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MacBook Pro 2021 首發體驗:野獸級性能,寵物級功耗
平整的 A 面,圓潤的倒角,甚至還有黑色的鍵盤。全新 MacBook Pro 的設計乍一看是如此的 Old School,但實際上,它是真的 Old School。
因為它和這台 PowerBook G4 之間藏著一段卧薪嘗膽 20 年的復仇故事。不著急,我們先看完評測部分。故事,我們結尾再和大家聊聊。
之所以說新款 MacBook Pro 很 Old School,是因為這次的設計,真的很不討巧。
平整的 A 面,更大的倒圓角,都讓這台 MacBook Pro 視覺上會比前代厚上不少,但實際上兩者僅相差了 0.06 厘米。其餘三維尺寸變化並不大。
注意,使用這三個雷靂 4 充電並不能達到最快充電功率。經過我們實測,雖然系統識別出了充電頭為 140W,但實際充電功率則只有 94W。
相比起前代,新款 16 英寸 MacBook Pro 上的雷靂介面從第三代,升級到了第四代,同時支持 DisplayPort、USB 4 以及 USB 3.1 第 代。當然,也能拿來給電腦充電。
注意,使用這三個雷靂 4 充電並不能達到最快充電功率。經過我們實測,雖然系統識別出了充電頭為 140W,但實際充電功率則只有 94W。
木桶中的短板,出現在了充電線上。因為蘋果在這個 140W 充電頭上使用了最新的 USB PD 3.1 EPR 標准,然而這個標准實在太新了,所以目前市面上還沒有支持這個標準的 C to C 充電線。
所以想要體驗最快的充電速度,你只能使用這條標配的 MagSafe 充電線。
同時我們也測試了一下這次新增的 SDXC 卡槽,支持 USH-II SD 卡,測出的讀寫速度分別為 134.0MB/s 以及 254.2 MB/s。
另外。這次的 3.5 毫米耳機插孔,是支持高阻抗耳機的,真·極其先進。
這次的介面,真的足夠豐富了。
不過新款 16 英寸 MacBook Pro 還是會比起前代重 100g,這大約就是一個拓展塢的重量。
在外觀上還有幾個細節上的改動。首先是 A 面的 logo 更大。其次是屏幕下方的 MacBook Pro 標識移到了 D 面,四個支撐腳也從圓的變成了平的。
一是整個區域都黑化了,視覺上更加一體。二是 TouchBar 變成全尺寸的實體鍵盤。
這里有兩個小細節值得一說。
首先黑化的鍵盤凹槽,和整個 C 面是一體的,但使用了雙重陽極氧化工藝,從而實現一塊鋁合金,兩種顏色。
其次,頂部的一排按鍵里,ESC 鍵和觸控 ID 鍵變得更大。觸控 ID 鍵上增加了一個輔助觸摸識別的 屬環,觸摸區域向下凹陷。
有意思的是,F6 鍵集成了勿擾模式,看來蘋果想讓你一鍵安靜搬磚。
鍵盤手感方面,對比 19 款 16 英寸的 MacBook Pro 區別不大。TouchBar 消失後,老用戶可能需要適應一段時間。
2012 年,蘋果推出了首款 Retina 視網膜顯示屏的 MacBook Pro,在 1080P 甚至 720P 當道的時代里,可以說驚艷四座。2021 年,首款配備 XDR 顯示屏的 MacBook Pro 來了,蘋果自信地稱之為「世界上最好的筆記本屏幕」。
這種自信不是沒理由的:mini-LED,1600nit 的峰值亮度,ProMotion 自適應刷新率,3.5mm 四面等寬的邊框。
每個參數拎出來都很能打,組合在一起就孤獨求敗了。
還記得第一次掀開屏幕時,編輯部「哇」聲一片。但隨後的聲音,就變成了「咦」?原因是大家看到了劉海。但有位高情商的同事說,劉海兩邊的屏幕,其實相當於買房送的飄窗。
這樣做比喻,其實不無道理。
因為刨除這兩塊多出來的顯示區域,下面屏幕的顯示比例和此前一樣,依舊是 16:10。
所以它不是原有的屏幕上切除了一個小缺口,更像是在一塊正常比例的屏幕上加了一對耳朵,顯示狀態欄,從而給桌面騰出更多面積。
關於劉海,有這么幾個細節。
一是交互方式有兩種。當游標劃過劉海,會直接穿過,而不是繞過它。當長按觸控板滑動游標時,游標則不會進入劉海區域,左右移動會直接跳過劉海。
二是在暗黑模式下,劉海其實並不算突兀。三是這個劉海內,集成了一顆 1080P 的攝像頭,以及光線感測器、LED 指示燈等元器件,所以佔地有點大,比 iPhone 12 系列上的劉海寬一些、方正一些。好在攝像頭的視頻效果提升明顯,視頻會議再也不是「唱黑臉」。
