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文中菩薩「救療三苦」,「三苦」是指什麼
在佛教經文中,菩薩提到的「三苦」是指苦苦、壞苦和行苦。以下是這三苦的詳細解釋:
1. 苦苦:這指的是基本的生活苦難,如貧窮帶來的痛苦。在沒有足夠住所、缺乏保暖和遮陽衣物、以及食物匱乏的情況下,人們的生存條件極為艱難。這種苦難往往是過去不修行、不尊師重道、輕視佛法、作惡多端的結果,導致人們在畜生道中受苦,最終雖然得人身,但可能五官不全或身體有缺陷。
2. 壞苦:這一苦指的是雖然擁有財富和享受,但遭遇意外而失去的一切。比如,富人可能因火災、飛機失事或海難而瞬間失去生命和財產。這種由樂轉苦的經歷,稱為壞苦,它破壞了原本的幸福感。
3. 行苦:這苦是指即使生活條件尚可,但人從年少到衰老,生命不斷流轉,無法自主掌控。隨著年齡增長,人的感官和身體逐漸衰退,如眼睛昏花、耳朵聽力下降、手腳不靈活等,這是行苦的體現。
以上解釋說明了三苦的內涵,反映了人們在不同境遇下所經歷的苦難,並警示人們修行以避免這些苦難。
⑵ 佛教三苦是什麼
1、人生有三苦:苦苦、壞苦、行苦。
2、「苦苦」包含生、老、病、死、愛別離、怨瞋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無量諸苦,這其中讓我們感受最深的即是病苦。所謂「身體健時不知苦,身體病時方知苦」。當身體健康時,我們品嘗美味珍羞,飽覽大好河山還來不及,哪能體會到人生是苦。唯有病苦來臨時,面對同樣的美味佳餚,卻已索然無味;飽覽同樣的旖旎風光,卻感興致全無,這時才能體會到無常之苦。
3、有人說人生不是也有快樂嗎,比如天倫之樂,五欲之樂!其實不然,有句話叫「樂極生悲」,當我們獲得這些快樂的同時,也在向痛苦倒計時,這叫「壞苦」。例如,飢餓時想吃,吃飽了就覺得快樂,若再吃下去,還會覺得快樂嗎?因此,以佛法的智慧來看,這些所謂的快樂會變壞,故其實質也是痛苦。
4、俗話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不斷遷流變幻的萬事萬物是宇宙人生的規律,但世人不識這種規律,為追求永恆而產生痛苦,這即是「行苦」。
⑶ 佛教所說的「三苦」具體是指什麼
「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的意思:指與怨憎者相遇的苦痛,與自己所親愛者別離的痛苦,指不能如願、不得所欲的苦痛。
【釋義】
佛家對人生分成的七種痛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種類】
生
第一苦,是「生」。請容我先貧一句,不是生孩子那個「生」,那個算「痛並快樂著」,不算苦難的。作為七苦之首的「生」,就是活著,乃是所有後續苦難的基礎。活著就是受苦,正如幾何學中的公理一般無需證明。
老
第二苦,是「老」。隨著歲月的流逝,曾經的精力、健康、記憶一一隨風而去,老去的恐懼日漸清晰。對「老」的恐懼,本質上是一種「得到後再眼睜睜失去」的恐懼。經歷單純的人,對老的態度比較平靜,因為生活沒什麼大的變化,本來得到的不多,也無所謂失去。越是年輕時意氣風發的人物,對老的抗拒越強——依靠精力吃飯的人,一旦沒有了精力,又不甘心靜靜品嘗記憶的甜美,失落自然要時刻嚙咬心靈。若是在老去的同時,親人、愛人、朋友一一離你而去,最後只剩一個老不死的煢煢孑立,那滋味才真正的苦之極矣。希臘神話中曾有一女子,自負織造手藝出眾,放言「智慧女神雅典娜也織不出如此美麗的布匹」。雅典娜化身凡間女子與之比試,大勝之。女神遂懲罰該女子「永遠不死」。千年之後,那女子的親人朋友愛人都故去,自己也老得不成樣子,只能終日織造,再無力氣可干別的,遂化為蜘蛛。類似的傳說在印第安神話中也有,不過是某人向神祈求不死,卻忘了祈求不老。最後下場差不多。可見對老的恐懼,原是各民族自古皆然的。
病
