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軟體 » 第一個實現資源通信和共享的網路
擴展閱讀
蒸汽平台無網路連接 2025-05-10 20:35:45
電腦分屏屏幕為啥黑屏 2025-05-10 20:35:39

第一個實現資源通信和共享的網路

發布時間: 2022-05-12 19:43:14

⑴ 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網路

ARPA網,即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網。

⑵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計算機網路僅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地區到全球的發展過程。從應用領域上看,這個過程大致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1、具有通信功能的單機系統
六十年代:大型主機
2、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機系統
3、計算機通信網路和計算機網路
八十年代:PC機,區域網技術蓬勃發展
4、計算機網路已經成為全球信息產業的基礎。
九十年代:信息時代,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

⑶ 計算機網路是怎樣誕生的

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網路是有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規劃署主持研製的,取名ARPA網,音譯為阿帕網。
據說該署有個信息處理技術處,專門負責扶持國內最先進的計算機研究開發項目。1966年,該處處長是時年34歲的鮑勃·泰勒。堂堂一個處只有兩個人,許多事情都得由處長親自動手。在他的辦公室里間放置了三台終端,分別是三個聯機系統的遠程終端。這三個系統的主機,機型不同、操作系統不同、操作命令不同,加之這三台終端的型號也不同,有三套不同的操作使用方法。泰勒常被這三個終端弄得手忙腳亂,非常煩惱,這使他想起了曾與同事們討論過的一個想法:計算機聯網。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深入,承包該處項目的各個研究小組都想擁有自己的計算機,都向泰勒要經費,他真有點招架不住。他想,如果把已有的計算機聯成網路,那麼在研究小組之間就能共享計算機資源和研究成果。泰勒向署長作了匯報,講述了資源共享的好處和其終端問題。他建議由ARPA投資建造一個小范圍的計算機網路,署長爽快地同意了,馬上給了100萬美元的經費。
泰勒本人是學心理學的,他需要挑選一位一流的計算機專家作為項目負責人。他看中了林肯實驗室的拉里·羅伯茨。羅伯茨於1966年12月走馬上任,時年29歲。羅伯茨一上任,很快就制訂了先4個節點然後擴展到15個節點的網路計劃。但具體方案的設計卻花了兩年時間,最後採納了林肯實驗室衛斯里·克拉克的建議:即在各節點上增加一台小型計算機,原有的計算機只與它相連接;由這些新加的小型計算機聯成次級網路,承擔網路通信功能。這種計算機被定名為「介面報文處理機」(簡稱IMP)。IMP的製造任務,通過公開招標被一家名不經傳的BBN公司奪得。
第一台IMP機於1969年8月30日到達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以後的三台IMP機分別安裝在斯坦福研究院、加州大學對聖巴巴拉分校和猶他大學。1969年12月,四個節點的ARPA網誕生了。