四是劉海左側的圖標如果排滿了,會自動排到劉海右側,劉海不會擋住內容信息。
說完最有爭議的劉海,咱們還是來說一說它的整體觀感。
XDR 顯示屏,第一個特點就是該亮的夠亮。
尤其在看 HDR 視頻時,超高亮度帶來的真實感,是老款 MacBook Pro 無法比擬的。同時方便了視頻工作者處理 HDR 視頻。
首次出現在 MacBook 上的 ProMotion 功能,在啟動台里左右翻頁,或滑動瀏覽網頁時,高至 120Hz 刷新率的流暢感,會非常直觀。但日常碼字、聊天、觀影時,則感知不強。
有個特別的功能,你可以在設置裏手動控制屏幕的刷新率,在視頻後期等工作流里,可能會有所幫助。
當然,更值得升級的,是蘋果口中「快得嚇人」的 M1 Pro,和「快得太嚇人」的 M1 Max 晶元。
我們測試的這台 MacBook Pro,是 M1 Max 的頂配。10 核 CPU + 32 核 GPU,搭配 64GB 的內存,妥妥的性能怪獸。
首先來看跑分。
我們將 19 款 16 英寸 MacBook Pro 和 ROG 槍神 5 Plus 作為對照組,具體配置見圖表。
在 CineBench R23 和 GeekBench 5 的跑分測試里,M1 Max 的 CPU 無論是單核還是多核,分數都呈壓倒性優勢。 而 GPU 的成績,ROG 憑借 RTX 3070 扳回一城,GeekBench 5 的 GPU 跑分是 M1 Max 的兩倍還多。
首先我們模擬了影視工作者的工作場景,先是用 Adobe Premiere Pro 導出一段 9 分半的 4K HEVC 視頻,舊 MacBook Pro 耗時 5 分 25 秒,ROG 3 分 55 秒,而新款確實快得嚇人,只需要 2 分 40 秒。
然後用 C4D 渲染一張解析度為 1080 1080 的圖像,新 MacBook Pro 依然用時最短只需要 12 分 34 秒。贏了也就算了,但你們看,新 MacBook Pro 功耗只用到了 35W,對手都接近是滿載功耗運行。
這就好比對手用盡了吃奶的勁兒,而它只用了一隻小拇指,就把他們掰倒了。
而為了聽一下它的風扇聲,我們決定對它進行雙重烤機。在 CineBench R23 和 GFXBench Metal 的雙重壓力下,我們終於第一次聽到了它的聲音。但功耗,也只到了 85W。
對不起,盡力了。
接下來,我們又對新老 MacBook Pro 展開了對比測試。因為測試軟體和編程平台的差異,這里先不帶 Windows 玩了。
我們用 Final Cut Pro,將一段 8K HDR 視頻,導出為 4K HEVC 格式。老款 MacBook Pro 需要將近 19 分鍾,而新款只需要 9 分 22 秒,耗時僅是前者的一半。同時功耗、溫度都更低。
再者,我們還模擬了一下開發人員的辦公需求,使用 Xcode BenchMark 進行編譯測試。新老 MacBook Pro 的差距也是一眼可見,M1 Max 耗時縮短一半,功耗居然比前輩低了 203%。
作為開發,怎麼不做一下神經網路訓練呢?所以我們拿了 2.5 萬張貓貓狗狗的照片,進行特徵提取的神經網路訓練。
但結果你猜怎麼著?
新款 MacBook Pro 居然慘敗,耗時 3 小時 34 分鍾,而對手只用了 1 小時 59 分鍾。查了一下官網才發現,原來我們的測試工具還沒有適配。
最後,我們還是響應大家的需求,測了一下 游戲 。
在高耗能模式下,運行古墓麗影暗影時,開啟 4K HDR 畫質,僅能跑到 30 FPS。將解析度切換到 1080P 後,雖然能跑到 70 FPS,但畫面會掉幀。看來 Metal 對於 游戲 的優化還是差了點。
由於時間的關系,我們沒有辦法測具體的續航。大家可以通過表格中各活動的功耗,來窺測 M1 Max 的能耗比。
注意,這里的功耗均是在不插電的情況下測試的。相信日常使用中,續航表現不會成為它的短板。
綜上所述,M1 Max 的性能媲美 R9-5950X + RTX 2080,同樣的工作下的功耗卻只有一半左右。既能滿足辦公室重度搬磚,外出不插電也不會露怯。
一句話概括就是:野獸級的性能,寵物級的功耗。
再一次掏出 2001 年發布的 PowerBook G4,它的設計在當時有多能打呢?