第三苦,是「病」。病來如山倒,雖然打過拳擊的人不多,但驟然被擊倒的感覺所有大病過的人都有體會。昨天還力拔山兮氣蓋世,今天就手難縛雞氣游絲了。若是那病不致命,則又有病去如抽絲的過程來折磨人。病中精力不繼,什麼都幹不了,唯有睡覺;但那覺也不是無限可睡的,睡到一定程度,便只好睜著眼睛獃獃地享受病痛了。除了對身體的折磨外,病痛對心靈的考驗也頗值玩味。常言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百善之首的孝,在病之前都有可能退卻,遑論其他感情了。大抵上病人的情緒都不會太好,有時給人不近人情的感覺;若是久病,則大多數人已慢慢習慣,由習慣而淡漠,最後便忽略了病人與常人不同之處,所以久病之後床前的冷清,也是別有一苦。急病考驗肉體,久病考驗心靈,小病考驗耐性——問問周圍的鼻炎、偏頭疼朋友,大體會得到一堆應付這些小絕症的無奈之談。有些人喜歡自討苦吃,所以總想弄些病來得得,
可是就算是苦難,也不是召之即來的;曾經有某次失戀,在北京的4月喝了半瓶二鍋頭,脫了上衣跑到雨地里狂奔,想病它一場逃避一下,誰知第二天仍然活蹦亂跳;又有一次失戀,當時事業、生活都到了關鍵轉折之處,天天奔波,幾乎要無暇顧及心情,可這苦難三哥居然不期而至,毫不客氣放倒了某家,堪稱最任性的苦難。
死
第四苦,便是「死」。死的可怕,不在過程——那短暫得可以忽略不計——而在它的不可抗拒性。人對自己命運的認知,唯一明確的便是一定會死,大多數人不會喜歡死,對它無可逃避的終極性自然也恐懼有加;死之苦難,便在明知山有虎,只能虎山行——武松也是打不過這只老虎的。當人不再恐懼死亡,它作為苦難的特質也便消失,甚至可以作為一種享受——曾經有一對老夫婦出門,老頭覺得冷,回家戴了副手套,然後他們走到一片樹林里,上吊。對這種如此精緻而從容的死法來說,苦難毋寧說是藝術。在七苦之中,死是比較老實的,若有動力,通常這個苦難一求便來,這點比「病」要厚道些。
怨憎會
第五苦,稱作「怨憎會」,便是跟你無比討厭的人處在同一屋檐下,抬頭不見低頭見,想不理他還不行,委實煩人;煩得久了,也便是苦難了。現代社會,朝夕相處的,無外父母、親人、愛人、同事。對父母,任性可以,怨憎是過分了些的;若是如林黛玉那般寄於親人籬下,恰好碰到個不厚道的,便大可候選第五苦難;與愛人相處,不怕怨憎——那樣分手就完了——就怕淡漠。午夜夢回,枕邊人看上去陌生而蒼老,一點也不可親,生活了無意義的疑問從心底油然而生,怨憎會的苦難便埋下了種子。至於同事之間的齟齬,那是現代病,佛那會不會在意。怨憎會是人際關繫上長出的毒瘤,所以在七苦之中,有兩苦是可以主動放棄的,只要橫下一條心,放棄一些人際關系,怨憎會也便無存;另一個可以放棄的苦難,便是「生」。若說主動去求這苦難,倒也有先例,越王勾踐便是。所以成大事之人,必吃大苦。
愛別離
第六苦,叫做「愛別離」。愛別離是一種執著的苦。人生本來聚少離多,若能看透這點,愛別離的苦也便不存在了;但真要做到如此「空」,非有大智慧者不能為。所以佛還說,七苦之上的苦,便是不知佛法苦,謂之「苦苦」。佛主張超脫苦樂,凡人偏偏不想如此無味,明知最終是
苦,也要先樂了再說;家人愛之溫暖,戀人愛之熾烈,朋友愛之淳厚,實在令人不舍,就算最終一個別離,又有幾人能抵禦沉浸其中的歡愉?
待到花落雲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時,才驚覺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夢,所愛的終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飄揚而去,午夜夢回之際,這「愛別離」的滋味,怎一個「苦」字了得?
求不得
第七苦,乃是「求不得」。天下熙熙,皆有所求;天下攘攘,皆有不得。如此便有苦惱。其實若是雞毛蒜皮,一針一線,不得也就算了,頂多惱一陣子,算不得苦。世間最怕兩種求不得,一種是「得到再失去」,一種是「可望不可即」。又要說希臘神話:話說坦塔羅斯殺子為羹,款待眾神,企圖證明眾神並非無所不知。眾神為了懲罰他,將他囚禁於水潭中,水及下唇;潭邊有果樹,果平於眉。他若是渴了喝水,水位便下降,恆及於唇;他若是餓了去吃果子,果枝便上揚,恆平於眉。天長地久有盡時,此苦綿綿無絕期。這便是著名的「坦塔羅斯的苦難」了,同時符合兩種最要不得的「求不得」,簡直是苦難王冠上的一顆明珠。作為人生苦難的壓軸戲,「求不得」的終極殘酷性在於,它甚至剝奪了獲得其他苦難的權利,那情形就可概括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