多的真善美。
9. 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難道還有其他原因嗎?
你是否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有什麼使命是一定要達成的?你知不知道在你喝一杯咖啡或者做些無意義事情的時候,這些使命又蒙上了一層灰塵?我們生來就隨身帶著一件東西,這件東西指示著我們的渴望、興趣、熱情以及好奇心,這就是使命。你不需要任何權威來評斷你的使命,沒有任何老闆、老師、父母、牧師以及任何權威可以幫你來決定。你需要靠你自己來尋找這個獨特的使命。
10. 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里。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你是否已經厭倦了為別人而活?不要猶豫,這是你的生活,你擁有絕對的自主權來決定如何生
活,不要被其他人的所作所為所束縛。給自己一個培養自己創造力的機會,不要害怕,不要擔心。過自己選擇的生活,做自己的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