鈦合金外殼、充電器指示燈、工作指示燈、還有——電量指示燈。
等等,為什麼要在電腦底部做一個電量指示燈?因為電池是可拆卸的。
還有,隱藏式介面、15.2 英寸的四邊框等寬屏幕。甚至不用擰一顆螺絲,即可進行內存升級。
這都讓 PowerBook G4 成為當年最受矚目的筆記本電腦。
但 G4 卻是最後一個 PowerBook 系列。原因恰好就出現在了晶元上。
當時蘋果、IBM 以及摩托羅拉聯盟,共同開發和生產 PowerPC 處理器,並用在了 PowerBook 上。
然而英特爾當時的光輝,讓這顆 CPU 在市場上黯然失色。
最終,喬布斯在 2005 年的 WWDC 上,當著上千名程序員的面,邀請了英特爾的前 CEO 保羅 歐德寧上台,並和他緊緊相抱。
就此,蘋果開展了和英特爾長達十餘年的合作,但一顆自研晶元的種子也暗自埋下。
在 powerbook G4 成為 歷史 的 20 年後,一台處處滲透著當年影子的筆記本,帶著 M1 Pro 和 Max 晶元,破土而出。
這就是新的 MacBook Pro。
這一切,或許就像發哥說的一樣:
『貳』 想買一台蘋果電腦做設計,主要用到的是final cut pro剪片子。目前正考慮Macbook723和Imac509.不知道選那台
IMAC。配置明顯比PRO高很多,把 四核 Intel Core i5 處理器 放到PRO上, 會把PRO燒冒煙的。它比 Intel Core i7-2720QM性能強非常多。並且你做影視處理,小屏幕很不爽的,很多細節都看不到,對於影視處理和平面設計來說,大屏永遠是王道。
『叄』 蘋果電腦鎖屏密碼忘了怎麼辦
重新啟動時按住Command+s,會進入單用戶模式。
輸入如下三個命令,每行是一個命令,記得輸入完每一個令以後都記得按回車,第二行點那裡沒有空格。。
/sbin/mount -uaw
rm /var/db/.applesetupdone
reboot
輸入完以上三個命令以後機子會自動重新啟動,然後進入系統後會象剛拿到的新機子一樣,出現歡迎畫面和用戶設置,耐心設置完以後就有了一個新的管理員用戶。
然後到此,如果忘記了原來自己用戶密碼的,可以直接在系統偏好設置-賬戶-自己的賬戶里修改(記得按那個黃色的小鎖才可以修改,不然其他賬戶是灰色的),不小心刪掉管理員用戶的同學就也可以用新的這個管理員用戶啦~
下邊再說一下比較正常的方法,如何用光碟來重置密碼吧。
首先,放入系統光碟,在跳出安裝MAC OS X 的界面選擇重啟電腦,或者重啟電腦按C從光碟啟動
重新開機後,選擇自己能懂的語言。
然後在選項中選擇執行『工具程式/重設密碼』
接著選擇你的卷宗(也就是硬碟),在選取此卷宗的使用者來重置其密碼中選擇你要重設的使用者,再換上新的密碼,選擇好後按下儲存就可以離開了。
『肆』 蘋果MacBook Pro(Retina屏)15.4英寸如何具體評測可以發一下
原來Macbook一直沒有什麼好感。在我印象里Macbook一直華而不實,屏幕好些,做工好些,缺點一大堆,USв太少,mac系統太難,應用太少,不能淘寶,不能網銀,散熱太差,配置太低,價格太高,當然這些大部分都是聽來的。
不得不承認這塊屏幕深深的吸引了我,而我又是對屏幕十分敏感之輩。Nvidia GT650M的加入,使Macbook性能一躍成為性能強悍的筆記本,而且由於在Win下只顯示獨立顯卡,3D Vision成為可能,新增的USв3.0,HDMI 1.4更是方便了3d輸出。超薄的機身,去掉了累贅的光碟機,去掉傳統硬碟,換成高速SSD,15寸 2880x1800高級屏幕。
外觀。前面說到,除了索尼蘋果外,其他機型在我眼裡總感覺千篇一律,多少年來一直是那個外形那個厚度。Macbook給我的感覺就是簡潔,大方,做工幾乎無可挑剔。同樣上面屏幕下面鍵盤,Macbook就看起來給人一種高檔卻不張揚,低調但卻透露出一種高雅氣質的感覺。由於機身做的輕薄,拿在手裡手感十足,每次拿起來往內膽裝的時候都忍不住感嘆一下。外觀本來是仁者見仁的東西,但是蘋果的產品總是能打動絕大部分人。我們可能不太習慣老外的長相,但是真正漂亮的美女,大家的眼光還總是能統一的,看到蘋果產品,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亞洲人還是歐洲人,老闆還是打工仔,似乎都很統一,有人罵蘋果貴,蘋果黑,蘋果配置低,但提到外形,大家的審美突然變的一致了.不能不服,蘋果的工業設計堪稱完美!