⑷ 計算機網路的產生和發展經過了哪幾個階段

計算機網路從產生到發展,總體來說可以分成4個階段。 第1階段: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初為計算機網路發展的萌芽階段。其主要特徵是:為了增加系統的計算能力和資源共享,把小型計算機連成實驗性的網路。第一個遠程分組交換網叫ARPANET,是由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成的,第一次實現了由通信網路和資源網路復合構成計算機網路系統。標志計算機網路的真正產生,ARPANET是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 第2階段: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是區域網絡(LAN)發展的重要階段,其主要特徵為:區域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開始進入產業部門。區域網技術是從遠程分組交換通信網路和I/O匯流排結構計算機系統派生出來的。1976年,美國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乙太網(Ethernet),它成功地採用了夏威夷大學ALOHA無線電網路系統的基本原理,使之發展成為第一個匯流排競爭式區域網絡。1974年,英國劍橋大學計算機研究所開發了著名的劍橋環區域網(Cambridge Ring)。這些網路的成功實現,一方面標志著區域網絡的產生,另一方面,它們形成的乙太網及環網對以後區域網絡的發展起到導航的作用。 第3階段:整個20世紀80年代是計算機區域網絡的發展時期。其主要特徵是:區域網絡完全從硬體上實現了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通信模式協議的能力。計算機區域網及其互連產品的集成,使得區域網與局域互連、區域網與各類主機互連,以及區域網與廣域網互連的技術越來越成熟。綜合業務數據通信網路(ISDN)和智能化網路(IN)的發展,標志著區域網絡的飛速發展。1980年2月,IEEE (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下屬的802區域網絡標准委員會宣告成立,並相繼提出IEEE801.5~802.6等區域網絡標准草案,其中的絕大部分內容已被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正式認可。作為區域網絡的國際標准,它標志著區域網協議及其標准化的確定,為區域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4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現在是計算機網路飛速發展的階段,其主要特徵是:計算機網路化,協同計算能力發展以及全球互連網路(Internet)的盛行。計算機的發展已經完全與網路融為一體,體現了「網路就是計算機」的口號。目前,計算機網路已經真正進入社會各行各業,為社會各行各業所採用。另外,虛擬網路FDDI及ATM技術的應用,使網路技術蓬勃發展並迅速走向市場,走進平民百姓的生活。

什麼是第一個實現以資源共享為目的的計算機網路

我覺得應該是:區域網

⑹ sage系統是世界上第一以資源共享為目的的計算機網路。這是一個判斷題,對不

呵呵。這個判斷題是錯的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dvanced Reasearch Projects Agency ARPA)的ARPANET(通常稱為ARPA網)。ARPANET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以資源共享為目的的計算機網路。人們往往將ARPANET作為現代計算機網路誕生的標志。(1990年6月停止運行)

⑺ 計算機網路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形成了初級的計算機網路模型。此階段網路應用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這個階段的網路嚴格說來仍然是多用戶系統的變種。美國在1963年投入使用的飛機定票系統SABBRE-1就是這類系統的代表。

第二階段:在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基礎上,實現了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完整的計算機網路。此階段網路應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網路數據共享和網路硬體設備共享。這個階段的里程碑是美國國防部的ARPAnet網路。目前,人們通常認為它就是網路的起源,同時也是Internet的起源

第三階段:計算機解決了計算機聯網與互連標准化的問題,提出了符合計算機網路國際標準的「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 RM)」,從而極大地促進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此階段網路應用已經發展到為企業提供信息共享服務的信息服務時代。具有代表性的系統是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NSFnet。

第四階段:計算機網路向互連、高速、智能化和全球化發展,並且迅速得到普及,實現了全球化的廣泛應用。代表作是Internet。


(7)第一個實現資源通信和共享的網路擴展閱讀:

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這個新型網路必須滿足一些基本要求:

1:不是為了打電話,而是用於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送。

2:能連接不同類型的計算機。

3:所有的網路節點都同等重要,這就大大提高了網路的生存性。

4:計算機在通信時,必須有迂迴路由。當鏈路或結點被破壞時,迂迴路由能使正在進行的通信自動地找到合適的路由。

5:網路結構要盡可能地簡單,但要非常可靠地傳送數據。

根據這些要求,一批專家設計出了使用分組交換的新型計算機網路。而且,用電路交換來傳送計算機數據,其線路的傳輸速率往往很低。

因為計算機數據是突發式地出現在傳輸線路上的,比如,當用戶閱讀終端屏幕上的信息或用鍵盤輸入和編輯一份文件時或計算機正在進行處理而結果尚未返回時,寶貴的通信線路資源就被浪費了。

雖然網路類型的劃分標准各種各樣,但是從地理范圍劃分是一種大家都認可的通用網路劃分標准。按這種標准可以把各種網路類型劃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和互聯網四種。

