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站資訊 » 凡人公益網站登不進去怎麼辦

凡人公益網站登不進去怎麼辦

發布時間: 2025-07-19 01:41:51

① 學佛人應如何安置自己的心有點放不下心態不好該怎辦一定要包括具體方法

這需要一點一點的實現。若對於我們這樣的凡人,一開始就做到高尚的境界是非常難的,這需要的是真實,而不是標榜。佛教的放下,但一定要承認我們凡人做到很難,我們目前應該認識的是佛教的放下是快樂的,是真正快樂的,而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也就是說體會到放下的輕松感,會引導我們的心自然而然的放鬆。而不是說,佛說放下,我就放下了,我如果放不下就承認自己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才需要和佛陀,菩薩學習。

不知您是從事什麼行業,我在此談一談自己的體會吧!是真實的體會。

我的經驗是「布施」,主要的是「財布施」。我個人的經濟收入有限,在學佛或者謙虛些說正式接觸佛教前,我的生活是很拮據的,是真的拮據。沒有錢,當然就要想方設法的去賺錢,比如想辦法拉關系,宣傳自己等等。多餘不必多談。

但在幾年前我開始正式的接觸佛教,我不能說一開始就有端正的心念,後來機緣得知「財布施得財富」這一教導。那麼自己就開始嘗試,當然,心念上是以求財為目的,而並不清凈,因為畢竟自己太缺錢了。「財布施」就是主動將錢送出去,但是由於自己本身沒有什麼錢,而且心量也很小,所以也僅僅是個位數左右的布施。佛教講慈悲,那麼布施當然是將錢送給需要錢的人。我在網上的公益網站(為避免廣告嫌疑,這里不提網站名稱)上布施,時常布施。並且按照佛教的修為方法,在布施發款後,發心作迴向,願將自己做的這纖毫的善事功德,迴向給一切有緣者,願大家都能消除貧窮疾苦,都能富裕充盈。每次都爭取把真誠的心發出來。而且也在網上參與放生,自己沒有親身去做,僅僅是資助放生款,也不多。之後依然迴向。由此也養成了習慣,每做一點點善事,都會順便發心將功德迴向。

沒有懷疑恐怕不可能,所以我經常關注網上諸多學佛者自談的所謂感應,由此為自己增加信心。而隨著時間推移,當然不是立馬見效,而是逐漸的體會到感應。我的經濟狀況開始有改觀了,應聘新的崗位,本來沒有太大的信心,卻得到了回應。本來沒有信心得到的生意,竟然得到了。當然,最初收入是沒有想像的那樣完美的,期間也有煩惱,但是還是堅持布施,既然收入已經有提高,那就鼓勵自己多布施一點。然後依然迴向。就這樣堅持著,第二年的收入就比第一年翻了一番。是實話。再之後收入是不斷提高的,雖然不能保證翻番,但是都是高出很多。收入多,就多布施。就這樣。

在這些時日里,我逐漸發現了一些問題,本來沒有打算的項目,突然自己找上門來。根本沒有想到。有新客戶打電話來邀請合作。而有些自己努力爭取的項目卻沒有成功,也就是說,想賺的錢,卻沒賺到。沒想賺的錢,卻意外賺到了。這種現象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有感觸。在爭取一個項目的時候,往往積極的表現自己,爭取,甚至說獻媚。甚至盤算,動心機去預想如何運作,但是最終卻與想像大有差異,甚至根本就沒有合作。為此自己也很煩惱。自己是凡人,賺不到錢當然煩惱。但是卻意外的得到了一個又一個的小項目,只要爭取自己不傲慢,積累起來竟然也不少的數目。很意外,得到的賺錢機會居然自己沒有設想過。由此自己開始感悟到,該得到的自然會得到,不該得到的,想盡辦法也枉然。前途不是自己設想的那樣。理想中往往沒有痛苦只有美好,但現實的路往往總有煩惱和痛苦,而且也不意味著理想的實現。

由此我感悟到佛教的理念,對於我們凡人而言,佛教是教我們一個科學的公式和道理。即便我們還是個凡人,依照道理明白世間規律,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不求,並不意味著不得。得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求。只要種下一個種子,開花結果是必然的,只是時間問題。就像「財布施」發心迴向,這就是在自己的意識中種下了一個見到財的種子。好好保護它,把自己的惡習氣改掉,把能阻礙善果的毛病控制和祛除,比如淫念,嫉妒,貪婪等等。而且不斷的種下種子,發心迴向。這就相當於結果的概率在不斷增加,心被激發鼓舞後慈悲也逐漸的有所覺察,信心激發了慈悲心。

這其實是發現一個規律,而不是自己先前的那些預想。設想自己如何的做生意,如何的發財,如何得買豪車和豪宅,如何的娶一個體面的妻子等等。如果命里沒有這些因,想也是白想,即便已經實施做生意,往往得到的回饋並不像想想那般。在這個規律面前,自己的聰明才智,謀略往往都變得黯淡了,所以自己逐漸體會到了「放下」。我們所想的不是必然,必然不是我們所想。

有了對於「放下」的初步認識,以及自己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感應,也令自己能夠有信心去理解佛教的教義,觀點。這是真真實實的感觸。而不是只掛在嘴邊的辯論素材。我個人的體會是學佛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應該對於現實生活有足夠的影像和改變,否則沒有切身體會,只有自己沒有證明的理論,恐怕有十足的信心也是很難的。

想做到放下,需要現實的感應,信心是由感應激發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