配置和性能
Macbook
一直在我眼裡屬於那種華而不實的東西。但是rMBP不是。
i7 4核
8G-16G 高速內存
Nvidia GT650M DDR5 獨立顯卡
最新 INTEL HD4000 核顯
三星高速SSD快閃記憶體
2880x1800解析度Retina屏幕
背光鍵盤
USв 3.0
藍牙4.0
HDMI 1.4
Thunderbolt高速介面
很顯然,rMBP採用的都是全球一流供應商提供的,最頂尖,最新技術的硬體,
強大配置所帶來的體驗是很爽的。開關機都是幾秒種。網頁,程序都是秒開。沒有一絲拖泥帶水。用了3個月從來沒有過程序卡頓或者死機情況。
大菠蘿和星際2我特效全開,最高2880x1800的解析度下,幀數雖然有點低,但仍然可以順利玩。在最高畫質下玩游戲,光看畫面就是一種享受。稍微降低解析度到2560x1440,游戲立刻很流暢,降到PC的最高解析度--1080p的話,那就非常流暢了。Win7測試顯卡最低7.2,SSD,CPU,內存都是7.9.
win8下顯卡變成了7.1,SSD卻增加到8.1魯大娘測試。
我公司4年前的台式機,也是獨顯,成績是1000分。其中顯卡僅僅只有寒酸的10分。
我的索尼i5,410m顯卡, 總成績2900分。其中顯卡為60分。
rMBP,總成績5010分,顯卡成績為160分。其中SSD的成績大幅領先傳統7200轉硬碟。
3Dmark11測試。
如網路傳言,rMBP的GT650M屬於高頻版,900hz,其他本子也有搭載GT650M,但主頻都在400-750之間。不過我3d mark11的測試成績和其他本子的相差無幾,不知何故,2156分。壇子有人分數跑到2600,已經接近GTX670M,不知他們怎麼測的. 不過分數畢竟還是個分數,還是要看實際體驗。
USв 3.0的加入,讓數據傳輸不再折磨人,如果從外置硬碟往SSD傳東西,速度能達到300m以上,如果uSв 3.0硬碟和U盤互拷大量數據,基本在80-90m之間,如果直接往SSD拷東西,那就是飛速了。想當時用索尼本傳個12g的3d電影,剛開始每秒20m,到後來每秒10m,5m,1m,後來實在等不住就睡覺了。其實USв 3.0要保證速度,SSD也是關鍵因素,否則你往機器硬碟拷東西,硬碟卻成了瓶頸,哪怕是7200轉。
如此強大的配置,機身卻做的如此超薄,而且只有2.0KGs的重量,電池續航也得到保證,我毫不誇張的說這也就蘋果能做到。如今的超級本可以做到7-8個小時的續航,但是大部分是核顯。外星人配置高,但可以承受那個重量和價位的話,我覺得直接買個台式機,外接大屏幕玩游戲不是爽的多?