區域網一般來說只能是一個較小區域內,城域網是不同地區的網路互聯,不過在此要說明的一點就是這里的網路劃分並沒有嚴格意義上地理范圍的區分,只能是一個定性的概念。下面簡要介紹這幾種計算機網路。

這些非性能特徵與前面介紹的性能指標有很大的關系。

(1)費用

即網路的價格(包括設計和實現的費用)。網路的性能與其價格密切相關。一般說來,網路的速率越高,其價格也越高。

(2)質量

網路的質量取決於網路中所有構件的質量,以及這些構件是怎樣組成網路的。網路的質量影響到很多方面,如網路的可靠性、網路管理的簡易性,以及網路的一些性能。但網路的性能與網路的質量並不是一回事,例如,有些性能也還可以的網路,運行一段時間後就出現了故障,變得無法再繼續工作,說明其質量不好。高質量的網路往往價格也較高。

(3)標准化

網路的硬體和軟體的設計既可以按照通用的國際標准,也可以遵循特定的專用網路標准。最好採用國際標準的設計,這樣可以得到更好的互操作性,更易於升級換代和維修,也更容易得到技術上的支持。

(4)可靠性

可靠性與網路的質量和性能都有密切關系。速率更高的網路,其可靠性不一定會更差。但速率更高的網路要可靠地運行,則往往更加困難,同時所需的費用也會較高。

(5)可擴展性和可升級性

網路在構造時就應當考慮到今後可能會需要擴展(即規模擴大)和升級(即性能和版本的提高)。網路的性能越高,其擴展費用往往也越高,難度也會相應增加。

(6)易於管理和維護

網路如果沒有良好的管理和維護,就很難達到和保持所設計的性能。

⑻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第1階段: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初為計算機網路發展的萌芽階段。

其主要特徵是:為了增加系統的計算能力和資源共享,把小型計算機連成實驗性的網路。第一個遠程分組交換網叫ARPANET,是由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成的,第一次實現了由通信網路和資源網路復合構成計算機網路系統。

2.第2階段: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是區域網絡(LAN)發展的重要階段。

其主要特徵為:區域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開始進入產業部門。區域網技術是從遠程分組交換通信網路和I/O匯流排結構計算機系統派生出來的。

1976年,美國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乙太網(Ethernet),它成功地採用了夏威夷大學ALOHA無線電網路系統的基本原理,使之發展成為第一個匯流排競爭式區域網絡。

3.第3階段:整個20世紀80年代是計算機區域網絡的發展時期。

其主要特徵是:區域網絡完全從硬體上實現了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通信模式協議的能力。

計算機區域網及其互連產品的集成,使得區域網與局域互連、區域網與各類主機互連,以及區域網與廣域網互連的技術越來越成熟。綜合業務數據通信網路(ISDN)和智能化網路(IN)的發展,標志著區域網絡的飛速發展。

4.第4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現在是計算機網路飛速發展的階段。

其主要特徵是:計算機網路化,協同計算能力發展以及全球互連網路(Internet)的盛行。計算機的發展已經完全與網路融為一體,體現了「網路就是計算機」的口號。

拓展資料: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計算機網路向用戶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兩個,即連通性和共享。

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⑼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啊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時間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主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鍵盤和顯示器)分布在各處並與主機相連,用戶通過本地的終端使用遠程的主機。只提供終端和主機之間的通信,子網之間無法通信。

(9)第一個實現資源通信和共享的網路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

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最簡單的計算機網路就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階段(區域網),時間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

多個主機互聯,實現計算機和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包括:通信子網、用戶資源子網。終端用戶可以訪問本地主機和通信子網上所有主機的軟硬體資源。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廣域網、Internet)。

1981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訂:開放體系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RM),實現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之間實現互連。TCP/IP協議的誕生。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業務,大數據量)。

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信息高速公路,ATM技術、ISDN、千兆乙太網。
交互性:網上電視點播、電視會議、可視電話、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路圖書館等高速、可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