下面這個是外星人15寸的重量,3.2KGS. 光電源就和Macbook air的機身持平了,總計4.2kgs,加上
滑鼠有9斤重,便攜只能是從卧室挪到客廳了。
我一直在想,以外星人的厚度和重量,我想無論那個廠家做這種游戲本都不會存在太大技術障礙。3。音質,攝像頭,鍵盤
市場上筆記本各種型號加起來恐怕有上千種,但越來越多的廠商將賣點放在容易吸引普通消費者眼球的配置上,比如GT61ОM 2G內存,大家乍眼一看,2G顯存啊,估計性能不賴,有幾個人注意前面的61Оm呢,有多少人注意它的處理器,位寬,頻率,帶寬呢?這種入門顯卡也就是HD4000的水平,給他配10g顯存又能怎樣。所以商家太會忽悠人,就比如什麼卡片機,手機支持2000萬像素,搞得很多人以為像素就代表畫質,經常出去被拿著卡片機的人問我單反多少萬像素,拿著1200萬像素的老單反,搞得我還真有點難以啟齒。對於筆記本最影響用戶感受的屏幕等,他們很少,也沒有信心公布參數,只是簡單的取個華麗的名字,諸如,炫麗屏,炫彩屏等,一帶而過。
蘋果不但堅持保證屏幕的品質,而且對於普通人很難覺察的語音輸入功能,蘋果也顯然用了心思。
rMBP使用雙麥降噪,我試著正常坐在椅子上(不用俯著身子湊到mic前面),正常的講話的音量講話,用quicktime錄音,回放的效果十分清晰,我沒有嘗試過專業的錄音設備,但是以我的理解,以及錄音回放中細節的表現,我覺得它已經夠好,這也是很多專業人士用macbook的原因之一吧。
我用我的索尼本做過測試,正常坐姿,正常語速,對著Gооgle語音講話,Gооgle要麼告訴我 ,大聲點,要麼問我,你說的什麼,再大聲點,我身子湊到mic前面,它仍然很難識別。用rMBP的話,你無需改變姿勢,無需刻意放大聲音,只要大概控制好語速就行,識別率超出你的想像。有時候在辦公室,還影響到別人我聲音很小的說話,它也能准確的識別。順便提下,10.8.2的語音聽寫十分強大。4.屏幕。點的索尼高檔本的屏幕竟然還不如校色後的Macbook air。
對我這種不專業,卻喜歡專業產品的人來說,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屏幕清晰,通透,對比強烈但色彩柔和,看上去很舒服,顏色還原准確,處理圖片的時候信心十足,無論看電影,看圖片,或者上網帶來的感受都是前所未有的。
至於很多人提到的瀏覽網頁卡頓現象,當初的確存在。在ML的幾次更新優化下,已經大幅改善。絕大部分網頁都很流暢,除非那種要載入大量圖片的網頁,會偶爾有卡頓,但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老款的pro我也測試過,偶爾的卡頓也存在。可能大家對Retina macbook pro太過於挑剔了吧。5.電源和電池
我很少看有網站專門評測電源。這個看上去似乎被大家忽略的東西,但對我來說印象深刻,因為以前每次出差看到那個被電源線塞的鼓鼓的電腦包就很煩。由於續航太差,基本上一到賓館我就得找電源線插上,然後再掏出滑鼠墊,滑鼠,才能開始做事。幾乎所有的筆記本的電源線都一個德行,一個磚頭塊大小的適配器,一邊是一根粗粗的電源線加大大的插頭,另一邊是連接到筆記本的稍微細點的線。不管怎樣,這堆東西你都得帶著,差不多有一公斤重,很硬的線,磚頭塊和三角插頭在一起,攜帶十分不方便,放在電腦桌上也是亂糟糟的。以前雖然對Macbook興趣不大,但是我卻注意到蘋果的電源完全不同。它的線分為2個組件,一個是電源延長線,這個也很粗,但是我幾乎很少用它,另外一段是99%都使用它的電源適配器,帶一米多的線連接到筆記本。適配器的插頭可以隨時用手扳囘開使用,另一端也可以掰開,是個十分人性化的繞線掛鉤,和筆記本接觸的是個扁平的介面,只要放入大概位置,會被筆記本自動吸入,介面上有個指示燈,充電時候亮紅燈,充滿後綠燈,只需輕輕一壓就可拔出。清一色的白色電源和macbook整體很搭配。多麼人性化,多麼方便,連電源線都做的像一件藝術品。我就納悶其他筆記本廠商就沒有注意到這個電源給人帶來的不便嗎?毫不誇張,Macbook的電源也是對蘋果增加好感的主要因素之一。細節決定成敗,一點不假。6.觸摸板。
除了對以前筆記本的電源不滿外,觸摸板更是相當不滿意。對筆記本來說,觸摸板是相當重要一個部件,可其他品牌的觸摸板只是僅僅實現了觸摸功能而已。它可以被觸摸,也可以模擬滑鼠的左鍵右鍵,可由於體驗太差,我不得不總是插個滑鼠。而且在開啟觸摸板的時候如果打字,很容易造成誤操作,滑鼠突然就不知道跑那裡去了。由於觸摸板太差,出差你就必須帶上滑鼠和滑鼠墊,加上僵硬的電源線,大磚頭塊電源適配器,這幾個東西往往不知道怎麼塞在電腦包里,因為他們都是不規則的形狀。最悲劇的是我在客廳看電影的時候,我需要把筆記本帶到客廳來連接投影儀,電腦放一個小方凳子上,沒了空間給滑鼠,我嘗試用觸摸板,試了幾分鍾後,我實在忍受不了了,就不得不把電腦直接放地板上,旁邊鋪個滑鼠墊,插上滑鼠 。當我插好所有設備後,往地上一看,亂糟糟一片,首先是筆記本的一堆電源線,滑鼠線,滑鼠墊,音響電源,小音箱連接線,音響輸入線,HDMi線,投影電源線...這種體驗實在是太糟糕了。
Macbook大大的觸摸板卻完全不同。指那打那,雙指拖動屏幕流暢滾動,雙指左右輕掃網頁前進後退,雙指轉動旋轉圖片,三指輕觸激活字典,三指拖動,四指上推切mission control,四指左右清掃切換程序,四指收攏到Lauch pad,四指打開來到桌面。。。結合bettertoutch tool,我將網頁刷新設置為4指輕觸,五指輕觸進入finder,三指上推回到網頁頂端,三指雙拍關閉標貼。手勢操控簡直爽到家7. 散熱和噪音。
新一代macbook採用改進的非對稱雙風扇設計。理論上散熱和噪音會有很大改善。以前的macbook我用的不多,但是我對rMBP的散熱基本上滿意,噪音控制十分滿意。平時辦公,上網,鍵盤上都冰涼的,耳朵趴在鍵盤上都聽不見風扇聲,開flash會熱一些,但是風扇聲音仍覺察不到。夏季溫度稍高,開大型游戲溫度會上升到70-80度以上,鍵盤上面也是很燙,瞬間會風聲四起,不過也在接受范圍呢,但是那個筆記本開大型游戲的時候不燙呢。一旦退出遊戲,溫度會在十幾秒中迅速降低,風扇也回歸安靜。
還要說明的是絕大部分本子用的塑料材質,就算裡面燙外面也感受不到。Macbook堅持用鋁合金,感受是很直接的,但這恰恰會幫助機器散熱,只是給人感覺macbook好像散熱不好一樣。你用一個純金屬的杯子倒杯開水,看你hold住不。如果是塑料杯,那幾乎無壓力。
在win下明顯散熱和續航都會差很多。還好裝了個風扇控制軟體,否則玩會war3都會熱的游戲自動退出。
8. 系統
rMBP自帶Mountain line 10.8.2.,不管是山獅,山貓還是山豬,對我來說都是全新的系統。
不過很容易上手。用了一段時間後,就感覺很難再回到win。相比ML,win下系統的配色,圖標的設計和排列,特效,都顯得有些雜亂.Win8進步很大,但仍然不夠。Mac的系統給人感覺清爽,簡單,操作方便,動畫效果不但漂亮還很有趣。比如你點下載,從你點下載的地方會拋出去一個圓形的圖標,飄落到dock下download圖標里。
win下你在程序下點「-」,程序會瞬間消失在任務欄里。但在Mac下,會有一個漂亮的動畫效果,程序會從下網上蜷縮變小到任務欄里,很像」巴巴爸爸」里的變形動畫。類似的動畫效果在mac里無處不在。
Mac很多方面表現的比win更人性化,更方便操作,。 windows文件系統據說比Mac好,但我真沒感覺出來。我最常用的文件搜索,mac下瞬間找到,win下卻要搜啊搜。Mac下文件的預覽排列方式十分人性化,要找一個文件,從根目錄到最終的文件夾或者文件整個路徑都會以分行列表直觀的顯示,也就是說你要返回上一級,或者上上一級,或者根目錄,只需直接點你想要去的某一級目錄即可,而不是像win裡面你要點返回或者向上的箭頭,你也不可能記得清到底上一級是什麼文件,你只能點回去再看。 Mac下的各種格式圖片(包括raw),pdf,word,excel,pages,numbers都可以直接以預覽的形式顯示,這實在是太方便了。想我每次在公司的老電腦找一個文件,一堆excel里一個個打開找,啟動又慢,打開不是想要的,再去點x關掉,再打開一個,很煩。win8里終於可以預覽了,可體驗和Mac下實在不能相提並論
『伍』 同樣配備蘋果M1晶元,兩款筆記本電腦對比,如何選擇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同樣配備蘋果M1,外觀看起來也很相似,但 有 2000元 的價 格差 異,選 擇Pro值 得 嗎?
盡管兩 款 筆 電 都 采 用了M1芯 片,看 價 格 差 異 就 知 道,它 們之間肯 定存在一些異 同 。
接下來我們將 M1 MacBook Air 與 M1 MacBook Pro 對比,看看這兩款筆電有何不同之處,希望經過對比,能夠讓您做出明智的決定。
設計和尺寸
乍一看,這兩款 筆電看起來幾乎相同,但從側面仔細觀察,您會發現 MacBook Air 具有錐形設計。盡管它們都具有相同的鍵盤,這種設計讓 MacBook Air 更容易打字。
由於 MacBook Air 是為輕量級任務量身打造的,因此它採用無風扇設計,可實現靜音運行。
而 MacBook Pro 有一個內部風扇,在您執行密集任務時它 開始旋轉,降低機 箱 溫度。
MacBook Air 因其輕薄而廣受歡迎,它 最 薄的地方只有 0.16 英寸厚,最厚的地 方為 0.63 英寸。
相比之下,13 英寸 MacBook Pro 的厚度為 0.61 英寸,但其整個框架的厚度保持一致。
在重量上,兩者之間沒有太大區別,MacBook Air 的重量僅為 2.5斤,而 MacBook Pro 的重量為2.7斤。不過2兩的差異,如果不仔細掂量,否則很難察覺到。
請注意,這些 MacBook 的重量可能會略有不同,具體取決於您要使用的硬體配置。
至於尺寸大小,它們都有相同的寬度和深度,分別為 11.97 英寸和 8.36 英寸。
內部硬體和性能
盡管兩種型號都配備了相同的蘋果M1晶元,但它們的性能卻 有 差 異,這種微小的性能差異並不完全是因為硬體本身,而是與 設 計有 關 。
內部風扇使 MacBook Pro 在處理 CPU 和 GPU 密集型任務時表現更好。
不幸的是,由於無風扇設計,MacBook Air 在執行這些任務時,無法維持其峰值性能,因此它必須降低時鍾速度來控制溫度。
在硬體規格方面,基本型號 M1 MacBook Air 具有 7 核 GPU,而 M1 MacBook Pro 具有 8 核 GPU。除非通過玩 游戲 或運行 Final Cut Pro 等應用程序將圖形處理能力推向極限,否則額外的內核不會在實際測試中產生明顯的差異。
至於存儲和 RAM,M1 MacBook Air 和 M1 MacBook Pro 都為其基本型號配備了 256GB SSD 和 8GB 統一內存。
另外,兩款 M1 MacBook 都配備了兩個 USB 4 埠和一個耳機插孔供有線耳機使用。
顯示器和揚聲器
無論是 Air 還是 Pro 型號,都會獲得 13.3 英寸 IPS LED 顯示屏,解析度為 2560x1600 像素,相當於每英寸 227 像素。此外,這些顯示器還 支持 P3 廣色域 和 True Tone。
M1 MacBook Pro 的顯示屏確實更亮,最大亮度為 500 尼特,而 M1 MacBook Air 的亮度上限為 400 尼特。
盡管兩款 M1 MacBook 都配備了 立體聲揚聲器,但 Pro 型號憑借高動態范圍將其提升了一個檔次。由 於低 音 更 突 出,來自 MacBook Pro 的 揚聲器聲音更 具有沖擊力。然而,M1 MacBook Air 揚聲器出奇地響亮。
相機和麥克風
對於那些經 常使用 MacBook 進行視頻通話的人來說,無論是工作會議、家庭聚會還是在線課程,這 一 部 分很 重 要。
兩款 MacBook 機型都配備了相同的 720p FaceTime 攝像頭,據 說未 來機 型 將 升級到1080p 。
M1 MacBook Pro 在通話期間具有音頻優勢,因為它配備了具有高信噪比的錄音室品質麥克風。另一方面,MacBook Air 採用標準的三麥克風陣列。
電池續航和充電
當比較兩台筆記本電腦時,這可能是最重要的部分。好消息是,無論哪款 M1 MacBook,都將獲得出色的電池續航時間,這要歸 功 於M1晶元帶來的效率。
話雖如此,電池部分還是有區別的。價格相對較低的 M1 MacBook Air 配備 49.9Wh 電池,長達15小時的網頁瀏覽和18 小時的視頻播放。
相比之下,M1 MacBook Pro 由 58.2Wh 電池供電,可在 Safari 中進行長達17小時的網頁瀏覽和20小時的視頻 播放時長。
除了續航時間更長,MacBook Pro 的充電速度也更快。這是因為 MacBook Pro 提供了一個 61W 的電源適配器。
而 MacBook Air 則提供了一個 30W USB-C 充電器。當然,您可以購買更好的電源適配器以減少充電時間。
如何選擇?
對 比 下 來 ,給 我們帶來了一個終極問題:Pro 值得購 買嗎?
對於觀看視頻、瀏覽網頁、照片編輯和其他輕度到中度密集型任務等一般用途,基本款 M1 MacBook Air 完全可以勝任。
但是,如果您正在從事專業工作,例如視頻編輯或音樂製作等 專 業 用 途 ,M1 MacBook Pro 才 值 得入 手。
『陸』 MacBook使用小技巧,讓你秒變達人喲!(新手必備)
很多人用慣了Windows系統,乍一用MacBook可能多多少少有些不適應。其實用MacBook有許多使用小技巧喲,你都知道嗎?
這篇文章總結了一些MacBook的使用小技巧,包你一看就會,新手必備喲,快進來看一看吧!
Spotlight 搜索查找
Spotlight 是 macOS 自帶的一個小功能,可以幫助您快速找到 Mac 上的文件和其他內容。要打開 Spotlight,可以「點擊菜單欄右上角的放大鏡圖標」,或在使用快捷鍵 「Command ⌘ + Space」。Spotlight 不僅可以幫你查找文件,還可以幫你打開已經安裝的應用或者網頁書簽和歷史記錄。
在使用MacBook時,您可以一邊做其他的工作,一邊用 Spotlight 搜尋並呼出計算機、查詢匯率、快速查詢郵件內容或預覽其他文件內容提供參考,或是快速開啟其他應用程式。在 Spotlight 這個小小的搜尋預覽列中就能完成許多輔助工作。
Finder 管理文件
文件太亂?試試用Finder進行智能分類整理。
一開始使用Mac系統往往會將文件隨處亂扔時間久了靠手動難以歸類,如果你想要整理你的Mac,那麼你只需要打開Finder。
Finder 中的智能文件夾自動分類、搜尋文件內文功能、快速批次文件重新命名、設定常用文件夾等功能都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管理文件。
使用鑰匙串來查找WiFi 密碼
如果你忘記了WiFi 的密碼,可以使用鑰匙串來查看密碼。
打開「鑰匙串訪問」,然後選擇「系統」,找到想要查找的WiFi名稱之後雙擊,然後在彈出的窗口中選擇「顯示密碼」,輸入帳戶密碼之後,WiFi密碼將以純文本顯示。
將iPhone、iPad 屏幕投射到Mac上(投屏)
有時候我們需要將手機或者平板上的內容投屏到電腦上。當Mac以及iOS設備在同一區域網的時候,如果iPhone連接的是Mac共享的Wi-Fi或者iPhone和Mac連接的是同一個Wi-Fi時,可以在Mac上安裝一個叫AirServer的軟體。
打開AirServer,然後打開iPhone的控制中心,會有AirPlay的選項出現,點擊AirPlay,然後選擇電腦,這時候屏幕就可以共享到電腦上了。
音量和屏幕亮度的微調
雖然我們都知道Mac上的音量和亮度的調節按鍵,但是如果你在按住Option +Shift 鍵的同時按下音量或亮度按鍵,則可以對音量和亮度進行更細微的調節。
截屏
各種不同的截屏快捷鍵:
cmd+shift+3:對整個屏幕進行截圖;
cmd+shift+4:對自行選擇的區域進行截圖;
cmd+shift+4+space(空格鍵):對選定的某個應用程序界面窗口進行截圖。
如果使用snip滾動截圖,實現對一個網頁的長截圖。
快速調用emoji表情
如果你經常使用emoji的表情,那你一定要記住這個組合鍵:control + command + space。😀
『柒』 蘋果電腦查德下載百度
aoostore裡面啊,不過自帶不好用你要好用那就去使用軟體去下載就可以的。
『捌』 2016 Macbook pro 13寸蘋果電腦怎麼樣
蘋果MacBook Pro13.3英寸屏,外觀材質是外殼材質鎂鋁合金。筆記本重量1.58Kg長度314mm寬度219mm厚度18mm.
這款13寸MacBook Pro的核心配置不算高,i5雙核2.0GHz處理器,相比前代的2.7GHz來說,僅從賬面數字來看也沒有優勢,用Geekbench跑分顯示,新款13寸MacBook Pro單核得分3589,多核得分7229,而前代這兩項得分分別為3321、7061,顯然提升並不明顯。
與老款同級產品對比,你要多花2200元才能入手新款,乍看起來似乎性能差不多,但實際獲得了更輕薄的機身、色域更廣的屏幕以及更快的SSD讀寫速度,這其中我覺得重量上的削減是最誘惑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